一、烟草赤星病抗性因素遗传的双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鹏诚[1](2021)在《烟草赤星病抗性候选基因筛选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赤星病严重危害烟草叶片的品质和产量,发掘抗病基因、培育抗赤星病新品种是防治赤星病的有效措施。课题组前期通过QTL定位到了一个烟草抗赤星病主效位点,位于24号染色体。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差异位点分析和接种赤星病后基因表达量变化情况筛选了可能的候选基因,并利用转基因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在目标区段内共得到注释基因64个,根据重测序数据对不同抗感品种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4个基因在基因编码区或基因上游3 Kb序列内存在差异,其中2个基因在编码区发生了错义突变,12个基因在上游3 Kb序列内存在SNP或In Del。接种赤星病后,对抗性品种净叶黄和感性品种NC82中差异基因进行表达量检测,发现3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上述结果,确定了3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分别命名为NtPMEI、NtWRKY11、NtPHGPx。二、克隆得到了NtPMEI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发现,NtPMEI基因与拟南芥中的At PMEI和At PMEI6亲缘关系较近。NtPMEI基因在烟草叶片中表达量较高,且在NC82叶片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净叶黄叶片。分别创制了NtPMEI基因在净叶黄和NC82品种间的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材料,并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发现,在抗病品种净叶黄中,过表达材料病斑直径显着高于野生型;而在感病品种NC82中,敲除材料的病斑明显减小,表明NtPMEI基因负向调控烟草对赤星病的抗性。三、克隆得到了NtWRKY1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发现,NtWRKY11基因与拟南芥中的At WRKY11和At WRKY17亲缘关系较近。对净叶黄和NC82不同组织间NtWRKY11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测定发现,NtWRKY11主要在茎和叶中表达,而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并且在各个组织间,均是NC82的表达量高于净叶黄。获得了NtWRKY11基因在净叶黄中的过表达材料,并进行了赤星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净叶黄过表达材料病斑直径并未出现明显变化,NC82过表达材料病斑直径减小,表明NtWRKY11可能与烟草对赤星病的抗性有关。四、克隆得到了NtPHGPx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和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发现,NtPHGPx中含有GPx家族的保守结构域,预测行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功能,与NtPHGPx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马铃薯中和番茄中的PHGPx。NtPHGPx基因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茎中表达最低。获得了NtPHGPx基因在净叶黄中的过表达和敲除突变体。
王润林[2](2020)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抗药性风险评估及生防菌株的筛选》文中指出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赤星病是发生在烟草生长后期的真菌病害,极大影响了烟草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药剂菌核净在全国烟区已使用几十年,近年来在云贵烟区已经有关于赤星病菌对菌核净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作为东北烟区种植大省目前还没有赤星病菌对菌核净的抗药性研究报道。因此,本论文通过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20个烟草种植区的赤星病菌对菌核净、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嘧菌酯和啶酰菌胺5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建立了敏感基线,并开展了抗药性风险评估,为烟草赤星病的化学防治合理用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还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了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赤星病菌群体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的单峰曲线,呈近似正态分布,其EC50均值可作为吉、黑两省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的敏感基线。赤星病菌对菌核净、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嘧菌酯和啶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分别为2.916μg/m L、1.198μg/m L、3.533μg/m L、3.383μg/m L和3.595μg/m L,抗性频率分别为21.38%、18.24%、36.39%、42.11%和42.39%。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不同地点抗药性水平存在差异。2.通过药剂驯化共获得抗药性稳定遗传突变体23株,其中包括8株高抗突变体,10株中抗突变体,3株低抗突变体,2株敏感突变体。室内测定了抗药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在菌丝生长、繁殖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发现低抗突变体适应力相比亲本不稳定,不易成为田间优势菌株;中抗和高抗突变体的适应力较低抗突变体和亲本菌株更稳定,更易成为田间优势菌株。室内测定了烟草赤星病菌菌核净抗性突变体对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嘧菌酯和啶酰菌胺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菌核净与这4种药剂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对吉、黑两省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的抗性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烟草赤星病菌对菌核净和苯醚甲环唑2种药剂具有中等抗药性风险,对多抗霉素、嘧菌酯和啶酰菌胺3种药剂具有高等抗药性风险。因此,在田间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烟草赤星病菌时应该谨慎用药,避免交替使用存在交互抗性的药剂,且推荐使用低、中抗性风险的药剂。3.采用平板对峙法从128株人参根际土壤细菌中筛选出36株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细菌,其中抑菌效果最好的JA14,抑菌圈直径达25 mm,其次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的菌株有7株。上述拮抗菌株的筛选为烟草赤星病生防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童治军,张谊寒,陈学军,曾建敏,方敦煌,肖炳光[3](2019)在《雪茄烟品种Beinhart1000-1赤星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文中认为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引起的赤星病是最具破坏性的烟草叶斑病害之一,在中国严重地影响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的产量和质量。选育抗烟草赤星病的优良品种虽是预防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因其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而很难通过常规育种手段实现。为了便于开展烟草抗赤星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研究利用抗赤星病雪茄烟品种Beinhart1000-1和感病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经杂交、自交产生的362个F2单株构建了一张包含670个SSR标记的烟草遗传连锁图谱,并结合组培快繁形成的F2株系的田间赤星病病情指数(DI),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获得2个与烟草赤星病抗性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20和23连锁群上的SSR标记TMs05179和TMs04022,以及TM61049和TM62212之间。这2个QTL等位基因均来自抗病亲本Beinhart1000-1,它们一起解释了两亲本间81%的病情指数(DI)差异及64%的加性效应。为下一步开展烟草抗赤星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赵强[4](2018)在《烟草抗低温和抗赤星病相关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NicotianatabacumL.)是重要的研究模式植物,也是全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低温和赤星病(brown spot)是烟草生产上遇到的两大重要的灾害。通过基因工程改良烟草的农艺性状以及增强对低温和赤星病的抵御能力,是提高全球烟草质量和产量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在烟草抗低温方面,根据K326的抗低温能力强于CB-1的特点,前人利用K326和CB-1低温条件下比较转录组学研究,我们克隆出一个烟草低温响应NtbHLH123转录因子,并进行遗传转化烟草,研究其在烟草耐寒性方面的功能。在赤星病方面,通过对抗感不同烟草品种表型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到了一类抗病调控关键基因NtHIRs,酵母双杂表明NtHIRs能形成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同时还能与NtLRR、NtSYP等蛋白互作,运用稳定遗传转化和病毒载体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探讨NtHIRs与其互作蛋白在烟草与链格孢菌互作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烟草赤星病的抗病机制奠定研究基础,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我们从烟草(Nicotiana tabacum)克隆了一个bHLH转录因子NtbHLH123,响应冷处理(4℃)。NtbHLH123的过表达增强了转基因烟草植株的耐冷性。酵母单杂交,染色质免疫沉淀PCR和瞬时表达分析测定,NtbHLH123直接结合NtCBF基因启动子中的G-box/E-box作用元件上并正向调节其表达。此外,过表达NtbHLH123的烟草植株在低温胁迫下表现出较低的电解质渗漏,低的丙二醛含量,H2O2和ROS积累,这有助于缓解冷胁迫处理后细胞膜的氧化损伤。而NtbHLH123通过改善一些非生物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以调节活性氧清除能力和其他胁迫耐受途径来增加胁迫耐受性。(2)表型、台盼蓝染色和DAB染色结果表明,与感病品种相比,抗病品种叶片被侵染部位活性氧迅速产生和积累,进而促进细胞的死亡形成过敏反应。同时对抗感不同的烟草种质接种链格孢菌,RNA-seq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过敏反应相关基因NtHIR2表达差异比较明显。因此,从烟草中克隆到过敏反应诱导基因NtHIR2,表达分析显示NtHIR2在叶中表达较高,并且受链格孢菌侵染和活性氧的诱导。以NtHIR2为诱饵蛋白进行酵母双杂交筛库,结果表明NtHIR2与NtLRR/NtSYP/NtWRKY等蛋白互作,可能共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而可能影响植物抗病性。
张雨生[5](2018)在《烟草抗赤星病主效QTL候选基因的初步筛选》文中提出烟草赤星病是严重危害烟叶产量和品质的真菌性病害,发掘、鉴定和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赤星病品种是控制赤星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式。课题组之前利用赤星病主要抗源净叶黄与感病品种NC82配制组合,定位到一个抗赤星病主效QTL,位于24号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净叶黄与NC82组合产生的回交导入系群体BC3F2为材料,在目标区间内加密26个SNP分子标记,利用Mass ARRAY飞行质谱技术检测基因型,进一步缩小目标区间。进而利用生物信息学、RT-PCR等方法在DNA水平和RNA水平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同时构建VIGS系统及CRISPR系统对烟草赤星病抗病主效基因功能进行验证。试验结论如下:1.利用SNP位点Mass Array质谱检测技术,分析了以净叶黄(JYH)与NC82为亲本杂交后连续回交、自交得到的255个单株构成的BC3F2代群体,进而构建了遗传图谱。大田表型鉴定表明,赤星病抗性在两个亲本间存在显着差异。BC3F2群体平均病级指数为3.43,倾向中亲值,结合基因型数据和表型数据,将控制烟草赤星病抗性的主效QTL定位在目标区间M29M28之间,区间遗传距离1.6 cM。2.根据公布的烟草基因组数据库(https://solgenomics.net/)及NCBI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目标区段内31个基因进行了同源序列比对及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基因Nitab4.50000264g0150.1、Nitab4.500 00264g0130.1、Nitab4.50000264g0170.1、Nitab4.5000 2011g0070.1、Nitab4.50000264g0180.1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3.对抗感品种在接种赤星病后基因表达量变化进行RT-PCR检测,其中,基因Nitab4.50000264g0050.1、Nitab4.50000264g0040.1、Nitab4.50000264g0130.1、Nitab4.50000264g0070.1在抗感材料接种后的各个时间点基因表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抗病材料基因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感病材料,表明此基因响应了病原菌的入侵,与赤星病接种后植株的病程响应相关。Nitab4.50000264g0050.1、Nitab4.50000264g0130.1分别为调控钙调素结合蛋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类基因,与植物抗逆性相关,与烟草抗病性过程关系紧密。4.利用VIGS技术对目标区段内31个基因进行基因沉默筛选鉴定,构建了VIGS技术对赤星病研究的体系,结果显示,目标基因被有效沉默,基因Nitab4.50000264g0130.1沉默后接病有少量枯斑,其他基因沉默后赤星病发病表型不明显。
张雨生,蒋彩虹,胡晓莉,赵强,耿锐梅,杨爱国,程立锐,王元英[6](2018)在《烟草抗赤星病主效QTL的候选基因初步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克隆烟草赤星病主效抗性QTL,在本实验室对抗性基因初步定位的基础上,以净叶黄与NC82组合产生的回交导入系群体BC3F2为材料,在目标区间内加密26个SNP分子标记,利用Mass ARRAY飞行质谱技术检测基因型,进一步缩小目标区间。进而利用生物信息学、RT-PCR等方法在DNA水平和RNA水平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分析表明,主效抗病QTL所在区间被进一步定位在1.6 c M范围内,对抗感品种主效区间内基因进行DNA序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将53M-1和54M-3基因确定为候选基因。两个候选基因在抗感品种中表达差异明显,分别为O-甲基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类基因,与植物抗逆性相关,与烟草抗病性过程关系紧密。相关结果为进一步挖掘抗赤星病主效基因提供帮助,同时也对烟草赤星病抗性分子辅助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杨志晓,丁燕芳,张小全,薛刚,王轶,任学良,任周营,杨铁钊[7](2016)在《赤星病胁迫对不同抗性烟草品种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研究烟草赤星病胁迫对光合作用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不同烟草赤星病抗性品种JYH(抗病品种)和CBH(感病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调查不同烟草赤星病胁迫程度(轻度胁迫、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对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1.烟草赤星病胁迫导致2个品种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JYH的降幅较小。2.除JYH的净光合速率在轻度胁迫下有所增加外,JYH、CBH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因赤星病胁迫而降低。烟草赤星病胁迫导致CBH的胞间CO2浓度上升,气孔限制值则明显下降,这与JYH在重度胁迫下的变化趋势一致。而JYH的胞间CO2浓度在轻度、中度胁迫降低,气孔限制值则呈上升趋势。3.2个品种的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赤星病胁迫下均有所增加;而各品种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0)、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在赤星病胁迫下均呈下降趋势,CBH的降幅较大。【结论】JYH的光合色素、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受烟草赤星病胁迫影响小于CBH,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是对赤星病具有较强抗性的生理基础。
闫杏杏,蒋彩虹,冯莹,任民,朱承广,程立锐,杨爱国,冯全福[8](2016)在《烟草赤星病抗性主效QTL人工选择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分析赤星病抗性主效QTL的人工选择响应,可为烟草赤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与主效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J9和J4,分析随机群体、人工选择群体和自然群体中响应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研究相关标记位点在不同群体中的等位基因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赤星病抗性主效QTL等位基因在不同选择强度(5%、10%和20%)的正向选择条件下均发生了显着性偏分离,其中在10%的正向选择强度下偏分离显着性最高。(2)在不同世代(F3、F4、F5和F6)的赤星病抗性育种选择群体中,J9位点抗病亲本等位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感病亲本基因型频率,表明来源于抗源净叶黄的主效抗性QTL与赤星病抗性显着关联。(3)在198份自然群体中,包括烟草赤星病抗性品种中烟86、单育二号在内的50份烟草种质携带与抗源净叶黄相同的基因型,表明该主效QTL被广泛应用于烟草赤星病抗性改良中。本研究验证了之前定位到的主效抗病QTL的准确性;分析了该主效QTL的人工选择响应,相关结果为烟草赤星病抗性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闫杏杏[9](2016)在《烟草重要真菌性病害抗性基因的发掘和人工选择响应》文中指出烟草黑胫病和赤星病是危害烟草生产的两大主要真菌性病害,给烟叶生产带来极大困扰和经济损失,而培育抗病品种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黑胫病抗性品种Beinhart1000-1为母本,感病品种小黄金1025为父本进行杂交、回交和自交,构建BC2F2,BC2F3回交群体,进而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黑胫病抗性位点QTL定位;同时对我们之前定位到的赤星病抗性主效QTL进行了人工选择响应研究,初步评价了相关分子标记的育种价值,为进一步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黑胫病抗源材料Beinhart1000-1和感病材料小黄金1025配制杂交组合,并以小黄金1025为轮回亲本,通过一系列杂交、自交和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择出一个优良BC2F1黑胫病抗性单株,进而构建120份BC2F2及BC2F3群体。对两群体进行多年多点苗期和大田期共五次黑胫病0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并利用筛选出的119对多态性引物扩增BC2F2单株。利用MapQTL 6.0提供的MQM模型法和MapChart 2.2进行作图,构建两条烟草连锁群,1号连锁群共含6个标记全长15.36 cM,2号连锁群含18个标记全长135.97 cM,并检测到3个与黑胫病抗性相关的QTL,其中两个位于1号连锁群上,一个位于2号连锁群上。(2)利用与主效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J9和J4,分析随机群体、人工选择群体和自然群体中响应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研究相关标记位点在不同群体中的等位基因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赤星病抗性主效QTL等位基因在不同选择强度(5%、10%和20%)的正向选择条件下都发生了显着性偏分离,其中在10%的正向选择强度下偏分离显着性最高。(2)在不同世代(F3、F4、F5和F6)的赤星病抗性育种选择群体中,J9位点抗病亲本等位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感病亲本基因型频率,表明来源于抗源净叶黄的主效抗性QTL与赤星病抗性显着关联。(3)在198份自然群体中,包括烟草赤星病抗性品种中烟86、单育二号在内的50份烟草种质携带与抗源净叶黄相同的基因型,表明该主效QTL被广泛应用到烟草赤星病抗性改良中。本研究充分验证了之前定位到的主效抗病QTL的准确性。
冯莹,蒋彩虹,程立锐,杨爱国,郑吉云,赵清海,杨修峰,尹华玲,冯全福[10](2015)在《两个烟草赤星病抗源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高抗赤星病烟草品种净叶黄(JYH)、Beinhart1000-1(Beinhart)和感病品种NC82为材料分别构建了2个杂交组合的P1、P2、F1、F2四世代群体,成熟期赤星病菌人工接种鉴定后,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JYH和Beinhart两个材料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赤星病抗性均受两对加性-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组合1的加性效应以第1对主基因为主,且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组合2的两对主基因负向加性效应相等,且多基因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2个组合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72%和63.88%,表明赤星病的抗性遗传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并且受环境影响较大。
二、烟草赤星病抗性因素遗传的双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草赤星病抗性因素遗传的双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烟草赤星病抗性候选基因筛选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烟草赤星病的危害 |
1.1.1 赤星病的病原 |
1.1.2 赤星病的病症病状 |
1.1.3 赤星病的发病规律 |
1.1.4 赤星病的防治措施 |
1.2 链格孢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
1.3 烟草赤星病抗性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目标区段内候选基因筛选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 燕麦培养基的配置 |
2.2.3 赤星病菌的培养 |
2.2.4 赤星病的室内接种 |
2.2.5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2.2.6 荧光定量PCR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候选基因的筛选 |
2.3.2 接种链格孢菌后差异基因表达量变化 |
2.4 讨论 |
第三章 NtPMEI的功能鉴定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基因克隆 |
3.2.2 构建系统进化树 |
3.2.3 启动子元件分析及结构域分析 |
3.2.4 组织特异性表达 |
3.2.5 载体构建 |
3.2.6 农杆菌的侵染与烟草转化 |
3.2.7 提取DNA |
3.2.8 检测转基因植物 |
3.2.9 赤星病的接种和抗性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NtPMEI基因的克隆 |
3.3.2 进化关系及突变位点分析 |
3.3.3 组织特异性表达 |
3.3.4 转基因材料构建与检测 |
3.3.5 赤星病抗性鉴定 |
3.4 讨论 |
第四章 NtWRKY11 的功能鉴定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NtWRKY11 基因的克隆 |
4.3.2 进化关系及结构域分析 |
4.3.3 组织特异性表达 |
4.3.4 转基因材料构建与检测 |
4.3.5 赤星病抗性鉴定 |
4.4 讨论 |
第五章 NtPHGPx的功能鉴定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NtPHGPx基因的克隆 |
5.3.2 进化关系分析 |
5.3.3 组织特异性表达 |
5.3.4 转基因材料构建检测 |
5.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抗药性风险评估及生防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赤星病简介 |
1.2 烟草赤星病病原 |
1.3 烟草赤星病症状 |
1.4 烟草赤星病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
1.5 烟草赤星病的防治现状 |
1.5.1 农业防治 |
1.5.2 化学防治 |
1.5.3 生物防治 |
1.6 烟草赤星病菌对药剂敏感性现状 |
1.7 试验药剂简介 |
1.7.1 菌核净 |
1.7.2 苯醚甲环唑 |
1.7.3 多抗霉素 |
1.7.4 嘧菌酯 |
1.7.5 啶酰菌胺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的抗药性检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病原菌采集、分离结果 |
2.2.2 烟草赤星病菌群体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和敏感基线 |
2.2.3 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的抗药性频率及分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烟草赤星病菌抗性风险评估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抗药突变体的获得 |
3.2.2 抗药突变体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 |
3.2.3 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的生长速率 |
3.2.4 温度对抗药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生长的影响 |
3.2.5 抗药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的产孢能力 |
3.2.6 菌核净抗药突变体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烟草赤星病菌拮抗菌株的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烟草赤星病菌拮抗菌的筛选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雪茄烟品种Beinhart1000-1赤星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组培快繁 |
1.3 接菌与抗性调查 |
1.4 SSR标记分析 |
1.5 遗传图谱构建 |
1.6 QTL定位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星病抗性鉴定 |
2.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2.3 QTL定位分析 |
3 讨论 |
(4)烟草抗低温和抗赤星病相关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NTBHLH123调控烟草抗低温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
1. 引言 |
1.1 低温胁迫调控生理生化反应 |
1.2 植物对低温胁迫信号的感知 |
1.3 植物对低温胁迫信号的传导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NtbHLH123功能鉴定 |
3.2 NtbHLH123调控NtCBFs基因的表达 |
3.3 低温条件下,NtbHLH123过表达提高转基因的ROS清除能力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烟草抗赤星病分子机理的研究 |
1. 前言 |
1.1 烟草赤星病 |
1.2 链格孢菌 |
1.3 植物抗病性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烟草赤星病抗性鉴定方法 |
3.2 抗感烟草种质对烟草赤星病接种后症状鉴定 |
3.3 赤星病接种后抗感不同烟草种质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4 过敏反应与赤星病 |
3.5 抗氧化系统与赤星病 |
3.6 烟草NtHIRs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3.7 烟草NtHIRs基因家族成员表达分析 |
3.8 NtHIR2互作蛋白的筛选 |
3.9 NtHIR2与其互作蛋白互作 |
3.10 NtHIR2与NtLRR/NtSYP/NtMYB/NtWRKY载体构建和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
3.11 病毒载体诱导的基因沉默体系建立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个人简历 |
附录 |
(5)烟草抗赤星病主效QTL候选基因的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烟草赤星病简介 |
1.1.1 烟草赤星病病原 |
1.1.2 烟草赤星病病症 |
1.1.3 烟草赤星病的防治 |
1.1.4 抗赤星病品种研究 |
1.2 烟草抗赤星病机制研究进展 |
1.2.1 烟草抗病防御机制 |
1.2.2 烟草抗病生理变化 |
1.2.3 防御酶与赤星病抗性的关系 |
1.2.4 抗病蛋白(CaM)与赤星病抗性关系 |
1.3 烟草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
1.4 烟草抗赤星病QTL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抗赤星病主效位点进一步验证及区间缩小 |
2.1 试验材料 |
2.1.1 群体构建 |
2.1.2 赤星病菌株 |
2.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链格孢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
2.2.2 赤星病接种 |
2.2.3 赤星病病级调查 |
2.2.4 供试材料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5 SNP位点MassArray质谱检测 |
2.2.6 遗传图谱作图及目标性状定位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烟草抗赤星病主效目标区段内基因信息比对 |
3.1 试验方法 |
3.1.1 抗赤星病主效目标区段内基因信息分析方法 |
3.1.2 基因序列差异比对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抗赤星病主效目标区段内基因信息汇总 |
3.2.2 烟草赤星病抗感品种间基因序列差异比对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烟草抗赤星病主效区段内基因表达量检测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仪器和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样品准备 |
4.2.2 烟草总RNA的提取 |
4.2.3 cDNA第一条连的合成 |
4.2.4 引物设计 |
4.2.5 荧光定量分析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总RNA质量检测 |
4.3.2 cDNA质量检测 |
4.3.3 RT-PCR检测基因表达 |
4.4 讨论 |
第五章 VIGS技术高通量筛选烟草抗赤星病基因 |
5.1 试验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试验载体 |
5.1.3 试剂与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种子消毒及播种 |
5.2.2 VIGS载体构建 |
5.2.3 载体TRV2-NitabX转化农杆菌 |
5.2.4 农杆菌浸染的VIGS接种方法 |
5.2.5 荧光定量基因沉默效率检测 |
5.2.6 沉默植株抗病性检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VIGS载体构建 |
5.3.2 阳性对照验证VIGS沉默体系 |
5.3.3 基因沉默的效率检测分析 |
5.3.4 基因沉默后植株抗病性筛查 |
5.4 讨论 |
5.4.1 本氏烟草的赤星病研究 |
5.4.2 利用CRISPR技术进一步探究基因功能 |
5.4.3 VIGS技术和CRISPR技术对赤星病研究的对比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烟草抗赤星病主效QTL的候选基因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烟草赤星病主效位点进一步验证及区间缩小 |
1.2 目标区段基因筛选 |
1.3 抗感品种接病后不同时间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
2 讨论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赤星病病级调查 |
3.3 SNP位点Mass Array质谱检测 |
3.4 遗传图谱作图及目标性状定位 |
3.5 总RNA的提取及q RT-PCR检测 |
3.6 数据分析 |
作者贡献 |
(7)赤星病胁迫对不同抗性烟草品种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及取样 |
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光合色素含量 |
1.3.2 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 |
1.3.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草赤星病胁迫对不同抗性烟草品种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烟草赤星病胁迫对不同抗性烟草品种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2.2.1 净光合速率 (Pn) |
2.2.2 气孔导度 (Gs) |
2.2.3 胞间CO2浓度 (Ci) |
2.2.4 气孔限制值 (Ls) |
2.3 烟草赤星病胁迫对不同抗性品种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2.3.1 最大光化学效率 |
2.3.2 荧光猝灭动力学 |
3 讨论 |
3.1 烟草赤星病胁迫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 烟草赤星病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 烟草赤星病胁迫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8)烟草赤星病抗性主效QTL人工选择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田间试验方法 |
1.2 赤星病人工接种鉴定 |
1.2.1 菌液制备 |
1.2.2 接种方法 |
1.2.3 单株病情划分标准 |
1.3 基因型鉴定 |
1.4 人工选择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选择强度下F2极端选择群体的表型变异 |
2.2 双向极端选择群体中与赤星病主效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
2.3 标记J9在不同选择世代中的等位基因频率检测 |
2.4 标记J9位点在自然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3 讨论 |
4 结论 |
(9)烟草重要真菌性病害抗性基因的发掘和人工选择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烟草黑胫病 |
1.1.1 烟草黑胫病症状 |
1.1.2 烟草黑胫病病原菌 |
1.1.3 烟草黑胫病生理小种 |
1.1.4 烟草黑胫病主要抗源品种 |
1.2 烟草赤星病 |
1.2.1 烟草赤星病的症状 |
1.2.2 烟草赤星病的病原 |
1.2.3 赤星病主要抗源及其抗性遗传分析 |
1.3 赤星病和黑胫病相关抗性位点QTL定位研究进展与展望 |
1.3.1 QTL定位 |
1.3.2 烟草黑胫病抗病位点QTL定位进展与展望 |
1.3.3 烟草赤星病抗病位点QTL定位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二章 Beinhart 1000-1 黑胫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 |
2.1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1 目的意义 |
2.1.2 主要内容 |
2.1.3 技术路线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引物多态性筛选 |
2.3.2 BC_2F_1抗性单株筛选 |
2.3.3 BC_2F_2,BC_2F_3群体病级鉴定 |
2.3.4 DNA提取与检测 |
2.3.5 BC_2F_2基因型鉴定 |
2.3.6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黑胫病抗性相关基因的QTL定位 |
2.4 讨论 |
2.4.1 黑胫病抗源和病菌生理小种应用选择 |
2.4.2 BC_2F_1抗性单株的选择 |
2.4.3 BC_2F_2,BC_2F_3群体表型分析 |
2.4.4 QTL定位结果比较分析 |
第三章 烟草赤星病抗性主效QTL人工选择响应研究 |
3.1 研究目的意义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及田间 |
3.2.2 赤星病人工接种鉴定 |
3.2.3 基因型鉴定 |
3.2.4 人工选择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选择强度下F_2极端选择群体的表型变异 |
3.3.2 双向极端选择群体中与赤星病主效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
3.3.3 标记J9在不同选择世代中的等位基因频率检测 |
3.3.4 标记J9位点在自然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3.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两个烟草赤星病抗源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2结果 |
2.1两组合4世代赤星病病级的次数分布 |
2.2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2.3遗传效应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四、烟草赤星病抗性因素遗传的双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烟草赤星病抗性候选基因筛选及功能分析[D]. 郭鹏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抗药性风险评估及生防菌株的筛选[D]. 王润林.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3]雪茄烟品种Beinhart1000-1赤星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J]. 童治军,张谊寒,陈学军,曾建敏,方敦煌,肖炳光. 作物学报, 2019(03)
- [4]烟草抗低温和抗赤星病相关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D]. 赵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9)
- [5]烟草抗赤星病主效QTL候选基因的初步筛选[D]. 张雨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6]烟草抗赤星病主效QTL的候选基因初步筛选[J]. 张雨生,蒋彩虹,胡晓莉,赵强,耿锐梅,杨爱国,程立锐,王元英. 分子植物育种, 2018(13)
- [7]赤星病胁迫对不同抗性烟草品种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A]. 杨志晓,丁燕芳,张小全,薛刚,王轶,任学良,任周营,杨铁钊. 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 2016
- [8]烟草赤星病抗性主效QTL人工选择响应研究[J]. 闫杏杏,蒋彩虹,冯莹,任民,朱承广,程立锐,杨爱国,冯全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05)
- [9]烟草重要真菌性病害抗性基因的发掘和人工选择响应[D]. 闫杏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10]两个烟草赤星病抗源的遗传分析[J]. 冯莹,蒋彩虹,程立锐,杨爱国,郑吉云,赵清海,杨修峰,尹华玲,冯全福. 中国烟草科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