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上性保健食品均属违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明[1](2021)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保健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保健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平稳运行。时至今日,保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与其它可控性疾病不同,保健食品安全问题不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的控制。恰恰相反,随着保健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机械生产的集约化,保健食品安全事故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保健食品安全事故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保健食品安全,应该建立完善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应该全面考量保健食品监管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任何环节都能直接对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来看,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国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保健食品内部举报人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出发点是建立现代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核心,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中之重。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强调理论基础、应该重视理论建设。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基石,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要保障。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的重大课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应该深入探索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法律价值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构还应该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出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思路。通过对国内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实践的考察,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坚持法治原则、效率原则和信息化原则,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主体建设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具体而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确立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的路径选择。除此以外,还应该从技术层面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风险评估制度。监管主体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重视监管主体监管能力的提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应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应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企业以及保健食品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等也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提高企业自我监督的意识、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任韧[2](2017)在《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问题给新时期食药安全带来了挑战。把握其犯罪的规律特点,形成有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扞卫新时期食药安全。本文以犯罪学视角,通过走访、调查,数据统计和文献分析等方式,调查群众认知、分析案件特点、梳理法律法规及体制机制建设情况,总体把握现状,找准犯罪成因;以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保健食品犯罪为具体研究对象,总结规律,探讨法律争议;逐步梳理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防治的重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层次、多主体出发,探析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防治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本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防治概述,本章界定概念,区分类别,明确了研究对象。通过总结我国对于保健食品相关热议问题的研究观点,把握整体研究趋势。结合调研等多项信息,以150份问卷和270个案例对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现状进行了分析。综合法制建设沿革和各地调研情况,对我国立法、体制机制建设现状进行梳理,从而总体上探析了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防治的现状。第二章不同阶段保健食品相关犯罪的分析。此章节立足生产加工和营销两阶段,从典型犯罪模式出发,围绕其犯罪特点、规律及法律争议展开分析,融合犯罪学理论,提炼出了保健食品相关犯罪的犯罪规律与特点,讨论在实践中防治此类案件的重难点。第三章犯罪成因分析,该章节在对上文论述基础上,结合所收集资料,总结保健食品相关犯罪产生的成因,从社会与公众自身,政府立法和监管这几个角度出发,剖析相关犯罪滋生的症结,找准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防治的问题所在。第四章防治对策讨论。借鉴域外保健食品的防治经验,从政府主导的“公序”、行业协会牵头的“行序”和企业自发形成的“私序”三角度谋篇布局,为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防治的策略提供参考。
杨辉[3](2014)在《I公司保健食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受经济全球化、消费者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保健食品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经历连年高速增长之后,由于竞争加剧、中小企业快速追赶,I公司面临需要对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检讨和改进,以适应时代变化、保持快速增长、提升企业的产业地位并缩小与标杆企业的差距。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试图运用在MBA课堂学到的相关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为I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建议。运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健康食品产业和直销行业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企业所处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运用4Ps营销理论分析公司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SWOT分析方法制定出企业的营销战略选择;在对目标消费者需求调研基础上,运用STP理论进行市场定位;最后根据调研的结果制定出公司的4Ps营销策略组合建议。分析发现,I公司在营销策略中存在如下不适应性:产品策略与企业战略目标不相匹配,产品结构不完善;价格策略以单一的成本定价模式为主而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渠道策略仅采用传统的直销渠道模式,没能很好借助信息技术发展来推动业务快速发展;促销策略中,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未能与消费者形成更好的沟通方式。本文通过运用相关营销理论,在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公司内部环境、消费需求等分析的基础上,为I公司提出适应时代变化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建议:完善及调整产品结构来更好地为顾客创造价值;采取多元化的定价模式来提升竞争力;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提升e化直销的效率;调整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以更好地实现促销策略。最后,对营销策略组合调整提出实施保障的建议,以期实现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
黄丽萍[4](2014)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保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众的消费水平明显提升,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新制定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首次被纳入国家食品产业规划中,成为了重点行业。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保健食品产业也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保健食品安全治理的理论研究,在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安全、多中心治理、多中心治理理论等概念的界定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国保健食品安全多中心治理的新模式。首先,从保健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入手,对我国保健食品安全单中心治理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带来的危害进行总述;其次,从政府部门、市场机制、第三部门、消费者群体四个层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研究,进而得出单中心治理模式已不适应保健食品安全现状的结论;再次,总结了美国、日本的保健食品治理概况,并据此提出对我国可借鉴的经验;最后,通过对理论和实践分析研究,得出最终结论,保健食品安全治理的最优选择,不是完善的政府机构或完善的市场机制,也不是完善的第三部门或理性的消费者群体,而是在这四者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即建立起政府、市场、第三部门、消费者之间协同协作的保健食品安全多中心治理模式。
吴双[5](2013)在《DCBI-MS法快速筛查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文中提出目前,对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进行检测多依靠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这些方法测定前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耗时较长,在实际大批量商品筛选时不可操作。敞开式离子化技术成为质谱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此技术可在无需样品预处理的条件下对复杂基体样品中的痕量待测物进行直接离子化,极大的提高了质谱分析的效率。本文以市场上常见的保健食品和中成药对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解吸附电晕束离子化技术对其中可能添加的违禁药物进行快速检测,并研究了快速初筛过程中的基质效应。其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的添加现状以及对消费者造成的危害。通过与常用的违禁药物检测方法比较,研究常压直接离子化技术在违禁药物检测领域具有的优势。2.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利用解吸附电晕束离子源(DCBI)结合离子阱质谱快速检测了3个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伐地那非、西地那非、他达拉非。采用一级质谱筛选,二级质谱确证,对样品中非法添加物进行定性鉴别;通过二级特征碎片离子进行半定量分析,与传统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检测法作对比,研究了3个PDE5抑制剂的二级质谱裂解规律。实现了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无需使用其他化学试剂、无污染的检测。3.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了DCBI-MS法快速检测9种β2-受体激动剂。利用一级质谱筛选,二级质谱确证,对样品中非法添加物进行定性鉴别;并通过二级特征碎片离子进行半定量分析。本方法无需复杂的前处理过程,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止咳平喘类药物中β2-受体激动剂违禁添加的快速定性及半定量检测。4.以市场上常见违禁添加的抗疲劳保健食品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剂型的空白样品(片剂,丸剂,胶囊,合剂,酒剂,糖浆,口服液),通过空白加标法测定基质对3个PDE5抑制剂伐地那非、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的检测限及半定量分析的影响。此研究结果为DCBI-MS法测定不同剂型不同辅料中其他目标物的前处理过程的必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唐瑶[6](2013)在《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食品的追求逐渐从温饱型向保健型转变,保健食品在我国顺势而生并得以迅猛发展。保健食品是具有调节人体机能作用的食品,因而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健食品广告的监管则直接关系到保健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保健食品广告市场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保健食品广告是保健食品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保健食品宣传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我国保健食品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保健食品广告的监管却存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上的不足与缺陷,从而导致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出现了虚假繁荣的现象,使得我国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让人堪忧,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更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我国保健食品广告进行有效的监管是维持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迫切需求,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放眼世界,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保健食品广告市场也曾出现过与我国现阶段相似的困境。但通过其不断的国内探索和国际合作,对保健食品广告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以及消费者权益救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其保健食品广告市场秩序井然。从中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宝贵经验,进而结合我国保健食品广告的具体现状完善监管措施。这不但有利于我国保健食品广告的有序发展,而且有利于对保健食品进行监管。因此,对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朱慧果[7](2012)在《辅助改善记忆力类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药物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和老年化社会的扩大,辅助改善记忆力类保健品正步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相关治疗和预防老年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保健食品种类数目也日益增多。但是由于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药物的现象屡禁不止,而检测方法相对被动滞后,其添加的化学药物的副作用严重影响了人们(尤其是肝、肾功能减弱的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建立有效、快速的监控手段对提前预防和实时检测违禁添加物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概述了改善记忆力类保健食品的概念及作用、促智药的分类、作用机理和代表药物,通过比较现有常用的违禁药物检测方法,得出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技术在筛选和检测未知的违禁药物领域所具有的特点及优势。然后利用HPLC-DAD联用、HPLC-MS谱联用的方法测定改善记忆力类保健食品中潜在添加多种违禁药物,比较了不同质谱条件下目标物的响应和特征碎片离子情况,并初步建立了促进记忆力类的化学合成药物相关质谱库,以期达到有效筛选和监控非法添加药物的目的。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常见的6种益智类药物在不同的质谱条件下的响应情况。6种等摩尔浓度的目标物用不同的流动相(甲醇:水=1:1和乙腈:水=1:1)、流动注射到不同的离子源(ESI源、APCI源及DCBI源),得到相应的质谱图和特征碎片离子,通过比较每个物质的质谱行为的差异性来分析其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2. HPLC-DAD联用检测辅助改善记忆力类保健食品中12种潜在的促智类药物。优化12种目标物的液相色谱分离条件,根据其目标物的保留值和DAD光谱图能快速、准确的同时测定复杂样品中的疑似违禁添加物,该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具有检测限低、可信度高、灵敏度高的特点,应用范围广,可为质量监督部门提供有力依据。3.建立了HPLC-MS联用检测保健食品中11种钙拮抗剂类药物。通过优化11种钙拮抗剂类药物的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和质谱的条件,使目标物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和质谱响应值,运用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结果准确度高、检测限低、灵敏度好,通过解析其质谱裂解规律可为未知样品中添加该类药物或结构衍生物提供参照。4.建立辅助改善记忆力类药物多级质谱数据库。为建立一种有效的筛选违禁药物添加的方法,本实验室有必要建立一套准确性高,信息丰富的质谱数据库,未知样品可根据这些特征谱图(包括一级、二级及多级质谱图)在缺乏对照品或非法添加了未知化学药的情况下,将所采集的信息搜索相匹配的化学药物,由此可实现短时间内对未知成分进行初步筛选和确认的目的。
喻丹[8](2012)在《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健康养生文化和中医中药历史,借助品类齐全的成熟制造技术、较高的生产能力,中国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健康养生热潮,从专业的医药产品到传统滋补保健品、营养食品,从医疗器械、休闲养生,到健康管理、健康咨询,与人类健康福祉紧密相关的专业生产和服务,正在不断丰富着这个市场。这充分说明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潜能是相当大的。本文以我国的保健食品的政府管制为探究主体,分析保健食品行业政府管制的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保健食品的发展历程和监管措施,探索完善保健食品的监管措施,进一步完善保健食品行业政府管制的法规体系。政府管制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政府管制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大力推进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经济体制向前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加快保健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以及配套措施的建设。借鉴国外经验,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稳定发展。应尽快建立统一的保健食品管理体系,明晰各部门的职责,同心同力,协调配合,才能有效监管保健食品。增加财政投入支持检验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保健食品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技术支持能力,对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检验机构严把质量关,加强管理保健食品的生产工艺。加大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的配合也亟待加强,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企业第一责任人制度和诚信体系建设。
韦伟[9](2009)在《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现状与质量安全研究》文中认为山东省是动物源性食品的出口大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该研究拟从近几年山东省动物源性食品出口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探寻问题发生的根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摸索出既适应山东实际、又符合国际标准的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模式,同时以部分成功调整的出口企业和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剖析,以期从技术角度来解决困扰山东省动物源性食品出口的质量安全问题,提高动物源性食品质量,促进山东省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山东省乃至我国的出口信誉。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产品兽药残留超标、致病微生物检出。究其原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方面。从自身因素分析:源头管理存在较大的隐患,畜牧业生产中兽药、饲料等选择不当或投入过量;质量安全标准建设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安全标准不能接轨或不等效;我国兽医管理体制与国外兽医体系不等效;有些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运行不够有效,自检自控效果不到位。从外部因素分析:国外技术壁垒日益严峻,出口门槛不断提高;国际贸易形势出现了新特点,贸易与政治挂钩,媒体恶意炒作。基于对出口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为改善出口形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原料控制,减少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污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出口食品农产品区域化管理的理念和建议;强化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完善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出口企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卫生技术法规体系,完善各项强制性措施;借鉴国外先进的官方兽医管理体系,建立既适合山东实际又符合国际要求的现代官方兽医制度管理体系;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研技术水平,从技术上保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以日本毒水饺事件为鉴,借鉴美国“反恐”经验做好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的生物防护工作,这是一个新提出的理念,其目标就是预防人为、蓄意的污染,确保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建议我国加大对外交涉力度,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另外通过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政府监管部门和出口企业在面临问题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做法,给予相关政府部门和出口企业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启发和思路。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贸易是个连续性的责任问题,随着贸易的发展可能面临新的形势、出现更多的问题,所以相应对策也可能需要进行相关的调整,但该文总结的几条已基本上覆盖目前所面临主要的问题,相信对促进山东省动物源性产品的出口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侍茹[10](2008)在《亚健康与保健品应用现状分析》文中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在工作实践中,作者发现亚健康与国人保健品滥用现象有一定的关联,并就此专题收集信息,加以整理分析。作者认为:保健品应用现状不容乐观(滥用现象严重、广告宣传存在误导,消费者对保健品认识存在误区,保健品安全性应予关注),应正视亚健康现状、正确引导保健品消费,明确保健品不是药,不能治病,不能代替食物,只起辅助调节作用,强调应综合干预亚健康、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远离亚健康。
二、市场上性保健食品均属违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上性保健食品均属违法(论文提纲范文)
(1)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法律体系 |
(二)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 |
(三)有利于提高保健食品安全标准、减少保健食品安全事故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一)保健食品的定义 |
(二)保健食品与其它相似概念的区分 |
(三)保健食品的特征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及法律控制机制 |
一、保健食品风险控制的基础——保健食品的多元价值 |
(一)保健食品的文化价值 |
(二)保健食品的经济价值 |
(三)保健食品的社会价值 |
二、保健食品的特殊风险 |
(一)一般食品的风险特性 |
(二)保健食品风险的特殊性及分类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概念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含义 |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内容 |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意义 |
(一)保障人体健康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
(二)构建有效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需要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法治化的需要 |
第二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食品相关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 |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存在的问题 |
(三)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 |
二、政府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手段相对不足 |
(二)多元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
三、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规范性 |
(二)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正当性 |
(三)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自律性 |
四、社会公众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安全立法 |
(二)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 |
(三)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过程 |
(四)企业缺少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 |
第三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理论基础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法律价值基础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秩序价值 |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效益价值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公平正义价值 |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对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价值 |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政治学基础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需要行政权力介入 |
(二)消费者权利需要行政权加以保障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基础 |
(一)保健食品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
(二)保健食品的市场失灵理论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思路与原则 |
一、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及借鉴 |
(一)美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
(二)欧盟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
(三)香港地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
(四)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经验的借鉴价值 |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思路 |
(一)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路 |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思路 |
(三)加强企业自我监督 |
(四)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的协同作用 |
三、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
(一)安全性原则 |
(二)社会整体效率原则 |
(三)坚持法治原则 |
第五章 完善政府主导下控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措施 |
一、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 |
(一)健全中国特色保健食品监管法律体系 |
(二)完善保健食品监管法律的重点 |
二、保健食品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
(一)强化保健食品的风险评估 |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机制的完善 |
(三)健全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
三、提高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相关措施 |
(一)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理念 |
(二)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 |
(三)建立约谈机制 |
(四)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 |
(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 |
第六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辅助性措施 |
一、完善企业自我监督的相关措施 |
(一)提高企业在经营中的守法意识 |
(二)增强企业在经营中的社会责任 |
二、发挥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
(一)明确行业协会性质,保障行业协会的规范性 |
(二)理清行业协会关系,保障行业协会的正当性 |
(三)健全行业协会制度,保障行业协会的自律性 |
三、发挥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
(一)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立法的途径 |
(二)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的能力 |
(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的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2)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总体概述 |
1.1 概念及类别界定 |
1.1.1 保健食品的概念探析 |
1.1.2 保健食品相关犯罪的类别划分 |
1.2 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总体现状分析 |
1.2.1 保健食品相关犯罪发案趋势特点 |
1.2.2 保健食品相关犯罪类型及区域特点 |
1.2.3 保健食品相关犯罪中被害人的特点 |
1.3 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防治的总体现状分析 |
1.3.1 研究现状分析 |
1.3.2 立法沿革分析 |
1.3.3 防治体制分析 |
1.3.4 防治机制分析 |
2. 不同阶段的保健食品相关犯罪分析 |
2.1 生产、加工阶段保健食品犯罪的分析 |
2.1.1 犯罪流程分析 |
2.1.2 犯罪区域分析 |
2.1.3 犯罪成本收益分析 |
2.1.4 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
2.2 营销阶段保健食品犯罪的分析 |
2.2.1 实体销售保健食品犯罪的分析 |
2.2.2“电话营销”保健食品犯罪的分析 |
2.2.3 网售保健食品犯罪的分析 |
2.2.4“会销”保健食品犯罪的分析 |
3.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成因分析 |
3.1 高需求与高利润刺激犯罪 |
3.2 公众保健食品知识储备不足 |
3.3 现行立法存在缺陷 |
3.3.1 我国行政立法的问题 |
3.3.2 我国刑事立法的问题 |
3.4 体制机制不健全 |
3.4.1 防治体制的问题 |
3.4.2 防治机制的问题 |
4.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的防治对策探析 |
4.1 政府主导下的“公序”防治对策探析 |
4.1.1 完备行政法规体系 |
4.1.2 完善刑事法律体系 |
4.1.3 深化防治体制改革 |
4.1.4 创新防治机制建设 |
4.2 行业协会主导下的“行序”防治对策探析 |
4.2.1 行业协会整体建设的思考 |
4.2.2 行业协会对典型犯罪的防治探析 |
4.3 企业主导下的“私序”防治对策探析 |
4.3.1 企业生产阶段的“透明工厂”模式探析 |
4.3.2 企业营销阶段的“数据打假”模式探析 |
4.3.3 企业助力社会的“公益服务”模式探析 |
4.3.4 企业助力政府的“芯片科技”模式探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问题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I公司保健食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保健食品概念及基本分类 |
1.3.2 国内外直销定义及发展 |
1.3.3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综述 |
1.3.4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营销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工作基础 |
第二章 I 公司概况 |
2.1 公司简介 |
2.2 公司发展历程和经营状况 |
2.2.1 公司发展历程 |
2.2.2 公司经营状况 |
2.3 I 公司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2.3.1 产品策略现状与问题 |
2.3.2 价格策略现状与问题 |
2.3.3 渠道策略现状与问题 |
2.3.4 促销策略现状与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 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环境分析 |
3.1.1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2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
3.1.3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波特五力竞争环境分析 |
3.2 中国直销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中国直销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3.2.2 中国直销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3.2.3 中国直销行业波特五力竞争环境分析 |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 I 公司保健食品营销的 SWOT 分析及战略选择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I 公司营销战略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 公司 STP 战略定位 |
4.1 市场细分 |
4.1.1 调研设计与执行 |
4.1.2 调研结果分析 |
4.1.3 调研结论 |
4.1.4 有效市场细分的条件 |
4.2 目标市场选择及其策略 |
4.2.1 目标市场选择 |
4.2.2 目标市场选择策略 |
4.3 市场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营销策略组合制定 |
5.1 产品策略 |
5.1.1 产品策略制定 |
5.1.2 产品策略实施的要点 |
5.2 价格策略 |
5.2.1 价格策略制定 |
5.2.2 价格策略实施的要点 |
5.3 渠道策略 |
5.3.1 渠道策略制定 |
5.3.2 渠道策略实施的要点 |
5.4 促销策略 |
5.4.1 促销策略制定 |
5.4.2 促销策略实施的要点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保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保健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保健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框架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保健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困境 |
2.1 我国目前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 |
2.1.1 问题保健食品相关事件 |
2.1.2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乱象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
2.2 我国保健食品安全单中心治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
2.2.1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
2.2.2 信息化管理不到位 |
2.2.3 标准体系的不完善 |
2.2.4 导向机制的不完善 |
2.2.5 诉求机制的不合理 |
2.3 其他治理主体的参与现状 |
2.3.1 市场没有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
2.3.2 第三部门的参与不充分 |
2.3.3 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不足 |
第3章 保健食品安全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单中心治理模式导致政府监管不力的原因 |
3.1.1 政府缺位导致相关法律法规难出台 |
3.1.2 政府越位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
3.1.3 因循守旧导致监管方式落后 |
3.2 市场、第三部门、消费者等主体未能有效参与治理的原因 |
3.2.1 市场失灵未能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
3.2.2 第三部门的发展受到制约 |
3.2.3 消费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 |
第4章 构建多中心保健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
4.1 美国、日本保健食品治理经验及借鉴 |
4.2 构建多中心保健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
4.2.1 构建和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
4.2.2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保健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
4.2.3 积极推进第三部门参与保健食品安全治理 |
4.2.4 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
4.2.5 协同协作社会共治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关于保健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DCBI-MS法快速筛查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保健食品和中成药概述 |
1.2.1 保健食品概述 |
1.2.2 中成药概述 |
1.3 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添加情况 |
1.4 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添加特点 |
1.5 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检测方法 |
1.5.1 薄层色潜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
1.5.2 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
1.5.3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
1.5.4 色谱-质谱联用法 |
1.6 新型常压直接离子化质谱的发展 |
1.7 DCBI-MS法在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分析中的优势 |
1.8 研究解DCBI-MS法分析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基质效应的必要性 |
1.9 论文选题意义 |
第二章 解吸附电晕束电离质谱法快速筛选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PDE5抑制剂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条件 |
2.2.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4 样品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DCBI-MS法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2 DCBI-MS法快速检测 |
2.3.3 DCBI-MS二级质谱扫描确证与半定量分析 |
2.3.4 HPLC-UV检测法准确定量 |
2.3.5 样品检测 |
2.3.6 DCBI-MS方法展望 |
2.4 结论 |
第三章 DCBI-MS法快速检测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添加的β2-受体激动剂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条件 |
3.2.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3.2.4 样品进样方式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2 DCBI-MS快速检测 |
3.3.3 DCBI-MS半定量分析 |
3.3.4 实际样品检测 |
3.4 结论 |
第四章 解吸附电晕束电离质谱法快速检测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过程中的基质效应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3 样品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DCBI-MS法检测不同剂型空白样品 |
4.3.2 基质对DCBI-MS法定性分析的影响 |
4.3.3 基质对DCBI-MS法半定量分析的影响 |
4.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6)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保健食品广告监管概论 |
(一) 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界定及其特殊性 |
(二) 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必要性 |
二、我国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现状及其困境 |
(一) 我国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现状 |
(二) 我国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困境 |
三、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域外经验及其借鉴 |
(一) 美国膳食补充剂广告监管法律制度 |
(二) 欧盟食品补充剂广告监管法律制度 |
(三) 日本保健功能食品广告监管法律制度 |
(四) 欧美和日本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启示 |
四、我国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的完善措施 |
(一) 建立健全保健食品广告监管法律体系 |
(二) 明确并规制保健食品广告的监管主体 |
(三) 建立严格的保健食品广告监管制度 |
(四) 加强保健食品广告行业自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目录 |
(7)辅助改善记忆力类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药物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辅助改善记忆类保健品概述 |
1.2. 保健食品的现状及安全性问题 |
1.3. 促进智力的研究进展和分析 |
1.4. 违禁添加分析检测难点 |
1.5. 违禁添加分析策略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常见的6种促智类药物在不同质谱条件下的响应情况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HPLC-DAD法检测辅助改善记忆力类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12种促智类药物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HPLC-MS联用检测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钙拮抗剂类药物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促智类药物质谱数据库的初步建立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和讨论 |
5.4. 结论及未来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8)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保健食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政府管制的研究 |
1.2.3 关于保健食品产业监管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保健食品业 |
2.1.2 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 |
2.2 相关的基础理论 |
2.2.1 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 |
2.2.2 政府监管理论 |
2.3 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的制度和原则 |
2.3.1 政府对保健食品业实施监管的相关制度 |
2.3.2 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的原则 |
第3章 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我国保健食品业的发展和现状 |
3.1.1 我国保健食品业的发展 |
3.1.2 我国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现状 |
3.2 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2 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国外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的措施和启示 |
4.1 日本保健食品业的发展和监管现状 |
4.1.1 日本保健食品业的发展 |
4.1.2 日本保健食品业监管现状 |
4.2 美国保健食品业的发展和监管现状 |
4.2.1 美国保健食品业的发展 |
4.2.2 美国保健食品业的监管现状 |
4.3 国外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5章 完善我国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我国保健食品业监管的法律建议 |
5.1.1 完善保健食品业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 |
5.1.2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监管职责 |
5.1.3 加快建立科学的技术标准 |
5.2 建立成熟的行政许可监管模式 |
5.3 规范保健食品的宣传 |
5.4 建立产品淘汰机制和对产品企业的再评价 |
5.5 加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现状与质量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研究的意义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目标 |
1 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的现状与形势分析 |
1.1 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的现状 |
1.2 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面临的形势分析 |
2 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被检出不合格产品的情况 |
2.2 被国外官方通报的不合格产品情况 |
2.3 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 解决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方法 |
3.1 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原料控制,减少农兽药残留的污染 |
3.2 强化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完善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
3.3 建立健全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卫生技术法规和标准体 系体系,完善各项强制性措施 |
3.4 借鉴国外先进的官方兽医管理体系,促进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 |
3.5 现代出口肉类官方兽医体系在山东的试点情况 |
3.6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和检测能力,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
3.7 以日本毒水饺事件为鉴,借鉴美国“反恐”经验做好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的生物防护工作 |
3.8 加大对外交涉力度,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
4 典型案例分析 |
4.1 破解日本技术壁垒,推动聊城禽肉制品出口 |
4.2 德州兔肉重返欧盟 |
4.3 山东冷冻禽肉难进美国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亚健康与保健品应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正视亚健康现状 |
2 保健品应用现状不容乐观 |
2.1 保健品滥用现象严重 |
2.2 保健品广告宣传存在误导 |
2.3 消费者对保健品认识存在误区 |
2.4 安全性应予关注 |
3 正确引导保健品消费 |
3.1 保健品不是药,不能治病 |
3.2 保健品只起辅助调节作用 |
3.3 保健品不能代替食物 |
4 综合干预亚健康,选择“天然补品” |
4.1 为什么要综合干预亚健康 |
4.2 中医学的辨质论治、辨证论食 |
4.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
4.4 选择“天然补品” |
四、市场上性保健食品均属违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D]. 李泽明.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8)
- [2]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犯罪问题研究[D]. 任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4)
- [3]I公司保健食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杨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4]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保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 黄丽萍. 华侨大学, 2014(02)
- [5]DCBI-MS法快速筛查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违禁药物[D]. 吴双.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6]保健食品广告监管研究[D]. 唐瑶. 西南大学, 2013(01)
- [7]辅助改善记忆力类保健食品中违禁添加药物检测方法研究[D]. 朱慧果.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8]保健食品业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喻丹. 湖南大学, 2012(02)
- [9]山东省出口动物源性食品现状与质量安全研究[D]. 韦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10]亚健康与保健品应用现状分析[J]. 侍茹.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