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部分生产企业3号喷气燃料质量抽查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万里[1](2021)在《金陵石化公司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
孙玉娇[2](2018)在《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法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减少碳排放的全球大背景下,航空业义不容辞应做好相应的减排工作。国际社会的实践证明建立全球统一的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是航空业减排的最好途径。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构建应遵循航空碳排放交易的法理,同时应充分遵循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和衡平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原则,在航空碳排放交易的法律关系中,航空碳排放交易的客体航空碳排放权之法律定性有财产权、规制权之争,应定性为规制权更合理。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还在初期探索中,不仅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法律支撑不足,还存在缺少多边机制支撑的国际合作等法律问题。考虑到目前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世界主要航空碳排放交易实践国家、地区的制度经验,建议以ICAO已提出的碳抵消计划为开始,分阶段逐渐过渡到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在以软法优势促进国家间合作的同时,完善相关国际立法以为机制的构筑提供法律支撑,同时比较各国的航空碳排放交易制度得出最适合的基本制度如合理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合理的价格调控机制、完善的履约保障机制以及与其他碳交易体系的链接机制等。
张金龙[3](2016)在《ICP及ICP-MS在石油及其产品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及其产品中存在大量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目前在石油中发现的微量元素超过40种,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Na、K、Ca、Ba、Mg,过渡元素V、Ni、Fe、Cr、Mo,非金属元素Cl、Br、Si、P、As和其他金属元素Cu、Pb、Ti、Co、Zn、Al、Cd、Cr、Mn、Ag、Sn等。这些元素对石油炼制、储运和环境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石油及其产品中金属元素的方法,对于了解石油及其产品特性、富集脱除是很有意义的。由于石油及其产品中元素浓度差异巨大,一些润滑油或原油的本底元素如Ca、Mg、Fe等可能高达几百mg/Kg,而有些如Au、Ag、Cd、Sn等元素却低到几个ug/Kg。ICP-AES和ICP-MS均是是测定复杂基体中元素的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多元素测定和灵敏度高等特点,ICP-AES广泛应用于石油及其产品中常量金属元素测定工作,ICP-MS是测定复杂基体中痕量、超痕量元素的一种分析技术。本文通过考察不同石油及其产品ICP常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建立了干法灰化ICP-AES法测定石油中Ba、Ca、Cr、Co、Cd、Cu、Fe、Ga、K、Mg、Mo、Na、Ni、Pb、Ti、V 16种元素的方法、微波消解ICP-AES测定石油及其产品中Ba、Ca、Co、Cu、Fe、Mg、Na、Ni、Pb、V10种元素的方法、有机直接进样法测定石油中Ca、Cu、Fe、Mg、Na、Ni6种金属元素的方法,并通过微波消解前处理建立ICP-MS测定石油及其产品中15种微量痕量元素的方法,并对ICP-MS法测定原油、柴油、润滑油、蜡油中的痕量元素测量精密度进行了评估。结合不同的元素特点如是否易挥发等做样品前处理,参考待测样品浓度高低建立了ICP-AES和ICP-MS方法,坩埚灰化-ICP-AES法测试管输原油样品中多种元素,一次性处理试样,同时测定多种元素,解决了国标中仅限于几种元素同时测定的不足,扩大了测定元素种类,在检测速度和实验成本等方面远远优于国家现有标准方法。微波消解法适合样品中易挥发元素的测定,由于本方法称样量小,同时也适合样品中含量较高元素的快速测定。有机进样-ICP直接测定:本方法不用对管输原油进行无机化消解后测定,大大节省消化时间,避免消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微波消解—ICP-MS测定石油及其产品中痕量元素,通过研究试剂空白的测定、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发现本方法简便、易用,适合测定石油及其产品中痕量元素,本实验研究的方法适用于企业加工过程以及对产品品质控制。
魏新[4](2014)在《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天然气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油气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消费的增长性、地理分布和供需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等因素加剧了世界各国对油气资源的争夺。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良好,成为了世界各国角逐的焦点。中国在面临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和油气对外依存度高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下,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能源‘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实现合作共赢。克拉玛依正处在“城市转型”和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并与中亚地区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开拓中亚市场、与中亚石油企业合作竞争是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的油气合作竞争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以国际、国内和克拉玛依为背景,提出论文研究的必要性、目的与意义;对合作竞争相关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论文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其次,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的产业价值链、主要经营业务、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区位情况等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对中亚五国油气资源供需市场及油气产业状况、相关市场信息、国际石油合作状况以及中亚石油市场国际合作竞争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弄清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双方的内部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三,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ISM和DEMATEL方法系统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层次结构化处理和影响大小测度,弄清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影响强弱程度;运用SWOT模型综合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面临的环境机会与威胁、自身优势和短板,得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第四,基于直接面向中亚和间接面向国家或上级两个层面,分析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结合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能力的“双钻石模型”,分别从内层和外层两个方面,共计九个要素,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中的能力优势。第五,围绕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对合作竞争战略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基于不同进入时期,即进入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选择;基于不同竞合力量,即上下游纵向合作竞争、同行横向合作竞争和游说政府或上级的双向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选择;基于不同要素,即石油技术、石油投资项目、人才培养、融资和信息合作竞争模式。最后,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的实施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克拉玛依不同类型石油企业进入中亚市场的具体方式、主要任务;克拉玛依政府在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和职能,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黄娴[5](2013)在《陇东地区油田开发环境影响及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文中指出资源与环境是开发建设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分布于陕甘宁蒙晋5省区的长庆油田,是近年来我国探明储量和产量增长最快的油气田,其中,陇东油区占长庆油田总资源量的38%,原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十一五”时期,陇东油区累计建设产能645万吨,完成投资190多亿元,为庆阳市贡献财政税收近70亿元。石油的勘探开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因我国环境规制不健全、环保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环境管理欠缺、开采不合理、环保基础设施落后,致使陇东地区环境不断恶化,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本论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论文系统总结了石油勘探开发整个工程中的污染源与污染物,阐述了石油勘探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的特点。其次,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得到:陇东地区石油勘探开采中不同程度地对油区土壤造成污染,农田、废弃井场、钻井泥浆坑A、钻井泥浆坑B、漏油点的最大综合污染指数依次为:2.1、16.68、29.58、18.25、13.44;马莲河流域主要支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7、2008、2011年最大综合污染指数依次为:45.758、24.485、38.768,均位于环县山城;油区范围内,地下水均有水质因子超标存在,超标因子主要为氨氮、总硬度、COD、Cr6+、氯化物、氟化物。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陇东地区,因油田开发建设,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形成的复合系统互相影响,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后,根据当前石油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的日益严重性,本文从政府、公众、企业三个层面构建了环境管理体系。首先,政府在环境管理中起着主导职能,政府建立健全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各项行为起到全面的约束,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进行制度保障。再者,加强公众环境意识→环境责任与义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公众参与环保决策,使我国公民为环境保护发挥作用;最终,企业在以政府“硬件”建设健全、公众环保“软实力”加强的大环境下,进行自我环境管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如此以来,环境保护也将有被动走向主动。
陈轲[6](2011)在《军用装备燃料品种单一化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了美军装备用油单一化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从技术和燃料两方面分析了我军装备实现燃料单一化的可行性,并结合实际,对我军在发展装备燃料单一化道路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熊亚飞[7](2010)在《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在生铁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高炉炼铁技术也得到了较大进步。在节能减排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中,高炉大型化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型高炉是国家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降低成本,改善环境,提高钢铁市场竞争力的生力军,高炉大型化是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高炉炼铁正在快速地向高效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是从小高炉过度到大高炉,许多技术与工艺质量管理模式需要升级与完善。根据国际钢铁形势和我国国情和国力,中国高炉逐步走向大型化是主流。如何做好大型高炉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大型高炉体现竞争力、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论文主要运用质量控制和改进理论,结合武钢股份炼铁总厂高炉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现状,从人、材料、机器、生产工艺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影响高炉冶炼质量的主要因素,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来提高工作与产品的质量。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内容;第二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理论,为下文的展开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从高炉冶炼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介绍高炉冶炼的流程,并从人员、设备、工艺、材料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高炉冶炼质量的因素,确定引起质量缺陷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提出了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型,并介绍该模型在武钢高炉冶炼过程的具体运用情况和效果;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关媛[8](2008)在《超细合金型NiO-MoO3/Al2O3-TiO2芳烃加氢催化剂的改性》文中提出针对南京炼油厂的航空煤油在NiO-MoO3/Al2O3-TiO2超细镍催化剂下加氢处理生产超低芳烃含量无味煤油出现的催化剂制备重复性、脱芳选择性、催化剂使用稳定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最终选出可工业化的催化剂定型配方。采用ICP、N2吸附-脱附等温线及XRD方法,表征催化剂的物化性质、结构特征;通过TPD、TPR手段,考察催化剂的酸强度以及活性组分镍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在固定床加压连续微反装置上,以航空煤油为原料,进行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原位溶胶-凝胶技术制备负载型超细镍基加氢脱芳催化剂,克服了传统负载方法中存在的缺点,制备得到的SKC型催化剂具有比表面积大,孔结构适宜等优点。利用该技术引入SiO2组分,不仅能够起到修饰载体表面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调节载体酸性,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芳活性。通过L16(43)正交试验,制备SKCX型催化剂,考察不同质量分数的SiO2及金属助剂对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能的影响。质量百分含量为8.0~10.0%的SiO2组分的添加,能够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确定助剂配方,改变金属Ni、Mo摩尔比,考察催化剂氢还原性能及反应活性的变化。适当地增加NiO、MoO3的质量含量,调节并降低Ni、Mo摩尔比,可以较明显地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芳活性,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结果显示,当SKCX型催化剂中的总金属含量(30.0%)较高时,其良好的加氢脱芳活性及稳定性要明显优于现使用的工业催化剂,产品油中总芳烃的质量分数小于50μg.g-1。考察不同的还原温度对SKCX型催化剂加氢脱芳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工艺参数,如温度、液时空速等,对煤油体系加氢脱芳烃反应的影响,最终选择适宜的工艺操作条件。根据上述金属组分的定型配方,进行1吨催化剂放大试生产,并在南京炼油厂开始放大试验。对工放催化剂取样,以航空煤油为原料,进行催化加氢脱芳烃反应。结果显示,工放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结果与实验室制备的催化剂能够基本吻合。
刘芳[9](2008)在《佛山地方电厂节能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源利用效率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的重要标志。2006年起,佛山市开展了企业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工作。由于全市的地方发电厂以小火电机组为主,总体能耗水平较高(高于全省能耗限额15%左右),节能潜力巨大。2006年~2007年期间,本人着重对佛山地方电厂的节能降耗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佛山地方电厂的节能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工作。通过对发电企业生产工艺和用能系统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流程,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模式。企业根据整改意见进行节能改造,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通过对佛山地方电厂节能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得到了适宜推广的普遍性节能措施和方法,对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具有积极意义。
王瑞荣[10](2008)在《3号喷气燃料新标准技术要求及产品质量评价》文中提出2006年,对GB 6537—94 3号喷气燃料产品标准进行了修订。GB 6537—2006根据当前我国喷气燃料质量水平,结合我国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对燃料质量的不同要求,参照国际喷气燃料通用标准,确定了具体指标要求。按GB 6537—2006标准对历年抽查的3号喷气燃料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我国3号喷气燃料质量较好。
二、2004年部分生产企业3号喷气燃料质量抽查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部分生产企业3号喷气燃料质量抽查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2)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航空碳排放交易概述 |
(一)航空碳排放交易理论 |
1、航空碳排放交易法理基础 |
2、航空碳排放交易法律原则 |
(二)航空碳排放交易的法律关系 |
1、航空碳排放交易法律关系的主体 |
2、航空碳排放交易法律关系的客体 |
3、航空碳排放交易法律关系的内容 |
(三)航空碳排放权的法律性质 |
1、财产权学说 |
2、规制权学说 |
3、结论 |
二、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立法历程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
(一)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立法历程 |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2、京都议定书 |
3、ICAO建立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决议 |
(二)构建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存在的法律问题 |
1、法律支撑不足 |
2、缺少多边机制支撑的国际合作 |
三、全球主要航空碳排放交易国家和地区法律实践及启示 |
(一)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法律实践及启示 |
1、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立法 |
2、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实践 |
3、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法律启示 |
(二)美国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法律实践及启示 |
1、美国航空碳排放交易立法 |
2、美国航空碳排放交易实践 |
3、美国航空碳排放交易法律启示 |
(三)澳大利亚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法律实践及启示 |
1、澳大利亚航空碳排放交易立法 |
2、澳大利亚航空碳排放交易实践 |
3、澳大利亚航空碳排放交易法律启示 |
(四)中国航空碳排放交易法律实践及经验 |
1、中国航空碳排放交易立法 |
2、中国航空碳排放交易法律实践 |
3、中国航空碳排放交易经验 |
(五)结论 |
四、构建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的设想 |
(一)分阶段建立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 |
1、短期实施航空碳抵消方案 |
2、中期分批由碳抵消向碳排放交易方案转变 |
3、长期实施航空碳排放交易方案 |
(二)完善航空碳排放交易立法模式 |
1、利用航空碳排放交易软法促进国际合作 |
2、推进航空碳排放交易国际立法进程 |
(三)航空碳排放交易立法的基本制度建议 |
1、制定公平的航空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 |
2、设定配额价格规制机制 |
3、建立航空碳排放交易履约保障机制 |
4、建立与其他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链接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ICP及ICP-MS在石油及其产品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石油及其产品元素及痕量元素组成,存在形式,元素测定的意义 |
1.2 石油及其产品微量元素常见检测设备和技术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ICP法测定石油中多种金属元素 |
2.2 ICP-MS法测定石油及其产品中多种金属元素 |
第三章 方法研究 |
3.1 坩埚灰化—ICP-AES法测定进口管输原油中钡、钙、钴、铜、铁、镁、钠、镍、铅、钒等金属元素 |
3.2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进口管输原油中钡、钙、钴、铜、铁、镁、钠、镍、铅、钒等金属元素 |
3.3 有机进样—ICP-AES法测定进口管输原油中钙、铜、铁、镁、钠、镍等金属元素方法初探 |
3.4 ICP-MS法测定石油及其产品中金属元素 |
3.5 小结 |
第四章 方法间的比对和讨论 |
4.1 不同测试方法结果对比 |
4.2 油元素普查情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导师评阅表 |
(4)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克拉玛依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重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研究文献综述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2.1.1 合作竞争理论 |
2.1.2 合作博弈论 |
2.1.3 动态联盟理论 |
2.1.4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 |
2.2.1 国外研究文献 |
2.2.2 国内研究文献 |
2.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内外环境分析 |
3.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1.1 石油企业基本情况 |
3.1.2 价值链环节与经营业务 |
3.1.3 产业技术水平及产业经济规模 |
3.2 中亚五国油气资源及产业状况分析 |
3.2.1 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2 土库曼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3 乌兹别克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4 吉尔吉斯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5 塔吉克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6 中亚五国油气资源总体情况及需求分析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国际油气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
3.3.2 国际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分析 |
第4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 |
4.1.1 总体情况 |
4.1.2 主要合作领域 |
4.1.3 存在问题 |
4.2 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
4.2.1 大国因素 |
4.2.2 中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 |
4.2.3 非国家行为体 |
4.2.4 中国国内影响因素 |
4.2.5 基于ISM的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影响因素结构化分析 |
4.2.6 基于DEMATEL的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
4.3 合作竞争的SWOT分析 |
4.3.1 机会分析 |
4.3.2 威胁分析 |
4.3.3 优势分析 |
4.3.4 劣势分析 |
4.4 竞合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4.4.1 合作的可能性分析 |
4.4.2 竞争的必要性分析 |
第5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分析 |
5.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分析层面 |
5.1.1 直接面向中亚石油企业的国际竞合能力分析 |
5.1.2 间接面向国家及中石油的竞合能力分析 |
5.2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竞合能力分析 |
5.2.1 钻石模型 |
5.2.2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双钻石模型”竞合要素分析 |
5.3 基于波特“五力”改进模型的竞合能力分析 |
5.3.1 “五力”模型 |
5.3.2 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
5.3.3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七力”模型的诠释 |
第6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构想及战略模式选择 |
6.1 战略构想及战略目标 |
6.1.1 战略构想 |
6.1.2 战略目标制定 |
6.2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概述 |
6.2.1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含义 |
6.2.2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特点 |
6.3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
6.3.1 基于不同时期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
6.3.2 基于不同力量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
6.3.3 基于不同要素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
第7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 |
7.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的组织 |
7.1.1 组织架构 |
7.1.2 实施过程 |
7.2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进入方式 |
7.2.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进入平台 |
7.2.2 克拉玛依不同类型石油企业中亚市场进入的具体方式 |
7.3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实施的任务和作用 |
7.3.1 驻市中央石油企业的任务与作用 |
7.3.2 地方石油企业的任务与作用 |
7.4 克拉玛依市政府中亚竞合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
7.4.1 提升克拉玛依城市综合实力和石油企业整体实力 |
7.4.2 建立促进中亚合作竞争的平台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陇东地区油田开发环境影响及环境管理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2 陇东油区概况 |
第三章 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源与污染物 |
3.1 石油勘探开发工艺 |
3.2 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源、污染物 |
3.2.1 石油勘探过程中的污染源与污染物 |
3.2.2 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污染源与污染物 |
3.2.3 石油集输中的污染源与污染物 |
3.3 石油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特征分析 |
3.3.1 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源特点 |
3.3.2 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特点 |
3.3.3 石油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特点 |
第四章 陇东地区油田开发环境影响 |
4.1 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
4.1.1 土壤环境影响 |
4.1.2 油区土壤环境质量 |
4.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4.2.1 石油开发对地表水影响 |
4.2.2 油田开发对马莲河水环境的影响 |
4.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4.3.1 石油开发对地下水环境影响 |
4.3.2 陇东油田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
4.4 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环境管理体系 |
5.1 政府层面:完善环管制度 |
5.1.1 完善行业环保法律 |
5.1.2 健全环境监测系统 |
5.1.3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
5.1.4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5.1.5 推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 |
5.1.6 实施行业环境保护专项研究 |
5.1.7 实施环境会计、环境审计制度 |
5.2 公众层面: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
5.2.1 环境科学知识普及 |
5.2.2 环境教育 |
5.2.3 公众参与 |
5.2.4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组织保障——NGO环保 |
5.3 企业层面:实行自我环境管理 |
5.3.1 进行员工环保教育、实行奖惩制度 |
5.3.2 不断完善并良性运行HSE管理 |
5.3.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深入人心 |
5.3.4 清洁生产 |
5.3.5 建立全生产过程中的绿色油田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军用装备燃料品种单一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美军装备用油单一化概况 |
2我军装备用油单一化的意义 |
2.1大大简化后勤油料的供应保障,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
2.2大大改善装备性能, 提高装备的技术保障能力 |
3我军装备实现燃料单一化的可行性 |
3.1燃料实现单一化的可行性 |
3.2装备实现燃料单一化的技术可行性 |
4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5结束语 |
(7)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
2.1 质量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
2.1.1 质量概念的发展 |
2.1.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
2.2 质量控制理论 |
2.2.1 质量控制的概念 |
2.2.2 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
2.2.3 质量控制的方法 |
2.3 质量改进理论 |
2.3.1 质量改进的概念 |
2.3.2 质量改进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大型高炉的冶炼过程与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1 高炉炼铁工艺流程 |
3.2 高炉炼铁的冶炼原理 |
3.3 高炉冶炼过程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员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3.3.2 原料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3.3.3 设备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3.3.4 工艺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3.3.5 环境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第四章 建立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型 |
4.1 高炉系统生产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
4.2 质量控制模型在武钢高炉冶炼中的应用 |
4.2.1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抓“人”的因素 |
4.2.2 管理并控制好高炉原燃料及材料因素 |
4.2.3 注重设备现代化,有效控制“设备”影响因素 |
4.2.4 优化炼铁工艺技术、推进工艺创新 |
4.2.5 改善炉前工作环境 |
4.2.6 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治理 |
4.3 高炉炼铁质量控制模型的应用效果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超细合金型NiO-MoO3/Al2O3-TiO2芳烃加氢催化剂的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煤油型溶剂油生产工艺简介 |
1.3 煤油型溶剂油生产中的加氢脱芳烃技术 |
1.3.1 加氢脱芳烃工艺 |
1.3.2 加氢脱芳烃催化剂 |
1.3.3 加氢脱芳烃反应及加氢开环反应机理 |
1.4 负载型超细镍基加氢脱芳烃催化剂的研究 |
1.4.1 载体的选择 |
1.4.2 活性组分的选择 |
1.4.3 助催化剂的选择 |
1.4.4 制备工艺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
2 原料和溶剂油的分析 |
2.1 芳烃含量的测定-紫外光谱法 |
2.1.1 原理 |
2.1.2 测定步骤 |
2.2 烃族组成分析方法-核磁共振法(NMR) |
2.2.1 方法原理 |
2.2.2 烃类族组成计算 |
2.3 煤油型溶剂油气味等级的分类 |
3 SKC 型NIO-MOO_3/AL_2O_3-TIO_2催化剂的研制 |
3.1 试验部分 |
3.1.1 试剂、仪器及原料 |
3.1.2 载体表面的SiO_2 改性 |
3.1.3 物化性质的表征 |
3.1.4 加氢性能的评价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表面溶胶-凝胶过程 |
3.2.2 SiO_2 改性的表面结构与酸性 |
3.2.3 SiO_2 改性对SKC 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4 SKCX 型NIO-MOO_3/AL_2O_3-TIO_2 催化剂的研制 |
4.1 试验部分 |
4.1.1 试剂、仪器及原料 |
4.1.2 助催化剂的改性 |
4.1.3 物化性质的表征 |
4.1.4 加氢性能的评价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SKCX 型催化剂加氢脱芳烃性能的助剂改性 |
4.2.2 助剂对SKCX 型催化剂氢还原行为的影响 |
5 不同NI/MO 摩尔比的SKCX 型NIO-MOO_3/AL_2O_3-TIO_2 催化剂研制 |
5.1 试验部分 |
5.1.1 试剂、仪器及原料 |
5.1.2 不同Ni/Mo 摩尔比的催化剂制备 |
5.1.3 物化性质的表征 |
5.1.4 加氢性能的评价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元素分析及表面结构特征 |
5.2.2 不同Ni/Mo 摩尔比的SKCX 型催化剂晶相结构 |
5.2.3 不同Ni/Mo 摩尔比的SKCX 型催化剂的性能 |
6 工艺条件对SKCX 型NIO-MOO_3/AL_2O_3-TIO_2 催化剂加氢脱芳性能的影响 |
6.1 原料不同馏分的影响 |
6.2 还原温度的影响 |
6.2.1 晶相结构 |
6.2.2 氢还原行为 |
6.2.3 加氢脱芳烃性能 |
6.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6.4 液时空速的影响 |
7 SKCX 型NIO-MOO_3/AL_2O_3-TIO_2 催化剂的工业放大试验 |
7.1 试验方案 |
7.2 工放催化剂的生产 |
7.3 工放催化剂的还原 |
7.4 工放催化剂的评价 |
8 本论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佛山地方电厂节能方案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开展企业节能工作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综述 |
1.2.1 国外节能情况 |
1.2.2 国内节能情况 |
1.2.3 佛山市企业节能工作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小结 |
第二章 电厂能源利用情况 |
2.1 电厂基本情况 |
2.1.1 主要生产工艺概况 |
2.1.2 用能系统概况 |
2.2 电厂能源消费状况 |
2.3 产品能耗指标核算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电厂能耗影响因素及节能潜力分析 |
3.1 电厂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机组运行参数 |
3.1.2 生产安全指标 |
3.1.3 燃煤质量 |
3.2 能源利用检测与分析 |
3.3 电厂节能潜力分析 |
3.3.1 节能基础管理方面 |
3.3.2 燃料节能管理方面 |
3.3.3 生产运行管理方面 |
3.4 小结 |
第四章 佛山地方电厂节能方案及效果评估 |
4.1 技改方案 |
4.1.1 锅炉气化小油枪点火系统的改造 |
4.1.2 自动运行的制粉系统改造 |
4.1.3 风机、水泵的变频器改造 |
4.1.4 锅炉吹灰系统改造为声波系统 |
4.1.5 辅助系统 |
4.2 实施方案 |
4.2.1 指导思想 |
4.2.2 基本原则 |
4.2.3 规划目标 |
4.2.4 基本思路 |
4.2.5 具体措施 |
4.2.6 实施步骤 |
4.3 节能效果评估 |
4.3.1 资金投入与回收情况 |
4.3.2 未来趋势预测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2004年部分生产企业3号喷气燃料质量抽查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金陵石化公司炼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D]. 万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2]全球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法律研究[D]. 孙玉娇. 中国民航大学, 2018(10)
- [3]ICP及ICP-MS在石油及其产品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张金龙.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4]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D]. 魏新.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5]陇东地区油田开发环境影响及环境管理体系构建[D]. 黄娴. 兰州大学, 2013(11)
- [6]军用装备燃料品种单一化探讨[J]. 陈轲.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05)
- [7]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进[D]. 熊亚飞. 武汉科技大学, 2010(02)
- [8]超细合金型NiO-MoO3/Al2O3-TiO2芳烃加氢催化剂的改性[D]. 关媛. 江苏工业学院, 2008(05)
- [9]佛山地方电厂节能方案技术经济分析[D]. 刘芳. 吉林大学, 2008(10)
- [10]3号喷气燃料新标准技术要求及产品质量评价[J]. 王瑞荣. 石油商技,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