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临床类型阵发性室上速药物转复选择疗效(论文文献综述)
赵翠[1](2021)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现况调查目的:评估目前我国各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选取全国东北沈阳、华东济南、华北北京和华中武汉等不同地区4个城市各级别医院9家,每个城市包含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另含心血管专科阜外医院,每家医院连续入选因快速型心律失常就诊的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指标及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手段)情况。结果:共入选快速型心律失常628例,包括房颤/房扑399例(63.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46例(23.2%),室速50例(8.0%),房速16例(2.5%),不适当窦速12例(1.9%),宽QRS心动过速5例(0.8%),房颤/房扑为各级别医院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心血管专科医院中室速比例明显高于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16.8%vs.7.1%,16.8%vs.3.3%,P值均<0.05)。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应用情况:在伴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衰的患者中,各级别医院房颤/房扑、室速及房速急诊处理中AADs的应用均以胺碘酮最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各级别医院应用最多的为普罗帕酮、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NDHP-CCB)、胺碘酮;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中应用最多的为西地兰。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衰的患者中,房颤/房扑、室速、房速中AADs占比最高的均为胺碘酮,其中房颤/房扑急诊处理时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胺碘酮应用比例明显高于心血管专科医院(69.2%vs.23.8%,70.0%vs.23.8%,P值均<0.0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NDHP-CCB、普罗帕酮应用最多,胺碘酮在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也占一定比例。非药物治疗手段:迷走神经刺激和食管心房调搏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应用最多。电复律应用最多的为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各级别医院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基本与指南相符,但同样存在不规范用药情况。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处理任务仍艰巨。第二部分:不同级别医院房颤/房扑急诊处理中抗凝现况调查目的:调查不同级别医院房颤/房扑急诊处理中抗凝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选取全国东北沈阳、华东济南、华北北京和华中武汉等不同地区4个城市各级别医院9家,每个城市包含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另含心血管专科阜外医院,每家医院连续入选因房颤/房扑就诊的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指标,及进行抗凝治疗现况相关问题。结果:本研究共入选399例房颤/房扑患者,房颤/房扑患者中完成抗凝问卷371例,其中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风湿性二尖瓣中重度狭窄或机械瓣置换)31人,非瓣膜性房颤/房扑(包含其他瓣膜病变及非瓣膜病变)患者340例。完成抗凝调查问卷的非瓣膜房颤/房扑中,266例(78.2%)患者医生认为其有抗凝指证,已应用抗凝200例(75.2%),其中146例应用非口服抗凝(145例为低分子肝素,1例其他);启动长期口服抗凝药65例(24.4%),各级别医院启动长期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占比均偏低,且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均低于心血管专科医院(22.2%vs.41.3%,17.9%vs.41.3%,P值均<0.05),华法林为各级别医院中应用最多的口服抗凝药物。在尚未启动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201例(75.6%)患者中继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未启动长期口服抗凝的主要理由包括:急诊医生建议门诊/心内科评估抗凝问题(心血管专科医院38.5%,三级医院52.7%,二级医院48.1%);患者不愿接受抗凝治疗(心血管专科医院46.2%,三级医院30.9%,二级医院30.8%);患者选择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心血管专科医院19.2%,三级医院14.5%,二级医院44.2%),其中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比例二级医院明显高于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在各医院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计算完成抗凝问卷的340例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CHA2DS2-VASc≥2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有227例,应用抗凝者148例(65.2%),其中非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109例(48.0%),已启动长期口服抗凝者50例(22.0%),各级别医院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HA2DS2-VASc=1的男性或=2分的女性患者65例中,应用抗凝治疗者36例(55.4%),其中非口服抗凝药物者31例(47.7%),各级别医院间无统计学差异;已启动长期口服抗凝11例(16.9%),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明显低于心血管专科医院(66.7%vs.2.6%,66.7%vs.13.3%,P值均<0.05)。在 CHA2DS2-VASc=0分的男性或=1的女性患者48例中,应用抗凝者21例(43.8%),心血管专科(88.9%)及二级综合医院(85.7%)比例明显高于三级综合医院(21.9%),P值均<0.05;应用非口服抗凝治疗者18例(37.5%),心血管专科医院(66.7%)及二级综合医院(85.7%)明显高于三级综合医院(18.8%),P值均<0.05;已启动长期口服抗凝治疗者4例(8.3%),各级别医院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各级别医院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比例仍低,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更为显着。房颤/房扑栓塞预防的规范化治疗任务仍艰巨。第三部分: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医师调查目的:调查各级别医院医师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存在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较多的科室(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中的医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纳入全国东北沈阳、华东济南、华北北京和华中武汉等不同地区4个城市各级别医院8家,每个城市包括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除外济南),另含1家心血管专科医院(阜外医院)。结果:8家医院共收集医师问卷305份。表示对胺碘酮熟悉的医生比例在各级别医院均最高,在三级综合医院为94.8%,心血管专科医院为100%,二级综合医院为97%。与心血管专科医院相比,三级综合医院可独立应用胺碘酮的医师比例偏低(74.6%vs.95.7%,P<0.05),而需上级医师指导应用的比例高(4.3%vs.21.8%,P<0.05);三级及二级综合医院心房颤动处理中考虑抗凝治疗策略的医师比例(分别为66.8%和69.7%)均低于心血管专科医院(95.7%,P值均<0.05);药物治疗无效但血流动力学尚稳定情况下,基本能接受电复律治疗的比例在各级医院均未超过50%。各级医院均有50%以上医师认为不能完全规范处理急诊心律失常,70%以上医师认为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学习培训班、科室普及相关指南、医师多读指南可改进处理心律失常水平。结论:各级医院医师目前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规范化急诊处理上尚存在不足,可考虑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改进。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2](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李小梅,戈海延,刘雪芹,石琳,郭保静,李梅婷,江河,张仪,刘海菊,郑小春,李爱杰,张园园[3](2018)在《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征及治疗多中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临床特点及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方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257例室上速患儿的临床资料、不同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H检验。结果257例患儿室上速发病年龄为:<1岁148例(57.6%),1~<3岁45例(17.5%),3~<6岁27例(10.5%),≥6岁37例(14.4%)。室上速构成比: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9.4%(12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3%(11例),分类未明的阵发性室上速26.8%(69例),房性心动过速19.5%(50例)。30例(13.3%)患儿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27例TIC患儿有效控制心动过速后,左室射血分数由(41.1±6.3)%升至(60.3±9.2)%(t=-10.397,P=0.000)。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室上速发作显着有效率63.8%(164/257),有效率18.7%(48/257),无效率17.5%(45/257)。显着有效率普罗帕酮73.1%(98/134)、胺碘酮76.7%(23/30),均高于三磷酸腺苷(44.1%,26/59)(X2=20.524,P=0.000)。阵发性室上速药物治疗的显着有效率(67.1%,139/207)高于房速(50.0%,25/50)(X2=6.337,P=0.042)。不同年龄组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04,P=0.031),<1岁患儿疗效最差,显着有效率55.4%(51/92)。静脉用药不良反应率3.5%(9/257),其中4例低血压休克(普罗帕酮3例,三磷酸腺苷1例),3例窦性停搏(三磷酸腺苷)。结论儿童室上速57.6%于婴儿期起病,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最多见。TIC发生率13.3%。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心动过速显着有效率63.8%,不良反应率3.5%。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终止儿童室上速效果优于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刘明名[4](2017)在《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医生及患者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医生调查研究目的调查急诊科工作的不同级别医生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处理的认识情况,并探寻提高急诊科诊疗水平的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于2016年1月至9月间收集北京市内3家医院急诊科工作的不同级别医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参与调查医院、医生及患者的基本情况,医生治疗现状调查和医生业务提升情况。结果3家医院共收集126份调查表,其中三级医院56份(44.4%),二级医院24份(19.0%),专科医院46份(36.5%)。能够自行处理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医生占35.4%。对于药物无效但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家属对电复律能接受的占25.4%。若遇到房颤发作未抗凝的患者,考虑抗凝治疗的医生占60.3%。医生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最熟悉的三种药物是胺碘酮、阿托品和艾司洛尔,最不熟悉的三种药物是普鲁卡因胺、伊布利特和索他洛尔。表示熟悉胺碘酮用法的医生占67.5%。对于陈旧性心梗合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单形室速,若正规、足量应用静脉胺碘酮未终止发作,39位(31.0%)医生考虑电复律治疗,28位(22.2%)医生考虑持续静脉应用胺碘酮,仅有11位(8.7%)医生考虑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医生认为所在科室不能够完全规范处理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是知识掌握不足、技能掌握不够以及医生顾虑处理过于积极出现并发症而导致医疗纠纷。医生知识主要来源有指南、教科书和科室常规。参加学习班、科室普及指南和医生自己多阅读指南是较为受欢迎的方式。结论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三家医院急诊,调查发现不足四成的调查期间急诊科工作的医生可独立处理快速型心律失常,胺碘酮、阿托品和艾司洛尔等药物因应用广泛而被医生青睐。知识技能掌握不足、家属沟通困难及顾虑并发症等因素制约了规范化处理的进程。普及学习指南和共识是提高医生正确处理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途径。第二部分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处理的现况调查(预试验)目的调查急诊因快速型心律失常就诊患者的用药及转归情况,了解目前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现状。方法纳入北京市内有代表性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共250例因快速型心律失常于急诊就诊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情况、心律失常类型、静脉治疗药物、转归及抗凝方案的选择(若为房扑/房颤患者)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入选三家医院共25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其中男性127例(50.8%),女性123例(49.2%)。较常见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135例(54.0%)、冠心病93例(37.2%)、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9例(11.6%)、瓣膜病29例(11.6%)和心肌病18例(7.2%),总体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占54.4%。既往有房扑/房颤患者123例(49.2%)。发作心律失常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230例(92%)。入选患者中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是房颤,占68.8%,其余依次是室上速(16.4%)、室速(9.2%)、房扑(8.4%)、房速(4.6%)和室早(2.0%)。室上速最常用的药物是普罗帕酮(60.4%),胺碘酮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经过接诊医生处理后,最终56%的心律失常终止,40%心律失常好转,10%无变化或死亡。房颤/房扑患者使用胺碘酮比例在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中无明显差异,而室速/宽QRS心动过速患者使用胺碘酮比例在器质性心脏病中高于非器质性心脏病(P=0.005)。急诊非瓣膜病房颤/房扑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的人数有107例(67.3%),在院及出院后非瓣膜病房颤/房扑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仅有25例(15.7%)。结论本调查中纳入的三家医院急诊患者,半数以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经过处理后近六成的快速型心律失常达到终止。房颤是急诊就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胺碘酮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数处理与目前指南保持一致,但对于药物选择和房颤抗凝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杨桂强[5](2016)在《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和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效果对比》文中认为目的对比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和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3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31例每组。A组采取三磷腺苷进行治疗,B组采取普罗帕酮进行治疗,C组采取西地兰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心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N端脑钠素前体(NT-Pro BNP)、心钠素(ANP)水平变化情况,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的有效率显着高于B组、C组[90.32%(28/31)比80.65%(25/31)/61.29%(19/31)](P<0.05)。治疗后,A组的平均心室率显着低于B组、C组[(71.43±6.32)次/min比(77.13±7.43)次/min、(94.35±8.13)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sCRP、NT-Pro BNP、ANP水平显着低于B组、C组[(1.32±0.13)mg/L、(165.43±4.32)μg/L、(104.32±5.43)μg/L比(1.48±0.17)mg/L、(212.13±6.43)μg/L、(112.43±7.54)μg/L,(1.84±0.21)mg/L、(275.43±7.98)μg/L、(121.46±8.03)μg/L](P<0.05)。A组总的不良反应率显着高于B组、C组[80.65%(25/31)比9.68%(3/31)、3.23%(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药物复律中,采取三磷酸腺苷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hs-CRP、NT-Pro BNP、ANP水平及平均心室率,临床疗效良好,但不良反应率较高,因此,应按照临床类型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治疗药物,了解好患者的禁忌证和适应证,进而增加药物复律的成功率。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6](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文中指出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7](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文中研究说明自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三年间,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及/或完善了
尹延伟,许瑞佳,胡爱民,孙倩倩,刘宏利,王琦,侯志贞[8](2013)在《中国人群使用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使用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RevMan5.1.4版本软件中的Meta分析,对2011年8月以前有关中国人群使用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索并纳入文献8篇,患者561例。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合并优势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4(0.40~1.78,P=0.65)与1.17(0.76~1.79,P=0.48)。结论基于目前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群使用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使用。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华伟,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吴立群,廖德宁,黄鹤,李述峰,吴钢,蒋晨阳,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9](2012)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文中提出前言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制订并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以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美国心律学会(HeartRhythm Society,HRS)与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HeartRhythm Society,EHRS)、欧洲心血管学会(Europe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ECAS)联合等又陆续发表了新的相关指南或建议,均提供了大量新的学术信息与专家共识;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该领域亦有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问世。为此,CSPE为及时吸收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以丰富2010年版建议,故对2010年建议予以修订。
毛琳[10](2012)在《室上性心动过速225例转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转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2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药物,分为普罗帕酮组、维拉帕米组和胺碘酮组,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的总有效率为94.3%,维拉帕米组转复的总有效率为82.7%,胺碘酮组转复的总有效率为59.5%,维拉帕米组与普罗帕酮组转复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胺腆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心律转复时间较维拉帕米组和胺碘酮组差异显着(P<0.01),维拉帕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结论转复室上性心动过速应首选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其次为维拉帕米,同时应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二、不同临床类型阵发性室上速药物转复选择疗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临床类型阵发性室上速药物转复选择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现况调查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级别医院房颤/房扑急诊处理中抗凝现况调查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医师调查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中的生物标志物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医生及患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医生调查研究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处理的现况调查(预试验)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缩略语表 |
个人简历及在校发表论文 |
致谢 |
(5)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和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平均心室率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hs-CRP、NT-Pro BNP、ANP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3 讨论 |
(7)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论文提纲范文)
1 房颤的分类及机制 |
1. 1 房颤的分类 |
1.2房颤的机制 |
1.2.1电生理机制 |
1. 2. 2 病理生理学机制 |
1. 3 房颤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
2房颤的病理生理及预后 |
2.1房颤的病理生理变化 |
2. 2 房颤与栓塞 |
2. 3 房颤与心衰 |
2. 4 房颤的其他后果 |
3 临床评估 |
3. 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
3. 2 实验室检查 |
3. 3 影像学检查 |
3. 4 心电学检查 |
3. 4. 1 心电图 |
3. 4. 2 动态心电图、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
3. 4. 3 心脏电生理检查 |
3. 4. 4 运动试验 |
3. 5 其他检查 |
3. 6 临床诊断与评价 |
4 抗栓治疗 |
4. 1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 |
4.1.1血栓栓塞危险评估(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
4. 1. 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
4. 2 抗栓药物选择 |
4. 2. 1 抗血小板药物 |
4. 2. 2 口服抗凝药物 |
4. 3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
4.4非药物抗栓治疗 |
5 控制心室率 |
5. 1 控制心室率的优缺点及目标 |
5. 2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
5. 2. 1 洋地黄类药物 |
5. 2. 2 β 受体阻滞剂 |
5. 2. 3 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
5. 2. 4 其他口服室率控制药物 |
5. 3 房室结消融+ 植入永久起搏器 |
建议 |
6 节律控制 |
6. 1 节律控制的优缺点 |
6. 2 电复律和药物复律 |
6. 2. 1 复律时的抗栓治疗 |
建议 |
6. 2. 2 电复律 |
6. 2. 3 药物复律 |
建议 |
6. 3 复律后维持窦律 |
6. 3. 1 维持窦律的药物 |
6. 3. 2 何时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
建议 |
6. 4 经导管消融房颤 |
6. 4. 1 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建议 |
6. 4. 2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及策略 |
6. 4. 3 房颤导管消融的终点 |
6. 4. 4 非射频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 |
6. 4. 5 围术期管理 |
6.4.6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358] |
6. 4. 7 并发症及处理 |
6. 5 起搏器植入预防房颤 |
6. 5. 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
6. 5. 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
6. 5. 3 稳定心室率的起搏方式 |
6. 5. 4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
建议 |
6. 6 植入电子装置对房颤评估价值 |
6. 7 房颤的外科治疗 |
6. 7. 1 COX III手术 |
6. 7. 2 COX IV手术 |
6. 7. 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
建议 |
7 特殊类型的房颤患者 |
7. 1运动员 |
7. 2老年人 |
7. 3肥厚型心肌病 |
建议 |
7.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建议 |
7.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
建议 |
7. 6 急性非心源性疾病 |
7. 7 慢性阻塞性肺病 |
建议 |
7. 8 预激综合征 |
建议 |
7. 9 心衰 |
建议 |
7. 10 家族性( 遗传性) 房颤 |
建议 |
7. 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建议 |
7. 12 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房颤 |
7. 12. 1 心脏手术后房颤的预防 |
7. 12. 2 术后房颤的节律控制 |
7. 12. 3 术后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
7. 12. 4 术后房颤的抗凝治疗 |
建议 |
8 急性房颤发作的急诊处理 |
8. 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
8.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处理流程 |
8. 3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发作 |
8. 4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发作 |
8. 4. 1 急性房颤发作的抗凝治疗 |
8. 4. 2 急性房颤发作的心室率控制 |
8. 4. 3 急性房颤发作的房颤复律 |
建议 |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 |
1急诊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
2急诊房颤的抗凝 |
3急诊房颤的转复 |
(8)中国人群使用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筛选 |
1.3 疗效判定指标 |
1.4 安全性指标 |
1.5 质量控制 |
1.6 质量评价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查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 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 |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结果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10)室上性心动过速225例转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2]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种药物转复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疗效比较 |
2.2 3组患者转复时间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不同临床类型阵发性室上速药物转复选择疗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D]. 赵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 [3]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征及治疗多中心研究[J]. 李小梅,戈海延,刘雪芹,石琳,郭保静,李梅婷,江河,张仪,刘海菊,郑小春,李爱杰,张园园. 中华儿科杂志, 2018(01)
- [4]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医生及患者调查研究[D]. 刘明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5]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和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效果对比[J]. 杨桂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16(20)
- [6]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05)
- [7]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05)
- [8]中国人群使用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Meta分析[J]. 尹延伟,许瑞佳,胡爱民,孙倩倩,刘宏利,王琦,侯志贞. 循证医学, 2013(03)
- [9]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J].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华伟,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吴立群,廖德宁,黄鹤,李述峰,吴钢,蒋晨阳,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04)
- [10]室上性心动过速225例转复分析[J]. 毛琳. 中国医药科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