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驯鹿消化道的结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司华哲[1](2021)在《饲粮添加精氨酸对梅花鹿产茸性能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研究了生茸期梅花鹿饲粮最适精氨酸水平和过瘤胃精氨酸添加量,并探索了精氨酸促进体外培养的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软骨分化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产茸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参数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产茸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游离氨基酸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5只雄性梅花鹿(6岁龄),根据饲粮精氨酸水平随机分为三组,饲粮精氨酸水平如下:9.8g/kg(n=5,CON)、11.05 g/kg(n=5,LArg)和12.3 g/kg(n=5,HArg)。结果表明LArg和HArg组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显着高于CON组(P<0.05),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显着低于CON组(P<0.05)。饲粮精氨酸水平显着提高了梅花鹿对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P<0.05)。其中,LArg组的DM、NDF和ADF表观消化率最高(P<0.05)。与CON组相比,LArg和HArg组显着增加了血清游离肌氨酸、瓜氨酸和鸟氨酸的含量(P<0.05),并显着降低了血清游离赖氨酸和氨的浓度(P<0.05)。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瘤胃内游离氨基酸、VFA生成无显着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生茸期梅花鹿饲粮精氨酸水平为11.05 g/kg时,梅花鹿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效果较好。2.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胃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胃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试验选取15只雄性梅花鹿(6岁龄),根据饲粮精氨酸水平随机分为三组,饲粮精氨酸水平如下:9.8 g/kg(n=5,CON)、11.05 g/kg(n=5,LArg)和12.3 g/kg(n=5,HArg),结果表明:梅花鹿瘤胃微生物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优势菌属分别是普雷沃氏菌1、理研菌科RC9、克里斯藤森菌科R7、普雷沃氏菌科UCG-003和瘤胃菌科NK4A214。与CON组相比,LArg和HArg组的OTU数、ACE和Chao1指数显着增加(P<0.05),基于未加权Uni Frac距离算法,LArg和HArg组与CON组显着分离(ANOSIM:P=0.02;Adonis:P=0.02)。与CON组相比,LArg和HArg组显着增加了纤维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的丰度(P<0.05),并显着降低了棒状杆菌属1和狭义梭杆菌属1的丰度(P<0.05)。与CON组相比,LArg和HArg组之间共有19个OTU的相对丰度差异显着。基于PICRUSt预测的瘤胃微生物KEGG功能结果中,LArg组在新陈代谢-脂质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上显着高于CON组(P=0.016),HArg组在有机系统-内分泌系统-促性腺激素信号通路、有机系统-免疫系统-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和细胞过程-运输和分解代谢-内吞作用上显着高于CON组(P<0.05)。随着饲粮精氨酸水平的提高,新陈代谢-其他氨基酸的代谢-有机含硒类新陈代谢功能显着富集(P<0.05)。本试验中梅花鹿直肠微生物优势菌门分别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优势菌属分别为瘤胃菌科UCG-005、密螺旋体属2、理研菌科RC9、瘤胃菌科UCG-010、普雷沃氏菌科UCG-003等。HArg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着高于CON组(P<0.05)。基于Binary Jaccard矩阵和加权Uni Frac矩阵计算结果均表明HArg组与CON组有显着差异(P<0.05)。主坐标轴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图显示HArg与CON组有明显分离。此外,LArg和HArg组变形菌门的丰度较CON组显着降低(P<0.05),HArg组疣微菌门丰度显着高于CON组(P<0.05)。饲粮精氨酸水平的增加显着降低了琥珀酸弧菌属和SP3 e08菌属的丰度(P<0.05),提高了拟杆菌属的丰度(P<0.05)。HArg组狭义梭杆菌属1的丰度显着低于CON组(P<0.05)。基于FAPROTAX功能预测的前40种直肠微生物功能上,饲粮精氨酸水平的提高显着降低了动物寄生虫或共生体、人类病原体腹泻、延胡索酸酯呼吸、木聚糖降解、硝酸盐呼吸等功能(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粮精氨酸水平影响了生茸期梅花鹿消化道微生物组成、结构及功能,且精氨酸可影响消化道不同生态位下的拟杆菌属和狭义梭杆菌属1的丰度。3.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梅花鹿产茸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参数的影响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梅花鹿产茸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血清游离氨基酸影响。试验选取24只雄性梅花鹿(5岁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n=6,CON),处理组根据过瘤胃精氨酸添加量不同分为三组:0.5 g/kg过瘤胃精氨酸添加组(n=6,LArg)、1 g/kg过瘤胃精氨酸添加组(n=6,MArg)和1.5 g/kg过瘤胃精氨酸添加组(n=6,HArg),饲粮基础精氨酸水平为11.3 g/kg。结果表明:HArg组显着提高了鹿茸的最终重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添加过瘤胃精氨酸显着降低了梅花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AST的含量(P<0.05),并提高了血清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s)的含量(P<0.05)。添加过瘤胃精氨酸提高了梅花鹿对DM、CP、NDF和EE的表观消化率(P<0.05)。HArg组的DM、CP、NDF和EE表观消化率最高(P<0.05),而LArg和MArg组EE和ADF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CON组(P<0.05)。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显着提高了血清精氨酸、牛磺酸、尿素、氨、瓜氨酸和胱硫醚的含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可提高梅花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并提高血清游离精氨酸的含量,1.5 g/kg的过瘤胃精氨酸添加量可提高生茸期梅花鹿二杠茸产量。4.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梅花鹿粪便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梅花鹿粪便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4只雄性梅花鹿(5岁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n=6,CON),处理组根据过瘤胃精氨酸添加量不同分为三组:0.5 g/kg过瘤胃精氨酸添加组(n=6,LArg)、1 g/kg过瘤胃精氨酸添加组(n=6,MArg)和1.5 g/kg过瘤胃精氨酸添加组(n=6,HArg),饲粮基础精氨酸水平为11.3 g/kg。结果表明:梅花鹿粪便微生物优势菌门是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改变了梅花鹿粪便优势菌属组成,CON组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1、F082、拟杆菌目RF16、理研菌科RC9和克里斯藤森菌科R7;LArg和MArg组中优势菌属分别为瘤胃菌科UCG 010、理研菌科RC9、瘤胃菌科UCG 005、拟杆菌目RF16等;HArg组中优势菌属分别为拟杆菌目RF16、理研菌科RC9、瘤胃菌科UCG 005、瘤胃菌科UCG 010和拟杆菌属等。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显着提高了梅花鹿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LArg、MArg和HArg组的OTU数和Chao1指数显着高于CON组(P<0.05),而MArg和HArg组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上显着高于CON组(P<0.05)。基于Bray Curtis相异度矩阵、未加权的Uni Frac矩阵和加权Uni Frac矩阵,CON组的细菌群落与LArg、MArg和HArg组的细菌群落显着分离(P<0.05)。添加过瘤胃精氨酸显着降低了普雷沃氏菌1、F082、克里斯藤森菌科R7、普雷沃氏菌科UCG 003等15个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着提高了梅花鹿粪便理研菌科RC9、瘤胃菌科UCG 010、梅毒螺旋2等9个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基于PICRUSt预测的粪便微生物KEGG功能结果表明过瘤胃精氨酸的添加显着提高了粪便微生物的环境信息处理的途径功能(P<0.01),并降低了其代谢功能(P<0.01)。基于基因集富集分析对KOs分析结果表明,添加过瘤胃精氨酸显着提高的KO富集在丁酸代谢、硝基甲苯降解、原核生物中的碳固定途径、丙酮酸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丙酸酯代谢、以及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等12个途径上。以上结果表明,饲粮过瘤胃精氨酸的添加影响了生茸期梅花鹿粪便微生物组成、结构及功能,并再次验证了精氨酸对拟杆菌属和狭义梭杆菌属1丰度的影响。5.精氨酸对体外培养的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软骨分化的影响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精氨酸对体外培养的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软骨分化的影响。试验通过CCK8筛选精氨酸(0、50、100、200、400和800μM)的最适体外添加水平。在此之上,参考最适精氨酸浓度设置了对照组(0μM,Arg0)和试验组(400μM,Arg400;800μM,Arg800)研究了其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软骨分化的影响;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Arg0和Arg400组差异基因与富集通路;并初步检验了精氨酸在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中的效果。结果表明:400μM精氨酸可显着提高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率(P<0.05),提高KI-67的阳性表达率(P<0.05)。细胞迁移结果表明:Arg400和Arg800组在6 h的细胞迁移率显着高于Arg0组(P<0.05);Arg400组在12~24 h的细胞迁移率最高(P<0.05)。此外,Arg400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Arg0组(P<0.05)。转录组测序表明:两组均高度表达COL1A2、Actin基因,Arg400组上调基因有PLEKHG4、novel.785、DES、IPO9、TGFBI等625个,下调基因有PTX3、SST、UBE2C、CSPG4、PLK1等774个。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结果表明:Arg400组上调基因富集在生物过程中如细胞粘附、生物粘附、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及脂质生物合成过程等;在细胞组成分类中,上调基因主要与细胞外区域、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区域部分及蛋白质细胞外基质等有关;在分子功能中上调基因主要参与透明质酸结合、糖胺聚糖结合、羧酸结合及有机酸结合等功能。而下调基因中富集在生物过程中如DNA代谢过程、DNA复制、基于微管的过程及细胞周期等;在细胞组分分类中,下调基因主要与染色体等有关;在分子功能分类中,下调基因主要参与了微管结合与微管蛋白结合等功能。其中,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添加精氨酸显着改变了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DNA代谢过程、基因复制、微管结合、催化活性、微管蛋白结合、DNA包装复合体、染色体部分、染色体、细胞外区域、细胞骨架蛋白结合等过程。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Arg400组共有236个上调的基因显着富集在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类固醇生物合成、其他类型的O-聚糖生物合成、Wnt信号通路及ECM-受体相互作用等7条KEGG代谢通路中;340个下调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DNA复制、p53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等17条KEGG代谢通路中。形态学上,添加精氨酸提高了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分化的速度,并显着提高了成软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COL2A1及SOX9)。以上结果表明,精氨酸可影响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增强其相关信号通路和代谢通路从而提高的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软骨分化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饲粮中精氨酸水平为11.3 g/kg时,1.5 g/kg过瘤胃精氨酸添加量可显着提升梅花鹿二杠茸产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并显着影响梅花鹿消化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精氨酸可显着提高体外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软骨分化,并影响其基因表达。
高歌[2](2021)在《草食动物多糖利用谱及多糖利用位点的降解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充分利用粗饲料资源,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从沼气池、堆肥和草食动物胃肠道等环境中寻找可高效行使多糖利用功能的微生物及相关的酶。其中,解析草食动物高效的多糖利用能力,是挖掘高效多糖利用微生物及酶类的有效途径。早期对草食动物胃肠道的多糖利用研究多集中在胞外分泌的游离酶和纤维小体上,伴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在草食动物胃肠道中也存在众多与人肠道相似的多糖利用模式-多糖利用位点,对草食动物多糖利用位点模式的研究仍有欠缺。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羊瘤胃和兔盲肠内的微生物群落信息、微生物相关的碳水化合物酶信息,探讨各自的多糖利用模式;利用体外纯培养和基因敲除技术,从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研究单菌株多糖利用位点的功能机制,宏基因组分析结合单菌株培养,旨在解析草食动物多糖利用能力,探究多糖利用位点功能高效性的结构基础,为今后改善草食动物胃肠道环境和提高粗饲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1.湖羊瘤胃和兔盲肠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差异选取6只成年健康瘘管湖羊和6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采集瘤胃内容物和兔盲肠内容物,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探究两宿主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多糖利用能力的Prevotella和Bacteroides分别在羊瘤胃和兔盲肠中占主导;羊瘤胃中种水平主导的微生物为Prevotella ruminicola(43.4±9.2%),兔盲肠中种水平没有主导微生物,占比较高的微生物有Bacteroides uniformis(9.9±32%)、Bacteroides dorei(9.3±4.2%)、Bacteroides fragiles(6.7±2.7%)等;两种草食动物胃肠道的微生物功能不同,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在兔盲肠中富集,并且其代谢产物中乙酸比例较高;在两宿主中,Bacteroidaceae和Prevotellaceae不仅是主要的多糖利用微生物,也较多的参与短链脂肪酸生成;羊瘤胃和兔盲肠微生物编码丰富的CAZymes,并且均有纤维小体和多糖利用位点这样的高效多糖利用模式,对应的微生物来源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两大细菌门类,多糖利用位点因其广泛的底物谱,较纤维小体数量多。2.拟杆菌纯培养及候选多糖利用位点的功能表征选取3株可分离培养的拟杆菌(Bacterolides sartorii JCM 17136(B.sartorii),Bacteroides uniformis ATCC 8492(B.uniformis)和 Bacteroides doreiJCM 13471(B.dorei)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多糖底物为唯一碳源纯培养,进行基因组预测和生长表型分析,结果显示3株拟杆菌利用多糖底物的能力不同,均可利用单糖底物,但利用聚糖底物时有各自的底物偏好性,选取预测的甘露聚糖多糖利用位点B.dorei PUL 12作为候选多糖利用位点,对其中编码的BdP12GH26进行体外大肠杆菌原核表达,重组蛋白功能分析表明其是一种具有内切和外切功能的β-甘露聚糖酶,可以降解魔芋葡甘露聚糖和角豆胶半乳甘露聚糖为聚合度为2、3、4、5及5以上的甘露寡糖及少量的甘露糖。结合BdP12GH26在胞外降解甘露聚糖产生甘露糖和甘露寡糖的特征,将B.dorei与益生菌共培养,结果显示其可促进益生菌增殖,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量。3.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探究多糖利用位点机制高效性通过建立B.dorei的无痕敲除系统,构建基因敲除背景株B.dorei Δtdk,并成功运用于B.dorei PUL12进行单个基因和整簇的敲除;PUL12基因整簇、元件GH26、SusD和HTC S的敲除使B.dorei失去了甘露聚糖利用能力,SusC和GH57的敲除,削弱了B.dorei的甘露聚糖利用能力,并且各元件的敲除都降低了B.dorei PUL12的作用效率。表明多糖利用位点是多酶协同降解多糖物质的天然工厂,各组成元件各司其职,共同保证了该机制的高效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立足于微生物多糖利用,从微生物群落到单菌株水平,利用宏基因组和体外纯培养技术,系统解析了以湖羊和新西兰兔为代表的草食动物胃肠道多糖利用微生物及其机制,并以单个多糖利用位点为研究对象,详细探究了多糖利用位点的作用机制。
钟林强[3](2020)在《同域分布马鹿与梅花鹿采食和营养策略及采食生境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同域分布且生态需求相似的鹿科动物由于冬季低温和雪被的恶劣环境及食物资源胁迫所采取的食性选择、采食和营养策略一直是采食生态学和营养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对理解同域分布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分化方式、资源利用特点、竞争与共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2015年12月-2017年3月冬季,作者在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调查、雪地足迹链跟踪、野外啃食调查、粪便显微分析以及植物营养成分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野生动物野外调查技术、分子生态学、营养生态学等技术,对不同冬季时期同域分布马鹿(Cervus elaphus)与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食性组成和选择、在单株植物采食强度和啃食直径尺度下的采食策略、营养选择和策略以及采食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组成及营养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种/属水平,可食植物种类在二者食性中的比例和序位有显着差异,卫矛属、槭属、冷杉属、松属是马鹿和梅花鹿冬季最主要的食物,占其冬季食物组分的60-70%。在植物类别水平,灌木是马鹿冬季食性中最稳定,最主要采食的植物类别(>45%),其次为落叶乔木和针叶乔木。梅花鹿在冬季前期的食物以落叶乔木(38.53%)和灌木(33.27%)为主,冬季后期落叶乔木(26.73%)和灌木(26.57%)在食性中所占的比例几乎相同,而针叶乔木在食性中的比例显着地增加,由20.86%增加至45.44%。冬季马鹿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梅花鹿,在冬季前期和后期马鹿和梅花鹿的食物重叠度指数分别为0.88和0.95,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剧烈的食物资源竞争,在冬季后期更为剧烈。(2)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的采食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马鹿对卫矛属植物、东北红豆杉和山杨有强烈的选择性;梅花鹿对卫矛属植物、山杨和红松有较强的选择性,二者对簇毛槭和毛榛等植物都表现出负选择性。马鹿和梅花鹿在单株植物的采食强度和啃径的选择在不同冬季时期和植物种类之间有显着差异(p<0.001)。冬季马鹿和梅花鹿采食植物的平均啃径分别为2.70 mm和2.75 mm。二者对山杨、青楷槭、黄心卫矛和紫椴的采食啃径较大,对毛榛和针叶乔木的采食啃径较小。相比于梅花鹿,在冬季后期马鹿对可食植物的总体采食强度显着增加(p<0.05),以针叶乔木、卫矛、瘤枝卫矛为代表。相比于马鹿,在冬季后期梅花鹿对可食植物的总体啃径显着增加(p<0.05),以青楷槭、卫矛和紫椴为代表。从冬季前期至后期,同域分布的马鹿和梅花鹿在啃径和采食强度的选择上表现出不同的采食策略:马鹿可能倾向于通过采食强度的变化来维持较高的食物摄入量,而梅花鹿可能倾向于通过啃食直径的变化来满足相对恒定的食物摄食量和潜在的营养需求。(3)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营养成分及营养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马鹿和梅花鹿冬季可食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在植物类别和植物种间的差异较大。可食植物中的粗蛋白含量普遍低于鹿科动物8%的需求阈值。落叶乔木中的粗蛋白含量较低,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针叶乔木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较高,但同时也含有较高的单宁,且在冬季后期单宁含量达到高峰;灌木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及抗营养物质单宁的含量比较均衡。整个冬季,马鹿食性中摄入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含量显着高于梅花鹿(P<0.05),梅花鹿食性中摄入单宁的平均含量高于马鹿。从冬季前期至后期,二者对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类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均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营养选择模式。RMT模型的结果表明,马鹿和梅花鹿在面对食物营养不平衡时优先稳定摄入粗蛋白以确保其冬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植物类别水平上,马鹿通过维持对灌木的稳定和略微增加对针叶乔木的采食量来弥补营养的不平衡状态;而梅花鹿则是通过大量增加针叶乔木与调节灌木和落叶乔木的采食量来维持粗蛋白及其他常量营养素之间的平衡。(4)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采食生境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适宜采食生境面积的分布格局相似,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中部和西南部,适宜采食生境面积分别为73.12 km2和23.91 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76%和6.79%。梅花鹿与马鹿的生态位重叠度并不高(D=0.367,I=0.624),适宜采食生境重叠面积为12 km2,分别占马鹿和梅花鹿适宜采食生境总面积的16.41%和50.19%。马鹿和梅花鹿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和响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人为干扰变量(距农田、居民点、道路的距离)对保护区内二者适宜采食生境分布格局都有较大影响,但距农田的距离对马鹿的出现概率的贡献率最大,而距道路和居民点的距离对梅花鹿的出现概率的贡献率最大。保护区内马鹿和梅花鹿的适宜采食生境的特点是:远离居民点(4000-6000 m)、远离道路(2000 m)和远离农田(2500 m),海拔较低的针阔混交林及阔叶混交林,回避纯针叶林和纯阔叶林。
李心钰[4](2020)在《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狂蝇科Oestridae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有瓣蝇类Calyptratae,是昆虫纲中唯一的哺乳动物体内专性寄生的类群。狂蝇寄主广泛、专一性强,具有丰富的形态及生物学多样性,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寄生生活形成了高度适应,是双翅目昆虫系统学及适应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进化框架和深入的形态比较,狂蝇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仍为待解之谜。本研究通过全面检视我国以及丹麦、法国、英国、奥地利、俄罗斯、南非等10余个国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狂蝇标本,联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Micro-CT等超显微技术,对狂蝇的卵、幼虫(三个龄期)、成虫(雌雄)等生活史关键阶段,开展了系统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合成了二维和三维的显微、超显微形态特征图像6000余张,发现了3个新的超显微结构;通过整合形态特征和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和结构特征,揭示了狂蝇科及代表性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关键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趋势,主要发现如下:1.基于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首次构建了涵盖狂蝇科全部四个亚科的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发育树,验证了狂蝇科的单系性,明确了亚科间的亲缘关系,发现狂蝇科中不同亚科的碱基组成和生物分子进化速率具有明显差异,皮蝇亚科和狂蝇亚科的进化速率高于疽蝇亚科和胃蝇亚科;胃蝇亚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GC含量明显增高但总长度显着减小,可能是能量代偿的进化结果。2.基于分子分类学理论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首个25种常见狂蝇蛆病病原体的精准、快速检测体系,提出DNA条形码区域为狂蝇分子分类学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恢复了胃蝇物种Gasterophilus flavipes(Olivier)的种级地位,其半个世纪以来被错误的列为红尾胃蝇G.haemorrhoidalis(Linnaeus)的同物异名;提出仅已知三龄幼虫的帕皮蝇属Pallasiomyia和部分繸皮蝇属Przhevalskiana物种的分类学有待进一步修订。3.选取狂蝇适应演化中的代表性类群胃蝇亚科,通过联用多种超显微技术,遴选了卵、幼虫(一龄、二龄、三龄)、成虫(雌、雄)等全部虫态的近200个关键形态特征,构建了首个涵盖该亚科全部物种的系统进化树,验证了胃蝇亚科为稳定的单系,明确了胃蝇幼虫发达的口钩和其表面密布的感觉毛,有助于其在寄主消化道内精准定殖;发现了成虫触角鞭节表面集中了大量感觉器官复合体,具有增加嗅感器数量、汇集气味分子、提高嗅觉灵敏性的作用。4.选取狂蝇系统发育关系及拟态研究中的典型类群小头皮蝇属,通过系统检视世界主要博物馆的狂蝇成虫标本,建立了新物种4种,新同物异名1个,并构建了该属首个物种进化树,明确了该属体色特征的演化轨迹;结合世界熊蜂属体色分析结果,验证了小头皮蝇腹部与熊蜂相似的体色特征为贝茨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的趋同性演化结果。
王晟楠[5](2020)在《鹿科动物胃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功能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动物消化系统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的深入,宿主及其消化系统内微生物菌群间协同进化关系正逐步被认知。鹿科动物胃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在与其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不断影响其采食行为与食物结构,促使鹿科动物形成了可分解高纤维物质的消化系统,进化出具有特殊膨大的腔体器官和独特的生理结构,来满足复杂的微生物所需的生长环境。但其4个胃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相互间互作关系与功能,以及差异性是否可以反映出鹿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组织学分析等,对梅花鹿、马鹿、驯鹿、白唇鹿、狍五种鹿科动物的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内的微生物菌群进行测序,以探索:1)对五种鹿科动物4个胃内细菌、古菌、真菌三大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构全面解析,澄清各胃内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构。2)通过对比五种鹿科动物胃内微生物菌群差异,尝试探索鹿种耐高海拔或耐寒适应性与胃内微生物菌群关系。3)对比不同鹿种各胃内微生物菌群差异,尝试解析其功能,通过代谢通路功能预测,探究微生物菌群在不同鹿胃内参与分解代谢过程中的功能差异性。4)尝试通过解析胃内微生物菌群差异,探究其与鹿种间系统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细菌梅花鹿、驯鹿、白唇鹿、马鹿、狍胃内细菌共发现21个门,分别隶属于17、18、20、19、15个门,且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除优势菌门外,五种鹿4个胃中,梅花鹿皱胃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占比高达23.47%,远高于其他胃,同时也远高于其他鹿;瓣胃、皱胃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占比(1.56%、3.84%)高于瘤胃和网胃(0.29%、0.4%);驯鹿皱胃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柔型菌门(Tenericutes)丰度占比分别是 10.17%、6.51%、1.4%,均高于其他胃,其中柔型菌门(Tenericutes)丰度占比为五种鹿最高,瓣胃的TM7丰度占比仅0.73%,低于其他胃;白唇鹿皱胃的放线菌门丰度占比高达11.95%,而其他胃均低于1%,各胃内TM7丰度占比依次增加至皱胃最高(1.83%),瘤胃和网胃的SR1丰度占比分别为1.78%和1.76%高于瓣胃和皱胃;马鹿皱胃的变形菌门丰度占比最高(12.26%)、瓣胃中次之(3.86%),放线菌门丰度占比(12.05%)也高于其他胃;狍除优势菌门和皱胃内的变形菌门(丰度占比1.21%)外,其他菌门在各胃中的丰度占比均较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在不同鹿种各胃内的丰度占比比例(F/B)分析结果显示,驯鹿、白唇鹿和狍的F/B远高于梅花鹿、马鹿,这意味着梅花鹿和马鹿机体沉积脂肪的能力低于驯鹿、白唇鹿和狍,而在植物中获得多糖的能力高于驯鹿、白唇鹿和狍。白唇鹿和驯鹿F/B比值高于其他鹿,可能是白唇鹿适应高海拔和驯鹿适应低温环境的原因之一。梅花鹿、驯鹿、白唇鹿、马鹿、狍胃内细菌的属水平上共注释到172个属,其中平均丰度占比高于1%有13个属,平均丰度占比高于0.1%的有58个属;按丰度占比高低,依次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丰度占比10.10%)、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丰度占比3.40%)、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丰度占比3.00%)、粪球菌属(Coprococcus,丰度占比1.50%)、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丰度占比1.20%)。梅花鹿、驯鹿、白唇鹿、马鹿、狍胃内的特有菌属分别是5、6、3、4、10个。梅花鹿、驯鹿胃内细菌多样性和丰度最高,马鹿最低。狍的细菌菌群结构与其他鹿种相差最远,驯鹿次远,马鹿与白唇鹿最为相似。梅花鹿瘤胃、网胃中菌群多样性和丰度高于其他鹿种;白唇鹿和梅花鹿瓣胃中多样性最高;狍皱胃中多样性最高。本研究发现瘤胃、网胃、瓣胃的细菌菌群组成结构相似,且细菌丰度和多样性高于皱胃,这意味着瘤胃、网胃、瓣胃的结构可能更适宜菌群生长。本研究在驯鹿胃内并未发现已报道的北极地区驯鹿胃内可分解地衣中毒性松萝酸的菌群,这表明我国驯鹿胃内分解地衣松萝酸的微生物菌群与北极地区驯鹿存在差异。2古菌梅花鹿、驯鹿、白唇鹿、马鹿、狍胃内古菌共发现2个门,在五种鹿胃内均有发现;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在五种鹿胃内丰度占比均高达99%,为绝对优势菌门。梅花鹿皱胃的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丰度占比为0.2%),高于其他鹿。梅花鹿、驯鹿、白唇鹿、马鹿、狍胃内古菌的属水平上共注释到49个属,其中平均丰度占比高于1%有4个属。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丰度占比最高,为绝对优势属,平均丰度占比超过93%;其在马鹿4个胃的平均丰度占比最高,为98.51%;在驯鹿胃的丰度占比97.39%,白唇鹿胃的丰度占比96.94%,梅花鹿胃的丰度占比96.8%;狍胃的丰度占比最低,仅为79.30%。其余丰度占比超过1%的菌属有:驯鹿、白唇鹿和马鹿胃内发现的甲烷盘菌属(Methanoplanus),且其仅在马鹿皱胃中丰度占比超过1%,为1.41%;马鹿网胃的甲烷微球菌属(Methanimicrococcus,丰度占比1.44%),在狍胃内未发现;狍胃的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在瘤胃、网胃的丰度占比最高(丰度占比32.74%、24.85%)。其他丰度占比低于0.1%的菌属中,盐红菌属(Halorubrum)为梅花鹿瘤胃的特有菌属;SAGMEG-1为狍网胃的特有菌属。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嗜盐碱单孢菌属(Natronomonas)、Thermogymnomonas仅在梅花鹿和狍胃内被发现;Nitrosopumilus仅在梅花鹿皱胃和驯鹿网胃内被发现;CandidatusNitrososphaera、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vadinCA11仅白唇鹿胃内未被发现;甲烷绳菌属(Methanolinea)仅在狍胃中未被发现;甲烷丝状菌属(Methanosaeta)在五种鹿胃内均有分布,但在马鹿皱胃的丰度占比高于其他胃;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在梅花鹿和狍的4个胃内分布平均,且丰度占比高于其他鹿。胃内古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对比发现,白唇鹿高于梅花鹿、驯鹿、马鹿,并明显高于狍。狍胃内古菌菌群结构与其他四种鹿相差最远,驯鹿次远,梅花鹿与白唇鹿最为相似。除梅花鹿皱胃中古菌菌群多样性略高于白唇鹿外,白唇鹿4个胃内古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其他鹿种。狍的4个胃内古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其他鹿种。这表示在产甲烷方面狍甲烷产量最小,白唇鹿最高。而五种鹿中狍胃体积最小,这进一步印证了甲烷产量可能与反刍动物胃体积有关的观点。对共有OTU的分析得出鹿科动物大部分产甲烷古菌在网胃中丰度占比最高,印证了鹿科动物甲烷主要在网胃中产生的观点3真菌梅花鹿、驯鹿、白唇鹿、马鹿、狍胃内真菌共发现15个门,分别隶属于10、10、9、11、11个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门。胃内其他丰度占比高于1%的菌门有14个,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梅花鹿瓣胃、驯鹿网胃、白唇鹿皱胃、马鹿瓣胃、狍皱胃内丰度占比最高(丰度占比分别为5.97%、6.39%、2.96%、10.54%、4.14%);驯鹿网胃的毛霉门(Mucoromycota)丰度占比超过1%为1.29%。其他低于1%的菌门中,Aphelidiomycota是驯鹿瘤胃内特有菌。蛙粪霉门(Basidiobolomycota)、梳霉门(Kickxellomycota)分别是马鹿瘤胃和皱胃内特有菌门;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仅在梅花鹿皱胃和狍瘤胃内被发现;根肿黑粉菌门(Entorrhizomycota)、捕虫霉门(Zoopagomycota)分别是狍瘤胃和网胃的特有菌门;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在梅花鹿和驯鹿的胃内平均丰度占比高于其他鹿;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在梅花鹿4个胃内均匀分布,且平均丰度占比高于其他鹿;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隐真菌门(Rozellomycota)在本研究的五种鹿的4个胃内均有分布,且丰度占比均匀。梅花鹿、驯鹿、白唇鹿、马鹿、狍胃内真菌的属水平上共注释到632个属,其中丰度占比超过1%的共有23个,梅花鹿6个、驯鹿6个,白唇鹿2个,马鹿8个,狍6个。不同鹿科动物胃内真菌属水平结构具有较大差异。在梅花鹿胃内,念珠菌属(Candida,丰度占比6.09%)在梅花鹿瘤胃内丰度占比最高;网胃的伊萨酵母菌属(Issatchenkia)和毕赤酵母菌属(Pichia)为绝对优势菌属,丰度占比最高(分别为18.04%、16.41%);瓣胃的腐质霉菌属(Humicola,丰度占比1.25%)、Hannaella(丰度占比1.57%),高于其他胃;皱胃的Diutina,丰度占比3.02%,高于其他鹿。驯鹿胃内的Evernia、青霉菌属(Penicillium)、黄丝曲霉菌属(Talaromyces)、Thelebolus仅在驯鹿胃中丰度占比大于1%;驯鹿胃的异多棒菌属(Xenopolyscyalum)是驯鹿特有菌属,在瘤胃和网胃丰度占比大于1%(分别为1.44%、1.39%);驯鹿网胃的Cutaneotrichosporon,(丰度占比1.98%),高于其他胃;瓣胃的光黑壳菌属(Preussia,丰度占比15.2%),高于其他胃。白唇鹿胃内高于1%的优势菌属有2个,瓣胃的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丰度占比27.12%)和Diutina,丰度占比1.23%,高于其他胃。马鹿胃内丰度占比高于1%的优势菌属中,马鹿瘤胃的念珠菌属(Candida)、伞壳菌属(Eleutheromyces)、Ophiognomonia(分别丰度占比6.16%、3.51%、1.74%),高于其他胃;马鹿网胃的壳针孢属(Septoria,丰度占比20.83%),高于其他胃;瓣胃的Cutaneotrichosporon(丰度占比1.34%)、Hannaella(丰度占比1.58%),高于其他胃;马鹿皱胃的Papiliotrema和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丰度占比2.8%、1.84%),高于其他胃。狍胃内高于1%的优势菌属中,瘤胃的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丰度占比6.68%),高于其他胃;网胃的Boeremia、柱隔孢属(Ramularia)、光黑壳菌属(Preussia)丰度占比分别为1.43%、8.2%、2.01%,高于其他胃;狍瓣胃的Ophiognomonia丰度占比5.43%,高于其他胃;壳针孢属(Septoria)为狍胃内绝对优势属,在皱胃内丰度占比43.65%,高于其他胃。其他丰度占比高于0.1%的菌属中,冰岛衣属(Cetraria)、石蕊属(Cladonia)、Cryptodiscus、扁枝衣属(Evernia)、Hormonema、Kalmusia、亚黑团孢属(Periconiell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柱顶孢霉属(Scytalidium)、Xenochalara是驯鹿胃内特有菌属;嗜杀酵母(Cyberlindnera)是梅花鹿特有菌属;枝梗鞭菌属(Cyllamyces)是白唇鹿特有菌属;Mycodiella、月盾霉属(Peltaster)是狍特有菌属;支顶孢属(Acremonium)、Alternaria、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亚隔孢壳属(Didymella)、附球菌属(Epicoccum)、蜡蚧菌属(Lecanicill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青霉属(Penicillium)、织孢霉属(Plectosphaerella)、Saitozyma、Simplicillium、Tausonia普遍存于本研究的五种鹿科动物的4个胃中。虽然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鹿科动物胃内优势菌门,但本研究中五种鹿科动物胃内真菌菌群结构组成上差异较大。不同鹿种因所在地域不同,为适应长期生长环境而演化产生不同的胃内菌群结构,我们的研究认为,真菌菌群组成结构受到生境适应性的影响可能最为明显。4 KEGG代谢通路胃内微生物菌群代谢通路中细菌菌群氨基酸代谢通路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丰度最高;古菌菌群在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中丰度最高,其次为氨基酸代谢通路;真菌菌群生物合成一级通路中脂肪酸和脂质的生物合成通路明显高于其他通路。该现象表明在食物代谢过程中,真菌更多的参与脂肪酸和脂类代谢,细菌和古菌更多的参与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此外,挥发性脂肪酸可调控前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上皮细胞生长。本研究发现鹿科动物前胃上皮细胞生长主要受普雷沃氏菌属、琥珀酸菌属、瘤胃球菌属、丁酸弧菌属、梭状杆菌属通过代谢途径产生挥发性脂肪酸调控。5协同进化结合不同鹿胃内细菌菌群、古菌菌群和真菌菌群的差异性比对研究,发现真菌菌群结构在五种鹿科动物胃内均具有明显差异,但其结构组成受生长环境适应性影响最为明显。而细菌和古菌在菌群结构和代谢通路功能基因方面,狍对比其他四种鹿均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除狍外,驯鹿差异略大于其他三种鹿科动物;梅花鹿、马鹿和白唇鹿在细菌和古菌菌群结构和代谢通路的功能基因方面相似度较高。细菌与古菌菌群结构的差异程度与五种鹿科动物在属等级划分上呈现明显的对应性,其差异性可反映出鹿科动物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佐证了细菌与古菌菌群结构与鹿科动物之间协同进化密切相关。
杨红霞[6](2017)在《伊犁马胃蝇蛆三期幼虫形态学鉴定、遗传进化分析及其治疗效果评价》文中认为马胃蝇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胃蝇科(Gastrophilidae)胃蝇属(Gasterophilus),其幼虫阶段寄生于马属动物(马、驴和斑马等)胃肠道黏膜及胃贲门部,可引起骚乱不安、食欲减退及胃黏膜溃疡炎症的一类寄生虫疾病。我区常见的胃蝇属幼虫包括鼻胃蝇(Gasterophilus nasalis)、兽胃蝇(Gasterophilus pecorum)、肠胃蝇(Gasterophilus intestinalis)及红尾胃蝇(Gasterophilus haemorrhoidalis)等。新疆养马业发达,其存栏数居全国第一,而伊犁马为我区主产马种,由于自然放牧等因素与蝇类接触频繁,导致该病多发、流行,严重影响着我区伊犁马业的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超微形态结构、系统发育分类学及统计学的方法,以伊犁马产地部分马场为试验点,对寄生于伊犁马体内的马胃蝇三期幼虫进行了虫种鉴定、群落组成及其遗传进化分析的同时,对其疫区马匹选用伊维菌素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观察评价。验证了寄生于伊犁马的主要蝇蛆种类;分析其系统分类及其体内寄生蝇蛆的群落组成;揭示该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及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本研究借助扫描电镜对病原马胃蝇三期幼虫进行超微观察鉴定。实验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兽胃蝇、鼻胃蝇、红尾胃蝇及肠胃蝇4种马胃蝇三期幼虫,其鉴定意义的部位为体表刺列、头部下颌骨叶部、口钩表面沟壑等。鼻胃蝇三期幼虫第一胸段出现“隔板状”突出物、其刺列为单排刺列且胸部第一刺列为双排刺,此外鼻胃蝇三期幼虫口钩表面纹路明显,其表面沟壑中有类似“纤毛状物”的存在;兽胃蝇三期幼虫背侧下颌骨部分扩展成叶,其叶部的顶部为平滑状;其他三种胃蝇属三期幼虫叶部的顶端部位为锯齿状;红尾胃蝇形态学特征与肠胃蝇差异不大,但其寄生部位与刺带特征可作为其鉴定依据。2.本试验基于COI基因绘制了鼻胃蝇、肠胃蝇、兽胃蝇及红尾胃蝇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测定的COI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U265752.1、KR230402.1、KU578262.1、KT946620.1)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9%、99%、99%、100%;4种马胃蝇蛆的碱基组成相似,其中A,T,C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65%,24.18%,19.10%和16.10%,A+T的平均含量约为64.83%,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碱基A/T偏倚性。3.本研究对疫区患病马匹进行抽检(N=10)并针对性治疗(伊维菌素),经二次用药观察分析药物的有效性,结果发现:给药后50 h出现排虫高峰期,85 h后排虫逐渐减少及不排出;二次用药后粪便内未见幼虫排出,说明伊维菌素具有一定的疗效;对疫区马匹进行物种组成调查,共计调查118匹,包括药物驱虫70匹和剖检48匹,结果显示:感染胃蝇属三期幼虫16775只,鼻胃蝇、兽胃蝇、肠胃蝇、红尾胃蝇为其优势种,其相对优势度分别为53.17%(N=8920)、22.71%(N=3809)、12.14%(N=2037)、11.98%(N=2009)。结果发现马的年龄对胃蝇蛆寄生种类无较大影响,而寄生部位存在不同,如鼻胃蝇蛆倾向于寄生贲门处,而其他三种则无规则寄生于幽门处。
唐娟,张曼,金鑫,刘骄,田巧珍,王云鹤,杨银凤[7](2016)在《Ghrelin在驯鹿胃肠道的表达及定位检测》文中指出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Ghrelin在驯鹿胃肠道的表达及定位进行初步研究。RT-qPCR结果显示,Ghrelin在驯鹿胃肠道内均有表达,且在皱胃内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1),其次是十二指肠、回肠和结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在皱胃内主要分布于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在瘤胃、网胃、瓣胃的黏膜层、黏膜下层中也可见Ghrelin的免疫阳性细胞,但肌层中未见表达;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均有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且在肠绒毛和黏膜下层分布较多。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hrelin在胃肠道内表达量及分布范围基本一致,这表明Ghrelin对驯鹿的消化可能具有潜在的调控作用。
张晓英,徐杰[8](2016)在《中国驯鹿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驯鹿是环北极动物,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苔原、山地和林区。目前,已知世界驯鹿分为11个亚种,现存9个亚种,灭绝2个亚种。我国的驯鹿是外来种,属于西伯利亚森林驯鹿。我国驯鹿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耐寒力极强,喜潮湿和低洼地,怕热,夏季主要是以植物嫩叶和矮小灌木为食;冬季由于食物资源的匮乏,再加上天气比较寒冷,主要以地衣植物和苔藓植物为食(主要是因为苔藓植物体内含有的较高浓度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花生四烯酸可以提高动物的御寒能力)。所食用的苔藓植物主要有赤茎藓属、曲尾藓属、皱朔藓属、毛叶苔属、对齿藓属和桧叶金发藓。经当地鄂温克族人民介绍,驯鹿喜欢生活在苔藓植物密集、较湿润的地区。考察时,在苔藓植物稀少地区,很难找到驯鹿采食的痕迹,而在苔藓植物丰富的地区,采食痕迹特别明显。由此可知,苔藓植物的分布直接影响着驯鹿的活动范围。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及人类活动,致使苔藓植物的生境遭到严重破坏,苔藓植物的分布明显受到了影响,导致驯鹿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自70年代到90年代,驯鹿的活动范围从800万hm2缩小至50万hm2。内蒙古阿龙山地处大兴安岭西坡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2’16″122°44’03″;北纬51°34’03″52°05’10″,面积大约为357 427 hm2,植被资源十分丰富,是驯鹿活动最频繁的地区。2012—2014年在该地区进行多次考察,并且采集了大量的苔藓植物,经鉴定,共统计出该地区苔藓植物共有59种,苔纲2科2属3种,藓纲20科28属56种。苔藓植物中仅含有一种植物的科比较少,共7科(叶苔科Jungermanniaceae、小曲尾藓科Dicranellaceae、珠藓科Bartramiaceae、木灵藓科Orthotrichaceae、湿原藓科Calliergonaceae、白齿藓科Leucodontaceae、泥炭藓科Sphagnaceae),占总科数的31.82%;仅含一种的属共有17属,占总属数的56.67%;单属科有14科,占总科数的63.64%。其中优势科为曲尾藓科Dicranaceae,优势属为曲尾藓属Dicranum。
殷亚杰[9](2016)在《敖鲁古雅驯鹿(Rangifer tarandus)食性及其栖息地容纳量与种群生存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敖鲁古雅驯鹿(Rangifer tarandus)是我国唯一的驯鹿种群,一直被鄂温克人所驯养。这一驯鹿种群经过300多年闭锁、隔离驯养,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习性,是栖息在北半球最南部的稀有小种群。敖鲁古雅驯鹿是我国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动物,同时也是鄂温克族人民独有的经济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观赏和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的不断开发,驯鹿可利用栖息地面积和食物资源逐年减少,加上驯鹿种群规模小和长期的近亲繁殖,以及饲养管理粗放、兽害、偷猎、疾病等原因,使得我国驯鹿种群数量始终难以逾越1000头,种群退化、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敖鲁古雅驯鹿种群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局限性、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种群居的野生动物,由鄂温克人长期半散放驯养,已经使其失去了迁徙的习性,形成了不同于环北极圈其它驯鹿大种群的生态种特征。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敖鲁古雅驯鹿种群现状、食物组成和营养容纳量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驯鹿种群生存力分析,旨在为敖鲁古雅驯鹿种群的保护、恢复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2011年-2015年间,对分布在内蒙古根河市各林业局驯鹿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采食植物进行了实地试验与调查,并采集了驯鹿的新鲜粪样和活动区域内可能采食的植物标本。研究结果表明:自2012年以来,敖鲁古雅驯鹿一直分布在根河、金河和阿龙山各林业局,由8个部落点和1个部落景区共25家所饲养,种群数量始终未超过700头。驯鹿种群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成年驯鹿为鹿群的主体,占整个种群的40%左右;幼体和亚成体比例相当,二者占种群的50%左右;老年个体数量较少,不足10%。鹿群性比失调,雌鹿虽多于雄鹿,但其比例仅为1.7:1。2011-2014年,共采集植物样本83种(属)、驯鹿粪便样本2675份,制成粪便复合样本240份。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驯鹿全年的食物组成研究得出:驯鹿全年共取食40科73种(属)植物,其中木本植物10科18种,草本植物18科40种,蕨类植物4科5种,苔藓植物5科5种,地衣植物3科5种。一年四季均采食的植物有12科15种,其中石蕊科(38.76%)、禾本科(4.58%)、莎草科(3.80%)、杜鹃花科(3.37%)和塔藓科(3.21%)植物采食比例较高,构成了驯鹿全年的主要食物。鹿蕊和雀鹿蕊在各季节均有较高的采食比例,其中鹿蕊在春、夏、秋和冬各季节的取食比例为18.13%、7.18%、21.05%和37.56%,雀鹿蕊在各季节的取食比例为15.41%、7.26%、16.49%和21.65%,二者为驯鹿全年的大宗食物。在食物组成上,驯鹿春季主要以木本植物的嫩枝叶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叶为食,平均取食量为47.43%;夏季草本植物的叶子是其主要食物,占总采食量的49.96%;秋、冬季节驯鹿主要以地衣植物为食,其采食比例分别为42.06%和68.03%,表明驯鹿食物组成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在取食多样性上,驯鹿夏季取食植物的种类最多,为59种,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分别为51种和33种,冬季取食植物种类最少,仅28种。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以夏季最高,分别为3.57、0.87和28.30,冬季最低,仅为2.17、0.65和5.03,表明冬季是驯鹿一年中生活最艰难的季节。鹿蕊、雀鹿蕊和喇叭石蕊是驯鹿冬季主要食物,三者占驯鹿冬季食物组成的63.97%。2012-2015年,用样方法对根河、金河、阿龙山和满归4个林业局14个林场3种地衣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实地试验与调查,共布设间距大于2km、长度2.5-3km的样线214条,10m×10m大样方768个。研究结果发现:鹿蕊为该地区的优势种,其平均盖度为4.93%,平均高度为14.1mm,平均干物质生物量为44.90kg/ha;雀鹿蕊次之,其平均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72%、13.2mm和23.25kg/ha;喇叭石蕊各项指标最低,分别为0.90%、10.0mmm和5.93kg/ha。在4个林业局中,满归林业局地衣植物的生长情况最好,其干物质生物量为132.36kg/ha;其次为阿龙山林业局和金河林业局,其干物质生物量分别为103.56kg/ha和.49.91kg/ha;根河林业局最差,其干物质生物量仅为40.33kg/ha。满归林业局作为驯鹿的历史分布区,经过近10年的修复,地衣植物恢复状况良好。能量是限制驯鹿冬季生存的主要营养素,以鹿蕊、雀鹿蕊和喇叭石蕊提供的能量为基础对根河、金河、阿龙山和满归4个林业局驯鹿冬季营养容纳量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4个林业局驯鹿冬季营养容纳量分别为759、926、1407和2078头,8个部落点所在林场的容纳量为1468头。基于驯鹿生物学特性、我国鄂温克人对驯鹿特殊的养殖方式和管理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广袤,但真正适合鄂温克猎民点驻扎及其驯鹿所能采食到达的区域非常有限,即其可利用的空间是有限的,导致驯鹿种群的实际容纳量远低于大兴安岭的理论容纳量。因而为了保证驯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认为:利用地域优势,在根河和金河林业局开展小种群驯鹿旅游业;利用地衣植物生长优势,在阿龙山和满归林业局开展驯鹿种群扩繁;同时在各个林业局划定1-2处适合驯鹿生长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自然环境保护与驯鹿种群复壮的共同发展。在驯鹿养殖过程中,鉴于地衣植物的生长情况和驯鹿经营方式的差异,合理控制每个小种群的数量,确保驯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应用Vortex9.99对我国驯鹿种群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理想条件下(无近交、无灾难,无近交衰退),种群能够快速生长,并维持在各自的环境容纳量水平。异质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0.067,周期增长率λ=1.069,净生殖率R0=1.257,雌体的平均世代时间T=3.57,雄体的平均世代时间T=4.32;驯鹿经5.5年左右种群基因更换1次。在自然条件下(有近交、有灾难),敖鲁古雅驯鹿种群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除玛利亚·索亚种群外,其余7个亚种群均呈现负增长,异质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0.071,周期增长率λ=0.929;所有亚种群均有灭绝的风险,灭绝概率在4%-100%,其中达玛拉、达瓦、杨双虎和巴拉杰依亚种群的灭绝概率均为100%,灭绝时间分别为21年、39年、21年和17年。灵敏度分析发现偷猎和兽害是影响驯鹿种群发展的最大因素,尤其是偷猎,直接关系到驯鹿种群的发展方向。其次是仔鹿死亡率,关系到种群的存栏量和发展速度。通过对敖鲁古雅驯鹿种群的现状、可利用栖息地及食源植物的生长与分布状况的调查,以及营养容纳量的估算和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发现敖鲁古雅驯鹿种群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因此,为了加快敖鲁古雅驯鹿种群复壮扩繁,加强驯鹿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加强驯鹿栖息地的保护,严禁偷猎和进行地衣植物的非法采集及林副产品过度开采。
冯超,白学良[10](2011)在《驯鹿对苔藓植物的选择食用及其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文中研究说明苔藓植物由于含有较高浓度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花生四烯酸可以提高动物的御寒能力,因此驯鹿和其他许多生活在寒冷地区的食草动物以及鸟类将苔藓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对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满归敖鲁古雅民族乡的驯鹿3个月份的粪便(1999年采)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其中苔藓植物在4月份占5.63%、6月份2.2%、9月份12.92%,3个月份的粪便中均以赤茎藓(Pleurozium schreberi)为主,占苔藓总量的70%以上,曲尾藓(Dicranum spp.)、毛叶苔(Ptilidium ciliare)和沼泽皱蒴藓(Aulacomnium palustre)也有少量食用。对驯鹿生活区域内4种林型下苔藓植物的盖度和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驯鹿对苔藓植物的选择食用与苔藓植物的物种和丰富度相关。
二、中国驯鹿消化道的结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驯鹿消化道的结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饲粮添加精氨酸对梅花鹿产茸性能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梅花鹿的分类、分布和现状 |
1.1 梅花鹿的分类和分布 |
1.2 梅花鹿的现状 |
第二章 鹿的生物学特性 |
2.1 鹿茸(角)的发生 |
2.2 基于形态学和组织学的鹿茸(角)再生研究 |
2.3 影响鹿茸(角)产量(重量)的因素研究 |
2.4 梅花鹿瘤胃微生物 |
第三章 精氨酸的生理作用及其在梅花鹿产茸中应用展望 |
3.1 精氨酸的代谢合成与生理作用 |
3.2 精氨酸在生茸期梅花鹿养殖中的应用展望 |
第四章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4.1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产茸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参数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设计、动物和饲粮 |
1.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1.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1.4 数据分析 |
1.2 结果 |
1.2.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茸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和激素水平比较 |
1.2.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比较 |
1.2.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血清和瘤胃游离氨基酸比较 |
1.2.4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发酵参数比较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章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胃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动物和饲粮 |
2.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2.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微生物组成比较 |
2.2.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微生物功能比较 |
2.2.3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直肠微生物比较 |
2.2.4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直肠微生物功能比较 |
2.3 讨论 |
2.3.1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微生物组成、结构与功能影响 |
2.3.2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生茸期梅花鹿直肠微生物组成、结构与功能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梅花鹿产茸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参数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动物和饲粮 |
3.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3.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生茸期梅花生产性能比较 |
3.2.2 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生茸期梅花鹿茸血清生化和激素水平比较 |
3.2.3 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生茸期梅花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比较 |
3.2.4 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生茸期梅花鹿血清游离氨基酸比较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梅花鹿粪便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动物和饲粮 |
4.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4.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生茸期梅花鹿粪便微生物组成比较 |
4.2.2 饲粮添加过瘤胃精氨酸对生茸期梅花鹿粪便微生物功能比较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精氨酸对体外培养的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软骨分化影响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 |
5.1.2 试验试剂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结果 |
5.2.2 精氨酸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
5.2.3 精氨酸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
5.2.4 精氨酸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5.2.5 数据评估及质控 |
5.2.6 测序结果分析 |
5.2.7 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5.2.8 精氨酸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过程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及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草食动物多糖利用谱及多糖利用位点的降解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多糖利用概述 |
1 多糖分布及利用现状 |
2 多糖利用微生物 |
3 多糖利用生物机制 |
4 多糖利用生物学意义 |
第二节 草食动物多糖利用特点 |
1 广谱的多糖利用能力 |
2 精细的生态位分布 |
第三节 组学和纯培养技术在多糖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
1 组学技术 |
2 纯培养技术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草食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多糖利用特征 |
第一节 羊瘤胃和兔盲肠微生物组成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多糖利用微生物及其多糖利用模式分布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纯培养探究候选多糖利用位点功能 |
第一节 利用多糖底物纯培养拟杆菌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甘露聚糖多糖利用位点功能探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甘露聚糖多糖利用位点益生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基因敲除探究多糖利用位点功能 |
第一节 多氏拟杆菌基因无痕敲除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基因敲除及敲除株性状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提示、创新点和后续研究展望 |
1 全文结论与提示 |
2 创新点 |
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同域分布马鹿与梅花鹿采食和营养策略及采食生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的竞争与共存 |
1.3 动物采食理论及食草动物采食行为的时空等级 |
1.3.1 动物采食理论 |
1.3.2 大型食草动物采食行为的时空等级 |
1.4 有蹄类食性选择及营养生态学研究进展 |
1.4.1 同域分布有蹄类食性选择及营养生态位 |
1.4.2 营养生态学研究进展 |
1.5 有蹄类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概况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水文特征 |
2.4 土壤特征 |
2.5 动植物区系 |
3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组成及营养生态位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物种鉴定 |
3.2.2 粪便和植物样本采集 |
3.2.3 植物样本和粪便样本切片的制备 |
3.2.4 镜检及定量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马鹿和梅花鹿的足迹链、粪便数量及植物种类 |
3.3.2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组成及差异 |
3.3.3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 |
3.4 讨论 |
3.4.1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性差异分析 |
3.4.2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多样性分析 |
3.4.3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采食策略研究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食物可获得性及基于野外啃食调查法的食物组成 |
4.2.2 单株植物的采食强度和啃食直径的测定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基于野外啃食调查法的食物组成及食性选择 |
4.3.2 单株植物采食强度尺度上的选择 |
4.3.3 啃径尺度上的选择 |
4.4 讨论 |
4.4.1 两种食性研究方法的结果差异 |
4.4.2 同域分布冬季马鹿和梅花鹿的食物选择性 |
4.4.3 单株植物采食强度尺度上马鹿和梅花鹿采食策略 |
4.4.4 啃径尺度上马鹿和梅花鹿采食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营养成分及营养策略 |
5.1 前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植物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及纤维类含量的测定 |
5.2.2 植物总单宁含量的测定 |
5.2.3 数据处理 |
5.3 结果 |
5.3.1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食物营养成分的组成 |
5.3.2 不同冬季时期马鹿和梅花鹿的营养选择及差异 |
5.3.3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的营养策略 |
5.4 讨论 |
5.4.1 穆棱林区冬季马鹿和梅花鹿的食物营养成分组成 |
5.4.2 冬季马鹿和梅花鹿的营养选择标准与营养策略 |
5.4.3 马鹿和梅花鹿冬季营养素摄入的平衡与调节 |
5.5 本章小结 |
6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冬季采食生境适宜性评价 |
6.1 前言 |
6.2 研究方法 |
6.2.1 物种采食分布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6.2.2 环境变量选择与处理 |
6.2.3 模型构建与验证 |
6.2.4 采食生境适宜性等级划分及生境重叠分析 |
6.3 结果 |
6.3.1 模型评价及环境变量重要性 |
6.3.2 马鹿与梅花鹿适宜采食生境分布格局与重叠分析 |
6.4 讨论 |
6.4.1 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采食生境适宜性评价 |
6.4.2 影响同域分布马鹿和梅花鹿适宜采食生境分布格局的因素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狂蝇科概述 |
1.2 狂蝇科系统学研究进展 |
1.2.1 狂蝇科的单系性 |
1.2.2 狂蝇科亚科及属级阶元亲缘关系 |
1.3 狂蝇科物种分类及多样性 |
1.3.1 狂蝇科分类学简史 |
1.3.2 狂蝇科DNA条形码研究 |
1.4 狂蝇科形态及适应演化 |
1.5 狂蝇科生物学特征及适应演化 |
1.5.1 狂蝇生活史 |
1.5.2 狂蝇成虫拟态 |
1.6 研究内容及目标 |
2、狂蝇科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2.2 总DNA提取、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组装 |
2.2.3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比对、碱基组成及替换速率分析 |
2.2.4 系统发育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
2.3.2 碱基组成偏斜性和核酸序列异质性 |
2.3.3 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组成和异速进化 |
2.3.4 控制区长度及特点 |
2.3.5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
2.4 小结与展望 |
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狂蝇科物种分子鉴定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3.2.2 拍照与图片处理 |
3.2.3 总DNA提取、PCR扩增和基因测序 |
3.2.4 DNA序列分析 |
3.3 结果 |
3.3.1 狂蝇DNA条形码区域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
3.3.2 狂蝇COI-3’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
3.4 讨论 |
3.4.1 狂蝇分子鉴定的有效性 |
3.4.2 形态特征对狂蝇分子鉴定的意义 |
3.4.3 我国的狂蝇科物种多样性及成因 |
3.5 小结与展望 |
4、胃蝇亚科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标本馆藏信息 |
4.2.2 样品制备、拍照及形态学术语 |
4.2.3 世界分布图绘制 |
4.2.4 样品选择和特征编码 |
4.2.5 系统发育分析 |
4.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
4.3 胃蝇亚科物种的分类修订 |
4.4 胃蝇一龄幼虫自发荧光光谱范围和强度 |
4.5 胃蝇亚科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
4.6 讨论 |
4.6.1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探究胃蝇微小形态结构 |
4.6.2 胃蝇一龄幼虫形态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4.6.3 胃蝇三龄幼虫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 |
4.6.4 胃蝇成虫关键形态部位的适应演化 |
4.7 小结与展望 |
5、皮蝇亚科小头皮蝇属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拍照、图片处理和物种描述 |
5.2.2 形态学术语、命名法规、标本馆藏地及物种分布情况 |
5.2.3 体色编码和体色类型分类 |
5.2.4 样品选择和形态特征编码 |
5.2.5 系统发育分析和祖先特征状态重建 |
5.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
5.3 小头皮蝇属物种的分类修订 |
5.4 小头皮蝇属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
5.5 体色的组成、类型和祖先特征 |
5.6 讨论 |
5.6.1 体色的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 |
5.6.2 小头皮蝇属物种体色的演化和拟态 |
5.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鹿科动物胃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中国鹿科动物分类及分布区域 |
1.1.1 分类地位 |
1.1.2 数量及分布区域 |
1.2 鹿科动物消化系统、食性研究进展 |
1.2.1 鹿科动物食性 |
1.2.2 消化系统形态解剖学 |
1.3 胃内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方法 |
1.3.1 传统方法 |
1.3.2 16S rRNA |
1.3.3 KEGG功能预测 |
1.4 反刍动物胃内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研究 |
1.5 反刍动物胃内微生物菌群功能研究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2 鹿科动物胃内细菌菌群结构与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样品处理 |
2.2.3 实验方法 |
2.2.4 16S rRNA文库构建 |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基本序列数据分析 |
2.3.2 不同鹿科动物胃内细菌菌群差异比对分析 |
2.3.3 同种鹿科动物不同胃内细菌菌群差异比对分析 |
2.3.4 不同鹿科动物同一胃内细菌菌群差异比对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鹿科动物胃内古菌菌群结构与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样品处理 |
3.2.3 实验方法 |
3.2.4 16S rRNA文库构建 |
3.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基本序列数据分析 |
3.3.2 不同鹿科动物胃内古菌菌群差异比对分析 |
3.3.3 同种鹿科动物不同胃内古菌菌群结构差异比对分析 |
3.3.4 不同鹿科动物同一胃内古菌菌群结构差异比对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鹿科动物胃内真菌菌群结构与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样品处理 |
4.2.3 实验方法 |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基本序列数据分析 |
4.3.2 不同鹿科动物胃内真菌菌群差异比对分析 |
4.3.3 同种鹿科动物不同胃内真菌菌群结构差异比对分析 |
4.3.4 不同鹿科动物同一胃内真菌菌群结构差异比对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鹿科动物胃内微生物菌群功能预测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动物 |
5.2.2 测定的指标和方法 |
5.3 结果 |
5.3.1 鹿科动物采食与消化组织形态的协同关系 |
5.3.2 基于宏基因组的鹿科动物胃内菌群功能预测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胃内主要菌及相对应的分类地位 |
含显着性分析的GraPhlAn进化树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伊犁马胃蝇蛆三期幼虫形态学鉴定、遗传进化分析及其治疗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伊犁马简介 |
1.2 马胃蝇蛆病概要 |
1.3 马胃蝇蛆病病原形态学 |
1.4 马胃蝇蛆生活史 |
1.5 致病作用及症状 |
1.6 马胃蝇蛆病的流行病学 |
1.7 马胃蝇蛆病的防控 |
1.8 线粒体DNA及线粒体COI基因 |
1.9 本研究目的意义 |
1.10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章 伊犁马胃蝇蛆病三期幼虫的超微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与分析 |
第3章 伊犁马胃蝇蛆病三期幼虫种群多样性及其遗传进化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与分析 |
第4章 伊犁马胃蝇蛆病感染情况分析及其治疗效果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与分析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Ghrelin在驯鹿胃肠道的表达及定位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样品制备 |
1.2 相对定量 |
1.2.1 引物设计 |
1.2.2 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反应 |
1.2.3 RT-q PCR |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Ghrelin相对表达量 |
2.2 Ghrelin阳性细胞的分布 |
3 讨论 |
(8)中国驯鹿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 1 野外采集 |
2. 2 标本的整理及鉴定 |
3 中国驯鹿地区苔藓植物组成 |
3. 1 科、属、种的分析 |
3. 2 优势科 |
3. 3 优势属 |
3. 4 仅含1 种的科、属和单属科、单种属 |
4 结论 |
附录 |
中国驯鹿区苔藓植物名录 |
苔类 |
藓类 |
(9)敖鲁古雅驯鹿(Rangifer tarandus)食性及其栖息地容纳量与种群生存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驯鹿及相关研究进展 |
1.1.1 驯鹿的生物学特征 |
1.1.2 驯鹿的分类和分布 |
1.1.3 驯鹿的研究进展 |
1.2 食草动物食性研究方法概述 |
1.2.1 直接观察法 |
1.2.2 利用法 |
1.2.3 胃容物分析法 |
1.2.4 粪便DNA分析技术 |
1.2.5 粪便显微分析法 |
1.3 容纳量研究概述 |
1.3.1 容纳量的概念 |
1.3.2 容纳量的类型及研究方法 |
1.3.3 容纳量的应用领域 |
1.4 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概述 |
1.4.1 PVA研究进展 |
1.4.2 PVA的研究方法 |
1.4.3 PVA常用软件包 |
1.4.4 我国PVA研究的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地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与范围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特征 |
2.4 水文特征 |
2.5 土壤类型 |
2.6 植被类型 |
2.7 动物资源 |
2.8 本章小结 |
3 驯鹿食性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粪样的采集 |
3.1.2 对照植物的收集 |
3.1.3 样品的处理 |
3.1.4 实验室制片 |
3.1.5 显微片的镜检 |
3.2 驯鹿食物多样性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驯鹿全年食物组成 |
3.3.2 驯鹿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差异 |
3.4 讨论 |
3.4.1 驯鹿的食物组成 |
3.4.2 驯鹿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差异 |
3.5 本章小结 |
4 驯鹿冬季容纳量研究 |
4.1 研究地点 |
4.2 研究方法 |
4.2.1 调查区域的设置 |
4.2.2 主要食物种类的确定 |
4.2.3 冬季主要食物总能量的估算 |
4.2.4 驯鹿冬季日营养需求量的确定 |
4.2.5 容纳量的计算 |
4.3 研究结果 |
4.3.1 生境食物供给量 |
4.3.2 驯鹿冬季维持生存的最低营养需求量 |
4.3.3 驯鹿营养容纳量的估算 |
4.4 讨论 |
4.4.1 地衣植物对容纳量的影响 |
4.4.2 人为因素对容纳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驯鹿种群生存力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2 种群参数估计 |
5.2.1 物种描述 |
5.2.2 种群组成与分布 |
5.2.3 年龄结构与性比 |
5.2.4 繁殖系统 |
5.2.5 繁殖率 |
5.2.6 死亡率 |
5.2.7 灾害 |
5.2.8 交配垄断 |
5.2.9 环境容纳量 |
5.2.10 种群近交繁殖 |
5.2.11 收获 |
5.2.12 人为补充 |
5.3 结果 |
5.3.1 理想状态下种群动态 |
5.3.2 各种因子影响下种群动态 |
5.3.3 参数灵敏度分析 |
5.4 讨论 |
5.4.1 近交衰退对种群的影响 |
5.4.2 环境容纳量对种群的影响 |
5.4.3 灾害频率对种群的影响 |
5.4.4 死亡率对种群的影响 |
5.4.5 驯鹿文化传承对种群的影响 |
5.5 保护与管理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10)驯鹿对苔藓植物的选择食用及其生境的物种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材料和取样地点 |
1.3 观察与测定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驯鹿粪便内主要苔藓种类 |
① 赤茎藓 (Pleurozium schreberi) 特征 |
②曲尾藓属 (Dicranum Hedw.) 特征 |
③ 沼泽皱蒴藓 (Aulacomnium palustre) 特征 |
④ 毛叶苔 (Ptilidium ciliare) 特征 |
⑤ 桧叶金发藓 (Polytrichum juniperinum) 特征 |
⑥ 对齿藓 (Didymodon rigidicaulis) 特征 |
2.2 粪便中苔藓植物含量比较 |
2.3 驯鹿活动区域苔藓植物盖度及生物量 |
2.4 食物选择与苔藓盖度间的关系 |
3 讨论 |
3.1 驯鹿食物中苔藓植物的种类 |
3.2 驯鹿对苔藓植物的选择性 |
3.3 苔藓植物对驯鹿的价值 |
4 结论 |
四、中国驯鹿消化道的结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饲粮添加精氨酸对梅花鹿产茸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 司华哲.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草食动物多糖利用谱及多糖利用位点的降解机制探究[D]. 高歌. 浙江大学, 2021(02)
- [3]同域分布马鹿与梅花鹿采食和营养策略及采食生境评价[D]. 钟林强.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D]. 李心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鹿科动物胃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功能分析[D]. 王晟楠.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6]伊犁马胃蝇蛆三期幼虫形态学鉴定、遗传进化分析及其治疗效果评价[D]. 杨红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Ghrelin在驯鹿胃肠道的表达及定位检测[J]. 唐娟,张曼,金鑫,刘骄,田巧珍,王云鹤,杨银凤. 中国兽医杂志, 2016(11)
- [8]中国驯鹿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J]. 张晓英,徐杰.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6(02)
- [9]敖鲁古雅驯鹿(Rangifer tarandus)食性及其栖息地容纳量与种群生存力分析[D]. 殷亚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10]驯鹿对苔藓植物的选择食用及其生境的物种多样性[J]. 冯超,白学良. 生态学报, 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