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禄教授与中国当代史

陈旭禄教授与中国当代史

一、陈旭麓教授与中国当代史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1)在《社会史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公民教育,强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近年来,社会史研究日趋兴盛,新课程改革也在积极呼应史学研究新趋向与新成果,力图通过社会史内容加强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共鸣,以落实新课改的根本任务及学科目标。社会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研究方法与视角上注重对历史进行整体和多层次的微观剖析,因而社会史内容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该文以2017版课标为依据,以社会史内容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实施为依托,根据近五年来高考命题中社会史内容的命题情况,分析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史在一线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情况,该作者以实习学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高二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调查问卷,并以封闭式问题了解学生对社会史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态度,以开放式问题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社会史内容的实际情况,从中剖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史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史教学策略,并以部编版纲要·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为依托,以社会史视角设计一节教学示例,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翁长松[2](2020)在《记忆中的早期上海历史研究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9月26日,应上海历史研究所之邀,出席了"纪念史学家方诗铭所长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上不仅加深了我对恩师方诗铭先生道德文章和史学研究贡献的认识,同时还见到了四十五年前我在所里学习时相识的史学家张铨等老先生。我们除相互问好外,聊得最多的是上海历史研究所的往事和史学家们。这让我顿时浮想联翩,也燃起了我撰写这篇回忆上海历史所往事文章的热情。

何换生[3](2020)在《批评中的批评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择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与学术流派的重要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为研究对象。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存续时间横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长达20余年,它的诞生、出现和形成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中涌现出前后承继的优秀批评家,以自觉的批评意识、先锋的批评观念和卓越的批评实践在中国文学研究和批评领域形成了“群聚效应”和“领袖风范”,堪称“批评中的批评”。本文由“绪论”、“上编”、“下编”与“结语”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缘起与内涵,阐释批评与学派概念的流变,标示研究的方法与旨趣。“上编”“群体的崛起”对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生成的人文背景、历史境遇、代际划分、流派特征等进行考察。时代精神、社会心理、思想氛围、学术风尚、地理条件、出版传播等“合力”以及现代大学制度与导师制度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发生与兴起。批评意识的自觉、人学维度的贯穿、批评艺术的掘进、公共关怀的介入、魏晋风度的赓续等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主要特征。“下编”“内部的风景”以许子东、王晓明、李劼、胡河清四位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批评风格和批评建树的批评家为个案展开论述,系统研究他们的批评观念、批评对象、批评模式与批评文体。许子东从“作家印象”到“小说结构”,王晓明从“文化心理”到“人文精神”,李劼从“人学谱系”到“历史描述”,胡河清从“传统符码”到“全息现实”,成为各自的主要批评方式与批评实绩。“结语”在“上编”、“下编”的基础上,评估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批评成就和学术地位,揭示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文化价值和当下启示。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批评活动构成了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合法性进行了证明;体现了当代文学批评的个性化与艺术化特征的统一;为当代文学批评的“经典化”做出了独特贡献;对后来的批评形成了召唤效应。同时,辨析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理论误区与批评缺陷;指认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流散和终结;拓展批评家及其时代关联、文学批评前景等话题;反思当下批评流派匮乏和群体断层的原因,将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研究推向纵深之境。本文肯定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期待新的批评学派的出现和文学批评的复兴。

张光润[4](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指出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杨天石[5](2018)在《我的学术自传》文中研究指明杨天石(1936-),江苏人。1955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职衔有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等。曾任日本京都大学、南京大学客座教授,曾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学"

黄晶晶[6](2017)在《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鸦片战争”课文内容编写研究 ——以“大陆岳麓版”、“台湾三民版”和“香港现代版”为例》文中提出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媒介与资源,最能体现历史课程目标。自21世纪以来,两岸三地均进行了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则是这一改革运动的关键环节。历史作为日常经验的记忆载体,共同的生活与文化经历是族群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关键领域。故曰“欲灭其国者,必先去其史”。对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有组织的进行科班学习、教育制度保证顺利执行和官方审定历史知识内容的主要传播载体,其知识内容传播与编排,都体现着国家意志及对历史认同的态度。“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同版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这一知识的呈现方式风格迥异、异彩纷呈。与此同时,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中学历史教科书对该事件叙述的体系、方法、知识点选择、表达方式等,都突出表现了三地意欲让青少年达成的历史认同及导向意识。论文以历史教科书编写内容为切入点,探析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大陆“岳麓版”、台湾“三民版”和香港“现代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鸦片战争的内容,找出两岸三地教科书编写异同,探讨历史教科书编写体系背后育人目标的诉求与设定,并为大陆历史教科书编写提供借鉴与参考。

周翌可[7](2017)在《历史教学中时序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文中认为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时间,时序是历史学科的特质之一。用时序思维感知历史并且用时序思维能力解决历史问题是中学历史课程体现的一种历史学科素养。在不同的授课课型中,随着历史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时序思维能力的逐步养成和提升,时序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和对其的培养目标要求也有所不同。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中学历史课的新授课与复习课两类课型角度切入,结合历史学科的时序特性探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时序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从历史的学科特点、中学历史课程要求和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三个层面论述了培养学生时序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第二章介绍了在新授课阶段如何用具体的历史事物建立历史时序思维能力,包括如何以时间术语组织历史内容和如何讲清楚历史事情来龙去脉,以历史时态法、时段法和共时法评价历史内容和从时间性的角度分析历史内容内在关系的教学途径与方法;第三章阐述了在复习课阶段如何从巩固历史通史感、把握历史现象发展线索以及训练时序思维能力三个培养目标提升时序思维能力的教学途径与方法。较之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在强调时序思维能力重要性的同时,更侧重于教学操作性层面的研究,并且将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从以往零散的、单一的概念论述、教学策略延展搭建为完整的、多样的教学模型架构,以供教学研究与实践。

詹婷[8](2017)在《《东方杂志》的特刊研究》文中指出《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一份重要出版物,是20世纪中国出版界办刊时间最长的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历时近四十六年,共出44卷,其间历经宪政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经历了中国社会吐故纳新、局势动荡的特殊时期,真实的反映了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堪称记录晚清至民国时代进程的典范。《东方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办刊宗旨,侧重于研究国内外问题,介绍新知传播文化,寻求民族出路,是一份全纪录式刊物。《东方杂志》的特刊沿袭刊物理念,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实现了广度和深度的跨越,塑造出品牌杂志沉稳大气的风格。《东方杂志》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推出特刊,其作用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得到学界、业界的关注,更缺少兼具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实为一种遗憾。对《东方杂志》的特刊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这份期刊的编辑理念,洞悉时代变迁之下杂志的品牌化塑造之路,这也正是当下研究近代期刊的意义之所在。本文以梳理《东方杂志》特刊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内容分析法结合文本细读,对《东方杂志》的特刊进行研究,探讨其选题策划、版面设置、报道内容、编辑特色等的特色,并探讨了其对于近现代文化信息传播、学术研究的历史功绩。这不仅能拓展近代期刊研究的视野和领域,而且为当前期刊杂志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启示。本文以《东方杂志》办刊历程中所有的特刊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东方杂志》自身谈起,交代了《东方杂志》的创刊背景,引出特刊出现的时机及基本内容。第二部分对《东方杂志》三种不同类型的特刊即专号、纪念号、特大号、增刊的内容进行细化分析,从特刊的主题、刊出情况、栏目设置、传播内容等方面梳理概括特刊传播内容的特点,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之一。第三部分以特刊中比较有特色的爱因斯坦号、农民状况调查号、宪法研究号等个案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和本文内容,深入剖析特刊的内容特色和价值。第四部分对《东方杂志》特刊的编辑特色进行论述,从装帧设计、编读互动、内容整合等方面分析研究特刊的编辑特色和传播艺术。通过对特刊的编辑特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特刊的编辑理念和杂志内容的内在呼应,同时特刊的内容策划是刊物定位的反映。第五部分从宏观视点出发,分析《东方杂志》特刊的传播特点,试图从特刊的进程解析时代,剖析作为时代发声器的杂志特刊的思想性和言论特色。最后一部分是对《东方杂志》特刊价值的评析。《东方杂志》作为近代重要的综合性期刊,其特刊的策划发行对当代期刊特刊专刊的发展富有启发意义。本文对《东方杂志》特刊相关问题的探讨,丰富了《东方杂志》的相关研究,也对其文本研究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余太兴[9](2017)在《高考模拟试题》文中研究表明

翁长松[10](2017)在《忆历史学家方诗铭》文中认为方诗铭(1919—2000),我国着名历史学家。191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读书做官的富裕家庭。家中藏书甚丰,从小在父母熏陶下开始翻阅古书,经史子集、志怪传奇,无所不读,打下厚实的国学基础,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进入齐鲁大学之前,先生就很喜欢读《古史辨》,对顾颉刚先生十分崇敬,因而选择上古史作为专业。抗战时期山东齐鲁大学迁至成都,当年顾颉刚在齐鲁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地理沿革史》、《春秋史》二课,先生都选读。

二、陈旭麓教授与中国当代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旭麓教授与中国当代史学(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史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框架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史内容的必要性
    一、社会史概念界定
    二、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社会史内容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的社会史内容
        (二)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社会史内容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社会史内容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实施的要求
        (二)高考试卷命题方向的要求
        (三)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章 高中历史课堂中社会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调查背景和调查对象
    二、调查过程和方法
    三、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二)教师访谈分析
    四、高中历史课堂中社会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社会史教学不受重视
        (二)忽视社会史史料的选材与指导
        (三)对社会史教学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
第三章 高中历史课堂中社会史教学策略及案例设计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社会史教学策略
        (一)深化史学理论研习
        (二)强调微观史学的分析
        (三)注重社会史史料的选取和使用
        (四)正确处理社会史与其他专题史之间的关系
    二、案例设计——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对社会史教学反馈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历史教师对高中历史课堂中社会史教学的访谈
致谢

(2)记忆中的早期上海历史研究所(论文提纲范文)

初创时期的上海历史研究所
历史所图书资料室
为我们授课的史学家们

(3)批评中的批评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与内涵
    二、释名与回顾
    三、方法与旨趣
上编 群体的崛起
    第一章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发生
        第一节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传统的培育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文学风潮的策动
        第三节 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的激发
        第四节 批评传统和学科设置的影响
        第五节 出版、媒介与传播的襄助
        第六节 作为文化高地的上海的地域影响
        第七节 作为导师的钱谷融的型塑
    第二章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的特征
        第一节 批评意识的自觉
        第二节 人学维度的贯穿
        第三节 批评艺术的掘进
        第四节 公共关怀的介入
        第五节 魏晋风度的赓续
下编 内部的风景
    第一章 许子东:从“作家印象”到“小说结构”
        第一节 作家印象批评
        第二节 当代文学并置研究
        第三节 一种小说的结构分析
    第二章 王晓明:从“文化心理”到“人文精神”
        第一节 文化心理批评
        第二节 重写文学史
        第三节 寻找人文精神
    第三章 李劼:从“人学谱系”到“历史描述”
        第一节 文学—人学的谱系
        第二节 双向同构
        第三节 文学史的描述与阐释
    第四章 胡河清:从“传统符码”到“全息现实”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视角
        第二节 当代文学的证验
        第三节 全息现实主义
结语
    一、成就与限度
    二、流散与嬗变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我的学术自传(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大的“白专”典型, 分派培训拖拉机手, 转调中学教书
二、18年后, 我终于跨进近代史研究所的大门
三、我的学术之路
    (一) 初涉学术之途———研究中国文学
    (二) 探求天人之道———研究中国哲学
    (三) 三迁乃至归宿———研究民国历史
        1.辛亥革命史。
        2.北伐战争史。
        3.抗日战争史。
        4.国民党史。
        5.战后中国史。
        6.台湾史。
        7.胡适的社会关系。
    (四) 蒋介石日记的研究与解读
    (五) 民国史之外
    (六) 我的历史追求
    (七) 入选中央文史馆馆员和荣誉学部委员

(6)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鸦片战争”课文内容编写研究 ——以“大陆岳麓版”、“台湾三民版”和“香港现代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界定与说明
第一章 两岸三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第一节 两岸三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体系结构分析
        一、大陆《课程标准》结构
        二、台湾《课程纲要》框架
        三、香港《课程指引》目录
    第二节 两岸三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比较
    第三节 两岸三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鸦片战争”的解读
        一、与鸦片战争战争内容有关的课程安排
        二、与鸦片战争内容有关的课程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 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鸦片战争”课文系统分析
    第一节、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鸦片战争”背景分析
        一、大陆岳麓版“鸦片战争”背景叙述
        二、台湾三民版“鸦片战争”背景描述
        三、香港现代版“鸦片战争”背景论述
        四、小结
    第二节 两岸三地高中教科书“鸦片战争”过程分析
    第三节 两岸三地高中教科书“鸦片战争”影响分析
        一、大陆岳麓版“鸦片战争”影响叙述
        二、台湾三民版“鸦片战争”影响描述
        三、香港现代版“鸦片战争”影响论述
第三章 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鸦片战争”课文辅助系统分析
    第一节 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栏目设置比较
        一、大陆岳麓版
        二、台湾三民版
        三、香港现代版
    第二节 两岸三地高中教科书中的插图运用
        一、大陆“岳麓版”的图片运用
        二、台湾“三民版”的图片运用
        三、香港“现代版”的图片运用
        四、小结
第四章 两岸三地高中教科书中“鸦片战争”内容总结及建议
    第一节 “鸦片战争”内容正文描述的异同
        一、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鸦片战争”的背景描述异同
        二、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鸦片战争”的影响叙述异同
    第二节“鸦片战争”内容辅助系统的异同
        一、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栏目设置比较
        二、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比较
    第三节“鸦片战争”教材修订及教学建议
        一、对大陆教科书“鸦片战争”内容的修订建议
        二、“鸦片战争”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历史教学中时序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历史学科培养学生时序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节 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
        一、时间是历史的基本属性
        二、时序思维是历史推理的核心
        三、关注时序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一、初中课标的时序思维能力要求
        二、高中课标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三、通史式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有利于历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有利于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章 新授课中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历史内容的讲述
        一、以时间术语组织历史内容
        二、讲清楚历史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二节 历史内容的评价
        一、三时态评价法
        二、三时段评价法
        三、共时性评价法
    第三节 历史内容的内在关系分析
        一、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二、延续与变迁的关系
        三、统一与多样的关系
        四、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章 复习课中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历史通史感的巩固
        一、通史顺序的建构
        二、时代特征的总结
    第二节 历史现象发展线索的把握
        一、专题式梳理
        二、主题式梳理
    第三节 时序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时间术语的训练
        二、历史年表的训练
        三、时序叙史的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东方杂志》的特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东方杂志》资料的整理
        (二) 相关专着出版状况
        (三) 相关论文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与《东方杂志》的特刊
    第一节 近代历史"史料库"——《东方杂志》
    第二节 生逢其时:《东方杂志》的改版及黄金时期的到来
        一、杜亚泉与《东方杂志》的现代化体例
        二、钱智修与《东方杂志》的文化个性
    第三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背景及概况
第二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类型、栏目、主题及内容
    第一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类型
        一、专号、纪念号
        二、特大号
        三、增刊
    第二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主题
        一、专号、纪念号主题
        二、特大号主题
    第三节 特刊刊出情况和栏目设置
    第四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传播内容
        一、《东方杂志》的特刊与科学知识传播
        二、《东方杂志》特刊与学术研究成果传播
        三、《东方杂志》特刊与社会历程纪念
第三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放眼世界科学之爱因斯坦号
        一、相对论的提出和《东方杂志》的报道
        二、"爱因斯坦号"的策划与出版
        三、爱因斯坦号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乡村危机的社会视窗之农民状况调查号
        一、大革命时期乡村社会的全面危机
        二、"农民状况调查号"对农民问题的体察
        三、"农民状况调查号"的探讨和警示
    第三节 世界宪政潮流的前沿阵地之宪法研究专号
        一、一战结束后制宪讨论的热潮
        二、《东方杂志》专号对宪法问题的研究
        三、宪法研究专号与法制观念的革新
第四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编辑特色
    第一节 主题性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整合——编排上的进步做法
        一、封面设计和图画插画
        二、精美的印刷和版面设计
        三、融汇深度和广度的内容整合
    第二节 编读互动与反馈——开放场域下的互动桥梁
    第三节 广泛征稿、兼收并蓄——自由言说空间下的"众声喧哗"
第五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传播特色
    第一节 特刊作为时代变革的发声器
        一、社会转型期的话语变迁
        二、时代发展与内容定位调整
    第二节 特刊的思想性
        一、善于捕捉话题的视野眼光
        二、理性思想
        三、对社会议题深厚的人文关怀
    第三节 特刊的语言风格
        一、直言观点,不曲笔隐讳
        二、说理透彻,富有知识张力
第六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价值
    第一节 特刊的史料学价值
    第二节 特刊的学术性
    第三节 特刊的编辑学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忆历史学家方诗铭(论文提纲范文)

四、陈旭麓教授与中国当代史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史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王丹.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记忆中的早期上海历史研究所[J]. 翁长松. 档案春秋, 2020(04)
  • [3]批评中的批评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研究[D]. 何换生. 安徽大学, 2020(07)
  • [4]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5]我的学术自传[J]. 杨天石. 关东学刊, 2018(02)
  • [6]两岸三地高中历史教科书“鸦片战争”课文内容编写研究 ——以“大陆岳麓版”、“台湾三民版”和“香港现代版”为例[D]. 黄晶晶. 闽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历史教学中时序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D]. 周翌可.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东方杂志》的特刊研究[D]. 詹婷. 安徽大学, 2017(08)
  • [9]高考模拟试题[J]. 余太兴. 教学考试, 2017(08)
  • [10]忆历史学家方诗铭[J]. 翁长松. 钟山风雨, 2017(01)

标签:;  ;  ;  ;  ;  

陈旭禄教授与中国当代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