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斑秃3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莹,李婵婵,宋继权,谢君[1](2021)在《激光在斑秃联合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斑秃(AA)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无瘢痕性脱发,多数患者会有病症复发的经历。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光动力疗法、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PUVA)等,但均存在治疗方法所需时间长、药物不良反应多、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激光疗法因治疗周期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已成为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使用的各种类型的激光或激光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斑秃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疗效做了相关综述。提出激光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斑秃是确切有效的,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未来仍需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同时结合研究斑秃发病机制与治疗机制,进一步评估其治疗斑秃的疗效与安全,使其有望发展成为临床治疗斑秃的一种最有效的技术。
刘俐[2](2020)在《中药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斑秃的病因不明,现有的常规治疗手段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的需求,仍需要寻找新型的治疗手段。激光在治疗斑秃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联合中药和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以期为斑秃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同时用皮肤镜下的观察数据作为客观指标判断疗效,对皮损部位的镜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皮肤镜在斑秃临床判愈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共纳入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斑秃患者,根据随机数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予以口服8周的乌地生发丸,每次40粒,每日3次。治疗组在口服8周的乌地生发丸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的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治疗能量为40mJ,150ub/cm2,治疗频率为2周一次,共进行4次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第10周进行皮肤镜拍摄,记录两组患者皮损处的毳毛密度、终毛密度和毛发总密度的平均值,以及包括黄点征、黑点征、感叹号发及断发在内的皮肤镜镜像特征。最后用SPSS 22.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疗效判定。结果1.第10周时,经肉眼判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 93.33%,15例患者中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15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4例。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中药内服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独口服中药组,但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对两组患者皮损处的毳毛密度、终毛密度以及毛发总密度平均值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整体上在治疗的过程中毳毛密度、终毛密度和毛发总密度均有明显的增长(P<0.05)。其中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中药组在终毛密度、毛发总密度上的增长要显着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毛发密度自第6周起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皮肤镜疗效判定,治疗组的疗效要显着优于对照组。3.30例斑秃患者中,治疗前的皮肤镜像特征为黄点征66.67%、黑点征73.33%、感叹号发30%,断发63.33%。经治疗后皮肤镜镜像特征显着消失,治疗10周后分别为黄点征20%、黑点征20%、感叹号发0%,断发16.67%。其中第6周时两组患者的感叹号发完全消失,第10周时治疗组患者的黄点征全部消失。结论1.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外用联合乌地生发丸口服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显着,优于单独口服乌地生发丸,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2.黄点征、黑点征、断发和感叹号发在斑秃患者的皮损中出现率较高,随着皮损的恢复,黄点征、黑点征、断发和感叹号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3.无创性的皮肤镜检查能够为临床提供客观的毛发数据,能够及早对斑秃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上的数据判断,且操作简便,可信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付涛[3](2020)在《斑秃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INF-γ及IL-10的水平变化和斑秃发病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的一种非瘢痕性毛发脱落性疾病。以儿童和中青年患者居多,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临床类型表现多种多样,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斑片状毛发脱失,也可以表现为头发全部脱失的全秃(alopecia totalis,AT),甚至表现为头发、眉毛、睫毛、腋毛、阴毛及体毛全部脱失的普秃(alopecia universalis,AU)。对于轻症患者,本病预后较好。但难治性AA、AT及AU患者治疗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且复发率较高。本病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项研究表明AA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范畴。目前研究认为AA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具有毛囊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可能在AA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对于维持免疫耐受和平衡,对于抑制免疫反应和相关免疫性疾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发现AA患者Treg细胞数量或功能出现异常,推测其可能参与AA的发病。INF-γ是一种主要由T细胞、NK细胞等分泌的炎症因子,研究认为其参与AA的病理过程,是AA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提高MHC-Ⅰ类表达、促进抗原识别和毛囊赦免的崩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L-10是一种抑炎因子,主要由Th2细胞、Treg等细胞分泌,对于抑制Th1功能,维持Th1/Th2平衡起一定作用,目前对其和AA的关系研究较少。Treg细胞及IL-10与AA发病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而INF-γ和AA的发病的详细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于研究外周血Treg细胞的绝对值,以及INF-γ、IL-10在斑秃患者血清中的浓度水平,探讨其和AA发病的关系,进一步认识AA发病机制,有助于治疗AA有效药物的研发。目的通过检测AA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值,以及血清INF-γ及IL-10的水平,探讨其和AA发病的关系,进一步完善AA的发病机制。方法将收集的22例AA样本,分为轻症组及重症组、活动期组及非活动期组、≤6月组及>6月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绝对值,应用流式微球阵列术检测AA患者血清INF-γ及 IL-10浓度水平,并与21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以此来比较它们在不同严重程度、不同病程以及病情活动与否的AA患者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Treg细胞的绝对值(1)AA组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值(71.95±37.31/ul)明显高于对照组(36.08±17.32/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AA组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值(77.66±37.41/ul)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高于轻症组(69.09±42.39/ul),轻症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活动期组AA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值(70.96±31.81/ul)高于非活动期组AA患者(67.73±48.42/ul),活动期组AA患者高于对照组(36.08±17.32/ul),非活动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程≤6月组AA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绝对值(70.19±45.73/ul)高于>6 月组 AA 患者(68.20±22.30/ul),>6 月组 AA患者高于对照组(36.08±17.32/ul),≤6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INF-γ的水平(1)AA 组血清 INF-γ水平(1.50±0.3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18±0.33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AA患者血清INF-γ水平(1.58±0.44pg/ml)高于对照组(1.18±0.33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高于轻症组(1.32±0.26pg/ml),轻症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活动期组AA患者血清INF-γ水平(0.88±0.10pg/ml)低于非活动期组AA患者(1.08±0.34pg/ml),非活动期组低于对照组(1.18±0.33pg/ml),活动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程≤6月组AA患者血清INF-γ水平(1.23±0.27pg/ml)高于>6 月组 AA 患者(1.20±0.41pg/ml),>6 月组 AA 患者 INF-γ水平高于对照组(1.18±0.33pg/ml),≤6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L-10的水平(1)活动期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0.75±0.20pg/ml)低于非活动期组(1.02±0.14pg/ml)和对照组(1.13±0.23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活动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组血清IL-10水平(1.02±0.21pg/ml)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轻症组血清IL-10水平(1.01±0.18pg/ml)低于重症组(1.08±0.26pg/ml),重症组低于对照组(1.13±0.23pg/ml),轻症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月组血清IL-10水平(0.97±0.13pg/ml)低于>6月组(1.07±0.28pg/ml),>6月组低于对照组(1.13±0.23pg/ml),≤6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INF-γ与IL-10的相关性分析AA 组血清 INF-γ与 IL-10 呈正相关(r=0.729,p=0.01)。结论1.AA组患者Treg细胞绝对值和INF-γ水平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二者重症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推测二者可能参与AA发病及与AA严重程度有关,但与AA的病程及是否活动可能无关;2.AA活动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可能与AA病情活动有关;3.AA组血清INF-γ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共同参与AA发病。
冯欢[4](2020)在《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理论,予以改良方“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研究该方案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探讨其可行性、实用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06-2019.04期间至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斑秃(辩证属肝肾不足型)患者72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注:每小组样本量为30人,加上20%脱落数为36人),治疗组予以“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疗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皮损处局部封闭疗法,每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2周(3个疗程)后,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毛发生长情况及其他伴随症状。疗程结束6个月内,对两组治疗显效及痊愈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脱落6例,最终参与本课题患者共66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34例,痊愈5例(14.71%),显效15例(44.12%),有效10例(29.41%),无效4例(11.76%),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32例,痊愈4例(12.5%),显效10例(31.25%),有效13例(40.63%),无效5例(15.63%),总有效率84.38%。(1)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8%,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相当;治疗组愈显率58.82%,对照组愈显率43.7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2)疗效指标分析:(1)在改善皮损数目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以及愈显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分析:两组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8%和9.38%。(4)复发情况分析:治疗结束后,对两组临床治愈及显效病例随访6个月,观察到治疗组及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5%和35.71%.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对肝肾不足型斑秃的治疗作用较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皮损处局部封闭疗法相比,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以及显效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副作用,具有可行性。
郭明洁[5](2020)在《CO2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斑秃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次课题研究完整收集病例94例,随机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治疗组。对照A组予以点阵激光治疗;对照B组予以308nm准分子光治疗;治疗组予以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总疗程为12周。治疗前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局部皮损照片、签属治疗同意书,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脱发面积(SALT评分),疗程结束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3个月后的复发率。试验结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以及相关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运用医学专用统计方法进行差异对比,从而得到有关良性对比,显示可进一步比较。2.SALT评分分析:治疗前在三组的评分中可以发现其具备评分无差异性,可以适用于对比。疗程结束后,每组患者SAL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SAL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A组与对照B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B组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对照A组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30.0%。对照B组痊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40.6%。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1.9%。且治疗组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对照A组、对照B组分别与治疗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在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率:随访3月后,对照A组有7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3.3%;对照B组有6例,复发率为18.8%,治疗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9.4%。三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对照A组和治疗组患者点阵激光治疗后即刻有烧灼刺痛感,治疗区轻微红肿,无渗出,疼痛明显者给予冰敷2030分钟,24 h后不适感自行消退;对照B组3例有轻度红斑,治疗组4例有轻度红斑,停止照射后红斑消失,点阵激光及308nm准分子光治疗后未发现水疱,色素沉着,感染等。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可有效降低斑秃患者的脱发面积评分,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对于改善斑秃患者复发的方面无明显优势。
李安琪[6](2020)在《308nm准分子光联合米诺地尔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2.1%。近年来研究表明,AA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毛囊为靶器官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308nm准分子光作为一种新型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光源,可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对毛囊的攻击。尽管目前国内外有数例关于308nm准分子光治疗AA的研究报道,但其临床疗效差异较大,缺少自身对照研究,说服力不强。因此,本课题拟通过自身对照方法进一步探究308nm准分子光联合米诺地尔治疗AA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安全性和复发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就诊的单灶型或多灶型AA患者。入组患者需至少有一块直径>2.5cm的稳定脱发区,并将该皮损沿中心线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两块,左侧为对照组,外用2%米诺地尔溶液,每日2次;右侧为治疗组,外用2%米诺地尔溶液,每日2次,并予308nm准分子光照射治疗,每周2次。治疗前与治疗4周、8周、12周后拍摄大体照片评估毛发再生情况,并使用皮肤镜进行毛发计数和直径测量,记录不良反应及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4名患者,平均年龄为33.00±9.21岁,平均病程为8.85±12.11月。治疗12周后,治疗组32例(94.2%)患者获得临床疗效,21例(44.1%)患者达超过50%的毛发再生。治疗组毛发数量由32.06±18.47/cm2增加至123.38±36.34/cm2,对照组毛发数量由31.88±17.54/cm2增加至100.88±31.40/cm2,两组毛发数量增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毛发直径由41.38±13.03μm增加至74.53±13.87μm,对照组毛发直径由42.09±12.30μm增加至62.35±15.71μm,两组毛发直径增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出现色素沉着和红斑反应,但耐受良好。经过12周的随访,治疗组无一例患者复脱,仅有5例患者在其他部位出现新发皮损。此外,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和皮损面积为疗效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接受治疗的皮损面积越小,疗效越好。结论:308nm准分子光联合米诺地尔治疗AA的疗效优于单用米诺地尔,且具有安全性高、副反应小、复发率低的优点,可作为单灶或多灶型AA的治疗选择。
卢平,曹玉平,赵丽艳[7](2020)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联合甘草锌颗粒口服治疗中重度斑秃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甘草锌颗粒治疗中重度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按照斑秃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中度组(n=22)及重度组(n=18),观察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与甘草锌颗粒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以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1、2、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4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42.50%明显高于本组治疗1个疗程后15.00%(P<0.05),其中中度组总有效率59.09%,高于本组治疗1个疗程(22.72%)及2个疗程后的有效率(27.27%)(P<0.05);中度组总有效率59.09%,高于重度组22.22%(P<0.05);中度组转阴率68.18%明显高于重度组44.44%(P<0.05)。治疗1、2、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7.50%、17.50%、25.00%,与对照组12.50%、15.00%、22.50%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17.50%与对照组32.50%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对中、重度斑秃患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法联合甘草锌颗粒口服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对中度斑秃患者治疗有效率高。
马颖[8](2019)在《复方参蓉汤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复方参蓉汤对脾肾两虚型斑秃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健脾益肾法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6例斑秃脾肾两虚型患者按1:1比例分为两组。试验组服复方参蓉汤;对照组服健脾益肾颗粒;两组均外擦0.1%他克莫司软膏。患者每周复诊1次,共12周,每隔4周复诊时记录病情,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查血清T淋巴细胞水平、皮肤镜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共收集有效病例61例,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LT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终毛数密度、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其中SALT评分、终毛数密度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复方参蓉汤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疗效确切,较健脾益肾颗粒有明显优势。2.皮肤镜在毛发性疾病的诊断、鉴别、疗效判定等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杨青春[9](2018)在《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将6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肾阴虚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方案为知柏地黄汤内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服用,联合梅花针叩刺,每周3次,对照组不使用任何口服药物,仅予梅花针叩刺,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皮损情况、中医证候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评分,于治疗第8周后还需进行疗效及安全性判定,当治疗完成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详细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经治疗4周后,治疗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指数(DLQI)评分分别为(3.93±1.14)、(4.00±1.89)、(6.70±2.09),对照组的各项评分情况分别为(5.10±1.12)、(9.83±3.84)、(11.53±3.12),两组在治疗4周后各项评分情况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较均有所降低,两组各项评分情况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治疗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DLQI评分分别为(2.47±1.99)、(1.20±1.12)、(2.03±1.47),对照组各项评分情况分别为(4.60±1.00)、(9.53±3.55)、(9.97±2.68),两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后相比较,各项评分均有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皮损评分、中医症候评分、DL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损评分、DL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的疗效比较为治疗组痊愈8人,显效10人,有效10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0人,显效8人,有效12人,无效10人,总有效率为66.67%,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个月后进行回访,治疗组未见复发情况,对照组出现5例患者复发,经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能明显降低肾阴虚型斑秃患者的皮损评分分值、中医证候评分分值及DLQI评分分值,其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知柏地黄汤是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有效方剂,联合梅花针叩刺,不仅可标本兼治,还可大大缩短疗程,减少因服药后导致的不良反应,且复发情况少,可用于临床推广。
吴琪[10](2018)在《火针联合中药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皮肤镜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皮肤镜观察火针联合灵丹片及生发醑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火针联合灵丹片及生发醑治疗对斑秃患者细胞因子TNF-α、IL-10的影响。方法:1.本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间来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符合斑秃纳入标准患者80例,并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所有入组的斑秃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为48例,后者为32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诱因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均给予中成药灵丹片口服,每日三次,每次三片、生发醑外用每日早晚各一次,用于斑秃脱发区。治疗组患者并在脱发区予以火针治疗,每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连续观察三个疗程。3.运用皮肤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终毛数密度变化及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用ELISA检测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1.对两组斑秃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其中治疗组痊愈28例,有效率为93.77%,对照组痊愈14例,有效率78.1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两组长出毳毛时间及毳毛变黑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长出毳毛及毳毛变黑的时间更短。3.两组患者起效疗程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较好且起效时间更快(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0水平比较,结果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TNF-α水平较正常值有所升高,治疗后的TNF-α水平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TNF-α降低更显着。两组患者治疗前IL-10较正常值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IL-10水平均较前升高,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在皮肤镜下观察终毛数密度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变化,结果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终毛数密度均较前增加,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终毛数密度增加更多,疗效更好。结论:火针联合灵丹片及生发醑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较治疗组有效率更高、起效时间更短,具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相关。
二、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斑秃3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斑秃3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在斑秃联合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能量激光 |
1.1 低能量激光治疗斑秃的可能机制 |
1.2 低能量激光治疗斑秃的临床应用 |
2 点阵激光 |
2.1 点阵激光治疗斑秃的可能机制 |
2.2 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斑秃的临床应用 |
2.3 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治疗斑秃的临床应用 |
3 准分子激光 |
3.1 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的可能机制 |
3.2 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的临床应用 |
4 总结与展望 |
(2)中药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斑秃的认识现状和进展 |
1. 斑秃的病因病机 |
2. 斑秃的中医药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斑秃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1. 斑秃的发病机制 |
2. 斑秃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附录2 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皮肤镜图像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斑秃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INF-γ及IL-10的水平变化和斑秃发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斑秃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样本量估计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与日常护理 |
3.5 观察方法 |
3.6 临床观察指标 |
3.7 疗效评定标准 |
3.8 统计方法 |
3.9 安全性观察 |
4.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病例搜集情况 |
4.2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
4.3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4.4 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
5.讨论 |
5.1 选题目的 |
5.2 中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5.3 乙癸同源理论发展溯源 |
5.4 立项依据 |
5.5 对照组治疗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1.1 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1.2 中医药治疗斑秃的进展 |
2.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斑秃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斑秃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临床观察表 |
附录三 :随机数字表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38-附件五:独创申明及授权书 |
(5)CO2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斑秃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1.1 诊断标准 |
2.1.2 入选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剔除标准 |
2.2 分组和治疗 |
2.2.1 分组 |
2.2.2 研究所需仪器 |
2.2.3 治疗前准备 |
2.2.4 对照A组治疗方法 |
2.2.5 对照B组治疗方法 |
2.2.6 治疗组治疗方法 |
2.2.7 治疗间隔 |
2.2.8 注意事项 |
2.3 临床观察方法和指标 |
2.3.1 脱发面积评分 |
2.3.2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
2.3.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不良反应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3.2 病例基线资料分析 |
3.2.1 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
3.2.2 三组患者平均年龄和病程比较 |
3.2.3 三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3.2.4 三组患者临床分期比较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3.3.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ALT评分分析 |
3.3.2 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3.4 复发情况分析 |
3.5 不良反应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斑秃的病因和组织病理 |
4.2 斑秃的治疗方法 |
4.3 关于308nm准分子光分析 |
4.4 关于CO_2点阵激光分析 |
4.5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4.5.1 病基资料分析 |
4.5.2 SALT评分分析 |
4.5.3 疗效分析 |
4.5.4 复发率分析 |
4.5.5 不良反应 |
4.6 问题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综述 全程斑秃的发病机制及物理治疗进展 |
前言 |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 物理治疗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学习工作经历 |
三、 获奖情况 |
四、 发表论文 |
(6)308nm准分子光联合米诺地尔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背景 |
第一节 斑秃概述 |
2.1.1 流行病学 |
2.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2.1 致病基因 |
2.1.2.2 毛囊免疫赦免的破坏 |
2.1.2.3 自身免疫反应 |
2.1.2.4 氧化应激 |
2.1.2.5 感染 |
2.1.2.6 微量营养素缺乏 |
2.1.2.7 心理应激 |
2.1.3 分类 |
2.1.4 诊断 |
2.1.4.1 皮肤镜 |
2.1.4.2 组织病理检查 |
2.1.5 治疗 |
2.1.5.1 系统治疗 |
2.1.5.2 局部治疗 |
2.1.5.3 物理治疗 |
2.1.5.4 替代治疗 |
第二节 AA的治疗进展 |
2.2.1 JAK抑制剂 |
2.2.1.1 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 |
2.2.1.2 JAK抑制剂在AA病程中的作用机制 |
2.2.1.3 JAK抑制剂在AA中的应用 |
2.2.1.4 JAK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
2.2.2 PRP |
2.2.2.1 PRP的作用机制 |
2.2.2.2 PRP治疗AA的临床应用 |
2.2.2.3 PRP的不良反应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2.3.1 课题理论依据 |
2.3.2 课题研究内容 |
2.3.3 课题研究目的 |
2.3.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三章 308nm准分子光联合米诺地尔治疗AA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2.1 纳入标准 |
3.1.2.2 排除标准 |
3.1.2.3 脱落或剔除 |
3.1.3 研究方案 |
3.1.3.1 治疗方案 |
3.1.3.2 评价指标 |
3.1.3.3 安全性评估 |
3.1.3.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3.2.1 基线比较分析 |
3.2.2 疗效分析 |
3.2.2.1 毛发再生情况 |
3.2.2.2 毛发数量和直径 |
3.2.2.3 疗效的影响因素 |
3.2.3 不良反应 |
3.2.4 复发情况 |
第三节 讨论 |
3.3.1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
3.3.2 疗效分析 |
3.3.2.1 毛发再生情况 |
3.3.2.2 毛发数量和直径 |
3.3.2.3 疗效的影响因素 |
3.3.3 不良反应 |
3.3.4 复发情况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7)复方倍他米松注射联合甘草锌颗粒口服治疗中重度斑秃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临床疗效: |
1.5.2 转阴率: |
1.5.3 不良反应: |
1.5.4 复发情况: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观察组患者中、重度斑秃组拔发试验转阴率及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2.4 两组患者斑秃复发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复方参蓉汤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说明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五)终止/中止试验标准 |
三、治疗方案 |
四、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
(一)皮损评分 |
(二)中医证候积分 |
(三)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四)皮肤镜疗效判定标准 |
(五)生活质量指数评分 |
(六)安全性观测 |
五、疗效判定 |
六、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及分析 |
(一)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见表1及图1) |
(二)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见表2-1 及图2-1、表2-2 及图2-2) |
(三)两组患者病程构成比较(见表3及图3) |
(四)两组患者临床分类构成比较(见表4及图4) |
(五)两组患者临床分期构成比较(见表5及图5) |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积分评分(SALT评分)比较(见表6) |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7) |
(八)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见表8) |
(九)两组患者治疗前表皮肤镜下终毛数密度比较(见表9) |
(十)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见表10) |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三、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四、两组患者安全性观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7) |
五、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见表18) |
讨论 |
一、斑秃的病因病机及健脾益肾法机理探讨 |
(一)中医对脱发的认识 |
(二)脾肾两虚与斑秃 |
1、脾虚与斑秃 |
2、肾虚与斑秃 |
(三)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补脾肾的作用 |
(四)复方参蓉汤方义分析 |
(五)对照药物健脾益肾颗粒选择依据 |
(六)复方参蓉汤及健脾益肾颗粒临床疗效分析 |
二、辨证论治联合免疫抑制剂局部使用探讨 |
(一)斑秃发病机理 |
(二)中医辨证论治 |
(三)他克莫司外用治疗斑秃分析 |
三、皮肤镜在毛发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
四、本课题创新之处 |
五、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斑秃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一、西医研究进展 |
(一)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
(二)治疗进展 |
二、中医研究进展 |
(一)历史源流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研究 |
(四)治疗进展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皮肤镜在斑秃中的应用研究 |
一、皮肤镜的原理 |
二、斑秃皮肤镜镜像特征 |
三、皮肤镜下斑秃与多种脱发疾病的鉴别诊断 |
四、皮肤镜应用于斑秃疗效研究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临床观察表 |
附表2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一般资料及可行性分析 |
1.4 研究方法 |
1.5 治疗方案 |
1.6 注意事项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诊疗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脱落及终止观察标准 |
2.5 疗效观察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疗效比较 |
3.2 安全性评价 |
3.3 复发情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1.1 斑秃病名的认识 |
1.2 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斑秃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西医治疗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火针联合中药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皮肤镜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治疗方法 |
1.2.3 比较项目方法 |
1.2.4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资料 |
2.1.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斑秃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
3.1.1 斑秃的中医治疗 |
3.2 斑秃的西医认识及治疗 |
3.2.1 斑秃病因病机的西医认识 |
3.2.2 西医治疗 |
3.3 临床资料分析 |
3.4 临床疗效及方药分析 |
3.5 火针疗法对机体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 |
3.6 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分析 |
3.7 皮肤镜的工作原理及在斑秃中的临床应用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综述 |
一、斑秃中医病因病机 |
1 古代医学对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对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西医对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遗传因素 |
2.2 免疫因素 |
2.3 精神因素 |
2.4 微量元素缺乏 |
2.5 内分泌失调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疗效观察表 |
附录三 发表文章及获得荣誉 |
致谢 |
四、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斑秃3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在斑秃联合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王月莹,李婵婵,宋继权,谢君. 激光生物学报, 2021(01)
- [2]中药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肝肾不足证的疗效初探[D]. 刘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斑秃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INF-γ及IL-10的水平变化和斑秃发病的研究[D]. 付涛. 郑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D]. 冯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CO2点阵激光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斑秃的临床观察[D]. 郭明洁. 青海大学, 2020(02)
- [6]308nm准分子光联合米诺地尔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安琪. 南开大学, 2020(03)
- [7]复方倍他米松注射联合甘草锌颗粒口服治疗中重度斑秃疗效分析[J]. 卢平,曹玉平,赵丽艳. 中国美容医学, 2020(01)
- [8]复方参蓉汤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颖.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9]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青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火针联合中药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皮肤镜下临床疗效观察[D]. 吴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