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kt/a硫酸系列汽化冷却系统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马青艳[1](2020)在《天安化工年产80万吨硫磺制酸工艺优化》文中认为硫酸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有关化学工业方面的应用尤为重要,被誉为化学工业的发动机。硫磺制酸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投资少、公用工程和动力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余热回收利用、经济效益好等优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一期8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于2005年3月建成投产,工艺上采用快速熔硫、机械过滤器除去杂质、机械雾化燃烧、“3+1”两转两吸、四塔两槽浓酸吸收流程,尾吸处理SO2,其总转化率达99.83%,吸收率达99.95%。该装置自投产以来,生产稳定,能耗低,经济效益较高。但随着装置运行时间的推移,再加硫酸具有强腐蚀性的特点,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疑难问题,通常只有降低生产负荷至才能维持运行,甚至有时就只有停车检修,严重影响装置的稳定运行,亟待进行技术改造。本论文针对8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衍生的系列问题,系统地对该装置的转化、吸收、尾气洗涤、余热综合利用等工段进行技改优化,具体内容如下:1.对核心设备转化器进行理论核算,计算结果表明,转化器的工艺参数包括通气量、触媒装填量等都符合要求,设备设计参数即转化器直径、承重面积、许用应力也都满足要求。说明转换器能够满足现行国标要求,可以开展后续的技改工作。2.针对干吸系统干燥塔阻力升高严重影响生产负荷进行技改,将干燥塔内原来的乱堆填料更换成125Y型S型陶瓷波纹规整填料,同时将干燥塔的纤维除雾器更换成金属丝网除雾器,工程验证表明,干燥塔的阻力已降到适宜的范围内,能够保证装置的顺利运行。3.针对干燥酸温升高影响生产负荷的问题,找到主要原因是由于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影响,从而需要加强循环水质的管理,坚持每班按时按量加药,按周期对循环水质进行清洗、预膜和正常处理程序。通过水质的处理使换热效果大大提高,酸温能够降到指标以内,恢复了装置的生产能力。4.针对新增低温位热能回收装置投用后,一吸塔出口酸雾量超标的问题,摸索出一些最合适本系统的控制手段:(1)尽量提高高温吸收塔的进塔酸温和出塔酸温,同时还应提高进塔气温。(2)严格控制干燥塔出口的水分。(3)对现有的一吸塔酸循环系统进行改造,合理的控制二级吸收酸量。(4)尽量提高二级吸收酸度。5.尾气洗涤装置的优化是通过增加除沫层高度、增加一根加水管、控制好吸收塔液位三项措施来实施。经过改造后的生产实践证明,该装置尾气排放指标能够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6.对整个系统的热效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通过硫磺制酸工艺优化,硫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从-0.199 tce/t降到了-0.217 tce/t,降低了9.0%,硫酸的单位生产成本降低了46.7419元,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对8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能够使其真正发挥出大型硫磺制酸装置的优越性,并更好的符合现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曹东学,杨秀娜,曹国庆[2](2020)在《碳四烷基化技术发展趋势》文中提出随着国Ⅵ汽油质量标准正式实施和乙醇汽油逐步推广,碳四烷基化工艺越来越受到炼厂重视,它对高品质汽油生产不可或缺,并已成为提升炼厂副产碳四组分附加值的极佳选择。文章介绍了氢氟酸法烷基化、硫酸法烷基化、离子液体法烷基化、固体酸法烷基化技术的最新研究及应用进展,归纳了世界典型碳四烷基化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其改进,探讨了碳四烷基化装置的发展趋势。
裴雪莲[3](2019)在《提高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前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硫酸工业开始了起步和发展,到了二十世纪,随着我国工业的崛起,硫酸工业也开始了快速发展。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硫酸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硫酸的原料有五大类:硫铁矿、硫磺、冶炼烟气、磷石膏和硫化氢等,特别是以硫铁矿制酸为主,因为工业发展初期,矿产资源丰富易得,且价格低廉,但是污染较大,矿产利用率较低,还会产生大量的含铁废渣副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基于子孙后代的长远考虑,类似于硫铁矿制酸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原料和产业必将被新型原料和新型生产方式所替代。在这种情势下,硫酸工业逐步形成了“硫磺—冶炼烟气—硫铁矿”制酸原料三足鼎立的产业结构,而且硫磺制酸因其转化率高、污染小、没有副产物、较硫铁矿制酸耗能低,其在硫酸工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进口高硫原油比例增加、川东北地区高硫天然气开发及化肥、化工行业加强了硫磺回收,也使我国硫磺产量逐年增加;加之国际硫磺价格的下降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我国硫磺制酸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全世界对环保的重视,硫磺制酸工艺简单,污染轻,热能回收率高的众多特点日益突出,因此硫磺在众多制酸原料中成为硫酸生产最理想的原料。21世纪是绿色世纪,实施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全世界硫铁矿制酸的产量已经下降至50%以下,而硫磺制酸在这种形式下,顺势发展壮大,因此近年来我国新建了很多大型先进的硫磺制酸装置。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300kt/a硫磺制酸装置就是其中之一。[1]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建设了300kt/a的硫磺制酸装置,目前产能已提升至1050—1100吨/天,即系统可达到生产硫酸350kt/a。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硫酸而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小装置,运用新技术、新装置对传统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提高装置废热回收率,减少“三废”排放,实现集约化生产是现金的发展方向。硫酸企业正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和技术改造,提高硫酸装置的节能性和环保性。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及节能环保设计公司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对原有装置的改造设计,来提高原有装置的能源利用和回收效率。而美国的孟莫克公司率先研究出了硫酸低温位热回收系统(HRS)系统,并在国外众多企业投用并盈利。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引进了由美国孟莫克开发的硫酸低温位热回收系统(HRS),紧随其后也有一部分致力于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的国内公司开发了自己的低温回收装置,逐渐在国内硫磺制酸系统中试运行及投入商业化,并取得了很多专利保护。[2]硫磺制酸包含四大生产工段:硫磺熔融、硫磺焚烧、二氧化硫转化、三氧化硫吸收,后三个过程都是放热反应。其中硫磺焚烧和二氧化硫转化所产生的高、中温位热能约占75%,传统的硫磺制酸系统通过余热锅炉、高温低温蒸汽过热器和一省二省省煤器回收产生高压或中压蒸汽,基本可实现75%的热回收效率,但三氧化硫吸收即干吸工段产生的热量占到了整个硫磺制酸产热的25%,在原始的硫磺制酸系统中这25%的低温位热能都是靠酸冷却器由循环冷却水移走而流失于环境中,并且为了将此部分热能移走还增加了凉水塔、风扇冷却循环水,同时也增加了循环水的消耗。随着国家对降本增效、节能降耗的重视,进十多年,国内大部分硫磺制酸都安装了低温位余热回收系统,以回收干吸工段产生的低温余热。我公司于2012年2月成立低温余热回收项目组,2012年8月2日低温余热回收投建,2013年1月24日建成试车,并一次开车成功。开车成功后,低温余热回收非夏季平均产低压蒸汽0.45吨汽/吨酸,夏季0.36吨汽/吨酸。夏季产汽量比其他季节低,是低温回收的通病和弊端。运行一年后,经过工艺计算验证了提高低温余热回收夏季产汽量的可能性,经过设计,对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完成后,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夏季产汽量达到0.46吨汽/吨酸,与其他月份产汽量没有区别。本技术改造项目的关键要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考虑改造后,能不能保证公司所需的成品硫酸浓度;2.二吸酸泵的酸流量能否满足改造后的负荷;3.改造后能否保证干燥酸槽、二吸酸槽和高温酸槽的酸液位平衡。本文提出了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技术改造项目的总体建设和改造方案,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物热衡算及酸浓测算,结合实际运行和工艺及设备参数,对关键设备如干燥酸泵、二吸酸泵的流量承受能力进行了核算,设计布置了管线改造方案及系统倒换方案。对技术改造完成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特别是本项目没有增加大型设备及机电设备,只是增加了阀门、弯头,管线大多数为利旧材料。该项目计划投资20万元,实际投资7.3万元,但增产的低压蒸汽量,实现了创造年利润138.6万元。
鲍树涛[4](2017)在《工业副产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新技术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工业副产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发展历程,论述了鲁北工业副产石膏制酸技术创新措施,包括化学分解钛石膏制硫酸和水泥、萃取磷酸副产半水磷石膏、石膏物理脱水及气流干燥、石膏烘干尾气袋式除尘器、石膏制硫酸净化酸洗污水封闭循环、回转窑高温窑气自动分析及自动化控制、钛白废酸高值高效利用、废硫酸-石膏资源化利用、磷矿脱镁和磷石膏除杂脱硅、水泥余热和硫酸反应热回收及石膏窑外分解新技术。经过优化集成设计,降低了运行能耗和建设投资,实现了石膏资源化高值、高效利用。
于海波[5](2016)在《含硫废水制酸装置工业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众多化工生产过程中,浓硫酸都被用作催化剂或者直接参与反应,并最终产生大量含有硫酸的废液。对含硫废水进行回收利用,不但是对资源的回收利用,也是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要求。本课题以吉林石化公司丙烯腈厂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以下简称:硫酸装置)的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对硫酸装置的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进行了工艺操作分析和运行控制优化。该装置采用美国孟莫克公司(MECS)的废酸再生工艺(SAR)技术,是目前回收废酸较为先进的工艺。通过对硫酸装置的关键性工艺指标的优化研究,综合考虑装置的实际生产条件,设定焚烧炉的出口温度控制在1040℃~1070℃、工艺气中的剩余氧含量在1.6%-2.2%。硫酸装置的成品硫酸的产量、能源消耗,达到了设计要求,装置操作弹性大,成品硫酸浓度稳定在98%以上。但装置自2010年5月份正式投产后,由于重要设备存在缺陷,含硫废水处理能力一直未达到设计值。通过对生产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的改造方案,通过论证,最终采用富氧焚烧技术对装置进行改造。该方案在生产中实际应用后,提高了含硫废水的处理能力。富氧改造项目是用纯氧代替空气中的部分氮气进行燃烧,可降低硫酸装置焚烧炉的过剩空气系数,有效提高热利用率。对于改造项目,富氧技术是一个高投资效益的扩能方案。除经济优点外,富氧技术还可以提高操作的可靠性行和稳健性。
花秀艳[6](2014)在《氯乙酸副产氯化氢合成氯甲烷研究及工程设计》文中提出氯乙酸由于分子中含有羧基和氯原子两个官能团,可以形成许多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农药、染料、食品添加剂、精细化学品等众行业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氯乙酸企业多采用以硫磺为催化剂的乙酸催化氯化法。在反应生成氯乙酸的同时,副产了大量含二氧化硫杂质的氯化氢尾气。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将尾气经水吸收为盐酸的方法,低价售出,应用在酸洗除锈行业,极大地浪费了资源,也制约着氯乙酸企业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寻找一条适合的氯化氢尾气的清洁路线,扩大其应用范围,对氯乙酸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工厂副产的盐酸出发,对盐酸中亚硫酸杂质的脱除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盐酸中亚硫酸杂质的性质的研究,确定了一条先将亚硫酸通过氧化剂转变为硫酸,再加入沉淀剂以沉淀硫酸杂质的工艺路线。通过对众多氧化剂和沉淀剂的筛选,最终确定氯气为氧化剂,碳酸钡为沉淀剂。结果表明:当氯气的空速控制在1.8-2.4 hf1,反应时间为120min;碳酸钡的加入量为n(BaCO3):n(H2S04)=1.1-1.2,反应时间为80 min时,可以将二氧化硫全部脱除,所得盐酸符合GB 320-2006工业用合成盐酸的标准。为提高氯化氢的经济附加值合成氯甲烷,展开了氯化氢气相脱硫的工艺研究。确定了以副产盐酸为反应溶剂、氯酸钠为氧化剂的工艺路线。最佳反应条件为:氯酸钠与二氧化硫的摩尔比为1:3,在塔式反应器内0.2 MPa条件下进行反应。对年产3万吨氯甲烷产品进行了工艺设计。首先对各单元操作进行了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根据计算结果和工艺设计要求对主要设备进行了选型,确定了主要设备的规格型号并形成了设备一览表。综合计算结果和设计要求,设计并绘制了管道及仪表流程图和设备布置图。
李丽[7](2014)在《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硫磺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余热,蕴藏着极大的利用价值。但由于受到回收技术和装备安全性等因素限制,其余热大部分都浪费掉了,特别是中低温余热。随着科技的进步,低温余热回收装置得以在硫酸工业蓬勃发展,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装置就是其中之一。襄阳泽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建设了 32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该装置余热锅炉和省煤器,回收焚硫转化的高、中位热能,产生435℃,3.82MPa的中压过热蒸汽用于发电。运行中发现,干吸工段低温余热通过循环冷却水带入到环境中,造成极大的浪费。这一现象引起了公司的高度重视,于2012年开始研究开发低温余热回收技术。本技术要利用S03吸收过程的反应热来产生蒸汽,因此必须提高循环酸的温度在200℃左右。由于硫酸的腐蚀性一般随着其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因此耐高温浓硫酸腐蚀的材料的选择是本项目的一个关键。为适应低温回收的操作环境,必须将整个循环酸系统中的酸浓严格控制在≥99%,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耐腐蚀性和长期稳定的运行,同时也要保证进高温吸收塔的硫酸浓度在99%,以确保S03的吸收效率,即低温热能回收系统的热回收效率。本文提出了总体改造技术方案,结合实际运行参数,对低温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物热平衡分析,对关键设备进行了核算,布置了改造后的设备。对改造后的效益进行了分析,回收硫磺制酸干吸工段低温余热,年产0.7Mpa、165℃低压蒸汽14.624万吨,用于产品干燥,大大减少外购蒸汽量,同时降低循环水和补充水消耗以及电力消耗,减少了废水排放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实现年节能效益1254万元,具有显着的节能减排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现用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技术,不影响原有生产系统的产量,每吨酸回收余热产蒸汽达0.457t,年节能量折1.4万tce,说明本次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具有较高的水平,项目改造是成功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夏季低温回收系统产汽量。
朱奉刚,王玉训[8](2012)在《瓮福重钙装置改产磷酸二铵十年的技改历程》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瓮福重钙装置改产磷酸二铵的工艺流程与技术,回顾改产十年来在装置的改造升级、工艺技术创新、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装置自动化、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发展变迁历程,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规划。
孙正东,张一麟,沙业汪[9](2008)在《我国硫酸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下)》文中提出重点叙述了我国硫铁矿制酸、冶炼烟气制酸以及石膏、磷石膏、硫化氢制酸工程技术和装备。对持续发展我国硫酸工程技术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慧[10](2008)在《8万吨/年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技术研究及评价》文中提出通过对国内外丙烯腈市场及生产概况进行调研,得出目前国内丙烯腈生产能力与不断增加的丙烯腈需求量存在较大差距,丙烯腈装置的扩能改造势在必行。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借鉴国内外技术改进经验,着重在催化剂选型、流化床反应器、节能降耗及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情况和原生产工艺的对比分析,论证了采用国内新技术,在原有先进生产工艺路线的基础上,对流程作局部修改,并调整工艺参数和更换少量的设备及内件的改造思路的可行性。对8万吨/年丙烯腈装置的扩能技术改造进行研究,针对原有5万吨/年丙烯腈装置工艺特点、生产原理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到本装置自身的生产瓶颈,根据装置原生产工艺流程及反应﹑回收﹑精制各部分特点,提出了目前我厂丙烯腈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精制回收率低;吸收系统换热效果差等,并对丙烯腈损失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了扩能改造目标,调整了工艺参数并进行了核算和工艺研究。对相关设备进行了设计改造,主要包括:核心设备流化床反应器的改造、塔器的改造、换热器的改造等。改造后,对该装置运行情况进行了标定,对精制回收率情况、产品分布情况、产品质量情况以及主要物料单耗等进行了标定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国产新型催化剂MB—96A后,通过工艺条件的优化与设备内构件的改造,将原装置的生产能力扩大到8万吨/年的规模是可行的,丙烯腈精制回收率在丙烯未折纯时能达到93.8%,折纯后能达到94%。经过装置标定,对扩能后装置运行情况、能物耗、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总结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本次扩能改造既吸收了国内同类装置改造的教训又可为今后同类装置改造提供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
二、20kt/a硫酸系列汽化冷却系统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kt/a硫酸系列汽化冷却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天安化工年产80万吨硫磺制酸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硫酸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1.2 硫酸的性质 |
1.3 硫酸的制备方法 |
1.4 硫酸的国内外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硫酸的生产概况 |
1.4.2 国外硫酸的生产概况 |
1.4.3 硫酸的市场行情 |
1.4.4 世界硫酸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5.4 预期目标 |
第二章 80万吨/年硫磺制酸工艺及相关理论计算 |
2.1 80万吨/年硫磺制酸工艺 |
2.2 硫酸产品规格 |
2.3 理论计算分析 |
2.3.1 硫磺制酸转化器所存在的问题 |
2.3.2 转化工段理论计算分析 |
2.3.3 转化器设备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干吸工序中干燥塔的优化 |
3.1 干吸工序中干燥塔优化的必要性 |
3.2 干吸原理及流程 |
3.2.1 干吸原理 |
3.2.2 干吸工艺流程 |
3.3 干吸工序干燥塔存在的问题 |
3.3.1 填料层阻力分析 |
3.3.2 塔填料阻力计算及分析 |
3.3.3 除雾器阻力分析 |
3.4 工程技改实施 |
3.4.1 更换干燥塔填料 |
3.4.2 更换除雾器 |
3.5 生产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循环水系统工艺优化 |
4.1 酸冷却器运行异常现象及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
4.2 循环水工艺流程 |
4.3 干吸酸温异常原因分析 |
4.3.1 影响酸冷却器换热效果的原因分析 |
4.3.2 酸冷却器的换热效果 |
4.3.3 循环冷却水水质的处理 |
4.4 循环水系统的优化探讨 |
4.4.1 循环水损失和补水量 |
4.4.2 循环水损失的原因 |
4.4.3 循环水优化的思路探讨 |
4.4.4 针对损失原因进行分析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80万吨硫酸装置新增HRS优化改进 |
5.1 低温位热能回收原理 |
5.2 增加HRS技改前后流程简介 |
5.2.1 未增加HRS前工艺流程 |
5.2.2 新建HRS后工艺流程 |
5.3 增加HRS技改后的优缺点 |
5.3.1 HRS能够产生蒸汽和回收热能 |
5.3.2 增加HRS技改后缺点 |
5.4 造成酸雾量高的原因分析 |
5.4.1 工艺生产特点造成的酸雾高 |
5.4.2 塔内吸收率低造成的酸雾量高 |
5.5 改进措施 |
5.5.1 控制硫酸饱和蒸汽 |
5.5.2 控制吨酸喷淋量 |
5.5.3 控制好吸收酸温度 |
5.6 生产实施及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尾气洗涤改造后的优化 |
6.1 概述 |
6.2 尾气洗涤原理 |
6.3 存在问题及分析 |
6.3.1 前序工段送来的吸收气酸雾含量 |
6.3.2 氨洗涤塔内酸雾吸收效果 |
6.3.3 尾洗塔塔内泡沫较多 |
6.3.4 氨洗涤塔内除雾器补雾不完全 |
6.4 工程技改实施 |
6.4.1 尾洗塔内增加一除沫层 |
6.4.2 增加一根加水管 |
6.4.3 其它措施 |
6.5 验证效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硫磺制酸工艺优化的技术经济分析 |
7.1 硫磺制酸的节能 |
7.1.1 废热锅炉原理 |
7.1.2 废热锅炉工艺流程 |
7.2 节能效益 |
7.3 经济效益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谢辞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2)碳四烷基化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技术沿革及主要进展 |
2.1 氢氟酸法烷基化技术 |
2.2 硫酸法烷基化技术 |
2.2.1 DuPont STRATCO工艺 |
2.2.2 CB&I CDAlky工艺 |
2.2.3 ExxonMobil SA工艺 |
2.2.4 中国石化SINOALKY工艺 |
2.3 离子液体法烷基化技术 |
2.4 固体酸法烷基化技术 |
2.5 间接法烷基化技术 |
2.6 烷基化工艺相关配套技术 |
2.6.1 原料预处理技术 |
2.6.2 废酸再生技术 |
2.6.3 先进控制及优化 |
3 工艺发展趋势展望 |
4 结语 |
(3)提高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3 技术线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低温余热回收技术的起源 |
2.2 低温余热回收技术的优化 |
2.3 我国低温余热回收的发展 |
2.4 我国低温余热回收的应用及夏季时的短板 |
第3章 改造前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状况 |
3.1 改造前硫磺制酸工艺流程介绍 |
3.2 改造前干吸工段工艺流程 |
3.3 改造前低温余热回收工段工艺流程 |
3.3.1 改造前低温余热回收系统酸系统工艺流程 |
3.3.2 改造前低温余热回收系统汽水系统工艺流程 |
3.4 改造前低温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数据 |
3.5 改造前干吸及低温余热回收系统主要设备 |
第4章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改造的可行性 |
4.1 概述 |
4.2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率的改造依据 |
4.2.1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率改造的关键点 |
4.2.2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率改造的可行性计算 |
第5章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改造的实施 |
5.1 提高夏季低温余热回收产汽率改造流程简介 |
5.2 改造前后工艺流程图程 |
5.3 改造后的系统控制 |
5.3.1 控制原理 |
5.3.2 控制要点 |
5.3.3 两槽液位及酸浓的控制方法 |
5.3.4 改造投用方法 |
第6章 改造后的效益分析 |
6.1 改造项目投资 |
6.2 改造前后产汽量的变化 |
6.3 经济效益及节能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亮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4)工业副产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新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发展历程 |
2 装置情况 |
3 技术创新改造 |
3.1 化学分解钛石膏制硫酸和水泥 |
3.2 萃取磷酸副产半水磷石膏 |
3.3 石膏物理脱水及气流干燥 |
3.4 石膏烘干尾气袋式除尘器 |
3.5 石膏制硫酸净化酸洗污水封闭循环 |
3.6 回转窑高温窑气自动分析及自动化控制 |
3.7 钛白废酸高值、高效利用 |
3.8 废硫酸-石膏资源化利用 |
3.9 磷矿脱镁和磷石膏除杂脱硅 |
3.1 0 水泥余热和硫酸反应热回收 |
3.1 1 石膏窑外分解新技术 |
4 优化集成设计 |
5 成本及效益分析 |
6 结语 |
(5)含硫废水制酸装置工业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制酸工艺 |
1.2.1 硫铁矿制酸 |
1.2.2 硫磺制酸 |
1.2.3 烟气制酸 |
1.2.4 含硫废水制酸 |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硫酸装置工艺原理及规模 |
2.1 硫酸装置工艺原理 |
2.2 工艺流程简述 |
2.2.1 原料装置区 |
2.2.2 主装置区 |
2.3 工艺技术特点及先进性 |
2.4 原料的来源和性质 |
2.4.1 含硫废水 |
2.4.2 硫磺 |
2.4.3 催化剂 |
2.5 装置设计规模 |
2.5.1 含硫废水处理规模 |
2.5.2 产品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硫酸装置运行操作优化 |
3.1 硫酸装置改造 |
3.1.1 空气预热系统改造 |
3.1.2 开工盲板改造 |
3.1.3 烟酸管线改造 |
3.1.4 尾气脱硫系统改造 |
3.1.5 硫酸质量控制优化 |
3.2 优化操作的准备条件 |
3.3 操作优化 |
3.3.1 焚烧炉优化 |
3.3.2 转化器优化 |
3.4 操作优化后标定 |
3.4.1 物料平衡数据 |
3.4.2 物料、能源消耗数据 |
3.4.3 硫酸质量 |
3.4.4 标定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富氧改造 |
4.1 改造方案比选 |
4.2 富氧燃烧技术的原理及优势 |
4.3 富氧改造的工艺设计 |
4.4 富氧改造后装置标定 |
4.4.1 富氧改造后原料消耗 |
4.4.2 富氧改造后能源消耗 |
4.4.3 富氧改造后产品质量 |
4.4.4 富氧改造后尾气排放 |
4.5 改造前后经济效益对比 |
4.5.1 工厂增加效益 |
4.5.2 硫酸装置自身效益 |
4.6 标定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氯乙酸副产氯化氢合成氯甲烷研究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氯乙酸的用途 |
1.3 氯乙酸的制备方法 |
1.3.1 三氯乙烯硫酸水解法 |
1.3.2 乙酸氯化法 |
1.4 氯乙酸生成机理 |
1.5 副产氯化氢的研究现状 |
1.6 氯甲烷简介 |
1.7 氯甲烷的合成方法 |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副产盐酸脱硫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的选择 |
2.1.3 氧化剂的选择 |
2.1.4 沉淀剂的选择 |
2.1.5 实验流程示意图及实验步骤 |
2.1.6 测定方法 |
2.1.7 溶液的配制 |
2.2 实验结果 |
2.2.1 氧化剂的选择 |
2.2.2 沉淀剂的选择 |
2.3 实验流程图 |
2.4 实验步骤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氯气通入速率的确定 |
2.5.2 碳酸钡加入量的确定 |
2.5.3 反应脱硫率及盐酸酸度计算 |
2.5.4 硫酸钡沉淀的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氯化氢脱硫工艺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1.2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 |
3.1.3 测定方法 |
3.1.4 溶液的配制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氯化氢脱硫的必要性验证 |
3.2.2 氯化氢流量及二氧化硫含量的稳定性测定 |
3.2.3 氧化剂的选择 |
3.2.4 反应器形式的选择 |
3.2.5 反应压力的影响 |
3.2.6 合成氯甲烷原料比的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30kt/a氯甲烷的工程设计 |
4.1 工艺路线的确定 |
4.2 基础数据 |
4.2.1 计算基准 |
4.2.2 基本数据 |
4.2.3 计算所涉及的化合物摩尔质量 |
4.3 物料衡算 |
4.3.1 氯化氢干燥工序 |
4.3.2 氯化氢脱硫工序 |
4.3.3 氯甲烷合成工序 |
4.3.4 一级冷凝工序 |
4.3.5 二级冷凝工序 |
4.3.6 酸水洗工序 |
4.3.7 碱洗工序 |
4.3.8 浓硫酸干燥工序 |
4.4 热量衡算 |
4.4.1 氯化氢过热器的热量衡算 |
4.4.2 甲醇汽化器的热量衡算 |
4.4.3 其他换热器的热量衡算 |
4.5 主要设备的设计与选型 |
4.5.1 脱硫塔 |
4.5.2 氯甲烷合成塔 |
4.5.3 氯甲烷中间罐 |
4.5.4 氯甲烷输送泵 |
4.6 设备布置设计 |
4.6.1 设备布置原则 |
4.6.2 设备布置图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A 物料流程图 |
附录B 设备一览表 |
附录C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
附录D 设备布置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3 技术线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中温位热能回收技术简介 |
2.2 国外几种低温位热能回收工艺简介 |
2.3 我国低温余热利用方法和发展现状 |
2.4 硫酸余热利用现状 |
2.5 硫酸余热回收技术发展趋势 |
第3章 改造前硫磺制酸余热回收状况 |
3.1 改造前硫磺制酸余热回收特点 |
3.2 原有三氧化硫吸收工段工艺流程 |
3.2.1 原有装置物料情况 |
3.2.2 一吸塔进、出口气体物料核算 |
3.2.3 一吸运行数据 |
3.3 一吸工段主要设备 |
第4章 改造原则及目标 |
4.1 概述 |
4.2 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原理及关键点 |
4.3 节能改造目标 |
4.4 总体改造原则流程 |
4.5 改造工艺流程 |
第5章 技术改造的设计与计算 |
5.1 改造后系统物热平衡 |
5.1.1 转化及干吸物料衡算 |
5.1.2 高温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
5.1.3 混合器的物料衡算 |
5.1.4 给水加热器及脱盐水加热器酸流量的核算 |
5.1.5 蒸汽发生器的物热核算 |
5.2 关键设备选型 |
5.2.1 选用依据 |
5.2.2 设备选型 |
5.3 关键设备的简介 |
5.4 设备总图布置 |
5.4.1 全厂总图 |
5.4.2 竖向设计 |
5.4.3 设备布置 |
5.5 储运 |
5.6 厂区外管网 |
5.7 投资估算 |
5.7.1 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和说明 |
5.7.2 建设投资估算 |
第6章 技改后的效益分析 |
6.1 装置建设投资 |
6.2 产量变化分析 |
6.3 经济技术指标分析 |
6.4 节能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
6.5 项目建设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8)瓮福重钙装置改产磷酸二铵十年的技改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磷酸二铵工艺技术 |
1.1 磷酸二铵生产原理 |
1.2 磷酸二铵生产工艺流程 |
1.3 磷酸二铵生产各工序控制 |
1.3.1 原料工序 |
1.3.2 氨蒸发工序 |
1.3.3 预中和反应工序 |
1.3.4 管式反应器工序 |
1.3.5 造粒与干燥工序 |
1.3.6 筛分与破碎工序 |
1.3.7 冷却与包裹工序 |
1.3.8 除尘与洗涤工序 |
2 重钙装置改产磷酸二铵的十年创新发展路 |
2.1 供氨装置扩容项目 |
2.2 工艺技术创新 |
2.3 干燥系统改造与升级 |
2.4 输送系统节能改造 |
2.5 洗涤系统改造工程 |
2.6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 |
2.7 市场开拓 |
2.8 产品扩展 |
2.9 产能拓展与创新 |
2.1 0 库房改造工程 |
2.1 1 发展码包系统自动化作业 |
2.1 2 拓展产品包装、出库、运输形态 |
2.1 3 着色包裹系统改造工程 |
2.1 4 电除雾装置应用 |
2.1 5 视频监控系统 |
3 十年历程 |
4 未来发展与展望 |
4.1 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
4.2 继续拓展产品市场 |
4.3 加大资源回收利用与技术开发 |
(10)8万吨/年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技术研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2.2 国内外生产现状 |
2.2.1 世界丙烯腈生产概况 |
2.2.2 国内丙烯腈生产概况 |
2.2.3 世界丙烯腈市场概况 |
2.2.4 国内丙烯腈市场概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3.1 国内外总体研究现状 |
2.3.2 国内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现有工艺过程和原装置存在问题 |
3.1 丙烯腈装置工艺特点 |
3.2 丙烯腈生产原理 |
3.3 改造前丙烯腈工艺流程 |
3.3.1 装置原生产工艺流程特点 |
3.3.2 装置原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
3.4 目前丙烯腈装置存在的问题 |
3.4.1 装置精制回收率低 |
3.4.2 吸收系统急冷后冷却器换热效果差 |
3.4.3 恶唑的脱除能力低,指标难控制 |
3.4.4 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较低 |
3.5 改造前丙烯腈物耗 |
第四章 本装置扩能改造工艺流程和设计 |
4.1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原则 |
4.2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目标 |
4.3 改造后丙烯腈装置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 |
4.3.1 改造后丙烯腈装置生产规模 |
4.3.2 改造后丙烯腈装置产品方案 |
4.4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工艺核算 |
4.5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工艺流程 |
4.5.1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工艺路线 |
4.5.2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工艺流程简述 |
4.5.3 急冷塔(T-101)系统改造工艺流程 |
4.5.4 吸收塔(T-103)系统改造工艺流程 |
4.5.5 增加恶唑脱除系统 |
4.5.6 丙烯、氨蒸发系统改造工艺流程 |
4.5.7 氨水配制系统改造工艺流程 |
4.5.8 制冷系统改造工艺流程 |
4.6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主要设备设计 |
4.6.1 流化床反应器R-101 的改造设计 |
4.6.2 急冷塔T—101 改造设计 |
4.6.3 塔器改造 |
4.6.4 换热器改造 |
4.6.5 空气压缩机的改造 |
4.6.6 制冷系统改造 |
第五章 扩能改造后标定结果以及运行情况 |
5.1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后标定结果及分析 |
5.1.1 标定期间工艺控制指标 |
5.1.2 标定结果 |
5.2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前后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
5.2.1 改造前后装置物耗对比分析 |
5.2.2 改造前后辅料的消耗对比分析 |
5.2.3 装置能耗 |
5.2.4 改造前后丙烯腈收率对比分析 |
5.3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后经济评价 |
5.3.1 成本估算 |
5.3.2 财务评价 |
5.4 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整体经济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20kt/a硫酸系列汽化冷却系统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安化工年产80万吨硫磺制酸工艺优化[D]. 马青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碳四烷基化技术发展趋势[J]. 曹东学,杨秀娜,曹国庆. 当代石油石化, 2020(08)
- [3]提高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产汽量的设计与实施[D]. 裴雪莲.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7)
- [4]工业副产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新技术进展[J]. 鲍树涛. 硫酸工业, 2017(02)
- [5]含硫废水制酸装置工业运行优化研究[D]. 于海波.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6]氯乙酸副产氯化氢合成氯甲烷研究及工程设计[D]. 花秀艳.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5)
- [7]硫磺制酸低温余热回收的设计与实施[D]. 李丽.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5)
- [8]瓮福重钙装置改产磷酸二铵十年的技改历程[J]. 朱奉刚,王玉训. 磷肥与复肥, 2012(04)
- [9]我国硫酸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下)[J]. 孙正东,张一麟,沙业汪. 化肥工业, 2008(06)
- [10]8万吨/年丙烯腈装置扩能改造技术研究及评价[D]. 李慧.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