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医疗预防与健康发展战略研究的实践

江西农村医疗预防与健康发展战略研究的实践

一、江西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发展战略研究的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鲍茜倩[1](2020)在《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绩效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健康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人民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为了提高医疗卫生的效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新医改”进入深水区后,国家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发生转变,由适量增长到质量提升。论文以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绩效为对象,聚焦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成本与产出的比较,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协同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展开研究。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首先,对论文的理论基础进行学理性研究,主要从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两个维度进行展开;其次,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分别对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功能进行阐述与比较;第三,对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社会总成本进行比较,基于投入与产出理论与比较分析法对二者的宏观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进行探究;第四,对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产出效益进行比较,分析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现状;第五,在发展视域下对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绩效进行比较,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进行静态的横向比较与动态的纵向比较,验证发展视域下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绩效变化状况。最后,综合分析全文对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绩效进行优化并提出相关行动策略。论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短期来看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绩效差异不明显,但长期趋势是预防保健的绩效更优;第二,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功能与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职能挂钩,二者功能错位导致投入“重医疗轻预防”;第三,区域间要制定合理的投入规模,确保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第四,在同等投入水平下,预防保健的绩效更高,但区域间存在差距导致效果不显着;第五,“新医改”需要协同发展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力度与效率,联动区域发展,促进预防保健在医疗保障体制中的完善,降低交易成本,让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存。

夏敬[2](2019)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昌盛的重要标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健康权的保障,是各国政府重要的社会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人口总量达13.93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1.48%。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民生事业,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改革基本原则中提出:向全民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①,”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中央部署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均等地提供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重要职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身份高低、收入水平如何,均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提出的一项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二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由于政府投入、城乡医保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医疗保障水平乃至健康消费等方面均表现为城乡的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医改的当下,让城乡人民如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原因分析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做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围绕着所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九个章节,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2章,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阐述了论文的立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内涵、属性、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及共享发展理论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理论。为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提供经度与维度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文中的第3、4、5章。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从卫生筹资,资源配置,服务利用,质量与效率、健康水平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和各年度的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均等化水平)。同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可代表性(参照性),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了定量评价与相关分析。同时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把握的基础上,探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成因。重点从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财政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度根源探究了造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三部分,即第6章。基于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不均等的现实,依据本人对我国某地区(D市)农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诉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侧重对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等制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考察。在需求方面,则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满意度的调查。以点概面,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尤其是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提供有针对性建议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对策和建议部分。即文中第7、8章。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并重点从财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提炼基本观点和建议,对全篇论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一是强调公平公正的立场与原则,站在统筹城乡、共享、发展的视角,思考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卫生正义价值的创新理论支持和阐释。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都将面临着选择,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而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较为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人员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素以供需矛盾突出饱受争议。在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出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而基层的医疗资源闲置的双重性。如何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内核,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好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无疑是对医疗供给侧改革,国家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动,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发展理念、总体规划与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均等化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从动态的角度,予以认识与判断。试图从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设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三是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从供需角度,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显着。但是,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权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尊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加强财政支持、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可及性。当然,由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卫生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尽管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相关主题的文献和理论梳理仍旧存在着不足,论文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尚有待提升。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边界不清、内容交叉,加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乡边界问题,与此相关联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统一,尤其涉及到乡乡村村最基层的城乡对比基础数据更为缺乏,这对准确把握和测度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并予以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人所构建的均等化指标体系,或许尚不能完全反映均等化的全貌。同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地区间、城乡间、甚至人群间差异很大,同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医改密切相关,涉及到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联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本人也及时做了跟进,但是,围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题,提出因地制宜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政策建议,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健康中国 2020、2030.......!

郎杰燕[3](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徐文娟[4](2019)在《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特大疾病的概念存在医学和经济学两种解释,医学上以病种为划分标准,将恶性肿瘤等对人体健康损害相对严重的疾病认定为重特大疾病;经济学上以医疗费用为划分标准,当患病后的医疗费用超过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而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正常生活时,即可认定为重特大疾病。本文对于重特大疾病的界定,吸收了以上两种解释,即当出现某些特定病种,或者花费的医疗费用超过某一标准时,均认定为发生了重特大疾病。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合理的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障国民在罹患重特大疾病时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依附和依存于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从解决大病医治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梳理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从医疗资金相关的医疗费用筹资层面来讲,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和慈善援助等制度模块;同时为确保筹集的医疗资金合理使用,还要设计必要的医疗费用给付机制来控制和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实现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这就涉及到医疗资源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层面,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的生产流通等制度模块。我国初步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但对极少数因重特大疾病造成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社会成员和家庭保障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上演。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快的历史进程中,在重疾风险日趋严峻的现实挑战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点,如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已成为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梳理,推动建立完善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补齐全民医保制度在防范灾难性卫生支出方面存在的短板,解决国民因为重特大疾病陷入经济困境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切实保障全体国民的健康权。本文关于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的创新在于,一是突破了以往研究注重医疗保险或医疗救助等单一医疗保障制度模块的局限,着眼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研究范畴延展为与医疗资源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与医疗资金相关的医疗费用筹资制度两大制度体系多个制度模块,构建了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的完整框架;二是聚焦于解决重特大疾病造成的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成熟做法,创新性地提出自付费用封顶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作为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样本数据,对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的筹资水平和待遇标准等进行了测算,验证了制度设想的可行性。本文试图厘清以下问题: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应该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如何演进成今天的形态?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现状如何,化解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效果如何?发达国家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有何借鉴之处?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该往何处去?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遵循“理论研究基础——本国制度评估——国际经验借鉴——重点制度设计——顶层设计探究”的研究脉络,以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费用筹资两大制度体系,疾病预防、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慈善援助等模块串联全篇并展开研究。本文共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在梳理和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指出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通过回顾与梳理风险管理、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等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医疗卫生产品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领域,医疗卫生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领域,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补充作用,综合运用预防型、缓冲型、补偿型和应对型等疾病风险管理策略,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第三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概念,是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正式提出的,但事实上“保大病”的理念一直蕴含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而被赋予不同的定义与内涵。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实际上是从解决大病医治的视角,去审视、解读和梳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七十年的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在过去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镇和农村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流动性上升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推动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逐步从以地域划分、城镇与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行,转向以职域划分、职工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行。总体上,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始终是需求侧的筹资制度,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构成的国家保障模式下,个人无需为医疗费用担忧,真正的难题留给了供给层面;到了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为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费用负担问题,我国先后出台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多个制度模块,主要还是需求侧的筹资制度改革。“路径依赖是过去的历史经验施加给现在的选择集的约束”。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体系,需要突破单兵推进式的路径依赖。供给与需求是经济体的两个侧面,分属经济活动的两端,可谓“一体两面”。看病难、看病贵,实质是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不应求,背后是供给侧的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和需求侧的医疗服务费用分摊的双重问题叠加而成。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需要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与医疗费用筹资制度协同改革。第四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运行分析。我国为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显着成绩。从医疗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层面看,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持续加大,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显着增加,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显着提升,2017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医疗费用筹资层面看,我国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2017年,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在全国卫生总费用支出中的占比分别为28.91%、42.32%和28.77%。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总体参保率达到94.23%,商业健康险的规模不断壮大,慈善基金组织得到快速发展,由社会医疗保障、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捐赠援助等构成的社会卫生支出已成为最主要的筹资主体,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占比逐年下降,这也预示着我国一直积极打造的社会化的医疗费用筹资制度初见成效。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和慈善援助等制度构成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为国民防范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筑起了五重防线,从制度层面基本可以确保大病患者不至于陷入绝境。但是,医院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连年上涨,仍存在一定比例的群众因为经济困难需就诊未就诊、需住院未住院。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封顶线、报销比例、目录内的合规医疗费用等报销限制,使得部分低收入群体仍然暴露在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之下。根据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样本数据测算,以现金卫生支出占家庭支付能力的40%为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界定标准,大约16.5%的家庭遭受了灾难性卫生支出1,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强度为24%,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因病致贫率为8.6%。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总体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如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12.6%和18.2%,经济五等分组(从最贫困家庭到最富裕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依次为20.8%、17.6%、16.8%、14.0%、13.1%;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强度在城乡之间和经济五等分组之间的差异则相对不大。同时,实证研究表明,家庭规模较小、健康状况较差、经济实力较弱、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家庭更容易遭受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的影响。近年来因无力承担灾难性卫生支出而发生多起极端事件,如北京下岗人员违法“刻章救妻”,河北村民忍痛用钢锯锯掉溃烂的右腿,重庆农妇用菜刀自剖腹部放出积水,浙江老父母自制呼吸机为儿子续命,江苏尿毒症患者在家用土法自行做血透治疗,等等。这一件件令人唏嘘的案例,向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发出考问,也凸显出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第五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一,从制度演进方面来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人群经历了从保少数人、到保大多数人再到保所有人的演变,但依然未能完全分散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少数社会成员的特殊困难更加凸显,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国家形象的热点问题;第二,从医疗费用筹资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多层次的医疗筹资体系未真正建立,起主力军作用的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强制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自愿参保,有一定比例的居民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仍游离在医疗保障的安全网之外;第三,从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市场化导向推动医疗服务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和高购买力地区集中,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可及性差,罹患重特大疾病时的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突出;第四,从整个制度体系的运转情况来看,代表需方的医疗筹资部门没有形成对代表供方的医疗服务机构的有效制约和费用控制机制,未来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筹资压力巨大;第五,从具体制度的运行模式来看,大病保险“公私合作”的创新性探索还不成熟,需要处理好社保经办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等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规则和操作细节上仍有待规范、细化。第六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改革缺乏顶层设计,对于医疗保障制度要建设的目标模式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方案,普惠加特惠的保障体系未建立;医疗卫生管理职能分散,制度碎片化和治理碎片化并存,使得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不足,医疗保险、补充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互补衔接不够;医疗机构激励机制不合理,存在抬高成本的内在动力,造成医疗资源向上集中和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医保经办机构管理基础和能力弱,战略购买职能未落实,未能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与医疗费用筹资制度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局面,国家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没能转化为病人医药费用负担的减轻,等等。第七章,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借鉴。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全球性课题。研究分析其他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虽然不能简单地以移花接木式的拿来主义去复制他国经验,但可以启发和指导我国的制度设计。本文选取了四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来做比较研究。其中,美国医疗保障模式是市场化导向的典型代表,其覆盖面低、公平性差的特征,充分表明市场自由竞争下形成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但其管理式医疗、按疾病诊断付费DRGs等做法具有先进性。英国医疗保障模式是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英国公民可享受几乎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首诊等制度安排来改善和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德国和日本的医疗保障模式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均实现全民覆盖,且兼顾公平与效率;强调以家庭为单位连带参保,费用报销可按家庭合计值核算;医疗供给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分散,赋予参保人在不同机构之间自由选择的权力,允许个人自由就医而未设立分级诊疗条件,以承办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来保障制度供给的效率;设立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最高限额,以确保国民不会因为疾病经济负担而陷入贫困的窘境。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等各个制度模块的覆盖人群与发展重点存在差异,可分别从不同国家的先进经验中汲取经验。比如,美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发展成熟,从其产品设计、精算技术,到打造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实施管理式医疗、制定医疗费用付费规则,都值得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以相对较低的投入实现了全民的免费医疗,其全科医生制度和分级转诊体系对于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优化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德国和日本对个人自付费用设置最高限额的制度设计,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从基金给付封顶转向个人自付费用封顶,切实防范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提供了有益参照。第八章,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筹资与给付测算。自付封顶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是一项创新尝试,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样本数据,对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筹资水平和待遇水平等进行了测算,以论证此制度设想的可行性。经测算后建议,可将防止因病致贫风险作为制度起步阶段的主要目标,按照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下、60%-300%、300%以上划分为三档,对不同收入分档设定不同的起付标准,起付标准可分别定为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250%、500%,个人自付的最高限额为高出起付标准部分的目录内医疗费用的5%。第九章,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经过梳理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面临的问题,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经验,本文认为,新时代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应该坚持“三个结合”,即预防与治疗相结合、费用补偿与服务供给相结合、一般性制度体系构建与重点制度设计相结合,坚守计划经济时期以疾病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理念和突出公益性的医疗卫生工作原则,持续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和慈善援助制度,重点将当前运行的大病保险制度变革为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将医保基金支付的封顶线变革为个人或家庭医疗费用支出的封顶线,同时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三医联动”,最终重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适度的医疗保障的目标。创新即是挑战。本文将疾病预防、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纳入医疗保障体系的统一框架进行顶层设计,尚属前瞻性尝试,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广度,本文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对于部分细分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同时,本文关于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制度设计主要是框架性建议。目前全国各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缴付标准与待遇标准不一,承担主体责任的基本医保制度与承担托底责任的救助制度、承担封顶责任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等各个制度模块之间的衔接点也存在差异。囿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取,本文就提出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设想仅做了粗略测算,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李亚男[5](2019)在《城市医联体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级诊疗的提出是为了形成一个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诊疗秩序,而医联体则是促进分级诊疗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及其他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的构建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通过双向转诊的形式为百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即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首诊,若有转诊的需要,则逐级向上级医院转诊,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时,再转至基层医院进行治疗。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便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基层机构要能够对常见病进行诊治,对急重症病人进行转诊,对康复期病人进行康复及护理。由此可见,基层医疗机构在医联体运行的过程中起着“接得了”“接得住”的作用。“接得了”主要是指在基层首诊时,基层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可以做出正确合理的诊断与处理。“接得住”是指患者在上级医院接受诊治后,回到基层进行康复治疗时,基层医疗机构可以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医疗服务。不难看出,基层医疗机构在医联体的运行中,承担着患者前期首诊和后期康复、护理三大环节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预防保健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医联体运行的重要基石。但现实情况表明,医联体背景下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着诸如医疗服务能力低下、康复资源短缺、护理范围过大、家庭医生签约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医联体的运行。本文以全国多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加入医疗联合体为背景,从城市医联体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入手,在全面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在预防、医疗、康复、护理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度问题以及思想上存在的约束,并进一步从上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最终提出医疗机构“去行政化”再“市场化”的路径,以期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医联体发展,为分级诊疗事业做贡献。

黄阿红[6](2019)在《基于PSR模型的我国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究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详细分析其表现形式和特征。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对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基金运行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文献和数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2)专家小组讨论:通过组织专题小组讨论进一步筛选识别影响因素,并讨论分析各因素的作用原理。同时探索确定评价模型中的各个指标,对预期研究结果的指导性等方面进行论证。(3)定量研究则包括因子分析、熵权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法,通过因子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缩减和归纳,筛检出有代表性的公共因子,通过熵权法确定发展能力评价模型中各具体指标的权重,多目标线性加权法则用于计算不同年份各个省份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值,从而在纵横向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职工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基金筹资、支出和管理三大方面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因子分析将影响因素缩减归类为5类15项指标,代表原始变量80%的信息,包括F1经济因素、F2政策因素、F3基金因素、F4医学因素和F5年龄因素,各自的贡献率分别为21.59%、19.49%、19.41%、10.47%和9.04%。2.构建了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的PSR评价模型,模型由压力、状态、响应3个项目层13个指标构成。对各项目层及其对应的具体指标进行权重测定,压力、状态和响应层的权重分别是0.447、0.281和0.272。3.2017年全国各省份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值排名前三的是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为0.677、0.621和0.569,排在末三位的是青海、广西和贵州,分别为0.254、0.252和0.206。压力评价值中最高和最低的是上海和青海,分别为0.250和0.103,状态评价值中最高和最低的是西藏和吉林,分别为0.218和0.040,响应评价值中最高和最低的是北京和贵州,分别为0.267和0.016。4.2002年到2017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从0.334增长到0.403,年平均增幅为1.39%,压力评价值从0.187增长到0.205,年平均增幅为0.79%,状态评价值从0.079增长到0.094,年平均增幅为2.29%,响应评价值从0.067增长到0.104,年平均增幅为3.73%。【结论】1.从基金筹资影响因素、支出因素和管理因素方面进行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影响机制的分析,发现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医学技术发展、疾病谱变化、机构内部管理等多方面。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因素对基金持续发展的影响最显着。2.评价模型中项目层和各具体指标的权重大小反映了重要性程度,压力层的权重最高,说明医保基金运行中面临的多重社会经济环境压力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3.从2017年全国各省份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的排名来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排名靠前,说明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各省份各项目层评价值差异情况来看,差异最大的是响应评价值,说明各个省份政策调整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增强政府责任,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或改革对基金可持续发展有较大影响。4.2002年到2017年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一直呈现增长状态,压力评价值增长幅度最小,说明内外部环境对基金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深。相对而言,响应评价值的增速较快,说明政府部门在应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影响时所作出的政策调整效果明显。后面几年增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政府前期所做的政策调整带来的福利收益已经逐渐不能抑制社会经济环境中客观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基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减弱。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地构建出长期发展的基本医疗保险顶层设计框架,合理改革和组合各种政策,既能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的支出,又能较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

田孟[7](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指出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张丽[8](2014)在《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与相关卫生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以来,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学者和民众日益关心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担也日益加重,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于我们能否减轻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负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内外学者对老龄化问题尤其是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利用所呈现的问题以及政府应对这些问题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同时,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发现,与城市老龄化相比,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不但更加严重,并且农村老年人口还面临更差的健康结果和健康获得条件。由此可见,关于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情况进行研究是一个更具紧迫性的话题。本文将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进行实证分析,从健康视角讨论了农村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将有关农村老年人健康方面的政策需求整合到老年人卫生政策的框架之中,进而从福利制度供给、健康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等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农村老年人健康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属于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政策研究范畴,目的在于分析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总结农村老年人口健康与患病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现有的针对农村老人的卫生政策在满足其健康服务需求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卫生政策的构想。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几个部分的结构和布局:第一部分是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的回顾与梳理,通过对已有关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以及卫生政策相关研究的回顾,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现有实证研究(包括全国范围内的普查或抽样调查以及针对部分地区的抽样调查)对中国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判断;二是已有实证研究当中关于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特征、影响因素特征的判断;三是对针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的相关政策内容的回顾和总结。第二部分是对实证数据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对来自北京大学CHARLS数据的分析,通过实证数据对当前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做出基本判断。在实证数据分析部分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一是目前中国农村老年人的总体健康水平不高,自评健康状况显示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和“不好”的比例较大;综合自理能力较差,ADL和IADL障碍率较高;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健康水平的群体内和地区性等社会性差异水平显着,主要表现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地区等因素上。二是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比农村一般人群更高,且医疗服务利用也比往年有所提高;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利用医疗服务的重要原因;农村老年人的直接医疗费用支出大大高于一般人群的平均水平;农村老年人对就诊机构的选择显示其对门诊就诊服务的利用更倾向于基层医疗机构。三是通过四部模型法,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农村老年人门诊就诊概率及费用支出、住院概率及费用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已有政策领域的总结与借鉴,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老年人卫生政策的梳理和总结。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对我国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卫生政策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介绍,并总结中国老年人卫生政策的一些基本特征。二是对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相关卫生政策的梳理和总结,并着重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与挑战。三是按照对西方福利资本主义国家三种模式的划分,对瑞典、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四个国家的老年人卫生政策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对这些国家的老年人卫生政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四是从理念、政策、组织方式三个方面归纳了西方老年人卫生政策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第四部分是在已有政策总结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进行系统性重构。主要提出以下政策设想和具体方略:一是以“健康老龄化”作为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发展的指导理念,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二是以普惠、保基本与可持续兼顾的老年人卫生政策体系为发展目标,通过政策促进今后一个阶段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基本工作;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供给主体,通过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健康支持体系以及其他配套体系的完善来实现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实施的基本路径。

刘聚源[9](2011)在《2010年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文中指出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逐年增长。据统计,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90年的3.25%上升至2007年的6.25%。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对健康的需求逐年增长,中国广大农村有限的健康资源与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可以预见中国农村最基层的医疗卫生人员——乡村医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承担重要任务。乡村医生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功能能否发挥作用,关系到国家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关系到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效果,影响着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最近几年,国家在农村开始推行新医改和新农合制度,在这个形势下,2004年全国开始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对全国乡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乡村医生准入、培训和考核有了明确、严格的规定,希望能逐步解决多年来乡村医生执业无法可依的问题,是乡村医生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道路的里程碑。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一个全国性、多省份、大样本量、调查内容全面、调查方法多样的乡村医生现状调查,系统了解中国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乡村医生教育的现状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可为制定乡村医生政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线资料。目的一、系统了解我国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二、系统了解我国乡村医生受教育程度、培训情况三、系统了解我国乡村医生收入情况四、系统了解我国乡村医生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需求五、为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基于事实的现状报告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在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开发《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问卷》,对全国十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山西省、贵州省、云南省和甘肃省)部分乡村医生的工作基本情况、教育培训情况、收入相关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系统分析调查和访谈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结果一、本研究总共调查了18,259名乡村医生。乡村医生的平均年龄为44.3±11.2岁,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19岁。其中,36-45岁年龄段的乡村医生数量,占调查总体的32.8%。男性乡村医生占调查总体的70.2%。66.9%的乡村医生认为家庭条件与同村的其他居民相近;25.1%的乡村医生认为家庭条件与其他村民相比较差。在乡村医生的健康状况方面,87.2%的乡村医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良好。二、67.1%的乡村医生所学专业为临床医学。乡村医生平均从医年限为21.5±11.9年,最小从医年限为1年,最大从医年限为65年。在乡村医生的日常工作方面,临床常见病治疗占总工作量的60%。54.9%的乡村医生还从事除乡村医生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平均每月从事其他工作的时间比例为20%。乡村医生每日进行卫生服务的平均时间为8.5个小时,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每天工作时间。71.4%的乡村医生为村民开展体检服务,平均每年提供体检服务3次。其中,测血压占体检服务工作量的50.5%。59.4%的乡村医生为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服务人口健康档案的平均建档率为65.38%。83.6%的乡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帮助慢性病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其中,96.4%的乡村医生采用的方法为饮食指导。乡村医生平均每周服务人次数为58.5,与2009年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据(68.5人次/周)相比较低。乡村医生平均每周服务人次数具有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东部地区平均每周服务140(及以上)人次的乡村医生占调查总数的10.7%,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分别为3.0%和9.7%。乡村医生每次诊治病人的平均收费为17.4元/人。诊治病人平均收费呈东部到西部递减的趋势。乡村医生平均每周转诊病人在7次/周以下的占总数的80.0%;92.2%乡村医生提供出诊服务,每周出诊少于5次/周的乡村医生占总数的63.0%。61.4%的乡村医生不收取出诊费。收取出诊费用的乡村医生平均每次收取出诊费用为4元/次。73.0%的乡村医生收取出诊费用少于5元/次。92.9%的出诊原因为“病人出门不便”。53.4%的乡村医生采用“口服给药”作为处置发热病人的首选方法。调查地区乡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处理最常见的五种疾病/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高血压、外伤中毒和皮肤病性病。69.5%的乡村医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满意。不满意的三个主要原因为“收入低”(83.6%)、“工作量大”(38.8%)和“工作条件差”(37.9%)。三、63.0%的乡村医生文化程度为中专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占总数的13.3%。执业资格方面,12.8%的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比2006年全国的数据高(11.5%)。93.9%的乡村医生在近一年接受过培训,平均每年接受培训次数在2次及以下的人数占调查总体的29.7%。48.8%的乡村医生平均每年培训天数在12天以下,平均每年培训天数在12-24天的乡村医生占总数的27.5%,平均每年培训天数在24天及以上的占总数的23.7%。东部地区有2,024人培训天数在24天及以上,占东部地区调查总数的37.6%;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分别为12.5%和27.6%。在培训天数需求方面,74.7%的乡村医生认为培训天数在12天及以下比较合适,9.1%的乡村医生认为培训天数在24天及以上比较合适。因此,无论是培训天数的现状还是需求,“12天及以下”的比例是最高的。乡村医生平均培训费用支出为300元/次。其中,培训费用最高为4,000元/次,最低为0元。66.0%的乡村医生平均每年培训费用支出在500元及以下。东部地区乡村医生培训支出在1.000元及以上的人数占总数的20.5%,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分别为8.8%和8.9%。75.9%的乡村医生培训目的为“知识更新”。在培训方式现状的调查中,较常见的前三种培训方式分别为“会议讲座”(56.6%)、“上级医生现场指导”(45.0%)和“远程/视频教育”(31.4%)。在培训方式需求的调查中,乡村医生需求较大的前三种培训方式分别为“上级医生现场指导”(56.2%)、“临床进修”(53.3%)和“学校培训”(29.3%)。因此,培训方式的现状与需求分布不一致。在培训内容现状的调查中,较常见的前三种培训内容为“临床技能”(80.6%)、“用药知识”(65.8%)和“预防保健知识”(65.5%)。在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中,乡村医生需求较大的前三种培训内容分别为“临床技能”(93.2%)、“用药知识”(74.5%)和“预防保健知识”(72.0%)。因此,培训内容的现状与需求分布一致。在培训地点现状的调查中,92.8%的乡村医生在乡镇卫生机构接受培训,“乡镇卫生机构”是乡村医生目前接受培训最多的地点。在培训地点需求的调查中,53.0%的乡村医生希望到“县级卫生机构”接受培训,“县级卫生机构”是乡村医生最希望接受培训的地点。68.4%的乡村医生认为培训后有一定的提高,0.9%的乡村医生认为培训之后业务水平无变化。四、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为14,591.16元,最高年收入为500,000元,最低年收入为10,000。年总收入为10,000-50,000元的乡村医生占总数的61.6%,东部、中部和西部这一比例分别为77.6%、58.9%和45.9%。药品收入占年总收入的50.0%。乡村医生年总收入的构成为卫生服务收入、农副业收入、预防保健补贴和政府的其他补助,卫生服务收入所占比例为60%;乡村医生期望收入为10,000-50,000元/年的占总数的82.4%,东部、中部和西部这一比例为79.8%、84.0%和82.8%,期望年总收入在100.000元及以上的乡村医生占总数的4.5%。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这一比例分别为5.9%、4.0%和3.7%。8.8%的乡村医生对现有收入满意,41.8%的乡村医生不满意现有的收入。五、在调查总体中,86.5%的乡村医生所在村卫生室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和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平均每周服务人次数均为40人次/周,没有统计学差异。实行和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对每个病人平均收费分别为14元/人次和13元/人次,没有统计学差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每周转诊人次数(4人次/周)高于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3人次/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出诊率(91.5%)高于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91.1%)。实行和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每周出诊人次数分别为5人次/周和4人次/周,没有统计学差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口服给药”的比例(51.5%)低于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53.8%);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静脉滴注”(42.2%)高于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40.4%)。结论一、对乡村医生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相关政策研究表明,政府重视、政策支持、社会关注是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二、乡村医生工作基本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其年龄结构老化,从医年限普遍较长,工作内容以临床常见病为主,公共卫生工作开展的较少,日常工作量大,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三、乡村医生教育培训调查的结果显示,乡村医生的学历以中专水平为主,缺少规范化的学校教育。培训的现状具有以下特点:短期培训为主、主要集中在乡镇卫生院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以临床技能为主、培训方式以会议讲座为主。乡村医生希望在县级卫生机构接受短期培训,培训内容以临床技能为主,也要增加预防保健知识的学习,培训方式最好为上级医生现场指导和临床进修。培训的现状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将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的目标真正定位于乡村医生的需求,将社区和全科医学的概念逐步引入到乡村医生教育培训中来。四、乡村医生收入调查的结果显示,其收入较低,工作量大,“以药养医”的现象仍旧存在。乡村医生对收入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五、乡村医生的工作情况、教育培训情况和收入情况大多数呈现地域差异。东部地区的乡村医生逐渐向执业(助理)医师过渡,村卫生室逐渐消亡,逐渐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代。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乡村医生的工作模式仍旧以传统的村卫生室为主。因此,政府相关部分应当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医生相关政策。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乡村医生提供卫生服务情况和使用药物情况产生了影响。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转诊人次数、出诊率、使用“静脉滴注”率和药品收入占年总收入的比例均高于未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的乡村医生。说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农村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率有所提高,但是,乡村医生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乡村医生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阶段,其能力素质不断提高。长期以来,他们为我国农村卫生和广大农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提供的服务是公益性服务,他们的待遇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周航[10](2010)在《中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卫生保健事业已进入综合保健时代。综合保健是指从全人群多维健康切入,以人群的生命周期为服务对象,采取从健康促进、保健预防、合理正规治疗到康复的全面保健措施,组织并发动全社会支持并积极共同参与,以达到延长人群的健康寿命、提高并维护人群的良好生活质量的目标。综合保健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内容包括: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的相关问题。在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某些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行定位,确定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期管理、运行、统筹、补偿等模式进行试探性的探讨,总结出一套适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良好发展的配套政策。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进而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本研究以整体分析为重点,以案例分析为补充,将案例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以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为例,对其发展的阶段性进行分析,对研究建立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相同又有乡土特色的卫生服务模式的可行性进行验证。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状况大大改善,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方面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医疗模式向社区卫生服务方式的转变,预防保健等各项服务的开展也取得了较大突破,这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量有了显着提高,经济运营状况大大好转,并逐步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研究中发现了我国在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诸多不足之处,例如,科室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没有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真正理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状况还不能真正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某些预防保健服务功能的开展还不是很理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缺乏长效稳固的投入机制做保障等。在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政策选择应当倾向于强化政府健康责任的体现、优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产品提供等几方面,以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和卫生服务的利用。政府的协调功能、建立于不同计划之间的平衡机制、公平性在不同计划之间,在计划内外成员的医疗保障方面得到的体现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公平性在现阶段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中国原有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正在逐步衰退,这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对其有着重要影响,但其制度在设计方面本身也欠缺可持续性,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它所依赖的经济、社会等体制背景发生变化,必将暴露其在设计方面的所有缺陷。作为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参保模式、筹资水平、补偿模式、支付模式都亟待改善。综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其成功经验值得在今后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运用和推广;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应当抓紧实现乡镇卫生院从队伍和功能上真正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应当加强全科医学知识培训,提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为社区卫生服务某些服务功能的开展奠定队伍基础。

二、江西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发展战略研究的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发展战略研究的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绩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绩效比较的学理基础
    2.1 核心概念及内涵
        2.1.1 预防保健
        2.1.2 医疗服务
        2.1.3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绩效
    2.2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特征分析
        2.2.1 预防保健投入的特点
        2.2.2 医疗服务投入的特点
    2.3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绩效比较的理论基础
        2.3.1 投入产出理论
        2.3.2 公共产品理论
        2.3.3 协同理论
第三章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功能比较
    3.1 预防保健投入功能
        3.1.1 治在未病之先
        3.1.2 治在发病之初
        3.1.3 愈后防复发
    3.2 医疗服务投入功能
        3.2.1 治疗疾病
        3.2.2 抢救生命
    3.3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功能的共性
        3.3.1 目标的一致性
        3.3.2 结构的互补性
    3.4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功能的差异性
        3.4.1 投入方向不同
        3.4.2 投入形式差异
        3.4.3 投入结果区别
第四章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社会总成本比较
    4.1 宏观经济成本比较
        4.1.1 医疗服务投入力度大于预防保健
        4.1.2 预防保健投入结构优于医疗服务
        4.1.3 医疗服务投入的区域差异比预防保健明显
        4.1.4 预防保健宏观经济成本核算方式不合理
    4.2 宏观社会成本比较
        4.2.1 预防保健投入的社会成本低于医疗服务
        4.2.2 医疗服务投入的社会成本增长速度快于预防保健
        4.2.3 宏观社会成本的表现形式不同
    4.3 社会总成本比较视域
        4.3.1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社会总成本差异大
        4.3.2 医疗服务投入整体水平高于预防保健
        4.3.3 总体投入结构存在“重医疗轻预防”
第五章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产出效益比较
    5.1 经济效益比较
        5.1.1 预防保健投入的经济效益高于医疗服务
        5.1.2 医疗服务投入的经济效益区域差距更大
        5.1.3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经济效益衡量指标不同
    5.2 社会效益比较
        5.2.1 预防保健投入的社会效益大于医疗服务
        5.2.2 医疗服务投入的社会效益上升速度快于预防保健
        5.2.3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社会效益表现存在差异性
    5.3 产出效益总体比较视域
        5.3.1 卫生领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5.3.2 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比预防保健更易衡量
        5.3.3 预防保健的社会效益比医疗服务更加显着
第六章 发展视域下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绩效比较
    6.1 基于DEA的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短期绩效比较
        6.1.1 投入产出指标的筛选构建
        6.1.2 方法与模型的应用
        6.1.3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绩效存在区域分层
        6.1.4 医疗服务投入绩效优于预防保健
    6.2 基于Malmquist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长期绩效比较
        6.2.1 预防保健投入的趋势研究
        6.2.2 医疗服务投入的趋势研究
        6.2.3 预防保健的长期效率优于医疗服务
    6.3 发展视域下绩效优化的满足条件
        6.3.1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财政投入分配合理
        6.3.2 医疗服务财政投入由适量增长到质量提升
        6.3.3 改善预防保健比例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七章 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绩效优化及行动策略
    7.1 绩效优化路径
        7.1.1 重视预防保健财政投入力度与效率
        7.1.2 “新医改”协同发展区域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
        7.1.3 完善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产出评估机制
    7.2 行动策略方案
        7.2.1 优化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功能
        7.2.2 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7.2.3 投入方式由“形式普惠”到“实质公平”
    7.3 政策建议
        7.3.1 降低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交易成本
        7.3.2 加速合理的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医保体系
        7.3.3 构建国家医疗卫生投入绩效评价框架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1.2.1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非均等原因)的研究
        1.2.4 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析
        2.1.1 城乡
        2.1.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1.4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
        2.2.1 公共经济理论
        2.2.2 福利经济理论
        2.2.3 公平正义理论
        2.2.4 共享经济理论
        2.2.5 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历程
    3.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阶段
        3.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低水平均等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3.1.2 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2005年)
        3.1.3 强化政府责任,公益性回归的新医改时期(2005年至今)
    3.2 本章小结
4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价
    4.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构成
        4.1.2 评价方法
    4.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4.2.1 医疗卫生筹资
        4.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4.2.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4.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2.5 健康水平
    4.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4.3.1 国际组织的评价
        4.3.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5.1 国家发展战略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1.1 二元经济结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5.1.2 “重城轻乡”下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5.1.3 以GDP衡量政绩的弊端
    5.2 公共财政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2.1 卫生财政总量投入不足
        5.2.2 财政支出偏向城市的惯性
        5.2.3 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滞后,卫生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
        5.2.4 收入分配制度的偏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5.3 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3.1 保障对象以正规就业为标准进行制度设定和人群划分
        5.3.2 统筹层次低弱化了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水平差异大
        5.3.3 多头管理有失效率
    5.4 供给主体结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5 农民的参与意识及“话语权”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6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意愿分析-基于D市的调查
    6.1 样本点选择与调查方法
    6.2 调查地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6.2.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
        6.2.2 调查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6.2.3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6.3 调查结论
7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7.1.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7.1.2 德国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
        7.1.3 日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1.4 美国的混合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7.2.1 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7.2.2 强调政府责任
        7.2.3 发挥基层基本医疗保障功能,有效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7.2.4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7.2.5 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与规范的医疗法制体系
    7.3 本章小结
8 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1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8.1.1 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8.1.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8.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2.1 统筹城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8.2.2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8.2.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8.2.4 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健康保险
        8.2.5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8.2.6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保障农民话语权
9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2
    供给与需求理论 2.3
    政府与市场理论 2.4
    公平与效率理论 第3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 3.1
    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概述 3.2
    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发展 3.3
    医疗费用筹资制度的发展 3.4
    本章小结:制度完善永无止境 第4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运行分析 4.1
    基于全国数据的总体描述 4.2
    基于CHARLS数据的样本分析 4.3
    五则社会极端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制度照进现实 第5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
    全民医保制度下少数社会成员的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凸显 5.2
    多层次保障体系尚未成型,仍有部分弱势群体在保障网之外 5.3
    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可及性差 5.4
    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费用筹资制度未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局面 5.5
    大病保险“公私合作”运行模式尚不成熟,可持续性及法治保障不足 5.6
    持续面临人口老龄化、重疾年轻化、健康扩大化三重挑战 5.7
    本章小结:敢问路在何方 第6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改革缺乏顶层设计,普惠加特惠的保障体系未建立 6.2
    医疗卫生管理职能分散,制度碎片化与治理碎片化并存 6.3
    医疗机构激励机制不合理,存在抬高成本的内在动力 6.4
    医保经办机构管理基础和能力弱,战略购买职能未落实 6.5
    本章小结:踏平坎坷成大道 第7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借鉴 7.1
    从国际比较视角评价我国制度成效 7.2
    美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 7.3
    英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 7.4
    德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 7.5
    日本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 7.6
    本章小结:他山之石可攻玉 第8章
    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筹资与给付测算 8.1
    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模式选择 8.2
    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筹资与给付的测算方式 8.3
    基于CHARLS数据的测算结果 8.4
    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的方案设计 8.5
    本章小结: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9章
    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 9.1
    统筹规划,强化医疗保障制度顶层设计 9.2
    以人为本,重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9.3
    多方参与,拓宽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筹资渠道 9.4
    自付封顶,建立独立的高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 9.5
    科学控费,发挥医保支付连接供需两方的桥梁作用 9.6
    本章小结:新起点上再出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城市医联体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简要评述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分级诊疗
        2.1.2 医联体
        2.1.3 服务能力
        2.1.4 基层医疗机构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医联体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3.1 我国当前的卫生工作方针
    3.2 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3.2.1 基本功能定位
        3.2.2 医联体中的功能定位
4 城市医联体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4.1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4.2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4.2.1 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情况
        4.2.2 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使用情况
    4.3 城市医疗集团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现状-以罗湖医疗集团为例
        4.3.1 罗湖医疗集团的建立与组成
        4.3.2 罗湖医疗集团取得的成效
5 城市医联体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5.1 预防保健服务
        5.1.1 预防工作逐渐被淡化
        5.1.2 基层卫生防疫体制不健全
        5.1.3 健康档案工作流于形式
    5.2 医疗卫生服务
        5.2.1 医疗服务能力低下
        5.2.2 双向转诊制度无法落实
        5.2.3 科室设置不齐全且与上级医院有冲突
    5.3 康复服务
        5.3.1 康复医疗资源匮乏
        5.3.2 康复医疗报销政策尚未全面覆盖
    5.4 护理服务
        5.4.1 护理人员短缺
        5.4.2 护理人员学历低
        5.4.3 护理服务范围过大
    5.5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5.5.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不平衡
        5.5.2 家庭医生数量不足且学历较低
        5.5.3 人才流失严重
        5.5.4 签约服务与医保制度存在矛盾
        5.5.5 家庭医生激励机制不完善
6 制约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相关因素
    6.1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合理
    6.2 相关制度的落后与缺失
        6.2.1 医疗卫生财政投入不足
        6.2.2 全科医学与护理教育发展水平低
        6.2.3 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未建立
        6.2.4 缺乏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6.3 思想观念的限制
        6.3.1 基层医护人员职业获得感低
        6.3.2 过于重视医疗服务
        6.3.3 疾病预防观念未深入人心
7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及路径选择
    7.1 提升城市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对策
        7.1.1 上级医院加大扶持力度并建立利益分配体系
        7.1.2 基层医疗机构从多方面提升患者满意度
        7.1.3 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7.2 “市场化”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必然路径
        7.2.1 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经济形式
        7.2.2 相关政府部门职责
        7.2.3 集团内各部门职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6)基于PSR模型的我国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1.2.1 可持续发展
        1.2.2 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1.2.3 PSR评价模型
        1.2.4 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PSR评价模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我国城镇职工医保运行现状分析
        1.4.2 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4.3 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1.4.4 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5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资料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1 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7.2 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
        1.7.3 研究述评
2 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现状分析
    2.1 我国职工医保制度变迁与相关政策
    2.2 城镇职工医保参保情况
    2.3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2.4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运行现状小结
3 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识别
        3.1.1 筹资影响因素
        3.1.2 支出影响因素
        3.1.3 管理影响因素
    3.2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归类
        3.2.1 变量选取
        3.2.2 因子分析及实证结果
    3.3 研究小结
4 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
    4.1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构建
        4.1.1 理论评价模型
        4.1.2 评价指标识别
        4.1.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分析
        4.2.1 横向比较分析
        4.2.2 纵向比较分析
5 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建议
    5.1 明确政府责任,强化顶层设计
    5.2 第三方力量参与基金监管,完善监管机制
    5.3 完善筹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
    5.4 引入商业保险经办的做法和经验,发展多样化补充医疗保险
    5.5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基金风险预警机制
6 研究创新与不足
    6.1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和综合评价的研究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2002-2017年我国和各省份职工医保基金持续发展能力PSR评价模型中各项目和综合评价值

(7)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与相关卫生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健康概念及其测量
        二、健康的影响因素
        三、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及影响因素
        四、卫生政策概念梳理
    第二节 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实证与政策研究
        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二、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研究
        三、老年人健康促进的卫生政策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与医疗服务需要
    第一节 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
        一、样本人群的社会和人口学特征
        二、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测量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四周患病情况
        一、农村老年人四周患病率
        二、农村老年人四周患病率年龄别差异
        三、农村老年人四周患病率收入别差异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综合生活自理能力测量
        一、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测量指标
        二、农村老年人综合自理能力测量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
        一、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分布情况
        二、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第五节 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医疗服务需要基本特征
第四章 农村老年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基本状况
    第一节 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
        一、医疗服务需求的概念与特征
        二、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一、门诊医疗服务利用概况
        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三、门诊、住院费用支出情况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第一节 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模型选取
        二、变量选择及定义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就诊和住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农村老年人和患者门诊就诊概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二、影响农村老年患者门诊就诊费用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及其结果
        三、影响农村老年人住院概率主要因素分析
        四、影响农村老年人住院费用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及其结果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门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农村老年人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年人卫生政策:国内回顾与国际借鉴
    第一节 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老年人健康促进政策的类型与特征
        二、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挑战与问题
    第二节 国外老年人卫生政策回顾与总结
        一、美国的老年卫生政策
        二、瑞典的老年卫生政策
        三、德国的老年卫生政策
        四、日本的老年卫生政策
        五、西方发达国家老年卫生政策的经验总结
    第三节 国外老年人卫生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一、充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卫生政策的发展理念
        二、针对具体国情制定具体的卫生政策
        三、建立多元化的老年人卫生政策供给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卫生政策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理念、目标与路径
        一、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面临的基本形势
        二、“健康老龄化”: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的基本理念
        三、发展目标:普惠、保基本与可持续兼顾的老年人卫生政策体系
        四、构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农村老年人卫生政策实施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公共卫生政策
        一、大力实施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
        二、进一步强化农村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
        三、应强化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的康复治疗
    第三节 卫生服务政策
        一、全面实施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二、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三、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体系
        四、以公立医院为契机进一步办好县级公立医院
    第四节 医疗保障政策
        一、通过大病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发展长期护理保障
        三、做好医疗救助工作
    第五节 其他健康促进政策
        一、通过收入再分配体系,夯实老年人健康的经济基础
        二、充分重视农村老年人的心理支持工作
        三、发展更加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9)2010年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内表目录
内图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目的
    第五节 研究步骤及流程
        一、研究步骤
        二、研究设计流程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伦理学考虑
        四、抽样方法
    第二节 调查的范围和内容
    第三节 资料收集方法
        一、问卷调查
        二、小组访谈
    第四节 调查步骤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预调查
        三、调查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四、调查员的招募及培训
        五、正式调查
        六、回收、整理问卷资料
    第五节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第六节 质量控制
        一、设计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数据录入、分析阶段
    第七节 研究的可行性
        一、资金支持
        二、执行单位
        三、合作单位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的基本状况
        一、乡村医生的地理分布
        二、乡村医生的性别、年龄结构
        三、乡村医生家庭条件、家庭平均年收入
        四、乡村医生的健康状况
    第二节 乡村医生工作相关情况
        一、乡村医生所学专业
        二、乡村医生从医年限
        三、乡村医生日常工作
    第三节 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状况
        一、乡村医生的教育、文化情况
        二、乡村医生的培训情况
        三、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的目的
        四、乡村医生参加培训的方式
        五、乡村医生的培训内容情况
        六、培训地点
        七、乡村医生对培训效果的自我评价
    第四节 乡村医生收入相关情况
        一、乡村医生年总收入情况
        二、乡村医生年总收入构成情况
        三、乡村医生期望收入
        四、乡村医生对收入的满意度
    第五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乡村医生的影响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乡村医生提供卫生服务的人次数和服务费用的影响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乡村医生提供转诊服务的人次数的影响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乡村医生提供出诊服务的影响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乡村医使用药物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关于乡村医生服务的性质
    第二节 关于乡村医生的待遇
        一、乡村医生待遇低、工作量大、老无所养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相关政策及建议
    第三节 关于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
    第四节 关于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
        一、乡村医生的学历水平较低
        二、现行培训模式的特点及现阶段乡村医生对培训的需求
        三、当前培训与村医需求之间的差距
        四、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的任务与发展方向
    第五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乡村医生的影响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乡村医生提供卫生服务的影响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乡村医生用药的影响
    第六节 关于乡村医生的发展前景
    第七节 其他部门相关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一、民办教师的相关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二、国外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政策的比较和启示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一、调查范围广、样本量大
        二、调查内容全面
        三、调查方法多样
    第四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
    附录一: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调查员工作指南
    附录三:中国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现状调查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相关理论依据
        1.2.4 简要评论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农村社区(Community)
        1.3.2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1.3.3 通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我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历史变迁
    2.1 我国农村医疗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
        2.1.1 1949年之前
        2.1.2 1949年—1970年代末期
        2.1.3 1970年代末期—1990年代初期
        2.1.4 19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
        2.1.5 2000年—至今
    2.2 我国农村医疗体制衰退的原因和影响
        2.2.1 我国农村医疗体制衰退的原因
        2.2.2 我国农村医疗体制衰退的影响
    2.3 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探索之路——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3.1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阶段
        2.3.2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
        2.3.3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任务与发展要求
        2.3.4 村级卫生机构资源拥有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国际比较
    3.1 发达国家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变迁过程
        3.1.1 英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1.2 美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1.3 澳大利亚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1.4 德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1.5 新加坡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2 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进程及现状
        3.2.1 墨西哥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2.2 泰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3 国外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3.3.1 国外政府医疗保障制度的典型模式分析
        3.3.2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3.3.3 国外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3.3.4 国外关于我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及其局限
        3.3.5 我国开展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模型评价与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模型评价
        4.1.1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2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评价方法选取
    4.2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2.1 思想观念及相关研究滞后
        4.2.2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4.2.3 农村社区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简陋
        4.2.4 社区医疗各项制度问题凸显
        4.2.5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滞后
        4.2.6 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模式陈旧
        4.2.7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补偿机制不完善
        4.2.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中忽略了对农民筹资意向的解读
    4.3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效果评价
        4.3.1 工作情况总结
        4.3.2 满意度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案例分析
    5.1 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案例分析
        5.1.1 航头镇推进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做法
        5.1.2 章丘市开展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做法
        5.1.3 张家港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建设的做法
    5.2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案例分析
        5.2.1 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运行效果
        5.2.2 东海县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5.3 我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地区比较
        5.3.1 主要做法
        5.3.2 存在的共性问题
    5.4 我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经验教训
        5.4.1 经验
        5.4.2 教训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6.1 把握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6.1.1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6.1.2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
        6.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2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6.2.1 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工作
        6.2.2 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6.2.3 发展全科医学,提高服务质量
        6.2.4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6.2.5 建立有乡土特色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6.2.6 完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经济补偿机制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江西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发展战略研究的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投入的绩效比较研究[D]. 鲍茜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2]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夏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3]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4]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研究[D]. 徐文娟.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城市医联体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 李亚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基于PSR模型的我国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与评价研究[D]. 黄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8]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与相关卫生政策研究[D]. 张丽. 南京大学, 2014(05)
  • [9]2010年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D]. 刘聚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2)
  • [10]中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周航. 东北林业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江西农村医疗预防与健康发展战略研究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