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汉语文学”的尝试——《怀念狼》阅读断想(论文文献综述)
郁勤[1](2022)在《世纪之交的山乡文明景象及忧思——重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怀念狼》》文中指出对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书写,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常为主流之一,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创作也颇多此类叙述。新世纪初,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怀念狼》以富有魔幻色彩的笔墨,以谱写人和狼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缠斗的乡土悲歌形式而重返商洛山乡。通过对"以实写虚""以物观物"等民族叙事传统的化用,在人狼相生相克的图景中反思"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然性、合法性、不确定性,赋予了现代发展面向生态书写的丰富性、审美性和民族性,从而对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建构中国乡土的生态文明提出了基于乡土历史与实践的忧思和启示。
郭娜[2](2018)在《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的审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贾平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以量质均佳的文学作品、独特的写作视角、稳健的为文风格,多变的创作手法和孜孜不怠的创作精神引领文坛。故而贾平凹一直是研究者和文学评论家密切关注的对象,以贾平凹及其具体创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研究资料颇为丰富,然鲜有研究者以后记为视角,对贾平凹的审美观念进行整体深入探究。可能在许多研究者看来:长篇小说是“正餐”而后记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并没有作专项研究的必要性。但后记是一种古之就有的传统性文体,其起源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汉代,且一本书不管内容如何夯实,影响如何深远,只有具备前序后跋,才给人完备圆满的感觉。而长篇小说的后记尤其对贾平凹来说更是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是叙述一部书的着作宗旨、创作动机、写作背景及阅读感受等的文字。通过后记,我们不仅可以探视出作家的创作背景,审美心态、及文学追求,更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创作来对待。本文旨在以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后记作为研究材料和出发点,由此来阐释后记中体现出来的贾平凹个人和创作上的审美思想。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首先是绪论部分,在于总结和归纳学界对于贾平凹的研究现状和动向。其次由后记这种文体的特性和贾平凹的后记写作概况为出发点,通过后记的具体内容来探究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缘起及其对创作对象在文学和美学方面的思考。再者,贾平凹的后记本身继承了贾平凹一贯的语言风格,在篇章结构和艺术思想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此部分在于从语言、文体、结构等方面细致感悟其后记的审美特质。最后一部分在总结和回顾全文的基础上探讨的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和他的后记之间在叙事方面存在的互文性关系,分析了贾平凹后记的存在价值和审美意义。
魏丹丹[3](2018)在《乡土小说与乡土中国的互文性 ——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美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自五四萌芽时期开始,乡土小说的发展就与乡土中国的变迁存在着互文性关系。贾平凹作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作家,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精神和深刻意义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不可避免的留下了大时代冲洗下的历史痕迹。他的长篇小说乡土叙事始终紧贴着乡土中国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变革的沧海桑田,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更迭变迁,见证了民族精神的动荡起伏。从1984年出版的《商州》到2016年的《极花》,贾平凹的乡土创作记录了现代化进程中痛苦挣扎的乡土中国。本文主要从乡土中国与乡土小说的的互文性入手,分析乡土小说与乡土中国变迁的关联性,重点以贾平凹的长篇乡土小说《商州》《浮躁》《妊娠》《高老庄》《怀念狼》《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极花》为基础的具体研究样本,研究贾平凹乡土小说所构建的文学乡村的共时性图景和历时变迁轨迹及其与当代中国乡土社会裂变的互文性关系,并梳理探索贾平凹长篇小说的乡土叙事美学特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近四十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动,大转型时期的社会有太多的矛盾和冲突,贾平凹用文学的语言记录着社会的这种矛盾和冲突。贾平凹十部长篇乡土小说的创作连起来就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乡村变迁的史诗,展现了乡土中国现代文明冲击下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叙事形成了互文、传统、幽玄的审美特征。
刘娜[4](2018)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狼”形象的重构——以《怀念狼》和《狼图腾》为例》文中提出以"狼"为叙事题材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并不罕见,这类小说通常将"狼"作为人的对立面,作品中凡是涉及"狼性"的存在体,都是十恶不赦的象征,人们避之不及。但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狼"形象,却颠覆了历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狼的幻象,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狼"文化世界。在物质水平提升,思想资源匮乏的今天,关注这个转变的文学现象,并探析其背后隐含的表述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贾平凹的《怀念狼》和姜戎的《狼图腾》为例,试图理清当代文学作品中对狼形象的重构和其所象征的独特的精神指向。
潘靖壬[5](2017)在《贾平凹小说叙事审美观念研究 ——以“商州”系列小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贾平凹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文学叙事建构中,其创作实绩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奖无数,而且以其极强的社会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及文化意识感形成了鲜明的叙事审美观念,成为中国当代作家群中的“独一个”存在。难能可贵的是作家自己有着对乡土中国审美建构的叙事追求,始终贯穿于小说创作的“现场”,使其文学叙事与审美观念形成一种主体性的双向建构。本文以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为文本对象,对其中体认出的叙事审美观念进行线性梳理,并结合作家自己的文学观追求与其小说实践进行互为表里的观照。本文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归纳、总结了目前学界对贾平凹的研究情况,从学界对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整体研究,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个性特质等方面的研究,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比较研究,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长篇小说作品的研究等为例进行说明。第二部分简要概括了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情况,对其创作阶段进行分期、划分。第三部分以故乡的明月山水为审美指归归结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乌托邦“还乡”建构,以“商州三录”和《商州》为文本进行说明。第四部分以“农裔城籍”作家的审美追求归结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民间生活与改革文学的融合之路,以《浮躁》为文本进行说明。第五部分以意象、细节贯通整体的审美观念归结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精神世界与意象世界的创建之路,以《怀念狼》和《秦腔》为文本进行说明。第六部分以“文以载道”的审美观念归结出贾平凹文学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化用,以《带灯》为文本进行说明。第七部分为结语,对贾平凹文学叙事建构与审美观念的双向互动进行了总结性说明,肯定了贾平凹的文学地位与价值。
葛珩[6](2016)在《贾平凹文学馆研究》文中认为贾平凹作为在国内外文学界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家,追溯影响其文学世界的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故乡商州,和后来居住了数十载的西安两地的影响。应当说,这两个城市撑起了贾平凹的文学世界,造就了如今的贾平凹。因而,在这两个地方建立以贾平凹的名字命名的文学馆自然很有必要。目前,这两地已经有共三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馆,分别为商州市棣花古镇景区内的贾平凹故居及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西安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筹建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以及西安市临潼区国家休闲旅游度假村内的贾平凹文化艺术馆。这三所文学馆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功能上也有一定差别。这三所文学馆联系起了贾平凹的人生历程,对读者了解贾平凹的文学世界,有着功不可没的影响。同时,三馆也是进行文化交流的绝佳去处,对文学界而言,这样的文学馆对文学的宣传作用也是不可限量的。西方的文学馆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数量,正规的设计,以及重要的社会地位。而在中国,文学馆的发展仅经过了短短几十年,远远落后于国外的水平。现如今全国的文学馆,普遍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配套设施不完备、讲解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更有甚者,文学馆的建立只是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动力的驱使下,这样的文学馆,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种种缺陷。贾平凹文学馆的研究有助于国内文学馆在建立建成,以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借鉴,对于其优势如何更好的发挥,劣势如何改善,都能提供一定的前车之鉴。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无数优秀的文学家不断涌现,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文学家出现。那么为这些文学家建馆是否必要,如何建馆,如何将文学馆与文学家联系起来,又如何让文学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文学馆发展、文学发展的重要命题。通过对贾平凹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分析,发掘商州和西安对于贾平凹的重要性,进而阐释商州和西安三所文学馆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对贾平凹文学作品及特质的分析,以及各馆所处的地域文化风俗的解读中,揭示贾平凹文学馆是如何演绎这种文学气质的,又是如何将地域文化与贾平凹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进行展示的。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对贾平凹文学馆的建成、优缺点、未来发展进行论述,并且提供了一些有具体可操作性的意见。对于贾平凹文学馆的研究,可以为未来的文学馆的发展,以及文学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将局限于建筑学、博物馆学基础上的文学馆研究,扩展到了从文学角度阐释文学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方向上。并且讨论该馆应如何将纪念的文学家的风格及作品,融入到馆内的展示中,为读者提供直观的、极具吸引力的文学世界的现场还原与展示。这种展示对于读者深入理解文学家的内心世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世界,以及构建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学爱好者之间的桥梁,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叶澜涛[7](2016)在《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贾平凹是新时期三十年来重要的作家,其小说创作对于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其研究也不断跟进。目前,贾平凹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研究、作品评价以及比较研究三个方面。此外,还有部分批评质疑的声音。贾平凹研究整体水平较高,涉及的面也较广泛,但仍存在不足和遗憾。通过对其研究现状的梳理和问题的发现,能够更加有效地将贾平凹小说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黄轶[8](2014)在《丁帆学术年谱》文中研究表明丁帆,曾用笔名风舟、马风等。一九五二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祖籍山东烟台。父亲曾就读于燕京大学,后入辅仁大学,一九四六年毕业后入"上海善后管理所"工作。一九五二年,一岁。五月十八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南人民行政公署。一九五四年苏南公署与苏北公署合并为江苏省政府,随父母从苏州迁居南京。一九五八年,七岁。入读南京琅琊路小学。一九六四年,十三岁。入读南京光华门中学。在阶级斗争日益激化的年代,"四清"运动方兴未艾。丁帆看到父亲"夜间都要在烟雾缭绕中书写到黎明",那一份又一份的"自我检查书"
李云霄[9](2013)在《论《怀念狼》的悲剧内涵》文中研究指明《怀念狼》体现了贾平凹"以实写虚"的文学创作理念,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小说。《怀念狼》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因整体性意象构建而造成文本主题的多义性,而且更在于整部作品蕴含深刻的悲剧寓意。小说展现了触目惊心的狼的灭绝和人的异化,在这双重悲剧后面,又隐藏着作者借这部悲剧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人类精神的迷失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危机。
汪宏[10](2012)在《论贾平凹小说的神秘主义》文中提出秦地作家的小说中普遍弥漫着浓郁的神秘主义气息,既有鬼怪精灵,又有神秘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它们出现在秦地作家的小说中,形成了秦地小说的一道奇特的景观。其中,贾平凹的神秘主义书写最为持久和令人关注,同时也是最让人困惑和难解的一个话题。贾平凹的小说首先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灵异的人
二、“新汉语文学”的尝试——《怀念狼》阅读断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汉语文学”的尝试——《怀念狼》阅读断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世纪之交的山乡文明景象及忧思——重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怀念狼》(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议中的商州重返 |
二、“以实写虚”:面向本土的生态叙事 |
三、生态山乡的可能:人的维度 |
结 语 |
(2)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写作概况 |
2.1 后记及其审美特性 |
2.2 文学作品中后记存在的价值 |
2.3 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写作概说 |
3.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的内容及其美学思考 |
3.1 长篇小说后记中关于作品本体创作背景的介绍 |
3.1.1 长篇小说创作的缘起——以《带灯》后记为例 |
3.1.2 长篇小说创作的对象——以《古炉》后记为例 |
3.2 长篇小说后记的审美意识思考 |
3.2.1 现实生命意识 |
3.2.2 历史文化意识 |
3.2.3 自然生态意识 |
3.3 后记对长篇小说艺术创作的探索 |
3.3.1 整体与混沌的艺术追求 |
3.3.2 建构意象的创作手法 |
4.后记叙写中的审美特征 |
4.1 挥洒自如的文风 |
4.2 朴实清丽的语言 |
4.3 随心随性的结构 |
5.后记与长篇小说在叙事角度的互文关系 |
5.1 混沌茫然的意境叙事 |
5.2 乡土文学叙事的审美视角 |
5.3 生活叙事的整体构建 |
5.4 以实写虚的审美意境创造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3)乡土小说与乡土中国的互文性 ——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乡土中国与乡土小说互文性概述 |
2.1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 |
2.1.1 乡土中国的乡土性 |
2.1.2 乡土中国的后乡土性 |
2.2 乡土小说与乡土中国的互文性 |
2.2.1 “五四”启蒙与乡土小说叙事的萌芽 |
2.2.2 战争坏境与乡土小说叙事的变调 |
2.2.3 改革开放与乡土小说叙事的转型 |
3.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与乡土中国的变迁的互文性 |
3.1 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与乡村经济变迁的互文性 |
3.1.1 农村经济改革初期的新潮涌起 |
3.1.2 农村经济改革的凝滞期 |
3.1.3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农耕的溃败 |
3.2 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与乡村政治变迁的互文性 |
3.2.1 村民自治基层权力弱化 |
3.2.2 去乡村化治理面临危机 |
3.3 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与乡村文化变迁的互文性 |
3.3.1 婚恋关系的变化 |
3.3.2 孝亲宗族伦理的断裂 |
3.3.3 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落 |
4.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的美学特征 |
4.1 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的互文之美 |
4.1.1 文本本身的互文性 |
4.1.2 文本与当代乡土中国变迁的互文性 |
4.2 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的传统之美 |
4.2.1 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的精神美 |
4.2.2 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的整体美 |
4.2.3 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的意象美 |
4.3 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的幽玄之美 |
4.3.1 诡异灵动的哲学叙事 |
4.3.2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叙事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5)贾平凹小说叙事审美观念研究 ——以“商州”系列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
1.1.1 研究的依据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作家贾平凹的文学建构 |
2.1 贾平凹文学建构的早期阶段:预热、准备的过程(1973年-1982年) |
2.2 贾平凹文学建构的中期阶段(1983年-1987年):文学观念逐渐成熟、写作风格逐渐稳定的过程 |
2.3 贾平凹文学建构的成熟、稳健阶段(1988年至今)——以长篇小说创作为主 |
3.乌托邦中的“还乡”建构 |
3.1 “乡下人”与乌托邦的审美建构——以“商州三录”为例 |
3.2 乡土乌托邦审美建构的异质化书写——以贾平凹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为例 |
4.民间生活与改革文学的融合 |
4.1 城乡对立中的乡土诗意想象 |
4.2 形而下的“返乡”与形而上的故土——以《浮躁》为例 |
5.精神世界与意象世界的创建 |
5.1 于存在之上构建出的意象世界和精神世界 |
5.2 日常生活叙事中的意象化追求 |
5.3 以“实”“有”体证“虚”“无”——以《怀念狼》为例 |
5.4 密实的流年式叙事——以《秦腔》为例 |
6.对传统文化观念精神的现代性化用 |
6.1 在传承中的文学创新之路:贾平凹的“新汉语写作” |
6.2 对传统文化精神观念的坚守 |
6.3 解析现代人生活状态与精神观念的新的尝试—以《带灯》为例 |
7.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6)贾平凹文学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基础 |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文学馆概述 |
第一节 文学馆的定义 |
第二节 文学馆的功能 |
第三节 文学馆的价值 |
第二章 贾平凹与商州以及商州文学馆 |
第一节 商州概况 |
第二节 贾平凹与商州 |
一、贾平凹在商州 |
二、代表作品 |
第三节 商州文学馆 |
一、商州文学馆 |
二、对商州文化的展示 |
三、对贾平凹商州代表作的展示 |
第三章 贾平凹与西安以及西安文学馆 |
第一节“废都”西安 |
第二节 贾平凹与西安 |
一、贾平凹在西安 |
二、代表作品 |
第三节 西安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和文化艺术馆 |
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
二、西安市临潼区国家休闲旅游度假村内的“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
三、对西安文化及代表作品的展示 |
第四章 贾平凹文学馆的未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整体研究 |
二、贾平凹小说的作品评价 |
三、贾平凹小说的比较研究 |
四、贾平凹小说研究中的质疑声音及其他 |
(9)论《怀念狼》的悲剧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怀念狼》的写作背景 |
二、悲剧的体现 |
(一) 人的悲剧 |
1.失去存在价值的悲剧人物 |
2.麻木不仁的悲剧人物 |
3.狼魂附身的悲剧人物 |
(二) 狼的悲剧 |
1.狼的衰亡 |
2.狼的灭绝 |
三、悲剧的寓意 |
(一) 人类精神的迷失 |
1.知识分子高子明精神的迷失 |
2.猎人傅山和烂头追寻的失败 |
(二) 自然生态环境的危机 |
四、结 语 |
四、“新汉语文学”的尝试——《怀念狼》阅读断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纪之交的山乡文明景象及忧思——重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怀念狼》[J]. 郁勤.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
- [2]贾平凹长篇小说后记的审美研究[D]. 郭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3]乡土小说与乡土中国的互文性 ——贾平凹长篇小说乡土叙事美学研究[D]. 魏丹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4]当代文学作品中“狼”形象的重构——以《怀念狼》和《狼图腾》为例[J]. 刘娜. 名作欣赏, 2018(11)
- [5]贾平凹小说叙事审美观念研究 ——以“商州”系列小说为例[D]. 潘靖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6]贾平凹文学馆研究[D]. 葛珩. 陕西理工学院, 2016(01)
- [7]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J]. 叶澜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8]丁帆学术年谱[J]. 黄轶. 东吴学术, 2014(01)
- [9]论《怀念狼》的悲剧内涵[J]. 李云霄.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8)
- [10]论贾平凹小说的神秘主义[J]. 汪宏.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