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两个系统共用字体库(论文文献综述)
程荣[1](2021)在《汉字“合文”现象在近现代标志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魏蓬蓬[2](2021)在《海洋地质应用门户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构建一个性能稳定的海洋地质应用门户,本文对门户网站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前端开发框架、UI设计和读写分离技术等,并将其应用于海洋地质应用门户。前端开发框架采用Vue。Vue是一款渐进式框架,组件功能非常强大,并能够与第三库进行整合。最大的优点是,它非常的好学好用,性能好,容易被优化,路由机制强大。Vue是运用虚拟DOM和组件化思想,将页面渲染能力进行抽象和封装,实现前端分层,提升Web响应的整体性能。UI技术是在HTML5、CSS3的基础上采用Boot Strap框架和Font Awesome矢量字库,开发响应式Web页面自适应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Boot Strap框架是一套前端开发工具包,具有多种类型的组件,可以快速实现网页的开发。Font Awesome矢量字库主要是对网页中的图标进行样式引用,并可以进行自定义设置。基于以上技术,实现页面的响应式设计,使页面能够根据终端设备的不同和屏幕分辨率的大小进行大小和布局的自动调整,提升网页的自适应能力。读写分离技术运用Free Marker的模板。在海洋地质应用门户的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用预先定义的ftl模板,将数据库中的内容以shtml静态网页的方式保存到Web目录中,由Nginx服务器管理静态网页文件,并通过HTTP协议提供给客户端,提高门户网站的安全性和性能。前端开发框架Vue、响应式Web和读写分离技术,应用在海洋地质应用门户中,是本文的主要成果。
崔晓龙[3](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张婷婷[4](2020)在《比例尺驱动的地质图符号自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地图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地图上地理数据的无极缩放,但地图符号随比例尺变动的差异化表达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以致于目前的地图符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地物特征随比例尺变动的规律。所以本文通过比例尺驱动的地质图符号自适应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地图图件的表达效果。本文中依托于地质行业,通过对GB958-99区域地质图图例的分析归纳,并进行相应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方面:(1)以比例尺为驱动,首先将制图比例尺划分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和小比例尺;并依托于地质行业,基于地质行业的业务需求,对地层、岩性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分析,确定论文比例尺驱动的地图图面刻画粒度,而地图上的地物决定了符号的语义信息,因而对符号的图形结构进行划分,采用全矢量地图符号的思想构建以比例尺为驱动的地质图符号自适应模型,同时考虑比例尺变动后制图综合对地图符号类型的影响,提出只改变符号类型,符号填充内容保持不变的方法,从而达到了不同比例尺相互联动、差异化表达的目的。(2)比例尺变化驱动符号通用模型响应形成不同比例尺下的自适应符号,在大比例尺驱动下形成的地图符号为纹理符号,文中通过对纹理素材进行颜色聚类、纹理骨架提取与合成等步骤设计成不规则图元填充的纹理符号;依据公式制作符号,并构建比例尺驱动的地质图符号数据库,对符号进行存储。目前地质图中,当图斑面积较大时,会使用更加详细的符号进行渲染,为了更好地进行行业适应,文中此需求进行充分照顾,在提供制图比例尺驱动形成的符号的同时,还为面积较大的要素提供较大一级比例尺驱动形成的地图符号。(3)基于以上研究,以比例尺为符号驱动要素,考虑行业需求,以图斑面积为渲染驱动的要素,通过数据库约束,采用面向对象思想设计类库和接口,获取符号,实现图面表达。文中通过将设计制作的符号渲染在大、中、小三种比例尺的示例图中感受整体效果,对比例尺驱动的自适应地图符号模型进行验证,可以感受到符号表达的地物特征更为详细,地图也更加的形象具体。
朱辉[5](2019)在《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海洋巡查执法系统构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脆弱区域。伴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提高海岸带地区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执法效率,对于保护我国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对地观测技术日新月异,各种航空航天监测手段广泛应用在海岸带监测与执法方面。执法部门对于应用需求具有差异性,快速、准确的获取海岸带变化信息并制作各类专题产品,是当前海监执法部门面临的迫切需求。同时,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实现对海岸带变化区域的针对性执法,能够大幅提高执法效率。因此,本文面向海洋监测巡查执法业务需求,研究并实现了一体化的海洋巡查执法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基于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海岸带监测分析。本文分析了海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存储方法及快速显示技术,利用FTP和空间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对高分辨率、大数据量影像的存储管理。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海岸线特点和提取原则,建立了岸线识别解译标志库,提取了胶州湾区域近20年海岸线。通过将海岸线与遥感影像相结合,开发了海岸带的快速对比和海域变化分析功能模块,对胶州湾区域的海岸带变化面积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分析了其变化原因。二、研究实现了面向行业应用的海洋巡查执法专题制图系统。参照国家标准和海洋执法监测行业标准,研究了海洋巡查执法专题图的制作规范,并设计了海洋巡查执法专题图的制图图式和整饰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发实现了对图名、图例、经纬网和标注等地图整饰要素“一键式”动态绘制的专题制图软件模块,显着提高了专题图的制图效率和规范程度。本文开发的图例要素动态获取与绘制模块,扩展了专题制图系统的应用范围;经纬网间隔的自适应计算实现了标准与美观的统一。三、对基于GPS和北斗系统的巡航定位进行研究与实现。本文在分析了目前主流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分别选择GPS和北斗系统作为空间定位数据源,构建开发了巡航执法定位软件模块。针对北斗数据的特点,制定北斗定位信息的解析方案,实现对定位信息的自动解析;通过对GPS和北斗定位数据的规范记录与存储,实现巡查航迹的查询与显示。
任逍航[6](2017)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字检测和识别对图像和视频的内容理解、信息检索、目标定位等计算机视觉中的研究热点有着重要意义,对极具前瞻性的机器人视觉系统、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热点应用的研究也大有助益。自然场景图像的文字复杂性高,传统方法难以准确而全面地提取文字的区域和特征。相较于英文字,具有空间二维结构的中文字更难与复杂背景区分开,识别难度也更大。深度学习是当前图像处理领域热门的算法模型基础,与传统的图像处理算法不同,它可以从图像数据中习得专用的深度图像特征,使设计特征更为高效,针对性也更强。本文继承经典的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框架的设计思想,结合对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的最新认知,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的优秀特性,辅以中文字独有的结构特征,对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进行深入研究。我们重点研究了其中三个关键的功能模块和方法:候选文字区域提取,分离文字和背景图像区域,为深度学习模型提供检测和识别的图像区域;中文字特征提取,以中文字结构为核心,在深度学习模型中设计文字结构特征提取方法,提升特征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深度学习模型辅助训练模块,在现有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数据不足的情况下,使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准确有效。最后,在上述功能模块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上分离的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进行了融合尝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候选文字区域提取。候选文字区域是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重点分析的局部区域,提取的精确性对算法的性能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图像区域提取算法多为图像物体设计,所提取的文字区域常混入复杂背景,独立性成为了精确性中的短板,降低了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的性能,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算法中尤为明显。在经典的最大稳定极值区域(MSER)提取算法中,边缘模糊往往被视为显着的图像局部干扰,影响着候选文字区域提取的独立性。本文以边缘模糊为关注点,对MSER在自然场景文字图像的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文字和背景区域的边缘模糊有着显着的不同。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在MSER提取算法中加入边缘模糊的分析,提取具有显着文字区域边缘模糊特性的图像区域作为候选文字区域。该算法所提取的图像局部区域独立性强,因此得名I-MSER(Isolated-MSER)。我们在算法中设立了调节参数,通过调节对边缘模糊的容忍度,使提取区域可以应用于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它候选文字区域提取算法,以I-MSER提取算法为核心的文字检测算法在检测性能上表现更佳。(2)中文字特征提取。在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中,中文字特征的独特性和区分度分别是检测和识别算法的关注焦点。由于中文字有着上下、左右、包围等复杂多样的文字结构,常用的深度图像特征提取结构在提取中文字特征时,在独特性和区分度上都会有所欠缺。本文从中文字发展演化和人类认知中文字两个角度出发,发现中文字结构部件是中文字构造和认知时的关键部分。通过对中文字结构部件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中文字结构部件在结构区域的比例上有很高的集聚性,可以分为八种结构类型。据此,我们参照深度图像特征的内在机制,为诸类中文字结构部件单独设计了检测窗口,对本类部件敏感性强,而对其他部件敏感性弱,使之成为结构部件的专用的特征提取结构。在深度学习模型中,这些提取结构平行放置,成为中文字结构特征的专用的提取层,名为中文字结构部件检测(TSCD)层。在TSCD层中,这些特征提取结构被平行放置以保证提取过程互不干扰,使其可以从上层的文字笔画特征中,提取准确且全面的中文字结构特征,且具有高独特性和强区分度。实验结果表明,TSCD层所提取的中文字结构特征,相较于基本的深度图像特征,在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检测算法和识别算法中都有更为优异的性能。同时它在连合中文字检测算法和识别算法时,消除了特征相异带来的性能损失,相较于基本的深度图像特征性能更佳。(3)深度学习模型辅助训练模块。现有自然场景图像中文字数据集在尺寸和标注上十分有限,在此基础上使用常规方法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文字图像很敏感,弱化了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的性能。由于大数据集构造成本高,使用高效的训练方法,是提高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性能的的一大重点。本文从无监督学习和扩充训练图像两个角度出发,探索适合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辅助训练模块。针对中文字的高度抽象性,我们将卷积层模型和稀疏编码算法相结合,为无逆运算的卷积层设计了无监督训练方法,名为卷积稀疏自编码器(CSAE)。它可以使卷积层从最简单的人工中文字图像中习得有效的预训练参数。我们将中文字在自然场景图像的表现形成过程分成三个不同阶段,并为之分别设计了模拟方法,从而构建人工中文字生成器。它生成的人工中文字图像与自然场景中文字图像高度相似,可以对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有效的预训练。实验结果表明,CSAE和人工中文字生成器对中文字检测和识别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过程各有助益且优势互补,显着提升了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的性能。(4)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的融合尝试。传统上,文字检测和文字识别是两个分离的算法。由于它们的算法目的和特征选择存在诸多差异,连合两者构造完整的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时,会产生很多不适应,大幅影响完整算法的性能。近来,融合的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因其功能组件上的融合设计,消弭了连合时的不适应,提高了完整算法的性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我们通过对文字检测与识别独立模型的结构组成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候选文字区域提取和中文字特征提取是融合算法中重要的融合点。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基于I-MSER提取算法和TSCD层中文字特征提取结构设计了中文字检测和识别融合算法,并对融合的关键点进行设计:候选文字区域生成算法,修正I-MSER提取的候选文字区域,使其仅包含单个中文字;融合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将TSCD层提取的中文字结构特征,同时输入检测和识别分类器,最后基于中文字图像先验知识对分类结果进行融合。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连合结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的融合结构取得了更佳的文字检测与识别结果,表明了融合结构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张晓龙[7](2017)在《基于规则匹配的地图符号共享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获取及存储技术不断创新,获取的海量空间数据的共享管理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空间信息的共享成为当今GIS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潮流,然而作为空间信息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符号的共享研究却相对缓慢,主要是因为各GIS平台对同一地理要素的符号定义各不相同,因为符号定义标准难以统一,使得同一地图符号的语法结构和语义描述形式存在图元构成和格式定义不一致的情况,由于以上因素,地图符号的共享难以突破各GIS系统平台的限制,使得地图符号在设计制作时,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同时也导致了各平台对地理要素信息的准确表达受到较大影响,限制了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进程,因此,对地图符号共享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解决以上问题,在总结分析了现有的符号标准及共享技术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匹配的符号共享技术的解决方案,该技术方法是在定义通用符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统一的符号编码规则,建立通用符号库,在各GIS平台开发各自符号控件的条件下,实现其符号库与通用符号库的符号共享,并通过网络或单机环境统一读取通用符号库符号,最后进行地图符号的共享表达。为实现这一技术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研究分析传统的地图符号通用标准,深入探讨了现有的几种符号共享的技术方法,以及它们在符号共享时所解决的问题和各自的优缺点,为本文提出新的符号共享技术奠定其理论基础。(2)对地图符号进行了通用的基本分类,阐述了影响地图符号表达的几类基本符号变量,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同时分析总结了一般地图符号模型的绘制方法和特点,以及影响符号模型构建的相关变量因素。(3)引出SLD符号编码规则,分析SLD符号文档结构,并建立SLD符号定义模型,据其构建相应的点、线、面符号定义模型。(4)进行了通用符号库及规则符号库的设计。在进行通用符号库设计时,分析了符号库设计时应遵循符号共享的原则特点,并依据地图符号定义模型,将地图符号从语义描述和语法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最终确定通用符号库的结构形式;而在规则符号库设计时需要将基本的各分类地图符号的格式和符号参数进行定义,以确立调用通用地图符号库的相关规则。(5)根据设计的地图符号库,利用相关组件,以B/S架构式的Web服务建立GIS实验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符号共享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提出的地图符号共享方法,结合实验验证,说明基于通用符号库的规则匹配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平台间符号库的共享表达,统一了符号编码规范的相关标准,提高了地理要素信息在地图上表达的准确性和地图符号的一致性,为实现地理要素空间数据与符号数据的同步共享提出了新的技术方法,促进了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进程。
孙振众[8](2012)在《基于QNX操作系统的汽车全液晶仪表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全液晶仪表采用TFT-LCD屏代替了传统的机械结构,解决了指针式仪表内容单一,可扩展性差的问题,逐渐开始在高端车型上得到应用。目前国内全液晶仪表的开发多处于实验阶段,采用通用处理器和开源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与消费电子类相比,汽车电子对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QNX是一种微内核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具有结构清晰,功能稳定,可靠性和实时性高的优势。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QNX操作系统的汽车全液晶仪表的开发方案。QNX的微内核架构将驱动和应用程序均放在用户态执行,有效避免了程序错误或者驱动崩溃引起的系统故障;采用基于抢占式的调度方式并能进行快速的上下文切换,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采用消息传递作为任务之间最基本的通信方式;提供了多种人机界面组件。基于QNX的微内核结构,对仪表软件进行了层次化设计。驱动程序与底层硬件进行交互,并在QNX资源管理器架构下为应用程序提供标准接口;应用程序采用标准化的通信和调用方式,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为方便程序的升级和维护,采用了多进程多线程的软件结构;选择了先入先出和轮转调度相结合的调度方式来保证实时性和系统的效率;对关键应用程序给出了线程实现方案。QNX下的资源管理器为驱动程序提供了标准的文件接口,方便应用程序的移植。对资源管理器的工作方式和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针对硬件平台的CAN控制器,开发了相应的驱动程序。分析了QNX系统的启动过程,并将仪表软件系统进行了镜像封装。分析车辆信息在液晶仪表上的显示需求,根据显示类型的不同,分为持续性显示,动态显示,数字显示和缓动显示四类。对每一类型的显示给出了在QNX下的解决方案。基于flash的方式能够减少工作量。在flash开发环境中进行仪表界面的绘制,能够更直观的看出显示效果。采用ActionScript语言进行图形的动态控制,控制结构更加清晰。针对仪表指针的缓动要求,提出了采用actionscript类文件和OpenGL语言描述的两种方案,并给出了实现方式,对两种方案的效果进行了对比。
关乃轩[9](2011)在《嵌入式GUI用户输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GUI)系统中,用户输入是人机交互的基础。用户输入模块的功能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支持多种输入方式,如鼠标、键盘、红外遥控、软键盘等,以适应嵌入式设备不同的应用场景;第二,支持多种字符集的输入,如英文字符集、中文简体繁体字符集等,以适应嵌入式设备本地化需求。本文针对这两方面的功能需求,以家庭信息终端项目为依托,对嵌入式GUI用户输入模块进行了研究与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嵌入式GUI用户输入模块的技术背景以及本文的研究目标。然后对家庭信息终端GUI用户输入模块设计和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依次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嵌入式GUI系统,中文显示技术,中文输入法技术。接下来本文对目前主流的嵌入式GUI系统进行了调研和比较,结合家庭信息终端的硬件平台和应用需求,选择基于Qt Embedded进行图形用户界面的开发和设计,并对Qt Embedded GUI系统的消息事件驱动机制、多国语言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了Qt Embedded软键盘和具有键盘鼠标功能的红外遥控器驱动。为了支持中文输入,本文接下来介绍了具有词组输入功能的拼音输入法的设计和实现。最后在家庭信息终端系统平台上给出了测试方案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罗冰[10](2010)在《实时在线双网隔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我国电子政务推广应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电子政务内网用户选用双网隔离计算机作为计算机物理隔离的首选安全解决方案。随着电子政府和国家保密需求的发展,用户发现原来的物理隔离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并对物理隔离提出了快速切换、保存现场的需求。本论文重点研究第三代隔离技术——实时在线双网隔离系统。实时在线双网隔离系统属于端设备物理隔离主机,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在两个网络间实时在线、安全自由地切换时,保证计算机的数据在网络之间不被重用。系统利用了ACPI协议中的S3,通过BIOS、硬件控制卡、主板和应用软件几方合作,构建了一个物理隔离的安全双网环境。典型的切换过程如下:当计算机进入其中一个操作系统时,硬件隔离卡保证被隔离的计算机硬盘、内存及相应网络相互不连通;在转换时,正在运行的操作系统挂起并释放所拥有的资源,由硬件控制卡保存切换信息,唤醒另一个睡眠中的系统。最快转换速度可达到5秒,很好的满足了当前市场的需求,开辟了终端物理隔离的新领域。
二、让两个系统共用字体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两个系统共用字体库(论文提纲范文)
(2)海洋地质应用门户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技术综述 |
2.1 前端框架 |
2.1.1 常用前端框架 |
2.1.2 Vue.js框架 |
2.2 UI开发技术 |
2.2.1 HTML5技术 |
2.2.2 CSS3技术 |
2.2.3 响应式web技术 |
2.3 矢量字体库 |
2.4 读写分离技术 |
3 需求分析 |
3.1 需求背景 |
3.2 功能需求 |
3.3 非功能需求 |
3.4 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
4 总体设计 |
4.1 总体结构 |
4.2 功能设计 |
5 详细设计 |
5.1 UI设计开发 |
5.1.1 样式文件设计 |
5.1.2 响应式Web设计 |
5.1.3 矢量字体的引用 |
5.2 Vue前端开发 |
5.2.1 菜单栏渲染 |
5.2.2 列表渲染 |
5.3 读写分离的开发 |
5.3.1 FTL模板文件 |
5.3.2 生成静态网页文件方法 |
6 总结 |
6.1 主要工作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比例尺驱动的地质图符号自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内容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4.3 技术路线 |
2 自适应地图符号理论基础 |
2.1 全矢量地图符号理论基础 |
2.1.1 地图符号的分类 |
2.1.2 地图符号视觉变量 |
2.1.3 全矢量地图符号 |
2.2 符号自适应相关理论 |
2.2.1 自适应地图概念 |
2.2.2 地图符号自适应的基本概念 |
2.3 多比例尺符号表达 |
2.4 关系数据库技术 |
3 比例尺驱动的自适应地图符号模型设计 |
3.1 比例尺驱动内容表达粒度划分 |
3.1.1 区域地质图数据内容分析 |
3.1.2 比例尺与表达内容的关系 |
3.2 比例尺驱动的自适应地图符号模型 |
3.2.1 小比例尺驱动的自适应地图符号模型验证 |
3.2.2 中比例尺驱动的自适应地图符号模型验证 |
3.2.3 大比例尺驱动的自适应地图符号模型验证 |
3.2.4 制图综合驱动符号类型变化 |
3.3 要素面积对自适应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自适应地图符号数据库访问设计 |
4.1 渲染驱动分析 |
4.2 自适应地图符号存储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关系对象设计 |
4.2.2 数据库具体表设计 |
4.3 地图符号访问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比例尺驱动的自适应地图符号应用 |
5.1 小比例尺地质图符号示例图 |
5.2 中比例尺地质图符号示例图 |
5.3 大比例尺地质图纹理符号示例图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海洋巡查执法系统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主要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海洋巡查执法现状 |
2.2 海洋巡查执法的主要技术 |
2.3 海洋巡查执法系统的研究现状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技术架构设计 |
3.2 流程设计 |
3.3 功能设计 |
4 影像数据管理与对比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存储管理与显示研究 |
4.2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海岸线提取 |
4.3 基于遥感影像的海岸带对比分析 |
5 海洋巡查执法专题图制作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海洋巡查执法专题图的制作规范研究 |
5.2 专题制图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6 巡查定位与航迹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
6.1 卫星定位系统概述 |
6.2 基于GPS的定位研究与实现 |
6.3 基于北斗系统的定位研究与实现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 |
1.2.1 自然场景图像的文字检测历史和现状 |
1.2.2 自然场景图像的文字识别历史和现状 |
1.2.3 融合的自然场景图像的文字检测和识别历史和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2.5 数据集和评估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候选文字区域提取算法:I-MSER |
2.1 引言 |
2.2 MSER介绍 |
2.2.1 MSER提取算法 |
2.2.2 MSER在文字和背景区域中的差异 |
2.3 I-MSER提取算法的设计 |
2.3.1 I-MSER提取算法的设计动机:MSER的统计分析 |
2.3.2 I-MSER提取算法的设计思想 |
2.3.3 I-MSER提取算法的流程 |
2.4 以I-MSER为核心的文字检测算法流程 |
2.5 实验 |
2.5.1 深度学习模型及其训练样本 |
2.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附图 |
第三章 人工中文字图像生成器和CSAE |
3.1 引言 |
3.2 人工中文字图像生成器 |
3.2.1 设计动机 |
3.2.2 设计方法 |
3.3 卷积稀疏自编码器(CSAE) |
3.3.1 卷积层和稀疏自编码器 |
3.3.2 CSAE的设计 |
3.4 实验 |
3.4.1 人工中文字图像生成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中文字识别实验 |
3.4.2 CSAE: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中文字检测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文字特征提取:TSCD层 |
4.1 引言 |
4.2 中文字结构部件 |
4.2.1 中文字结构部件是构造和认知的核心 |
4.2.2 中文字结构部件的划分方法 |
4.3 中文字结构部件检测(TSCD)层 |
4.3.1 通用卷积特征表达的限制 |
4.3.2 TSCD层的设计 |
4.4 实验 |
4.4.1中文字检测实验 |
4.4.2中文字识别实验 |
4.4.3中文字检测和识别连合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附图 |
第五章 融合的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 |
5.1 引言 |
5.2 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的融合框架 |
5.3 候选文字区域生成算法 |
5.3.1 算法的设计目的 |
5.3.2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区域生成算法 |
5.4 融合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深度学习模型 |
5.4.1 基于TSCD层的中文字特征提取结构 |
5.4.2 平行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分类结构 |
5.4.3 检测和识别分类结果的融合分析 |
5.5 实验 |
5.5.1 融合的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 |
5.5.2 候选文字区域生成算法作用 |
5.5.3 融合的中文字检测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附图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7)基于规则匹配的地图符号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图符号标准规范的研究现状 |
1.2.2 地图符号共享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 |
第2章 地图符号的相关技术理论 |
2.1 地图符号基本分类及其变量 |
2.1.1 地图符号的基本分类 |
2.1.2 地图符号的相关变量 |
2.2 地图符号一般数据模型 |
2.2.1 点状符号数据模型 |
2.2.2 线状符号数据模型 |
2.2.3 面状符号数据模型 |
2.3 基于SLD地图符号的描述 |
2.3.1 SLD符号编码规则 |
2.3.2 SLD符号定义模型 |
2.3.3 点、线、面符号定义模型的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图符号库的设计 |
3.1 通用地图符号库的设计 |
3.1.1 符号库的设计原则及特点 |
3.1.2 符号库的结构设计 |
3.2 地图符号规则库的设计 |
3.2.1 规则库地图符号格式的定义 |
3.2.2 规则库地图符号参数的定义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图符号规则匹配的设计与实现 |
4.1 地图符号数据的规则匹配 |
4.1.1 地图符号数据组织 |
4.1.2 基于符号库的规则匹配 |
4.1.3 地图符号库的组件技术 |
4.2 符号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1 系统概述 |
4.2.2 系统平台设计 |
4.3 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QNX操作系统的汽车全液晶仪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QNX操作系统的分析 |
2.1 引言 |
2.2 QNX微内核结构 |
2.3 任务调度与实现 |
2.3.1 线程调度方式 |
2.3.2 线程调度的实现 |
2.3.3 数据的同步与互斥 |
2.4 进程间通信 |
2.4.1 QNX进程间通信机制 |
2.4.2 消息传递的实现 |
2.5 操作系统的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QNX的仪表软件结构设计 |
3.1 引言 |
3.2 软件的结构设计 |
3.3 任务的划分 |
3.3.1 进程的划分 |
3.3.2 进程间的消息传递 |
3.3.3 优先级设置原则 |
3.3.4 线程划分结果 |
3.4 关键线程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接口与驱动软件的开发 |
4.1 引言 |
4.2 硬件系统 |
4.3 驱动程序的设计 |
4.3.1 驱动程序的结构 |
4.3.2 资源管理器的体系结构 |
4.4 驱动程序的实现 |
4.4.1 资源管理器初始化 |
4.4.2 硬件设备的初始化 |
4.4.3 消息处理函数 |
4.4.4 POSIX接口函数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1 单个节点测试 |
4.5.2 CAN网络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QNX操作系统的图形显示技术 |
5.1 引言 |
5.2 全液晶仪表的显示需求 |
5.3 仪表的设计方案 |
5.3.1 持续性图片显示 |
5.3.2 动态显示 |
5.3.3 数字显示 |
5.3.4 缓动显示 |
5.4 全液晶仪表的开发实现 |
5.4.1 flash播放的实现 |
5.4.2 Flash文件的制作 |
5.4.3 AS类的编写 |
5.4.4 接口文件的编写 |
5.5 指针的OpenGL实现 |
5.5.1 初始化配置 |
5.5.2 图形的绘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封装与实验结果 |
6.1 引言 |
6.2 系统的封装和加载 |
6.2.1 系统的启动过程 |
6.2.2 镜像文件的制作 |
6.3 软件开发的实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嵌入式GUI用户输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目录 |
表格目录 |
缩略语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标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2 关键技术综述 |
2.1 嵌入式GUI 系统 |
2.2 中文显示 |
2.3 中文输入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嵌入式GUI 用户输入模块的分析与设计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硬件平台分析 |
3.3 总体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嵌入式GUI 用户输入模块的实现 |
4.1 输入引擎模块的实现 |
4.2 中文输入法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方案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实时在线双网隔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企事业单位电子政务的发展及隔离需求 |
1.2 双网隔离技术的发展 |
1.3 本论文组织 |
2 实时在线双网隔离 |
2.1 高级配置和电源接口(ACPI) |
2.2 BIOS对S3的支持 |
2.3 内存架构分析 |
2.4 系统结构及技术难点 |
3 系统框架设计 |
3.1 硬件框架 |
3.2 软件框架 |
4 系统BIOS层模块的实现 |
4.1 BIOS层与控制卡通讯模块实现 |
4.2 BIOS处理模块 |
4.3 ISA ROM模块 |
5 底层UI模块 |
5.1 SVGA编程 |
5.2 图形显示 |
5.3 汉字显示 |
5.4 无OS支持的鼠标驱动 |
6 硬盘控制模块 |
6.1 BIOS层硬盘访问 |
6.2 获取硬盘序列号 |
7 单片机软件 |
7.1 单片机芯片结构及功能分析 |
7.2 单片机SMBus通讯模块实现 |
7.3 单片机USB通讯模块实现 |
8 应用层软件 |
8.1 MFC开发 |
8.2 应用层软件的实现 |
9 总结及展望 |
9.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9.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让两个系统共用字体库(论文参考文献)
- [1]汉字“合文”现象在近现代标志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 程荣. 西南大学, 2021
- [2]海洋地质应用门户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D]. 魏蓬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比例尺驱动的地质图符号自适应研究[D]. 张婷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5]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海洋巡查执法系统构建技术研究[D]. 朱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场景图像的中文字检测和识别算法研究[D]. 任逍航.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7]基于规则匹配的地图符号共享研究[D]. 张晓龙.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8]基于QNX操作系统的汽车全液晶仪表开发[D]. 孙振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3)
- [9]嵌入式GUI用户输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关乃轩.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10]实时在线双网隔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冰.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