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软件服务源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程惊雷[1](2021)在《中国汽车蝶变与终局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市值评估体系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迁?刚才邵同学和大家围绕资本市场对汽车行业从空间、时间、周期角度做了一个方法结构性分析。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个周期当中,空间或者时间上的价值点会发生什么变化。现在整个汽车产业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到目前为止终局到底会是怎样的状态,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有很多结构性的定论,但到底会发生什么,可能我们还是需要持续地研究和判断。
关燕婷,张旭[2](2021)在《蝴蝶效应下的中医药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探索》文中指出中医药文旅融合产业是近年来文旅产业的新兴领域。随着新冠疫情常态化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中医药的市场关注度日益升温,文旅产业亦随之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新媒体和软件服务的全方位网络云平台,以中医药专业为指导和学术支撑,以云旅游的形式,为中医药文旅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云平台蝴蝶效应对中医药文旅产业的作用精确把握初始条件,激发效应涟漪,以云平台为载体,通过云旅游的形式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远距离传输及文旅交互体验,并惯性带动线下文旅的灌续发展,实现文旅融合效应的最大化。以中医药学科专业为指导,形成云平台为载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医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云平台蝴蝶效应下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刘宁,刘永权[3](2021)在《实践性知识视域下教师在线教育能力模型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开放大学教师作为在线教学的实践者、设计者、监控者、学习支持服务提供者,是教学走入良性运作轨道的关键推动力量。面对体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如何建设好相对匮乏的师资队伍?如何利用教改契机提升教师反思能力?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包含哪些关键要素?本研究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多模态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以实施在线教学的一线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实践性知识产生的行动—反思路径,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利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式,通过访谈法、实物分析法进行资料收集并完成三级编码,得到教育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团队赋能、人文关怀能力四个核心概念,构建基于实践性知识的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框架。教师基于教育教学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支撑在线教学的运行与教育教学理念的实现;通过团队为个体赋能,获得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克服在线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情感缺失,使得在线教学以整体良性运作的状态向前发展,保障教师、学生、技术平台、学习资源深度互动。
李浩,冯钰,何秋萍[4](2021)在《合作创新中“知识分享—隐藏平衡”构念、维度及其测量》文中认为本文将知识分享与知识隐藏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提出了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分享—隐藏平衡"构念,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了其内涵,发现平衡包括维持优势、知识利用、协调有效、互利共赢和合作满意五个维度,进而通过大样本分析开发并检验了平衡测量量表,给出了合作创新中"知识分享—隐藏平衡"的定义;提供了识别和度量合作创新绩效与可持续性的平衡、合作创新双方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的平衡的工具,以及合作创新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从反直觉的视角揭示了知识分享的消极作用和知识隐藏的积极作用。
杨玥[5](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杜冬梅[6](2021)在《智能传播环境中公共文化场馆受众拓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唐瑜蔓[7](2021)在《基于EVA的SW智能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得益于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推动了智能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智能化产品的多样性,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中国政府相继出台针对智能化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规范,强调技术的落地效应,促进智能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使其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推动智能化行业步入发展新阶段。但是,中国智能化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保障,还需要对相关企业财务绩效做出科学评价。对此可以借助EVA绩效评价方法对企业进行财务绩效分析,该方法是对传统财务绩效评价的补充,能够有效评价企业的真实价值,发现阻碍企业经营的问题,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本文基于EVA绩效评价方法对一家智能化企业进行分析。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描述相关理论概念。其次介绍了SW智能企业,在描述目前国家对智能行业的政策下,通过对其现存财务绩效进行论证,并与行业内规模相当的企业进行分析对比,指出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现存绩效方法的不足,论证EVA绩效评价方法在该企业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根据EVA计算方法得出SW企业经济增加值,并与传统财务绩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采用EVA绩效评价方法下的SW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全面。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该企业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以期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通过上述基于EVA绩效评价方法对SW企业的分析,发现EVA能更科学合理的体现企业的实际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现存的经营状况做出较为准确、合理的评价,指导他们在企业未来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价值。
吴俊[8](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生计资本是农户的主要资源,其有效运用不仅是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保证,更是优化生计组合,降低生计脆弱性、维持生存和求得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农村合作社的成立为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提供了帮扶,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合作社通过整合生产资源,给农户提供了多种生计策略的选择,对进一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人文地理学、管理学和运筹学有关人地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聚类优化理论以及可持续生计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多样化程度与生计资本优化配置效率不高、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不明确以及农村合作社对农户生计作用途径不明晰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2017-2020年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运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法、聚类分析模型等方法,对比分析农村合作社对农户生计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重点分析石漠化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的特点及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因素,阐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合作社对现阶段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路径和表现方面,揭示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机制以及生计资本要素变化对合作社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提出石漠化治理中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的对策,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出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变迁和源动力两大主要影响因素,论证了合作社在提升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本中的重要作用及途经。外力通过作用于生计背景或直接输入对贫困居民生计资本存量产生影响,贫困居民所处脆弱性生存背景、制度和经济形势、社会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户生存的外部环境变迁规律和趋势。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相关种植、养殖的技术经验,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对于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户给与技术扶持,以此来提升绩效水平。合作社通过直接提供生产资本帮助农户发展生产,从而有效缓解农户金融资本的约束;提高基于制度的信任关系,提高成员农户社会资本水平;通过组织层面投资,提高成员农户可控的物质资本;通过集体投资有效改善农户自然资本水平。(2)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的显着性因素,合作社技术帮扶农户情况(显着性2.35)和合作社生产经营市场认可情况(显着性2.07)是提升农户生计的主要因素。农村合作社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合作社经营对农户生计的影响,采用线性组合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提出影响农户生计的显着性因素。研究调查模型中所包含的6种显着性变量的情况,通过显着性分析方法得出:合作社经营制度(显着性0.79)、合作社注册资本(显着性0.67)、合作社生产经营产品的品牌(显着性1.23)、合作社生产经营市场认可(显着性2.07)、合作社技术帮扶农户(显着性2.35)、合作社技术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显着性1.14)。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影响巨大,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表现为选择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选择经济作物为主和选择粮食作物为主和选择传统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并重的经营方式;因而引起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变化,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扩大了自身生计的策略选择,有机会参与更多的经济活动进行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增加了农户主动参与合作社经营的意愿;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资本的嬗变带给农户更多的生计方式,从而达到抵御生计风险的目的。(3)研究了农户最优生计策略的选择方式,通过对比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社农户的年平均收入指标,农户选择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生计策略的人均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生计策略。在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中选择六个典型合作社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对比分析三个研究区农户生计资本之间的异同,调研掌握了农户家庭收入的基本构成,基于聚类分析模型将农户的生计策略进行分类,得出5种不同生计策略的类别,在三个研究区中,选择策略2以花椒生产为主的农户人均收入最高,也代表了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方向。通过对三个研究区的对比研究表明:一方面,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提升效果显着,在无-潜在石漠化地区农户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石漠化地区;另一方面,农户选择合作社影响下的经济作物的生计策略优越性较好。(4)在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策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2016年-2020年喀斯特地区农户各生计资本增长状况,分析表明物质资本增幅最大金融资本次之,自然资本最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适应策略。加强本地农户生产经营经济作物的意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社对农作物生产相关技能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合作社对农户生产经营的引领作用,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帮扶指导,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在喀斯特地区土地种植和经营作物的方向上探索农户土地流转新模式,提高自然资本利用效率;将农户的生产生活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引入合作社进行集中生产,最大限度的释放人力资本,提高物质资本投入与异地搬迁相结合;对金融机构向贫困家庭发放贷款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向贫困居民发放小额贷款和无息贷款。整合和规范发展民间金融资本,帮助贫困家庭多渠道获得贷款需求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实现多方贷款;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引导农户之间加强交往,向合作社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借助合作社的平台推广效应,推广成熟的种植品种。
潘苏楠[9](2021)在《中国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总和,是一种高质量型创新要素。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呈现出低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高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比重持续上升的整体态势。而由低教育程度人力资本逐步向高教育程度人力资本进行动态演进,是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一个典型表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实现初级人力资本向中级人力资本过渡,并逐步向高级人力资本进行动态演化,在演化进程中,要保障各类人力资本的互补匹配与协调发展,以此来满足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面对劳动力人口数量连续下降的人口红利瓶颈以及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双重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问题已备受关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具有知识外溢效应,是构建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要素,通过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和高附加值产业进行转移,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石。那么,以初级人力资本向高级人力资本动态演进为特征的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通过什么机理、哪些路径作用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协调效应?以及协调前景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规范分析、模型构建、实证检验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深入探讨分析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围绕主要研究内容,具体的行文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明确本文具体的结构安排;之后,介绍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研究方法,并规划出本文详尽的技术路线图;最后,概述几点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理论贡献。第2章,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比较系统的搜集、梳理与归纳,深入了解人力资本、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和发展脉络,以期能够明晰已有文献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而识别出相关领域有待深入挖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3章,概念界定及指标测度。首先,通过对相关研究的追本溯源,界定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然后,参考借鉴已有研究并结合发展实际,选取各个变量的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变量进行具体的测算,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做好最基础的铺垫。第4章,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机理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归纳,部分文献已经认识到了,产业结构升级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效应,但是,目前鲜有文献对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传导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本章节在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并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升级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和估算,继而进一步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第5章,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机理研究。在前文验证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路径的基础上,本章节以期能够进一步打开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作用黑箱”。通过文献调研与理论梳理,从而提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通过自主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自主创新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和估算,并对其实证结论进行总结探析。第6章,基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发展路径探究。在上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的基础上,本章节采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冲击轨迹,并进一步地运用Bootstrap技术,对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以此构建出,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为源动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又以经济发展反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可持续生态圈。第7章,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前景研究。在全球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和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下,人力资本作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载体,是一种高质量型创新要素,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机理,构建协调度测度模型,得出二者协调效应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和ARIMA模型,对其协调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也相当于对这两种预测方法进行互证检验。第8章,结论与展望。本章节首先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启示,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局限,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综上所述,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观察-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检验-结论探讨”的科学研究逻辑和解决问题思路指导下,深入分析和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并探究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效应,对其协调发展前景进行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和理论贡献。一是基于整体刻画和动态演化的视角探析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拓展和深化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本是知识与技能的主要载体,具有知识外溢效应,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源动力,因此,人力资本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但目前,鲜有文献从整体角度去刻画和描述,以初级人力资本向高级人力资本动态演进为特征的人力资本整体数量、质量状况及其结构演进的全貌。本文尝试拓展和深化已有研究,界定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概念及内涵,构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模型,从整体角度去考察中国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程度。二是深入剖析并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及传导路径。探究解析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机理和“作用黑箱”,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和估算。从理论分析上建立起变量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方法应用上丰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经验研究。三是研究分析变量之间的冲击效应和作用路径,构建基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发展可持续生态圈。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分析框架中,采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作用轨迹和冲击效应,并进一步地运用Bootstrap技术,对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同时建立起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为源动力,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又以经济发展反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可持续生态圈。
曾雯珍[10](2021)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随着企业参与办学主体地位的不断升高,其参与动力不足问题也逐渐凸显: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具有较强意愿但实际参与不足;参与办学形式局限于浅层而深度不足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尚未形成广泛有效的机制。基于此,研究以系统理论以及场动力理论为基础,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为目标,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要素以及动力生成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与场动力理论分析动力机制内在规律。研究结合系统理论及文献研究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要素分为“内部动力要素”和“外部动力要素”两个维度八个要素,并对动力机制进行SFP分析,作为动力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实证调研与采集数据。一方面,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动力要素构成及作用路径进行分析: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省647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不同特征的企业参与动力存在差异;发挥内外部动力要素作用能够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内部动力要素在外部动力要素对企业参与动力特征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采取访谈法进一步探讨问卷调查结果的深层次原因:选取15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后发现企业参与关注长期收益,人力是企业参与办学的最大动力;企业开始关注技术提升作用与社会资本促进作用,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能力与特征影响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企业参与过程缺乏政策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缺乏市场引领力等成为企业参与阻力。最后,构建模型并提出机制实现路径。基于调查研究与访谈研究结论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认为动力机制模型应包含动力启动、动力加速、动力整合以及动力稳定四个阶段,内外部动力要素发挥阶段性差异作用。在动力机制模型中,涉及政府、市场、行业以及学校四个主体,为实现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研究基于四个主体提出动力机制模型的实现路径: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合作吸引力;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二、管理:软件服务源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软件服务源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2)蝴蝶效应下的中医药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平台为载体的中医药文旅产业特点 |
(一)互联网科技与新媒体参与度提升。 |
(二)学术与产业融合加强。 |
(三)顺应新冠疫情常态化以及后疫情时代新业态模式日益显现。 |
二、云平台对中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的正负双向蝴蝶效应 |
(一)“云”的蝴蝶效应。 |
(二)云平台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 |
1.初始条件之蝴蝶——中医药文化和旅游内涵。 |
2.初始条件之源动力——云平台。 |
3.初始条件之外界环境——传播者及受众。 |
(三)云平台蝴蝶效应对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的正负双向作用。 |
1.蝴蝶效应对云平台下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的正向作用。 |
2.蝴蝶效应对云平台下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的负向作用。 |
三、引导云平台对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的正向作用 |
(一)重视中医药文化内涵的选择、建设和创新。 |
(二)重视云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
(三)中医药文化的情报搜集整理、培养中医药文旅专业队伍与产业发展合作。 |
(四)加强监管力度,净化平台环境。 |
四、结语 |
(3)实践性知识视域下教师在线教育能力模型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1.实践性知识 |
2.开放大学教师专业能力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三)数据收集 |
1. 访谈数据: |
2. 文本数据: |
(四)数据处理 |
1. 命名概念类属(一级编码)。 |
2. 命名轴心类属(二级编码)。 |
3. 命名核心类属(三级编码)。 |
(五)研究信度与效度 |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核心类属的解析 |
1. 教育教学能力 |
2. 信息技术能力 |
3. 团队赋能 |
4. 人文关怀能力 |
(二)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核心类属间关系分析 |
1. 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基础。 |
2. 信息技术能力是关键支撑力。 |
3. 团队赋能是发展续航力。 |
4. 人文关怀能力是思政润滑剂。 |
(三)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模型构成 |
1. 教育教学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共同通过在线教学与庞大的学生群体发生连接。 |
2. 团队赋能与信息技术能力通过知识联通、技能学习共同指向教师队伍本身。 |
五、总结与建议 |
(4)合作创新中“知识分享—隐藏平衡”构念、维度及其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
2 研究1:“知识分享—隐藏平衡”构念及维度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发现 |
3 研究2:“知识分享—隐藏平衡”量表开发与检验 |
3.1 研究设计 |
3.2 质量检验 |
3.2.1 内容效度 |
3.2.2 收敛效度 |
3.2.3 区分效度 |
4 讨论与结论 |
(5)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科创园区 |
1.4.2 “产城创”融合 |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
1.4.4 多元数据 |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对象 |
1.5.3 研究方法 |
1.5.4 论文章节安排 |
1.5.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
(1)机制路径研究 |
(2)影响因素研究 |
(3)评价指标建立 |
(4)空间规划布局 |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
(1)产城融合 |
(2)职住关系 |
(3)产学合作 |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
2.5.1 文献研究评述 |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2.6 研究框架构建 |
2.6.1 研究假设 |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
2.6.3 研究思路 |
2.6.4 研究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
3.2.1 科创园区空间 |
3.2.2 居住区空间 |
3.2.3 高等院校空间 |
3.2.4 科研院所空间 |
3.2.5 综合交通体系 |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
3.3.1 混合性 |
3.3.2 创新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
4.1 研究概述 |
4.2 研究数据 |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
(1)指标选择依据 |
(2)数据采集 |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
(1)LBS数据采集 |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
(1)指标选择依据 |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
4.2.4 地理空间数据 |
4.3 研究方法 |
4.3.1 核密度分析 |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
4.5.1 回归分析步骤 |
4.5.2 回归分析结果 |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
4.6.1 回归分析步骤 |
4.6.2 回归分析结果 |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
5.1.1 研究概述 |
5.1.2 案例背景 |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
5.2.1 园区空间布局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
6.3 研究创新点 |
6.4 研究局限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EVA的SW智能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财务绩效评价概述 |
2.1.2 EVA概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主要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3.1 杜邦分析法 |
2.3.2 沃尔评分法 |
2.3.3 平衡计分卡 |
2.3.4 EVA与不同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的对比 |
第三章 SW智能企业基本情况及财务绩效评价现状 |
3.1 SW智能企业基本情况 |
3.1.1 企业所在行业现状及特点 |
3.1.2 企业非财务数据状况 |
3.1.3 企业财务状况 |
3.2 SW智能企业现行财务绩效分析 |
3.2.1 盈利能力分析 |
3.2.2 偿债能力分析 |
3.2.3 营运能力分析 |
3.2.4 成长能力分析 |
3.3 SW智能企业与行业内其他公司对比 |
3.4 现行财务绩效评价的不足 |
3.4.1 未充分考虑智能行业的特征 |
3.4.2 缺少非财务指标 |
3.4.3 与公司战略目标相割裂 |
3.4.4 财务指标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
第四章 基于EVA的SW智能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构建 |
4.1 智能企业运用EVA的理论探讨 |
4.2 EVA财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2.1 EVA财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4.2.2 EVA财务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
4.3 基于EVA的SW智能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构建原则 |
4.3.1 EVA在智能企业构建的难点和目标 |
4.3.2 EVA调整目的 |
4.3.3 EVA调整内容 |
4.4 基于SW智能企业EVA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计算 |
4.4.1 NOPAT(税后经营净利润)的计算 |
4.4.2 TC(投入总成本)的计算 |
4.4.3 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 |
4.4.4 EVA的计算 |
4.5 EVA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1 净利润与EVA值对比 |
4.5.2 净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EVA率对比 |
4.5.3 销售净利率与销售EVA率对比 |
4.6 SW智能企业基于EVA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基于EVA的SW智能企业改善财务绩效的建议 |
5.1 提升研发项目的集中性 |
5.2 建立健全EVA业绩考核机制 |
5.3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
5.4 重视引进并培养创新性人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 |
(二)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 |
(三)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研究进展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1 野外调查数据 |
2 收集资料数据 |
三 石漠化治理中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生计资本发展的作用 |
1 脆弱性生存背景对生计资本的影响 |
2 政策和市场对生计资本的作用 |
3 社会发展对生计资本的作用 |
4 外部环境下生计资本发展困境分析 |
(二)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发展的源动力影响因素 |
1 有效提升人力资本,保证稳定工资收入 |
2 间接提供金融资本或其替代品 |
3 提高基于制度的信任关系,提高成员农户社会资本水平 |
4 通过组织层面投资,提高成员农户可控的物质资本 |
5 通过集体投资有效改善农户自然资本水平 |
四 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作用机理 |
(一)喀斯特地区合作社调查概况及统计分析 |
1 调查数据来源 |
2 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3 合作社经营对农户生计影响的调查分析 |
4 合作社帮扶对农户的显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响应机理 |
1 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策略选择 |
2 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方式分化 |
3 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变化 |
4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模型 |
五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合作社农户生计绩效评价 |
(一)典型合作社概况 |
1 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合作社 |
2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撒拉溪研究区合作社 |
3 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合作社 |
4 合作社影响生计资本情况分析 |
(二)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
1 分析框架 |
2 分析方法 |
3 生计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
(三)农户生计策略分析 |
1 农户生计策略类别 |
2 农户最优策略比较 |
(四)农户最优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自然资本变量的影响 |
2 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 |
3 金融资本变量的影响 |
4 社会资本变量的影响 |
5 物质资本变量的影响 |
6 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 |
六 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可持续适应策略 |
(一)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
1 制定农户生产经营培训的长效机制 |
2 引进科学种植养殖专业人才 |
(二)提高自然资本利用效率 |
1 转变纯农业型农户生计策略 |
2 完善自然生态补偿机制 |
(三)提高物质资本投入与异地搬迁相结合 |
1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2 部分贫困居民施行异地搬迁 |
(四)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
1 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实现多方贷款 |
2 加大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推广 |
七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19年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合作社发展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人力资本理论 |
2.1.1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背景 |
2.1.2 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 |
2.1.3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
2.1.4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
2.2 自主创新理论 |
2.2.1 自主创新思想的理论溯源 |
2.2.2 自主创新思想的演进 |
2.2.3 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理论逻辑 |
2.2.4 自主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
2.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2.3.1 产业结构的内涵 |
2.3.2 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 |
2.3.3 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因素 |
2.4 经济发展理论 |
2.4.1 外生经济增长理论 |
2.4.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2.4.3 经济发展理论的渊源与形成 |
2.4.4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
2.4.5 经济发展的新认识和新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概念界定及指标测度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1.1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 |
3.1.2 自主创新 |
3.1.3 产业结构升级 |
3.1.4 经济发展 |
3.2 评价指标选取及测度模型构建 |
3.2.1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HCS)评价指标及测度模型 |
3.2.2 自主创新(INN)评价指标及测度模型 |
3.2.3 产业结构升级(IU)评价指标及测度模型 |
3.2.4 经济发展(EDS)评价指标及测度模型 |
3.3 评价指标及测度方法汇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机理研究 |
4.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 |
4.2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
4.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4.2.2 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
4.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4.3.1 状态空间模型估计 |
4.3.2 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机理研究 |
5.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 |
5.2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
5.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5.2.2 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3.1 状态空间模型估计 |
5.3.2 自主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
6.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 |
6.2 模型构建及检验 |
6.2.1 VAR模型构建 |
6.2.2 脉冲响应函数 |
6.2.3 方差分解分析 |
6.3 基于Bootstrap的传导路径检验 |
6.3.1 链式中介理论模型构建 |
6.3.2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
6.4 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路径理论模型构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前景研究 |
7.1 协调机理分析与评价模型构建 |
7.1.1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机理分析 |
7.1.2 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
7.2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效应测度 |
7.3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前景预测 |
7.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协调发展前景预测 |
7.3.2 基于ARIMA模型的协调发展前景预测 |
7.4 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分析 |
7.4.1 障碍度模型构建 |
7.4.2 障碍因素挖掘及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结论和启示 |
8.1.1 主要的研究结论 |
8.1.2 相应的对策启示 |
8.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参加项目情况 |
致谢 |
(10)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研究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 |
三、总体研究述评与趋势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构成及机理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企业参与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
三、动力 |
四、动力机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系统理论 |
二、场动力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SFP分析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结构(S)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功能(F) |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原理(P) |
四、研究假设 |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问卷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工具编制及其修订 |
一、研究目的 |
二、问卷编制 |
三、问卷预测试与修订 |
四、正式问卷的质量检验 |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关系检验 |
一、企业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基于动力要素的企业基本特征分析 |
三、基于相关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
四、基于回归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
五、基于中介效应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
第四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实证研究结论 |
一、假设检验结果 |
二、实证研究结论 |
第四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访谈研究 |
第一节 访谈研究设计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工具 |
三、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二节 分析结果 |
一、总体词频分析 |
二、访谈研究分析 |
三、访谈调查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建构与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分析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运行原则 |
第二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实现路径 |
一、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 |
二、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 |
三、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 |
四、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与引力 |
五、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问卷》 |
附件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四、管理:软件服务源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汽车蝶变与终局思考[J]. 程惊雷.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21(10)
- [2]蝴蝶效应下的中医药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探索[J]. 关燕婷,张旭.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18)
- [3]实践性知识视域下教师在线教育能力模型建构[J]. 刘宁,刘永权. 中国远程教育, 2021(08)
- [4]合作创新中“知识分享—隐藏平衡”构念、维度及其测量[J]. 李浩,冯钰,何秋萍.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21(01)
- [5]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6]智能传播环境中公共文化场馆受众拓展研究[D]. 杜冬梅. 山东大学, 2021
- [7]基于EVA的SW智能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唐瑜蔓.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D]. 吴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9]中国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D]. 潘苏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D]. 曾雯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