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茬小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超高茬小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一、超高茬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初步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蔡良俊,李兰,李良玉,赵永康,袁亚章,杨震,徐敬洪,沈超[1](2017)在《超高茬麦套稻零共生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自然还田技术是麦秸就地全量铺盖还田新的栽培模式。节本、省工、增效明显,通过试验示范本表明,地区宜采用零共生期栽培技术模式。

林玮[2](2015)在《超高茬麦田套稻稻米生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起源与技术特点、麦田套稻稻米生产技术,分析超高茬麦田套稻稻米生产优势和效益,总结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创新集成,以指导超高茬麦田套稻稻米生产。

李良玉,蔡良俊,李毅,李兰,曹英伟,赵永康,张小丽,魏文燕,陈霞[3](2015)在《成都平原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N肥效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是一项水稻新的轻简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已在成都市的崇州推广应用了2年,面积达30 hm2,节本增效十分明显。通过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N肥效应试验,探索了应用该高产技术的最佳N肥施肥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成都平原土壤肥力水平总体较高,在施肥上应比一般的大田管理适当增施,施纯N肥应控制在100125 kg/hm2。

常志州,陈新华,杨四军,王德建,石祖梁,张斯梅[4](2014)在《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秸秆直接还田是解决当前禁止秸秆焚烧与有效利用问题的最重要、最有效手段,而"如何还下去"是秸秆还田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尤其是江苏省内相关资料,综述了切碎旋耕(翻埋)还田、留高茬麦套稻全量还田、沟埋还田与覆盖还田等4种主要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还田机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秸秆直接还田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秸秆直接还田、禁止秸秆焚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毕永奇,潘良齐,冯俊奇[5](2014)在《免耕麦套稻节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展免耕麦套稻节水试验,结果表明:免耕麦套稻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对于水源比较紧缺的地区,节水25%左右,且节水田块的茎蘖动态表现为平稳上升,有效地控制了高峰苗,提高了成穗率,对水稻的生长和最终的产量没有大的影响。

李良玉,李毅,蔡良俊,龚财雄,李兰,刘银忠,杨新梅,彭丽[6](2014)在《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认为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是指在小麦灌浆中后期,将处理后的水稻种子直接散播在麦田,与小麦形成一定的共生期,收麦时留茬2530cm,多余麦秆就地散开或就近埋入麦田沟内,任其自然腐解还田。该技术是集直播、免耕、套播、秸秆全量还田于一体,具有轻简栽培、麦秸全量还田、培肥

李良玉,李毅,韩庆新,龚财雄,刘银忠,蔡良俊,李兰,杨新梅,彭丽[7](2014)在《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探索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分析关于成熟期延迟、化学除草效果较差、田间杂株较多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注意水稻品种的选择、除草剂的选择与应用、前1年水稻收获时秸秆的及时处理等相对应的技术措施,最后阐明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李承力[8](2010)在《丹江口库区作物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养分流失特征及麦套稻施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其水质状况关系到未来京津冀地区的饮水安全和南水北调工程成败。本研究针对当前丹江口水库存在的富营养化隐患,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比例又在不断加大的现状,在库区坡耕地农田研究比较了几种不同冬、夏作物轮作模式及其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作物生产力、农田养分分配与径流流失差异;同时,以“3414”试验法研究了氮、磷、钾施肥对麦套稻生产系统水稻产量、养分利用和生产效益的影响,试图为在丹江口库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试验基础。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在坡耕地冬季作物中,种植油菜的生产效益明显高于小麦,在现有施肥水平下提高施肥量可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在夏季作物中,以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最高,提高施肥量可显着提高“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中的玉米产量,并增加经济收益,但对“小麦—甘薯”轮作模式中的甘薯产量影响不明显;在习惯施肥水平下,“油菜—芝麻”轮作模式中的芝麻产量较“小麦—芝麻”略高,但差异不显着。从生产效益考量,该地区坡耕地理想轮作模式为“油菜—玉米”组合。2.农田径流产生量和土壤侵蚀量受降雨量显着影响,但在不同轮作生产系统中存在明显差异。在习惯施肥水平下,农田径流产生总量和土壤侵蚀总量以“小麦—玉米”最小,以“小麦—芝麻”最大。在高产栽培施肥水平下,三种当地常用轮作模式中以“油菜—玉米”的径流产生总量最小,“小麦—玉米”的土壤侵蚀总量最小,“小麦—甘薯”的总产流量和土壤总侵蚀量均为最大。农田径流产生量和土壤侵蚀量一般在作物的生育前期较大,后期较小;在周年作物生产期内,夏季作物生长季的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占70%以上。3.农田养分径流流失量与降水关系密切,呈现出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且在两季作物生育前期流失比例较大。在习惯施肥水平下,总氮(TN)的流失量以“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最小,而以“小麦—芝麻”最大,主要由硝态氮(N03--N)形态流失比例较高所致;总磷(TP)的流失量以“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最小,以“油菜—芝麻”最大,可能主要由颗粒吸附态磷流失比例增加所致;水溶性总钾(DTK)流失量以“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最小,而以“油菜—芝麻”最大。在提高施肥水平的条件下,“小麦—甘薯”轮作模式的TN流失量有增大的趋势,而“油菜—玉米”轮作模式的TP流失量有增大的趋势,“小麦—甘薯”轮作模式的DTK流失量有增大的趋势。4.不同轮作系统的作物养分吸收量存在明显差异。在习惯施肥水平下,以“油菜—玉米”模式的氮磷钾养分吸收最多,其次为“小麦—玉米”模式,且在高产栽培施肥水平下吸收量有增大趋势,这可能是影响农田养分流失的因素之一。5.在不同作物轮作系统中,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高产栽培施肥水平下趋势更明显。6.从降低农田氮磷流失上考量,库区坡耕地适宜的作物轮作模式首选为“小麦—玉米”,其次为“油菜—玉米”;但在目前施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提高施肥水平,“小麦—玉米”轮作模式的氮流失风险加大,“油菜—玉米”轮作模式的磷流失风险加大。7.麦套稻生产系统水稻产量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总粒数,氮磷钾合理施肥可显着提高产量,在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168.0 kgN·hm-2、75.0 kg P2O5·hm-2、90.0 kgK2O·hm-2时产量最高,达6889 kg·hm-2。8.在麦套稻生产系统中,施肥对水稻的增产效应以施氮最大,施钾居次,施磷最低。施氮的最高增产率达92.8%,养分表观利用率为52.9%;施磷的最高增产率为8.6%,养分表观利用率为13.0%;施钾的最高增产率为11.3%,表观利用率为69.8%。据模型分析,麦套稻生产系统的水稻适宜施肥量为188.0 kg N·hm-2、30.0 kg P2O5·hm-2和85.0 kgK2O·hm-2。

李淑顺[9](2009)在《新型农作措施对稻麦两熟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旱直播、水直播、抛秧、机插秧、麦套稻等水稻轻型栽培、免耕结合秸秆还田以及稻鸭共作等各种新型农作措施,可以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减少或控制杂草的目的。农作措施通过改变农田生态环境影响着杂草群落,相关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等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伴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较快的发展,稻作模式由传统手插秧向轻型栽培方式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到稻田潜杂草群落的结构。本文研究了旱直播、水直播、抛秧、机插秧、麦套稻等最流行的5种轻型栽培模式稻田及传统手插秧稻田的种子库所构成的稻田潜杂草群落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轻型栽培稻作模式中,旱直播稻田杂草种子库总密度高达228,416 seeds/m2,显着高于其他模式,麦套稻居于第二,机插秧、抛秧、水直播三种模式及传统的手插秧稻田种子库密度不足旱直播模式的1/3。纵观各模式间各类杂草种子密度,发现6种稻作模式的杂草种子库中水田杂草种子密度皆高于麦田及秋旱田杂草种子。旱直播田中的莎草科杂草与套种田的阔叶类杂草种子密度显着高于其它模式中的各类杂草种子;除旱直播田外,各稻作模式种子库中的阔叶类杂草密度普遍高于莎草科及禾本科杂草种子密度。研究表明机插秧稻田表层土壤中种子密度显着高于下部土层,而其他模式内各土层中的杂草种子密度差异不显着,同时发现旱直播稻田各土层种子密度显着高于其他模式的对应土层。从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可以看出,具有几十年应用历史的传统手插秧稻田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而抛秧田最低;套种与水直播两模式稻田中物种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旱直播与机插秧等稻作模式,手插秧稻田的物种多样性居于中等水平。同时,对各种杂草种子的相对重要值RI降序排列,揭示了每种轻型栽培稻作模式潜杂草群落中的优势杂草种类。分析得知,水分管理的差异是轻型栽培稻田潜杂草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提出了不同轻型稻作模式间轮流实施,进而达到有效控制稻田潜杂草群落的可持续管理目标。轻型栽培稻作模式与传统的手工插秧在田间耕作与水分管理上有着显着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稻田地上杂草群落的结构。利用“七级目测法”结合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对江苏中部的扬州、泰州和南通3个地区6种不同栽培模式稻田的杂草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揭示经多年轻型栽培历史的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及杂草危害特点。结果显示,在轻型栽培稻田中共发现杂草36种,隶属于18个科33个属。其中,杂草种类较多的科依次为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玄参科、泽泻科、千屈菜科等。在三个地区皆表现出较高的优势度与发生频率的杂草有4种:稗、水苋菜、鳢肠与千金子,其发生频率都达到或接近100%。但是,地区间草害水平存在差异,扬州地区的杂草危害最重,泰州地区次之,南通地区相对最轻。不同的稻作模式皆对应着不同的优势杂草:机插秧模式中优势度值与发生频率皆较高的杂草为鸭舌草、水苋菜;麦套稻模式中,主要的优势杂草包括:水苋菜、马唐、鸭舌草、半边莲等;抛秧稻田中,优势杂草为稗、鸭舌草、水苋菜等;水直播稻作模式下优势杂草是稗、水苋菜、鸭舌草等;旱直播模式中其优势杂草为稗、水苋菜、千金子等。与传统的手工插秧相比,轻型栽培稻作模式下的杂草群落中,不仅物种丰富度高,而且其优势度也高。6种稻作模式杂草危害由低到高的顺序为:传统手工插秧<机插秧<抛秧<水直播<旱直播<麦套稻。为有效解决轻型栽培稻田的杂草危害难题,本文通过轻型稻作模式间轮流实施的生态控草手段,研究了旱直播稻作模式转变为水直播、麦套稻、机插秧、手插秧等模式后的杂草发生情况,以期为轻型栽培稻作模式的推广应用及稻田杂草的可持续治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旱直播转变为水直播、麦套稻等稻作模式后,麦套稻田杂草种类最多,共发现14种杂草,旱直播(对照)、水直播等其他4种稻作模式中皆发现12种杂草。转变后的稻作模式中皆有分布的杂草种类共有10种。稻作模式转变后,水直播模式的杂草发生总量最大,达994株/m2,麦套稻、旱直播模式的杂草发生量仅次于水直播,分别为959株/m2,792株/m2,该三种稻作模式间在杂草发生数量上差异不显着;机插秧与手插秧稻田的杂草密度极显着低于水直播等三种模式,其密度分别为374株/m2,264株/m2;另外,不同稻作模式的出草动态和优势杂草组合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总之,水稻轻型栽培模式转变后的稻田杂草群落并未完全沿袭上一年度稻作模式的杂草危害,对当季稻田杂草危害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在长江流域农业生态区研究了耕作方式(免耕、旋耕)、秸秆是否覆盖还田对农田杂草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发现,按杂草发生密度大小对试验处理进行排序:麦套稻-稻套麦-不还田>麦套稻-稻套麦-秸秆覆盖还田>旋耕栽稻-稻套麦-不还田>旋耕栽稻-稻套麦-秸秆覆盖还田>麦套稻-旋耕种麦-不还田>麦套稻-旋耕种麦-秸秆覆盖还田>旋耕栽稻-旋耕种麦-不还田>旋耕栽稻-旋耕种麦-秸秆覆盖还田。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上茬作物的耕作方式对本茬作物田杂草密度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旋耕田杂草发生密度为932株/m2,而免耕田的杂草密度则高达1149株/m2;本茬作物的耕作方式中,旋耕田杂草密度为848株/m2,免耕田杂草密度分别为1233株/m2,二者存在极显着差异;实施秸秆还田可使田间杂草发生数量有所减轻,密度为982株/m2,秸秆不还田时杂草发生密度为1099株/m2,分析表明,尽管秸秆还田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杂草发生数量,但并未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涉及的在三个因素中,不存在显着的互作关系。比较不同试验处理中各种杂草的相对重要值RI,可获知各自相对应的优势杂草种类。从各处理的相似性可知,本茬次麦田杂草的群落受上、下两茬耕作方式及是否覆盖还田的影响,其中本茬的耕作方式是决定杂草危害情况的首要因素,上一茬的耕作方式居于次要位置,是否实施覆盖还田,对田间杂草的影响比耕作方式的影响要小。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连续9年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杂草种子库的动态变化及对地上杂草控制效果,结果发现种子库总密度累计下降了90.73%;其中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种子的下降幅度皆在95%左右,然而禾草类则仅下降了76%;稻田杂草的种子密度下降幅度大于麦田杂草;稻鸭共作使得杂草种子的垂直分布趋于均匀。通过各项生态指标可以发现,连续9年稻鸭共作后,种子库已逐渐向种类减少、密度降低、多样性下降的方向演替,种子库的构成已从陌上菜+通泉草+碎米荠+看麦娘变成了看麦娘+节节菜+通泉草+异型莎草。调查稻鸭共作条件下的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发现其密度逐年降低,下降趋势符合阻滞模型y=k+a·ebx,参数6反映了杂草种群的下降速率,连年稻鸭共作有效控制了稻田杂草的危害。分析表明,稻鸭共作条件零灌溉水流可能会携带无法预料的杂草种子进入稻田,进而引起种子库密度的波动,因此应对水源及水渠予以重视以减少杂草种子的输入。研究结果证实连年稻鸭共作能够有效控制杂草,并使杂草种子库密度大大降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态控草措施。

凌良振,谢仁康,俞华林,殷德林,王玉红,王永弟[10](2007)在《宁粳1号麦套稻单产650kg/667m2生育动态指标及精确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在连续9年推广应用超高茬麦套稻的示范上,笔者初步探明了宁粳1号获得单产650kg/667m2在不同生育阶段的生育动态指标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二、超高茬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初步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茬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茬麦套稻零共生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生长特点
    1.1 出叶速度表现为“慢-快-正常”
    1.2 分蘖多, 成穗率低
    1.3 后期绿叶数多, 功能叶大, 功能期长
    1.4 产量构成三要素表现为“三多一低”
2 技术优势
    2.1 节本、省工增效明显
    2.2 稳产、高效
    2.3 培肥土壤, 减少环境污染
    2.4 产量性状结构协调, 增产潜力大
3 主要关键技术措施
    3.1 选择好田块
    3.2 优选适宜的小麦、水稻品种
    3.3 及时抢收、适时适量播种
    3.4 科学管控肥水
    3.5 及时除草, 匀苗补苗
    3.6 合理施肥
    3.7 搞好病虫防治, 适时收割

(2)超高茬麦田套稻稻米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起源与技术特点
    1.1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起源
    1.2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特点
2 超高茬麦田套稻稻米的生产
    2.1 自然稻米生产
    2.2 麦套稻稻米生产
    2.3 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2.3.1 田块要求。
        2.3.2 水稻套播要点。
        2.3.3 秸秆覆盖还田3种方式。
        2.3.4麦 (油) 收割后30 d作业要点。
        2.3.5中后期田间管理。
3 超高茬麦田套稻稻米生产优势和效益分析
4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创新集成
    4.1 六个创新亮点确保
        4.1.1 秸秆禁烧成效显着。
        4.1.2 种稻抓住“农时”。
        4.1.3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1.4技术可操作性。
        4.1.5 水源合理利用。
        4.1.6 发展低碳经济。
    4.2 二种自然现象完全不必担心
    4.3 三个操作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3)成都平原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N肥效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田间管理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最高产量的施肥量
    2.2 N 肥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2.3 对水稻生长进程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进展
    1.1 切碎匀铺旋耕 (翻埋) 还田
    1.2 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
    1.3 开沟埋草还田
    1.4 秸秆覆盖还田
2 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存在问题及展望

(5)免耕麦套稻节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过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特点
        2.1.1 叶片生长。
        2.1.2 茎蘖动态。
    2.2 产量与穗粒结构
3 结论与讨论

(6)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术实施效益
    1. 省工、节本
    2. 解决了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难题
    3. 产量表现与常规栽培方式相比达同等经济效益
    4. 提高地力, 改善稻米品种
    5. 产量性状结构协调, 增产优势明显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田块与品种选择
    2. 搞好种子处理, 适时适量播种
    3. 适时抢收小麦, 及时复水
    4. 匀苗补苗、及时除草
    5. 科学管水, 合理施肥
    6. 综防病虫、适时收割

(7)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8)丹江口库区作物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养分流失特征及麦套稻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2 面源污染的概念和分类
1.3 面源污染的特征
1.4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
1.5 面源污染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1.5.1 面源污染模型研究
    1.5.2 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物迁移研究
    1.5.3 种植制度与农业面源污染
    1.5.4 保护性耕作与农业面源污染
    1.5.5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2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坡耕地不同轮作系统作物生产力及农田养分流失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品种
    3.1.4 试验方法
    3.1.5 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轮作系统及其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作物生长发育比较
    3.2.2 不同轮作系统及其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作物生产力及生产效益比较
    3.2.3 不同轮作系统及其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农田水土流失比较
    3.2.4 不同轮作系统及其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农田养分径流流失比较
    3.2.5 不同轮作系统及其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作物的养分吸收与分配
    3.2.6 不同轮作系统及其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比较
3.3 讨论
    3.3.1 不同作物生产系统的水土流失差异
    3.3.2 影响农田养分径流流失的因素分析
3.4 小结 4 丹江口库区麦套稻适宜施肥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施肥方法
    4.1.5 调查测定项目
    4.1.6 推荐施肥量的确定
    4.1.7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磷钾施肥水平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氮磷钾施肥水平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生产效益影响
    4.2.3 氮磷钾施肥水平对水稻物质积累、分配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2.4 氮磷钾肥养分互作效应分析
    4.2.5 氮磷钾推荐施肥量的确定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型农作措施对稻麦两熟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农田生态系统杂草防治的演变
    2 生态及农作措施对农田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
        2.1 杂草的生态防治概述
        2.2 农田杂草生态防治及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护
        2.3 农作措施对杂草消长规律的影响
        2.3.1 免耕与杂草发生规律
        2.3.2 间作、套种对杂草发生的影响
        2.3.3 秸秆还田对杂草发生的影响
        2.3.4 通过化感作用除草
        2.3.5 地膜覆盖等设施农业与杂草发生
        2.3.6 水稻直播与杂草发生规律
        2.3.7 稻鸭共作、稻鱼共作对稻田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
    3 农田生态系统杂草防除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轻型栽培技术对稻田潜、显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第一节 轻型栽培技术对稻田地下潜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轻型栽培稻作模式对杂草种子库密度的影响
        2.2 轻型栽培稻作模式间潜杂草群落相似性的比较
        2.3 轻型栽培稻作模式间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2.4 稻田杂草种子库相对重要值的比较
        3 讨论
        3.1 轻型栽培稻田潜杂草群落多样性演化方向分析
        3.2 轻型栽培稻田潜杂草群落与地上杂草防治间的联系
    第二节 江苏中部轻型栽培稻田杂草群落特征及草害综合评价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草种类构成
        2.2 地区间杂草群落的数量特征
        2.3 轻型栽培稻作模式之间杂草群落的数量特征
        2.4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杂草群落的构成进行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轻型栽培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复杂、草害加重的成因
        3.2 综合评价值在杂草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 轻型栽培稻作模式的转变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及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模式间杂草种类构成
        2.2 各杂草在不同模式间出草总量的比较
        2.3 杂草群落发生动态
        2.4 稻作模式转变对优势杂草的影响
        2.5 稻作模式转变后杂草群落相似性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及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草发生密度的影响
        2.2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2.3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2.4 禾本科杂草、阔叶类杂草发生动态
        2.5 试验因子对杂草相对重要值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潜、显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稻鸭共作及田间管理措施
        1.3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1.3.1 杂草种子库调查及测定
        1.3.2 杂草群落调查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潜杂草群落动态的影响
        2.1.1 潜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
        2.1.2 物种优势度
        2.1.3 种子库密度
        2.1.4 种子库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2.2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2.2.1 对稻田杂草群落密度的影响
        2.2.2 对稻田主要杂草密度的影响
        2.2.3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2.2.4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讨论
    1 轻型栽培稻田杂草群落的演化方向及其控制
        1.1 轻型栽培稻田地下潜杂草群落多样性演化方向分析
        1.2 轻型栽培稻田地上杂草群落结构复杂、危害加重的成因
        1.3 轻型栽培稻田潜杂草群落与地上杂草防治间的联系
        1.4 轻型稻作模式转变对杂草控制效果的探讨
    2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控制效果探讨
    3 稻鸭共作有效控制稻田杂草危害的原因分析
        3.1 稻鸭共作对地上杂草群落的控制作用
        3.2 稻鸭共作对地下潜杂草群落的控制作用
    4 杂草综合治理前景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宁粳1号麦套稻单产650kg/667m2生育动态指标及精确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产量与效益
3 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动态指标
    3.1 播种出苗阶段
    3.2 分蘖阶段
    3.3 拔节孕穗抽穗阶段
    3.4 灌浆成熟期
4 主要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措施
    4.1 提高播种质量, 确保全苗匀苗
        4.1.1 适期播种
        4.1.2 合理播量
        4.1.3 规范播种操作
        4.1.4 及时抗旱促全苗
    4.2 科学管水, 合理灌溉
    4.3 精确施肥, 定量施氮
    4.4 因草相选药, 抓适时化除
    4.5 科学防病治虫, 努力提高防效
    4.6 适时收割, 高产优质
5 小结

四、超高茬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初步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茬麦套稻零共生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 蔡良俊,李兰,李良玉,赵永康,袁亚章,杨震,徐敬洪,沈超.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8)
  • [2]超高茬麦田套稻稻米生产技术[J]. 林玮.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6)
  • [3]成都平原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N肥效应试验研究[J]. 李良玉,蔡良俊,李毅,李兰,曹英伟,赵永康,张小丽,魏文燕,陈霞. 农业科技通讯, 2015(06)
  • [4]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常志州,陈新华,杨四军,王德建,石祖梁,张斯梅.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4)
  • [5]免耕麦套稻节水试验研究[J]. 毕永奇,潘良齐,冯俊奇.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4)
  • [6]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李良玉,李毅,蔡良俊,龚财雄,李兰,刘银忠,杨新梅,彭丽. 四川农业科技, 2014(01)
  • [7]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研究[J]. 李良玉,李毅,韩庆新,龚财雄,刘银忠,蔡良俊,李兰,杨新梅,彭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14(02)
  • [8]丹江口库区作物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养分流失特征及麦套稻施肥研究[D]. 李承力.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9]新型农作措施对稻麦两熟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 李淑顺.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8)
  • [10]宁粳1号麦套稻单产650kg/667m2生育动态指标及精确栽培技术[J]. 凌良振,谢仁康,俞华林,殷德林,王玉红,王永弟. 中国稻米, 2007(03)

标签:;  ;  ;  ;  ;  

超高茬小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