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名词术语使用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吴菲,孙琴[1](2021)在《医学名词规范化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名词规范化使用在医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中至关重要,正确、恰当地使用医学名词直接影响医学期刊的学术质量。本文列举医学期刊中医学名词不规范表达的问题,分析原因,阐述医学名词规范化使用对于期刊的意义;提高作者与编辑使用规范名词的意识,及时把握专业名词发展趋势;发挥编辑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使用规范医学名词,确保期刊高质量和高学术水平。
李静,任冠华[2](2021)在《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现状与思考——以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名词术语标准是中医药学的基石,也是中医药走出国门造福世界的"通用语言"。本文通过对ISO/TC 249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对于推动我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落实和中医药国际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胡庭尧[3](2020)在《气血病机术语英译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在中医术语词典中遴选气血病机术语,在形式对等理论和术语规范化原则指导下,对比分析六部中医术语英译国际标准/词典中气血病机术语的译法,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医术语英译策略,并提供气血病机术语的参考译文,以期为中医药术语英译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中医英译词典和教材的编撰提供参考,期望借此丰富中医术语英译规范化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中医药学名词》病机部分的术语作为语料来源,遴选出中医气血病机术语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语的词法结构对气血病机术语进行分类。同时从目前六部中医术语英译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国际标准/词典中找出气血病机术语的对应译文,在形式对等理论指导下,以朱建平及其团队提出的术语英译规范化原则作为考量依据,厘清术语的内涵、词法结构和语义逻辑关系,对比分析各类术语在六个版本中的英译特点,总结术语译法,探讨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在此基础上提供参考译文。研究结果:1)气血病机术语的词法结构分类:《中医药学名词》中病机部分的气血病机术语共有77个,按照术语的词法结构分为体词性(28个)、谓词性(41个)和其他(8个)三类,其中,谓词性气血失常病机术语数量最多,达41个。在体词性和谓词性术语中,体词性结构又分为(定+中)偏正结构(23个)和联合结构(5个),谓词性结构又分为主谓结构(23个),主谓宾结构(15个)以及连动结构(3个)。2)气血病机术语的英译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六部词典发现气血病机术语英译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第一,一些术语未充分挖掘术语的实际内涵,望文生义导致误译;第二,一些术语未按照术语的同义词、近义词、术语的同级和上下层级对术语的译文进行系统翻译,翻译时选词无序或随意,导致译语表达的概念不清或混乱;第三,没有厘清术语的内在逻辑关系,仅从字面翻译而造成误译;第四,有的译本过度依赖音译法而导致译文的可读性。3)气血病机术语不同版本英译的特点:李照国教授、方廷钰教授与谢竹藩教授是国内深具影响力的中医翻译专家,魏乃杰教授是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医翻译专家,国内中医翻译家的翻译理念各有特色。李照国译本内容丰富全面,表述准确,译文多采用拉丁文词素翻译法和仿造法,借用拉丁名翻译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以期便于外国读者理解这一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医学概念;方廷钰版和谢竹藩版多用释译法和增译法,以期便于外国读者对原文内涵的理解;魏乃杰版以源语为导向,重视中医哲学和文化层面的翻译,原则上强调回译性,译法上多用字对字译法翻译,提倡直译和音译法,避免用意译法;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是众多中医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协作推出的两大术语国际标准,结合了当前中医翻译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导性。研究结论:中医术语的英译首先应在准确把握术语内涵的基础上,选择对应的译文;其次,要分析术语的词法结构,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术语的结构形结构形式;同事,要根据术语的内涵理解术语间所隐含的语义逻辑关系,在译文中通过恰当的逻辑连接词翻译出这一逻辑关系。本文从术语的词法结构入手,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气血病机术语的英译,提出各词法结构气血病机术语的英译模板和英译方法如下:体词性(定+中)偏正结构:建议译为“定语+中心语”或“中心语+of/in+定语”的结构,如“心肺气虚”建议译为lung-heart qi deficiency,“血分热毒”建议译为heat toxin in blood phase。体词性联合结构:建议根据据内在逻辑关系译为N and N或N due to N的结构,如“津枯血燥”建议译为liquid desiccation and blood dryness,“胆虚气怯”建议译为qi timidity due to gallbladder deficiency。谓词性气血病机术语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连动结构,翻译的重点都在于谓语动词的翻译,动此的翻译要一词一译,以保持动词翻译的对应性、系统性和回译性。谓词性主谓结构:建议译为N(主)+Ving/N(谓)或Ving/N(谓)+of/in+N(主)两种形式,如“血瘀”建议译为blood stasis,“脾气下陷”建议译为sinking of spleen qi。谓词性主谓宾结构:建议译为S+Ving+O 的形式,如“肝气犯脾”建议译为liver qi invading spleen。谓词性连动结构:建议译为N+following+N+Ving/N格式,如“血随气逆”建议译为 blood following qi counterflow。其他类气血病机术语建议译为B due to A的格式,如“悲则气消”建议译为qi disperse due to grief。同时,在已有中医术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通过对77个病机术语英译的对比分析,本研究认为,对应性和系统性均为中医术语翻译的首要原则,异化是当前和今后中医术语英译的主导策略。创新点:1)扩展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病机术语中气血病机术语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的内容。2)进一步探讨了奈达形式对等翻译理论和中医术语英译规范化原则对中医术语译的指导。3)对中医术语翻译原则和策略提出新的见解:对应性和系统性均为中医术语翻译的首要原则,异化是当前和今后中医术语英译的主导策略。局限性:研究对象的遴选:学术界没有明确定义气血病机术语,加之中医术语本身的文学性、多义性和模糊性,增加了本研究分类的难度,因此本研究虽然参考了多本中医术语词典和中医教材,最后确定从相对而言更为系统和严谨的《中医药学名词》的病机部分选取气血病机术语,但术语的选取仍难以尽善尽美。
李正茂[4](2020)在《中医病机术语国家标准英译优化研究 ——以脾胃病机术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对目前国内外比较权威的5种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中的脾胃病机术语词条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中医病机术语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研究术语英译标准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参考有关文献,对脾胃中医病机术语国家标准进行优化研究,最终确立相对合理的术语的英译文,形成脾胃中医病机术语国家标准(修订版)。为中医病机术语英语翻译的研究及国家标准的优化研究提供适当的参考。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全面查阅有关文献,梳理出中医翻译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目前中医术语翻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2、对比分析法: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模式,将五个英译版本中常用脾胃中医病机术语英译进行逐一对比与分析,并依据第十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以及《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脾胃中医病机术语77个,其中完全一致的2个,占总词条的2.6%;基本一致的17个,占总词条的22.1%;部分一致的28个,占总词条的36.4%;零一致的30个,占总词条的39.0%。2、英译文完全一致的2个词条,采用原标准的英译文。基本一致的17个词条,全部从所录标准中选取。部分一致的28个词条,其中25个从所录标准中选取,在原标准基础上加以改变的3条。零一致的30个词条,完全采用原标准英译文的21条,提出新的译词共9条。结论:1、本研究中的脾胃中医病机术语,部分一致的词条和零一致的词条占比最多,脾胃中医病机术语翻译不统一的问题较为突出。这种现象主要因为五个英译标准录入的名词术语的词汇量有差距;许多词汇的英译文意思相同,但译文结果存在差异达不到完全一致。2、本研究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最终确定了5部标准76条脾胃中医病机术语的英译文,并总结出了常用脾胃中医病机术语英译文国家标准(修订版)。3、查阅中医术语翻译相关文献及国内外权威辞典/标准,中医术语英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A:准确性、B:简洁性、C:系统性、D:同一性、E:约定俗成。4、直译是目前中医术语翻译中最普遍使用、最主要的方法;意译更加注重传达原文的基本含义以便读者理解;可以适量运用音译来表达国内、国际已经统一的中医独有的基本术语。
任朝莹[5](2019)在《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代表性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根据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手法医学治疗过程中的特色理论和治疗方法,选取手法相关术语进行英译,提高其英译的精准度和统一度,旨在提高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手法医学着作英译及相关国际会议英译的准确性,从而推动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手法医学在世界的传播。方法:首先,收集整理目前已出版发行的手法医学汉英双语或英译出版物和研究成果,选择常用手法英译术语进行横向比较,发现现存问题,寻找英译特点和规律;其次,以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手法医学整体辨证论,脊督一体论,阴阳五行理论,六不通理论等为基准选择《脊柱相关疾病学》、《韦氏骨伤阴阳五行疗法》、《中国手法诊治大全》、《图解脊柱三联疗法》、《中医骨伤科治疗手法图解(汉英对照)》五部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物,以手法施行动作名称分类,筛选110个手法医学术语;再次,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运用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简化原则等方法和原则对选取的术语进行英译;最后,对所选术语的英译版本进行分析,得出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的一般规律。结果:通过对基础手法术语英译的比较分析,得出目前中医手法术语英译规律,进而对国医大师韦贵康手法医学术语以功能对等的不同形式英译得出三组手法术语,共110个,且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和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简化原则等概念适合手法医学术语英译,呈现较好的结果,有利于手法术语的精准英译。结论:1.手法术语的英译应遵循简洁化原则,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在不同的语境和英译目的下,若单个手法术语翻译不能涵盖复杂手法整治过程的全部,还需进行对施用动作进行解释性的翻译,不必拘泥于词组翻译形式,必要时还需进行段落解释翻译;2.英译出的手法术语可用于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手法医学向国外传播的实践过程,同时进一步可指导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系列骨伤手法的着作英译及国际会议等场合的英译,对手法医学的外向型传播具有实际意义;3.译者除了拥有英译翻译功底外,还需对手法医学知识进行储备和适当的临床亲身体验,方可了解此医学技术的精髓,英译出较贴切的译文。4.本研究所英译的有关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系列手法医学术语不能涵盖和代表所有手法医学相关术语,仍需相关专业人士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杨渝[6](2019)在《基于范畴理论的《黄帝内经》情志术语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中医药对外交流和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确立系统的术语翻译标准尤其重要。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基于古代中医典籍,尤以《黄帝内经》(下文称《内经》)为圭臬。《内经》是一部“形”、“神”医学着作,所提出的情志理论是后世中医心理学的根基,也是《内经》最大的贡献之一。对《内经》情志术语进行分类翻译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情志术语体系翻译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确立中医典籍术语翻译标准和术语体系。然而,情志术语往往抽象、感性、形而上,分散在《内经》129个篇章中,在各译本中的译法大相径庭,几份国标中也都存在严重的缺漏,亟待进行全面的整理、分类和翻译研究。本研究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建立《内经》情志术语范畴模型,通过观察96个情志术语在“上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下位范畴”中所处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探讨如何建立系统化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这不仅为建立中医典籍术语翻译体系提供借鉴,也为新兴学科认知翻译学的理论构建和完善提供翻译批评实践范例。方法:在范畴理论框架下对《内经》情志术语进行范畴化分类,用“情志”概念框定术语研究的边界,确立“七情”和“五神”两个与“情志”相关的主要范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确立以“神”、“喜”、“怒”、“忧”、“思”、“悲”、“恐”、“惊”为基本层次范畴词的8个次范畴,并继续向纵深方向分化多层次子范畴。通过观察每一个范畴内部的术语相似结构,拟定可能采用的翻译研究方法。在进行术语翻译研究之前,通过向海内外专家发放问卷,调查译本和术语的接受度、译者对翻译的态度与译本选择的相关性两个角度进行调查,最终选择倪茂新(1995)、吴奇、吴连胜(1997)、李照国译本(2005《素问》、2008《灵枢》)及文树德(Paul Unschuld)译本(2011《素问》、2015《灵枢》)四个全译本为主要参考译本,必要时参考罗希文节译本(2009)、Ilza Veith节译本(1949)、WHO西太区《中医药名词标准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和几本《内经》汉英词典,采用文献学、范畴学、翻译学和历史学研究方法,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参考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各范畴中情志术语的最佳译文及范畴化翻译方法。结果:通过范畴化分类建立情志术语范畴模型,对8个子范畴中的基本层次范畴术语的译法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下位范畴术语系统化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可知:(1)“五神”范畴是与《内经》“情志”相关的一个外围范畴,其基本范畴词是“神”,向上隶属于“五神”,向下囊括“神明”、“精神”、“神气”、“神脏”等一系列术语。当基本范畴词“神”的翻译策略和译词得到确定以后,下位范畴词“神明”、“精神”、“神气”、“神藏”等及上位范畴词“五神”、“神志”的翻译策略也随之而确定。(2)“七情”范畴是《内经》“情志”核心范畴,其基本范畴词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向上隶属于“喜怒”及“九气”范畴(后世中医学提出“五志”、“七情”、“情志”等高度概括的上位范畴词),向下囊括多层级范畴。以“怒”为例,“怒”包含了至少4个(也可视为5个)次范畴。第一层次范畴是以基本层级范畴词为原型形成的术语范畴,如“暴怒”类、“怒则气上”类术语等;第二层包含疾病范畴如“癫”、“狂”、“厥”、“风”等,其中第三层范畴为疾病核心术语所包含的具体病证,如“厥”所包含的“骭厥”、“煎厥”等;第四层范畴为治法治则范畴,包含两个平行层次,第一为情志相胜疗法,如“怒胜思”等;第二为心理疗法,如“移精变气”、“祝由”等。“七情”范畴强调基本层次范畴词的重要性,基本范畴词影响或决定下位范畴词的译法。(3)在6个重要译本、两份国标和几本词典的基础上进行译文分析,结合海内外专家问卷分析结果,针对8个子范畴中共96个术语进行疏义和翻译研究,提出术语的最佳译法和以范畴为单位的翻译体系。结论:通过对《内经》情志术语范畴化分类英译研究可知:(1)范畴分类是解决中医典籍术语翻译的前提条件。(2)《黄帝内经》情志术语范畴模型是以八个基本层次词为核心的“上位范畴词——基本层次词——下位范畴词”多层级结构(3)《黄帝内经》情志术语可通过范畴分类建立系统的翻译原则、策略、方法,这是中医典籍术语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也能为中医术语标准化研究提供借鉴。(4)范畴理论对于传统文化典籍核心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有一定的普适意义。(5)基于范畴理论的《黄帝内经》情志术语翻译研究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新学科,认知翻译学理论在中医典籍术语翻译中的创新性实践,可为该理论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提供方法学借鉴。(6)《黄帝内经》情志术语专题研究可促进中、西方心理学对话。
许天虎[7](2019)在《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的关注。中医药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而同时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中的信号(或讯息)会受到外界各种干扰的影响,要想提高传播效率,就要努力去消除这些干扰,即“降噪”。本文以传播学中的“降噪”为研究视角,以传播学中施拉姆的“经验场”观点和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为研究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中医药文化英译中如何降低读者阅读难度和消除误解即翻译“降噪”的问题。本文选取了《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到了译本的翻译年代、读者对象、翻译风格与策略等各方面的因素,确保了研究对象比较的有效性。在文本分析中,笔者从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性、学科专业性和翻译准确性等角度进行了条分缕析,为中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在中医药文本的英译研究中实现了两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仅从语言学视角研究文字处理问题或仅从宏观战略视角对中医药文化问题进行探讨,而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全面探讨“降噪”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思路,为中医翻译研究拓宽视野;二是以“经验场”和“视域融合”度为衡量标准,不再拘囿于笼统的“归化”和“异化”探讨,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案例向读者呈现各译者的“降噪”策略与不足,为中医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在我国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让译文以更加“亲近”读者的方式准确阐释中医药文化已成为摆在我国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愿笔者的拙作能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路。
施杨[8](2016)在《国立编译馆与近代科技术语的本土化 ——以《化学命名原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科技术语本土化问题。随着清末科学技术的大量涌入,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和更新速度完全满足不了当时科技交流、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出现了译名混乱的情况,严重影响到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因而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所关注。科技术语的译介与统一首先从传教士开始,从个人行为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组织、学术组织和政府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清末民初先后成立的益智书会和博医会、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清政府学部审定科和民国时期的专门学会等为编纂审定科学名词和统一科学术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了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为了解决译名混乱的情况,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立了民国时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官方图书术语编订机构——国立编译馆。该机构将科技术语的审定和统一作为-项中心工作。国立编译馆时期,译名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编审出版了化学、药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矿物学、气象学、植物学等多个学科共二十余部术语汇编。其中,《化学命名原则》最具代表性,它不但公布了审定的化学名词,而且阐述了各类化学术语的翻译方法,制定了详细的化学术语命名原则,为其后的化学术语的翻译和规范化打下了基础。其后,该馆通过官方教材的审定,不断规范和推广各学科的术语,召集专家进行术语翻译和规范研讨、建立规范化的术语编审制度等手段促进了近代科技术语的本土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清末民初的科技术语编订机构和国立编译馆成立与发展情况,指出国立编译馆成立及开展工作前科技术语的混乱状况,简单分析了这一阶段译者、学者和各类团体机构在术语译介和统一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和基础性工作。接着,本文梳理了国立编译馆时期的术语编订情况、与学术团体合作的情况和术语本土化的完成情况,指出国立编译馆时期的术语本土化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巨大进步和完善,无论是在翻译质量上,还是在组织形态和图书推广上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后,本文对《化学命名原则》进行了整体介绍,研究了化学术语的统一和推广工作在该原则发布后所产生的变化。本文从化学术语的翻译、专家对化学术语的讨论和筛选、化学术语的传播、本土文化融入术语和术语自我更新情况等几个术语本土化表达路径,考察了《化学命名原则》发布之后,化学术语本土化的完成情况。本文选择国立编译馆的代表作《化学命名原则》来深入探讨化学术语的本土化,通过本土化的五个路径,用化学术语翻译、演变、传播的实例来证明国立编译馆在科技术语规范、统一和本土化方面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最后通过分析该馆本土化的动力,解释了国立编译馆术语的规范统一和本土化方面能取得成就的原因,并总结了该馆术语本土化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付明明[9](2016)在《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医学,是现今世界各民族所保存下来的最丰富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医学体系。中医早在300年前就被译成英文传播到了欧洲各国。为了有效地推动当下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梳理中医英译的发展过程,以史为镜,归纳总结中医英译的成功经验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查找影响中医英译发展的要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英译在文化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部分主要是对中医英译作品进行整理,其时间上按照出版的先后顺序,空间上按照中国人的作品和外国人的作品分开来进行归纳。与此同时,对不同时期中外出现不同英译作品的原因以及不同时期英译作品的特点加以分析,结合时代背景,给出合理的总结,为下篇的进一步理论分析提供材料和依据。下篇重点分析中医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些对未来中医英译发展的构想。目前,中医英译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主要就是翻译的信息失真问题。其中会产生对中英两种语言动态的对比,翻译者必须透过中医语言结构的表层,深入的研究中医文本的真正内涵。不论是个人翻译,还是集体翻译,从中医原文到英译文的转换都只能在个人的大脑中进行,这就会出现翻译时随机的现象,想要完全实现中英之间的对等翻译就相当困难,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难免。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医学术及其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从中医学术具有特殊性的角度来分析,首先,中西医文化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是巨大的。中西医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始源性的,是从中西医学起源开始就注定了各自发展的类型的。从客观的地理环境,到主观的宗教形式,哲学思想,无一例外的展示出二者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导致中医英译出现困难的原因所在。再者,中医理论非科学而经验却超科学,中医的理论知识既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可检验性,中医的经验知识却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可检验性。中医这样复杂的知识体系给英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导致中医英译历经数百年仍进展缓慢。对于中医语言文字特殊性问题的研究方面,要结合英译作品从翻译学、语言学、社会符号学等多重角度进行分析。从翻译学角度来讲,中医英译活动由来已久,它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无可厚非。对于这项与人类文化、思想交流密切相关的活动,首先需要一个全面的、本质的、科学的认识。中医英译的实质是什么?英译的标准是什么?英译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是导致中医英译中出现问题和障碍的基本理论问题。从语言学途径来说,比较中医原文与英译文的语言成分是重点。如何把这种途径运用于中医英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采用哪种语言学的理论模式。这种途径主要针对于两方面的对应。一是语法范畴的对应;二是词汇范畴的对应。与此同时,还应当考虑从社会符号学途径来研究中医文献的英译工作,因为语言具有社会符号性,既然中医学理论是极其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那么中医学理论自然与中国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在英译中医文献时,自然要考虑也应当从社会符号学途径来进行研究才更全面。中医英译这段历史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跨度都较大,加之语言上的基本障碍,研究起来相对较难。梳理这段历史是研究的基本,但研究历史不可能就单纯的局限于研究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更多的是发生的具体内容。本文对中医英译史的研究就是要整理这段历史的史料,并从史料记载中分析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能够更好的续写这段历史的方法。要实现中医的国际化,做到像西医那样无障碍的全世界传播,中医英译工作不容小觑。想要让未来中医英译的发展更加完善,就要从英译人员本身、培养英译人才的基地高校,以及国家与社会的支持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黄兵[10](2016)在《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术语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70年代从一个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理论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术语学研究呈现出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内部出现了诸如计算术语学、社会术语学、文本术语学、术语学交际理论和社会认知术语学等新的研究方向。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术语学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至20世纪末已出现了奥地利维也纳术语学派、俄罗斯术语学派和捷克布拉格术语学派,加拿大魁北克术语学研究方向和北欧术语学研究方向等。我国术语学研究相对来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国外术语学理论引介与评述和国内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阶段。从历时角度看,我国的术语学研究正沿着“引介”、“结合”与“创新”的路径发展。术语是专业领域内概念的符号指称,每个科学领域或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术语体系。术语存在的价值在于传播和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跨语际传播和交流尤为重要。目前,汉语中除了本土已有的术语外,其余大部分术语主要从英语翻译引介而来。关于英语术语的引介研究主要涉及到术语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术语翻译标准及译名规范化的研究。总的来讲,这些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及全面的协调性。虽然我国译名审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学科专业仍然存在术语定名不规范,甚至混乱的局面。本文着重解决当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术语误译、术语译名同实异名现象、异实同名现象、英语缩略术语汉语定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及术语定名后的推广与应用等实践性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误译术语的定名问题。术语误译违背了术语的科学性原则,减少术语误译是当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由于常常将实质上并不等价的英汉术语视为等价术语,或按照术语的字面意义进行概念转换,或者对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理解错误或理解不透彻而造成术语误译。术语误译的种种情况可归结为对原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违背了术语学研究中概念先于术语的原则。针对术语误译现象,本文提出应在充分理解原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基础上,更新旧译名,完善欠妥译名,纠正错误译名,使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具有科学性,同时还应适当兼顾约定俗成原则。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术语(能指)与概念(所指)之间的单参照性关系决定了在一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或某一特定学科的分支学科内术语具有单义性。然而,术语的单义性原理在术语实践中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尤其表现为表达同一概念的源语术语在译语中有多个译名形式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造成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不统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翻译主体作为理解者的认知水平、不同翻译方法的选取、概念特征的多维性以及地域差异引起的。减少术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是术语标准化,也是外来术语定名规范化的任务之一。本文从确定正名与异名、加强学科之间的协调、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协作以及不同标准术语定名工作和研究的协作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减少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异实同名现象。术语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多义术语和同音异义术语违背了术语的单义性原则。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称谓不同概念且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以及英语中的相对同义术语在同一学科领域内定名为同一汉语术语是造成术语异实同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如下解决异实同名术语定名的策略: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定名应根据不同专业领域或学科范围表达的概念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内应根据汉语中表达的不同概念分别定名:表达不同概念且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在同一专业领域里应分别定名;英语相对同义术语应根据语义差异分别定名;正确把握术语元素的多义现象有助于术语的准确定名。本文旨在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问题。相对来讲,英语缩略术语的表意性较为抽象,不利于术语的推广及其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如何在把握英语缩略术语的形式特点、语义内容及所表达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汉语定名是我国目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本文分别针对由截干法、首字母缩略法和拼缀法构成的不同形式的英语缩略术语提出了不同的定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名的优选序列,即音义完美融合的定名>全义定名>形义定名/音义定名>全音定名>全形定名。在探讨如何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本文着重从翻译学、语体学、语言学、美学和社会文化学几个视角阐述了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从翻译学来讲,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遵循极似标准,具体体现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层面;语体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除了应遵循单义性、科学性外,还应遵循专业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简明性标准;语言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用字规范、造字规范、充分发挥汉字的表意性,使定名具有理据性:美学上,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在准确反映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具有听觉美、视觉美和意象美:社会文化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受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等语言外因素的制约。本文最后针对某些公共文化领域规范使用术语意识不强或滥用术语等现象,提出了应从加强政府部门的干预与主导职能、加大媒体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以及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三个方面来解决术语,尤其英语术语汉语定名推广运用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性的。如何建立华语圈的术语关联,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加强术语管理,对外来术语作动态的记录和描述,以及如何加强译者术语能力的培养,减少术语定名的混乱现象,从而提高术语工作效率等都是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医学名词术语使用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名词术语使用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名词规范化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名词不规范表达的常见问题 |
1.1 形近同音字混淆使用 |
1.2 名词术语发生歧义 |
1.3 沿用旧名或已废除的词 |
1.4 随意使用俗称或口语化简称 |
1.5 非规范使用英文缩写或字母词 |
2 医学名词不规范表达的原因 |
2.1 主体原因 |
(1)作者的原因: |
(2)编辑的原因: |
2.2 名词规范不统一 |
3 规范医学名词使用的对策 |
3.1 尊重名词审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
3.2 除旧更新,积极引导作者使用规范名词 |
3.3 端本正源,独具慧眼 |
(2)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现状与思考——以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现状 |
3 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工作分析 |
3.1 以市场需求为第一导向 |
3.2 与其他国际组织协商一致 |
3.3 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规范性和时效性 |
4 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工作思考与建议 |
4.1 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建立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体系 |
4.2 探索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特色的名词术语标准化方法学 |
4.3 加速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升级 |
4.4 加大培养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
5 结语 |
(3)气血病机术语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 |
1.1 中医术语英译相关理论 |
1.2 中医术语翻译原则 |
1.3 中医术语翻译策略和方法 |
1.4 中医术语翻译研究对象 |
1.5 小结 |
2 奈达对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2.1 形式对等 |
2.2 动态对等 |
2.3 功能对等 |
2.4 奈达形式对等理论对中医术语英译文的启示 |
3 奈达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医术语英译研究 |
4 奈达翻译理论与中医术语英译原则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问题 |
4 研究意义 |
第三章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材料 |
1.1 气血病机术语的概念 |
1.2 气血病机术语的遴选和分类依据 |
1.3 气血病机术语英译版本的选择 |
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1 体词性气血病机术语英译对比分析 |
2 谓词性气血病机术语英译对比分析 |
3 其他类气血病机术语英译对比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4)中医病机术语国家标准英译优化研究 ——以脾胃病机术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概述 |
2.1 研究现状 |
2.2 常用词典/标准简介 |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 |
2.2.2 《中医药学名词》 |
2.2.3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 |
2.2.4 InternationalStandardTerminologieson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
2.2.5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
2.3 脾胃中医病机术语英译优化的必要性 |
第三章 研究方案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
3.3.2 文献研究法 |
3.3.3 对比分析法 |
3.4 研究内容 |
3.5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五个标准中脾胃中医病机术语英译文一致性研究 |
4.2 脾胃中医病机术语英译标准优化研究 |
4.2.1 词条英译文完全一致 |
4.2.2 词条英译文基本一致 |
4.2.3 词条英译文部分一致 |
4.2.4 词条英译文零一致 |
讨论 |
结论 |
附表1:脾胃中医病机术语英译文国家标准(修订版) |
研究局限与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脾胃中医病机术语英译英文语料库 |
附录2 :综述 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代表性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1.1 手法医学的沿革 |
1.1.1 手法医学的概念 |
1.1.2 手法医学在中国的沿革 |
1.1.3 手法医学在世界的沿革 |
1.2 中西医手法医学的对比 |
1.2.1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手法医学 |
1.2.2 以西医理论为基础的手法医学 |
1.3 手法医学标准化的发展 |
1.3.1 存在问题 |
1.3.2 面临机遇 |
第二章 国医大师韦贵康及其手法医学英译研究进展 |
2.1 国医大师韦贵康及其团队概述 |
2.2 国医大师韦贵康手法医学概述 |
2.3 国医大师韦贵康手法医学英译研究现状 |
2.3.1 国医大师韦贵康手法医学向世界的传播情况 |
2.3.2 英译的不足和局限性 |
2.3.3 英译的必要性 |
第三章 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研究进展 |
3.1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进展 |
3.2 中医手法医学英译现状 |
3.3 常用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对比分析 |
3.3.1 选取标准 |
3.3.2 对比分析 |
3.3.3 问题与意义 |
第四章 国医大师韦贵康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研究 |
4.1 术语来源 |
4.2 术语筛选与分类 |
4.3 术语英译参考 |
4.4 术语英译指导理论 |
4.4.1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念 |
4.4.2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医手法医学术语英译对策概述 |
4.5 手法术语英译探讨 |
4.5.1 直译法 |
4.5.2 意译法 |
4.5.3 音译法 |
4.5.4 简洁性原则 |
4.5.5 “法”的翻译 |
4.6 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的分类总结 |
4.6.1 术语英译的评判标准 |
4.6.2 术语英译的分类 |
4.6.3 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6)基于范畴理论的《黄帝内经》情志术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相关概念 |
1.1 情志 |
1.2 术语 |
1.3 翻译策略 |
2.研究方法 |
2.1 文献学研究法 |
2.2 范畴学研究法 |
2.3 翻译学研究法 |
2.4 历史学研究法 |
2.5 问卷调查法 |
3.情志术语研究范围 |
4.《内经》译本评述及遴选 |
4.1 《内经》翻译本概况 |
4.2 《内经》译本分类研究 |
4.3 采纳译本的原则与范围 |
5.《内经》情志术语范畴化分类研究 |
5.1 范畴化与范畴理论 |
5.1.1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
5.1.2 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 |
5.1.3 原型范畴理论的核心内容:层次、意象图式、隐喻、转喻 |
5.1.4 原型范畴理论在国内翻译学界的应用 |
5.1.5 原型范畴翻译等值观—术语翻译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
5.2 《内经》情志术语范畴化研究 |
6.《内经》情志术语范畴化翻译研究 |
6.1 “五神”范畴 |
6.1.1 基本层次范畴词“神” |
6.1.2 “神”的下位范畴词 |
6.1.3 小结 |
6.2 七情范畴 |
6.2.1 “喜” |
6.2.2 “怒” |
6.2.3 “忧” |
6.2.4 “思” |
6.2.5 “悲” |
6.2.6 “恐” |
6.2.7 “惊” |
6.2.8 “七情”范畴共同上位范畴词 |
6.2.9 “七情”范畴共同下位范畴词 |
6.2.10 相同构式多字格术语 |
6.2.11 小结 |
7.讨论 |
7.1 《黄帝内经》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及术语分类的重要性 |
7.2 范畴理论与《黄帝内经》情志术语翻译研究的高度契合 |
7.3 《黄帝内经》情志术语的范畴化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 |
7.3.1 范畴化翻译原则 |
7.3.2 范畴化翻译策略 |
7.3.3 范畴化翻译方法 |
7.4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认知翻译学理论的形成、构建和完善 |
7.4.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
7.4.2 认知翻译学理论的形成、构建和完善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文献综述 基于翻译策略的《黄帝内经》翻译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发表论文 |
附录三:参编着作 |
附录四:参加课题相关学术会议 |
附录五:核心情志术语翻译列表 |
附录六:关于《黄帝内经》术语翻译的海内外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附录七:问卷 |
(7)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医药文化英译的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2.1 研究理论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中医药” |
2.1.2 “中医药文化” |
2.1.3 “降噪” |
2.2 中医药文化英译史简述 |
2.2.1 17—18世纪:中医英文译介的起步阶段 |
2.2.2 19世纪:传教士中医英文译介的发展阶段 |
2.2.3 20世纪初—文革前:中国译者开始参与译介的阶段 |
2.2.4 文革—80年代末:中医译者广泛参与及中医翻译理论初探阶段 |
2.2.5 90年代初—今:理论争鸣阶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英译“噪音”源及“降噪”策略研究 |
3.1 传播学中的“降噪”理论 |
3.1.1 传播学发展概述 |
3.1.2 “噪音”概念的跨学科演化 |
3.2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与“降噪” |
3.2.1 宏观“噪音”源 |
3.2.2 宏观“降噪”策略 |
3.2.3 微观“噪音”源 |
3.2.4 微观“降噪”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帝内经·素问》9译本的英译“降噪”策略对比 |
4.1 《素问》英译现状简述 |
4.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
4.1.2 20世纪70年代以后 |
4.2 各译者翻译“降噪”策略分析 |
4.2.1 伊尔扎·威斯的“以介为主,贴近读者” |
4.2.2 文树德的“保留文化元素,遍列各家观点” |
4.2.3 李照国的“译古如古,求同存异” |
4.2.4 罗希文的“简化医理,面向大众” |
4.2.5 吴氏父子的“注重医理阐释” |
4.2.6 倪懋兴的“大胆增删,为我所用” |
4.2.7 吕聪明的“尊重传统,适度阐释” |
4.2.8 朱明的“通俗阐释,精简内容” |
4.2.9 杨明山的“保留古体风格,注重结构对应” |
4.3 各译本“降噪”策略的综合对比分析 |
4.3.1 增译—充分运用文本的阐释功能 |
4.3.2 省译和改译—避免译文产生理解“噪音” |
4.3.3 考证—中医文本准确翻译的重要手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研究的内容总结 |
5.1.1 翻译的本质 |
5.1.2 可译性问题 |
5.1.3 如何译的问题—“降噪”与“视域融合” |
5.1.4 文本分析所得结论 |
5.2 创新、局限与展望 |
5.2.1 创新 |
5.2.2 局限 |
5.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国立编译馆与近代科技术语的本土化 ——以《化学命名原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述 |
一、近代科技术语研究 |
二、国立编译馆科技术语工作研究 |
三、《化学命名原则》和近代化学术语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目标 |
二、主要内容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术语编译机构与国立编译馆的成立和发展 |
第一节 清代术语编订机构 |
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
二、益智书会 |
三、中国教会医学联合会 |
四、清政府学部编订名词馆 |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术语编订机构 |
第三节 国立编译馆的基本情况 |
第四节 国立编译馆的具体工作及成果 |
一、教学用书之编辑 |
二、民众读物之编辑 |
三、辞书辞典年鉴之编辑 |
四、学术名词之整理 |
第二章 术语本土化内涵和近代科技术语命名状况 |
第一节 术语本土化内涵 |
一、本土化的定义 |
二、术语本土化 |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术语命名状况 |
一、译名混乱现象 |
二、学术团体利益之争 |
三、科技术语本土化未完成 |
第三节 国立编译馆时期科技术语命名状况 |
一、术语编订情况 |
二、与学术团体的合作 |
三、科技术语本土化的完成情况 |
第三章 《化学命名原则》与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命名 |
第一节 《化学命名原则》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 |
一、《化学命名原则》的制定背景 |
二、《化学命名原则》的制定基础 |
三、《化学命名原则》的成书经过 |
四、《化学命名原则》的制定人员 |
五、《化学命名原则》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化学命名原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一、化学有机物命名的科学性 |
二、定义和分类的科学性 |
三、术语编审程序的规范性 |
四、术语传播和使用的规范性 |
第三节 《化学命名原则》对科技术语规范的积极影响 |
第四章 《化学命名原则》的术语本土化路径 |
第一节 化学术语翻译 |
第二节 化学术语筛选 |
第三节 化学术语传播 |
第四节 化学术语融入本土文化 |
第五节 《化学命名原则》的完善和更新 |
第五章 近代科技术语本土化的动因、影响与启示 |
第一节 国立编译馆时期术语本土化的动力因素 |
一、早期机构编译工作的铺垫 |
二、与专业学术团体合作 |
三、规范化的编审制度 |
四、民国时期的人才优势 |
第二节 国立编译馆对科技术语本土化的影响与启示 |
一、国立编译馆对科技术语本土化的影响 |
二、国立编译馆对科技术语本土化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篇:中医英译史梳理 |
第一阶段:以外国人为英译主体的中医西传(17世纪--1840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主要成就 |
1. 中医专着英译情况 |
2. 中医经典着作英译情况 |
(三) 翻译特点 |
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切入点 |
2. 主要采用异化法进行翻译 |
3. 音译和意译相结合 |
4. 以普及中医文化、培养读者兴趣为目的 |
第二阶段:中医英译的实践探索阶段(1840年--1949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主要成就 |
1. 中医英译专着 |
2. 中医英译经典古籍之《本草纲目》 |
3. 中医英文期刊 |
(三) 翻译特点 |
1. 西方人以归化法翻译为主的中医英译 |
2. 中医英译中止了拉丁语的使用 |
3. 中医英译以对应翻译为主 |
4. 直译或音译+汉语+注释的方式英译 |
第三阶段:中医英译理论研究初显端倪(1949年--1989年) |
(一) 历史背景 |
(二) 主要成就 |
1. 中医专着英译情况 |
2. 中医经典着作英译情况 |
3. 中医英文词典 |
4. 中医英文期刊 |
(三) 翻译特点 |
1. 关注中医背后的中国文化背景 |
2. 翻译时异化法增多,归化法减少 |
3. 中国人参与翻译,使翻译更接近原意 |
4. 中国人编着的辞书增多,标准化翻译迫在眉睫 |
第四阶段:中医英译“百花齐放”(1990年--至今) |
(一) 历史背景 |
(二) 主要成就 |
1. 国外注重基础理论书籍编写 |
2. 国内高校中医教材日趋完善 |
3. 标准化形势下中医辞书大量出版 |
4. 中医古籍整本英译数量空前 |
5. 中医学术期刊日渐增多 |
(三) 翻译特点 |
1. 中医英译标准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
2. 翻译时更强调原汁原味 |
3. 借用西医与中医相关对等词语来翻译 |
4. 翻译人群增多 |
五、上篇小结 |
下篇 中医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构想 |
第一部分:从历史语言学角度看中医英译信息失真的普遍性 |
一、汉语基本词根语素保留率问题 |
二、中医同源词汇与非同源词汇 |
(一) 中医同源词汇的衍生发展 |
(二) 中医同源词汇存在的原因 |
1. 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深远 |
2. 法古观念对中医学语言文字的影响 |
(三) 中医非同源词汇的衍生发展 |
(四) 中医非同源词汇出现的原因 |
1. 疾病与患者的变化因素 |
2. 西医学的强势入侵 |
三、中医词汇英译时信息失真的普遍性 |
(一) 古今同源词汇的英译问题 |
1. “五行”的英译问题 |
2. “气”与“血”的英译问题 |
(二) 古今非同源词汇的英译问题 |
1. 创造中医新的英文词汇 |
2. 归化翻译 |
3. 异化翻译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从中医学特殊性研究中医文献英译史 |
一、中西医文化差异对中医英译史的影响 |
(一) 中西医起源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1. 西医的起源 |
2. 中医的起源 |
3. 中西医文化起源对比中西医学差异 |
4. 中西医文化起源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二) 地域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1. 东方文明的自然条件 |
2. 西方文明的自然条件 |
3. 中西方地域差异对中西医学的影响 |
4. 中西方地域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三) 宗教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1. 东方宗教思想 |
2. 西方宗教思想 |
3. 中西方不同宗教思想对医学的影响 |
4. 中西方不同宗教思想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四) 哲学思想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
1. 西方哲学思想起源 |
2. 西方哲学思想对西医的影响 |
3.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起源 |
4.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
5.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英译中的影响 |
(五) 小结 |
二、中医学术特殊性问题——理论非科学,经验超科学 |
(一) “科学”的定义 |
(二) 中医学术特殊性 |
1. 中医理论形式非科学 |
2. 中医实践经验超科学 |
(三) 小结 |
第三部分:中医英译的研究途径 |
一、翻译学研究途径 |
(一) 中医英译的实质 |
(二) 中医英译的标准 |
(三) 中医英译的方法 |
1. 对应法 |
2. 音译法 |
3. 创新法 |
二、语言学研究途径 |
(一) 语法范畴的对应 |
1. 中医术语英译词汇首字母大小写不统一 |
2. 连字符的使用 |
3. 单复数的使用 |
4. 语态的处理 |
5. 语言结构的处理 |
(二) 词汇范畴的对应 |
三、社会符号学研究途径 |
(一)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在中医文献英译时的应用 |
1. 形态描述 |
2. 位置描述 |
3. 具体物质性描述 |
4. 直觉体悟 |
5. 借喻 |
6. 隐喻 |
(二)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中医词汇的翻译 |
1. 指称意义不符的情况 |
2. 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都不相符的情况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中医英译未来发展构想 |
一、强化英译人才的核心作用 |
(一) 重视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 |
(二)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
(三) 尽力总结中医翻译理论 |
(四) 进一步完善中医标准化翻译 |
二、高校的能动作用 |
(一) 高校对教师的培养 |
(二) 高校对教师的要求 |
(三)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 |
(四) 高校对学生的要求 |
三、国家政策支持 |
(一) 中医高等学校现状 |
(二) 解决办法 |
(三) 中医英译的科研现状 |
(四) 解决办法 |
四、社会的通力协作 |
五、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10)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创新与价值 |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术语定名的研究历程 |
2.1 术语的界定 |
2.2 术语学的学科性质 |
2.2.1 学科综合性 |
2.2.2 术语学的研究内容 |
2.2.3 术语学内部的研究方向 |
2.3 国外术语学研究概述 |
2.3.1 国外术语学发展史 |
2.3.2 国外术语学派 |
2.4 国内术语学研究 |
2.4.1 国外术语学理论的引介与评述 |
2.4.2 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
2.4.3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概述 |
2.5 我国术语译名审定的历史钩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误译术语的定名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与术语定名相关的核心概念 |
3.1.2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 |
3.1.3 概念之概念 |
3.2 术语误译分析 |
3.2.1 假等义术语 |
3.2.2 误读造成的术语误译 |
3.2.3 字面翻译造成的术语误译 |
3.3 误译术语的定名 |
3.3.1 更新旧术语译名 |
3.3.2 完善翻译欠妥译名 |
3.3.3 纠正错误译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
4.1 理论基础 |
4.2 辞书、期刊中的术语同实异名现象 |
4.3 术语同实异名现象溯源 |
4.3.1 翻译主体 |
4.3.2 翻译方法 |
4.3.3 概念特征的多维性 |
4.3.4 地域差异 |
4.4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 |
4.4.1 确定正名与异名 |
4.4.2 学科协调 |
4.4.3 地域协作 |
4.4.4 术语标准的协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
5.1 理论基础 |
5.2 术语译名的异实同名现象 |
5.3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 |
5.3.1 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定名 |
5.3.2 分离同一学科领域内的异实同名术语 |
5.3.3 识别异实同名的术语元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语缩略术语的定名研究 |
6.1 理论基础 |
6.2 英语缩略术语的构成方式 |
6.2.1 截干法 |
6.2.2 首字母缩略法 |
6.2.3 拼缀法 |
6.3 英语缩略术语的特点 |
6.3.1 形式的简洁性 |
6.3.2 语义的多义性 |
6.3.3 语用的广泛性 |
6.4 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 |
6.4.1 截干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
6.4.2 首字母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
6.4.3 拼缀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
6.5 缩略术语定名的优选序列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标准研究 |
7.1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翻译标准 |
7.1.1 从多元翻译标准到一元翻译标准 |
7.1.2 术语翻译的“极似”标准 |
7.2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专业标准 |
7.2.1 专业性 |
7.2.2 准确性 |
7.2.3 系统性 |
7.2.4 简洁性 |
7.3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呈现标准 |
7.3.1 定名的用字规范 |
7.3.2 定名的造字规范 |
7.3.3 定名的理据性 |
7.4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美学标准 |
7.4.1 定名的音韵美 |
7.4.2 定名的形态美 |
7.4.3 定名的意蕴美 |
7.5 定名的社会文化学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推广与运用 |
8.1 我国术语推广运用的现状 |
8.2 术语规范使用的措施 |
8.2.1 行政干预与主导 |
8.2.2 媒体宣传与引导 |
8.2.3 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 |
8.3 字母词形式术语的使用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9.2 本文的局限性与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医学名词术语使用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名词规范化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吴菲,孙琴.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现状与思考——以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为例[J]. 李静,任冠华. 中国标准化, 2021(19)
- [3]气血病机术语英译研究[D]. 胡庭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中医病机术语国家标准英译优化研究 ——以脾胃病机术语为例[D]. 李正茂.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代表性手法医学术语英译研究[D]. 任朝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基于范畴理论的《黄帝内经》情志术语翻译研究[D]. 杨渝.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D]. 许天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国立编译馆与近代科技术语的本土化 ——以《化学命名原则》为例[D]. 施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 [9]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D]. 付明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D]. 黄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