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大肠息肉的护理观察

内镜下大肠息肉的护理观察

一、内镜下电切大肠息肉的护理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娟[1](2021)在《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与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风险相关的因素。方法:这是一项基于我院内镜中心医疗资料的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我们回顾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大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记录,比较72例出血患者与3759例未出血患者之间包括患者、息肉及手术相关的多个因素之间的差异,然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大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elayed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我院接受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3831例患者,共切除4968枚息肉,术后出血72例(出血率1.9%),其中38例经内镜下止血(1例止血失败后转介入科手术),44例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止血成功,无死亡病例。经单因素分析后发现,患者相关因素中高血压(P=0.008)、糖尿病(P=0.006)、高血脂(P=0.033)在出血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息肉相关因素中两组间具有显着差异的因素有息肉部位(P=0.028)、形态(P=0.035)、病理类型(P=0.016)、一次手术切除息肉数量(P=0.014);手术相关因素中手术方式(P=0.010)对息肉术后出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后筛选出可能与DPPB有关联性的变量(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息肉部位、形态、病理类型、息肉数量、手术方式,引入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得出,高血压(OR 1.890、95%CI 1.087-3.287、P=0.024)、糖尿病(OR 2.183、95%CI 1.077-4.428、P=0.030)、高血脂(OR 1.837、95%CI 1.105-3.056、P=0.019)的患者较无相关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血;右半结肠(OR 1.831、95%CI1.015-3.300、P=0.044)及直肠(OR2.255、95%CI 1.200-4.238、P=0.012)较左半结肠术后出血的风险更高;有蒂息肉较无蒂息肉(OR 1.755、95%CI 1.076-2.864、P=0.024)、腺瘤性息肉较非腺瘤性息肉(OR 1.877、95%CI 1.010-3.488、P=0.046)更容易发生术后出血;手术方式是息肉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04),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 dissecction,ESD)(OR 3.356、95%CI 1.574-7.159、P=0.002)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tion,EMR)(OR 1.884、95%CI 0.825-4.302、P=0.133)较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术及活检钳钳除术出血风险更高。而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史、心脏病、肝硬化、乙肝感染或携带、血红蛋白水平(g/L)、结直肠癌手术史、口服抗栓药物、息肉是否单发、息肉数量、术中是否使用钛夹、手术医师资历未发现会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右半结肠及直肠息肉、有蒂息肉、腺瘤性息肉、接受ESD及EMR手术方式均是息肉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识别这些因素,可提前制定治疗策略加以控制,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陶莹[2](2021)在《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大肠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方面进行总结比较,分析青年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加强对青年大肠息肉的认识,为大肠息肉的中西医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2021年1月于山西省中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并诊断为大肠息肉的18-44岁青年患者120例,同期配对选取45岁以上中老年大肠息肉患者240例作为对照组。对符合纳排标准的360例内镜下诊断为大肠息肉,进行内镜下切除并送病理学检查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填写大肠息肉患者信息收集表(见附录四),归纳总结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情况,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与年龄:青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为39-44岁,男女比例2.24∶1;中老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为59-66岁,男女比例1.35∶1。2.BMI情况:青年组BMI以偏胖、肥胖及重度肥胖者最多(46.7%),其次为正常(42.5%),偏瘦者例数最少(10.8%);中老年组BMI以正常者最多(50.8%),其次为偏胖、肥胖及重度肥胖者(41.3%),偏瘦者例数最少(7.9%)。3.息肉数量:青年大肠息肉以单发稍多(50.8%),而中老年大肠息肉以多发为主(67.5%)。4.息肉部位: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大肠息肉部位均以乙状结肠最多见,其中262枚青年组大肠息肉分布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32.4%)>升结肠(17.6%)>直肠(14.5%)>横结肠(13.0%)>降结肠(10.7%)>回盲部(8.0%)>肝曲(3.8%);859枚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分布部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27.8%)>升结肠(17.1%)>降结肠(16.3%)>直肠(15.0%)>横结肠(14.0%)>肝曲(5.4%)>回盲部(4.4%)。5.息肉大小: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均以直径在0.5cm-1.0cm大小息肉最多,其中120例青年组大肠息肉大小所占比例依次为0.5cm-1.0cm(67.5%)、<0.5cm(20.8%)、≥1.0cm(11.7%);240例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大小所占比例依次为0.5cm-1.0cm(64.6%)、≥1.0cm(23.7%)、<0.5cm(11.7%)。6.息肉形态: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均以广基形态息肉为主,亚蒂型次之,带蒂型息肉最少。青年组大肠息肉形态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基(82.5%)>亚蒂(15.0%)>带蒂(2.5%);中老年组大肠息肉形态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基(80.4%)>亚蒂(14.2%)>带蒂(5.4%)。7.息肉病理类型:120例青年组检出的262枚息肉,有病理结果的为171枚,青年组病理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炎性息肉(53.2%)>管状腺瘤(25.1%)>增生性息肉(17.5%)>管状绒毛状腺瘤(1.8%)>绒毛状腺瘤(1.2%)>锯齿状腺瘤(0.6%)=错构瘤性息肉(0.6%),其中非肿瘤性息肉(71.3%)>肿瘤性息肉(28.7%);240例中老年组检出859枚息肉,有病理结果的为477枚。中老年组病理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炎性息肉(52.6%)>管状腺瘤(33.1%)>增生性息肉(8.6%)>管状绒毛状腺瘤(3.6%)>绒毛状腺瘤(1.7%)>锯齿状腺瘤(0.4%),其中非肿瘤性息肉(61.2%)>肿瘤性息肉(38.8%)。8.临床症状:青年组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腹泻(36.7%)>腹痛(33.3%)>无症状(12.5%)>便秘(11.7%)>便血(5.8%);中老年组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无症状(29.2%)>腹痛(27.9%)>便秘(22.1%)>腹泻(18.3%)>便血(2.5%)。9.中医证型:青年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证(26.7%)>湿热内蕴证(25%)>脾肾阳虚证(23.3%)>肝郁气滞证(19.2%)>气滞血瘀证(5.8%);中老年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证(28.7%)>湿热内蕴证(21.7%)>肝郁气滞证(21.2%)>脾肾阳虚证(14.2%)=气滞血瘀证(14.2%)。结论:1.大肠息肉好发于男性,39-44岁为青年人群大肠息肉好发年龄,59-66岁为中老年大肠息肉好发年龄,BMI偏瘦者为患大肠息肉的保护因素。2.青年大肠息肉以单发较多,中老年息肉以多发为主,大肠多发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息肉部位两组均以乙状结肠最多,其次为升结肠。两组均以广基、直径0.5cm-1.0cm大小息肉最多。3.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均以炎性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管状腺瘤,青年组肿瘤性息肉比例低于中老年组,肿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4.临床症状上青年组以腹泻及腹痛为主,中老年组以无症状、腹痛及便秘为主。5.中医证型上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均以脾虚湿蕴证最多见,其次为湿热内蕴证。

陈玉[3](2020)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于2011年1月—2019年1月时间段内接收的120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都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得到百分百缓解;没有产生大出血现象,也没有出现肠穿孔、息肉电切术后综合征等现象;110例患者得到术后随访,时长最少半年,最长1年;电切息肉位置没有复发状况。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大肠息肉患者治疗效果较佳,术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且没有出现并发症状和复发情况,值得大力推广。

陈日芳[4](2019)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的效果评估与术后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的效果评估与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程度、并发生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腹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优质护理理念对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徐慧莹[5](2019)在《参芍膏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脾虚夹淤证)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自拟方参芍膏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脾虚夹瘀证)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探讨参芍膏在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脾虚夹瘀证)术后复发的作用,同时对影响结肠腺瘤复发的要素作出分析。方法:收集60例均为2017年2月到2017年9月因腹痛、腹胀、腹泻等原因收治于烟台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经行大肠镜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并行内镜下切除术,病理确诊为腺瘤,中医症候为脾虚夹瘀证的病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要求的烟台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以消炎、止血、营养支持等治疗,一周后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以口服参芍膏,20m L/次,2次/日,需适量温水送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无任何治疗。两组均于术后1年复查结肠镜,分别记录6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及内镜检查结果(包括腺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山田分类、切除方法及腺瘤病理类型)。结果:术后随访,(1)1年后腺瘤性息肉的复发率比较,对照组复发率为31.03%;治疗组复发率为7.14%。两组病例具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病例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腹部隐痛、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纳呆、畏寒、四肢不温、面色萎黄的疗效比较,两组有差异性(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便秘、脉象、舌象疗效比较,两组无差异性(P>0.05)。(3)两组病例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具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腺瘤性大肠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复发与腺瘤数目、腺瘤大小、腺瘤切除方式以及腺瘤病理程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位置、腺瘤分型以及腺瘤病理类型无关(P>0.05)。(5)研究期间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参芍膏可以有效减少大肠腺瘤术后1年的复发。可以改善患者的腹部隐痛、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纳呆、畏寒、四肢不温、面色萎黄的中医临床症状,且没有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有效。而腺瘤性大肠息肉复发因素与腺瘤数目、腺瘤大小、腺瘤切除方式以及腺瘤病理程度有关。

刘彩香[6](2019)在《高频电凝电切除大肠息肉术的护理配合及护理体会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频电凝电切除大肠息肉术的护理配合以及护理体会分析。方法将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来我院内镜中进行肠镜下的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的200例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的心理指导,各种治疗仪器并进行准备,手术中医护人员进行操作配合,手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高频电凝电切除大肠息肉术的成功率为99.50%,没有一例出现大出血和穿孔。结论大肠息肉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大肠息肉手术之前、手术时、手术之后的护理配合治疗操作不仅简单还实惠安全、对患者的创伤性小、手术的成功率还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手术成功率,值得应用推广。

邹奕[7](2018)在《手术室优质护理在内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手术室优质护理在内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至2017年3月医院100例内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手术室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23. 8±2. 2)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43. 7±5. 3)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 0%低于对照组16.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体满意率94. 0%高于对照组80.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内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术患者应用手术室优质护理效果显着,能改善患者心理障碍,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张馨月[8](2018)在《肠息肉术后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在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初步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消化科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居高不下,其某些病理类型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内镜下的息肉切除有助于从病变萌芽到发展时期直接降低恶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多年来,由于各地区结肠镜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医疗配备设施的不断完善,经结肠镜下摘除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不二选择,但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行息肉摘除术中或术后患者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各类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灼伤、人工溃疡等,故术后的治疗、护理等对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预防及有效控制术后各类并发症、减轻患者自身不适感觉、缩短住院时长等有着重大意义。西医对于息肉术后治疗措施无明显针对性,主要为注意饮食及休息或运用抗生素、止血剂等,大多数是症状发生时的急救措施,而祖国医学中有内、外治法相结合,可运用传统中医思想,从患者个体差异情况及息肉切除并发症的发生机制特点,从整体及局部两方面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患者负担,故本研究通过观察口服肠息肉术后方及中药保留灌肠法对息肉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控制情况来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为息肉术后的延伸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65例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科内诊断为直肠及(或)乙状结肠息肉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护理、补液等基础治疗,治疗组术后额外口服肠息肉术后方及中药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大便性状未达标率、大便隐血、腹痛腹胀情况及复查肠镜时创面粘膜情况等指标,并进行记录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术后大便性状未达标率比较,治疗组极低,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一次大便隐血无明显差异,复查前最后一次治疗组大便隐血均为阴性,优于对照组8例阳性(P<0.01);术前及术后一小时腹痛、腹胀情况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三天及第五天观察两组患者组内比较腹痛腹胀例数均较前减少,组间对比治疗组腹痛腹胀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但腹痛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第三天腹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评价方面,两组患者手术当日创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复查时所见治疗组粘膜评价优于对照组,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口服肠息肉术后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用于治疗息肉切除术后,可通过影响全身环境及局部创面组织明显促进肠道粘膜术后修复,预防、控制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

孙兆秀[9](2018)在《大肠息肉患者电子结肠内镜下行电切除术41例强化护理干预》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电子结肠内镜下行电切除术的强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82例结肠内镜下行大肠息肉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心理状态、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心理状态良好率,病房巡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技术操作、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大肠息肉患者应用电切除术强化护理干预,可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周骁宇[10](2017)在《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使用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几年启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微波组和电切组。为微波组患者使用内镜下微波疗法进行治疗,为电切组患者使用内镜下息肉电切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电切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微波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微波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理想,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内镜下电切大肠息肉的护理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下电切大肠息肉的护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出血情况
    2.2 危险因素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围术期抗栓药物使用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调查问卷设计
    1.5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肠镜下表现
    2.3 临床症状
    2.4 中医证型分布
3 讨论
    3.1 息肉发病性别、年龄及BMI情况
    3.2 息肉数量、大小及形态
    3.3 息肉部位
    3.4 息肉病理
    3.5 临床表现
    3.6 中医证型
    3.7 本研究对临床上大肠息肉防治的意义
    3.8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青年人群大肠息肉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三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四
致谢

(3)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4)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的效果评估与术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3 讨论

(5)参芍膏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脾虚夹淤证)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疗效判定标准
        2.3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统计结果
        1.1 基本资料
        1.2 疗效性观察
        1.3 复发因素观察
    2 安全性
    3 临床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腺瘤性大肠息肉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术后复发的研究
    2 祖国医学对腺瘤性大肠息肉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治疗
    3 导师学术思想
    4 参芍膏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肠息肉病的中医诊疗研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高频电凝电切除大肠息肉术的护理配合及护理体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手术室优质护理在内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8)肠息肉术后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在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西医对大肠息肉的诊治研究概况及术后创面研究
        一、大肠息肉的定义及特点
        二、大肠息肉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病理类型
        五、诊断
        六、治疗方法
        七、内镜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八、关于创面损伤修复机理研究
    第二节 中医对大肠息肉的诊治研究概况及创面研究
        一、大肠息肉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二、中医对术后创面的研究
    第三节 中药灌肠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中药灌肠技术发展概况
        二、中药保留灌肠应用于大肠息肉术后简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案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资料对比
        二、两组患者大便情况对比
        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腹痛、腹胀情况对比
        四、两组患者术后放置钛夹例数及创面评价
    第三节 讨论
        一、研究目的
        二、结果分析
        三、机制探讨
        四、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附录2 样本量估计
    附录3 随机数字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大肠息肉患者电子结肠内镜下行电切除术41例强化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1.2.2 术前准备
        1.2.3 术后护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心理状态情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较 见表3。
3 讨论

(10)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3 讨论

四、内镜下电切大肠息肉的护理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丽娟.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中医证型分析[D]. 陶莹.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3]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J]. 陈玉. 世界复合医学, 2020(09)
  • [4]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的效果评估与术后护理[J]. 陈日芳.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29)
  • [5]参芍膏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脾虚夹淤证)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徐慧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高频电凝电切除大肠息肉术的护理配合及护理体会分析[J]. 刘彩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33)
  • [7]手术室优质护理在内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邹奕. 医疗装备, 2018(20)
  • [8]肠息肉术后方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在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初步观察[D]. 张馨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大肠息肉患者电子结肠内镜下行电切除术41例强化护理干预[J]. 孙兆秀. 齐鲁护理杂志, 2018(02)
  • [10]内镜下息肉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研究[J]. 周骁宇.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6)

标签:;  ;  ;  ;  ;  

内镜下大肠息肉的护理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