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纤维糖脂安膳剂治疗2型糖尿病5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毅芳[1](2021)在《壮医针刺治疗啊肉甜(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
宋宁[2](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罗健[3](2020)在《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运用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观察治疗前后月经情况、体重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性激素(LH、T)、糖脂代谢(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HOMA-IR)指标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肾虚痰湿证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患者)70例,通过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35例,予口服补肾祛痰中药,和非经期进行穴位埋线。对照组35例,予餐中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连续治疗三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月经情况、体重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性激素(LH、T)、糖脂代谢(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HOMA-IR)指标。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评估疗效。研究结果对体重的影响,两组均能降低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性激素的影响,两组治疗后T水平均下降,对照组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相比LH均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两组治疗后HOMA-IR均下降,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组内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甘油三脂、空腹血糖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月经的影响,对照组改善月经失调的总有效率为82.9%,试验组为88.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减重、降低腰臀比改善腹型肥胖、治疗胰岛素抵抗方面,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疗效优于二甲双胍。在降低LH、促进糖脂代谢、调节月经周期等方面,两者疗效相当。在降雄治疗方面,二甲双胍效果优于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但二甲双胍停药后降雄是否持续并不明确,而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在停止治疗后仍能持续降雄,疗效更持久。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效果显着、疗效持久,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覃小云[4](2019)在《穴位埋线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穴位埋线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DPN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埋线疗法联合硫辛酸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硫辛酸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法评分(MNSI)、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等,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组内及组间相比,差异显着(P<0.01),说明穴位埋线联合硫辛酸可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2)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法(MNSI)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P<0.01),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都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MNSI积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观察组患者的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P<0.01或0.05);(4)观察组患者西医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2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硫辛酸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刘蕊蕊[5](2019)在《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探讨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探讨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指导下的“半夏泻心汤”对患者肠道菌群、糖脂代谢的影响,阐释调节胃(脾)肠法纠正T2DM的可能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实验的方法,收取符合纳入标准共计66例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二者皆接受基础治疗以及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另予以“半夏泻心汤”颗粒治疗,对照组使用“半夏泻心汤”颗粒模拟剂治疗。以12周作为观察疗程,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标体重指数(BMI)、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血糖相关指标变化,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记录安全性指标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并应用SPSS2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疗效评价:经过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其中治疗组有效率约为90.63%,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对照组有效率为1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糖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HbA1c、FPG、P2hPG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FPG、P2hPG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HbA1c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指标:治疗组治疗后TG、TC、LDL-C、HCY指标较前均有明显下降,HDL-C较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TG、TC、LDL-C、HCY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指标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LDL-C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C、HDL-C、HCY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HOMA-β、HOMA-IR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BMI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BM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肠道菌群指标:“半夏泻心汤”能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提高优势菌的数量,如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降低劣势菌属占比,如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7)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两组的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指标均属于正常范围内,使用“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安全无毒副作用。研究结论:(1)脾胃、小肠功能失常,“肉膏脂”浊滋生泛溢,土壤变质是导致糖尿病高血糖状态、血脂异常、菌群失调的病机关键,调和胃(脾)肠,还原土壤本质,为其基本治则。(2)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所运用“半夏泻心汤”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表现,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有效控制血糖血脂,在其作用机制上,其发挥的降糖降脂作用,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亦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有关。(3)基于“共同土壤”学说辨治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结合胰岛素,与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邱元权[6](2018)在《化痰开痹汤对痰阻心脉型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化痰开痹汤对痰阻心脉型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部干部病区、心血管病区住院患者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化痰开痹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中医证候疗效、血脂水平的变化、心电图变化情况、硝酸甘油减停率及心绞痛稳定和发作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很好的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能够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再降低10%左右,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其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3.33%,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通过对心绞痛量表评分可知,治疗组能够更好的改善胸痹患者心绞痛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在改善缺血性心电图表现及硝酸甘油减停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化痰开痹汤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尤其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化痰开痹汤能够改善痰阻心脉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减少心绞痛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宇[7](2017)在《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量化诊断标准,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探寻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构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在代谢组学层面上诠释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科学内涵。方法:1.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专家咨询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建立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并在信度、效度及反应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测评。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确立条目权重系数,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建立证候诊断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确立诊断阈值,同时结合百分位数法进行证候程度分级,并进行回顾性与前瞻性检验。2.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模式的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用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分析健康志愿者、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的血浆样本,并结合多元统计学及代谢通路分析方法,筛选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的差异代谢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揭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整合代谢标志物数据将其作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结果:1.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研究并制订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诊断量表,分别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进行测评,结果良好。以诊断量表为基础建立的模型为:Y=20烦躁易怒+15头胀+11 口干+23 口苦+3便秘+4目涩+8尿赤+9脉数+7舌质红(Y代表证候积分),诊断阈值为122,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92.0%。经计算得到分级诊断标准:轻度:122≤证候积分<150;中度:150≤证候积分≤214,重度:证候积分>214。开展临床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证实该诊断标准具备良好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2.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模式的研究以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分别与健康志愿者和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作横向比较,共筛选出19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从理想血压开始,经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阶段,最终进展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这一持续、完整的生物学过程内在代谢机制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33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发生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物;12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向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展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物。初步构建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Y=-0.152X1+0.131X10+0.036 X11+0.132X20+0.081X19-0.101X31+0.082X15-0.038X9+0.079X24+0.043X23+0.076X 16-0.070X13-0.006X8+0.040X5。经过检验,PLS 模型解释能力:88.4%,预测值:88.1%,证明该模型具备较为准确的预测能力。结论:1.编制了准确性高、灵敏度好的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由此形成的量化诊断标准可行性好、临床实用性强。2.筛选出能够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产生及其向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展的特征性代谢标志物,并初步构建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
相萍萍,刘克冕,刘超[8](2017)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显着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与社会负担。糖尿病足的常见病因病机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度、跌扑损伤,而致气阴两虚、气血瘀滞、脉络瘀阻、湿热毒盛、脾肾阳虚等。其治疗主要涉及内治法、外治法以及其他疗法。其中,内治法通过辨证分期、分型论治,结合传统专方验方、单味药物等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富于特色的中医外治法则在辨证基础上,通过敷贴、清创、熏洗、艾灸、针灸等疗法获得显着疗效。但辨证分型不规范、临床与基础研究方案欠科学、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有待解决与改善。
JENS MITTELBACH[9](2017)在《针刺与CM3药物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传统针刺疗法减少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的效果,并与德国常用的CM3药物治疗作对比,从而探讨针刺疗法对该病的疗效是否优于CM3。方法:将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药物干预组,每组30例。常规针刺组采用中医传统针刺疗法,选穴天枢、公孙、丰隆、大横、阴陵泉、内庭、中脘、水分、腹结;药物组采用CM3藻酸盐进行干预。研究周期为6个月,针刺组每周治疗3次,每次30min;药物组每日服用600mg CM3。以体重、BMI指数、腹围、乳酸含量、空腹血糖、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评价两组疗效差异。结果:1.体重:两组均有减轻,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药物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2.BMI指数:两组均有降低,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药物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3.腹围:两组均有减少,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0.001),药物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4.乳酸含量:两组均有减少,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药物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5.空腹血糖:两组均有降低,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药物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两组治疗后结果相比,差异显着(P<0.01);6.胆固醇含量:两组均有降低,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药物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7.甘油三酯:两组均有降低,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P<0.001)。两组治疗后结局指标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论:针刺可明显减少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相比CM3治疗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狄红杰[10](2017)在《复方虎杖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复方虎杖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负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还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措施。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被发现在NAFLD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中药在防治NAFL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我们临床总结的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方复方虎杖方对NAFLD有显着疗效,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为进一步观察复方虎杖方治疗NAFLD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血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NAFLD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复方虎杖方口服,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酿胆碱胶囊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血脂谱、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通过超声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的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肝功能指标(ALT、AST、GGT)都有显着好转(P<0.05),且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治疗组治疗后HOMA-IR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复方虎杖方治疗后患者血TG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血脂联素浓度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肝脏脂肪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1.临床研究发现,复方虎杖方能够显着降低患者胰岛素抵抗以及肝脏脂肪含量,其治疗NAFLD的临床疗效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2.复方虎杖方治疗NAFLD的作用与其提高血脂联素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探讨其确切机制。第二部分:复方虎杖方通过调节FGF21-ADPN轴治疗NAFLD的机制研究背景: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复方虎杖方对NAFLD疗效确切,其作用可能与提高血脂联素(ADPN)水平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糖脂代谢,并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脂联素是其下游信号因子,是FGF21发挥生理作用中重要的脂肪细胞因子。FGF21-ADPN轴功能失调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复方虎杖方对NAFLD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FGF21-ADPN轴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饮食,n=20)和模型组(高脂饮食,n=30),喂养8周后两组随机取10只大鼠处死,检测大鼠肝功能、血脂谱、血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通过检测肝脏TG含量和病理观察确认建立模型成功。模型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正常饮食,n=10)和治疗组(正常饮食+复方虎杖方,n=10),疗程为12周。分别留取治疗前后大鼠血液标本测肝功能、血脂谱、血糖、胰岛素和脂联素、FGF21浓度,计算HOMA-IR指数。胰岛素、脂联素和FGF21浓度采用ELISA检测。大鼠肝内脂肪含量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同时通过观察肝脏病理切片进行疗效对比。结果: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成功建立NAFLD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肝功能(ALT、AST)及TG、HOMA-IR指数、肝脏TG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5)。复方虎杖方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都有显着好转,且治疗组相对于模型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OMA-IR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模型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复方虎杖方治疗后大鼠血液和肝脏中TG含量明显下降(P<0.05),模型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病理观察发现,治疗组治疗后大鼠肝细胞脂肪变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且肝内炎症程度积分也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大鼠治疗后血FGF21浓度显着下降而血脂联素浓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脂肪细胞中脂联素mRNA的表达较模型对照组也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对NAFLD大鼠的研究发现,复方虎杖方可以有效地减轻大鼠肝细胞脂肪变以及肝内炎症反应,保护肝功能,对NAFLD疗效显着。2.复方虎杖方提高了大鼠体内FGF21敏感性,使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上调,进而达到治疗NAFLD的目的。
二、高纤维糖脂安膳剂治疗2型糖尿病5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纤维糖脂安膳剂治疗2型糖尿病5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藏医经典着作 |
二、藏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藏族医学分布 |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壮医经典着作 |
二、壮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壮族医学分布 |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回医经典着作 |
二、回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回族医学分布 |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对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一、中医古籍的相关记载 |
二、中医病因病机 |
三、中医治疗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 |
一、PCOS病因学研究 |
二、青春期PCOS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
三、青春期PCOS主要临床表现 |
四、青春期PCOS诊断标准 |
五、青春期PCOS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标准 |
六、脱落病例的处理 |
七、实施方案 |
八、观察指标 |
九、安全性评价标准 |
十、研究质量控制 |
十一、数据处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情况比较 |
二、疗效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早期干预和研究思路探讨 |
一、选方分析 |
二、补肾祛痰法的作用机制探讨 |
三、穴位埋线选穴依据 |
四、穴位埋线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二节 临床疗效分析 |
一、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对 BM 和 WHR 的影响 |
二、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性激素的影响 |
三、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
四、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对月经的影响 |
第三节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穴位埋线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伦理学要求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对比 |
3.2 MNSI积分的比较 |
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3.6 安全性观察 |
4.脱落病例处理 |
5.讨论 |
5.1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5.2 西医DPN治疗方法 |
5.3 中医对DPN的认识 |
5.4 中医药物的治疗 |
5.5 中医外治法 |
6 课题结果的分析 |
6.1 综合疗效的分析 |
6.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6.3 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及MNSI评分的比较 |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探讨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终止试验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2.7 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计算 |
3.2 分组设计 |
3.3 治疗方法 |
3.4 技术路线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评价标准 |
3.7 不良事件观察 |
3.8 统计方法 |
4.结果 |
4.1 受试病例完成情况 |
4.2 基线结果分析 |
4.3 治疗结果分析 |
4.4 安全性分析 |
5、讨论 |
5.1 “共同土壤”学说的中医实质 |
5.2 “共同土壤”之“肉膏脂”浊的产生 |
5.3 “肉膏脂”浊与T2DM |
5.4 “肉膏脂”浊与血脂异常 |
5.5 “肉膏脂”浊与肠道菌群 |
5.6 调和胃肠为还原土壤本质之根 |
5.7 “半夏泻心汤”作为研究的意义 |
5.8 半夏泻心汤方解 |
5.9 疗效性指标分析 |
6.结论 |
7.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认识 |
1.1 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药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治疗 |
2、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西医研究概况 |
2.1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2 西医治疗进展 |
3、2 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 |
3.1 肠道菌群在血糖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3.2 肠道菌群是影响IR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
4、血脂异常与肠道菌群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结果 |
(6)化痰开痹汤对痰阻心脉型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于冠心病的总体认识 |
1.1 中医对胸痹心痛内涵的认识 |
1.2 中医关于胸痹心痛临床症状的描述 |
1.3 中医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胸痹心痛的辩证论治 |
2 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
3 化痰降浊法治疗冠心病痰阻心脉证型的临床疗效研究 |
4 苓桂术甘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
5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5.1 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
5.2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5.3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5.4 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辅助检查 |
5.5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6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疾病及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3.3 病例剔除标准 |
3.4 病例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药物选择及给药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4.4 安全性观测 |
4.5 观察方法 |
4.6 疗效评定 |
5 统计学方法 |
6 观察结果 |
7 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心电图疗效分析 |
7.3 硝酸甘油减停率比较分析 |
7.4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7.5 血脂‐总胆固醇变化情况分析 |
7.6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分析 |
7.7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分析 |
8 不良反应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方思想 |
2 组方依据 |
3 组方分析 |
4 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痰浊中阻型冠心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正常高值血压的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研究进展 |
1.1 正常高值血压的现代医学进展 |
1.2 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2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
2.1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
2.2 建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意义 |
2.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
3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3.1 概述 |
3.2 代谢组学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3.3 代谢组学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研究 |
1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研制 |
1.1 设立研究工作组 |
1.2 确立量表构架 |
1.3 确立量表条目池 |
1.4 条目初筛和量表初建 |
1.5 量表测试和条目细筛 |
1.6 第二版量表的构建 |
2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信、效度测评 |
2.1 可行性测评 |
2.2 信度测评 |
2.3 效度测评 |
3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反应度测评 |
3.1 临床资料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结果分析 |
4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 |
4.1 临床横断面调查 |
4.2 建立数据库 |
4.3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
4.4 建立证候诊断模型 |
4.5 确定证候诊断阈值 |
4.6 诊断标准的建立 |
4.7 确定程度分级诊断标准 |
5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性检验 |
5.1 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检验 |
5.2 量化诊断标准的前瞻性检验 |
6 研究小结 |
7 讨论 |
7.1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维度的确立 |
7.2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建立 |
7.3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信度、效度测评 |
7.4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反应度测评 |
7.5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 |
7.6 诊断性试验 |
第三部分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信息采集 |
2.2 样本采集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试剂 |
2.5 仪器 |
2.6 受试者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血压及证候信息 |
3.3 总离子流图 |
3.4 数据质量评估与模式识别结果 |
3.5 差异代谢物筛选 |
3.6 代谢标志物的鉴定结果 |
3.7 代谢通路及代谢网络分析 |
4 基于代谢标志物的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组学判别模型的建立 |
5 研究小结 |
6 讨论 |
6.1 H-NBP肝火亢盛证组与NC组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分析 |
6.2 H-NBP肝火亢盛证组与HBP肝火亢盛证组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分析 |
6.3 H-NBP肝火亢盛证组与NC组、HBP肝火亢盛证组共同的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科研课题 |
(8)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内治法 |
2.1 辨证论治 |
2.1.1 辨证分型治疗 |
2.1.2 辨证分期治疗 |
2.2 专方验方 |
2.3 单味药物 |
3 中医外治 |
3.1 敷贴疗法 |
3.2 清创术 |
3.3 熏洗法 |
3.4 针灸疗法 |
4 其他疗法 |
5 结语 |
(9)针刺与CM3药物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针刺组 |
2.2 药物组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样本信息 |
3.2 试验信息 |
3.3 针刺组治疗后结果 |
3.4 药物组治疗前后变化 |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比较 |
讨论 |
1. 本论文的研究过程 |
2 针刺选穴依据 |
3 单纯性肥胖 |
3.1 诊断 |
3.2 流行病学 |
3.3 生理病理学 |
3.4 临床症状 |
3.5 治疗 |
3.6 中医对肥胖症的认识 |
4 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10)复方虎杖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复方虎杖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复方虎杖方通过调节大鼠FGF21-ADPN轴治疗NAFLD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饮食干预影响肠道菌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语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高纤维糖脂安膳剂治疗2型糖尿病5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壮医针刺治疗啊肉甜(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D]. 黄毅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3]补肾祛痰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罗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穴位埋线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覃小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探讨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影响[D]. 刘蕊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6]化痰开痹汤对痰阻心脉型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 邱元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D]. 王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9)
- [8]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J]. 相萍萍,刘克冕,刘超. 天津中医药, 2017(07)
- [9]针刺与CM3药物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JENS MITTELBACH.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 [10]复方虎杖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和机制研究[D]. 狄红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