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肠内充气CT检查判断直肠癌外观、浸润深度及局部转移情况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强[1](2019)在《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ET/CT诊断肺恶性肿瘤及TNM分期准确度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1],但基层大部分医院多未配置PET/CT。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具有双探头和CT成像系统,既有SPECT功能,又有部分PET功能,但其图像层厚较厚,空间与时间分辨率低,图像运动伪影较大[2]。本研究主要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断价值;探讨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T组、N组及M组病灶图像质量评分及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对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如下:第一部分目的:分析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在鉴别SPN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SPN患者的异机及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图像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及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鉴别诊断SPN良恶性的效能,并研究患者临床信息、图像特征与结节良恶性的关系。结果:恶性结节组的年龄、有吸烟史比例、结节直径、T/N值与良性结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有肿瘤病史、病灶位于上叶、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诊断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5.37%、88.89%、98.55%、72.73%、95.00%,均高于同机融合 18F-FDG SPECT/CT(85.92%、66.67%、95.31%、37.50%、83.75%)(P<0.05)。异机融合 18F-FDG SPECT/CT对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均高于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P<0.05)。结论:1、年龄、病灶大小、有吸烟史比例、T/N值与结节的良恶性有关,性别、有肿瘤史、病灶位于上叶、平扫CT值与结节的良恶性无关。2、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高于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在无PET/CT的基层医院可提高对SPN诊断的准确性。第二部分目的:对比同机与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对CRC患者T组、N组及M组病灶的图像质量评分;分析CRC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47例CRC病例资料,分析T组、N组、M组异机融合图像质量评分、同机融合图像质量评分,并以是否复发作为预后评估标准,比较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7例患者原发灶共计47枚,4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淋巴结共计21枚;远处转移灶包括肺转移灶6枚,肝转移灶共7枚,经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异机融合图像T组、N组、M组三组中图像质量得分均高于同机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者与无复发者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粘液性癌、淋巴结标本数、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者肿瘤大小、肿瘤肝脏比值(TLR)、脉管/神经侵犯率高于未复发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TLR、脉管/神经侵犯为CR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对CRC患者T、N、M分期图像质量优于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2、同机融合或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代谢参数TLR对CRC患者复发有较高预测价值。
罗锦文[2](2019)在《基于螺旋CT图像在鉴别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与转移淋巴结的价值初步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螺旋CT多参数测量在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探讨螺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参数测量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l,CRC)旁肿瘤沉积(Tumor Deposition,TD)中的价值,筛选出最佳诊断参数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且CT上可辨识的CRC旁TD病灶45枚,转移淋巴结(Metastasis Lymph Node,MLN)病灶45枚,患者手术前均行全腹部螺旋CT平扫、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测量CRC旁TD、MLN多个参数值,包括病灶的长径线、短径线、平均径、长短径线比、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及静脉期CT值。比较2组病灶的多参数值及其诊断效能。结果TD组病灶长径线、短径线、平均径(1.29±0.40cm)(1.11(0.741.21)cm)(1.185(0.81.28)cm)均>MLN组(1.14±0.64cm)(0.93(0.851.11)cm)(0.97(0.881.21)cm),长短径线比(1.08(1.071.13))<MLN组(1.20(1.151.20)),TD组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CT值、静脉期强化CT值(25.64±16.8 Hu)(28.53±19.9 Hu)(47.4±23.04 Hu)均>MLN组(15.44±6.95 Hu)(20.08±11.85 Hu)(43.66±16.18Hu),其中平扫CT值、长短径线比、动脉期强化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16,其中平扫CT值、长短径线比、动脉期强化CT值诊断效能为佳,其AUC分别为0.893、0.825、0.716,最佳截断点值分别为>18.5HU、<1.134、>31.50HU,敏感性分别为84.44%、75.56%、51%,特异性分别为77.78%、80%、100%。结论TD组与MLN组多参数测量比较中长径线、短径线、平均径、静脉期强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扫CT值、长短径线比、动脉期CT强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扫CT值、长短径线比、动脉期CT强化值AUC均>0.716,诊断效能较佳,提示螺旋CT多参数测量对鉴别CRC旁TD与MLN有较大价值。第二部分CT纹理分析、机器学习在鉴别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与MLN的价值初步分析研究目的探讨CT图像3D纹理分析(texture analysis,TA)、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在鉴别结直肠癌(CRC)旁肿瘤沉积(TD)与转移淋巴结(MLN)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CT图像上可辨识的CRC旁TD病灶45枚,MLN病灶45枚,术前一周内均行全腹部CT平扫、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通过Ma Zda(Version 4.6)软件对静脉期增强轴位图像进行3D纹理分析,提取各个病灶的3D纹理参数,包括3D直方图、3D灰度共生矩阵(GLCM)、3D游程矩阵(RUN)、绝对梯度(GRA)、自回归模型(ARM)及小波转换(WAV)六大类共794个纹理特征参数值,纹理特征选择方法使用软件内置的费尔系数(Fisher)、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POE+ACC)和交互信息(MI)及上述3种方法的联合(FPM),并由内置的B11模块的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分类分析(LDA)和非线性分类分析(NDA)四大分类方法对这些纹理参数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各纹理特征参数的诊断结果以误判率形式显示。对上述经FPM法选取的30个最优纹理参数进行PCA特征值降维,抽取选择特征根>1对应的主成分,选择出对术后病理诊断有价值的特征,并将90枚(TD病灶45枚,MLN病灶45枚)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70%的样本做训练集训练ML模型,30%的样本做测试集,使用降维后的特征并用Python编写程序建立随机森林,决策树,贝叶斯,逻辑回归4种较常用的ML模型,对模型的准确率进行验证,并获得了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SPSS 22.0软件非参数统计比较TD与MLN的30个最优纹理参数间的统计学差异,并使用Med Calc 15.8软件,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并计算AUC,分析2组病灶纹理参数值及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TD组及MLN组纹理特征选择中,Fisher系数、POE+ACC和MI及FPM鉴别两类病变的误判率分别为7.78%22.22%、10.00%31.11%、6.67%16.67%及4.44%18.89%。特征分类统计方法中,NDA对两种病变的误判率(4.44%10.00%)较RDA(15.5%26.67%)、PCA(16.67%31.11%)和LDA(10.0030.00%)均低。基于螺旋CT静脉期增强图像的三维纹理特征,采用非线性分类分析(NDA)的误判率最低,其中FPM联合非线性分类分析(NDA)的误判率最低,误判率为4.44%。在TD组与MLN组30个最优纹理参数中,其中3D直方图参数5个,3D灰度共生矩阵10个,3D游程矩阵10个,绝对梯度3个,自回归模型2个,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取30个最优纹理参数的主成分建立的随机森林法,决策树,贝叶斯,逻辑回归法4种ML模型的准确率为81.48%93.33%,均>81.48%;AUC为0.760.87,均>0.76;其中贝叶斯的准确率最高为93.33%(25/27)、AUC最大为0.87。TD组与MLN组各纹理参数诊断效能分析,采用FPM法选择出30个最优纹理特征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30个最优纹理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中,有15个特征AUC>0.70,其中AUC在0.70-0.799范围有10个,在0.8-0.899范围有4个,在>0.9范围内有1个;3D直方图中AUC最高为90%灰度百分位3D,其AUC=0.947,特异度为84.4%,敏感度为97.8%;3D灰度共生矩阵中AUC最高为S(0,5,5)熵,其AUC=0.777,特异度为68.9%,敏感度为75.6%;游程矩阵中AUC最高为135°长游程补偿,其AUC=0.878,特异度为91.1%,敏感度为77.8%;自回归模型中AUC最高为Teta2,其AUC=0.756,特异度为73.3%,敏感度为77.8%;绝对梯度内各纹理参数AUC均低于0.35,提示诊断效能欠佳;六大类共794个纹理特征经FPM法选择的30个最优纹理参数值中,AUC最高的为3D直方图中的90%灰度百分位3D,其AUC=0.947,特异度为84.4%,敏感度为97.8%。结论1.基于螺旋CT静脉期增强图像的3D纹理特征,TD组及MLN组纹理特征选择与特征分类统计方法中采用非线性分类分析(NDA)的误判率最低,其中FPM联合NDA的误判率最低,误判率为4.44%。2.基于抽取FPM法选择的30个最优纹理特征主成分建立的4种主流ML模型中,准确率为81.48%93.33%,均>81.48%;AUC为0.760.87,均>0.76,提示准确率及诊断效能均为佳;贝叶斯算法准确率最高为93.33%(25/27),AUC最大为0.87,高于其他三种模型的拟合效果,代表贝叶斯算法的较其他模型有更为优秀的分类能力。3.基于螺旋CT静脉期增强图像的3D纹理分析方法能为CRC旁TD与MLN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很好的量化的客观的依据,六大类共794个纹理特征参数值中,AUC最高的为3D直方图中的90%灰度百分位3D,其AUC=0.947,特异度为84.4%,敏感度为97.8%,提示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CRC的N分期并提供更加准确的影像诊断信息。
李杰[3](2019)在《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技术应用及最佳疗效评估指标研究目的:探索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与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体积测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并分析、比较不同的研究结果,寻找最佳的多模态MR指标来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研究对象与方法:2015.9-2018.12月间T3、T4期直肠癌患者共92例。所有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前及接受手术治疗前进行两次MR检查,其中扩散加权序列包括两组b值组合,分别为b(0,800)s/mm2和b(0,1000)s/mm2。在MR图像上,测量肿瘤新辅助治疗前、后的体积及ADC值。以术后的病理肿瘤退缩分级为标准,将入组病人分为两组。病理肿瘤退缩分级(1-2)的患者为good responder组,病理肿瘤退缩分级(3-5)的患者为poor responder组,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ADC值相关指标在这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比较ADC值相关指标在b=(0,800)s/mm2及b=(0,1000)s/mm2时的差异性。最后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于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诊断效能。结果:共有92名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good responder组共37人,poor responder组共55人。在good responder组及poor responder组中,b=(0,1000)s/mm2时测量的ADC值明显高于b=(0,800)s/mm2时测量的ADC值。在good responder组与poor responder组中,ADC值增长率在b=(0,800)s/mm2和b=(0,1000)s/mm2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肿瘤ADC值、ADC增长值在b=(0,800)s/mm2和b=(0,1000)s/mm2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ADC值增长率(b=0,800 s/mm2)有最大的曲线下面积,面积为0.957,截断值为29.10%。ADC值增长率(b=0,1000s/mm2)的曲线下面积为0.893,截断值为28.67%。ADC增长值在b=(0,800)s/mm2及b=(0,1000)s/mm2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66。肿瘤体积降低率曲线下面积为0.726。结论:通过ADC值增长率来评估新辅助治疗疗效,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并可以筛选出对新辅助治疗应答良好的患者,同时避免两种常用不同b值组合(0,800 s/mm2与0,1000 s/mm2)对于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影响。第二部分DWI、DCE-MRI和T2WI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索多模态MR图像在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中的价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研究对象与方法:2015.9-2018.12月间T3、T4期直肠癌患者共92例。入组病例在接受手术前3天内行MR检查。应用不同MR序列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进行mrT分期并与病理pT分期对照,计算不同MR序列评估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性,并用kappa检验分析两者的一致性。计算不同MR序列评估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侵犯直肠系膜筋膜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结果:共有92名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1人,女性31人。高分辨率T2WI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率为50.0%,Kappa值为0.252。高分辨率T2WI联合DWI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率为58.7%,Kappa值为0.303;DCE-MR图像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率为82.6%,Kappa值为0.78。HR-T2WI联合DCE-MR评估直肠系膜筋膜是否受侵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和96.3%;HR-T2WI联合DW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3.6%和72.8%;HR-T2W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4.5%和64.1%。结论:DCE-MR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mrT分期的准确性最高,并与病理pT分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是目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最佳序列。DCE-MR联合HR-T2WI评估直肠系膜筋膜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可以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准确的围手术期信息。
周云朋[4](2019)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分辨MRI直肠淋巴结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分辨MRI直肠淋巴结识别系统,并探讨其对于直肠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盆腔MRI扫描的直肠癌患者中,选取报告中确定了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301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前201例作为学习组,后100例作为验证组。对学习、验证两个组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信息进行补充。学习组有男性149例、有女性52例,平均年龄为58.8岁;验证组有男性76例,有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60.2岁。首先,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及学习组的12060张淋巴结高分辨MRI图像,在卷积神经网络下进行训练,模拟影像医师判断高分辨图像淋巴结的过程,进而建立直肠恶性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检测平台。然后,对验证组的6030张淋巴结高分辨MRI图像进行临床验证,人工智能和影像科医师同时对淋巴结转移情况作出诊断,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两者的诊断水平。结果:经过对学习组数据的不断迭代训练,人工智能的损失函数值不断降低,诊断误差不断降低。验证组的6030张图像,人工诊断共912张存在淋巴结转移,人工智能诊断共987张存在淋巴结转移,两者诊断结果完全相同(淋巴结位置和转移数量完全相符)的图像共772张。相比于人工诊断,人工智能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 2,单个病例的诊断时间为10 s,而影像科医师的平均判断时间为600 s。结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直肠高分辨MRI淋巴结自动识别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效率高,可以辅助进行临床诊断。
刘慧[5](2019)在《增强MSCT对结直肠癌影像分期价值及其病理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前增强多层螺旋CT(enhanced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结直肠癌影像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行结直肠根治性手术病人80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拟诊断为结直肠癌,术后病理证实肿瘤为结直肠癌,分析病灶局部浸润程度、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及临床分期对照,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纳入的80例CT上诊断T1期共4例,T2期共12例,T3期共24例,T4期共40例。T1期在增强CT上显示肠壁低密度带尚完整,T2期表现为中等密度肌层组织受累,但强化后未达肠壁全层,浆膜面光整。T3期表现为肿块强化达肠壁全层,T4期病灶则表现为浆膜面不规则,脂肪间隙密度增高。MSCT总诊断准确率为86.2%,经Kappa一致性检验,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Kappa值为0.783,表明一致性较好,经Mc Nemar卡方检验,χ2值为0.200,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T上诊断N0期共29例,N1期共26例,N2期共25例,CT总诊断准确率为71.2%,与术后病理N分期比较,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565,经Mc Nemar卡方检验,χ2值为8.491,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CT对淋巴结分期与术后病理比较一致性一般。3.CT上诊断M0期共69例,M1期共11例,MSCT总诊断准确率为96.2%,与临床M分期比较,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21,表明CT对结直肠癌M分期一致性好。结论:病灶是否突破低密度带是T1与T2期鉴别征象,强化的肿块是否达管壁全层是T2与T3期鉴别征象,T4期肿瘤表现为浆膜面不光整,周围脂肪间隙见条索状、结节状密度增高影。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MSCT对结直肠癌M分期一致好,对T分期一致性较好,对N分期一致性一般,可以对结直肠癌进行分期。
刘香艳[6](2019)在《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在筛查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从而评估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的疑诊有结直肠肿瘤性病变以及结直肠肿瘤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的患者8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为51.7±10.1岁,所有患者均按照《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指南》推荐的方法进行肠道准备,行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扫描后,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并获取图像,将所得的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检查结果与电子结肠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的检测结果显示直肠癌8例,结直肠息肉28例,正常48例;电子结肠镜检查的结果显示阴性患者43例,阳性患者41例,其中结直肠癌10例,结肠息肉、腺瘤31例,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8.65%,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97.33%,准确度为96.43%,对结直肠息肉诊断的灵敏度为90.32%,特异度为80.39%,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4.44%,准确度为94.04%。结论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相比对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尤其对于结直肠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肠道狭窄内镜无法通过的情况更有优势,因此可用于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筛查。
富彦[7](2019)在《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常规小肠CTE的全肠道CT造影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索利用常规小肠CTE检查观察结直肠情况的效果,以评估其一站式观察全肠道情况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小肠CTE检查,采集图像并重建,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在重建图像上测量全肠道各组肠段的平均厚度及肠管直径,并观察充盈良好的肠段范围在其所在肠组全长的比例,然后进行评分,1分代表占比<30%,2分代表占比30%-50%,3分代表占比50%-80%,4分代表>80%,以评价利用常规小肠CTE检查一站式观察全肠道情况的可行性。结果:充盈后全肠道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肠壁厚度为1.41±0.3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全组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直径均大于2cm,大肠全组充盈良好的肠段平均直径均大于3cm,回肠及全组结直肠肠腔扩张度评分均大于3.0分,即充盈良好的肠段占其所在肠组的50%-80%。结论:常规小肠CTE技术对于观察全肠道肠壁以及回肠及结直肠肠腔内情况的性能优异,可用于对全肠道疾病的检查。第二部分基于改良肠道准备和完全肠道准备的全肠道CT造影对比研究目的:将行1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解联合应用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的简易肠道准备的患者及行完全肠道准备的患者进行的全肠道CT造影检查进行对比,探究基于此简易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是否能在保证诊断性能的同时提高患者对肠道准备的耐受度。方法:选择60名因明显胃肠道症状拟行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患者并随机平均分为2组,第一组患者(30名)按结肠镜检查的清肠标准进行完全肠道准备(2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分次饮用),并记为FL组;第二组患者(30名)进行简易肠道准备(1升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解联合应用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并记为RL组,统计两组患者对于肠道准备过程的耐受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肠道CT造影检查,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及病变检出工作,并对60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统计内镜、手术及病理学资料,将CTE检出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比较基于两种肠道准备的全肠道CT造影对各种肠道疾病的诊断性能的差异。结果:全部60名患者均成功完成清肠后的全肠道CT造影检查,并对肠道清洁过程的耐受情况进行了评分。其中52名经临床信息确认有阳性病变存在,所有病变均经内镜或手术后病理证实。对于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共检出24例,其中FL组检出11例,RL组检出13例,全肠道CT造影检查总体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83.3%、80%及100%;FL组分别为100%、82.4%、81.3%及100%;RL组分别为100%、84.2%、78.6.3%及100%,两组之间的诊断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肠道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共检出24例,其中FL组检出13例,RL组检出11例,全肠道CT造影检查总体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41.3%、95.5%、92.8%及53.2%;FL组分别为39.4%、94.7%、92.8%及47.4%;RL组分别为43.3%、93.3%、92.8%及45.2%,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最大横泾≤6mm的病变,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SE、SP、PPV及NPV分别为12.5%、90%、55.6%及56.3%;FL组分别为17.4%、95.8%、80.0%及54.8%RL组分别为5.9%、88.0%、25.0%及57.9%。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最大横径>6mm的占位性病变,全肠道CT造影检查的SE、SP、PPV及NPV分别为90.5%、91.1%、82.6%及95.3%;FL组分别为90.0%、92.0%、81.8%及95.8%;RL组分别为90.1%、90.0%、83.3%及94.7%,两组诊断性能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FL组及RL组患者对于肠道清洁过程的评分分别为2.70±1.37及4.33±1.06,两组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5.17)。结论:基于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对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性能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行简易肠道准备的患者对于清肠过程的耐受程度好于行完全肠道准备的患者,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全肠道CT造影的检查方法对于肠道非占位性病变及>6mm的肠道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检出性能,可为临床一站式观察全肠道疾病提供有力的帮助。
姜军[8](2019)在《CT结肠镜在早期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肠壁僵硬”征象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中的价值[目的]CT结肠镜对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的研究非常少,“肠壁僵硬”征象是一种新的评估肿瘤浸润深度的方法,该征象诊断的一致性以及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的价值还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肠壁僵硬”征象诊断的一致性,并探索该征象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入组病理分期为Tis-T2的结直肠肿瘤病灶,所有病灶治疗前均具有良好的CT结肠镜图像质量,由两名影像科医生对病灶有无“肠壁僵硬”征象进行诊断信心和最终诊断结果评估。“肠壁僵硬”征象诊断信心分为5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肯定有、有可能大、不确定、没有可能大和肯定没有。并根据诊断信心结果最终确定有无“肠壁僵硬”征象。对两名医生诊断信心和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对两名医生诊断信心与肿瘤浸润深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浸润深度肿瘤的“肠壁僵硬”征象进行组间比较。根据两名医生“肠壁僵硬”征象评估结果,分别对浸润深度≤T1和≤T1a(黏膜下浅层)进行预测评估。[结果]总共入组242个结直肠肿瘤病灶,其中Tis、T1a(黏膜下浅层)、T1b(黏膜下深层)、T2a(浅肌层)和T2b(深肌层)分别为43、21、35、62和81个病灶。两位观察者对“肠壁僵硬”征象的诊断信心与肿瘤浸润深度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2和0.881。两位观察者在诊断信心方面呈中等一致性(Kappa=0.539),但在最终诊断结果方面呈高度的一致性(Kappa=0.81)。以“肠壁僵硬”征象评估的结果预测浸润深度≤T1和≤T1a,两位观察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887 和 0.855、0.859。[结论]“肠壁僵硬”征象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且该征象评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肠壁僵硬”征象是鉴别早期结直肠癌与进展期结直肠癌的可靠征象。第二部分CT结肠镜中肿瘤形态学在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中的价值[目的]结肠镜检查中肿瘤形态学对肿瘤浸润深度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但CT结肠镜中肿瘤形态学对肿瘤危险性评估的价值还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CT结肠镜中肿瘤形态学在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中的价值,重点关注肿瘤形态学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入组病理分期为Tis-T2的结直肠肿瘤病灶,所有病灶治疗前均具有良好的CT结肠镜图像质量。由一位影像科医生进行影像评估,评估的指标包括肿瘤的大小、蒂的结构、溃疡有无和肿瘤形态学分型。其中蒂的结构分为有蒂、亚蒂和无蒂三类;肿瘤形态学分型分为卵圆型、分叶型、侧方发育型、表面结构不良型和凹陷型五类。把浸润深度不同的肿瘤,依据病理结果把病灶分为五组,分别为Tis、T1a、T1b、T2a和T2b。分别比较不同浸润深度肿瘤在肿瘤大小、蒂的结构、溃疡有无和肿瘤形态学分型中的差异。以≤T1a肿瘤为因变量,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预测≤T1a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总共入组242个结直肠肿瘤病灶,其中Tis、T1a、T1b、T2a和T2b分别为43、21、35、62和81个病灶。肿瘤的大小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无价值。肿瘤蒂结构是肿瘤深层浸润的保护因子,随着蒂结构的消失,肿瘤浸润深度逐渐加重。溃疡是浸润深度≥T1b的重要征象,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9%、61.1%和82.2%。肿瘤在形态分型中,凹陷型恶性程度最高,黏膜下浸润的比例达100%,黏膜下深层浸润的比例高达98.5%。卵圆型和分叶型病变主要以黏膜内癌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65.2%和64%。侧方发育型肿瘤均为早期癌,其中黏膜下深层浸润的比例为42.9%。表面结构异常型病变在所有病理分期中具有一定比例,但黏膜内癌的比例最低(12.2%),而T1b和T2a期肿瘤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8.6%和30.6%。以≤T1a肿瘤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部位、蒂的结构、溃疡、肿瘤形态学分型在≤T1a或>T1a肿瘤中存在差异,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溃疡和肿瘤形态学分型是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结直肠肿瘤CTC肿瘤形态学分析对浸润深度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溃疡有无和形态学分型是≤T1a肿瘤预测的独立预测因子。第三部分CT结肠镜的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风险预测模型[目的]通过对结直肠肿瘤在CTC检查中肠壁和形态学影像特征进行分析,制定浸润深度≤T1a肿瘤的风险预测模型。[材料和方法]入组病理分期为Tis、T1、T2的结直肠肿瘤病灶,所有病灶治疗前均具有良好的CT结肠镜图像质量。由一位影像科医生进行影像评估,评估的指标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蒂的结构、溃疡、肿瘤形态学分型、“肠壁僵硬”和外膜面等。肿瘤的部位以结肠和直肠分为两类;肿瘤蒂的结构分为有蒂、亚蒂和无蒂三类;肿瘤的溃疡以有和无,分为两类;肿瘤形态学分型以卵圆型、分叶型、侧方发育型、表面结构不良型和凹陷型,分为五类;“肠壁僵硬”有无分为两类;外膜面以光滑和毛糙分为两类。以肿瘤浸润深度T1a≤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对上述指标及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使用R语言制作T1a≤肿瘤预测列线图及ROC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的大小均不是肿瘤浸润深度预测的危险因子。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肿瘤的形态学分型和“肠壁僵硬”是浸润深度T1a≤肿瘤预测的独立危险因子。以“肠壁僵硬”征象和肿瘤形态学分型为独立因子建立浸润深度≤T1a肿瘤的预测列线图,≤T1a期肿瘤预测准确性达到95.9%,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结论]CTC肿瘤形态学分型和“肠壁僵硬”征象是浸润深度T1a≤肿瘤预测的独立风险因子,以“肠壁僵硬”征象和肿瘤形态学分型建立的浸润深度≤T1a肿瘤的预测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准确性。
马亚茹[9](2019)在《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直肠癌术前高分辨率MRI成像,评估MRI对T、N分期的诊断以及预测环周切缘受侵与否的准确性,讨论该检查方法对直肠癌患者术前分期诊断、评估预后的优势及不足,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12月期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住院并经病理确诊的52例直肠癌患者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14天之内进行高分辨率MRI检查,手术前通过MRI T、N分期并判断环周切缘是否累及。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程度。结果:本组研究对象52例直肠癌患者中,MRI T分期诊断正确39例,余13例中5例过度分期,8例分期不足。在MRI N分期中,正确诊断32例,余20例中11例过度分期,9例分期不足。MRI对环周切缘累及与否预测正确45例,误判7例。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直肠癌术前MRI 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具有中等的一致性,Kappa值=0.609;MRI术前N分期与病理N分期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381;MRI预测直肠系膜环周切缘是否累及的准确性达86.5%,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27。结论: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能做出一般正确性的诊断,对环周切缘的累及与否有较好的评估,该两项指标的正确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以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正确性较低,提示该指标的术前正确诊断是影像技术需要提高的一个方向。
张晓斌,徐慧慧,冯长明,霍英杰[10](2018)在《双能量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结肠充气双能量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DS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4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结肠充气DS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T)、淋巴结转移(N)及远处转移(M)情况,做出诊断及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评价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DSCT检出了全部41例结直肠癌。T、N、M分期准确性分别为90.2%(37/41)、60.9%(25/41)、100%(41/41)。T2、T3、T4期灵敏度分别为83.3%、92.3%、93.8%,特异度分别为100%、96.4%、88%。N0、N1、N2期灵敏度分别为81.8%、62.5%、64.7%,特异度分别为75.0%、92.9%、83.3%。远处转移的患者无漏诊。结论 DSCT能够准确地分析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有无临近转移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术前分期方法。
二、直肠内充气CT检查判断直肠癌外观、浸润深度及局部转移情况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内充气CT检查判断直肠癌外观、浸润深度及局部转移情况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PET/CT在肿瘤学的应用 |
1.2 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应用现状 |
1.3 异机融合的概念 |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创新性 |
第二部分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直肠癌~(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图像质量评价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CRC诊断及分期标准 |
3.4 随访观察 |
3.5 统计方法 |
3.6 结果 |
3.7 讨论 |
3.8 小结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第一部分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一) |
第二部分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18)F-FDG PET/CT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二) |
中英文缩写词简表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基于螺旋CT图像在鉴别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与转移淋巴结的价值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螺旋CT多参数测量在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诊断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CT纹理分析、机器学习在鉴别结直肠癌肿瘤沉积与MLN的价值初步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3)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技术应用及最佳疗效评估指标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入组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新型辅助放化疗方案 |
5 扫描设备及扫描方法 |
6 MR图像后处理 |
7 病理学肿瘤退缩分级评价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及病理 pTRG 分级 |
2.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体积 |
3 新辅助治疗前、后 ADC 值相关指标 |
4 肿瘤体积及 ADC 值相关指标评估新辅助治疗疗效的诊断效能 |
5 肿瘤体积下降率与 ADC 值下降率的相关性 |
讨论 |
第二部分 DWI、DCE-MRI和 T2WI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入组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新型辅助放化疗方案 |
5 扫描设备及扫描方法 |
6 MR评估直肠癌T分期标准 |
7 病理 T 分期标准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多模态MR图像T分期与病理T分期一致性比较 |
3 多模态MR图像评估直肠癌侵犯直肠系膜筋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缩略词表 |
致谢 |
(4)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分辨MRI直肠淋巴结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卷积网络目标检测方法的选择 |
4.1 卷积神经网络 |
4.2 RCNN及SPP-NET |
4.3 RCNN到Fastrcnn到Fasterrcnn |
5 主要的试验仪器和材料 |
6 试验流程 |
6.1 试验流程-建立训练集 |
6.1.1 纳入排除线路图 |
6.1.2 标记过程 |
6.1.3 制作训练数据集 |
6.2 试验流程-基于Fasterrcnn的高分辨MRI直肠淋巴结训练 |
6.2.1 开发环境的设置 |
6.2.2 训练参数的设置 |
6.2.3 Fasterrcnn的四步迭代训练 |
6.2.4 Fasterrcnn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细节 |
7 临床验证方法 |
8 试验检测指标 |
8.1 自动识别的效果图 |
8.2 mAP(MeanAveragePrecision) |
9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结果 |
1 F-RCNN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的评价 |
2 F-RCNN辅助直肠淋巴结高分辨MRI影像诊断的临床验证 |
讨论 |
1 Faster rcnn深度神经网络的优势 |
2 Fasterrcnn高分辨MRI直肠淋巴结的辅助诊断意义 |
3 研究不足之处 |
3.1 未纳入金标准病理学 |
3.2 测试结果未达预期值 |
结论 |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工智能影像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直肠癌影像诊断中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5)增强MSCT对结直肠癌影像分期价值及其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仪器设备及成像方法 |
2.2 图像分析及数据测量 |
2.3 大肠正常解剖和CT表现 |
2.4 结直肠癌CT表现 |
2.5 分期标准 |
3 病理学分析 |
4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结直肠癌影像表现 |
2 病理表现 |
3 T分期影像表现及与与病理比较 |
4 N分期影像表现及与病理比较 |
5 CT与临床M分期比较 |
讨论 |
1 结直肠癌临床特征 |
2 CT对结直肠癌T分期价值 |
3 CT对结直肠癌N分期价值 |
4 CT对结直肠癌M分期价值 |
5 结论 |
6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6)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设备与材料 |
1.3 检查方法 |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 结果 |
2.1 CTVC影像学表现 |
2.2 电子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表现 |
2.3 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与结肠镜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第三代双源CT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
3.2 CTVC筛查结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 |
4 结论 |
5 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基于常规小肠CTE的全肠道CT造影可行性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CT检查设备 |
1.3 相关药品 |
1.4 检查前准备 |
1.5 小肠CTE扫描技术 |
1.6 图像后处理 |
1.7 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3.1 肠道解剖学及生理学特点 |
3.2 肠道疾病的特点及CT征象 |
3.3 基于常规小肠CTE技术的全肠道CT造影可行性分析 |
4.小结 |
二、基于改良肠道准备和完全肠道准备方法的全肠道CT造影对比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CT检查设备 |
1.3 相关药品 |
1.4 检查前准备 |
1.5 全肠道CT造影扫描技术 |
1.6 图像后处理 |
1.7 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病变检出情况及诊断性能分析 |
2.3 患者对于肠道准备的耐受程度 |
3.讨论 |
3.1 改良肠道准备方法清肠药物的选择 |
3.2 全肠道CT造影病变检出性能分析 |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肠道CT造影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CT结肠镜在早期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肠壁僵硬征象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中的价值 |
前言 |
目的 |
材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计算 |
1.2 入组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CTC影像图像评价及分级 |
2. 影像评估 |
2.1 评估流程 |
2.2 图像传输及阅片工作站 |
2.3 肠壁僵硬征象的定义及标准 |
2.4 肠壁僵硬征象评估方法 |
2.5 病灶分组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临床资料 |
1.1 入组情况 |
1.2 临床病理资料 |
1.3 治疗方式分析 |
1.4 肿瘤部位与肿瘤浸润深度分析 |
2. 影像资料 |
2.1 两位观察者“肠壁僵硬”征象诊断信心与肿瘤浸润深度分析 |
2.2 两位观察者“肠壁僵硬”征象诊断结果与肿瘤浸润深度分析 |
2.3 两位观察者诊断一致性评估 |
2.4 “肠壁僵硬”征象对早期癌诊断效能评估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T结肠镜中肿瘤形态学在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中的价值 |
前言 |
目的 |
材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入组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CTC影像图像评价及分级 |
2. 影像评估 |
2.1 评估流程 |
2.2 图像传输及阅片工作站 |
2.3 影像评估标准及指标 |
2.4 病灶分组 |
2.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临床病理资料 |
2. 影像评估结果 |
2.1 影像评估基本结果 |
2.2 肿瘤大小分析 |
2.3 肿瘤蒂的结构分析 |
2.4 肿瘤中溃疡有无分析 |
2.5 肿瘤形态学分型评估 |
2.6 肿瘤浸润深度预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T结肠镜的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风险预测模型 |
前言 |
目的 |
材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入组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CTC影像图像评价及分级 |
2. 影像评估 |
2.1 评估流程 |
2.2 图像传输及阅片工作站 |
2.3 影像评估标准及指标 |
2.4 病理评估 |
2.5 病灶分类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临床病理资料 |
2. 影像评估结果与分析 |
T1a肿瘤浸润深度列线图及预测'>3、≤T1a或>T1a肿瘤浸润深度列线图及预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R代码 |
文献综述 CT结肠镜在临床研究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对象资料 |
2.2 扫描设备和检查方法 |
2.2.1 设备 |
2.2.2 检查前准备 |
2.2.3 扫描序列及参数 |
2.3 图像分析 |
2.4 直肠癌术前MRI T、N分期标准 |
2.5 直肠癌病理T、N分期标准 |
2.6 MRI、病理对直肠癌环周切(CRM)缘侵及与否的诊断标准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结果 |
3.2 MRI T分期与病理T分期比较 |
3.3 MRI N分期与病理N分期比较 |
3.4 病理、MRI对直肠癌环周切缘的诊断 |
第4章 讨论 |
4.1 高分辨率MRI的检查技术 |
4.2 MRI对直肠癌T分期的诊断 |
4.3 MRI对直肠癌N分期的诊断 |
4.4 MRI对直肠癌环周切缘(CRM)的诊断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10)双能量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2.1 肠道准备: |
1.2.2 扫描方案: |
1.2.3 DSCT双能量成像原理: |
1.3 图像处理 |
1.4 病理TNM分期 |
1.5 CT TNM分期标准 |
1.6 图像分析方法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结肠癌的CT表现 |
2.3 病理诊断与CT TNM分期一致性检验 |
2.3.1 T分期: |
2.3.2 N分期: |
2.3.3 M分期: |
3 讨论 |
四、直肠内充气CT检查判断直肠癌外观、浸润深度及局部转移情况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临床中的应用[D]. 张永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2]基于螺旋CT图像在鉴别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与转移淋巴结的价值初步分析[D]. 罗锦文.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3]多模态MR成像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杰. 青岛大学, 2019(07)
- [4]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分辨MRI直肠淋巴结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周云朋. 青岛大学, 2019(02)
- [5]增强MSCT对结直肠癌影像分期价值及其病理对照研究[D]. 刘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低辐射剂量CT仿真结肠镜筛查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香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基于改良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全肠道CT造影的研究[D]. 富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CT结肠镜在早期结直肠肿瘤浸润深度评估中的价值[D]. 姜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5)
- [9]高分辨率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价值研究[D]. 马亚茹. 青海大学, 2019(04)
- [10]双能量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评价[J]. 张晓斌,徐慧慧,冯长明,霍英杰. 河北医药,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