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向抵押贷款给老年人多一个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付博[1](2021)在《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研究与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以及人口出生率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社会的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在此情形下,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以房养老)作为个人养老金产品的一个重要选项,不仅能帮助老年人将住房权益转换成养老收益,弥补老年人养老资金缺口,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而且还能够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激活老年人消费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我国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自2014年6月开展试点起,至今已经过去了7年,却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为了寻找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反向抵押贷款模式——住房净值转化抵押贷款(Home Equity Conversion Mortgages,简称HECM),并首次从公共组织与公共政策角度,详细分析了与HECM相关的政府机构,第三方组织以及政策法规三个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目前反向抵押贷款市场的现状,背景,可行性以及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目前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吸收了HECM的部分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为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彭煜涵[2](2020)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自试点以来,在实践中至今尚未有突破,一直处于遇冷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养老法律环境不明朗,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其进行规制保护;另一方面在于现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尚面临住房反向抵押权利缺失、主体资格限制、客体处分障碍、监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实践运行、法律适用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展开研究,对比分析幸福人寿“房来宝”和人保寿险“安居乐”的运行现状和运行模式,并借鉴域外住房反向抵押制度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民法典》物权编担保物权项下增设住房反向抵押,并在当前不动产登记体系下确立住房反向抵押权利登记规则;放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主体限制,降低经营主体申请资质条件以扩大范围,调整参保主体适用范围以保障更多老年人参与其中;破解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客体障碍,明确住房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费用缴纳问题可由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解决,确定住房反向抵押客体可以进行再处分,但是另行出租的必须经过保险公司同意。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参与其中保障支持,健全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确定申请咨询前置机制,提供风险担保为反向抵押的发展保驾护航。
李晓辉[3](2019)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如同全球气候变暖一般,将会是全人类需要面临的共同挑战。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将不断提高。而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且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在今后的时间段里将会呈现出质的变化。国家的“未富先老”使得仅仅依靠如今较为单一且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去解决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巨大挑战。学习借鉴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优秀经验,继续深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在我国的市场化运作,拓宽该制度在我国的运作模式,积极转变以再分配为主的较为单一的国家养老保障体系。鉴于我国目前探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现实效果并不理想,相关法律制度以及配套措施并未进行相应的修改以契合试点的需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与法律制度的冲突已经成为了该制度在我国深入发展的巨大阻碍。因此,以解决法律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的进一步研究,将对如何建立更加全方位,全覆盖的养老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概念,接着,阐述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法律特征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分,从而对该概念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界定;然后,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社会保障资金储备不足、私有房产不断增多等具体国情,论述了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文中介绍了以房养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基本模式及失败原因,并从中总结经验,得出启示;再次,基于我国现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及先前发展历程中得出的启示,通过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设立与发展所需条件的思考,分析得出开展此业务受到“物权法定”、禁止流质条款、房屋产权流转受限等一系列法律问题的束缚;最后,针对上文出现的法律障碍并借鉴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开展成熟国家的优秀经验,提出了制定专门法规、完善房屋产权登记与流转等特定法律措施以及政府提供信用担保、强制金融机构再保险等其他相关配套措施。
罗梦[4](2019)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优化设计 ——以嵌入长期护理责任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7月,原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延长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期间并扩大试点范围的通知》,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试点时间延长至2018年6月30日。该产品自2015年推出以来,该产品对老人的吸引力一直偏低,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我国老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以外,我国开展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不论在制度设计上还是产品类型上都还未发展成熟并缺乏产品多样性。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4-2-1”家庭结构等现象的出现,导致我国家庭、国家养老压力日益加重。而根据国外的研究以及该类似产品的实践情况表明,将长期护理保险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结合,将会为购买者带来更高的福利效应。因此,为提高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对老人的吸引力,带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和减轻全社会养老压力,本文将对创新产品——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进行研究。将在总结国外产品的经验启示及优势的前提下,从供需两方(需求方有长期护理需求和售房动机,供给方产品存在不足。)来论述我国适合开展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并在文中介绍该产品的优化方法,具体包括保范围、费用成本与给付额等方面。考虑到该产品为创新产品,因此对定价方面着重研究,为嵌入长期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建立精算定价模型和进行精算数值模拟。首先,因为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在我国还未出现,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再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后,才能更好的设计出符合我国投保人需求的保险产品。在对国外产品进行研究时,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了两国关于长期护理保险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结合的发展历程及其优势所在,同时从中总结了国外对我国开展类似产品的经验启示。具体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形象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该类产品等多条经验。并接着分析了国外长期护理保险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结合后的独特优势所在,即能实现养老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对冲、缓解养老压力以及两者连结后的互补效能为购买者带来更高效益。其次,本文在分析国外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对我国开展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在之前学者分析我国适合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可行性基础上,本文从供需两方着重分析了在现有产品中加入长期护理责任的可行性。需求方表现为居民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增加及护理费用高昂且不断上涨三方面;供给方表现为目前现有产品存在不足,具体为:产品流程复杂、费用繁多以及产品类型缺乏多样性等问题。因此,从基于供需两方面提出了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并针对现有产品存在的不足,本文借鉴美国反向抵押贷款产品中的特殊用途产品的做法,对投保人范围、成本费用和给付额方面进行优化。并考虑到为创新产品,对产品给付额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可以分为理论精算模型建立和精算数值模拟两大部分。因此,接下来就是定价方面的优化,为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建立理论精算模型。考虑到一方面该产品未面世,另一方面在我国大部分学者仅对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做了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但是为其建立定价模型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除建立理论精算定价模型后,将会对模型中的参数测算也一一建立模型或是计算公式。而关于领取方式上,参考了美国反抵押贷款业务领取方式多样性的做法,在优化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时,对于长期护理保障金部分的领取方式设计了三种领取方式。被保险人可以从一次性领取方式、定期领取方式和递增领取方式中任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在本文中,会将这三种领取方式的长期护理保险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进行连结,分别进行介绍和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比如,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在结合了两种责任后,因为存在风险对冲效应,所以在整个定价模型中不是简单依据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中的数据,也不是简单的参考长期护理保险定价的死亡率。而是以是否进入长期护理状态为界,测算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死亡概率。最后,在建立了理论精算定价模型后,本文以具体的被保险人为例进行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精算数值模拟。从而得到老人在购买该款产品后,每年所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以及进入长期护理状态后所能领取的长期护理保障金数额。并对模拟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同时也对该产品的适用人群做匹配分析,得到不同身体状态下的投保人应该选择长期护理保障程度不同的该产品。之后考虑到,在本文中的参数测算与假设中,房价波动率是对本文精算定价模型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本文进行了房价的敏感性分析。本文得到的结论为,我国应该开展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因为该连结产品能为投保人和保险人带来更高效益。从投保人方面,考虑到该连结产品具有养老功能,会排除出身体素质(很)差的人群进行该市场,从而长期护理发生率会降低,因此相较于单独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所能领取的长期护理保障金数额要高。此外,该产品归属于特殊用途产品,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从保险人方面,考虑到长期护理责任,会排除出身体素质(很)好的人群进行该市场,从而规避长寿风险。由此可见,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既可以增加投保人的福利效用,为老年人提供双重保障,还能为保险人规避风险。
尹颖[5](2019)在《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养老问题正在被社会关注着。由于退休后老年人收入较低,导致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较低。尽管政府连续12年增加养老金数额,养老金水平低这个问题仍然不能被完全解决。大量的老年人群和庞大的养老资金缺口对公共财政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迫切需进行养老模式的创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应时而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一种金融创新产品,这种新型贷款方式,简称“以房养老”、“倒按揭”,是指具有一定年龄的老年人使用房屋产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借款,同时老年人仍有权居住在家中,这种养老模式作为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方式,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缓解社会保障和经济压力,对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具有重大意义。受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中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实施需要一个过度程序。但毫无疑问,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前提下,这种产品的出现给老年人带来了好消息。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和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现代生活观念的逐步普及,以市场为基础的养老模式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无疑在未来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市场养老模式。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晚,2014年至2018年4年试点实践的效果并不明显。2018年,银保监会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范围开展,虽然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正在扩大,但在在这项业务的发展中仍有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相关的文献,在数据分析、比较分析和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相关理论,对部分地区、保险机构和银行开展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情况进行现状分析。从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市场供给、需求、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出发,分析了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从个体、市场、社会、政府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供给方和需求方决定的关键因素,总结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的国际经验并根据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从而使得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种养老模式能够受益更多的老年人群。
焦巧梅[6](2019)在《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非常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却不能实现所有老人的养老问题,另外经济发展带来我国传统家庭模式的变迁都使得当前养老体系弊病日趋明显。多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养老模式的探索,但目前我国的以房养老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不够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我国老龄化过快导致的养老金缺口较大,“四二一”和空巢家庭的大量涌现以及房地产与金融市场日益成熟,使得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自引入我国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并推出了一些探索模式。虽然开展没多久最终都因为涉及范围过窄、市场不完善、公众信任度低、与传统观念相背驰等原因未能运行下去,但这些探索模式以本土实验的方式为我国之后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提供了经验借鉴。2015年,幸福人寿保险公司参与到以房养老的探索中,依据自身的行业优势,经过四年试点共承保了172人。幸福人寿保险公司的探索模式是我国在开展以房养老时比较成功的案例。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重点对开展了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幸福人寿的案例展开分析,试图针对幸福人寿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使得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能够在我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减轻政府及个人的养老压力。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是对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案例进行介绍与分析。首先,根据数据显示幸福人寿这家保险公司的人寿保险业务发展趋势良好,其次,对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参与条件、办理流程以及参与产品进行介绍。通过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案例中的参与情况、风险管控、费用设置进行分析,最终认为幸福人寿在此次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中由于自身面临的风险较大,为了确保双方权益,其在老年人的申请过程中引入了多种中介机构,不仅投保成本高承保手续也十分繁琐。并且为了抵抗不确定性风险,幸福人寿在产品设计中设置了多种条款,造成了准入门槛较高、风险集中的局面,甚至由于交易成本较高等问题使得老年人权益受到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使得公众对于保险公司开展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信任度较低。本文从运行比较成功的美国和与我国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两个国家中比较成功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出发,分析后认为除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的指导外,这两个国家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政府支持力度较强、风险分散机制健全且产品设计多样化,为推广我国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提供了经验借鉴。最后,结合对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及美、日两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的参考,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更好的推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相关建议。首先,从保险公司层面讲,幸福人寿应积极开展市场交流活动,增加老年人对产品的认同感。并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增加辅助性保险产品、加强与银行间合作等形式来加强风险管理,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其次,对于政府来说,为了助力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市场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鼓励私营机构参与、完善中介机构、强化监管机制来搭建配套平台,并在《保险法》中增设相关保险条款使得监管部门有法可依。与此同时,明确城市住宅用地使用权限到期后续期费用的缴纳和增设遗产税都能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发展创建良好环境。
祝明露[7](2019)在《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研究 ——以幸福人寿“房来宝”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却如同发达国家一样面临挑战。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快,新出生人口的数量逐渐降低,结果导致老年人占比逐渐增高,使得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完全放开二胎政策,鼓励更多适龄夫妇生育二孩,但是政策实施之后,老年人的占比并未下降,老龄化仍在加剧。老龄化的加剧使我国的养老压力巨大,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压力也逐渐增大,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无法保证。所以,我国在借鉴吸收了一些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之后,提出了富有我国特色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创新型养老模式。在2014年6月,原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且指定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为试点地区,这次试点时间为两年;2016年试点到期,保监会决定继续试点,并且扩大试点的地区,为期还是两年。第二次试点到期之后,2018年8月国务院颁布有关文件,决定在全国推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这次的开展范围为全国。但是住房反向抵押养老在我国属于刚起步的新险种,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本文以我国唯一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幸福人寿“房来宝”为例,研究了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发展。本文从幸福人寿发布的一款产品房来宝入手,主要介绍了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含义,分析并总结出其特点,详细介绍了这项保险的制度优势,结合目前我国它的发展现状,总结出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政府、金融机构、需求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加拿大销售量较高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分析,总结出它们的发展特点和经验教训,得出适合发展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经验启示。最后,针对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逐步完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有关的法律法规,让多方金融机构参与这项新业务,增强产品的多样性,逐渐改变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
安美卉[8](2019)在《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口和老年抚养比都在逐年上升,但养老体系尚不健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体系的基础,参加人数虽然在上升,但在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下,养老问题不仅给国家带来沉重压力,也给每个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由此,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出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作为一种补充养老模式,“以房养老”从2014年7月1开展试点期到2018年7月31日推向全国再到日前,该项目实施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承保单数不足百单。文章从选题背景和意义出发,介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开展的市场环境,并且对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在对幸福房来宝产品进行介绍时,除了介绍幸福房来宝的条款以外,还对产品优势和特点以及实施情况进行较为细致的介绍,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幸福房来宝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本身的优势、推广背景优势以及产品实施的好处等。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分析了项目的交叉风险包括利率风险、长寿风险和房价波动风险,交叉风险是项目开展必须要面对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运行情况、运行主体积极性的因素,在对这部分风险进行分析以及分析了交叉风险的防范的基础上,进而找到该项目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等,其中对于项目费用较高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和分析。最后,本文通过分析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案例,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项目在我国从试点期即将推向全国之际,分别从内部和外部给出项目实施的一些具体建议。
郝露露[9](2019)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项目的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养老问题已成为各界关心的热点。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以及人数庞大的老年人群,给政府的财政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如今房地产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在这一形势下,新型的房地产市场更为我们所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更有活力、更能考虑弱势群体的房地产市场更能得到青睐。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是一种金融创新产品,既可以改善养老金不足的危机,也可以让老年人的生活、医疗质量大大提高,还可以增加各部门之间密切的联系,促进金融机构向多元化发展。本文是以借款方的立场通过定价理论、保险精算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分别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项目存在的风险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广泛研究,结合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特征与类型,将该反向抵押贷款分为5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银行预留折损费用的风险模型。(2)通过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要素的分析,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状况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当宏观经济状况良好时,房产价格易向上波动如宏观经济状况恶化,房产价格便极有可能向下波动。并且,这种正相关关系是动态均衡、相互影响的关系,不仅经济状况的变动会影响房产价格,反之房产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宏观经济状况。(3)通过研究,确定了房屋均价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着正相关关系。(4)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中长期贷款利率(R)的回归系数为负,即长期而言利率会对商品住宅价格产生负向影响,但P值为0.131>10%,说明贷款利率的上升对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作用不显着。(5)通过一次性支付和终身支付两个模型可以看出,一次性领取金额与房产初始价值呈现正相关,与房产价值增值率呈现正相关;终身年金支付每期领取金额与产初始价值呈现正相关,与房产价值增值率呈现正相关。(6)从单生命状态模型与多生命状态模型中可以发现,贷款领取金额与预期余命呈正比。综合单生命和双生命模型来看,预期余命与领取金额成正比;综合仿真分析,可以得到领取金额与贷款利率呈反比,与房屋价值波动呈正比,与房屋初始价值呈正比,与预期余命呈正比。通过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项目风险控制的研究,让老年人在申请该项目之前对该产品存在的风险有个量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曹蕾[10](2018)在《合肥市实施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备受关注,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保监会也响应国家的号召,在保险行业开展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行业及机构业务扩展、丰富养老模式,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国外已有成熟的发展模式,我国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也已在多个发达城市开展试点,这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反向抵押贷款提供丰富的经验。安徽省各地市都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内地省会城市合肥是否具备实施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首先,分析合肥市经济和政策背景。其中,经济背景包括对合肥经济总量及其增速、房地产市场、金融机构的分析。政策背景包括国家政策和合肥市政府推出的相关养老政策。通过分析得出合肥具备开展反向抵押贷款的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其次,分析合肥市开展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通过研究发现,合肥市具有开展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包括:人口老龄化严重、传统居家子女养老模式的不足、机构养老模式发展受限、其他类型以房养老模式具有不足。最后,通过采取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在合肥市有房产或将在合肥购房的群体对反向抵押贷款的接受意愿与看法。依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借助stata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认知度分析、意愿度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合肥市对反向抵押贷款认知度及接受度较低,开展反向抵押贷款可能面临需求风险。同时,业务开展还具有房价波动风险、寿命不确定风险、利率变动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中,房价波动风险、长寿风险是调查者最担心的风险。问卷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拥有的住房数量对是否接受反向抵押贷款具有显着影响。男性、中青年、具有多套房产的群体接受意愿较高。具有多套房产的群体占比达17.47%,收入较低和较高的群体都具有接受意愿,且业务开展中面临的道德风险较低。结合合肥市的经济、政策背景及开展此项业务的必要性,得出未来合肥具有开展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可行性。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开展反向抵押贷款具备以下几个因素将增加其对被调查者的吸引力,包括双方共享升值收益、政府为项目提供担保、债务无追索权、具有多样的债务偿还方式。为将来更好地采用反向抵押贷款解决养老问题,本文建议逐步提高社会的认可、推动参与机构多元化、实施惠民的贷款管理办法、完善定价机制、加强政府监管。
二、反向抵押贷款给老年人多一个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向抵押贷款给老年人多一个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研究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文章结构 |
1.3.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概念 |
2.1.1 反向抵押(reverse mortgage) |
2.1.2 住房净值转化抵押贷款(HECM) |
2.1.3 以房养老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2.2.1 生命周期假说 |
2.2.2 信用风险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章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概述 |
3.1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现状及主要类型 |
3.2 HECM贷款模式分析 |
3.2.1 HECM贷款申请资格及流程 |
3.2.2 HECM贷款费用 |
3.2.3 HECM贷款收益确定 |
3.2.4 HECM贷款收益获取方式 |
3.2.5 HECM贷款的终止以及财产的清算 |
第4章 HECM的公共组织与公共政策分析 |
4.1 政府及相关机构 |
4.1.1 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 |
4.1.2 联邦住房管理局(FHA) |
4.1.3 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 |
4.1.4 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 |
4.1.5 吉利美(Ginnie Mae) |
4.2 第三方组织 |
4.2.1 全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协会(NRMLA) |
4.2.2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 |
4.3 HECM相关政策法规 |
4.3.1 联邦法规 |
4.3.2 HUD制定的HECM贷款规则 |
4.3.3 税收政策 |
第5章 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
5.1 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现状 |
5.2 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背景分析 |
5.2.1 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 |
5.2.2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
5.2.3 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 |
5.3 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行性分析 |
第6章 中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比较及启示 |
6.1 中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差异比较 |
6.1.1 供需方困境 |
6.1.2 政策制度困境 |
6.1.3 保险公司业务开展困境 |
6.1.4 传统观念困境 |
6.2 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就HECM贷款的经验借鉴 |
6.2.1 进行配套的制度设计 |
6.2.2 授权特定政府机构设计管理贷款模式 |
6.2.3 由金融机构负责具体贷款产品的设计 |
6.2.4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保险机制 |
6.2.5 发挥公共舆论以及相关协会的作用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定位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补充养老工具 |
7.1.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具有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7.1.3 中国目前反向抵押贷款关键是要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 |
7.2 文章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安排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存在现实偏差 |
1.1.1 实践运行效果不佳 |
1.1.2 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 |
1.1.3 政府重视参与度不够 |
1.2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法律关系复杂 |
1.2.1 保险法律关系 |
1.2.2 贷款法律关系 |
1.2.3 抵押担保法律关系 |
第二章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实证考察 |
2.1 幸福人寿“房来宝” |
2.2 人保寿险“安居乐” |
2.3 比较与述评 |
第三章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面临的障碍 |
3.1 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 |
3.1.1 住房反向抵押权利地位缺失 |
3.1.2 住房反向抵押登记制度缺失 |
3.2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主体资格受限 |
3.2.1 经营主体资质条件过高 |
3.2.2 参保主体范围设置缺陷 |
3.3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客体处分障碍 |
3.3.1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费用不明确 |
3.3.2 抵押房屋能否再次处分存在法律空白 |
3.3.3 抵押房屋最终处置面临现实风险 |
3.4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监管缺失 |
3.4.1 监管法规体系不健全 |
3.4.2 产品运行监管不完善 |
第四章 域外住房反向抵押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4.1 域外住房反向抵押制度借鉴 |
4.1.1 美国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 |
4.1.2 英国房屋价值释放机制 |
4.1.3 澳大利亚反向年金抵押贷款 |
4.2 域外住房反向抵押制度的启示 |
4.2.1 完备的法律制度 |
4.2.2 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
4.2.3 政府参与保障支持 |
第五章 完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
5.1 完善住房反向抵押相关法律制度 |
5.1.1 明确对住房反向抵押的权利保护 |
5.1.2 确立住房反向抵押权利登记规则 |
5.2 调整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主体范围 |
5.2.1 降低经营主体申请资质条件限制 |
5.2.2 以法定退休年龄确定投保人范围 |
5.3 合同约定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客体的处分行为 |
5.3.1 合同约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规则 |
5.3.2 合同约定抵押房屋再处分规则 |
5.3.3 合同约定化解抵押房屋处置风险 |
5.4 加大政府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监管职责 |
5.4.1 健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监管体系 |
5.4.2 建立双重风险担保防范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4 研究理论分析框架 |
第2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界定 |
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概念 |
2.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法律特征 |
2.2.1 参与主体的特定性 |
2.2.2 抵押标的的特殊性 |
2.2.3 法律关系的多重性 |
2.2.4 资金流向相反性 |
2.2.5 无追索权保护的特殊性 |
2.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与相似法律概念的比较 |
2.3.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与住房按揭贷款的区分 |
2.3.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与最高额抵押贷款的区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开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 |
3.1.1 缓解多方养老压力,减轻扶养负担 |
3.1.2 社会保障资金储备不足 |
3.1.3 传统养老方式使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
3.1.4 利于拉动消费,稳定房价,促进金融业发展 |
3.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 |
3.2.1 私有产权住房不断增多 |
3.2.2 二手房市场发展日趋完善 |
3.2.3 社会观念不断更新 |
3.2.4 老年人对新型养老方式的现实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概况 |
4.1 南京温泉留园“以房换养”业务 |
4.2 上海“售后租回”养老模式 |
4.3 北京“养老房屋银行”项目 |
4.4 中信银行“以房养老”业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遇到的法律问题 |
5.1 与“物权法定”原则相冲突 |
5.2 与“流质条款”规定相冲突 |
5.3 土地使用权续期规定模糊 |
5.4 产权流转受限 |
5.4.1 小产权房 |
5.4.2 经济适用房 |
5.4.3 宅基地房屋 |
5.5 金融分业经营规则的限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完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对策 |
6.1 针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定专门法规 |
6.2 明确建设用地70 年使用权具体续期规定 |
6.3 完善房屋产权的登记与流转 |
6.3.1 健全经济适用房的流转 |
6.3.2 改变小产权房的性质,完善小产权房的流转 |
6.3.3 建立农村宅基地的交易机制 |
6.4 建立其他相关的配套措施 |
6.4.1 政府为借贷双方提供信用担保 |
6.4.2 建立强制再保险措施 |
6.4.3 建立强制贷款前咨询措施 |
6.4.4 建立完备的责任追究制 |
6.4.5 完善税收征收政策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优化设计 ——以嵌入长期护理责任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可行性研究 |
1.2.2 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效用研究 |
1.2.3 反向抵押贷款与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定价研究 |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不足 |
1.5 概念界定 |
1.5.1 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反抵押养老保险 |
1.5.2 长期护理流行率、死亡率及发生率 |
2.国外反向抵押贷款与长期护理保险结合的经验及优势分析 |
2.1 美国反向抵押贷款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结合 |
2.1.1 《2000年美国房屋所有权和经济机遇法案》颁布 |
2.1.2 美国产品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
2.2 新加坡反向抵押贷款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结合 |
2.2.1 新加坡产品的结合特色 |
2.2.2 新加坡产品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
2.3 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反向抵押养老产品的优势分析 |
2.3.1 养老风险与护理风险对冲 |
2.3.2 反向抵押贷款与长期护理保险的互补效应 |
2.3.3 缓解养老和长期护理压力 |
3.我国开展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
3.1 需求方:我国的长期护理现状 |
3.1.1 长期护理费用高并呈上升趋势 |
3.1.2 我国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增加 |
3.1.3 长期护理是老人售房的重要诱因 |
3.2 供给方:“幸福房来宝”产品分析及优化方法 |
3.2.1 “幸福房来宝”产品分析 |
3.2.2 产品优化方法 |
4.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反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理论精算定价模型 |
4.1 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介绍 |
4.1.1 定义及类似产品对比 |
4.1.2 保险金的给付 |
4.2 长期护理的流行率、死亡率及发生率测算公式 |
4.2.1 长期护理的流行率估算 |
4.2.2 长期护理死亡率公式 |
4.2.3 长期护理发生率公式 |
4.3 嵌入长护责任的反向抵押养老产品的理论精算定价模型 |
4.3.1 长期护理保障金一次性领取精算定价模型 |
4.3.2 长期护理保障金定额领取精算定价模型 |
4.3.3 长期护理保障金递增领取精算定价模型 |
5.嵌入长期护理责任的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精算数值模拟 |
5.1 长期护理流行率、死亡率及发生率测算结果 |
5.1.1 长期护理流行率数值模拟 |
5.1.2 长期护理死亡率测数值模拟 |
5.1.3 长期护理发生率数值模拟 |
5.2 产品主要参数设定 |
5.2.1 护理保障金确定 |
5.2.2 其他参数的取值 |
5.3 不同领取方式下精算数值模拟分析 |
5.3.1 一次性领取方式数值模拟 |
5.3.2 定额领取方式数值模拟 |
5.3.3 递增领取方式数值模拟 |
5.3.4 嵌长护责任的反抵押养老产品的人群匹配分析 |
5.4 房价敏感性分析 |
6.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简评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概念界定 |
2.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保障理论 |
2.2.2 期权理论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3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
3.1.1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相关指导政策 |
3.1.2 我国住房反向抵贷款试点开展情况 |
3.1.3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发展现状总结 |
3.2 我国住房反向抵贷款养老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需求层面存在的问题 |
3.2.2 供给层面存在的问题 |
3.2.3 宏观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 |
3.2.4 市场环境层面存在的问题 |
4 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条件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的条件分析 |
4.1.1 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社会条件分析 |
4.1.2 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供求条件分析 |
4.1.3 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外部性条件分析 |
4.2 影响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的因素分析 |
4.2.1 影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需求的正相关因素分析 |
4.2.2 制约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 |
4.2.3 影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供给的正相关因素分析 |
4.2.4 制约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供给的相关因素分析 |
5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5.1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发展评析 |
5.1.1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发展过程 |
5.1.2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种类及特点 |
5.2 英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发展评析 |
5.2.1 英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 |
5.2.2 英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的运作模式及特点 |
5.3 新加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发展评析 |
5.3.1 新加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 |
5.3.2 新加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的运作模式及特点 |
5.4 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对我国经验启示 |
6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
6.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
6.1.1 提供政府担保,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
6.1.2 提供宣传与免费咨询服务 |
6.1.3 推广试点经验,逐步开展 |
6.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运作模式探索 |
6.2.1 初级阶段政府开展型 |
6.2.2 成熟阶段政府支持型 |
6.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建议 |
6.3.1 设立监督机构 |
6.3.2 建立信用制度 |
6.3.3 减少房价波动风险 |
6.3.4 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文章的创新之处 |
1.4.2 文章的不足 |
2 我国以房养老的发展现状 |
2.1 我国以房养老的总体情况 |
2.1.1 我国以房养老的发展动因 |
2.1.2 我国以房养老的探索过程 |
2.1.3 我国发展以房养老的阻碍因素 |
2.2 我国以房养老的探索模式 |
2.2.1 南京模式——倒按揭 |
2.2.2 上海模式——以房自助养老 |
2.2.3 中信银行模式——“信福年卡” |
2.2.4 幸福人寿模式——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
2.2.5 探索模式的经验总结 |
3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案例介绍与分析 |
3.1 幸福人寿模式——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案例介绍 |
3.1.1 幸福人寿保险公司的基本状况 |
3.1.2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基本案情 |
3.2 幸福人寿模式——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案例分析 |
3.2.1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参与情况 |
3.2.2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风险管控 |
3.2.3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费用设置 |
3.2.4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案例中存在的不足 |
4 美、日两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经验及借鉴 |
4.1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经验 |
4.1.1 住房价值转换抵押贷款 |
4.1.2 财务自由计划 |
4.2 日本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经验 |
4.2.1 公共计划模式 |
4.2.2 私营计划模式 |
4.3 美、日两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经验借鉴 |
4.3.1 政府支持力度较强 |
4.3.2 风险分散机制健全 |
4.3.3 产品设计多样化 |
5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优化建议 |
5.1 保险公司层面 |
5.1.1 开展市场交流活动 |
5.1.2 加强风险管理 |
5.1.3 创新产品设计 |
5.1.4 加强与银行间合作 |
5.2 政府层面 |
5.2.1 搭建配套平台,创建良好环境 |
5.2.2 给予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研究 ——以幸福人寿“房来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案例介绍 |
2 案例分析 |
2.1 “房来宝”的特点 |
2.2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制度优势 |
2.3 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
2.3.1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 |
2.3.2 家庭养老模式不堪重负 |
2.4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推广经验 |
3 我国住房抵押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发展现状 |
3.2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参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承保主体少 |
3.2.2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产品种类单一 |
3.2.3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需求不足 |
3.3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政府没有制定相应完整的政策 |
3.3.2 保险公司操作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难度大 |
3.3.3 保险公司承保风险大 |
3.3.4 民众思想传统制约保险需求 |
4 国外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经验及借鉴 |
4.1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发展特色 |
4.2 日本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发展特点 |
4.3 加拿大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发展特色 |
4.4 经验借鉴 |
4.4.1 政府的有效参与 |
4.4.2 完善的法规和监管制度 |
4.4.3 承办主体多元化 |
4.4.4 产品种类结构多样性 |
5 发展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建议 |
5.1 完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 |
5.2 鼓励多方金融机构的参与 |
5.3 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 |
5.4 保险公司加强创新以增加保险产品的多样性 |
5.5 增强民众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认可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8)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2.1 研究内容 |
0.2.2 研究方法 |
0.3 创新与不足 |
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概述 |
1.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概念 |
1.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运作流程 |
1.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发展现状 |
1.3.1 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发展现状 |
1.3.2 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发展过程 |
2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项目案例介绍 |
2.1 幸福人寿公司及幸福房来宝产品介绍 |
2.1.1 幸福人寿公司介绍 |
2.1.2 幸福房来宝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介绍 |
2.2 幸福房来宝要素 |
2.3 幸福房来宝优势 |
2.4 幸福房来宝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实施情况 |
2.4.1 幸福房来宝实施情况 |
2.4.2 幸福房来宝承保实例介绍 |
3 幸福房来宝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交叉风险分析 |
3.1 幸福房来宝交叉风险介绍 |
3.1.1 利率风险 |
3.1.2 长寿风险 |
3.1.3 房价波动风险 |
3.2 幸福房来宝交叉风险分析 |
3.3 幸福房来宝交叉风险防范 |
3.3.1 利率风险防范 |
3.3.2 长寿风险防范 |
3.3.3 房价波动风险防范 |
4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项目存在的问题 |
4.1.1 项目实施效果不够明显尚缺乏政策支持 |
4.1.2 项目费用过高 |
4.1.3 房屋估值和定价机制单一 |
4.2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项目问题的原因 |
4.2.1 传统观念束缚,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4.2.2 为缓解风险,设置较高费用 |
4.2.3 房屋估值和定价难度较大 |
5 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项目的优化建议 |
5.1 对保险公司内部建议 |
5.1.1 完善房屋估值机制 |
5.1.2 合理设置项目费用 |
5.1.3 进行产品创新 |
5.2 对政府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建议 |
5.2.1 构建政府参与、多方合作的运作模式 |
5.2.2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 |
5.2.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5.2.4 加强银保监会的监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项目的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概述 |
2.1.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的定义 |
2.1.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的类型 |
2.1.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特征 |
2.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概述 |
2.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的含义与目标 |
2.2.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的手段 |
2.3 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有关理论基础 |
2.3.1 生命周期理论 |
2.3.2 定价理论 |
2.3.3 保险精算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要素分析 |
3.1 预期余命风险 |
3.2 房屋价值波动的风险 |
3.2.1 宏观经济状况 |
3.2.2 房地产的相关政策 |
3.2.3 人均可支配收入 |
3.3 贷款利率风险 |
3.3.1 宏观经济 |
3.4 道德风险 |
3.5 其他因素引起的风险 |
3.5.1 操作风险 |
3.5.2 自然风险 |
3.5.3 费用风险 |
3.5.4 观念风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模型建立 |
4.1 反向抵押贷款的支付方式 |
4.2 反向抵押贷款基准模型 |
4.2.1 变量设定与说明 |
4.2.2 一次性支付方式下的定价模型 |
4.2.3 终身年金支付方式下的定价模型 |
4.3 贷款利率波动对反向抵押贷款风险中性定价模型的影响 |
4.3.1 反向抵押贷款利率波动 |
4.3.2 固定利率—一次性支付 |
4.3.3 浮动利率—一次性支付 |
4.3.4 固定利率—终身年金支付 |
4.3.5 浮动利率—终身年金支付 |
4.4 房产价值波动对反向抵押贷款风险中性定价模型的影响 |
4.4.1 房地产价格波动模型的建立 |
4.4.2 一次支付模型和终身支付模型 |
4.5 预期寿命不确定性对反向抵押贷款中性风险模型的影响 |
4.5.1 单生命状态 |
4.5.2 双生命状态 |
4.6 仿真模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的实证分析 |
5.1 案例背景介绍 |
5.2 案例分析 |
5.2.1 项目的参与者 |
5.2.2 实施流程 |
5.2.3 项目定价 |
5.2.4 结果分析 |
5.3 项目风险控制措施及优化建议 |
5.3.1 风险控制措施 |
5.3.2 优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合肥市实施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反向抵押贷款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内涵 |
一、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概述 |
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意义 |
第二节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理论基础 |
一、生命周期理论 |
二、家庭财富代际转移理论与资源优化配置 |
三、资产流动性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的反向抵押贷款 |
第一节 国际上典型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
一、美国三种不同类型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
二、新加坡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
第二节 国内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
一、投保资格 |
二、保险金领取 |
三、保险生效期间投保人权利与义务 |
第三节 国内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比较 |
一、不同国家反向抵押贷款的差异 |
二、国外反向抵押贷款对我国的借鉴 |
第四章 合肥市实施反向抵押贷款的背景及必要性 |
第一节 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背景 |
一、经济背景 |
二、政策背景 |
第二节 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 |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 |
二、传统居家子女养老存在不足 |
三、机构养老发展不足 |
四、其他类型以房养老模式存在不足 |
第五章 合肥市居民反向抵押贷款的意愿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介绍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认知程度分析 |
二、意愿程度分析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四、风险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逐步提高社会的认可 |
二、推动参与机构多元化 |
三、实施惠民的贷款管理办法 |
四、完善定价机制 |
五、加强政府监管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反向抵押贷款给老年人多一个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研究与借鉴[D]. 付博. 武汉科技大学, 2021
- [2]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 彭煜涵. 天津工业大学, 2020
- [3]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 李晓辉. 燕山大学, 2019(06)
- [4]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的优化设计 ——以嵌入长期护理责任为视角[D]. 罗梦.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分析[D]. 尹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案例分析[D]. 焦巧梅.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7]我国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研究 ——以幸福人寿“房来宝”为例[D]. 祝明露. 辽宁大学, 2019(01)
- [8]幸福人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案例分析[D]. 安美卉. 辽宁大学, 2019(01)
- [9]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项目的风险控制研究[D]. 郝露露. 西京学院, 2019(02)
- [10]合肥市实施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研究[D]. 曹蕾. 安徽财经大学, 2018(09)
标签:以房养老论文; 养老保险论文; 个人房屋抵押贷款论文; 抵押贷款论文; 房屋抵押贷款利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