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来西亚科美纳河口地形演变及沉积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芳[1](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提出
范长新[2](2017)在《缅甸皎漂港址及航道沉积与泥沙运移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在现场地貌调查及沉积物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判明调查区沉积物的平面分布特征是西粗东细,港池及内航道沉积物质细,外航道口门处沉积物质粗。皎漂岛以东泥沙活动微弱,以西外航道附近,泥沙向西北方向移动,但运移的机率不大,运移的路径有限。
徐吉山[3](2013)在《云南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特征(鞘翅目:拟步甲总科)》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多年野外考察和对河北大学馆藏云南拟步甲标本的鉴定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云南省拟步甲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地理分布和区系起源等进行了讨论,取得如下初步成果:一、种类多样性经对云南15000余件拟步甲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和资料整理,共记录6亚科29族101属438种(亚种),分别描述了各级分类阶元特征,编制了分亚科、族、属和种(亚种)的检索表,列出了属、种文献引证、检视标本信息及分布地,按最新分类体系编排了云南拟步甲系统分布名录,包括2新种(已发表)、1中国新纪录亚属、2中国新纪录种、云南新纪录6属5种、并提出1新名。2新种为:徐氏壑轴甲Hexarhopalus (Leprocaulus) xui Ren et Xu,2011和具齿光轴甲Augolesthus(Augolesthus)dentatus Xu et Ren,2012。1中国新纪录亚属为:光轴甲指名亚属Augolesthus (Augolesthus) Motschulsky,1872。2中国新纪录种为:纹翅壑轴甲Hexarhopalus (Hexarhopalus) sculptilis Kaszab,1960和哑黑涅轴甲Necrobioides gibbicollis (Fleutiaux,1887)。云南6新纪录属为:沟轴甲属Cleomis Fairmaire,1893、闽轴甲属Foochounus Pic,1921、涅轴甲属Necrobioides Fairmaire,1882、棒轴甲属Rhopalobates Fairmaire,1897、越轴甲属Tonkinius Fairmaire,1903及斐轴甲属Phaedis Pascoe,1866。云南5新纪录种为:宽边沟轴甲Cleomis marginicollis (Gebien,1914)、多毛棒轴甲Rhopalobatesvillardi Fairmaire,1896、刻纹越轴甲指名亚种Tonkinius sculptilis sculptilis Fairmaire,1903、隆线异土甲Heterotarsus carinula Marseul,1876、瘤翅异土甲Heterotarsus pustulifer Fairmaire,1889。为Leprocaulinus Kaszab,1982(nec Leprocaulinus Uvarov,1940:176)提出新名:Pseudoleprocaulusnom. nov.二、区系成分及分布类型1、云南拟步甲以东洋成分占主要地位(298种),占总数的68.0%,其次是东洋+古北成分(64种),占总数的14.6%,古北成分58种,占总数的13.2%,仓储害虫10种,占总数的2.2%,其它不同的跨界组合共8种,占总数的2.0%。2、将29族的地理分布归纳为6种分布类型,101属的地理分布归纳为8种分布类型及7种变型,其中,典型的干旱区成分少,如漠甲亚科种类仅为4种,族、属均以热带成分占有绝对优势,表明云南拟步甲区系具明显的热带亲缘。三、生物地理学将云南拟步甲和邻近地区的区系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除东洋界及古北界外,云南拟步甲与非洲界特别是热带非洲及北非具有较多的共布族、属,表明它们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2、在东洋界内,云南拟步甲可能与印度亚界有较近的渊源关系,共有种最多(60种)>印马亚界(32种)>斯里兰卡(10种)。3、在中印亚界内,云南拟步甲可能与四川有较近的渊源关系,与其共有种最多:四川80种>越南70种>广西53种>缅甸52种>老挝41种>贵州36种;相似性系数(QS)亦最大:四川(0.23)>广西(0.2)>贵州(0.15)。四、空间分布特点1、栅格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的拟步甲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种类均呈减少的态势,但在不同纬度带上有较大波动,分布显着地受云南独特的地貌分异所影响。2、古北界(尤其是青藏高原)拟步甲可沿高山向南延伸,部分类群可向南延伸至中南半岛;东洋界的种类,则可沿峡谷向北延伸,其分布也可达海拔3375m的高山地带,两界拟步甲呈垂直相混分布。五、区域分布特点1、云南拟步甲特有成分丰富,共有3特有属和171特有种,特有种数占总数的39.0%,但略低于横断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这3个地区特有成分占总数的比例为:青藏高原58.9%﹥横断山区55.9%﹥云南39.0%。2、采用栅格聚类方法确定了云南拟步甲的4个特有分布区,即滇南山地小区、南部横断山小区、中部横断山小区、滇东高原小区。六、区系起源与适应特性综合考量相关类群的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栖境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地质历史,对云南拟步甲的区系起源、重要适应特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和推断。初步推测现代云南拟步甲区系是以第3纪古热带区系为基础演化而来,但深受青藏高原隆升及第四纪冰川的强烈影响,其区系性质发生了深刻改变,带有明显的过渡性。
朱国强[4](2013)在《印尼亚齐火电厂卸煤码头工程优化方案的数值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印尼亚齐火电站卸煤码头工程是亚齐电站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区域海域开敞,无任何自然掩护,需要建设防波堤的保护,以满足船舶靠泊和装卸作业的要求,同时防止泥沙淤积,维持船舶停靠所需要的水深。该工程原设计方案成本过高,需要进行大幅度优化。优化方案利用土工管袋系统填充海沙来形成防波堤剖面,同时采用内陆开挖的布置形式,实现了能减小工程量并降低造价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工程海区气象资料搜集及波浪、潮流及底质的现场测量分析,得到对象区域内的气象资料及海洋水文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结合项目现场情况,提出了初设方案、调整方案及最终方案,其中初设方案布置共有4个设计方案和2个推荐方案,调整方案共有2个设计方案。根据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及水温监测资料,本文分析了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流场及水温特征;采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实际条件下工程海域的潮流运动,并以实测资料为验证,研究该海域潮流运动特征,给出特征潮的流场分布及涨急、落急流场分布图。根据验证后的潮流数学模型,计算各方案的流场分布,对航道、防波堤口门、码头前沿的流速流向进行分析,考察工程对流场变化的影响,计算各特征点的最大流速及流速变化。根据试验结果,对平面方案进行合理优化。本文利用波浪数学模型试验,分析统计外海不同重现期的波要素,计算港区不同位置处的设计波浪;对港内泊稳条件试验进行分析,根据试验中间成果对试验方案提出了优化建议。
闫新兴,刘国亭[5](2012)在《大连太平湾海区近岸地貌与沉积特征》文中认为通过大连太平湾海岸动力地貌调查,分析研究了厂址及周边海岸冲刷、堆积等不同地貌形态特征、岸线冲蚀形态、水下沉积物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海岸岬角处表现为冲刷,海蚀地貌发育,海蚀柱、海蚀崖与海蚀平台发育较为典型,岬湾处海滩呈微淤状,岸滩宽度较大,沉积物中以粗中砂所占的比例最大,并显示北粗南细的格局。太平湾附近海岸进行了大面积的近岸围海养殖工程,目前仍有岸段养参池石堤向海推进,其规模和占海面积均较大,海岸变化幅度较为显着。
陈韶阳[6](2011)在《南沙群岛价值分类评价和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南沙群岛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南海周边国家不断侵占南沙群岛,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损害了我国的海洋权益。时至今日,南沙群岛的争端不断升级,且呈现复杂化、国际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广泛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资料,从南沙群岛的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其价值因素,并通过量化评价的方法,对南沙群岛进行了价值分类评价研究,获得了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最后,在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和开发南沙群岛的战略政策及措施建议。1.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南沙群岛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南沙群岛的研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历史、法律、争端等方面,国外则多集中于周边各国政策、法律及争端解决途径等方面。在自然科学类的研究中,多针对特定研究对象展开,而综合性研究调查较少;由于地区敏感性造成对南沙群岛的调查范围有限,缺失大量重要信息和数据。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历史、法理依据,周边国家对南沙群岛主权要求的依据,争议的现状及解决途径等方面。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对南沙群岛的概况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南沙群岛具有重要价值是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系统以及巨大的开发潜力;解释说明了南沙群岛的“礁”、“滩”、“沙洲”、“暗沙”等概念的内涵;对南沙群岛地名名称的来源、依据和历史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指出了现有命名的积极意义和不足,外国擅自对南沙群岛进行命名的不利影响等。3.从战略、权益、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六个方面阐述了南沙群岛的主要价值影响因素。在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中,论述了价值影响因素的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为价值评价奠定了数据资料基础。4.本章选用一种新型的价值评价方法——SAVEE来分析南沙群岛的价值,并针对南沙群岛的特点,用分类评价的概念,将南沙群岛的价值分类为海洋权益和战略价值、资源开发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选取和设定了评价因子。同时,本文对SAVEE评价法进行了合理的改进,使之能够更加适用于海洋学上的应用。5.本文通过对现有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南沙群岛代表性较强的一些岛礁和区域进行了价值分类评价实例研究。选取的岛礁共计22个,这些岛礁在地理上,分布在南沙群岛的北部、中部、西南部及东部,是岛礁分布密集的区域。同时,这些岛礁的辐射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南沙群岛地区,包括了南沙六大群礁;在形态上,包括了岛、礁和沙洲;在珊瑚礁类型上,包括了塔礁、台礁、环礁等。选取的区域是五个南沙最具油气资源开发潜力的盆地。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计算,获得的评价结果说明,这些岛礁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权益、战略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未来管理、开发和保护的重点对象,而五个盆地中的曾母盆地、文莱沙巴盆地和万安盆地则具有极高的油气资源开发价值,应是未来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的重点战略目标。6.合理的估计了南沙群岛未来一段时期的形势发展,即和平与稳定为主旋律,但小规模冲突或摩擦的可能性仍较大;区域外大国的干涉将更加直接;台湾政局可能影响该地区未来走势。在这种形势以及本文的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南海政策及管理开发措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建议以“主权属我,合理开发,有效管理”为新时期的南海政策。
闫新兴,齐树平,刘国亭[7](2010)在《广东雷州电厂近岸沉积特征及泥沙运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广东雷州电厂海岸动力地貌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厂址及周边海岸冲刷、堆积或平衡等不同地貌形态特征、岸线冲蚀形态、泥沙运动及海岸演变对电厂取排水深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下沉积物以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分布为主,样品的平均中值粒径为0.0102mm,南部区域略粗于北中区域,从沉积物分布特点和趋势看,近岸与河口区物质偏粗,主要受近岸及河流的影响;而距岸不远的沉积泥沙中值粒径均在0.004mm左右,则明显受海向沉积泥沙的影响。由于工程区处于岬角且泥沙来源数量少,受波浪潮流共同作用,电厂工程区水域海床及岸线多年处于冲淤平衡的基本稳定状态。
廖芳均[8](2007)在《广西猫儿山叶蜂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研究》文中指出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南岭山脉的组成部分之作者于2006年3-8月用路线调查法在不同的海拔和植被类型对猫儿山叶蜂种类和群落进行了取样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Whittaker指数对其叶蜂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经调查,在猫儿山采集到叶蜂共计17科67属158种(包括亚种),其中33个新种:黑毛截唇三节叶蜂Arge nigropilosis Wei, sp. nov.、弯鞘环腹三节叶蜂Arge curvatitheca Wei, sp. nov.、长足淡毛三节叶蜂Arge dolichopoda Wei, sp. nov.廖氏黑毛三节叶蜂Arge liaoae Wei, sp. nov.、长顶细锤角叶蜂Leptocimbex longivertexila Wei, sp. nov.、廖氏沟额叶蜂Corrugia liaoae Wei, sp. nov.、南华平缝叶蜂Nesoselandria southa Wei, sp. nov.、白鳞平缝叶蜂Nesoselandria albotegularina Wei, sp. nov.、短耳平缝叶蜂Nesoselandria brevissima Wei, sp. nov.、杨氏侧齿叶蜂Neostromboceros yangqingi Wei, sp. nov.、宽斑侧齿叶蜂Neostromboceros latimaculatus Wei, sp. nov.、肖氏侧齿叶蜂Neostromboceros xiaoweii Wei, sp.nov.、广西侧齿叶蜂Neostromboceros guangxiensis Wei, sp.nov.、斑背窗胸叶蜂Hemitaxonus maculoscutus Wei,sp. nov.、廖氏粘叶蜂Caliroa liaoae Wei,sp.nov.、廖氏槌缘叶蜂Pristiphora liaoae Wei,sp.nov.、截鞘拟栉叶蜂Priophorus xiaoi Wei,sp.nov.、肖氏槌缘叶蜂Pristiphora xiaoi Wei,sp.nov.、张氏斑腹叶蜂Empria zhangae Wei,sp.nov.、肖氏玛叶蜂Mallachiella xiaoi Wei,sp. nov.、杨氏拟丽叶蜂Pseudolinomorpha yangi Wei,sp.nov.、尖鞘片爪叶蜂Darjilingia acutitheca Wei,sp.nov.、中华盔叶蜂Corymbas sinica Wei,sp.nov.、短基侧跗叶蜂Siobla youae Wei,sp.nov.、涟源方颜叶蜂Pachyprotasis lianyuanensis Wei et Zhong, sp.nov.、隆额方颜叶蜂Pachyprotasis elevifrontalis Wei et Zhong, sp. nov.、条带槌腹叶蜂Tenthredo lineistriata Wei,sp.nov.、光额横带叶蜂Tenthredo nitidifrontalia Wei,sp.nov.、双带半基叶蜂Hemibeleses bistriatus Wei,sp.nov.、红胫异基叶蜂Abeleses circulitibialis Wei et Niu,sp.nov.、大齿蓝片叶蜂Amonophadnus megadentus Wei,sp.nov.、黑肩多齿叶蜂Nesotomostethus nigrotegularis Wei, sp.nov.、廖氏钩鞘叶蜂Periclista liaoae Wei,sp.nov.;5个中国新纪录:黑唇狭腹叶蜂Athlophorus gracilis orbitalis (Konow,1848)、宽斑双带叶蜂Tenthredo laevssima(Malaise,1945)、糙胸逆角叶蜂Tenthredoappendicella(Malaise,1945)、缅甸合背叶蜂Tenthredopsis birmanica (Malaise, 1945)、异鳞纹眶叶蜂Claremontia sinobirmana (Malaise,1964)。本文描述了其中9个新种,1个中国新纪录。区系分析结果表明猫儿山叶蜂以东亚成分占主要优势。不同月份的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4月>5月>7月>3月>6月>8月。不同月份的优势度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8月>7月>6月>3月>5月>4月。不同月份的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月>4月>8月>5月>7月>6月。不同海拔的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100-1400)m>(1400-1700)m>(300-500)m>(500-800)m>(800-1100)m>(1700-2000)m>(>2000)m;不同海拔的优势度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700-2000)m>(>2000)m>(300-500)m>(500-800)m>(800-1100)m>(1100-1400)m>(1400-1700)m;不同海拔的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400-1700)m>(800-1100)m>(1100-1400)m>(500-800)m>(300-500)m>(>2000)m>(1700-2000)m。猫儿山不同植被类型的叶蜂群落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毛竹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灌丛矮林。优势度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山顶灌丛矮林、落叶阔叶林、毛竹林、常绿阔叶林。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毛竹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灌丛矮林。β多样性分析表明:叶蜂群落沿时间梯度的β多样性指数最大,沿海拔梯度的β多样性次之,而沿生境梯度的叶蜂群落变化最小。说明季节动态变化对猫儿山叶蜂群落物种组成影响最大,海拔影响次之,而植被因素影响最小猫儿山叶蜂东亚型成分150种,占94.94%,东洋型成分6种,占3.80%,东洋+东亚型成分1种,占0.63%,广布型成分1种,占0.63%,其区系以东亚型成分占绝对优势。
颜家安[9](2006)在《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有专家断言;中国自然环境仍处于整体不断恶化之中。 海南岛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海南岛西汉前森林覆盖率约达90%,明清以来就开始急剧下降,尤其是近100年来下降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本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已降至25.5%,1964年降至18.19%,1987年再降至7.2%,1999年仅为4%;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本岛还丧失了80%的珊瑚礁,红树林也由解放初期15万亩,下降到1982年的7.2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前景令人担忧。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三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 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 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三,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 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南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生态示范省,海南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国内其他省生态建设乃至国际社会具有重
石家铸[10](2006)在《海权与中国》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中国海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1890年美国人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海权是决定世界强国兴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因素。“海权论”主张国家要建立和拥有强大的占优势的远洋舰队以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海上航行、海外利益,同时把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外交影响投射到世界,并借以影响陆上事态和进程。作者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的海上力量和影响,也就是利用、开发、管辖和控制海洋,有效地维护海洋利益及整个国家利益进而实现国家强大的能力。中国海权包含运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和拓展海洋权力的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和进程,包括了海洋国土的维护、海洋通道的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防卫力量的构建等四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一是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问题,使中国能够顺利地利用世界的资源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二是解决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洋方向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使中国具备扞卫全球性国家利益的全球性军事自卫手段;三是解决中国未来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路径选择和国家大战略的转型问题,使中国由传统的依赖陆地资源、陆上力量的“大陆型”国家转变为主要依托海洋(外)资源和海上力量的“海洋型”国家,从而使中国进入通向世界强国的最佳战略轨道。中国海权具有与世界各国海权相同的共性,但是中国海权更有不同于他国海权的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中国海权具有非强权性、非霸权性和非扩张性的特色,使它与西方海权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海权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符合中国和平崛起的要求,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二、马来西亚科美纳河口地形演变及沉积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来西亚科美纳河口地形演变及沉积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缅甸皎漂港址及航道沉积与泥沙运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位置 |
2 地貌特征 |
3 港址~外航道底质沉积物分析 |
3.1 沉积物样品的分析 |
3.2 沉积物物质组成与沉积类型 |
3.3 沉积物粒度的平面分布 |
3.4 沉积物分选程度分布特征 |
4 泥沙运动趋势 |
5 结语 |
(3)云南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特征(鞘翅目:拟步甲总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云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
1.1 独特的地理位置 |
1.2 复杂的地质历史 |
1.2.1 扬子地台与冈瓦纳的关系 |
1.2.2 关于“康滇古陆”或“川滇黔菱形地块” |
1.2.3 关于滇西特提斯 |
1.2.4 青藏高原隆升对云南高原环境的影响 |
1.3 多样的地貌类型 |
1.3.1 地貌的基本特征 |
1.3.2 地貌的基本类型 |
1.4 典型的山原季风气候 |
1.5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
1.6 丰富的植被类型 |
2 研究背景与课题提出 |
2.1 云南昆虫区系研究概况 |
2.2 云南拟步甲区系研究概况 |
2.3 研究课题提出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材料 |
3.1.1 文献来源 |
3.1.2 标本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标本采集及信息记录 |
3.2.2 标本处理、鉴定及记述 |
3.2.3 区系性质与分布格局研究 |
4 云南拟步甲的种类组成 |
拟步甲科 Tenebrionidae Latreille, 1802 |
4.1 伪叶甲亚科 Lagriinae Latreille, 1825 |
4.1.1 片甲族 Cossyphini Latreille, 1802 |
(1)片甲属 Cossyphus A.G.Olivier, 1791 |
4.1.2 高伪叶甲族 Goniaderini Lacordaire, 1859 |
(2)阿垫甲属 Anaedus Blanchard, 1843 |
4.1.3 莱甲族 Laenini Seidlitz, 1895 |
(3)莱甲属 Laena Dejean, 1821 |
4.1.4 伪叶甲族 Lagriini Latreille, 1825 |
(4)刻胸伪叶甲属 Aulonogria Borchmann, 1929 |
(5)沟伪叶甲属 Bothynogria Borchmann, 1915 |
(6)角伪叶甲属 Cerogria Borchmann, 1909 |
(7)伪叶甲属 Lagria Fabricius, 1775 |
(8)新伪叶甲属 Neogria Borchmann, 1911 |
(9)缘伪叶甲属 Schevodera Borchmann, 1936 |
(10)差伪叶甲属 Xanthalia Fairmaire, 1894 |
(11)辛伪叶甲属 Xenocerogria Merkl, 2007 |
(12)宽膜伪叶甲属 Arthromacra Kirby, 1837 |
(13)卡伪叶甲属 Casnonidea Fairmaire, 1882 |
(14)绿伪叶甲属 Chlorophila Semenov, 1891 |
(15)坑伪叶甲属 Lagriodema Borchmann, 1930 |
(16)玛伪叶甲属 Malaiseum Borchmann, 1942 |
(17)莫伪叶甲属 Merklia Chen, 1997 |
(18)彩伪叶甲属 Mimoborchmania Pic, 1934 |
(19)粗伪叶甲属 Pachystira Chen, 1997 |
(20)丘伪叶甲属 Sora Walker, 1859 |
4.1.5 垫甲族 Lupropini Ardoin, 1958 |
(21)垫甲属 Luprops Hope, 1833 |
4.2 漠甲亚科 Pimeliinae Latreille, 1802 |
4.2.1 蜡甲族 Ceratanisini Gebien, 1937 |
(22)黑蜡甲属 Tenebriocephalon Pic, 1925 |
4.2.2 细甲族 Stenosini Schaum, 1859 (1834) |
(23)地细甲属 Dichillus Jacquelin du Val, 1861 |
4.2.3 鳖甲族 Tentyriini Eschscholtz, 1831 |
(24)伊鳖甲属 Imatismus Dejean, 1834 |
(25)窄鳖甲属 Stenosida Solier, 1835 |
4.3 拟步甲亚科 Tenebrioninae Latreille, 1802 |
4.3.1 粉甲族 Alphitobiini Reitter, 1917 |
(26)粉甲属 Alphitobius Stephens, 1829 |
4.3.2 烁甲族 Amarygmini Gistel, 1848 |
(27)烁甲属 Amarygmus Dalman, 1823 |
(28)沟烁甲属 Eumolpamarygmus Pic, 1923 |
(29)额沟烁甲属 Hoplobrachium Fairmaire, 1886 |
(30)邻烁甲属 Plesiophthalmus Motschulsky, 1858 |
4.3.3 琵甲族 Blaptini Leach, 1815 |
(31)乾琵甲属 Coelocnemodes Bates, 1879 |
(32)琵甲属 Blaps Fabricius, 1775 |
(33)单齿琵甲属 Hoplitoblaps Fairmaire, 1888 |
(34)贞琵甲属 Agnaptoria Reitter, 1887 |
(35)亚琵甲属 Asidoblaps Fairmaire, 1886 |
(36)贝琵甲属 Belousovia Medvedev, 2007 |
(37)同琵甲属 Colasia Koch, 1965 |
(38)小琵甲属 Gnaptorina Reitter, 1887 |
(39)单琵甲属 Montagona Medvedev, 1998 |
(40)塔琵甲属 Tagonoides Fairmaire, 1886 |
4.3.4 食蕈甲族 Bolitophagini Kirby, 1837 |
(41)食蕈甲属 Boletoxenus Motschulsky, 1858 |
(42)贝蕈甲属 Byrsax Pascoe, 1860 |
4.3.5 土甲族 Opatrini Brullé, 1832 |
(43)异土甲属 Heterotarsus Latreille, 1829 |
(44)土甲属 Gonocephalum Solier, 1834 |
(45)毛土甲属 Mesomorphus Miedel, 1880 |
(46)坚土甲属 Sclerum Dejean, 1834 |
4.3.6 帕谷甲族 Palorini Matthews, 2003 |
(47)帕谷甲属 Palorus Mulsant, 1854 |
(48)齿帕谷甲属 Ulomina Baudi di Selve, 1876 |
4.3.7 扁足甲族 Pedinini Eschscholtz, 1829 |
(49)黑扁背甲属 Notocorax Dejean, 1834 |
4.3.8 拟步甲族 Tenebrionini Latreille, 1802 |
(50)拟步甲属 Tenebrio Linnaeus, 1758 |
4.3.9 毒甲族 Toxicini Oken, 1843 |
(51)隐毒甲属 Cryphaeus Klug, 1833 |
(52)毒甲属 Toxicum Latreille, 1802 |
4.3.10 拟粉甲族 Triboliini Gistel, 1848 |
(53)拟粉甲属 Tribolium Macleay,1825 |
4.3.11 齿甲族 Ulomini Blanchard, 1845 |
(54)齿甲属 Uloma Dejean, 1821 |
4.4 朽木甲亚科 Alleculinae Laporte, 1840 |
4.4.1 朽木甲族 Alleculini Laporte, 1840 |
(55)朽木甲属 Allecula Fabricius, 1801 |
(56)污朽木甲属 Borboresthes Faimaire, 1897 |
(57)膜朽木甲属 Hymenalia Mulsant, 1856 |
(58)玛朽木甲属 Makicula Novák, 2012 |
(59)粗朽木甲属 Netopha Fairmaire, 1893 |
(60)异朽木甲属 Isomira Mulsant, 1856 |
(61)邻朽木甲属 Paracistela Borchmann, 1942 |
(62)伪膜朽木甲属 Pseudohymenalia Novák, 2008 |
4.4.2 栉甲族 Cteniopodini Solier, 1835 |
(63)匣朽木甲属 Cistelomorpha Redtenbacher, 1868 |
(64)栉甲属 Cteniopinus Seidlitz, 1896 |
4.5 菌亚科 Diaperinae Latreille, 1802 |
4.5.1 隐甲族 Crypticini Brullé, 1832 |
(65)卵隐甲属 Ellipsodes Wollaston, 1854 |
4.5.2 菌甲族 Diaperini Latreille, 1802 |
(66)彩菌甲属 Ceropria Laporte et Brullé, 1831 |
(67)菌甲属 Diaperis Geoffroy, 1762 |
(68)尖菌甲属 Gnatocerus Thunberg, 1814 |
(69)角菌甲属 Ischnodactylus Chevrolat, 1877 |
(70)宽菌甲属 Platydema Laporte et Brullé, 1831 |
4.5.3 粗角甲族 Gnathidiini Gebien, 1921 |
(71)孟粗角甲属 Menimus Sharp, 1876 |
4.5.4 皮下甲族 Hypophlaeini Billberg, 1820 |
(72)皮下甲属 Corticeus Piller et Mitterpacher, 1783 |
4.3.5 舌甲族 Leiochrinini Lewis, 1894 |
(73)裸舌甲属 Ades Guérin-Menevillé,1857 |
(74)亮舌甲属 Crypsis Waterhouse, 1877 |
(75)斑舌甲属 Derispia Lewis, 1894 |
(76)角舌甲属 Derispiola Kaszab, 1946 |
(77)舌甲属 Leiochrinus Westwood, 1883 |
(78)斑菌甲属 Spiloscapha Bates, 1873 |
4.6 树甲亚科 Stenochiinae Kirby, 1837 |
4.6.1 轴甲族 Cnodalonini Oken, 1843 |
(79)铜轴甲属 Ainu Lewis, 1894 |
(80)光轴甲属 Augolesthus Motschulsky, 1872 |
(81)步轴甲属 Bradymerus Perroud et Montrouzier, 1864 |
(82)扁轴甲属 Catapiestus Perty, 1831 |
(83)沟轴甲属 Cleomis Fairmaire, 1893 |
(84)德轴甲属 Derosphaerus Thomson, 1858 |
(85)真轴甲属 Eucyrtus Pascoe, 1866 |
(86)类轴甲属 EuhemiceraAndo, 1996 |
(87)彩轴甲属 Falsocamaria Pic, 1917 |
(88)闽轴甲属 Foochounus Pic, 1921 |
(89)半轴甲属 Hemicera Laporte et Brullé, 1831 |
(90)壑轴甲属 Hexarhopalus Fairmaire, 1891 |
(91)窄亮轴甲属 Morphostenophanes Pic, 1925 |
(92)涅轴甲属 Necrobioides Fairmaire, 1882 |
(93)瘤轴甲属 Oedemutes Pascoe, 1860 |
(94)斐轴甲属 Phaedis Pascoe, 1866 |
(95)大轴甲属 Promethis Pascoe, 1869 |
(96)齿轴甲属 Psydomorphus Pic, 1921 |
(97)棒轴甲属 Rhopalobates Fairmaire, 1897 |
(98)萜轴甲属 Tearchus Kraatz, 1880 |
(99)叉轴甲属 Tetraphyllus Laporte et Brullé, 1831 |
(100)越轴甲属 Tonkinius Fairmaire, 1903 |
4.6.2 树甲族 Stenochiini Kirby, 1837 |
(101)树甲属 Strongylium Kirby, 1819 |
5 云南拟步甲区系组成特点与地理分布 |
5.1 云南拟步甲的种类组成 |
5.2 云南拟步甲的区划归属 |
5.3 云南拟步甲的区系成分与地理分布类型 |
5.3.1 区系成分 |
5.3.2 族的地理分布类型 |
5.3.3 属的地理分布类型 |
5.4 云南拟步甲的空间分布格局 |
5.4.1 物种丰富度纬向梯度格局 |
5.4.2 物种丰富度经向梯度格局 |
5.4.3 垂直分布特点 |
6 云南拟步甲的特有性与生态地理区划 |
6.1 云南拟步甲特有种类的多样性 |
6.2 云南拟步甲特有种类的分布格局 |
6.3 云南拟步甲特有分布区的划分 |
6.4 云南拟步甲的生态地理区划 |
7 云南拟步甲的区系起源与适应特性 |
7.1 云南拟步甲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
7.2 云南拟步甲区系与邻近地区的关系 |
7.3 云南拟步甲的生活型 |
7.4 云南喜木树栖类拟步甲的适应特性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表(云南拟步甲物种分布栅格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印尼亚齐火电厂卸煤码头工程优化方案的数值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前言 |
1.1 印尼亚齐电厂工程背景 |
1.2 电厂码头工程概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2章 对象区域的自然条件及方案比选 |
2.1 对象区域的自然条件 |
2.1.1 气象条件 |
2.1.2 海洋水文条件 |
2.2 方案布置 |
2.2.1 初设方案 |
2.2.2 调整方案 |
2.2.3 最终方案 |
第3章 潮流数值计算 |
3.1 潮流数学模型 |
3.1.1 基本方程及数值方法 |
3.1.2 计算区域和网格划分 |
3.1.3 数学模型验证 |
3.2 设计方案的潮流场分析 |
3.2.1 工程方案计算结果 |
3.2.2 潮流计算结果分析 |
第4章 波浪数值计算 |
4.1 计算条件 |
4.1.1 风速和风向 |
4.1.2 波向 |
4.1.3 重现期 |
4.1.4 水位 |
4.1.5 计算组次 |
4.2 计算方法 |
4.2.1 风速推算方法 |
4.2.2 风浪计算方法 |
4.2.3 设计波要素计算方法 |
4.2.4 港区波浪计算方法 |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1 风速分析 |
4.3.2 风浪计算结果 |
4.3.3 设计波浪要素推算结果 |
4.4 工程后港内波高分布计算结果 |
4.4.1 初设方案计算结果 |
4.4.2 调整方案计算结果 |
4.4.3 最终方案计算结果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大连太平湾海区近岸地貌与沉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岸地貌特征 |
2 水下沉积物分析 |
2.1 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与分布特征 |
2.2 沉积物分选程度分布特征 |
2.3 沉积物物质组成与沉积类型 |
3 细颗粒 (粒径≤0.004 mm) 泥沙百分含量在平面上的分布趋势 |
4 结语 |
(6)南沙群岛价值分类评价和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南沙群岛研究现状 |
1.2.2 环境价值和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南沙群岛概况 |
2.1 南沙群岛自然地理概况 |
2.2 南沙群岛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海岛概述 |
2.2.2 岛、礁、滩、洲等的含义 |
2.3 南沙群岛地名的命名、依据和历史 |
3. 南沙群岛价值分类的依据 |
3.1 南沙群岛的战略价值 |
3.1.1 海洋战略价值的概念 |
3.1.2 南沙群岛战略价值的内涵 |
3.2 南沙群岛的权益价值 |
3.2.1 海洋权益价值的概念 |
3.2.2 南沙群岛权益价值的内涵 |
3.2.3 南沙群岛权益价值的法理依据 |
3.2.4 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沙群岛的非法要求 |
3.3 南沙群岛的自然环境 |
3.3.1 地质地貌和沉积 |
3.3.2 气候 |
3.3.3 水文 |
3.3.4 海水化学 |
3.3.5 海洋生物 |
3.3.6 土壤和植被 |
3.3.7 海域环境质量 |
3.4 南沙群岛的自然资源 |
3.4.1 水产资源 |
3.4.2 油气资源 |
3.4.3 海岛资源 |
3.4.4 其他资源 |
3.5 南沙群岛的社会经济 |
3.5.1 人口 |
3.5.2 产业结构 |
3.5.3 交通 |
3.5.4 行政管辖 |
3.5.5 环境保护 |
3.6 南沙群岛的历史文化 |
4. 南沙群岛价值评价模型 |
4.1 南沙群岛价值分类评价的意义 |
4.2 价值评价方法 |
4.2.1 SAVEE 的概念及背景 |
4.2.2 SAVEE 的方法与步骤 |
4.2.3 SAVEE 评价的特点分析 |
4.3 南沙群岛分类价值的评价要素 |
4.3.1 海洋权益和战略价值 |
4.3.2 资源开发价值 |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4.4 南沙群岛价值的评价因子 |
4.4.1 海洋权益和战略价值的评价因子 |
4.4.2 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价因子 |
4.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因子 |
5. 实例分析——南沙群岛价值分类评价 |
5.1 具有海洋权益和战略价值的岛礁评价 |
5.1.1 评价对象 |
5.1.2 评价因子和价值计算 |
5.1.3 结论 |
5.2 具有油气资源开发价值的区域评价 |
5.2.1 评价对象 |
5.2.2 评价因子和价值计算 |
5.2.3 结论 |
5.3 具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岛礁评价 |
5.3.1 评价对象 |
5.3.2 评价因子和价值计算 |
5.3.3 结论 |
6. 南沙群岛管理和开发策略研究 |
6.1 对南沙群岛未来形势的估计 |
6.2 我国的南海政策现状及未来的政策建议 |
6.3 对南沙群岛管理和开发的措施建议 |
6.3.1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及功能区划 |
6.3.2 加紧国内立法并适时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 |
6.3.3 加强南沙海域环境保护 |
6.3.4 巩固和发展在南沙的守备岛礁 |
6.3.5 对南沙群岛加强渔政监管,建立定航机制 |
6.3.6 推进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吸引国外能源公司参与 |
6.3.7 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双边谈判和合作 |
6.3.8 加强南沙群岛科学考察和研究 |
6.3.9 支持民间力量开发和保护南沙群岛 |
6.3.10 加强与台湾的合作,构建两岸南海合作机制 |
6.3.11 通过非官方渠道宣传南沙主权 |
7.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南沙群岛岛礁中英文对照和坐标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广东雷州电厂近岸沉积特征及泥沙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海域及其附近的自然条件 |
1.1 风况 |
1.2 波浪 |
1.3 潮汐 |
1.4 潮流 |
1.5 含沙量 |
1.6 余流 |
1.7 单宽潮量和单宽输沙量 |
1.8 工程海域冲淤变化[1] |
1.9 泥沙来源 |
2 岸滩及水下沉积物取样与分析 |
2.1 调查范围和方法 |
2.2 海域床面表层沉积物分析 |
2.2.1 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 |
2.2.2 沉积物分选程度 |
2.2.3 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 |
2.2.4 细颗粒含量 (小于0.004 mm的粘土部分) |
2.3 岸滩沉积物分析 |
2.4 悬沙粒径分析 |
3 厂址及其附近海岸地貌特征[3-6] |
4 结论 |
(8)广西猫儿山叶蜂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中国昆虫类生物多样性研究 |
1.2 中国昆虫区系研究 |
1.3 中国叶蜂类昆虫研究进展 |
1.4 猫儿山物种多样性研究状况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与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土壤条件 |
2.1.5 植被概况 |
2.2 研究对象 |
2.2.1 叶蜂采集方法 |
2.2.2 叶蜂标本制作方法 |
2.2.3 叶蜂雌雄外生殖器制片方法 |
2.2.4 术语及图表 |
2.3 研究方法 |
2.3.1 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 |
2.3.2 区系分析研究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猫儿山叶蜂物种多样性 |
3.2 猫儿山叶蜂群落多样性 |
3.2.1 猫儿山叶蜂群落α多样性 |
3.2.2.猫儿山叶蜂群落β多样性 |
3.3 猫儿山叶蜂区系组成 |
3.4 叶蜂新种描述 |
1.南华平缝叶蜂Nesoselandria southa Wei,sp.nov |
2.张氏斑腹叶蜂Empria zhangi Wei,sp.nov |
3.中华盔叶蜂Cymibas sinica Wei,sp.nov |
4.涟源方颜叶蜂Pachyprotasis lianyuanensis Wei et Zhong,sp.nov |
5.隆额方颜叶蜂Pachyprotasis elevifrontalis Wei et Zhong,sp.nov |
6.光额横带叶蜂Tenthredo nitidifrontalia Wei,sp.nov |
7.双带半基叶蜂Hemibelese bistriatus Wei,sp.nov |
8.红胫异基叶蜂Abeleses circulitibialis Wei et Niu,sp.nov |
9.黑肩多齿叶蜂Nesotomosthus nigrotegularis Wei,sp.nov |
10.异鳞纹眶叶蜂Claremontia sinobirmana Malaise,1964 |
4.结论和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9)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导论 |
第一节: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二、基本框架 |
三、研究假设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二节:研究区概况 |
一、海南岛自然生态描述 |
二、海南岛人文生态描述 |
第二章:海南岛第四纪古生态环境 |
第一节:海南岛第四纪古环境 |
一、古植被与古气候环境 |
二、古动物环境 |
第二节:先住民及其对环境的扰动 |
一、先住民 |
二、先住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
三、先住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生态后果 |
小结 |
第三章:海南岛的森林变迁 |
第一节:汉代以来的森林变迁 |
一、汉唐时期的森林残损 |
二、宋元时期的森林残损 |
三、明清时期的森林残损 |
四、近百年森林的剧变 |
第二节 森林百年剧变原因探析 |
一、人口增长与森林剧变 |
二、森林采伐与森林变迁 |
三、橡胶种植与森林变迁 |
四、刀耕火种与森林变迁 |
五、热带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 |
六、森林火灾与森林变迁 |
小结 |
第四章 海南岛着名林木的变迁 |
第一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
一、海南岛历史上着名林木及其特征 |
二、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
三、人类活动与着名林木变迁 |
第二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个案史研究 |
一、海南沉香树 |
二、花梨木 |
三、龙脑香科树木 |
四、松树 |
五、鸡翅木 |
六、海南藤 |
七、海南粗榧 |
八、方志记载的其它名木 |
小结 |
第五章:海南岛外来作物(植物)引种史 |
第一节:概述 |
一、移民引种时期 |
二、南洋华侨引种时期 |
三、民国政府引种时期 |
四、日本人引种时期 |
五、多渠道引种时期 |
第二节:热带作物引进史 |
一、橡胶作物 |
二、油料作物 |
三、果树作物 |
四、饮料作物 |
五、香料作物 |
六、栽培绿肥和饲料植物 |
第三节:造林树种引进史 |
一、桉树 |
二、相思、木麻黄和加勒比松 |
第四节:海南岛园林观赏植物引进史 |
一、常见观赏乔木外来种 |
二、常见观赏灌木外来种 |
三、常见观赏攀缘植物外来种 |
四、常见观赏草本花卉外来种 |
五、常见观赏棕榈植物外来种 |
六、常见观赏竹外来种 |
七、常见观赏地被及草坪植物外来种 |
小结 |
第六章: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变迁 |
第一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的历史轨迹 |
一、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
二、野生动物区系的演变 |
三、野生动物种群的变迁 |
四、野生动物变迁的原因 |
第二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史个案研究 |
一、黑长臂猿 |
二、猕猴 |
三、麋鹿 |
四、坡鹿 |
五、黑熊 |
六、云豹 |
七、獭、狸 |
小结 |
第七章:海南岛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 |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变迁与生态安全 |
一、海南岛生物多样性 |
二、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生态安全 |
第二节: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
一、外来物种入侵 |
二、海南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 |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
一、海南岛水土流失现况 |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
三、森林与水土流失 |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 |
一、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种类 |
二、海南岛灾害发生的时代特征及其趋势 |
三、森林与自然灾害 |
第五节:海南浆纸业发展与生态安全 |
小结 |
第八章: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性和一致性 |
二、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的义务与责任 |
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
第二节: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特区 |
一、海南的尴尬处境:经济特区与生态省 |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建海南生态特区 |
三、举全国之力,齐心共建海南生态区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海权与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引言: 研究综述 |
一 研究中国海权的意义 |
二、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各章内容及要点 |
绪论:海权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一、海权历史的简短回顾 |
二、马汉“海权论”:确立新的“世界中心” |
三、“后马汉时代”的海权学说 |
四、海权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一章 中国海权论 |
第一节 “中国海权”的提出 |
一、“中国海权”的提出 |
二、“中国海权”与传统海权分野 |
第二节 中国海权论 |
一、中国海洋利益论 |
二、中国海洋力量论 |
三、中国海洋战略论 |
四、中国海权特色论 |
第二章 中国海权之一:海洋国土的维护 |
第一节 中日海洋国土争端 |
一、主要问题:钓鱼岛归属和东海划界 |
二、影响中日海洋争端的主要因素 |
三、合作与斗争:维护中国东海海洋国土 |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国土争端 |
一、主要问题:南沙群岛争端 |
二、影响南沙群岛争端的主要因素 |
三、“三管齐下”:维护中国南沙海洋国土 |
第三节 海权视角中的台湾问题 |
一、主要问题:台湾问题与国家统 |
二、影响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大国海权的汇集 |
三、“双重威慑”:台湾问题的战略选择 |
第三章 中国海权之二:海洋通道的保障 |
第一节 海洋通道对中国的意义 |
一、海洋通道对中国的意义 |
二、对中国至关重要的海洋通道 |
第二节 影响中国海洋通道安全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法因素 |
二、地区冲突因素 |
三、大国因素 |
四、海上恐怖主义因素 |
第三节 维护海洋通道安全的“扇形战略” |
一、太平洋海洋通道的防卫 |
二、印度洋海洋通道的防卫 |
第四章 中国海权之三:海洋经济的发展 |
第一节 海洋经济:强国的支点 |
一、海洋经济理论探要 |
二、实力与差距: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
第二节 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
一、建设航海强国 |
二、建设海洋开发强国 |
第五章 中国海权之四:海洋防卫的力量构建 |
第一节 “近海防御”的战略与实力 |
一、“近海防御”战略的形成 |
二、“近海防御”的海军实力 |
第二节 中国海军的攻防平衡 |
一、世界海军远洋化趋势及关于未来中国海军战略的提法 |
二、中国海军的远洋化:攻防平衡分析 |
三、构建远洋海军的一种理论:建设三支航母战斗群 |
第三节 中国海军功能的战略拓展 |
一、军事功能的发挥 |
二、警察功能的发挥 |
三、外交功能的发挥 |
第六章 中国海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
第一节 西方有关中国海权的评论 |
一、中国在和平崛起中是否会走向海权 |
二、中国海权会产生何种国际影响 |
第二节 海权振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然 |
一、海权振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内容 |
二、和平崛起的中国必定拥有海权 |
第三节 中国海权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保证 |
一、中国海权遏止周边海洋冲突 |
二、中国海权促进和平国际环境 |
第四节 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海权关系 |
一、中美海权关系:克制与合作 |
二、中俄海权关系:配合与协作 |
三、中日海权关系:转型与合作 |
四、中印海权关系:和解与合作 |
五、中国与东盟海权关系:互信与合作 |
结语:海权与中国未来 |
一、重新认识海权 |
二、海权与中国未来发展的“路径依赖” |
三、中国海权不同于西方海权 |
参考文献 |
外国人名译表 |
后记 |
四、马来西亚科美纳河口地形演变及沉积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2]缅甸皎漂港址及航道沉积与泥沙运移特征[J]. 范长新.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7(01)
- [3]云南拟步甲区系与地理分布特征(鞘翅目:拟步甲总科)[D]. 徐吉山. 河北大学, 2013(11)
- [4]印尼亚齐火电厂卸煤码头工程优化方案的数值模型研究[D]. 朱国强. 清华大学, 2013(07)
- [5]大连太平湾海区近岸地貌与沉积特征[J]. 闫新兴,刘国亭. 水道港口, 2012(01)
- [6]南沙群岛价值分类评价和开发策略研究[D]. 陈韶阳.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 [7]广东雷州电厂近岸沉积特征及泥沙运动[J]. 闫新兴,齐树平,刘国亭. 水道港口, 2010(03)
- [8]广西猫儿山叶蜂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研究[D]. 廖芳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03)
- [9]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D]. 颜家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10]海权与中国[D]. 石家铸. 复旦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