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防查病中两种组织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文庠,刘雪[1](2021)在《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中医药界的外应内合——以江苏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从防疫治病层面上升到政治高度。江苏省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省份之一,为消灭血吸虫病,中医药界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通过查病治病、献方献技、科学研究等方式积极参与血防工作。中医药之所以成为血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在于中医药是中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其植根于基层百姓的现实,"治未病"的健康理念,"简便效廉"的特征,与党的卫生方针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中医药界通过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门诊治疗和定期巡回的治疗方案的革新、中西医结合血防体系的创新等,为中国血防事业乃至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典范。
吴铃铃[2](2021)在《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研究 ——以江陵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的疾病负担,并对不同防治阶段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进行成本效果研究,旨在为合理分配资源,客观评价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江陵县为例,在2020年8月-12月期间收集江陵县2009-2019年血吸虫病疫情相关数据,包括有螺面积、阳性螺面积、钉螺感染率、人群血检阳性率、人群粪检阳性率以及血吸虫病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等。用基于伤残权重(disability weight,DW)的生命质量法计算当地血吸虫病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运用Joinpoint分析软件通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血吸虫病患者所致的YLDs、YLLs、DALYs以及血吸虫病疫情进行时间趋势分析。此外,从卫生投入者角度回顾性收集2009-2019年江陵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情况以及年度经济成本数据,包括卫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血防费用,并以3%的贴现率将2009-2019年的成本贴现至2009年。以“增量成本/避免的DALYs”作为增量成本效果比,对江陵县及流行乡(镇)进行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2009-2019年,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全县有螺面积从2009年的3030.73万m2下降到2019年的2718.04万m2,阳性螺面积从2012年开始降为0。目前江陵县已无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发生,患者以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为主,且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构成比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2960.603,P<0.001)。此外,江陵县血吸虫病人群粪检阳性率、校正感染率已从2016年开始降为0,耕牛感染率从2013年开始降为0,人群血检阳性率、患病率分别从2009年的14.99%、4.62%下降到2019年的5.62%、0.86%,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趋势χ2=7505.992,P<0.001;趋势χ2=18737.271,P<0.001)。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已达历史最低水平。2009-2019年间,江陵县血吸虫病YLDs、DALYs在各性别、年龄段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APC=10.6%,P<0.05)。目前,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主要是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且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年龄组,其次是45-59岁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江陵县血吸虫病疾病负担最高的流行乡镇为熊河镇、白马寺镇、沙岗镇、普济镇,2019年底这四个乡镇的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占江陵县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75.51%。此外,血吸虫病DALYs和YLDs构成比在≥60岁年龄组人群中呈逐年上升趋势(APC>0,P<0.05),在15-44、45-59岁年龄组中呈逐年下降趋势(APC<0,P<0.05)。YLLs构成比在各性别、各年龄组间无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9-2019年间,全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经费总投入为6.03亿元。按费用支出项目划分,在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经费中占比最大的是国土血防费用(3.23亿元,占比53.50%),其次是卫生血防专项经费(1.23亿元,占比20.41%);在卫生血防专项经费中,费用占比最高的是灭螺费用(3689.42万元,占比29.97%),其次是耕牛淘汰及管控费(2408.84万元,占比19.57%)和治病费用(2381.65万元,占比19.34%),健康教育占比最低(99.80万元,占比0.81%)。按血吸虫病防治阶段划分,在疫情控制阶段(2009-2012年)、传播控制阶段(2013-2016年)和传播阻断阶段(2017-2019年),江陵县的血防经费投入分别约为18351.67万元、34627.74万元、7344.13万元,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播阻断后血防经费年均投入最少。以疫情控制阶段(2009-2012)为分析对照,传播阻断阶段(2013-2016)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ICER:-17828.08元/减少1个DALY,-2977.25元/减少1例患者)比传播控制阶段(2017-2019)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ICER:36851.76元/减少1个DALY,7174.50元/减少1例患者)更具成本效果。从2012年开始,在普济镇、沙岗镇、白马寺镇、熊河镇等高疾病负担组的4个乡镇中,熊河镇的ICER最高;在资市镇、秦市乡、马家寨乡、郝穴镇等中疾病负担组的4个乡镇中,郝穴镇每年的ICER均为最低;在低疾病负担组,每年的ICER从低到高依次是六合垸管理区、三湖管理区、江北农场。结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血吸虫病疾病负担逐年下降。但江陵县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疾病负担构成比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段,今后应加强对晚血患者特别是高年龄组晚期血吸虫病的干预和管理。而随着血吸虫病疫情的下降,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更具成本效果,巩固防治成果推进消除进程需要持续稳定的血吸虫病防控和经费投入。
辜柔[3](2020)在《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1951~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作为一种流行范围广、传染速度快、危害性大的疾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成为我国流行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因其自然、社会原因,徽州地区长期遭受血吸虫病的肆虐。此病已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号召下,1951年徽州地区开始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1~1954年是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起步阶段:成立了专门的防治机构,培训医疗卫生队伍,调查疫情,并初步开展“两管”一灭与治疗工作。1955~1957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初步发展阶段:发挥农业合作社优势,进一步加强粪管工作,组建经常性的查螺灭螺队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推动了血防工作的发展。1958~1960年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大跃进阶段。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徽州地区在血防上出现浮夸风和瞎指挥风,导致了疫情的反弹。1961~1965年是血吸虫病防治的调整时期:纠正“大跃进”的错误,确定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流行区域进行了大面积的普查,加强生产生活的防护工作,并发动群众开展了灭螺歼灭战,血防逐渐恢复了正常化。1966~1978年是血吸虫病防治从低潮到再兴阶段:1966,文化大革命爆发,受“左”倾错误的影响,血防机构被裁剪,血防人员下放,血防工作陷入了低潮;1970年,在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1970(2)号和1970(49)号文件的指导下,徽州地区重新建立健全各级血防组织,积极培训血防骨干队伍,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坚持反复查螺灭螺,加强“两管”。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在徽州地区掀起,血防工作进入了再兴阶段。1978年,徽州地委宣布,全区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仍取得良好的成效:到1978年,全区基本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人民体质增强,生产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环境卫生大为改善。徽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给我们留下了经验,即执政党要发挥组织优势,建立严密的血防领导体系;要建立高效有序的联防联控机制;要坚持宣传动员、群防群治;要积极进行医学创新。徽州地区历时20多年的血防,有成功,也有失误,虽然曲折,但最终取得了胜利,充分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我们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党和政府正是总结了历史上疫情防治的历史经验,开展联防联控,建立了严格有效的防控防治体系,使中国能逐步控制疫情的蔓延,不仅为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也为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治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答卷。
冯云,施亮,张键锋,赵松,熊春蓉,姚韵怡,刘璐,何健,王鑫瑶,董萱,杨坤,李伟[4](2019)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估2005-2015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效率》文中指出目的评估江苏省卫生血防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方向。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法)对2005–2015年江苏省各血吸虫病流行市卫生血防人力和财政经费资源投入及各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量产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 2005–2015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各类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历年平均TFP变动率为2.3%。综合技术效率在略有波动中稳步增长,历年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变动率为3.8%。技术进步变动前期波动较大,后期稳步增长,成为TFP增长的主要来源。淮安、常州等市TFP变动率增长较快,其综合技术效率较高;盐城、南京、淮安、扬州等市技术进步变动率较高。结论江苏省卫生血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运用和管理督导水平稳步上升。新技术新策略的应用对TFP贡献较大,未来应加大对新技术新策略的投入,保障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余双旗[5](2019)在《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51-1970)》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系统地调查了松江县的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血吸虫病在松江县流行,是由松江县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血吸虫病是地方病,松江县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气候为血吸虫病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血吸虫病也是社会病,松江县居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社会发展状况推动了血吸虫病的流行。1951-1970年,松江县通过建设血吸虫病防治专业队伍、收治血吸虫病人、开展群众性预防血吸虫病运动等举措防治血吸虫病,取得很大成效。20年间松江县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8万多次,平均为每位病人治疗3次;使有螺总面积减少到3.18万平方米,比原有总面积减少99.8%;建成1195口无害化粪池,使血吸虫病流行地区每个生产队平均有1至2口,基本上实现了粪便的无害化;并修建4049口砖井,使流行血吸虫病的生产队平均有5口水井,基本上实现了吃井水。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除了得益于建立了专业的防治体制和发动了群众广泛参与,还与利用政治运动深入推进有关。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与政治运动联系密切,其发展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带来了压力与动力,使得消灭血吸虫病有被纳入生产规划和劳动规划的可能,促进了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的发展。“大跃进”运动给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带来了双重影响,在“大跃进”风气影响下,松江县的血防工作既取得快速进展,又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帮助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教育干部群众和重整血防队伍,推动了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前两年造成的动乱使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经过整顿后,1969年冬到1970年秋,松江县全面加强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在收治病人、消灭钉螺、粪便管理和用水管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970年底,松江县达到上海市基本消灭(控制流行)血吸虫病的指标及验收考核要求,宣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是改革开放前新中国运动式治理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尽管过程曲折,也没有彻底消灭血吸虫病,但其始终以消灭血吸虫病为己任,把血吸虫病防治到接近消灭的状态,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支援了农业生产,为1984年松江县成为消灭血吸虫病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玲瑜[6](2019)在《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是我国最严重的地方病之一,其危害性极大,被称为“危害六生”,即危害生产、生活、生命、生长、生育、生趣。新中国成立前,受血吸虫肆虐严重的地方,常常出现村毁人亡、田地荒芜的残破景象,给城乡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一直以来,长江流域都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江苏吴县到浙江嘉兴一带的地区灾害最为突出。位于该区域中心地带的昆山县更是全国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面积最广、患者最多的县,甚至位列全国十大血吸虫流行最严重县之首。本文试图从昆山所藏的血防资料入手,对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展开分析,以期对卫生的现代化有所讨论。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状况,包括流行程度、流行原因以及危害,为第二章的防治工作作原因和原理上的解释。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具体讨论昆山在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下如何开展血防工作,分析血防组织的建立过程,血防宣传与动员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消灭钉螺、粪水管理、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的具体情况。第三章讨论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具体分析血防宣传、灭螺、治疗、粪水管理以及巡回合作防治等血防措施对昆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破除迷信、麻痹思想、改善环境卫生、民众体质的增强与改进社会关系。并且,昆山作为全国较早开展血防的地区,其取得的经验对于全国的血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语部分是通过对昆山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探讨,思考中国疾病防治与卫生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其经验对全国的血防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与全面消灭血吸虫病及实现昆山卫生现代化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
关周[7](2018)在《洞庭湖流域渔船民血吸虫病KABP调查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掌握流动人口中重点人群渔船民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精准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和资料,开展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流动人口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校正感染率,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度、地区和职业人群之间的血吸虫感染水平,掌握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疫情特征及变化趋势,了解流动人口中血吸虫病传染源特征。在此基础上,选择洞庭湖流域岳阳县对流动人口中的血吸虫病高危人群渔船民开展横断面调查。设计统一问卷,内容包括血吸虫病防治基本知识、态度及信念、行为现状及其接受健康教育等,通过问卷调查,计算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正确率、信念正确率、正确行为形成率等指标。同时,收集渔船民的粪便样本,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渔船民疫水接触情况、查治历史等信息。对收集的粪便样本,用DNA抽提试剂盒抽提粪便DNA。针对日本血吸虫18S-rRNA基因片段合成特异性引物对(18S-FW:5-TTCCGATAAC GAACGAGAC-3’,18S-RV:5’-AGCGA TAAAG CCACT ACAAC-3’),以提取的粪便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进行扩增,每批实验均设置阴性、阳性对照。分别取PCR扩增产物及DNA marker加样至1.5%琼脂糖凝胶,电泳后PCR扩增产物在469 bp位置处出现相应条带即判为血吸虫核酸阳性,否则判为血吸虫核酸阴性。随后,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4年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监测流动人口 11834人,其中11558人接受了血清学检查,发现血清学阳性者419人,370名血清学阳性者接受了病原学检查,病原学阳性者为25人,其中渔船民19人。2005-2014年间,除2013、2014年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之外,其他年份流动人口校正血吸虫感染率为0.07%~0.74%,以2006年最高,2008年最低。感染率在不同年份、不同职业和不同地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年份=15.10,P年份=0.03;χ2职业=115.18,P职业<0.01;φ2地区=13.18,P地区<0.01)。渔船民的血吸虫校正感染率较高。对湖南省岳阳县的渔船民进行调查,共计调查渔船民601人。血防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调查结果显示,渔船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为76.66%,其中关于血吸虫感染方式、中间宿主、预防方法三项问题的知晓率均在95%以上,关于血吸虫病对儿童的影响、对妇女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三项问题的知晓率低于70%。渔船民血防态度及信念正确率为90.35%,安装粪便收容器、使用岸上公共厕所及服药的血防态度正确率均在95%以上,而预防、治愈血吸虫病的信念正确率在90%以下。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为56.91%,渔船民接受查病、接受治疗和服药的正确行为率均高于98%,但是使用粪便收容器、接触野外水体时的防护行为以及使用岸上公共厕所的正确行为率均低于35%。本次横断面研究在血防KABP调查的同时,对601名渔船民开展了血吸虫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调查。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7.40%,以副业渔船民为主,占59.90%,91.18%的调查对象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整体年龄偏大,40岁以上人群占87.53%。PCR检测共发现阳性样本83个,血吸虫核酸阳性率为13.81%(83/6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从事现职业时间、历史治疗次数、近两年治疗血吸虫病情况为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渔船民是流动人口中血吸虫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流动性强,监管困难,应在今后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渔船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血防态度及信念正确率较好,但是血防正确行为率相对较差,血吸虫感染现状仍不容乐观。从事现职业时间较长、年龄较小、历史治疗血吸虫病次数较少、近两年未治疗过血吸虫病的渔船民感染血吸虫的风险更高,需针对以上人群强化防治措施,精准防治血吸虫病。
张丽敏[8](2018)在《当代苏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1950-1990)》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20世纪中国流行范围较广,对社会造成危害较大的地方性传染病之一,其传染的中介载体是水中的钉螺。河网密布的水乡苏州因之而成为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并且对当地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及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与破坏。本文通过梳理苏州地区1950-1990年间血吸虫病防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策略及成效的发展变化,进而分析苏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血防成效可观的原因何在。以小见大的揭示出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之中,是如何借助社会主义制度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发挥作用的。以前所未有的集中权力,达到决策迅速、动员迅速、发动广泛,以全党、全民动员、全社会投入的运动方式开展血防工作,而五十年代苏州血防迅速的取得成效,正反映了这一制度的特性所在。但不可讳言的是,这种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以运动与大会战的形式开展血防工作,固然有迅速决策、迅速动员、迅速集中,迅速见效的优越性,但也有着如果顶层设计失误,那么迅速决策的错误也会迅速扩大,造成严重损失的缺陷性,苏州血防工作在大跃进与文革中所走过的弯路,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其缺乏科学的论证,则往往无法持久,特别是政府的财力与人力都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在一个时期内,集中政府所有的资源重点治理某一个领域的突出问题,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政府不可能长时期的将所有的资源集中到某一个领域之中,政府在转移工作重点时如果缺乏细致的谋划与部署,就有可能造成这个领域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效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改革开放后,苏州的血防工作扬弃了运动大会战的形式,而采取了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若干方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这也有力的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有着自我改革、完善、发展的生命力的。
万心[9](2017)在《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余江县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生育、生长、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血防之前的余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疫区社会,社会各阶层关系基本处于不良互动状态。这种对瘟疫“不设防”社会生态,为瘟疫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余江人民用“开新填旧”等办法,经过消灭血吸虫病和巩固血防成果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不仅在全国率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胜利,而且很好的巩固了血防成果。作为地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地域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当代余江地域社会带有深刻的“血防”烙印。从政治上看,余江地域政治出现了明显的血防化趋势。表现为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保血防“第一面红旗”成为党和地方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领导人对余江血防的高度关注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使余江政治声誉远播国内外。同时,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从经济上看,血防对余江地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血防为生产提供了健康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善了疫区人民的生活。如:诸多血防工程的建设,直接推动了余江农业经济的发展;送瘟神纪念馆的建立,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学习,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血防引发了余江地域文化急剧变化。随着血防的胜利,原来余江那种病态的地方文化,逐渐向健康文化演变。围绕血防,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余江地域文化被打上了浓厚的“血防”色彩。在血防胜利的鼓舞下,余江血防精神得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争创一流、充满自信的余江形象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血防也给余江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血防运动中,党和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血防第一线“救死扶伤”;人民群众则积极参与血防,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开展血防运动。通过血防余江形成了社会各阶层良性互动、密切配合的良好社会关系。而且,血防使余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血防彻底改造了余江钉螺的滋生环境,消除了传染源,优化了余江水环境,使余江卫生环境大为改观。但从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推广的情况看,它只适应山丘型疫区,在湖沼型疫区效果有限,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湖区血防不能照搬余江模式,必须另辟溪径。总之,血防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治理余江地域社会的手段,通过血防国家成功地介入余江地域社会,并成功地塑造了余江地域社会的“血防”色彩。
谢谦[10](2016)在《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展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有助于消除湖区血吸虫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两型社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洞庭湖区域实际,基于流行病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基础理论研究——作用机理分析——感染风险评价——防控方案模拟——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路,以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为主线,构建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防控仿真模型、综合防控体系,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1)系统梳理了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等。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理论包括系统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变论、控制论等;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主要来源于人口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政府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血吸虫病防控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明确机理、风险评价、方案模拟、方案比较和体系构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可采取如下流程:机理分析→指标筛选→机理量化→风险评价→仿真模拟→体系构建。(2)详细介绍了洞庭湖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水平和血吸虫病疫情等现状,计算得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系统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将人群血检阳性率、易感地带面积分别作为疫水接触和疫水分布子系统的核心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关键指标的驱动因子进行筛选,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验证和响应回归分析,完成洞庭湖区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疫水接触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农业经济比重(0.867)>城镇化水平(0.846)>总人口(0.844)>城乡自来水供给率(0.839)>GDP(0.83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0.83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831)>血防健康教育覆盖率(0.820);疫水分布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改厕覆盖率(0.927)>耕牛敞放率(0.886)>耕牛感染率(0.859)>洲滩扩张速率(0.858)>居民感染率(0.855)>药物灭螺面积(0.694)>平均水位(0.674)>环改灭螺面积(0.415)>汛期平均水位(0.328)>平均流量(0.251)。其中,平均流量(0.251)与易感地带面积的相关系数小于0.3,表现为弱相关性,在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可忽略该项因素的影响。(4)依据PSR模型原理,构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入手,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方面,2001-2014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由0.9248降至0.40337,后期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其空间格局上,岳阳县、沅江市高于0.5,汉寿县、安乡县等14个地区处于0.35-0.5之间,石门县、桃源县等5个地区处于0.2-0.3之间。压力、状态、响应指数方面,尽管各指数历年情况略有波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格局上,压力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10个、3个,状态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9个、4个,响应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3个、7个、11个。(5)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血吸虫病防控系统模型,通过调整相关变量组合,制定传统血防、农业经济优先、宣传教育优先、灭螺工程优先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等五种方案,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传统血防方案血防的经济效益有限,有待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优先方案适宜欠发达地区的血防工作,通过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和血防的并行发展;宣传教育优先方案血防效益见效较快,可应用于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地区,以优先完成血吸虫病疫情的控制任务;灭螺工程方案由于其对于灭螺的高度重视,可广泛应用于钉螺分布较广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方案可应用于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城乡血防工作的统筹开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6)针对洞庭湖区血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总体目标、区域防控、工程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力求实现血防工作机制的长期、高效、可持续运行。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抑螺防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明确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血防要点;强化农业、水利、药物灭螺、生物灭螺、健康教育、人畜传染源控制等血防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组织管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监测预警等血防机制。
二、血防查病中两种组织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防查病中两种组织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中医药界的外应内合——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吸虫病的危害与江苏血防工作的起步 |
1.1 我国古代对血吸虫病的记载 |
1.2 近现代血吸虫病对江苏人民的危害 |
1.3 江苏血防工作的起步 |
2 江苏血防与中医药界的外应 |
2.1 参与查治,成为血防工作的组成力量 |
2.2 主动献方,提高血吸虫病临床疗效 |
2.3 自主科研,提升血防科学化水平 |
3 江苏血防与中医药的内合 |
3.1 中医药是血防工作中的重要资源 |
3.1.1 中医药专家进入血防决策机构 |
3.1.2 中医药人员承担起血防工作的重任 |
3.2 中医药提高了血防工作的效益 |
3.2.1 运用中医药治疗血吸虫病,化解了生产与血防的矛盾 |
3.2.2 运用中医药,提高了灭螺与预防效果 |
4 结语 |
(2)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研究 ——以江陵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
1.2 卫生经济学分析概述 |
1.3 血吸虫病领域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 |
2 科学问题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内容 |
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及疾病负担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收集 |
1.2 效果评价指标 |
1.3 数据管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 |
2.2 2019年江陵县血吸虫病所致疾病负担情况 |
2.3 2009-2019年江陵县血吸虫病疾病负担趋势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江陵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成本效果分析 |
2 结果 |
2.1 江陵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成本 |
2.2 江陵县不同阶段的血防综合措施实施情况 |
2.3 江陵县不同阶段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的增量成本效果分析 |
2.4 不同疾病负担组逐年增量成本效果分析 |
2.5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小结 |
主要创新点 |
问题与局限性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3)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1951~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基本概念释义 |
一、徽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
(一)徽州地区血吸虫病的历史记载及流行范围 |
1.有关血吸虫病的历史记载 |
2.血吸虫病流行范围 |
(二)徽州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 |
1.气候因素 |
2.地貌因素 |
3.灌溉水田多 |
4.卫生环境差 |
5.防范意识弱 |
(三)徽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
1.人口大量死亡、房屋倒塌、农田荒芜 |
2.劳动力减少,人们生活贫苦 |
3.青年人身体素质弱,削弱国防力量 |
二、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历程 |
(一)1951~1954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起步 |
1.成立专门的防治机构,培训医疗卫生队伍 |
2.调查研究,摸清重点 |
3.初步开展“两管”一灭与治疗工作 |
(二)1955~1957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初步发展 |
1.发挥农业合作社优势,统一开展粪管工作 |
2.组建经常性的查螺灭螺队伍 |
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三)1958~1960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大跃进” |
1.掀起大规模的灭螺突击运动 |
2.设立巡回治疗组,缩短治疗疗程 |
3.兴起了“水改旱”的高潮 |
(四)1961~1965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调整 |
1.进行普检,集中救治急慢性患者 |
2.加强生产生活的防护工作 |
3.发动灭螺歼灭战 |
(五)1966~1978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的低潮与再兴 |
1.血吸虫病防治陷入低潮(1966~1969) |
2.血吸虫病防治的再兴(1970~1978) |
三、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效和经验 |
(一)1951~1978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效 |
1.全区基本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
2.人民体质增强,生产生活水平提高 |
3.疫区展现新貌,环境卫生大为改善 |
(二)1951~1978年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经验 |
1.成立严密的血防领导体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2.各部门协同作战,建立高效有序的联防联控机制 |
3.采用群防群治策略,发挥群众力量 |
4.坚持宣传教育,坚定大众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决心 |
5.进行医药医学创新,贯彻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51-197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的分析框架 |
四 相关问题说明 |
五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松江县血吸虫病概况 |
第一节 松江县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其危害 |
一 松江县的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
二 血吸虫病对松江县的危害 |
第二节 松江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
一 松江县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因素 |
二 松江县血吸虫病流行的社会因素 |
第二章 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举措 |
第一节 建设血吸虫病防治专业队伍 |
一 成立专门防治机构 |
二 扩大血防专业队伍 |
三 培训血防专业队伍 |
第二节 收治血吸虫病人 |
一 动员群众参与治疗 |
二 调整治疗政策 |
三 治疗进度的变化 |
第三节 开展群众性预防血吸虫病运动 |
一 群众性灭螺运动 |
二 粪便管理 |
三 用水管理 |
四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三章 政治运动与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与血吸虫病防治运动 |
一 农业合作化运动对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的影响 |
二 “大跃进”对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的影响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与血吸虫病防治运动 |
一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的影响 |
二 “文化大革命”对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概述 |
三、资料利用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处 |
第一章 建国初期昆山血吸虫病的流行 |
一、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发现与流行 |
二、血吸虫病在昆山的流行 |
三、昆山血吸虫病的危害 |
第二章 建国以来昆山血吸虫病的防治 |
一、血防组织的建立 |
二、血防的宣传与动员 |
三、消灭钉螺与粪、水管理 |
四、查病治病与耕牛防治 |
第三章 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的绩效与经验 |
一、血防宣传与迷信、麻痹思想的破除 |
二、灭螺、“两管”与卫生环境的改善 |
三、血吸虫病治疗与民众体质的增强 |
四、巡回合作防治与社会关系的改进 |
结语 血吸虫病防治与中国卫生现代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洞庭湖流域渔船民血吸虫病KABP调查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标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情况分析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洞庭湖区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基本知识、态度及信念、行为分析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洞庭湖区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总结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简报 |
论着 |
(8)当代苏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1950-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苏州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 |
一、历史记载和流行范围 |
二、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
三、血吸虫病的危害 |
第二章 当代苏州地区血防工作的发展历程 |
一、五十年代初期苏州地区的血防工作(1950-1955) |
二、大跃进前后期苏州地区的血防工作(1956-1963) |
三、文革前后期苏州地区的血防工作(1964-1979) |
四、改革开放后苏州地区的血防工作(1980-1990) |
第三章 苏州地区血防成效的原因与制度特征 |
一、经费来源广,血防投入有保障 |
二、人口素质高,公共卫生观念强 |
三、城市化加快,人螺接触减少 |
四、苏州地区血防的制度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和本文创新之处 |
三、研究视角:血吸虫病防治与社会变迁 |
四、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
五、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血吸虫病与余江疫区社会 |
第一节 余江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史 |
一、余江县的地理环境 |
二、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 |
三、血吸虫病流行社会因素 |
四、流行史 |
第二节 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
一、危害生命,毁灭村庄 |
二、影响生育,破坏经济生产 |
三、使生活贫困,造成社区恐慌 |
第三节 余江疫区的社会状况 |
一、政府“缺位” |
二、医疗界无奈 |
三、富裕阶层缺乏义举 |
四、迷信势力趁火打劫 |
五、普通民众的挣扎与绝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国后余江血防的社会条件、历程与成就 |
第一节 余江血防模式生成的社会条件 |
一、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 |
三、中共领导方式的惯性及时代的产物 |
第二节 余江血防历程 |
一、调查摸底 |
二、制定规划 |
三、全面防治 |
四、巩固成果 |
第三节 余江血防的成就 |
一、发明“开新填旧”的灭螺方法 |
二、成为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
三、长期巩固了血防成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政治演化 |
第一节 血防成为最大的政治任务 |
一、崇高的政治使命 |
二、各级领导的持续关注 |
三、政府官员深入推进血防工作 |
四、历届党委、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 |
第二节 迅速调动各级组织资源 |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防疫系统 |
二、建立高效的血防领导工作机制 |
三、密集出台政令,使血防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
四、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 |
第三节 血防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 |
一、余江“血防圣地”声誉远播海内外 |
二、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血防与余江地方经济发展 |
第一节 艰苦奋斗的血防模式 |
一、“勤俭办事”的血防措施 |
二、余江血防的产出大于投入 |
三、条件困难亦能战胜“瘟神” |
第二节 血防与生产相促进 |
一、灭螺与水利建设相结合 |
二、治病救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
三、灭螺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
四、粪管、“三光”与农业积肥相结合 |
第三节 血防促进余江经济发展 |
一、提供大量劳动力 |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经济结构 |
三、推动旅游业繁荣 |
四、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血防与余江文化特色形成 |
第一节 从“病态文化”到“健康文化” |
一、解放前余江疫区的“病态文化”表征 |
二、血防胜利后余江“健康文化”出现 |
第二节 血防对余江地域文化的塑造 |
一、中共对余江血防文化的建构 |
二、血防引起余江地域文化转变的原因 |
第三节 余江血防文化的繁荣 |
一、新闻报道宣传和学术论文 |
二、血防文学和史学 |
三、建立纪念馆——血防文化的物质载体 |
四、经常性的血防纪念活动 |
第四节 余江地域文化之魂:血防精神 |
一、余江血防精神的内涵 |
二、余江血防精神对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社会关系改善 |
第一节 党和政府: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
一、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
二、积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 |
三、把血防知识和技术交给群众 |
四、建立群众性的血防队伍 |
第二节 血防人员:救死扶伤、认真履责 |
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 |
二、解病人之所难 |
三、吃苦耐劳 |
四、把病人当亲人 |
第三节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觉血防 |
一、积极参加治疗,感恩政府 |
二、积极参加灭螺运动 |
三、积极开展“两管”工作 |
四、自觉开展环境改造 |
第四节 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
一、干部、技术人员与群众三结合 |
二、多部门联合血防 |
三、官民同心,群防群控局面的出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变化 |
第一节 虫-人-环境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 |
一、血吸虫及其生命周期 |
二、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
三、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
四、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疫水 |
第二节 余江血防“环改”特点及其对环境优化 |
一、余江“环改血防”的主要措施 |
二、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的优化 |
第三节 余江血防模式的推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
一、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的推广 |
二、余江血防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
三、未来湖沼型疫区血防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省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血吸虫病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3.2 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3 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
1.3.4 空间信息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1.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1.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1.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仿真模拟研究 |
1.5.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
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2.1 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 |
2.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论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突变理论 |
2.2.5 控制论 |
2.3 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 |
2.3.1 人口系统动力机制 |
2.3.2 环境系统动力机制 |
2.3.3 经济系统动力机制 |
2.3.4 社会系统动力机制 |
2.3.5 政府系统动力机制 |
2.4 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内容与流程 |
2.5 血吸虫病防控综合体系构建 |
2.5.1 明确防控主体与受控对象 |
2.5.2 设置防控目标 |
2.5.3 提出防控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3 湖南省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现状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界定 |
3.2 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
3.2.1 自然条件 |
3.2.2 自然资源 |
3.3 经济社会状况 |
3.3.1 人口与城镇化 |
3.3.2 经济发展概况 |
3.3.3 产业结构概况 |
3.3.4 生态环境概况 |
3.3.5 社会事业概况 |
3.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
3.4.1 疫情感染现状 |
3.4.2 查螺灭螺现状 |
3.4.3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测算 |
3.4.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3.5 本章小节 |
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4.1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系统研究 |
4.1.1 疫水接触子系统 |
4.1.2 疫水分布子系统 |
4.1.3 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链条 |
4.2 人水作用机理的驱动因子初步筛选 |
4.2.1 研究方法简介 |
4.2.2 驱动因子关联度分析 |
4.3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相关分析 |
4.3.1 疫水接触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4.3.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4.4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响应分析 |
4.4.1 疫水行为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4.4.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5.1 风险评价预警体系的建立 |
5.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5.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4 指标解析 |
5.2 风险评价方法 |
5.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
5.2.2 计算指标权重 |
5.2.3 计算风险指数 |
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状况分析 |
5.3.1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3.2 各子系统感染风险指数评价 |
5.3.3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综合指数评价 |
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空间格局分析 |
5.4.1 各子系统风险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5.4.2 感染风险综合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系统仿真模拟 |
6.1 研究方法 |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6.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6.1.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 |
6.1.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
6.2 系统动力学在Vensim中的实现 |
6.2.1 Vensim概述 |
6.2.2 基于Vensim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
6.3 系统结构及反馈机制 |
6.3.1 因果结构 |
6.3.2 子系统结构分析 |
6.4 系统模型仿真模拟 |
6.4.1 模型构建 |
6.4.2 模型检验 |
6.4.3 方案设置 |
6.4.4 方案模拟与选择 |
6.5 本章小节 |
7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
7.1 总体防控目标 |
7.2 区域防控要点分析 |
7.2.1 岳阳市 |
7.2.2 常德市 |
7.2.3 益阳市 |
7.3 重点血防工程 |
7.3.1 农业血防工程 |
7.3.2 生物血防工程 |
7.3.3 水利血防工程 |
7.3.4 药物灭螺工程 |
7.3.5 健康教育工程 |
7.3.6 人畜传染源控制工程 |
7.4 血防保障机制 |
7.4.1 组织管理机制 |
7.4.2 科技研发机制 |
7.4.3 人才培养机制 |
7.4.4 工程实施机制 |
7.4.5 监测预警机制 |
7.5 本章小节 |
8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血防查病中两种组织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中医药界的外应内合——以江苏省为例[J]. 文庠,刘雪.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研究 ——以江陵县为例[D]. 吴铃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3]徽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1951~1978)[D]. 辜柔.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估2005-2015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效率[J]. 冯云,施亮,张键锋,赵松,熊春蓉,姚韵怡,刘璐,何健,王鑫瑶,董萱,杨坤,李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6)
- [5]松江县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51-1970)[D]. 余双旗.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建国后昆山血吸虫病防治研究[D]. 张玲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洞庭湖流域渔船民血吸虫病KABP调查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关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8]当代苏州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1950-1990)[D]. 张丽敏.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9]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D]. 万心.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10]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D]. 谢谦.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