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家大葱防癌有功(论文文献综述)
郑南[1](2010)在《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6世纪以来,约近30种可食性美洲植物品种相继传入我国,尤其是其中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烟草等品种的扩布,其影响更是重大深远。作者将这一历史阶段性现象称之为“美洲作物涌入中国”。本文从饮食史、中外食事交流史的视域展开,以对既往传入研究的得失检讨及关于美洲原产作物文献的勘识为基础,通过文献考订讨论了诸传入品种的异称名实、时间途径、传播分布。侧重讨论了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饮食生活、食物结构、人口增长、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相关方面的影响。同时辅以田野工作对作物传入的线路与分布实施深入的研究。文章认为:“民艰于食”是中国具有长久历史的基本国情。美洲作物涌入中国与人口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种导致了人口增多、山地垦荒、生态环境破坏,这与当时的政体、国情紧密相关,百姓要存活,政府要稳定,于是都顾及眼前而忽略长远,没有人对社会做可持续性的长远考量。作为一桩持续性的历史事件,“美洲作物涌入中国”带给了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可以高度简约为正负两个基本方面。积极意义是使中国人的食生产、食生活更趋丰富多彩,丰富了中国的食料作物品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料生产结构,改善了人们的餐桌,同时也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滋润了中国人的心灵。其消极方面,并非是作物本身的过失,那是政体、国情和文化机制作用的结果,所谓“因人因地而异”。一方面,易长高产粮食作物带来了社会粮食总产提高的积极结果,但继之却是人口滋蔓繁殖——加重土地压力,深度开荒——生态破坏扩大,灾害频发——饥馑严重,中国人生存心态危机加深。粮食总产增加了,但是饥饿问题并没有解决,人口和土地矛盾更趋尖锐。美洲作物涌进中国造成了更多的中国饥民和更严重的生态破坏。这种情况在整个有清一代都非常严重。17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灾荒、饥馑节律呈现时间缩短、程度加深、危害严重,从社会经济着眼,根本上就是人口与土地矛盾的日趋尖锐化所致。在日益加深的人口和土地矛盾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吃饭难题苦恼,长久、沉重、普遍的生存压力最终会严重伤害承受者的心理健康,会扭曲人们的心灵。世世代代忍受肚子的基本需求而痛苦的人们,是很容易萎靡萎缩、缺乏信心,也易于使人们丧失理想和幻想能力。中国传统本草学与农学对新物种关注的观念、视角有明显的不同,因而有宋应星对明末全国粮食作物结构评估的失衡。同时指出:中国人嗜辣的根本原因是庶民大众的膳食过于粗糙贫苦,单纯地归于地理环境与维系文化现象的诠释是有片面性的。辣椒的传入对中国人餐桌、口味和族群心理、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最具综合性的,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淀粉质粮食作物的充饥活命作用不同,辣椒作为调味品不是生命的必须,却最终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在论及烟草的危害性时,文章还指出:中国人对烟草嗜好的迅速普及,不仅夺占了大量的良田肥壤,而且也是因循过渡到吸食鸦片的诱因,吸食黄烟与吸食大烟二者有行为习惯上的联通性。
孙补卿[2](2005)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文中指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主要想表达的思想是:从民族学或叫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到底有哪些突出的贡献和明显的弊端。之所以要以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它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联系到目前世界上尚有8亿多人不得温饱,而中国能以人均耕地面积很少的资源养活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定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论文共分十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饮食文化的界定与研究范围、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典籍丰富”。主要说饮食文化始于人类用火熟食,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许多原始人的遗址中都有用火的实物证据;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许多农产品起源于中国;中国有许多饮食的制作方法历史悠久,如馒头、豆腐、酒、茶等。中国数千年历史延绵不断,前人留下了丰富的典籍,其中有不少是饮食文化方面的书。该章简介了部分文献。第三章“中国人的饮食思想系统科学”。饮食原料来自农业,中国长期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主张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礼仪和道德,而不仅仅追求口腹之欲。第四章“中国食疗理论独特完整”。中国自古讲究医食结合、医食同源,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平衡饮食来保健,以饮食的性味来调和五脏并疗疾,对人类尤其是对穷人真是功德无量的贡献。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内容博大丰富”。论及的有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和风味食品;目前仍存的原始食风,如石烹;多样的饮食体系,如主食、副食、零食、点心、饮料、调料、配料等;各类文艺作品中的饮食文化,如小说、诗词、绘画、雕塑、戏剧、曲艺等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中国几大菜系;名人与饮食的轶闻;着名餐店文化:汉语中“吃”字的泛化应用:便捷的筷子;新产生的饮食节日。 第六章“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表现”。主要论述和分析了食雕、花模、油香、点心的造型及文化内涵;餐饮具和餐厅的美学表现及中国人表现在饮食文化中的美学理想;对食物色、香、味、名、音及饮食环境的综合美追求。 第七章“悠久典雅的茶文化”。主要分析少数民族茶文化特色及中国茶事茶艺茶道的文化精神。其核心是乐生、保健、廉洁、淡雅、和谐。 第八章“多彩的酒文化”。主要研究各民族酒俗;中国传统酒典章、制度、礼仪、酒戏、酒令、酒歌、酒器、酒联等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人在酒文化中追求与自然亲合,与人亲近,渴望表现天性的自由豪放和洒脱旷达。同时,中国人也辩证地关注到酒的利弊功过。 第九章“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中国饮食文化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它的巨大包容性、豁达开放性和不断创新性上。它的包容性主要反映在国内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上,除个别的饮食禁忌外,中国人不分民族和地区,只要是美味佳肴,就能风行全国,甚至外国饮食也能大行其道。豁达的开放性表现在,除引进外国饮食外,中国的餐饮店也开到了世界各国,与古代中国在某些方面的封闭保守,简直是针锋相对,反其道而行。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新的菜谱和新的食疗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第十章“中国饮食文化弊端举例分析”。主要分析悬殊的阶级(贫富)差别、腐败现象、环保与卫生观念不普及,以吃论身份、酗酒、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假冒伪劣食品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饮食文化贡献弊端
黄正光[3](2001)在《农家大葱防癌有功》文中认为 据专家指出,葱有解毒的功能。如果你因为吃虾蟹而过敏,赶快把菜里的葱都吃掉,可以解除体内的毒素;把葱白捣烂,加入蜂蜜,可以外敷治疗皮肤的疮痛疔疖。葱的辛辣气味主要来自一种有机硫化物硫化丙烯,这种成分可以促进体内排除癌物质的酵素活性增加,相对减少了身体患癌症的机率。
二、农家大葱防癌有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家大葱防癌有功(论文提纲范文)
(1)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关于选题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关于本选题既往研究的一般情况 |
1.5 研究难点与方法 |
1.6 基本思路与篇章布局 |
1.7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关于玉米登陆中国与扩布问题的讨论 |
2.1 玉米传入的时间 |
2.2 玉米传入途径 |
2.3 玉米异称识辨 |
2.4 玉米在我国各地的传播分布 |
2.4.1 西南地区 |
2.4.2 西北地区 |
2.4.3 东南地区 |
2.4.4 中南地区 |
2.4.5 华北地区 |
2.4.6 东北地区 |
3 番薯名实辨析与在中国的传布 |
3.1 番薯与中国古甘薯 |
3.2 番薯的异名别称 |
3.3 番薯的传入时间和途径 |
3.3.1 东南海路传入闽粤地区 |
3.3.2 西南陆路传入中国云南、广西地区 |
3.3.3 番薯引种中国过程中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中国商人、华侨 |
3.4 番薯在我国各地的传播和分布 |
3.4.1 番薯在南方地区的推广传播 |
3.4.2 番薯在北方地区传种概况 |
4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问题的讨论 |
4.1 考古发现的马铃薯遗存 |
4.2 马铃薯的驯化栽培与印第安人 |
4.3 马铃薯在世界各国的早期传播 |
4.4 马铃薯传入中国的历史 |
5 辣椒的传入及中国辣椒文化 |
5.1 中国历史文献对"辣"的记述和理解 |
5.2 辣椒的传入 |
5.3 辣椒传入中国的路线 |
5.3.1 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并非辣椒传入的首选线路 |
5.3.2 海路交通在15、16世纪国际交往中的垄断地位 |
5.3.3 盛极一时的"大帆船贸易"及马尼拉港的中转作用 |
5.3.4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辣椒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
5.3.5 辣椒传入中国的最早地点 |
5.4 中国辣椒文化的特点及深层认识 |
5.4.1 辣椒在中国 |
5.4.2 辣椒在国内的引种及分布 |
6 烟草传入的史录与辨析 |
6.1 关于烟草传入中国途径的记载与学界意见 |
6.2 烟草种植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
6.2.1 闽粤地区 |
6.2.2 江浙地区 |
6.2.3 湘鄂地区 |
6.2.4 赣皖地区 |
6.2.5 川黔滇桂青藏地区 |
6.2.6 盛京吉黑地区 |
6.2.7 直隶晋鲁豫地区 |
6.2.8 陕甘宁蒙疆地区 |
7 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
7.1 美洲作物的传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7.1.1 美洲作物的传入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 |
7.1.2 美洲作物的传入增加了我国的耕地面积 |
7.1.3 美洲作物的传入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
7.2 美洲作物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
7.2.1 美洲作物的综合性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7.2.2 美洲作物传入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 |
7.3 美洲作物传入对饮食生活的影响 |
7.3.1 对人们平居生活的影响 |
7.3.2 美洲作物在备荒、救荒中的作用 |
7.4 美洲作物传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7.5 辣椒在中国引发的革命 |
7.6 "无人不吃烟"的后果 |
7.6.1 烟夺良田,粮产日耗 |
7.6.2 大半国人吞云吐雾 |
7.6.3 烟夺口粮,忧患难解 |
8 结语 |
9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古籍 |
方志类 |
资料汇编类 |
今人论着 |
外文文着 |
翻译文着 |
附图 |
图1:欧洲第一幅玉米图(1542) |
图2:玉米近缘祖先——大刍草 |
图3: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图4: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图5: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图6: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图7: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图8:李时珍《本草纲目》玉蜀黍图 |
图9: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玉蜀黍图 |
图10: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甘薯图 |
图11: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马铃薯图 |
图12: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辣椒图 |
图13:印加时期印第安人制作的马铃薯形状的陶器 |
图14:西班牙人阿亚拉绘制的印加帝国时期的印第安人播种和收获马铃薯的风情画 |
图15:1601年法国植物学家克拉萨斯着作中的马铃薯木刻画 |
后记 |
作者简介 |
(2)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1 饮食是文化 |
3.1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4.1 饮食文化研究的范围 |
5.1 饮食文化的研究现状 |
6.1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典籍丰富 |
1.1 历史悠久 |
2.1 文献多样 典籍丰富 |
第三章 中国人的饮食思想系统科学 |
1.1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 |
2.1 平衡饮食,吃出健康 |
3.1 惜粮悯农注重亲情崇礼尚德 |
第四章 中国食疗理论独特完整 |
1.1 食疗简史 |
2.1 食疗原理 |
3.1 饮食的保健与医疗作用 |
4.1 食疗的特点 |
第五章 中国饮食文化内容广博 |
1.1 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 |
2.1 不同地域的风味食品 |
3.1 现实生活中的原始饮食文化遗存 |
4.1 多样的饮食体系 |
5.1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
6.1 中国的菜系 |
7.1 名人与饮食 |
8.1 餐馆名店老字号 |
9.1 无处不在的“吃” |
10.1 筷子及其它 |
第六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表现 |
1.1 食物的形象美 |
2.1 饮食环境与饮食器之美 |
3.1 食物的香、味、名、音等美 |
第七章 悠久典雅的茶文化 |
1.1 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茶文化 |
2.1 中国茶道的文化精神 |
3.1 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内涵 |
第八章 多彩的酒文化 |
1.1 绚丽夺目的少数民族酒文化 |
2.1 中国传统酒文化中的特色 |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
1.1 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
2.1 中国饮食文化的豁达开放性 |
3.1 中国饮食文化的创新性 |
第十章 中国饮食文化弊端略析 |
1.1 悬殊的阶级(等级)差异 |
2.1 触目惊心的公款吃喝 |
3.1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
4.1 饮食卫生保健知识不普及 |
5.1 白酒泛滥成灾 |
6.1 奸商谋财害命 |
7.1 饮食文化在变味 |
参考文献 |
作者声明 |
四、农家大葱防癌有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D]. 郑南. 浙江大学, 2010(11)
- [2]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 孙补卿.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3]农家大葱防癌有功[J]. 黄正光. 专业户,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