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建立区域性军队医疗设备服务中心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莉,马明敏,韩超,干振华,苏义,戴焓,周幸,苏皖[1](2021)在《区域性军民融合医疗保障体系构建设想》文中提出通过研究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分析,针对当前医疗卫生系统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不完善、融合体系不健全、军地衔接不畅通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区域性军民融合医疗保障体系构建设想,从政策制度体系、应急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学科人才体系、信息保障体系、联演联训模式、平转战及动员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形成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心理服务、训练、供应保障为一体的区域性军民融合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区域卫生资源的共融共享,提高战时医疗卫生保障效能。
李全平[2](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程丽霞[4](2020)在《新时代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军队医院是保障部队官兵战斗力的核心卫勤力量,也是社会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军队医院,医疗质量既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又是战斗力的试金石。我国自从2009年启动新医改,相关工作进展如火如荼,大型综合医院要主动适应改革,实现转型发展。与此同时,军改的步伐也在加快。从2016年3月发布军改的通知起,截至2019年6月,有关军队医院的改革政策和文件相继出台。军队的发展离不开后勤医疗卫生的配合,而平时军队医院的发展还需要统筹全民医疗。因此,在新时代(新医改和军改)背景下,军队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目的:一是系统梳理并呈现医院医疗质量方面最前沿的文献信息,体现其研究现状特点;二是筛选并构建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核心医疗质量评估指标。通过上述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医院医疗质量研究的方法内涵,并为新时代背景下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管理者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实践提供关注焦点。方法:首先以医疗质量研究领域的2938篇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医疗质量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重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在文献资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小组讨论法确定了初步的核心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咨询35位医院管理专家,进行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评估指标筛选。结果:通过文献计量法,机构分析的知识图谱展示了研究主体为卫生行政管理研究部门、高校卫生管理学院,作者的知识图谱说明了领域内主要作者之间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展示了研究关键词汇,进而得到了医疗质量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医疗安全、医院管理、临床路径、综合评价。通过Delphi法,建立起含7个一级条目(学科平台的条件、医务人员配置质量、卫生战备质量、临床技术创新、医疗技术质量、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医疗服务质量)和22个二级条目(临床重点专科个数,医疗设备配置合理性,医/护患比,中高级职称比率,战备装备种类数量与质量,战备岗位责任制完善程度,战备应急预案完善度,立项项目数,创新成果,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合理用药率,医疗事故认定率,医院感染发生率,管理组织体系健全情况,管理制度完善情况,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军人零待床执行率,患者满意度)的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核心医疗质量指标。结论:1.近十年来,医疗质量方面研究热点在于医疗安全、医院管理、临床路径、综合评价等四大方面。在医疗质量的综合评价方面,现有很多关于医疗质量的评估模型、系统、指标可以给予参考和借鉴,但是还缺乏专门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军队医院核心医疗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2.通过Delphi法,我们提供了一个包含7个一级条目和22个二级条目的军队大型医院核心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应用于军队医院内部的医疗质量管理之中;3.在医院的核心医疗质量管理中,一级指标学科平台的条件、医务人员配置质量、卫生战备质量、临床技术创新、医疗技术质量、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程度比较接近,二级指标中临床重点专科个数、医疗设备配置合理性、医/护患比、中高级职称比率、战备应急预案完善度、立项项目数、创新成果、军人零待床执行率、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性最高,倘若在管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对这些核心指标予以更多重视。
胡超[5](2020)在《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文中指出本文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新加坡从殖民地独立建国之后,博物馆体系从规划、建设到展览等各个层面,如何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新加坡对国民身份的表述。新加坡博物馆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兴建的新博物馆都反映出当时对国民身份的侧重点。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到1993年,源自于殖民地官办莱佛士博物馆的国家博物馆,不断探索如何成为真正的“国家”博物馆,并以1985年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历史”展览为标志,参与建构“新加坡人身份”;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15年,这期间亚洲文明博物馆建成开幕,体现了“亚洲价值观”主导下的文化政策,反映出新加坡的“亚洲身份”;第三个阶段从2015年国家美术馆落成至今,作为建设“世界都市”的文化机构,国家美术馆反映了新加坡的“世界身份”。本文由此提出,新加坡这些身份的“想象”,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历史相关。在这种框架下,虽然有“新加坡人”身份、“亚洲身份”、“世界身份”这三种不同身份,但它们互相关联,本质上都反映着殖民帝国体系发展而来、并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通常聚焦在单个博物馆或收藏。本文则首次将一个国家跨越50年的博物馆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梳理出不同阶段的博物馆建设,对应着不同时代建构国民身份的侧重。另外,目前对亚洲价值观和世界都市等新加坡国策的讨论,往往强调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原因,本文通过对国民身份在博物馆里的体现,首次论述这些国家政策的提出,也是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的需要,反映着国民身份认同建设对国家政策的驱动。本文这两个创新点,以及整体上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建设关系的讨论,或许可以丰富博物馆学的研究。在全球化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对如何发挥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促使人们理解不同的身份,增进文化互信,也可能具有现实意义。
霍慧莹[6](2020)在《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并给出促进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意义:医疗领域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南为依托,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导,以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目标,加速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方法: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发展现状;最后利用系统分析法,构建海南医疗服务保障军民一体化体系,给出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议。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并不深入。为了更好地深化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应以军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机构为核心,通过建立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以及军队卫勤保障系统和应急医学救援体系,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优化海南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李延鹏,李建华,刘文清,崔朋,连锦,张健[7](2020)在《体系部队“三医联动保障”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国家医疗联合体发展战略,借鉴国内外医联体建设经验,根据体系保障部队某特战旅官兵医疗救治需求实际,运用文献研究、部队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研究探索构建"军队中心医院、地方综合医院、部队卫生队医疗机构"三位一体、联合救治伤员的"三医联动保障"模式及相关理论。总结某院会同驻地地方医院和体系保障部队某特战旅卫生队进行联合保障任务工作经验,进一步探索"三医联动保障模式"的现实可行性,提高部队急危重症伤员的救治时效性,为我军进一步完善部队官兵医疗保障工作探索新思路、积累新经验。
朱连荣[8](2019)在《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学等方法,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医联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研究,并选取7所典型的部队卫生机构和军地医院进行了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系统提出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并论证提出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全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部队官兵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军队卫生资源整体利用率,推动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除了前言、国内外现状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部分,其中,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分析部分,分析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模式面临的形势要求,论证提出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模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部分,重点对代表性的部队卫生机构和军地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部分,论证提出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组织模式、分工协作机制与医疗资源的贯通共享机制;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的策略和建议部分,在组织体系管理、运行机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核心支撑平台管理等方面研究提出适合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特点和规律的发展对策建议与举措方法。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全面调研评价我国军队医疗服务保障发展现状,分析查找了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组织模式,并系统提出与之相配套的分工协作机制与医疗资源的贯通共享机制;系统分析了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环境背景,提出了我军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策略和建议。
徐文姣[9](2019)在《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依赖加深,在产生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全球卫生带来新的挑战。艾滋病、疟疾、结核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等的长期威胁未除,以“非典”、“埃博拉”、“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寨卡”等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及可能的跨国传播威胁又不期而至。显然,公共卫生问题早已不是一国内部事务,而是利害相连的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这迫使各国必须开展跨境卫生合作,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最主要行为体。但过往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大国行为体,对中小国家的作用关注较少。加拿大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发达的中等国家,尽管其人口、军事、与外交实力有限,却对全球卫生治理作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发挥了领导作用。这一“中等国家扮演领导者角色”的现象值得探究。本研究以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为研究对象,以加拿大中等国家理论——“自由国际主义”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重点探究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以及影响其理念行为转变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加拿大参与创立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制定《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发起《母婴儿童健康马斯科卡倡议》以及抗击“非典”和西非“埃博拉”疫情四个案例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加拿大不仅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全球卫生治理,而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领域内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体现在加拿大推动创立全球卫生治理机制、参与制定全球卫生规范、投入全球卫生援助以及支持全球卫生行动四大方面。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加拿大主要交替扮演了参与者和领导者这两种角色,并展示出对多边或有限多边合作路径的偏好。本研究认为加拿大对外政策理论中的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可为这两种角色定位及其路径选择提供较为可信的诠释,而加拿大在参与者和领导者之间的角色互换则是国内外诸多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在全球卫生治理这个“低政治”领域,加拿大有意愿亦有能力担当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尽管这一角色在中等国家整体实力与资源限制的条件下难以维持其系统性和持续性,但这并不影响加拿大阶段性、选择性地发挥领导作用,对解决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詹子翀[10](2019)在《内战与美国医疗体系的改革》文中指出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影响重大的战争,在世界近代历史上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战争期间,士兵们的敌人不仅仅是战争本身,还有伴随而来的疾病。这些因素造成了内战中有大量士兵和平民伤亡,也使得医学及其体制的影响在这场战争中显现出来。在经历了战争初期的医疗失败之后,军队指挥官和大众对医疗的重视度也在提升,通过医疗部门改革、建立新的战地医院体系、民间组织参与救援等方法和措施,使得医疗情况开始改善,士兵伤亡逐渐减少。美国内战是一种催化剂,它促进了美国医疗方法以及医疗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为美国20世纪初的医疗改革打下了基础。本论文试图通过梳理美国南北战争前中后医疗及其体系的变化,并对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医疗及其体系变化进行分析,深入剖析战争对医疗及其体系的影响。这对现今及将来的世界战争、医疗体系的发展有着一定警醒、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医学体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共同组成。绪论概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以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研究方法。正文一共为三章,分别是:第一章分析了内战伤亡的主要原因,并对内战前美国医学教育进行了简要回顾,通过分析新式武器、战术、疾病以及医学教育来了解内战中人员伤亡巨大的原因。第二章主要叙述了美国内战期间医疗体系的进步。内战爆发后,南北双方都在各方面做出了努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战争的爆发导致的巨大伤亡使得北方军医部门进行改革;南方军医部门创立与建设;随着战争的进行,医药部门和企业加大生产以保障供应;战争中妇女们在照顾伤员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护理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美国内战与医学体系后续改革的关系。通过回顾美国自殖民地时期至二十世纪初医学体制的情况,分析美国内战在美国医学体系现代化道路上起到的作用,指出美国内战在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医学协会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以及医药行业的公司化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美国医学体制的改革。结语部分总结了美国内战对医疗体系的作用,指出美国军医与人民在内战期间与内战后的应对与改进,成为美国医疗社会史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时战争对医疗进步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建立区域性军队医疗设备服务中心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建立区域性军队医疗设备服务中心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性军民融合医疗保障体系构建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
1.1 国内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
1.1.1 军地医疗资源局部共享共联成常态 |
1.1.2 军队医院加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
1.1.3 军队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持续推进 |
1.1.4 军地卫生人力资源实现互培共享 |
1.1.5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扎实有效 |
1.2 国外军民发展模式分析 |
1.2.1 美国的“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 |
1.2.2 日本的“以民掩军”发展模式 |
1.2.3 俄罗斯的“军民分离”到“军民融合” |
1.2.4 其他国家军民融合情况 |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政策制度不完善 |
2.2 融合体系不健全 |
2.3 军地衔接不畅通 |
3 区域性军民融合医疗保障体系构建设想 |
3.1 开展医疗系统区域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研究 |
3.2 构建医疗系统区域军民融合式应急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 |
3.3 构建医疗系统区域军民融合式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研究 |
3.4 构建医疗系统区域军民融合物资供应保障体系的研究 |
3.5 构建医疗系统区域军民融合学科人才体系的研究 |
3.6 构建医疗系统区域军民融合联演联训模式的研究 |
3.7 构建医疗系统区域军民融合平转战及动员机制的研究 |
3.8 构建医疗系统区域军民融合信息保障体系 |
4 结 语 |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新时代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2009-2018中国医疗质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咨询指标研究方法与步骤 |
3.2 Delphi专家咨询实施步骤 |
3.3 统计方法和工具 |
3.4 咨询应答率及专家资料 |
3.5 结果 |
3.6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核心医疗质量是医疗质量的核心与热点 |
4.2 通过Delphi法构建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核心医疗质量指标评估体系 |
4.3 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发展的思考 |
4.4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医院医疗质量评估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内容和意义 |
1.2. 现有研究梳理 |
1.3. 研究方法、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
第二章 新加坡博物馆的“前史”:1887-1965 |
2.1. 国家博物馆前身-–莱佛士博物馆(1887-1965) |
2.2. 莱佛士博物馆的身份信息:“殖民地臣民(colonial subject)” |
2.3. 殖民地身份的影响和讨论 |
第三章“新加坡人”身份:1965-1993 |
3.1. 建国初期国家博物馆的定位探索 |
3.2. “新加坡历史”展览:新身份的视觉呈现 |
3.3. 开幕系列展中的“新加坡人”身份 |
3.4. “海峡华人”展厅:新加坡人身份vs.华人身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亚洲身份(1993–2015) |
4.1. “亚洲价值观”背后的“亚洲身份” |
4.2. 博物馆体系的开创与亚洲身份 |
4.3. 亚洲文明博物馆:相隔15年的两个开幕展 |
4.4. 土生文化馆馆址的符号意义:道南学校 |
4.5. 土生文化馆的身份象征:种族和文化的“混杂”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世界都市(Global City)”身份(2015--) |
5.1. “世界都市(Global City)”叙事和身份建构 |
5.1.1. “世界都市”的国家定位和文化政策 |
5.1.2. “世界都市”的身份意识 |
5.2. 国家美术馆的外在身份:建筑、历史和规划 |
5.3. 国家美术馆开幕系列大展:三重身份的世界属性 |
5.3.1. 本土身份:新加坡艺术史展“你叫什么名字?” |
5.3.2. 独立的本地华人身份:蔡逸溪vs.吴冠中 |
5.3.3. 东南亚身份:“东南亚艺术”展的寓意与困境 |
5.3.4. “世界都市”的艺术中心:“艺术家与帝国”展览 |
5.4. 美术馆的“世界都市”身份:寓意与融合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 |
2.1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 |
2.1.1 美国军民融合发展 |
2.1.2 俄罗斯军民融合发展 |
2.1.3 日本军民融合发展 |
2.1.4 以色列军民融合发展 |
2.1.5 各国军民融合发展比较 |
2.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 |
2.2.1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
2.2.3 我国军民融合存在问题的分析 |
3 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
3.1 发达国家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
3.1.1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 |
3.1.2 灾害应急救援 |
3.1.3 救援人员心理干预 |
3.1.4 卫勤保障 |
3.2 我国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的发展 |
3.2.1 我国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发展 |
3.2.2 我国灾害应急救援军民融合发展 |
3.2.3 我国救援人员心理干预军民融合发展 |
3.2.4 我国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发展 |
3.3 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比较分析 |
3.3.1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 |
3.3.2 灾害应急救援 |
3.3.3 救援人员心理干预 |
3.3.4 卫勤保障 |
3.4 我国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
4.1 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
4.1.1 南部海域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建设现状 |
4.1.2 南部海域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
4.1.3 南部海域军人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化发展现状 |
4.2 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
5 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议 |
5.1 建立军地医疗联合体 |
5.1.1 建立垂直式的军地区域型医疗联合体 |
5.1.2 建立水平式的军地医疗联合体 |
5.1.3 提高驻地官兵基本医疗保障 |
5.1.4 在军地医疗联合体内建立卫勤联勤制度 |
5.2 加强军地联合灾害救援体系建设 |
5.3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化探索 |
5.4 加强军地两用人才体系建设 |
5.4.1 利用军地医疗资源,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军事医学人才 |
5.4.2 加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 |
5.4.3 大力发展军地两用医学技术 |
5.5 加强国防卫生动员 |
5.5.1 健全国防卫生动员法制体系 |
5.5.2 完善国防卫生动员运行机制 |
6 创新性和局限性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以海南及南部海域为研究对象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1 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建设基层部队调查问卷 |
附录2 军人医疗保障社会化建设基层部队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体系部队“三医联动保障”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战部队卫勤保障需求特点 |
1.1 外出驻训时间长 体系医院实施保障受地域距离制约 |
1.2 单兵训练科目多 部队成建制医疗机构实时保障难以实施 |
1.3 跨区执行任务重 地方医院就近保障具有现实意义 |
2 军民医疗联合保障的必要性 |
2.1 军队医院医疗服务工作保障地域的限制性 |
2.2 基层部队卫生机构保障能力的局限性 |
2.3 军民联合医疗协作保障的现实必要性 |
3 “三医联动保障”模式构建 |
3.1 联动组织 |
3.1.1 视情联动 |
3.1.2 协同接诊 |
3.1.3 联合救治 |
3.2 联动内容 |
3.2.1 信息共享 |
3.2.2 转诊收治 |
3.2.3 技术支持 |
3.2.4 经费核销 |
3.3 联动机制 |
3.3.1 确立统一的使命宗旨 |
3.3.2 划分明确的职能责任 |
3.3.3 建立科学的联动流程 |
3.3.4 实行严格的保密措施 |
4 实 践 |
4.1 签署联合协议 |
4.2 实施技术帮带 |
4.3 开展学术交流 |
4.4 定期模拟推演 |
5 结 语 |
(8)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国内外医联体发展现状分析 |
1.3.2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分析 |
1.3.3 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 |
1.3.4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 |
1.3.5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4.4 统计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医联体发展现状分析 |
2.1 国外医疗联合体的研究进展情况 |
2.1.1 美国 |
2.1.2 英国 |
2.1.3 新加坡 |
2.2 外军医疗保障军民联合研究进展情况 |
2.3 国内医疗联合体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情况 |
2.4 我军医疗联合体研究发展趋势 |
2.5 医疗联合体的相关概念 |
第3章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环境背景分析 |
3.1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面临的形势要求 |
3.1.1 外军全维、强健、能力医学观念的发展更新,军人健康模式和标准的转变刻不容缓 |
3.1.2 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军队使命任务要求,服务和保障战斗力生成日益突显 |
3.1.3 现代军事作业能力的形势任务与需求变化,军人能力强健模式转型亟需推进 |
3.1.4 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和生物化科技革命初露端倪,创新性工作方式模式和前瞻性理论研究急待开展 |
3.2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
3.2.1 党和国家出台的医疗卫生政策有利于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发展 |
3.2.2 国家、军队全面深化改革和军队医疗卫生政策的颁布有利于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发展 |
3.2.3 国外可参考的成熟管理模式有利于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的发展 |
3.3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 |
3.3.1 管理体制与配套政策制度不够完善,法律地位有待提高 |
3.3.2 高原边防哨所部队驻地医疗条件差,医疗联合体实施困难 |
3.3.3 区域型军民融合模式不够成熟,官兵应有权益保障不力 |
第4章 我军军民融合式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调查实施步骤 |
4.1.2 问卷编制 |
4.1.3 信效度检验 |
4.1.4 问卷发放 |
4.1.5 问卷结果计算机录入 |
4.1.6 问卷结果统计 |
4.2 结果 |
4.2.1 基层部队调查结果分析 |
4.2.2 部队卫生机构调查结果分析 |
4.2.3 军队医院调查结果分析 |
4.2.4 地方医院调查结果分析 |
4.3 结论 |
4.3.1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相关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
4.3.2 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
4.3.3 部队官兵和军地医务人员了解医联体的程度不高 |
4.3.4 军地医务人员认可医联体的程度偏低 |
第5章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 |
5.1 组建形式 |
5.1.1 城市区域军民融合型医联体 |
5.1.2 县域军民融合型医联体 |
5.1.3 跨区域军民融合型专科医联体 |
5.1.4 边远艰苦地区军民融合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平台 |
5.2 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
5.2.1 组织领导 |
5.2.2 职责分工 |
5.3 保障方式 |
5.3.1 建立就诊取药绿色通道 |
5.3.2 畅通内部转诊渠道 |
5.3.3 支援帮带基层 |
5.4 医疗资源调配机制 |
5.4.1 人力资源内部流动常态化 |
5.4.2 信息平台一体化 |
5.4.3 辅诊检查设施共享化 |
小结 |
第6章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
6.1 聚焦强军胜战目标,探索构建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组织体系 |
6.1.1 明晰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管理组织架构 |
6.1.2 做好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顶层设计筹划 |
6.1.3 拓展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各级功能定位 |
6.2 聚力配套政策制度,助力区域医疗联合体服务模式转型 |
6.2.1 健全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政策法规 |
6.2.2 完善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制度机制 |
6.2.3 制定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业务标准 |
6.3 紧盯保障能力提升,多手段锤炼专业队伍技术水平 |
6.3.1 加强基层部队卫生人员集中管理模式论证 |
6.3.2 建强区域型卫生专业技术训练平台 |
6.3.3 健全部队卫生人员终身培训教育机制 |
6.3.4 畅通区域型医疗联合体部队卫生人员成长渠道 |
6.4 着眼互联互通需求,构建区域型医疗联合体一体化信息平台 |
6.4.1 研发一体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网络信息系统 |
6.4.2 拓展远程医学信息网络应用范围 |
6.4.3 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
6.4.4 着力改进数据传输通信手段 |
6.5 着眼多样化功能需求,打造区域型医疗联合体核心支撑 |
6.5.1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医疗急救中心 |
6.5.2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卫生装备维修中心 |
6.5.3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健康维护中心 |
6.5.4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6.5.5 建立军队区域型医疗联合体心理服务中心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分析讨论 |
7.3.1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尚需进一步细化论证 |
7.3.2 军队区域型医联体配套政策标准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三、研究问题、假设和案例选取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五、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一章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发展与内在困境 |
第一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及基本要素 |
一、全球卫生治理兴起的背景 |
二、全球卫生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
三、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对象 |
四、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行为体 |
第二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机制与规范 |
一、国际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产生 |
二、全球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发展 |
第三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 |
一、全球卫生领导权和协调机制模糊 |
二、全球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
三、全球卫生问责、监督和执行机制缺位 |
小结 |
第二章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与目标 |
第一节 加拿大自由国际主义理论思潮与其战后的国际行为 |
一、自由国际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内涵 |
二、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对加拿大参与全球事务的影响 |
第二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 |
一、维护国际、国家和人的安全 |
二、建构良好海外形象与提升国际影响力 |
三、推广国家价值观 |
第三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目标 |
一、促进全人类健康和卫生平等的实现 |
二、追求全球卫生大国和人道主义大国的地位 |
小结 |
第三章 参与卫生机制的创立: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 |
第一节 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缘起 |
一、早期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 |
二、二战前国际卫生组织的建立 |
三、卫生问题纳入《联合国宪章》 |
第二节 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创立的推动 |
一、加拿大在技术筹备委员会中的作用 |
二、加拿大在国际卫生大会中的作用 |
三、加拿大在临时委员会中的作用 |
第三节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与奇泽姆当选总干事 |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与总干事人选 |
二、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 |
小结 |
第四章 推动卫生规范的制定:加拿大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第一节 加拿大与《公约》的由来 |
一、烟草使用危害及全球控烟挑战 |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控烟的早期努力 |
三、加拿大对授权制定《公约》的倡导 |
第二节 加拿大对《公约》制定的推动 |
一、对《公约》制定的资助 |
二、对《公约》谈判的推动 |
三、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约》制定的倡导 |
第三节 《公约》的出台与加拿大的执行 |
一、《公约》的出台及其意义 |
二、加拿大对《公约》的执行 |
小结 |
第五章 主导卫生援助与平等的实现: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 |
第一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缘起 |
一、妇女儿童健康的意义及困境 |
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妇女儿童健康 |
三、“母婴儿童健康”设定为八国峰会关键议题 |
第二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筹备 |
一、筹划国内政策 |
二、寻求国际共识 |
第三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
一、《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
二、加拿大在《马斯科卡倡议》中的领导作用 |
第四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与跟进 |
一、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 |
二、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跟进 |
小结 |
第六章 应对卫生危机:加拿大与“非典”和“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加拿大抗击“非典”疫情 |
一、加拿大爆发“非典”疫情的应对与教训 |
二、“非典”疫情暴露的国内公共卫生问题 |
三、加拿大对遏制“非典”疫情的全球贡献 |
第二节 国内卫生机制与国内外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
一、国内公共卫生机制的改革 |
二、国家及全球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
第三节 加拿大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 |
一、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原因与危害 |
二、加拿大防范“埃博拉”疫情的国内举措 |
三、加拿大遏制“埃博拉”疫情的国际作为 |
小结 |
第七章 理论解释: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理念与行为 |
第一节 自由国际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
一、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参与者和领导者角色 |
二、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多边合作路径选择 |
三、务实主义哲学与加拿大角色定位和路径选择的灵活性 |
第二节 “推拉力”下的角色调整和路径转变 |
一、国际因素 |
二、国内政府因素 |
三、国内社会因素 |
四、医学研究与创新因素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内战与美国医疗体系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二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内战伤亡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新式武器的使用以及战术的落后 |
第二节 疾病对士兵健康的威胁 |
第三节 缺医少药 |
第二章 内战期间美国医疗体系的进步 |
第一节 医疗部门的完善 |
第二节 医药供应情况的改善 |
第三节 护理体系的建立 |
第三章 内战与美国医疗体系的改革 |
第一节 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改革 |
第二节 美国医学教育改革 |
第三节 医学协会的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关于建立区域性军队医疗设备服务中心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性军民融合医疗保障体系构建设想[J]. 徐晓莉,马明敏,韩超,干振华,苏义,戴焓,周幸,苏皖. 东南国防医药, 2021(02)
-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新时代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构建研究[D]. 程丽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D]. 胡超.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7)
- [6]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D]. 霍慧莹.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体系部队“三医联动保障”模式[J]. 李延鹏,李建华,刘文清,崔朋,连锦,张健.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04)
- [8]基于军民融合的军队区域型医联体模式设计与策略研究[D]. 朱连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9]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D]. 徐文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内战与美国医疗体系的改革[D]. 詹子翀.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