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换瓣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任辉[1](2021)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验证现有理论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探索理论驱动下的癌症复发恐惧与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探寻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以及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因果预测关系,根据现有研究发现制定对策与建议,为制定此方面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某省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乳腺癌术后5年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945位患者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57份(有效回收率为90.7%)。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表、简明疲劳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限制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4.1.0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疲劳、社会支持和社会限制为自变量,以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为中介变量,以癌症复发恐惧为因变量,采用SPSS-PROCESS 3.3宏程序和基于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疾病感知和非适应认知策略在每个自变量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上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AMOS 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多个自变量同时存在的整体路径作用。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中选取300名术后第3个月的患者进行了三次追踪调查,最终有267人完成全部调查(失访率为11.0%)。采用Mplus 8.3软件,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以描述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分别验证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跨时间因果预测关系。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结合增加样本多样性原则和饱和原则,对857名有效样本中的17人进行了质性访谈。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Nvivo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逐层整理、编码和分析。结果: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857位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量表总分平均为(14.95±7.22)分;其中523人报告了高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占样本总人数的6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手术方式、化疗史和放疗史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总分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癌症复发恐惧与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社会限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经济困境呈显着正相关(r=0.255~0.572),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51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因素根据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限制、疲劳、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焦虑症状、社会支持、疾病感知、化疗史和放疗史,上述变量总共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61.5%的变异,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分别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19.8%、18.2%和11.6%的变异;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中,按重要性评分对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疾病感知、社会限制、社会支持、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经济困境、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疲劳、受教育程度、个人每月可支配收入、职业、放疗史、化疗史和手术方式。随机森林模型发现,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分结果不同。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链式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疲劳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89,占总效应的28.81%;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53,占总效应的48.88%;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限制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8,占总效应的28.58%。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疲劳、社会限制和社会支持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同样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癌症复发恐惧被上述变量共同解释的变异量为60.0%。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潜变量增长模型发现,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9个月期间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呈线性下降,且初始水平与后期的发展趋势存在显着关联。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对癌症复发恐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经过半结构化访谈和主题分析,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题:癌症复发恐惧的感受、癌症复发恐惧的态度以及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其中,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媒体的报道、复查、认识人的复发或死亡消息),个人因素(躯体症状和疾病特点)、家庭因素(家庭支持和家庭情感负担)和医疗因素(医生支持和医疗体验)。结论:(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平均水平较高,高水平癌症复发恐惧检出率也较高,现状不容乐观。(2)年龄<39岁的患者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且不同年龄段患者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不同,提示我们应根据各年龄段患者的特点采取适龄的、灵活的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个体化的支持服务。虽然化疗史和放疗史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较低,但也为寻找最佳干预时机和重点干预人群提供了科学指导。(3)社会、认知和心理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明显超过人口、疾病与治疗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上述这些可通过干预进行改善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相关防控措施的开展和扶持政策的改进。其中,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和社会限制在两种模型中都表现出最强的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认知应对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尽管疾病感知与社会支持在多元线性回归中预测能力较低,却出现在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排序的前三位,这可能与随机森林模型能考虑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有关,提示我们应结合多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能力,并深入探索重要因素间的路径关系。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没有显着意义的经济困境,在随机森林中却比较重要,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弥补了从癌症的经济副作用角度探索癌症复发恐惧的研究空白。(4)疲劳、社会限制、社会支持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均受到了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的链式中介影响,验证了疾病自我调节模型和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化了认知与应对在癌症复发恐惧发生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疲劳、社会限制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互动关联,提示当内部和社会因素同时作为触发因素时,也可以通过激活认知与应对过程,对癌症复发恐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提示我们应从生理、社会与认知多个角度综合理解癌症复发恐惧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与社会支持服务。(5)在术后3~9个月期间,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且初始水平低者其后期下降速度较快,提示我们术后尽早开展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控制后期癌症复发恐惧的进展。(6)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升高,为明晰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并提示我们从改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角度寻找控制癌症复发恐惧的突破口将会大有裨益。(7)乳腺癌患者对癌症复发恐惧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感受,并采取着乐观、寻找意义或逃避的态度,合理运用其积极态度,为其寻找正向意义,可能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减轻癌症复发恐惧。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我们,为乳腺癌患者增强支持网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措施,将是缓解癌症复发恐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及其能提供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癌症复发的恐惧。
胡洁蔓[2](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宋甜田[3](2021)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全面系统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简单的、有效的、方便临床实施应用的个体化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以便于早期筛查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此外,本研究调查了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包括患者的直接与间接经济负担,以及医院的经济负担,进一步说明了预防与控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重要临床意义,以及为临床行政部门制定医院感染管控策略提供相关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2019年山东省某医院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目标监测调查表》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将患者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配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SPSS 22.0和R3.6.1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建模组数据中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据危险因素构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同时在建模组数据(内部验证)和验证组数据(外部验证)中,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和决策曲线(DCA)对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进行评价。此外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法探讨医院感染导致的患者的直接与间接经济负担,同时采用边际分析法探讨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的经济负担。研究结果1、共纳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720例,其中男性387例,女性333例,平均年龄约56.99±10.512岁;在建模组的432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女性占比约44.44%,平均年龄约为56.73±10.590岁;在验证组的288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女性占比约48.96%,平均年龄约57.36±10.401岁。2、72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感染151例,170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约为20.97%,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约为23.61%。3、1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共126例(构成比:83.44%),其次是多部位感染16例(10.60%),浅表手术部位感染6例(3.97%)和血流感染3例(1.99%)。4、共检出病原菌59株,以革兰氏阴性菌最常见,共48株,占比约81.36%,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革兰氏阳性菌10株,占比约16.95%,以表皮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比较常见;真菌1株,占比约1.6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7个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力衰竭、ASA分级、气管插管≥3天、无创机械通气≥1天、BMI、RBC、Braden评分。依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数据和验证组数据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和0.791,说明模型可以有效地区分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两组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的感染发生风险和实际观察值的一致性均较好(P=0.868、P=0.09),具有较好的校准度;两组的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有临床应用价值。6、对于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约207298.19元,非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约为162977.02元,由于医院感染导致的患者直接经济负担约为44321.17元,其中以西药费导致的负担最大(15952.21元);由于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了 8天,患者的间接经济负担约为2984元;由于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的经济负担:2018年约为26.07万元(M%=5%)、52.47万元(M%=10%)、78.54 万元(M%=15%);2019 年约为 25.48 万元(M%=5%)、50.96万元(M%=10%)、76.44万元(M%=1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损失利润比与感染率系数约为0.42。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且医院感染给患者和医院带来的经济负担巨大,因此应重视多学科团队合作,加强对该人群的目标性监测。心力衰竭、ASA分级、气管插管≥3天、无创机械通气≥1天、BMI、RBC、Braden评分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个体化预测医院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可以帮助早期筛查、早期识别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高风险人群,尽早制定有效干预策略,以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
武晓燕[4](2020)在《治疗性沟通系统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MHVR)已被证明是一种相当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范围内心脏瓣膜病发病率逐年增多,选择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年轻患者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瓣膜噪声、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MHVR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下降,为了改善MHVR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将治疗性沟通系统(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System,TCS)应用于MHVR患者,旨在评价治疗性沟通系统在MHVR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2015年4月至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安徽淮南朝阳医院心脏外科门诊就诊的9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将其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CS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在基线、干预后一个月、干预后三个月三个时间点采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服药依从性量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8)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况和服药依从性。结果:1.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SF-36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干预第3个月后,干预组在总分及4个因子——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和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干预后抑郁评分增加(P<0.05),焦虑水平增加(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抑郁评分降低(P<0.05),焦虑减轻(P<0.05)。3.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时服药依从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显着提高,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对MHVR患者实施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情感、精神四个方面。2.对MHVR患者实施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3.对MHVR患者实施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王广宁[5](2020)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中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为依据,构建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模型,并探讨和分析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221例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编制的针对房颤患者抗凝药物自我管理的计划行为理论问卷(包括行为态度分问卷、主观规范分问卷、知觉行为控制分问卷、行为意向分问卷),以及卢冰清编制的房颤服用华法林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研究。应用SPSS 22.0和AMOS 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以及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人口学特征变量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的路径关系,以探讨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平均得分为31.93±5.51,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不良嗜好管理(2.49±0.46)、遵医行为(2.02±0.40)、生活方式(1.57±0.47)、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影响因素的管理(1.38±0.55)、服用华法林管理(1.27±0.55)、房颤特异(栓塞)征象的检测(0.75±0.6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居住方式(b=1.783,P=0.006)、服药时间(b=-0.875,P<0.001)和服药种数(b=-0.403,P=0.018)是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居住方式(b=2.298,P<0.001)是主观规范的影响因素;既往出血史(b=-1.763,P<0.001)是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因素;服药时间(b=-0.409,P=0.014)和既往出血史(b=-0.596,P=0.024)是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3.结构方程分析显示:(1)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构建的模型能够解释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方差变异的29%。(2)行为意向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总效应值为0.60(直接效应值=0.60);知觉行为控制既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产生直接效应,又可以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总效应值为0.44(直接效应值=0.30,间接效应值=0.14);行为态度通过行为意向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产生间接效应,总效应值为0.51(间接效应值=0.51);主观规范通过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的中介效应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产生间接效应,总效应值为0.49(间接效应值=0.49)。(3)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总效应值为0.85(直接效应值=0.85);主观规范既能直接影响行为意向,又可以通过行为态度或知觉行为控制的中介效应对行为意向产生间接效应,总效应值为0.74(直接效应值=0.15,间接效应值=0.59);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总效应值为0.23(直接效应值=0.23)。结论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的自我管理处于较差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居住方式、服药时间和服药种数是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居住方式是主观规范的影响因素,既往出血史是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因素,服药时间和既往出血史是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和预测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即行为意向是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知觉行为控制既是自我管理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又可以通过行为意向间接影响自我管理行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通过行为意向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王璟[6](2020)在《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在患者术后、化疗中期、化疗结束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各时段照顾负担的水平;分析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从患者术后到化疗结束后3个月照顾负担的轨迹及其潜类别;分析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不同时间点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及照顾负担各潜类别影响因素,并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进行主客体依赖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照顾者适应模型和癌症家庭照顾模型为指导,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中科院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心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医院等医院,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85对大肠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在患者手术后、化疗中期、化疗结束、化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QOL-C30)、照顾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FCTI)、简易应对量表、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CRA)。利用SPSS22.0、MPlus8.3、SAS9.4及Statal5.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广义方程估计、潜变量分类增长模型、主客体依赖模型。结果:(1)对大肠癌患者不同时期生命质量的15个维度进行描述,躯体、角色、情绪、认知以及社会功能维度与总健康的得分在化疗中期处于低值,说明患者在化疗中期时,总健康与躯体、角色、情绪、认知以及社会功能较差,除去失眠,患者的疲乏、恶心呕吐、疼痛、气促、失眠、食欲减退、便秘及腹泻等在化疗中期较为明显,而患者在手术后失眠症状较其他时期更为严峻,并且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经济困难较其他时期更为严重。(2)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普遍存在照顾负担,对照顾者影响较大的是“时间受打扰”和“经济困难”两个维度;照顾负担在随访期间先上升后下降,在化疗中期较为严重。照顾者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化疗中期得分最低;而照顾者照顾能力和消极应对趋势为先升后降,在化疗中期得分较高。(3)不同时期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一,临床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手术后,影响照顾负担的患者因素包括:直肠癌患者、患者收入较高、患者认知功能较差,照顾者因素包括:照顾者需照顾他人、、照顾能力欠缺且采取消极应对,会加重照顾负担。化疗中期,影响照顾负担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患者恶心呕吐、患者性别、患者情绪功能、照顾者消极应对以及照顾者民族。其中患者为男性、情绪功能较差,恶心呕吐症状严重会加重照顾负担;照顾者为少数民族且采取消极应对措施会加重负担。化疗结束后,患者行开腹手术、恶心呕吐及气促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其照顾者照顾负担较重;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高,较少采用消极应对,会减轻照顾负担。在最后一次随访,增加照顾负担的因素主要是患者收入较低、躯体功能较差,出现便秘症状及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较低。(4)采用增长混合模型将照顾者照顾负担分为了三个潜类别,分别为低负担(12.97%)、中负担(55.14%)、高负担(31.89%),三组照顾负担随时间为先升后降趋势,在化疗中期照顾负担最重。不同潜类别组的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低负担组的影响因素是患者的年龄(β=-1.501,P=0.002)、患者的性别(β=5.714,P=0.020)、自理程度(β=5.464,P=0.003)、疲乏(β=0.079,P=0.011)、食欲丧失(β=3.101,P=0.009)以及照顾者年龄(β=3.364,P=0.000)、教育程度(β=-2.206,P=0.000)、与患者同住状态(β=4.881,P=0.000)、照顾时长(β=3.932,P=0.000)、一般自我效能(β=-0.273,P=0.000)、照顾能力(β=1.710,P=0.000)。中负担组与患者躯体功能(β=-0.054,P=0.023)、角色功能(β=-0.070,P=0.001)、社会功能(β=-0.016,P=0.046)、疲乏(β=0.085,P=0.000)、恶心呕吐(β=0.080,P=0.000)、失眠(β=0.029,P=0.005)、经济困难(β=0.030,P=0.001)以及照顾者分担照顾患者人数(β=-1.133,P=0.002)、社会支持(β=-0.309,P=0.000)、照顾能力(β=0.202,P=0.002)、消极应对(β=0.348,P=0.001)有关。高负担组的影响因素为患者自理程度(β=1.348,P=0.047)、总体健康状况(β=-0.097,P=0.012)、疲乏(β=1.072,P=0.013)、恶心呕吐(β=0.064,P=0.010)、疼痛(β=0.084,P=0.016)以及照顾者年龄(β=-0.322,P=0.029)、居住在农村(β=-1.772,P=0.012)、照顾时长(β=0.273,P=0.001)、分担照顾患者人数(β=-2.501,P=0.002)、一般自我效能(β=-0.207,P=0.045)、社会支持(β=-0.312,P=0.025)、照顾能力(β=0.354,P=0.000)。(5)通过主客体依赖分析照顾者照顾负担与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大肠癌患者手术后生命质量受到手术后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β=-0.387,P=0.000);化疗中期患者生命质量受到手术后照顾者照顾负担(β=-0.779,P=0.004)和同时期(β=-10.808,P=0.000)照顾负担影响,化疗中期(P=0.846)和化疗结束后(P=0.992)照顾负担不能有效的预测化疗结束后患者的生命质量;化疗结束后三个月患者的生命质量受到同时期(β=-9.474,P=0.000)和化疗结束(β=-4.987,P=0.013)照顾负担的影响。结论:①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随时间发生改变,整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各维度照顾负担同样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化疗中期照顾负担较重。②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各时期的影响因素不同,提示临床工作人员要注意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情况,但需要结合各时期照顾负担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③分析各潜类别组影响因素,总体来说,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照顾者的一般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以及照顾能力对各潜类别组照顾负担影响较大,但是每个潜类别组有其独特的影响因素,提示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和照顾者的不同特征来识别其照顾负担程度,或根据不同程度照顾负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④通过主客体依赖模型可知,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受到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照顾者负担越重,患者生命质量越低。且照顾者的照顾负担也受到患者生命质量影响,提示医护人员应将患者及其照顾者视为一个护理单元,并在患者的疾病轨迹中一起为其服务。
蒋伊琳[7](2019)在《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效率是医院建筑的永恒主题,提高医院建筑的效率必须从医院建筑系统的各个专业角度做出相应的努力,从建筑学的角度解决医院建筑效率的问题,提出可供实践参考的系统工作模式,需要将建筑空间这一服务载体与医学专业的技术需求和患者反馈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接,通过医学、建筑、患者三方面的专业协同实现提高医院建筑系统效率的最终目标。本研究从效率优化的视角出发,以系统论和协同论的相关思想为指导,以医务工作者的经验反馈、患者和陪护人员的行为心理需求实际调研数据为依据,交互设计方法与优化设计方法为支持,空间环境对医疗流程和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影响为连接,完成了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效率理论的理论建构,提出相应的设计对策,并在实践案例中应用该理论进行了优化验证,完善了医院建筑的效率理论,为提升医院建筑的效率提供设计实践的依据,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对整个医院建筑系统效率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首先从效率的释义、医学专业视角和建筑专业视角出发剖析了效率研究在不同学科范畴内的发展演化,并明确提出了本研究所论述的医院建筑效率的内涵;其次从医院建筑系统的运行现状出发,分析了医学专业子系统,建筑专业子系统和患者综合子系统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和系统的综合效率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系统协同理论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效率优化的载体、内容和作用因素,以及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与效率优化的关联机制,其次,建构了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的理论框架,以系统学的逻辑建立医院建筑系统的基本框架,以协同学的理论建立系统协同的组织结构,以医学的阶段需求引导明确了阶段目标、主体差异和反馈机制,以建筑学的空间优化策略完成空间要素与效率优化的理论对接,最后根据医疗过程的阶段差异化特征,确定了针对三大医疗阶段的不同研究方向,分别为:诊断阶段、治疗处置阶段与治疗康复阶段。在理论框架的思想指导下,具体的研究遵循以三大阶段特征解析、空间因子的提取与重要度调查,系统协同机制总结和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建构为统一技术路线。第一为诊断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构了提高寻路效率的交通空间协同设计、提高检查效率的检查空间协同设计、提高心理适应效率的公共空间协同设计、提高诊察效率的诊室空间协同设计;第二为治疗处置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立了提高急救效率的急诊与ICU空间协同设计、提高手术效率的手术部空间协同设计、提高供应效率的物流组织空间协同设计和提高病程监控效率的空间界面协同设计;第三为治疗康复阶段,根据内容、典型过程、环境因子提取和重要度调查结果,分别建立了提升生理康复效率的病房空间协同设计、提升心理康复效率的护理单元空间协同设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医护空间协同设计、提升陪护效率的陪护空间协同设计。综合以上三大阶段的研究成果,最终构建了空间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模式,分别为:诊断阶段的系统交互协同模式,以生理、心理信息交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目标,以空间导引、诊察环境和信息渠道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治疗处置阶段的系统介入协同模式,以全面支撑医学技术、全面优化处置流程、全面监控患者病程为目标,以专业性单体空间,最优化空间组织和全程监控空间界面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治疗康复阶段的自主协同模式,以提升患者的行为心理支持,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深度为目标,以人性化病房、友好型医护单元和可变的陪护空间为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全阶段的系统综合协同模式,以重复、改进和认知升级为系统协同目标,以复合型空间、高效联系通道和转换单元为系统协同理性链接,构成系统协同机制模型。论文分别以哈尔滨道里区疾控中心和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综合性创伤治疗中心为载体进行了设计优化验证。
王其燕[8](2011)在《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手术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人造瓣膜的设计及手术技术的改进,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瓣膜损害后采用换瓣手术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但是部分学者发现,对风心病患者行换瓣手术后,其治疗效果却不同。Aronow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心脏功能并无改善反而恶化,从而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术后生活质量。随着康复护理在风心病换瓣术患者中的运用,可明显减少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身心健康,提高心脏功能及术后生活质量。现将近几年康复护理与
赵秀芝[9](2003)在《换瓣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孟德平[10](2019)在《应用奥马哈系统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在相关指南支持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形成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延续护理方案,分析患者在出院后心脏康复期的主要护理问题,对其进行随访干预,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护理方案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延续护理效果的影响,为今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结合《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与《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二级预防专家共识(2016版)》等理论依据,采用半结构访谈及德尔菲法构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延续护理方案。(2)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心外科行冠脉搭桥术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随访方案,试验组患者实施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护理方案。使用奥马哈结局评价系统和健康测量量表(SF-36)于患者出院后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康复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情况和生存质量状况。(3)统计分析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实现。统计描述:对专家函询所得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计算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百分率等;患者人口学资料、护理问题干预成效及生活质量、血脂控制水平的描述,定量资料采用均数与标准差,定性资料用率或频率分布。统计推断: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结束时,12例因电话无法接通、患者不配合评估、死亡等原因失访,最终98例入组,完成干预和结局评价,其中试验组50例,对照组48例。(2)出院前,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出院前,两组患者的健康相关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出院后1个月,2组患者的健康相关行为水平和生存质量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在生理、健康相关行为、社会心理3个领域11个管理项目的认知、行为及状况3个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出院后1个月,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出院后6个月,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血脂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8)试验患者出院1个月与出院后6个月生存质量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出院后1个月。(9)试验患者出院1个月与出院后6个月血脂控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血脂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出院后1个月。结论应用奥马哈系统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帮助护理人员更全面的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并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解决心脏康复过程中的健康问题,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二、换瓣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换瓣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统计分析与方法学基础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准则 |
2.7 技术路线 |
第3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4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4.1 条件检验 |
4.2 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3 社会支持、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4 社会限制、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5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 |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 |
5.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的关系 |
5.4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6.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6.2 信效度检验 |
6.3 主题分析框架 |
6.4 质性资料分析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
7.1 讨论 |
7.2 对策建议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相关理论 |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患者需求 |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4.1 研究目的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5.1 研究目的 |
3.5.2 研究方法 |
3.5.3 研究结果 |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
3.6.1 研究目的 |
3.6.2 研究方法 |
3.6.3 研究结果 |
3.7 讨论 |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2.3 评价指标 |
5.2.4 资料收集 |
5.2.5 质量控制 |
5.2.6 伦理许可 |
5.2.7 统计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失访情况 |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综述 |
2.1 医院感染 |
2.1.1 医院感染的概念 |
2.1.2 医院感染的概况及危害 |
2.1.3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 |
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
2.2.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现状 |
2.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研究工具 |
3.2.4 相关诊断标准 |
3.2.5 技术路线图 |
3.3 质量控制 |
3.4 研究内容 |
3.4.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现状 |
3.4.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
3.4.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
3.5 统计分析 |
3.6 计算公式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现况 |
4.2.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
4.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
4.2.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
4.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4.3.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
4.3.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 |
4.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4.4.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
4.4.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验证 |
4.5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分析 |
4.5.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直接经济负担分析 |
4.5.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延长的住院时间分析 |
4.5.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间接经济负担分析 |
4.5.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经济负担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现况 |
5.1.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
5.1.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部位 |
5.1.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 |
5.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5.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
5.4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型与局限性 |
6.2.1 创新性 |
6.2.2 局限性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治疗性沟通系统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框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研究流程 |
1.6 可行性与创新性 |
1.7 伦理原则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干预前SF-36得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SF-36得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SF-36得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焦虑得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抑郁得分比较 |
3.7 两组患者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服药依从性评分比较 |
4.讨论 |
4.1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MHVR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2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MHVR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
4.3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MHVR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
5.结论 |
6.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护理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5)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理论依据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资料收集 |
4 统计学分析 |
5 伦理原则 |
6 质量控制 |
7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2 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
3 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现状调查 |
4 人口学特征对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影响 |
5 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
6 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讨论 |
1 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
2 人口学特征变量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影响 |
3 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适用性 |
4 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大肠癌流行病学特征 |
二、照顾负担 |
(一) 照顾负担的相关概念 |
(二) 照顾负担测评工具 |
三、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 |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相关概念 |
(一) 照顾者 |
(二) 家庭照顾者 |
(三) 照顾负担 |
(四) 纵向研究 |
(五) 癌症轨迹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理论框架 |
(一) 癌症家庭照顾模型 |
(二) 照顾者适应模型 |
(三) 本研究理论模型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工具 |
(三) 资料收集 |
(四) 质量控制 |
(五) 统计分析 |
(六)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一、随访完成情况 |
二、大肠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人口学及疾病资料的描述分析 |
(一) 大肠癌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 |
(二) 大肠癌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基本特征 |
三、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
(一)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描述分析 |
(二)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变化趋势 |
四、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照顾能力、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描述分析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的描述性分析 |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
(四)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
五、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手术后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二) 化疗中期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三) 化疗结束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四) 化疗结束后3个月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六、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及异质性 |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及变化特点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异质性分析 |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不同潜类别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四)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不同潜类别影响因素分析 |
七、大肠癌患者与家庭照顾者主客体依赖性研究 |
(一) 手术后及化疗中期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负担主客体依赖模型 |
(二) 化疗中期及化疗结束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负担主客体依赖模型 |
(三) 化疗结束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负担主客体依赖模型 |
第五章 讨论 |
一、大肠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基本特征分析 |
二、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分析 |
(一)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各维度子负担与总负担的变化趋势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潜类别的变化趋势 |
三、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分析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总负担及三个潜类别组影响因素的分析 |
四、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照顾负担的主客体依赖分析 |
(一) 手术后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和照顾者照顾负担主体和客体效应明显 |
(二) 化疗中期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和照顾者照顾负担主体效应明显 |
(三) 化疗结束3个月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受到化疗结束及同时期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随时间发生变化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各时期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同 |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各潜类别组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尽相同 |
(四)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受到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一) 样本代表性不足 |
(二) 随访时间不充足 |
(三) 照顾负担潜类别差异性挖掘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3 患者疾病相关信息 |
附录4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QOL-C30) |
附录5 家庭照顾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6 一般自我效能表 |
附录7 社会支持量表 |
附录8 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 |
附录9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
附录10 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7)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资源紧缺与需求增长的矛盾 |
1.1.2 表观效率与深层效率的差异 |
1.1.3 功能混淆下的效率目标缺失 |
1.1.4 聚焦空间环境提升医院效率 |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1.2.2 研究范围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关于医院建筑效率方面的研究现状 |
1.4.2 医院建筑设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现状总结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的框架 |
第2章 医院建筑效率内涵与空间现状解析 |
2.1 效率的释义 |
2.1.1 本义 |
2.1.2 引申义 |
2.2 医学视角下的效率价值认知 |
2.2.1 古代经验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
2.2.2 近代实验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
2.2.3 现代整体医学的效率价值认知 |
2.2.4 效率价值的演化过程与结果 |
2.3 建筑学视角下的效率多元目标 |
2.3.1 提升建筑本体的功能效率 |
2.3.2 提高建筑建造的经济效率 |
2.3.3 保障建筑全生命的生态效率 |
2.3.4 “医院建筑空间效率”的界定 |
2.4 医院建筑空间现状的低效率问题解析 |
2.4.1 医学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
2.4.2 建筑学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
2.4.3 受众本位思考引发的空间问题解析 |
2.4.4 医院建筑系统的综合效率问题 |
2.4.5 低效率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框架建构与研究阶段划分 |
3.1 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认知 |
3.1.1 效率优化的载体:客体的生理治愈率和心理治愈率 |
3.1.2 效率优化的内容:表观效率与深层效率 |
3.1.3 效率优化的作用因素:人因属性、物因属性和社会属性 |
3.1.4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与效率优化的关联机制 |
3.2 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理论框架 |
3.2.1 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 |
3.2.2 协同理论的组织结构 |
3.2.3 医学的阶段需求引导 |
3.2.4 建筑学的空间优化策略 |
3.3 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的研究阶段划分 |
3.3.1 第一阶段:疾病的识别——医学诊断 |
3.3.2 第二阶段:干预的采取——治疗处置 |
3.3.3 第三阶段:自主的恢复——治疗康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诊断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
4.1 诊断阶段的特征解析 |
4.1.1 诊断阶段的内容组成 |
4.1.2 诊断阶段的典型过程 |
4.2 诊断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
4.2.1 空间影响因子的提取 |
4.2.2 空间影响因子的重要度调查 |
4.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
4.3 基于系统协同的诊断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
4.3.1 提高寻路效率的交通空间协同设计 |
4.3.2 提高检查效率的检查空间协同设计 |
4.3.3 提高心理适应效率的公共空间协同设计 |
4.3.4 提高诊察效率的诊室空间协同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治疗处置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
5.1 治疗处置阶段的特征解析 |
5.1.1 治疗处置的内容组成 |
5.1.2 治疗处置的典型过程 |
5.2 治疗处置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
5.2.1 空间影响因子提取 |
5.2.2 空间影响因子重要度调查 |
5.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
5.3 基于系统协同的治疗处置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
5.3.1 提高急救效率的急诊与ICU空间协同设计 |
5.3.2 提高手术效率的手术部空间协同设计 |
5.3.3 提高供应效率的物流组织空间协同设计 |
5.3.4 提高病程监控效率的空间界面协同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治疗康复阶段的环境因子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 |
6.1 治疗康复阶段的特征解析 |
6.1.1 治疗康复的内容组成 |
6.1.2 治疗康复的典型过程 |
6.2 治疗康复阶段的因子重要度调查与空间效率优化对策建构 |
6.2.1 空间影响因子提取 |
6.2.2 空间影响因子的重要度调查 |
6.2.3 基于因子等级的系统协同机制与优化对策建构 |
6.3 基于系统协同的治疗康复阶段空间效率优化设计对策 |
6.3.1 提升生理康复效率的病房空间协同设计 |
6.3.2 提升心理康复效率的护理单元空间协同设计 |
6.3.3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医护空间协同设计 |
6.3.4 提升陪护效率的陪护空间协同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空间效率优化目标下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模式建构 |
7.1 诊断阶段的系统交互协同模式建构 |
7.1.1 系统交互协同目标 |
7.1.2 系统交互协同模式 |
7.1.3 交互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
7.1.4 诊断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
7.1.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
7.2 治疗处置阶段的系统介入协同模式建构 |
7.2.1 系统介入协同目标 |
7.2.2 系统介入协同模式 |
7.2.3 介入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
7.2.4 治疗处置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
7.2.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
7.3 治疗康复阶段的系统自主协同模式建构 |
7.3.1 系统自主协同目标 |
7.3.2 系统自主协同模式 |
7.3.3 自主协同模式与空间环境的理性链接 |
7.3.4 治疗康复阶段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
7.3.5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
7.4 全阶段的医院建筑系统协同综合模式建构 |
7.4.1 系统协同综合模式 |
7.4.2 综合模式下的主次作用 |
7.4.3 综合模式下的效率优化作用机制模型 |
7.4.4 空间效率优化的设计验证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专家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手术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康复护理对心脏康复的作用 |
2 康复护理的应用 |
2.1 心理干预 |
2.2家庭支持 |
2.3 饮食护理 |
2.4 术后性生活指导 |
3 展望 |
(10)应用奥马哈系统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3.研究相关概念及可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护理方案的构建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结果 |
4.形成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延续护理方案 |
5.讨论 |
第三章 延续护理方案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应用效果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评价方法 |
4.统计方法 |
5.质量控制 |
6.伦理原则 |
7.研究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换瓣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D]. 任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D]. 宋甜田. 山东大学, 2021(12)
- [4]治疗性沟通系统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D]. 武晓燕.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5]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服用华法林房颤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D]. 王广宁. 青岛大学, 2020(01)
- [6]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D]. 王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系统协同的医院建筑空间效率优化研究[D]. 蒋伊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手术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王其燕. 齐鲁护理杂志, 2011(26)
- [9]换瓣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J]. 赵秀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01)
- [10]应用奥马哈系统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延续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D]. 孟德平. 青岛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