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只会想入非非(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提出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姚鄂梅[2](2021)在《背风处》文中研究指明峡口常年大风。有时是季风,风从千里之外呼啸而来,在峡口上空揉搓一个季节,直到地上一切筋骨移位,变颜变色,方才悻悻离去。有时来自水上,风在水面上做花样滑翔,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到上游,所到之处,衣袂翻飞,寸心浮动。有时来自两岸壁立的山巅,那是正在往前疾走的风,冷不防跌下悬崖,瞬间张开数不清的翅膀,飞沙走石。在南方,再没有比峡口更饱经风吹的城市了,祖祖辈辈的峡口人,额顶都长着反旋,那是被风吹的;峡口人眼睛都小,那是因为行走在风中必须眯着眼睛;峡口人多瘦削,风一刻不停地吹,
邓明华[3](2020)在《论王小波小说的施虐与受虐书写》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梳理施虐与受虐文学书写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法、分析法等方法,从“施虐与受虐的书写”这个角度切入王小波的小说,以文化研究、权力、美学等为理论背景,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施虐与受虐书写的深层内涵和美学思想进行考察。本文的研究主要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王小波小说历年的研究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概括,并查考施虐与受虐书写的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对施虐与受虐书写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将中西文学中的施虐与受虐书写进行了对比考察,并具体分析王小波施虐与受虐书写的背景。第二章主要探讨权力关系下的施虐与受虐书写,分析施虐与受虐的模式与形象类型,施虐与受虐书写下的批判意识。第三章研究王小波小说中施虐与受虐书写的美学艺术,结合现代性的感官效果、时间与空间的延展、极致的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探讨其与施虐与受虐书写结合所产生的美学张力。第四章挖掘施虐与受虐书写背后的价值与反思,包含奇异的生命美学、理性的追寻、颠覆与解构的深层意蕴。结语部分对整个文本进行总结,同时也指出王小波小说中施虐与受虐书写的得失之处,以及对当今时代施虐与受虐的书写艺术进行展望。
李智[4](2019)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文中提出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视角层出不穷,从语义学、语用学到语篇分析,从文化学到社会学,不一而足。研究内容从文本分析到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从词、句、篇的微观研究到对译者伦理道德和责任考察等等。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和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翻译美学不是翻译学和美学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翻译学的美学观,即美学是翻译学进行学科探索的方法论。过去三十年,翻译美学的跨越式发展与文学翻译的联姻有着极大的关系。换言之,翻译美学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验证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审美性。文学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发展。文学翻译审美选择主要指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选择行为,研究范围包括:文学翻译的本质、影响译者审美选择的影响要素、译者所信奉的审美原则、译者所制定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语言选择上的审美倾向。本文运用描写性和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选择问题。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研究结论。为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文学翻译与审美选择有何关系?翻译审美选择是否意味着对译语的优化?(2)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有哪些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循的,还是可选的?(3)影响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的要素有哪些?译者的翻译观念对文本翻译有何影响,对译者策略的制定有何影响?译者在语言选择上是否存在某种倾向?为了回答以上这些问题,追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本文选择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从词汇、句子、语篇和语体四个层面展开,以经典结构、戏剧性结构、对话体和书信体为实例分析三位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环境、翻译策略、翻译观念、翻译原则以及语言选择。通过理论探究和实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选择活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涉及翻译活动的诸多要素:语言的构成、文化的影响、审美认知取向、接受方式、评价标准、价值体系,等等;作者、译者、接受者、源文本、译文本之间构成一个动态的文学翻译美学生态系统。文学翻译的价值在于审美和真理的统一。本研究阐释了中国传统译学中有关审美选择的命题,如“雅”的动态性研究与译者审美性选择(语言、结构、文体)关联性;首次将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与选择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为翻译美学体系的建构增添新内容;提出译文本的生成过程为译者的审美性选择过程,译者不仅再现原作审美品质,而且还创造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是译者审美选择的结果,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结合的终端产品。(2)文学翻译审美本质的三对命题即“言与意”“形与神”及“异与同”的内部逻辑关系。每一对命题均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各命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言与意”和“形与神”在理论上体现为译学思想的审美取向,在实践上体现为文本构成要素和译者的审美追求。实现言意合一、形神兼备、保持“异国情调”则需要坚持“以信文本”“尚美求真”相结合的审美标准。(3)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受到外部和内部两重因素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遵循三个宏观审美原则(形式与内容统一、整体与局部统一、文内语境与文外语境统一)和四个微观审美操作原则(得体、准确、经济和形象原则,也称4Y原则)。外部环境包括指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即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读者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译者的翻译观念、审美倾向等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4)实例分析发现,所选译本译者持有明确的翻译观念。译者在词项选择和句型结构配置方面有共同的倾向: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对关键词汇和短语的表达尽量优化,以确保译文审美品质的最大化。为了尽量传达原文语义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句型结构多采用切分与重新配置的策略。译者在译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组合,力图将原作的审美要素再现于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不同的“刺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译者在保留原文“洋味”的同时,在语言选择上有范化(规范化)倾向。
张亦霆[5](2019)在《小雷因寺》文中研究指明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取空见如芥子许。彼处之球围绕着每一个此处旋转。[1]——尼采在大相国寺那边在大相国寺那边,情况是这样复杂,我只好躲进厕所数我的钱。其实厕所里也不太平,不过好在还有挡板,可以让我安心地数钱。一五,一十,十五,二十,钱不多,但是怎样才算多呢?在大相国寺那边,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家都心照不宣,
科琳·胡佛,鞠薇[6](2018)在《11月9日》文中提出第一个11月9日我是半透明的水生动物,漫无目的地漂流。她是锚,在我的海上沉落。——本顿·詹姆斯·凯斯勒法伦我在想,如果我把杯子砸在他头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玻璃杯很厚,而他的头很硬,有可能会是砰的一声巨响。我在想,他是否会流血。桌子上有餐巾,但不是那种能吸附大量血液的好餐巾。"是啊,我有点吃惊,但它发生了。"他说。他的声音让我不由得握紧玻璃杯,希望它乖
姜燕鸣[7](2017)在《大智门车站》文中指出第一章初识白色的烟气中,承远看到圆桶似的火车头在嘶叫着,长串的大轮子在铁轨上剧烈地震动,样子十分凶猛。很长时间,他都惧怕那庞然大物。他正值幼学之年,长得精瘦,像细麻秆似的,却像鱼一样好动。父亲带着一家人在月台上等火车。承远还是第一次看见这大家伙,听父亲多次提及,是新出现的洋玩意,比马快,比汽车快,会载着他们到汉口去。此时,见那家伙像头发怒的狮子,凶
马克·沙利文,饶梦华[8](2017)在《侠盗蒙纳克》文中研究表明第1章布宜诺斯艾利斯那天下午的暴风雨来得有些晚。大雨冲刷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高档小区,雨水汇集流入排水沟,而贫民区的街道则污水横流。晚上9点30分左右,第四波暴风雨横扫过这个城市最糟糕的贫民区弥赛亚小镇,雨水猛烈地击打着一所小医院的不锈钢屋顶。蕾切尔·迪亚戈·德玛尔,这位既是传教士又是医生的修女,正在紧张忙碌地救治一个产后大出血的女人。"玛丽亚,"蕾切尔呼喊着不断呻吟的女人,"你听我说,你可爱的宝贝儿子需要你。"之前,当挺着大肚子的玛丽亚·瓦斯克斯一走进医院,62岁的雷切尔医生就注意到这个孕妇
陈秋丽[9](2016)在《作为游戏的小说—王小波小说艺术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4月11日北京作家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受到媒体和知识界的极大关注。“王小波之死”不但成为1990年代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随后持续升温的“王小波热”也给当时正处于疲软状态的中国知识界和文坛带来有力的冲击。“作者已死”既为结果又为前提,王小波被迫成为一个文化事件、文学争鸣、社会舆论交织而成的大众焦点,一个被传颂也被诋毁的“世纪末神话”。生前无名的王小波伴随着推崇和争议逐渐成为二十世纪末中国令人瞩目的文化符号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综观王小波研究,不难发现几个普遍现象:1.对作者的兴趣多于对作品的兴趣;2.对其杂文价值的肯定大于对其小说价值的肯定;3.在小说研究中更偏重外部研究而非内部研究。本文即基于对王小波小说过度阐释与阐释不足并存的状况,以王小波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游戏”的角度去观察、理解、阐释王小波的小说世界,从中挖掘王小波小说的艺术价值。在本文中,游戏不是作为一种小说精神或小说功能,而是作为小说本身的存在方式。第一章《作为游戏的小说》通过对游戏观的梳理,阐释了游戏与小说的关系:艺术是审美的游戏,而小说作为一门虚构的艺术,与游戏之间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一部优秀的小说正是作为游戏的典范而存在。本文把游戏看作是王小波小说的存在方式而进行解读,所依据的正是伽达默尔以艺术作品本体论为核心的游戏观。但是,这与康德——席勒的“自由游戏”观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王小波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文体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实现了创作自由和生命力的畅通,体现了小说创作道路上一条若隐若现的路径,一个时常被忽略却始终没有丢失的传统,那就是小说的游戏传统。带着警醒的态度和怀疑精神,王小波把小说外这个“不自由”的游戏场变成了一个可以“自由游戏”的场所,它上至唐朝,下至未来,如此远离现实又始终拒绝遗忘历史,它既是虚构的王国,又是真实的土壤。而面对这个游戏的“无规则”,王小波给出了自己的规则——人性。小说首先是作者的独自游戏。第二章《“我就是王二”:智者游戏》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数学游戏、复调世界里的互文游戏、对可能性自我的探求游戏四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早期作品中的变形游戏、无趣世界里的发明游戏、作者与文本的对话游戏,王小波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对生命自由和写作自由的坚守。在这份坚守中,他发现了虚构之美并以此为写作的最高追求。在诠释虚构之美的同时,王小波把对数学的热爱加入到小说创作中,拿数学说事儿是他的独门暗器,对数学的深刻理解成为他理解这个世界的独特的精神出口。数学游戏作为王小波小说重要的个人标志,其核心是思维的乐趣。小说中随处可见各种逻辑推理过程,逻辑推理成为他讲故事的一种独特方式。作者精心打造了一个独特的众生喧哗的“王二”世界,既是复调小说的完美范例,又从不同层次诠释了互文性的内涵。无论是想象力的虚构游戏还是交错其中的数学游戏,无论它们建立起的复调世界里的多重生活呈现出怎样复杂的交错与诡谲的呼应,其目的都仍然是对自身的寻找——寻找现实的王二和可能的王二。从某种意义上讲,王小波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言说和自我符号化乃至经典化的过程。透过笔下的主人公们,作者对人的存在处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对自我存在方式的寻找中,表现出对个人尊严的维护,对极权制度的反抗,对自由的向往和坚持。寻找王二,对王小波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充满智慧的游戏。只有读者的加入,小说才能成为真正的游戏。第三章《“我来讲个故事吧”:作者和读者的二人游戏》首先从古老的讲故事游戏谈起,指出王小波的小说不仅是对现代主义传统的继承,而且在“后现代”的手法之下实现了对古老的故事传统的回归。不但把读者拉入了作者的游戏,也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喜剧精神始终是这一古老的故事游戏里不曾改变和不可撼动的要素。王小波内心的自由不羁、对故事和虚构的迷恋以及跳脱大胆的想象力,三者合力促成了他把唐传奇作为想象的出口,精心而有序地打造了一个带有“王二”标志的传奇世界,在古今之间、在现实世界和传奇世界之间、在叙述人“我”和“我”的传奇主人公之间建立起既关联又独立的复调关系。我们能看到传奇背后的作者对自由主义独特的解读方式、对个人在群体中不趋同与不屈从的激赏之情,透过传奇世界的神奇和荒诞传递给读者,让这个故事游戏不仅仅是有趣的,而且在一个有限的封闭空间中解放读者被现实束缚住的想象力,实现放纵不羁的冲动。王小波的“新传奇小说”一方面为了摆脱现实生活的琐碎不堪,另一方面则意欲通过建立一个传奇世界而引发读者对神奇、诗意的向往之情、对智慧和有趣的追求之心,在《万寿寺》以“失忆——诗意”为线索的故事迷宫里,我们读到了王小波内心的声音: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而重要的是通过写作改变自己。在作为游戏的小说中,游戏场是指整个文本世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身处的世界在文本中的投射。第四章《“我的阴阳两界”:语言搭建的游戏场》首先从“革命时期的爱与死”的角度,解读了王小波小说从个人经验出发,以一个个个案的面目,揭示了想吃、想爱、想活下去这些最基本的人性得不到满足的生存状况下人的存在。我们不但能看到作者对人性障碍清晰的认知,而且处处感到“这些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的态度。王小波以自己特有的举重若轻的方式还原了一个业已被遗忘的荒诞的现场,在黑色幽默中再现了人在强权之下身体和思想受到双重奴役的痛苦和沉重。作者时刻警醒不再受愚弄、拒绝被安排和设置的生活的思想体现在他的小说中,则形成了“乌托邦”社会模式下的文学场和“反乌托邦”的精神内核。王小波自始至终把他和几代中国人所经历的痛苦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宝贵的财富,用特有的黑色幽默连接起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在他的小说世界中搭建起一个光怪陆离又耐人寻味的游戏场。在人类历史的荒诞时刻,在人的极端体验之中,人性既是被游戏者操纵的首要对象,又成为最后的游戏规则。这既反映在文本外的世界,也反映在文本世界之中。就中国当代文学短短的不到七十年的历史而言,我认为王小波小说既是先锋的,又是经典的。王小波及其小说带给中国当代文学的陌生化效果不但是强烈的,而且是持久的,这对主流文学批评无疑是一个挑战,我们看到的是避而不谈的态度或将其边缘化的处理方式。对先锋文学的理解不同,对王小波小说的先锋性的判定就会因人而异;王小波小说是否称得上经典,亦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所作的一切努力,仅仅是为王小波能否“入史”所作的一次据理力争,是作为一个读者,为自己喜爱的作者所做的最诚恳的一次致意。
赵玫[10](2014)在《莫奈的池塘》文中研究指明1静默的园中。弈打开房门。让岑和她的友人进来。他们坐下。阔大的房舍。端上来清茶。岑却说,她要咖啡。于是弈这座房舍的女主人,又去煮咖啡。寂静中。唯一能听到的,是高跟鞋踩踏在木地板上的响声。然后,挂钟突然报时,发出美妙的声音。岂止美妙,简直就像教堂的钟声。悠扬而略带悲伤,仿佛在预示什么。弈回到客厅。坐下。咖啡随即飘散出诱人的香。岑说,你明明知道我不喜欢茶。弈扭转头,将目光转向那个有点局促的男人。你的朋友,未尝不喜欢这沁人心脾的,清茶。弈这样说
二、如果只会想入非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果只会想入非非(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第二章 |
5 |
6 |
7 |
8 |
第三章 |
9 |
10 |
11 |
12 |
第四章 |
13 |
14 |
15 |
16 |
第五章 |
17 |
18 |
19 |
20 |
第六章 |
21 |
22 |
23 |
24 |
第七章 |
25 |
26 |
27 |
28 |
第八章 |
29 |
30 |
31 |
32 |
第九章 |
33 |
34 |
35 |
36 |
(2)背风处(论文提纲范文)
风吹不进小魏的家 |
破窗而入的树 |
风中的感叹号 |
六张篾席大的房间 |
辣椒酱与避孕套 |
滨江公园里长风浩荡 |
一场暴雨 |
耳边的风 |
夜风中,黑暗中 |
伸进房间的树枝停止了生长 |
从葱茏到枯黄 |
风停的日子 |
三个月以后的柳絮和风 |
(3)论王小波小说的施虐与受虐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近20年王小波小说研究概况 |
二、对“施虐”与“受虐”文化现象的研究 |
三、关于王小波小说中施虐与受虐现象的研究 |
四、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五、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施虐与受虐书写的历史 |
第一节 施虐与受虐的现象阐释 |
第二节 中外施虐与受虐的书写历史 |
一、外国施虐与受虐书写 |
二、中国的施虐与受虐书写 |
第三节 王小波施虐与受虐书写的背景 |
第二章 施虐与受虐书写中的权力关系 |
第一节 施虐与受虐书写中的权力界定 |
第二节 施虐与受虐书写中的形象类型 |
一、冷酷无趣的施虐阵营 |
二、寻求超越的受虐形象 |
第三节 施虐与受虐的模式 |
一、个体与个体的施虐/受虐模式 |
二、群体对个体的施虐模式 |
三、群体与群体的施虐/受虐模式 |
第四节 施虐与受虐书写下的权力批判 |
一、戏仿下的权力消解 |
二、集体无意识的国民性的揭露 |
三、反面乌托邦下的极权话语的批判 |
第三章 施虐与受虐的书写艺术 |
第一节 现代性的感官效果 |
一、大量的色彩泼洒 |
二、荒诞的象征变形 |
三、浮动闪现的梦呓 |
第二节 时空的自由延展 |
一、互相对话的古今时空 |
二、真实与虚构交织的时空 |
第三节 极致的对比渲染 |
一、严肃与调侃 |
二、诗意童话与黑色寓言 |
第四章 施虐与受虐书写背后的价值与反思 |
第一节 美学快感的舒展 |
一、性爱观:自由的生命体验 |
二、死亡意识:本能、美与超越 |
第二节 理性的追寻 |
一、人的主体性反思 |
二、探寻现代文明与文化的接轨 |
第三节 大胆的颠覆与解构 |
一、对历史与现实的隐喻批判 |
二、狂欢下的游牧色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学翻译的界定 |
2.2 审美选择的界定 |
2.3 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
2.4 20世纪中国译学界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2.4.1 “雅”的内涵:审美选择 |
2.4.2 “字神”“句神”:林语堂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2.4.3 保持“异国情调”:鲁迅“异化”审美选择观 |
2.4.4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傅雷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2.4.5 整体效果:焦菊隐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2.4.6 优化:许渊冲的审美选择观 |
2.5 小结 |
第3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影响要素论 |
3.1 外部要素 |
3.1.1 文化语境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
3.1.2 读者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
3.2 内部因素 |
3.2.1 译者翻译观念的影响 |
3.2.2 译者的审美倾向 |
3.3 小结 |
第4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论 |
4.1 言与意 |
4.1.1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
4.1.2 现代译学中的言意并重观 |
4.2 形与神 |
4.2.1 茅盾的“形神观” |
4.2.2 陈西滢与曾虚白的“形神”论 |
4.2.3 江枫“以形致神”的译诗观 |
4.2.4 互联互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
4.3 异与同 |
4.3.1 文化层面上的“异”与“同” |
4.3.2 翻译领域中的“异”与“同” |
4.4 小结 |
第5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论 |
5.1 传统翻译审美原则 |
5.1.1 忠实与通顺原则 |
5.1.2 以“自然”为取向的翻译原则 |
5.2 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
5.2.1 内容与形式统一 |
5.2.2 整体与部分统一 |
5.2.3 文本内语境与文本外语境相统一 |
5.3 小结 |
第6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方法论 |
6.1 翻译策略述 |
6.1.1 翻译策略描述 |
6.1.2 翻译策略特征 |
6.1.3 翻译策略分类 |
6.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策略 |
6.2.1 词汇层的翻译策略 |
6.2.2 句法层的翻译策略 |
6.2.3 语篇层的翻译策略 |
6.2.4 语体层的翻译策略 |
6.3 小结 |
第7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实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 |
7.1 译作审美选择环境 |
7.1.1 王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
7.1.2 张、孙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
7.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 |
7.2.1 原作的艺术品质 |
7.2.2 译作的艺术品质 |
7.3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
7.3.1 得体原则(Appropriacy) |
7.3.2 精确原则(Accuracy) |
7.3.3 经济原则(Economy) |
7.3.4 形象原则(Imagery) |
7.4 翻译审美选择方法—《傲慢与偏见》译例分析 |
7.4.1 精“译”求精,自然得体—词层的审美选择 |
7.4.2 以“变”求“信”,以“变”求美—句层的审美选择 |
7.4.3 整体观照,局部参照—语篇层的审美选择 |
7.4.4 用语得体,神形毕肖—语体层的审美选择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8.2 本研究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 |
8.3 本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
8.4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鸣谢 |
(5)小雷因寺(论文提纲范文)
在大相国寺那边 |
第二号人物归来 |
第二号人物离开 |
不可思议的事 |
失去记 |
穿墙记 |
凌微记 |
再回首 |
末日V机 |
难忘的人和不想遇见的人 |
苍茫久 |
砍柴剧本 |
猜火车 |
后来史 |
如履深渊 |
大怪物 |
永远别想辉煌 |
离去歌 |
(9)作为游戏的小说—王小波小说艺术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作者已死:王小波小说的阐释语境 |
一、早逝者情结 |
二、“非典型性精神偶像” |
三、“李银河时代” |
四、读者·批评家·大众传媒 |
第二节 过度阐释与阐释不足:王小波小说的研究现状 |
一、过度阐释的副作用 |
二、“慢热”的王小波小说研究 |
第一章 作为游戏的小说 |
第一节 “游戏的召唤”:游戏与小说 |
一、艺术就是审美的游戏 |
二、小说:“游戏的召唤” |
第二节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人性”:王小波的小说世界 |
第二章 “我就是王二”:智者游戏 |
第一节 虚构之美:想象力游戏 |
一、“变形记”:早期作品中的变形游戏 |
二、“寻找神奇”:无趣世界里的发明游戏 |
三、“茫茫黑夜漫游”:作者与文本的对话游戏 |
第二节 思维的乐趣:数学游戏 |
一、数学游戏是王小波小说的个人标志 |
二、从一个假设的前提出发:王小波小说中的逻辑假设和逻辑推理 |
第三节 轻逸与连贯:复调世界里的互文游戏 |
一、轻逸的复调 |
二、互文与连贯 |
第四节 寻找王二:对可能性自我的探求 |
一、王二又见王二 |
二、“我思,故我在” |
三、事关自由 |
第三章 “我来讲个故事吧”:作者和读者的二人游戏 |
第一节 故事传统与喜剧精神 |
一、古老的游戏——讲故事 |
二、有能力的读者:“新小说”与“元小说”的影响 |
三、轻的力量:小说的喜剧精神 |
第二节 无中生有的传奇 |
一、妄想的迷宫,不朽的传奇:王小波小说传奇叙事模式的形成 |
二、无中生有,作意好奇:青铜时代的浮世绘 |
三、故事新编:王小波小说中的反传奇因素 |
四、“想入非非”:传奇背后的作者与读者 |
第三节 甜美的耗散:《万寿寺》的迷宫式写作 |
一、“我的过去一片朦胧……”:时间分岔,空间并置 |
二、失忆——诗意:认识自我的虚拟之路 |
三、女性即迷宫 |
第四章 “我的阴阳两界”:语言搭建的游戏场 |
第一节 “革命时期”的爱与死 |
一、“知青”,非“知青文学” |
二、以性为名:“革命时期”的爱情 |
三、“光荣”的荆棘路——王小波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
四、一个人的“似水流年” |
第二节 穿梭在时空隧道里的黑色幽默 |
一、“革命时期的痔疮”:人性的逆转 |
二、乌托邦的前世今生 |
三、“我的阴阳两界”:沉默和话语 |
余论 写在文学史边上的王小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如果只会想入非非(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背风处[J]. 姚鄂梅. 当代, 2021(04)
- [3]论王小波小说的施虐与受虐书写[D]. 邓明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D]. 李智. 西南大学, 2019(05)
- [5]小雷因寺[J]. 张亦霆. 西湖, 2019(10)
- [6]11月9日[J]. 科琳·胡佛,鞠薇. 译林, 2018(06)
- [7]大智门车站[J]. 姜燕鸣. 百花洲, 2017(04)
- [8]侠盗蒙纳克[J]. 马克·沙利文,饶梦华. 译林, 2017(04)
- [9]作为游戏的小说—王小波小说艺术论[D]. 陈秋丽. 吉林大学, 2016(08)
- [10]莫奈的池塘[J]. 赵玫. 作家,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