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渔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盛楚雯,朱佳,于滨铜,封启帆[1](2021)在《中国渔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增效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文中提出渔业产业化是传统渔业经营向现代渔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基于现有中国渔业发展模式,剖析其产业化发展增效机制,比较分析世界渔业发展经验,探讨促进我国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研究表明:中国渔业产业化发展呈现组织化、多样化、园区化和生态化的特征,形成了以"渔户+合作社+企业""四位一体""产业化联合体""渔业产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发展模式;紧密契约联结、要素流动共享和纵向一体化经营成为渔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内涵特征,并进一步创造了分工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聚合经济效应等增效机制。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着力打造政策、动力和路径"内外联动、三位一体"发展机制,以建设园区经济和产业联盟为依托,从技术、资金、人才和生态角度增强其产业化发展动力,坚持融合化、区域化、特色化和带动化的发展路径。
姜启军,彭乐威[2](2021)在《长江经济带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评价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界定休闲渔业产业化概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产业和支撑四个方面,创新性地选取26项指标构建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呈现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湖北相对领先,中部其余省份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分布格局。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法将长江经济带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分析不同等级地区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据此提出促进各地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柴青宇[3](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南铭扬[4](2020)在《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乡村经济走向繁荣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实现良性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的迫切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休闲海钓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乡村的产业兴旺,继而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目前,渔农村发展休闲海钓产业,把产业融合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有利于渔农村产业兴旺,并为乡村振兴战略推波助澜。当前,浙江省舟山市渔农村正在打造休闲海钓产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渔农村振兴、渔民富裕,并以产业兴旺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论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白沙岛休闲海钓企业化运作模式、秀山岛休闲海钓公园产业链协同模式、东极岛海钓基地为代表的基地化运作模式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在借鉴国内外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优化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的现实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当前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初显规模,产业融合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初具雏形,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的渔农村在实践中形成了“产业+”多维融合、产业链协同、基地化运作等模式。但是,仍存在产业集聚规模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发展供需错位和产业保护措施乏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来自政府、产业、企业等层面的原因。通过进一步借鉴国内外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的经验,结合舟山实际,提出了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策略,主要包括:(1)强化政策引领和支持力度。首先是强化产业规划引领,其次是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其三是壮大产业人才队伍,最后是解决渔民的再就业。(2)促进海钓相关产业融合。要进一步加强海钓基地建设,并强化与赛事经济的融合、与网络经济的融合、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及加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3)注重产业与需求对接。主要从延伸产业链条、塑造品牌特色、创新海钓产品等三个方面加强与需求的深度对接。(4)强化海钓企业的主体功能。一是培育休闲海钓企业的“龙头”,二是推动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三是推动企业管理集约化。(5)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激活海钓协会的作用。(6)推进休闲海钓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平衡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建立休闲海钓产业信息管理平台,规范休闲渔船和渔民的监督管理,结合现有政策切实落实生态保护。
王之宇[5](2020)在《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颡鱼,又被称为黄骨鱼、汪丁等,一般生长在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味道好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高邮位于江苏省的中部和里下河水网地区,具有适合黄颡鱼生长的优越自然环境和黄颡鱼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黄颡鱼作为高邮的特色产业,其发展有助于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有助于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高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不仅能促进我国黄颡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也能给其他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以高邮市黄颡鱼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出发,分析了高邮市黄颡鱼产业的发展概况、金融税收扶持状况、养殖模式、社会化服务、产业组合模式、加工销售情况以及收益情况等多个方面;得出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养殖户规模小,融资困难,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投入少;育种与养殖技术落后,相关的研发和推广不足;养殖流程和方式标准化不科学;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不够,产业化程度低;加工和营销体系发展滞后;养殖农户年龄老化,养殖人才匮乏等问题等。在对问题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方面的力度、强化对黄颡鱼产业的科技支持、建立和健全标准化养殖流程和方法、提高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创建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加工产业和营销体系扩大消费、引进及培养人才提供智力保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代国锋[6](2020)在《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绥滨县地处黑龙江和松花江夹角地带,水域资源优越,鱼类种类丰富,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淡水渔业作为促进绥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产业,是绥滨县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全县各类养殖水域面积共250平方千米,水产品产量7000吨,产值1.36亿元,养殖方式主要为池塘、坑塘、河沟养殖、稻田养殖、网箱生态养殖、工厂化车间养殖。改革开放以来,绥滨县的淡水渔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养殖品种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绥滨县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绥滨县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并对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劣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渔业生产情况,对绥滨县的淡水渔业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近年来,绥滨县淡水渔业取得了显着成就,渔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资源得到养护,生态养殖高速发展,名特优品种得到大力推广,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渔业产业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2)特色养殖发展不足,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3)科研创新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本文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当前绥滨县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提出绥滨县渔业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第一、发展绿色渔业,促进特色渔业发展;第二、强化品牌效应,促进规模化发展;第三、推动科技创新,合理布局渔业三产。本文的完成对进一步调整绥滨县渔业产业结构、扩大再生产、发展绿色养殖提供了理论参考,旨在对在绥滨县推行科技兴渔,以及加强淡水渔业品牌建设提供合理建议,为绥滨县淡水渔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黄诗仪[7](2020)在《珠海市斗门区现代渔业发展研究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海西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江水与海水在此交汇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气候温暖,水流平缓,适宜水生生物的繁衍,形成了众多优越的渔场,淡、海水养殖业发达。据统计,2018年斗门区水产养殖面积为19.01万亩,渔业总产量23.69万吨,渔业总产值为53.56亿元。斗门区内的珠海农业示范区是珠三角十大农业示范区之一,以养殖海鲈、南美白对虾等水产为主。除此之外,斗门区其他养殖村主要养殖罗非鱼、罗氏沼虾、家鱼、优质鱼等多个品种。本研究从管理理论出发,整理了现代渔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渔业发展研究的成果,研究了斗门区渔业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特点与形态,提炼出了斗门区渔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的阐述了斗门渔业发展历程与现状。结果表明,斗门区作为沿海地区,具有悠久的渔业生产传统,斗门区渔业逐渐完成从以河海捕捞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养殖渔业为主;从没有育苗能力到有一定的育苗能力;从普通养殖到以咸淡水特色养殖为主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斗门区渔业产值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每年渔业产值占当年农业产值均在60%以上。斗门区为发展渔业在生产、科技、管理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渔业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化、加工已初具雏形,已进入从传统渔业到现代渔业的转型阶段。斗门区把握全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带来的机遇,提出建设以白蕉海鲈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将白蕉海鲈产业链现代化作为发展全区渔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以白蕉海鲈养殖为点,将白蕉海鲈加工、休闲旅游穿点成线,带动斗门区现代渔业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同时,研究认为斗门区要发展现代渔业,将面临渔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渔业产业产业链不全、渔业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渔业基础管理缺位、渔业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斗门区发展现代渔业的进程。在选取指标后,采用SWOT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全面分析了斗门区发展现代渔业面临的形势。得出斗门区应该采取增长性的发展战略的结论。文章最后提出提升渔业产业化水平、完善现代渔业产业链、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强化渔业产业科技支撑、完善水产品监管体系提高水产品质量五个政策建议。
平瑛,刘丹丹[8](2019)在《中国渔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探索70年》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成长为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产值、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中国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方式传统、水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也逐渐凸显。1949年以来中国渔业生产量持续增长、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渔业生产经营组织不断创新的历程,印证了渔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也发现了渔民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渔业主体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中国渔业组织化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受当今陆域和近海渔业生产环境恶化的影响,以及现代养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渔业生产经营方式将面临根本性的改变:淡水养殖业向工厂化养殖发展;海水养殖业向牧场化、智慧化养殖发展;海洋捕捞业向国际化、集团化发展。由此,渔业生产经营组织也将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组织规模差异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戴源[9](2019)在《水产品加工业对渔民收入影响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产品加工业是国家渔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水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国水产业三大支柱之一,相较于第一和第三产业来说,其产业链包含原料供应、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涵盖了前期生产部门和后期流通部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水产品获得最大价值增值的产业链条,已经成为渔业经济的新增长点。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渔业生产结构欠合理,渔民收入增速趋缓,目前渔业经济呈现出工业化、产业化的趋势,这一过程必然对渔村、渔民带来深刻影响,渔民收入也会因此产生变化。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渔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水产品加工业对渔民收入的影响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首先从水产品加工业和渔民收入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发现目前对水产品加工业与渔民收入关系的研究内容比较欠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第二,对本文所涉及的水产品加工业及渔民收入两个概念进行定义,然后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发展极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三,根据我国国情,梳理水产品加工业的变迁,分析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征以及水产品加工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渔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从发展极效应、辐射渔业第一产业、渔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水产品价格、促进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水产品市场等几个方面对水产品加工业影响渔民收入的作用路径进行分析,从定性的角度说明水产品加工业与渔民收入之间存在的联系,为下文验证水产品加工业与渔民收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对其产生正向影响提供理论基础。第四,构建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和渔民收入水平指标,首先验证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渔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选取水产品加工业产值、捕捞养殖业产值、渔民人均收入为变量,建立VAR模型,进一步研究水产品加工业对渔民收入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研究得出水产品加工业与渔民收入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影响存在滞后期,根据滞后期不同,水产品加工业对渔民收入的影响的正负方向也不同,但水产品加工业对渔民收入的贡献高于捕捞养殖业。第五,基于渔民增收对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菅康康[10](2019)在《新时代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分析及其产业链构建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海洋渔业经济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渔业的发展理应遵从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当前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我国渔业面临着资源衰退的困扰,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海洋渔业资源的统筹利用、整体规划、生态防治等多方面缺乏统一管理,导致各地区、部门以及企业各自为战,在资源利用以及生产发展等方面存有不正当竞争;具体到渔业内部各产业,则导致捕捞过度、养殖污染(鱼药、饲料等)、各产业中的废弃物污染、陆源污染等问题。渔业产业链主要强调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从纵向一体化的角度对整个产业存有的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在对海洋渔业产业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新型海洋渔业产业链则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文章主要对浙江省海洋渔业内部各产业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我国海洋渔业的产业链问题进行梳理研究。文章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础,论述了研究背景、意义等方面,整理了产业结构及产业链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主要对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和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国外先进农业产业链管理经验进行总结。第三部分对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进行具体分析,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流通业和休闲渔业等,同时运用灰色理论系统对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进行关联计算及预测,为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运用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四个方面对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环境进行分析。第五、六部分在借鉴农业产业链等其他相关产业链构建与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链进行构建,并提出优化产业链的建议。第七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指出文章不足之处。论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以浙江省为例,借鉴农业产业链等其他相关产业链管理理论及经验,对新时代海洋渔业产业链进行构建。第二,从新时代生态发展理念角度出发,提出产业链优化建议。
二、中国渔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渔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渔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增效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渔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渔民增收 |
(二)渔业要素配置与生产效率 |
(三)渔业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四)文献评述 |
三、发展模式与增效机制 |
四、国际特色经验与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
(2)长江经济带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研究进展 |
2 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评价 |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2 评价综合得分 |
2.3 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聚类分析 |
3 结束语 |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4)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简评与启示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渔农村 |
2.1.2 休闲海钓 |
2.1.3 休闲海钓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第三章 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现状与模式 |
3.1 产业发展条件 |
3.1.1 区位地理条件 |
3.1.2 海钓资源条件 |
3.1.3 旅游资源条件 |
3.1.4 海陆交通条件 |
3.1.5 政策保障条件 |
3.2 产业发展模式 |
3.2.1 “产业+”多维融合模式:以白沙岛休闲海钓企业化运作为例 |
3.2.2 产业链协同模式:以秀山岛休闲海钓公园为例 |
3.2.3 基地化运作模式:以东极岛海钓示范基地建设为例 |
3.3 产业发展现状 |
3.3.1 产业发展初显规模 |
3.3.2 产业融合初步形成 |
3.3.3 产业链条初具雏形 |
3.3.4 产业效益初见成效 |
第四章 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主要问题 |
4.1.1 产业集聚规模不足 |
4.1.2 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
4.1.3 产业发展供需错位 |
4.1.4 产业保护措施乏力 |
4.2 原因分析 |
4.2.1 政府层面的原因 |
4.2.2 产业层面的原因 |
4.2.3 企业层面的原因 |
第五章 国内外休闲海钓产业发展模式及其路径的经验借鉴 |
5.1 国内外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5.1.1 美国的“政府支持+行业管理”模式 |
5.1.2 日本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模式 |
5.1.3 威海的“产业融合+基地运作”模式 |
5.1.4 台湾的“政府引领+渔会协同”模式 |
5.2 国内外休闲海钓发展路径的经验启示 |
5.2.1 规划要坚持科学化和统筹化 |
5.2.2 经营要突出产业化和集约化 |
5.2.3 管理要加强规范化和法制化 |
5.2.4 发展要融入绿色化和持续化 |
第六章 推动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政策引领和支持力度 |
6.1.1 强化产业规划引领 |
6.1.2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
6.1.3 壮大产业人才队伍 |
6.1.4 推动渔民转产转业 |
6.2 促进海钓相关产业融合 |
6.2.1 建设可融合的海钓基地 |
6.2.2 加强与赛事经济的融合 |
6.2.3 加强与网络经济的融合 |
6.2.4 加强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
6.2.5 加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 |
6.3 注重产业发展与需求对接 |
6.3.1 延伸产业链条 |
6.3.2 塑造品牌特色 |
6.3.3 创新海钓产品 |
6.4 强化海钓企业的主体功能 |
6.4.1 培育海钓企业“龙头” |
6.4.2 推动企业的强强联合 |
6.4.3 推动企业管理集约化 |
6.5 激活海钓协会的协同作用 |
6.5.1 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
6.5.2 发挥海钓协会的作用 |
6.6 推进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
6.6.1 结合现有政策切实落实生态保护 |
6.6.2 平衡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
6.6.3 建立休闲海钓产业信息管理平台 |
6.6.4 规范休闲渔船和渔民的监督管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的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B 关于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中转产转业渔民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黄颡鱼产业 |
2.1.2 渔业产业化 |
2.2 我国黄颡鱼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2.3 基本理论 |
2.3.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3.2 特色产业发展理论 |
2.3.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章 高邮市渔业与黄颡鱼产业发展现状 |
3.1 高邮市区位整体概况 |
3.2 高邮市渔业产业化现状 |
3.3 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现状 |
3.3.1 生产规模 |
3.3.2 养殖模式 |
3.3.3 产业组合模式 |
3.3.4 加工销售情况 |
3.3.5 收益情况 |
第4章 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1 养殖户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融资困难 |
4.2 育种与养殖技术落后,技术研发和农技推广不足 |
4.3 养殖流程和养殖方式标准不科学 |
4.4 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 |
4.5 加工和营销体系发展市场化滞后 |
4.6 养殖农户老龄化严重,养殖技术人才匮乏 |
第5章 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方面的力度 |
5.1.1 完善产业标准强化监管 |
5.1.2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 |
5.1.3 做好金融资金扶持 |
5.2 强化对黄颡鱼产业的科技支持 |
5.2.1 建立育种与养殖技术的创新体系 |
5.2.2 建立养殖技术的指导推广体系 |
5.2.3 建立智慧渔业的技术体系 |
5.3 建立和健全标准化养殖流程和方法 |
5.3.1 认真做好鱼苗的比选 |
5.3.2 实施精细化科学喂养 |
5.3.3 强化鱼病科学防治和水污染治理 |
5.3.4 推广混合养殖和稻田等新型养殖方式 |
5.4 提高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创建产品品牌 |
5.4.1 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 |
5.4.2 充分利用优良水源打造绿色产业 |
5.4.3 创建黄颡鱼产品品牌 |
5.4.4 加强黄颡鱼行业协会的建设 |
5.5 大力发展加工产业和营销体系扩大消费 |
5.5.1 大力发展加工产业 |
5.5.2 扩大黄颡鱼销售网络体系 |
5.6 引进及培养人才提供智力保障 |
5.6.1 政府角度 |
5.6.2 企业角度 |
5.6.3 协会角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 |
2.1 绥滨县淡水水域资源概况 |
2.2 绥滨县淡水渔业养殖现状 |
2.3 绥滨县淡水渔业养殖模式及产量变动分析 |
2.3.1 绥滨县淡水鱼的主要养殖模式 |
2.3.2 绥滨县淡水鱼的主要养殖品种及产量变动 |
2.4 绥滨县淡水渔业产业结构组成概况 |
2.4.1 绥滨县淡水渔业产业结构现状 |
2.4.2 绥滨县淡水渔业经济产值现状 |
第3章 绥滨县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3.1.3 问卷回收的结果 |
3.1.4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
3.2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
3.2.1 自然环境优势 |
3.2.2 资源储备优势 |
3.2.3 特色文化优势 |
3.3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
3.3.1 养殖特色欠缺 |
3.3.2 品牌效应不强 |
3.3.3 产业结构滞后 |
3.3.4 资源利用率低 |
3.4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
3.4.1 绿色渔业发展潜力巨大 |
3.4.2 淡水渔业市场需求扩大 |
3.4.3 经济转型发展带来契机 |
3.4.4 国家地方政策大力支持 |
3.5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分析 |
3.5.1 当地市场流通体系滞后 |
3.5.2 外埠淡水渔业带来冲击 |
3.5.3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缓慢 |
3.5.4 科技创新力度后劲不足 |
3.6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矩阵分析和战略选择 |
3.6.1 绥滨县淡水渔业SWOT战略组合分析 |
3.6.2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战略选择 |
第4章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主打绿色渔业,提升特色化优势 |
4.2 强化品牌效应,推动规模化进程 |
4.3 改善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布局 |
4.4 重视资源保护,力求发展可持续 |
4.5 完善市场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
4.6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渔业“互联网+” |
第5章 结论与未来发展预测 |
5.1 结论 |
5.1.1 采取增长型战略,使淡水渔业发展产业化 |
5.1.2 合理布局三产,从根本上改善产业结构 |
5.1.3 发展特色渔业,向绿色渔业转型 |
5.1.4 推进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品牌效应 |
5.2 绥滨县淡水渔业未来发展预测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调査间卷 |
致谢 |
(7)珠海市斗门区现代渔业发展研究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斗门区渔业发展现状 |
3.1 捕捞衰落养殖兴起 |
3.2 渔业技术推广有序进行 |
3.3 渔业产业实现较快发展 |
3.4 推进渔业产业园建设 |
3.5 本章小结 |
4 斗门区发展现代渔业的SWOT分析 |
4.1 指标选择 |
4.2 SWOT分析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斗门区发展现代渔业的对策建议 |
5.1 采取增长性策略发展现代渔业 |
5.2 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的功能性 |
5.3 提升渔业产业化水平 |
5.4 完善现代渔业产业链 |
5.5 强化渔业产业科技支撑 |
5.6 完善水产品监管体系提高水产品质量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养殖户调查问卷 |
附录B SWOT评分统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水产品加工业对渔民收入影响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渔民增收的影响机制 |
3.1 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征描述 |
3.2 水产品加工业与渔民收入的区域增长特征对比 |
3.3 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 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渔民增收的影响机制 |
第四章 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渔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渔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
4.2 计量方法 |
4.3 数据选取与说明 |
4.4 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渔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渔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时代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分析及其产业链构建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
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 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 |
2.2.1 产业链和农业产业链的概念 |
2.2.2 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
2.3 交易成本理论 |
2.4 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应用研究 |
2.4.1 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应用现状 |
2.4.2 国外相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分析 |
3.1 我国海洋渔业现状概述 |
3.2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分析 |
3.2.1 海洋捕捞业 |
3.2.2 海水养殖业 |
3.2.3 远洋渔业 |
3.2.4 水产品加工业 |
3.2.5 水产品流通业 |
3.2.6 休闲渔业 |
3.3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度计算 |
3.4 灰色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环境分析 |
4.1 政治环境 |
4.2 经济环境 |
4.3 社会环境 |
4.4 技术环境 |
第五章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及现状分析 |
5.1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 |
5.2 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链现状分析 |
5.2.1 渔业产业链质量得到改善,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5.2.2 渔业产业链延伸程度不足,产业附加值不高 |
第六章 新时代浙江省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建议 |
6.1 加强渔业资源养护,改善整体海洋生态环境 |
6.2 推进渔业产业一体化,增强海洋渔业产业竞争力 |
6.3 积极发挥渔业合作组织作用,服务渔业经济健康发展 |
6.4 重视科技创新,促进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6.5 不断优化基础产业,提升渔业产业链竞争力 |
6.6 深入发展精深加工产业,促进渔业产业链纵向延伸 |
6.7 发展精品休闲渔业,横向拓展产业价值链 |
6.8 产业链品牌战略升级,提升产业价值 |
6.9 加强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产业链风险防范机制 |
6.10 构建电商服务平台,加快水产品行业电商化建设 |
6.11 发展智慧渔业,助力渔业转型升级 |
6.12 加快完善渔业法规,助力渔业产业链优化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中国渔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渔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增效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J]. 盛楚雯,朱佳,于滨铜,封启帆. 经济问题, 2021(06)
- [2]长江经济带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评价与分析[J]. 姜启军,彭乐威. 生态经济, 2021(04)
-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舟山市渔农村休闲海钓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南铭扬.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5]高邮市黄颡鱼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之宇. 扬州大学, 2020(05)
- [6]绥滨县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代国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珠海市斗门区现代渔业发展研究游研究[D]. 黄诗仪.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8]中国渔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探索70年[J]. 平瑛,刘丹丹. 中国农村经济, 2019(11)
- [9]水产品加工业对渔民收入影响及策略研究[D]. 戴源.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新时代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分析及其产业链构建 ——以浙江省为例[D]. 菅康康.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