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腭裂修复术失败原因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敏,李承浩,李扬,龚彩霞,石冰[1](2021)在《腭裂裂隙宽度与Sommerlad-Furlow法修复腭裂术后腭瘘发生率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腭裂软硬腭的最宽处裂隙宽度对Sommerlad-Furlow法(简称SF法)修复腭裂术后腭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2017年4月—2018年12月373例8~18月龄的行SF法一期腭裂硬腭无松弛切口术后患者的伤口进行观察,半年后随访,研究患者的腭瘘率。研究腭裂修复术后影响腭瘘的因素,观察指标为性别、年龄、手术医生、腭裂软硬腭的最宽处宽度和软硬腭的最宽处裂隙宽度/上颌结节后缘平面宽度。结果采用SF法腭裂修复术的总瘘孔率为6%。患者性别、年龄和手术医生在腭瘘发生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腭裂软硬腭的最宽处宽度裂隙分为4组:<5 mm裂隙宽度的患者18例,其中发生腭瘘0例;5~10 mm裂隙宽度的患者204例,发生腭瘘9例;10~15 mm裂隙宽度的患者137例,发生腭瘘11例;>15 mm裂隙宽度的患者14例,发生腭瘘3例。腭瘘发生率与腭裂裂隙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在新的修复技术下,腭裂术后腭瘘的发生与腭裂裂隙宽度和腭裂软硬腭的最宽处裂隙宽度/上颌结节后缘平面宽度的占比有相关性。
史芸[2](2021)在《单侧唇腭裂儿童眶下孔及眶下管解剖结构-CBCT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锥体束CT)测量UCLP(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单侧唇腭裂)儿童健侧与患侧的IOF(Infraorbital Foramen,眶下孔)及IOC(Infraorbital Canal,眶下管)相关解剖数据,并与同龄健康儿童相比较,探究CLP(Cleft Lip and Palate,唇腭裂)对儿童IOF及IOC解剖形态的影响,以丰富CLP儿童颌骨发育数据库并为该人群临床上安全有效实施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及该解剖区域的相关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UCLP儿童CBCT影像74例,以同期同年龄健康儿童CBCT影像38例为对照,应用Mimics软件进行颅面骨三维重建,测量并观察IOF和IOC相关解剖形态,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配对T检验比较CLP儿童和健康儿童自身及组间差异,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IOF水平距离方面,UCLP儿童健、侧患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2),健康儿童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平均为24.62±1.66mm,UCLP儿童健侧与健康儿童有差异(P=0.003)且健侧较大,患侧与健康儿童无差异。(2)在IOF垂直距离方面,UCLP儿童健侧患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且健侧距离大于患侧,健康儿童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平均为9.49±1.33mm,UCLP儿童健、患侧均与健康儿童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其中,健康儿童垂直距离大于健侧,患侧最小。(3)在IOC与中平面角度方面,UCLP儿童健、患侧之间和健康儿童左右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健康儿童平均为28.64°±4.25°,UCLP儿童与健康儿童有差异(健侧P=0.000;患侧P=0.016)且健康儿童角度较大。(4)在IOC与眶耳平面角度方面,UCLP儿童健、患侧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健康儿童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平均为49.49°±6.01°,UCLP儿童健、患侧与健康儿童间均无统计学差异。(5)在IOF形态方面,椭圆形IOF在UCLP儿童及健康儿童中占大多数(93%和87%);UCLP儿童中的IOF直径健、患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健康儿童IOF直径左右侧无差异,其中,矢状面IOF直径上UCLP儿童健患侧均与健康儿童有统计学差异(健侧P=0.007;患侧P=0.004),冠状面IOF直径上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6)在IOF的表面软组织厚度中,UCLP儿童健、患侧之间和健康儿童左右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健康儿童平均为10.58±1.57mm且与UCLP儿童健、患侧均无统计学差异。(7)在IOC与上颌窦的关系中,在两组样本中均未发现Ⅰ型眶下管的存在,且在两组中,Ⅱ型均占3/4左右,Ⅲ型均占1/4左右。结论本研究发现UCLP儿童与健康儿童在IOF与IOC的相关解剖位置结构上存在差异,提示CLP影响儿童的IOF和IOC的正常发育。同时,本研究的解剖数据可以在临床上对UCLP儿童进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或在该区域行相关手术时,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是,CLP儿童上颌骨发育过程中影响IOF及IOC的解剖形态的具体机制尚并不明确,未来需要更多的关于唇腭裂患者的解剖学研究。
热夏提·克然木[3](2021)在《Furlow反向双Z瓣术和咽后壁瓣成形术对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Furlow反向双Z瓣术和咽后壁瓣成形术对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我科30例腭裂术后已确诊为腭咽闭合不全的患者,患者于手术前先通过鼻咽纤维镜(Nasopharyngeal Fiberoscope,NPF)来检查腭咽闭合率,患者语音清晰度的评估可以采用语音治疗汉语构音测量表,并且记录患者的吹水泡持续时间。严格按照手术适应症,分别采用Furlow反向双Z术(延长软腭重构腭帆提肌),咽后壁瓣成形术(缩短咽腔以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并对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时效果进行评价,术后通过评估腭咽闭合功能、语音清晰度、吹水泡实验对比对方式综合评价不同手术的疗效。结果:在进行随访后,有30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手术切口无感染。术后6个月再次进行随访工作来以此评估患儿腭咽闭合的恢复情况。各项指标比对结果显示各组在术前、术后均为P<0.05,此时的数据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值均大于术前值。结论:30名患儿的语音清晰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临床上通过吹气泡实验、语音清晰度检测及头颅侧位片X线检测等来评估患者的腭咽闭合状况,以上三种方法操作比较便捷,且能够让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对术后患者腭咽情况闭合的随访,发现了Furlow术和咽后壁瓣成形术对患者的语音改善及腭咽闭合情况的改善起到了显着作用。
胡越涵[4](2020)在《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槽突裂髂骨移植修复术术后移植骨组织密度及体积的变化进行测量与分析,从而评估移植骨组织的质量,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8月-2019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牙槽突裂住院患者1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CBCT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术,并收集患者完整的术后1周及3个月的CBCT扫描影像资料,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图像上设定标志点,确定基准平面。Mimics软件测量分析牙槽突裂髂骨移植术后移植骨组织与对侧正常牙槽骨松质骨密度的变化,以及通过三维重建测量移植术区骨组织体积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骨密度的测量:术后1周时移植髂骨松质骨平均骨组织密度为623.00±63.41HU,对侧牙槽骨松质骨平均密度密度为604.27±48.06 HU;术后3个月髂骨组平均骨组织密度为480.13±40.13,对侧牙槽骨松质骨平均骨组织密度为595.46±44.8HU。在术后1周时,移植髂骨松质骨的平均骨组织密度高于对侧正常的牙槽骨松质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移植髂骨组骨组织密度低于对侧牙槽骨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对侧牙槽骨松质骨,术后1周和3个月时的骨组织密度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髂骨松质骨的骨密度在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具有差异,骨密度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移植骨体积:术后3个月时,移植骨体积较术后1周时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性别变量,比较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体积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BCT软件与Mimics软件结合运用于牙槽突裂术后骨组织质量的测量,是一种既科学可行又便于推广的方法。2.术后3个月时,移植骨组织的体积减少,骨密度低于正常牙槽骨松质骨,为临床医生后续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龚昕[5](2020)在《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数字化技术建立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评价其对鼻、上颌牙槽骨的塑形效果。方法:使用口内扫描仪(Trios,3Shape,丹麦)获取单侧唇腭裂(UCLP)和双侧唇腭裂(BCLP)婴儿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各30个,与相应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在临床常用测量项目上的差异,并进行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检验。以口内扫描获取的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为基础;在虚拟环境中精确、量化移动牙槽骨各骨段,实现缩小牙槽骨裂隙,恢复正常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各分解步骤数字模型的设计;基于每个矫治阶段的数字模型设计矫治器的数字化模型;3D打印制作个体化鼻-牙槽骨塑形(NAM)矫治器,建立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并检测3D打印矫治器的精度。使用3d MDface系统采集10例UCLP婴儿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面部软组织图像,测量矫治前后鼻部形态的三维变化,评价其对鼻的塑形效果。通过对20例UCLP和15例BCLP婴儿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口内扫描数字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评价其对牙槽骨的塑形效果。结果: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石膏模型的各项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90。3D打印NAM矫治器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三维模型相比,UCLP的标准偏差为0.0544mm,BCLP的标准偏差为0.1924mm。全数字化NAM可显着改善UCLP婴儿的鼻部偏斜(P<0.01),鼻小柱比、鼻孔高度比、鼻孔宽度比和鼻小柱倾斜角的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牙槽骨的裂隙宽度、中线偏斜、矢状长度等测量项目在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结节间宽度在矫治后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扫描获取的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可替代传统石膏模型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能提高诊疗精度和效率、降低诊疗风险;不仅可以塑形鼻翼软骨,延长鼻小柱,明显提高鼻的对称性,改善鼻外观;还能有效矫正错位的牙槽骨段,缩窄牙槽骨裂隙,恢复正常牙弓形态。
徐晓琳[6](2019)在《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患者及正常儿童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差异性,研究UCLP患者与反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变异,探讨变异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口周力在错畸形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UCLP及反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同龄骨性Ⅲ类非唇腭裂反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龄正常儿童20例(男14例,女6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3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口周力和牙弓宽度、长度的测量。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息止位口周力测量,测量位点包括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侧龈缘。获取每个研究对象的上下颌石膏模型,用电子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牙弓的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对有差异性的变量采用LSD检验分别比较UCLP患者健患侧及反组与正常组之间、UCLP患者健患侧与反组之间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特征的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之间的联系。结果:1.口周力的差异性上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组的唇颊、舌侧口周力均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裂隙侧大于反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的唇颊侧、舌侧口周力也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非裂隙侧舌侧大于反组(P<0.05),但唇颊侧除上中切牙唇侧口周力大于反组(P<0.05)外,其余位点与反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口周力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唇颊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组的唇颊侧口周力均小于正常组(P<0.05);UCLP组双侧和反组相比,除下中切牙唇侧UCLP组小于反组(P<0.05)外,其余位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舌侧对比:UCLP组双侧和反组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于正常组,且UCLP组大于反组(P<0.05),除此之外其余位点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牙弓的差异性上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1)UCLP组裂隙侧和反组上牙弓各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组,且UCLP组裂隙侧小于反组(P<0.05);(2)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中、后段宽度及长度均小于正常组(P<0.05);UCLP组非裂隙侧与反组相比,UCLP组非裂隙侧上牙弓长度小于反组(P<0.05),但中、后段宽度与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牙弓前段宽度三组之间UCLP组最大、正常组次之、反组最小(P<0.05)。下牙弓三组之间对比结果:UCLP组双侧和反组下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大于正常组(P<0.05),而UCLP组与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UCLP和反患者与正常相比上颌唇颊、舌侧口周力大,下颌颊侧口周力小,下中切牙舌侧口周力大,上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下牙弓宽度及下颌长度大。2.UCLP患者与反患者相比上牙弓长度不足,裂隙侧牙弓窄,与唇侧及裂隙侧颊侧高口周力有关,口周力增高的原因可能是唇部术区瘢痕挛缩。3.UCLP患者和反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互作用,通过肌功能矫治器减少口周力对牙弓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牙弓畸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调整牙弓形态及颌骨位置有利于达到口周力内外平衡。
何恩亮[7](2018)在《两种方法在即刻种植术中修复软组织缺损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即刻种植时软组织不足的现象难以避免。一方面,这取决于拔牙后天然的拔牙窝。另一方面,患牙本身的根尖周病变及牙周病变常常导致软组织肿胀变性甚至吸收。这些软组织往往质地松软,并且携带较多病菌,术中必须将其去除以免病菌附着在种植体表面或其周围软硬组织。再者,拔牙术中倘若术者没有使用轻柔的手法并掌握“微创”的原则,而在术中使用暴力,原本已经缺乏的软组织很容易被拉扯撕裂甚至丢失。因此,必须寻找解决即刻种植后软组织不足的解决办法。硬腭游离软组织瓣移植早已被用于重建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在即刻种植术后能修补软组织缺损,增加角化牙龈黏膜宽度。但此方法必须开辟第二手术区,增加了二次创伤及患者的痛苦,并可能引起供区的感染、瘢痕等并发症,也破坏了供区的正常解剖结构。与此同时,手术的难度与手术时间也随之增加。另外有学者[1]发现,游离移植黏膜瓣在1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纤维蛋白为最新一代血浆提取物,其通过Medifuge离心制造机设置特定的变速离心技术来获取,含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及多种生长因子,能够调节和促进细胞的生长与增殖,具有加强和改善组织再生愈合能力的作用,已被应用于牙周术后及即刻种植术后软组织的修复[2]。但CGF纤维蛋白制造设备目前尚未完全普及,且成本费用昂贵,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异体(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组织补片是将异体(异种)组织内引发宿主细胞识别外来物质,进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膜结构及细胞内的成份进行提取,保留原产自细胞对细胞的生长、代谢具有非常重要调节功能的细胞外基质支架[3]。目前较广泛的应用于烧创伤等创面修复和整形外科领域,也应用于即刻种植后软组织的修复[4-5]。但它们均存在着一些不足:(1)原料来源狭窄,有伦理方面的顾虑,不易普及;(2)价格昂贵;(3)有传播病毒的危险。(4)国产的脱细胞真皮基质厚度为0.2mm0.5 mm,重建后增加软组织的厚度有限,无法达到过量增厚种植区的软组织厚度以进行美学修整[6]。唇颊侧梯形黏骨膜瓣松弛滑行封闭技术在口腔种植术、上颌窦瘘修复术、唇腭裂修复术及口腔外伤创面修复等临床操作上应用已久。就即刻种植而言,无须开辟另一术区、费用低廉、手术便捷是其最大的优点。但翻瓣术增加牙槽骨吸收的风险已经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7-9]。同时,把唇颊侧的非角化牙龈黏膜转移到种植体周围给种植体的长期稳定带来极大的风险[10]。临时冠树脂材料封闭技术是我科常用的修复即刻种植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技术。DMG临时冠材料Luxatemp-Handmix生物相容性良好,容易塑型,不易脱落,固化后收缩小,强度高,抛光性好,色泽佳[11]。配合粘接于邻牙的正畸托槽固位,临时冠树脂材料能在短期内固定于种植位点上,达到防止骨粉丢失的目的。同时,在多次对树脂材料的塑型后能引导牙龈乳头恢复以提高美学效果。研究目的通过对施行唇颊侧梯形黏骨膜瓣松弛滑行封闭技术或临时冠树脂材料封闭技术在修复即刻种植时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评价临时冠树脂材料封闭技术的效果,为解决即刻种植术后软组织不足提供新的可行方案。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进行即刻种植的患者。选择即刻种植后软组织量不足的患者48人,共60个牙位。其中30个牙位采用唇颊侧梯形黏骨膜瓣松弛滑行封闭技术(黏骨膜瓣封闭组),另外30个牙位采用临时冠树脂材料封闭技术(树脂材料封闭组)。对比两组:(1)手术区域牙龈有无牙龈撕裂、有无骨粉丢失;(2)种植体植入是否成功;(3)冠修复前是否需要行根向复位瓣或前庭沟加深术;(4)按照Jemt提出的牙龈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PIS)评价修复后牙龈乳头恢复的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其中(1)(2)(3)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4)计量资料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黏骨膜瓣封闭组术后20个牙位牙龈无撕裂,10个牙位牙龈肿胀撕裂,骨粉丢失;树脂材料封闭组术后30个牙位均无撕裂,骨粉无丢失。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黏骨膜瓣封闭组有29枚种植体植入成功,1枚种植体植入失败;树脂材料封闭组30枚种植体均植入成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黏骨膜瓣封闭组4个牙位不需行根向复位瓣或前庭沟加深术,26个牙位因角化牙龈黏膜缺失或前庭沟变浅影响进食与美观需行根向复位瓣或前庭沟加深术;树脂材料封闭组30个牙位均不需行根向复位瓣或前庭沟加深术。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黏骨膜瓣封闭组PIS为0、1、2、3、4分别有2、18、10、0、0个牙位;树脂材料封闭组PIS为0、1、2、3、4分别有0、13、15、2、0个牙位。两组PIS平均数分别为1.26和1.6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唇颊侧梯形黏骨膜瓣松弛滑行封闭技术与临时冠树脂材料封闭技术均能用于解决即刻种植后软组织不足的问题。两种技术中种植体植入成功率均较高。但唇颊侧梯形黏骨膜瓣松弛滑行封闭技术的牙龈撕裂率较高,骨粉丢失较多,且易造成角化牙龈黏膜丢失,修复前需行根向复位瓣或前庭沟加深术以增加角化牙龈黏膜宽度。两种技术对于龈乳头的恢复效果均一般。相比较而言,应用临时冠树脂材料封闭技术术后牙龈肿胀撕裂率低,能尽可能保留角化牙龈黏膜,成本低廉,技术敏感性低,值得临床推广,但需要继续研究以提高龈乳头的恢复效果。
周银辉,程丹,张卫[8](2016)在《罗库溴铵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量效关系及肌松残余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下不同剂量的罗库溴铵应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时的起效时间和肌松效应以及拔管时肌松残余发生率。方法:择期全麻小儿唇腭裂修复术96例,年龄16岁,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n=32)。麻醉入睡后,采用TOF-WatchSX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监测,定标成功后,静注罗库溴铵,A、B、C组应用剂量分别为0.6、0.9、1.2 mg/kg,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3组患儿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为100%。起效时间随剂量增加而缩短(P<0.05)。肌松维持时间随剂量增加而延长(P<0.05)。恢复指数Ⅲ组与II组、Ⅰ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II组与Ⅰ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松残余发生率Ⅲ组高于Ⅱ组和Ⅰ组(P<0.05),II组与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库溴铵0.6、0.9 mg/kg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获得满意的插管条件,起效和恢复迅速,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低。
程书玉[9](2013)在《舒适护理在唇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唇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把100例唇腭裂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舒适护理方法,包括术前宣教、环境、术后、喂养、安全等方面的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和情绪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较对照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让患儿在环境舒适、心理较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利于患儿的康复,是唇腭裂修复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孙小春,尚萍,刘秋新,陈慧丽[10](2010)在《明胶海绵在腭裂松驰切口填塞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明胶海绵应用于腭裂松驰切口的疗效。方法:将206例腭裂一期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25例使用明胶海绵填塞腭裂松弛切口患者为明胶海绵组,81例使用碘仿纱条填塞腭裂松驰切口患者为碘仿纱条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温、饮食情况、创口愈合及术后继发性出血等临床指标。结果:明胶海绵较碘仿纱条组术后发热少、主观感受好、创口愈合快,术后继发性出血少。结论:在腭裂松驰切口填塞明胶海绵较碘仿纱条效果好。
二、腭裂修复术失败原因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腭裂修复术失败原因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腭裂裂隙宽度与Sommerlad-Furlow法修复腭裂术后腭瘘发生率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腭裂患儿的一般情况 |
2.2 瘘孔患者的观测指标 |
2.3 单因素分析 |
2.4 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单侧唇腭裂儿童眶下孔及眶下管解剖结构-CBCT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
1.样本收集 |
1.1 样本来源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测量方法和内容 |
2.1 测量软件选择 |
2.2 眶下孔解剖结构研究 |
2.2.1 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
2.2.2 冠状面和矢状面眶下孔直径 |
2.2.3 形状及分类 |
2.2.4 表面软组织厚度 |
2.3 眶下管解剖结构研究 |
2.3.1 与中平面交角 |
2.3.2 与眶耳平面交角 |
2.3.3 与上颌窦关系 |
3.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1.研究样本 |
1.1 样本年龄分布图 |
1.2 样本性别分布表 |
2.相关数据比较 |
2.1 组内各参数比较 |
2.2 组间各参数比较 |
3.眶下孔形状及眶下管与上颌窦关系分类结果 |
3.1 眶下孔形状分类 |
3.2 眶下管与上颌窦关系分类 |
4.各参数平均数、众数、范围及中位数 |
4.1 单侧唇腭裂儿童相关数据 |
4.2 健康儿童组各参数相关数据 |
三、讨论 |
1.唇腭裂修复手术 |
2.研究样本量及对照组 |
3.健康儿童的测量数据 |
4.眶下孔水平及垂直距离 |
5. 眶下管与中平面交角 |
6.眶下管与眶耳平面交角 |
7.眶下孔直径及形状 |
8.眶下孔表面软组织厚度 |
9.眶下管与上颌窦关系 |
10. 唇腭裂儿童相关文献较少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眶下孔及眶下管相关解剖结构测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 |
病例一 牙槽嵴裂自体骨植骨术一例 |
病例二 牙槽嵴裂自体骨+CGF植骨术一例 |
病例三 牙槽嵴裂同种异体人工骨+CGF植骨术一例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Furlow反向双Z瓣术和咽后壁瓣成形术对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术前评估 |
3 研究方法与手术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Furlow反向双Z瓣术手术设计 |
3.3 咽后壁瓣的手术设计 |
3.4 术后处理 |
3.5 术后复查评估 |
4 统计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作者简介 |
临床病例 |
(5)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绪论 |
第一部分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准确性的比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模型获取 |
2.2.1 传统印模制取 |
2.2.2 数字化模型采集 |
2.3 模型测量内容与测量方法 |
2.3.1 模型测量内容 |
2.3.2 测量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的准确性 |
3.2 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 |
3.3 测量者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 |
4 讨论 |
4.1 样本选择 |
4.2 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骨的标志点 |
4.3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 |
4.4 口内扫描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的优势 |
4.4.1 提高安全性 |
4.4.2 扫描实时性和灵活性 |
4.4.3 高效性 |
4.4.4 便于资料长期保存 |
4.4.5 避免个别托盘的交叉感染 |
4.5 口内扫描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存在的问题 |
4.5.1 口内扫描系统的改进 |
4.5.2 唇腭裂婴儿本身固有的因素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 |
1 文献回顾 |
1.1 唇腭裂序列治疗 |
1.2 唇腭裂婴儿术前矫治的发展 |
1.3 数字化技术在唇腭裂婴儿术前矫治中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口内扫描获取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三维数字化模型 |
2.2 矫治过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模型设计 |
2.2.1 三维重建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 |
2.2.2 牙槽骨的分割、虚拟移动及数字化模型设计 |
2.3 NAM矫治器数字化模型设计 |
2.3.1 矫治器数字化模型设计 |
2.3.2 鼻撑数字化模型设计 |
2.4 3D打印生产NAM矫治器 |
2.4.1 3D打印生产矫治器和鼻撑 |
2.4.2 NAM矫治器制作完成 |
2.5 3D打印矫治器精度检测 |
2.6 全数字化NAM临床矫治流程 |
2.6.1 牙槽骨塑形(alveolar molding) |
2.6.2 鼻软骨塑形(nasal cartilage molding) |
3 结果 |
3.1 3D打印矫治器精度检测结果 |
3.2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口内扫描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4.2 CAD/CAM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4.3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工作流程 |
4.4 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临床评价 |
一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鼻部矫正效果的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设备 |
2.3 图像采集与处理 |
2.3.1 图像采集 |
2.3.2 数据处理 |
2.4 鼻部软组织测量内容 |
2.4.1 确立坐标系 |
2.4.2 面部软组织标志点与鼻部测量项目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图像采集次数 |
3.2 统计学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3dMDface应用于唇腭裂婴儿面部软组织评价的优势 |
4.2 图像采集 |
4.3 全数字化NAM矫治后鼻部形态的改善 |
4.4 3dMDface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软组织评价存在的问题 |
4.5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5 结论 |
二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牙槽骨矫正效果的三维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数字模型测量方法与测量内容 |
1.2.1 数字模型测量方法 |
1.2.2 数字模型测量内容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UCLP统计学分析结果 |
2.2 BCLP统计学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上颌牙槽骨的横向宽度 |
3.2 UCLP上颌牙槽骨塑形效果 |
3.3 BCLP上颌牙槽骨塑形效果 |
3.4 上颌牙槽骨数字模型重叠分析的意义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6)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设备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口周力对比分析结果 |
2 牙弓形态对比分析结果 |
讨论 |
1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因 |
3 偏倚的预防 |
4 研究结果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两种方法在即刻种植术中修复软组织缺损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附录一 病例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明胶海绵在腭裂松驰切口填塞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实验分组: |
1.1.2 治疗方法: |
1.2 术后观察及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患者发热情况: |
2.2 术后3天饮食情况: |
2.3 术后患者出血情况: |
2.4 术后患者创口愈合情况: |
3 讨论 |
四、腭裂修复术失败原因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腭裂裂隙宽度与Sommerlad-Furlow法修复腭裂术后腭瘘发生率的关联研究[J]. 吴敏,李承浩,李扬,龚彩霞,石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1(06)
- [2]单侧唇腭裂儿童眶下孔及眶下管解剖结构-CBCT测量研究[D]. 史芸.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Furlow反向双Z瓣术和咽后壁瓣成形术对于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临床疗效分析[D]. 热夏提·克然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D]. 胡越涵.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D]. 龚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骨性Ⅲ类患者口周力及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附20例病例报告)[D]. 徐晓琳. 青岛大学, 2019(02)
- [7]两种方法在即刻种植术中修复软组织缺损效果的对比研究[D]. 何恩亮.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8]罗库溴铵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量效关系及肌松残余的观察[J]. 周银辉,程丹,张卫.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6(05)
- [9]舒适护理在唇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J]. 程书玉.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11)
- [10]明胶海绵在腭裂松驰切口填塞中的应用[J]. 孙小春,尚萍,刘秋新,陈慧丽. 中国美容医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