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3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莹莹[1](2021)在《CD4+ T淋巴细胞计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衰弱状态评价中的监测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衰弱状态患者营养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渡云数据库筛选出2013年至2020年间符合条件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81例进行系统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方式、透析时长等一般资料,同时监测患者入院时测得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免疫及营养相关指标,运用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评估患者器官衰竭情况,结合埃德蒙顿衰弱量表,拟定本研究中适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衰弱评分。按入院时患者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3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cells/ul组共纳入67例,200cells/ul≤CD4+T淋巴细胞计数<544cells/ul组共纳入175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544cells/ul组共纳入139例。分析监测的各指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相关性图表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衰弱状态多见,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衰弱评分密切相关。在本研究38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总体衰弱患者占到36.48%(139/381);而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时(<544cells/ul,n=242),符合衰弱条件患者的比例高达53.72%(130/242),CD4+T淋巴细胞计数处于正常范围时(≥544cells/ul,n=139),衰弱患者比例仅为6.47%(9/139),差异显着(P<0.001)。入院时3组患者在血清总蛋白、血前白蛋白、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衰弱状态评分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皆<0.001),三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差异显着(P=0.02)。相关性分析发现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营养状态差高显着相关,提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做为营养状态与免疫状态的桥梁指标。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衰弱状态不容忽视,衰弱患者的营养状态与免疫状态相互影响。通过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时尽早的预防及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可能会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林成锦[2](2021)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CRF患者睡眠质量,探讨其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影响CRF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及中医病机。方法:调查2020年03月01日~2020年11月30日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部治疗的CRF患者进行基本信息的收集,采集实验室指标,使用PSQI评定睡眠质量,运用慢性肾衰病辨证信息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SPSS 22.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高睡眠质量组(PSQI≤7分):59人,占45.4%;低睡眠质量组(PSQI>7分):71人,占54.6%。2.CRF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脾肾气虚证56例(43.1%)、脾肾阳虚证48例(36.9%)、气阴两虚证11例(8.5%)、肝肾阴虚证15例(11.5%)。3.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中的CRF患者发生睡眠质量下降的人数居多,占比较高。4.脾肾气虚证中CRF患者的PSQI评分相较于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高(P<0.05)。5.高、低睡眠质量两组比较中,发现低睡眠质量组的年龄较高、CRF病程较长、拥有婚姻伴侣的比例较高(P<0.05)。6.高、低睡眠质量两组比较中,发现低睡眠质量组的HGB、ALB、eGFR较低,Scr较高(P<0.05)。7.中医证型与Scr的比较中,脾肾气虚证Scr水平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高(P<0.05);中医证型与eGFR的比较中,脾肾气虚证eGFR水平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低(P<0.05)。结论:1.CRF患者易发生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2.脾肾气虚证的CRF患者不仅易发生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且下降程度更为严重。3.随着年龄增长、缺少婚姻伴侣陪伴、贫血加重、低蛋白血症、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上因素都将增加CRF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的风险。4.CRF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5.CRF患者中医证型与Scr、eGFR存在一定关联。
刘正平[3](2021)在《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运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人体成分,探讨不同分期患者体液及营养状况,为CKD中晚期容量管理及营养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依据。2.研究CKD3-5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此探索CKD中后期病机演变规律,将分期与辨证相结合,为后续用药遣方提供新思路,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3.研究CKD3-5期患者中医舌象分布规律,为舌诊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依据,为中医辨证论治及预测疾病预后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且符合本研究制定的CKD3-CKD5期纳入标准的患者9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参考2002年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人体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记录人体成分指标。使用ZMT-1A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系统相机拍摄并保存舌象照片,记录患者的舌色、舌形、苔色、苔质特征。将获得的全部数录入数据库保存,并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探索不同分期CKD患者的中医证型、舌象分布规律及人体成分的变化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5例CKD3-5期患者,纳入男性54例,女性41例,其中最大年龄为88岁,最小年龄24岁。本次研究的CKD患者,原发病构成前三名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逐渐加重,肾性贫血、肾性骨病、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在CKD5期有超过95%患者存在肾性贫血。2.CKD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型分布不同,本虚证:CKD3期以脾肾气虚证(27.6%)、肝肾阴虚证(27.6%)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脾肾阳虚证(20.7%)、气阴两虚证(13.8%)、阴阳两虚证(10.3%);CKD4期以脾肾阳虚证(38.9%)最多见,其次排序为阴阳两虚证(27.8%)、气阴两虚证(16.7%)、肝肾阴虚证(11.0%)、脾肾气虚证(5.6%);CKD5期以脾肾阳虚证(41.7%)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脾肾气虚证(25.0%)、阴阳两虚证(20.9%)、气阴两虚证(6.2%)、肝肾阴虚证(6.2%)。标实证:CKD3期以湿热证(38.0%)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湿浊证(20.7%)、血瘀证(20.7%)、水汽证(10.3%)、风动证(10.3%);CKD4期以血瘀证(44.4%)最为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湿热证(22.2%)、湿浊证(16.7%)、水汽证(16.7%)、风动证(0.0%);CKD5期以湿热证(31.2%)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血瘀证(27.1%)、湿浊证(18.8%)、水汽证(14.6%)、风动证(8.3%)。3.不同CKD分期患者的部分人体成分存在差异:①体液指标:CKD4期的ECV%、ECV/TBW、ECV/ICV%明显高于 CKD3 期和 CKD5 期(P<0.05),且 CKD4 期和 CKD5期患者的平均浮肿指数(ECV/TBW)大于0.390,提示CKD4期、CKD5期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液体超负荷的情况。②营养指标:不同CKD分期患者的体重指数、蛋白质%、无机盐%、肌肉量%、体脂肪%、去脂体重%,身体细胞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不同分期患者的相位角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与CKD3期相比,CKD4期与CKD5期均显着降低(P<0.05)。提示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患者体内细胞数量及细胞膜功能受损加重,患者的营养状态也越来越差。4.人体成分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身体总水分与ALB呈负相关;体脂肪与Hb呈正相关,与BUN呈负相关。BMI与Hb成呈正相关,与BUN呈负相关;细胞外水分与ALB呈负相关;细胞外水比率与ALB成负相关;相位角与Hb、ALB呈正相关;内脏脂肪面积与Hb呈正相关;腹围与Hb呈正相关。5.不同分期的CKD患者舌象分布不同:①舌色:CKD3-CKD5期患者均以青紫舌最为多见,且随着疾病进展,淡白色比例增加。②苔色:CKD3-5期均以黄苔最多见,白苔逐渐增加,焦黄苔减少。③舌形:95例CKD患者以胖舌最为多见,但随着疾病进展,瘦舌比例有所增加。不同分期的CKD患者齿痕舌、点刺舌、裂纹舌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④苔质:95例CKD患者以厚苔为主,且随着疾病进展,厚苔比例逐渐增加。纳入的CKD患者中超过一半为腻苔,且由CKD3至CKD5期,正常苔比例减少,腻苔和腐苔的比例增加。纳入的CKD患者剥苔较少见,仅有4例为剥苔。结论:1.CKD3期发展至CKD5期,本虚证由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逐渐发展为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CKD3-5期标实证均以湿热证、血瘀证为主。2.CKD4期、CKD5期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液体超负荷的情况。随着肾功能损害加重,相位角降低,提示患者营养状态越来越差。3.人体成分与部分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当CKD患者ALB降低时,CKD患者身体总水分、细胞外水、细胞外水比率升高,而全身相位角降低。当患者Hb降低时,体脂肪、相位角、内脏脂肪面积、腹围均降低。但本研究未发现血肌酐水平与人体成分有相关关系。4.CKD3-5期患者舌色均以青紫舌为主,苔色以黄苔为主;CKD3期舌形以胖舌多见,CKD4、5期以舌适中多见,CKD3、4、5期患者齿痕舌、点刺舌、裂纹舌分布无显着差异;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厚苔、腻苔、腐苔比例增加。
卢晶晶[4](2021)在《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估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导师的辨证思路以及用药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通过样本量估算得到需要的样本量为62例。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福州市中医院肾病科门诊62例符合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第九版《内科学》中慢性肾炎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疗程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尿镜检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治疗方案对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基线资料: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肾功能、尿镜检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之间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高于对照组的67.86%,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分93.10%,高于对照组的62.07%,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疗效指标:(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尿镜检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尿镜检红细胞数、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安全性指标: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收集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肾健脾通络方配合西医常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2、益肾健脾通络方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降低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镜检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医证候积分;3、益肾健脾通络方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后,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镜检红细胞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的下降幅度高于单纯西医治疗;4、益肾健脾通络方在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
边红萍[5](2021)在《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工作以2.5%腺嘌呤混悬液灌胃与单侧输尿管结扎两种方法复制CRF大鼠模型,以金匮肾气丸“补益肾气”为治法,研究肺、肾、膀胱上APQ1-4的表达,探讨机体水液代谢的调控与机理,评价中医“肾主水”理论的科学性,为金匮肾气丸在中医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与干预水液代谢调控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n=20只)和腺嘌呤造模组(n=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2.5%的腺嘌呤悬浊液剂量为250mg/(kg·d)灌胃复制CRF模型4周,两组中各取10只大鼠进行血、尿肾组织病理检测,评估腺嘌呤CRF大鼠模型。剩余4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CRF模型组、金匮肾气丸中剂量、金匮肾气丸高剂量4组,每组10只。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对应浓度剂量金匮肾气丸溶液灌胃,正常组、CRF模型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治疗4周,比较各组大鼠24h-UTP,血常规、血生化与肾脏病理指标。2金匮肾气丸治疗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只)和UUO造模组(n=40只)。采用UUO手术法复制CRF模型,将大鼠10%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在左肾下极临近肾门处及输尿管的上1/3处用0#丝线结扎并剪断,缝合肌肉皮肤组织。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开腹,仅钝性分离左侧输尿管并不予以结扎;正常组不做任何手术处理。UUO术后2周随机抽取10只大鼠评估UUO法CRF大鼠模型。剩余40只大鼠再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金匮肾气丸中剂量组、金匮肾气丸高剂量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采用蒸馏水灌胃;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给予对应浓度剂量的金匮肾气溶液灌胃,疗程4周,比较各组大鼠的24h-UTP,血常规与生化、肾脏病理指标。(正常组同实验第一部分)3.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金匮肾气丸治疗4周,腺嘌呤灌胃与UUO法CRF各组大鼠获取肾脏、肺脏、膀胱组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应的水通道蛋白AQP1、AQP2、AQP3、AQP4,将不同蛋白条带图像用Image J软件进行灰度值分析,对应DAPDH蛋白条带作进行数据矫正。4.采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定义为统计差异性显着。研究结果1.腺嘌呤造模组4周大鼠24h U-TP、BUN、Scr与正常组比较均增高,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CRF病理表现一致。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组与腺嘌呤模型组24h U-TP、BUN、Scr水平比较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金匮肾气治疗组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腺嘌呤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减轻。2.UUO术后2周大鼠24h U-TP、BUN、Scr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升高,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UUO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CRF病理表现一致。金匮肾气丸各治疗组与UUO模型组24h U-TP、BUN、Scr水平比较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金匮肾气治疗组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UUO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减轻。3.各组大鼠肾脏、肺脏、膀胱AQP蛋白检测中(1)腺嘌呤模型组大鼠肾脏AQP1-4与膀胱AQP3表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肺脏AQP1与膀胱AQP1表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UUO模型组大鼠肾脏AQP1与AQP4、肺脏AQP1、膀胱AQP4表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膀胱AQP3表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3)腺嘌呤CRF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治疗组肾脏AQP1-4均有下调,与腺嘌呤模型组比较统计有差异显着性(P<0.05)。膀胱AQP1水平上调,与腺嘌呤模型组比较统计有差异显着性(P<0.05)。(4)UUO金匮肾气丸高剂量治疗组膀胱AQP4蛋白明显上调,与UUO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金匮肾气丸可以改善腺嘌呤与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质量,改善肾功能,减少24h尿蛋白定量,减轻大鼠肾脏的病理损害,可不同程度改善肾脏纤维化损伤程度。2、金匮肾气丸治疗UUO与腺嘌呤CRF大鼠,通过调节不同种类与部位AQP表达发挥作用。两者侧重有不同,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CRF主要下调肾脏AQP1-4和上调膀胱AQP1表达。金匮肾气丸治疗UUO大鼠,其肾脏与肺脏AQP2、AQP3、AQP4表达上调不显着,而以膀胱AQP4蛋白表达上调突出。
张耀夫[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辨体质、辨病、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的临床综合征。终末期肾脏病需要透析及肾移植治疗,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赵进喜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CKD及内分泌代谢病的相关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总结专家治疗CKD的经验,对于寻求中医药防治CKD的有效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总结赵进喜教授运用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诊治CKD的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门诊,确诊为CKD并经赵进喜教授开具处方的患者医案。利用SPSS26.0、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及Force Atlas图布局算法,对四诊信息、证候、体质、用药、分期、原发病等进行频次统计,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分期、体质、证候、症状、用药之间的关系,挖掘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治CKD的经验。结果:研究纳入345例CKD病例。其中1期111例,2期54例,3期70例,4期53例,5期57例。既往已明确病理诊断则以病理诊断为主,若未行病理检查则以临床诊断为主。如明确病理诊断为IgA肾病的病例则不纳入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例中。纳入病例的原发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kidney disease,DKD)、IgA肾病等。全部纳入病例的体质分布结果:少阳体质最多,其次是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及太阳体质。症状分布结果:夜尿频多、畏寒肢冷、浮肿较多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多见夜尿频多、畏寒肢冷、浮肿;原发病为DKD的患者多见浮肿、大便干、气短;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患者多见大便稀溏、夜尿频多、咽干。1期患者多见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大便干;2期多见夜尿频多、大便稀溏、浮肿;3期多见夜尿频多、大便稀溏、畏寒肢冷;4期多见浮肿、大便干、气短;5期多见浮肿、夜尿频多、大便不畅。太阳体质的患者多见咽痛,阳明体质多见夜尿频多、大便干,少阳体质多见心情忧郁,太阴体质多见大便稀溏,少阴体质多见夜尿频多,厥阴体质多见性急易怒。全部纳入病例的舌脉分布结果:舌质紫暗、舌苔腻较多见,脉沉、脉弱较多见;四诊综合信息分布结果:脉沉、舌质紫暗、舌苔腻、夜尿频多、畏寒肢冷、浮肿较常见;中医证候分布结果:血瘀证最常见,其次是水湿证、湿浊证。不同原发病及分期的证候分布结果: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多见血瘀证、阴虚者、水湿证;原发病为DKD的多见血瘀证、水湿证、湿浊证;原发病为IgA肾病的多见血瘀证、气虚证、郁热证,1期常见血瘀证、阴虚者、郁热证;2期常见血瘀证、水湿证、郁热证;3期常见血瘀证、湿浊证;4期常见血瘀证、水湿证、湿浊证;5期常见湿浊证、血瘀证、水湿证。血瘀证在所有体质均最常见,除血瘀证外,太阳体质常见气虚证;阳明体质常见湿浊证;少阳体质常见郁热证;太阴体质常见气虚证、水湿证;少阴体质常见阴虚证、湿浊证;厥阴体质常见肝阳证。赵进喜教授治疗CKD的常用药物依次为黄芪、丹参、当归、土茯苓、川芎等。从1期至5期,蝉蜕、僵蚕、姜黄、熟大黄等药的使用率呈升高趋势,黄芩、连翘、白花蛇舌草等药的使用率呈下降趋势。药性以寒性(寒、微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肝经的药最多,其次是肺、脾、胃及肾经。药物功效以祛风、清热、解毒、利水等为主。部分药物使用剂量较固定,如石韦30g、防风6g,部分药物使用剂量跨度较大,如黄芪15-150g、熟大黄3-30g。丹参、当归、土茯苓等药在各期中平均剂量无明显变化,而黄芪、熟大黄等药的平均剂量会随分期增加而升高。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与夜尿频多、畏寒肢冷、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关系密切,原发病为DKD的患者与脉沉、舌质紫暗、浮肿关系密切。1期患者与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脉细关系密切,2期与脉沉、夜尿频多、大便稀溏、舌质红苔黄腻关系密切,3期与夜尿频多、腰膝酸软、舌质红苔黄腻关系密切,4期与舌质紫暗、脉沉、浮肿关系密切,5期与舌苔腻、脉沉、舌质紫暗、浮肿、食少纳呆关系密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体质分别与咽痛、大便不畅、心情忧郁、大便稀溏、夜尿频多及性急易怒关系密切。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与阴虚证、郁热证、湿热证关系密切,原发病为DKD的与血瘀证、水湿证、湿浊证关系密切。1期患者与阴虚证、郁热证、阳虚证、湿热证关系密切,2期与郁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关系密切,3期与血瘀证、阴虚证、湿浊证关系密切,4期与血瘀证、水湿证、湿浊证关系密切,5期与湿浊证、水湿证、气虚证关系密切。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体质分别与湿热证、郁热证、气虚证、阴虚证、肝阳证关系密切。证候与药物的关联分析结果:血瘀证与黄芪、当归、丹参、川芎、土茯苓、蝉蜕关系密切,水湿证与黄芪、蝉蜕、丹参、绵萆薢、川芎、土茯苓关系密切,湿浊证与黄芪、蝉蜕、姜黄、川芎、当归、丹参、熟大黄关系密切,气虚证与黄芪、石韦、蝉蜕、绵萆薢、穿山龙、茯苓关系密切,阴虚证与丹参、黄芩、赤芍、白芍、柴胡、山萸肉关系密切,郁热证与黄芩、柴胡、法半夏、陈皮、白芍、茯苓关系密切,阳虚证与防风、山萸肉、茯苓、炒白术、猪苓、法半夏、炒苍术、陈皮、乌药关系密切,湿热证与赤芍、姜黄、白芍、炒苍术、炒白术、山萸肉、金钱草关系密切,气滞证与柴胡、法半夏、陈皮、乌药、紫苏叶关系密切,痰热证与黄芪、法半夏、蝉蜕、柴胡、陈皮关系密切,饮停证与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知母、柴胡关系密切。太阳体质与黄芪、连翘、黄芩、防风关系密切,阳明体质与绵萆薢、土茯苓、石韦、蝉蜕、熟大黄关系密切,少阳体质与柴胡、法半夏、白芍、陈皮关系密切;太阴体质与绵萆薢、当归、川芎、石韦关系密切,少阴体质与黄芪、丹参、蝉蜕、土茯苓、川芎关系密切,厥阴体质与丹参、当归、川芎、黄芪、蝉蜕关系密切。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与姜黄、僵蚕、熟大黄、法半夏、陈皮、柴胡关系密切,原发病为DKD的患者与黄芪、石韦、穿山龙、绵萆薢、土茯苓、川芎关系密切,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患者与防风、石韦、绵萆薢、土茯苓、黄芪、紫苏叶、白花蛇舌草关系密切。体质、证候、分期、症状、药物关系网络图显示,分期与证候存在趋向性,随着分期增加,相关证候由郁热证、阴虚证、湿热证、气滞证等逐渐向气虚证、饮停证、湿浊证、血虚证等证候转化。不同体质中有某些症状较为突出,不同体质相关联的证候、药物也有所差异,体质从化在CKD患者的证候、症状中有重要地位。药物聚类结果显示,治疗CKD的常用药对有三七、水蛭;桑白皮、葶苈子;鬼箭羽、牛蒡子等。常用药串有绵萆薢、土茯苓、穿山龙、石韦;当归、川芎、丹参;姜黄、熟大黄、僵蚕、蝉蜕等。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赵进喜教授治疗CKD的核心处方为黄芪、当归、丹参、川芎、土茯苓、绵萆薢、蝉蜕、穿山龙、石韦、防风、赤芍、僵蚕、姜黄、熟大黄、黄芩、茯苓、白芍、猪苓、陈皮、法半夏、牛蒡子。不同分期的核心处方,药物各有特色。结论:不同体质、原发病、分期的CKD患者表现的症状、证候及用药各有特点。CKD的证候中,虚证以气虚较为常见,实证以血瘀、水湿、湿浊较为常见。早期多见血瘀、水湿、阴虚、郁热、湿热等证候,晚期多见湿浊、血瘀、水湿、气虚、饮停、血虚等证候。赵进喜教授治疗CKD的核心药物是黄芪、当归、丹参、川芎、土茯苓、绵萆薢,常用药物组合有绵萆薢、土茯苓、穿山龙、石韦;姜黄、熟大黄、僵蚕、蝉蜕等。治疗上强调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重视内外同治、上下同治、前后同治,强调和胃泄浊,辨病突出辨原发病及分期,在抓住基本病机的基础上进行辨体质及辨方证。
董娟[7](2021)在《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失代偿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中TGF-β1、Col Ⅳ的影响,从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角度探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1.随机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灌肠方进行结肠透析,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尿毒清颗粒进行结肠透析,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肾功(Scr、BU N、UA)、血脂(CHOL、TG)、电解质(Ca、P、K、CO2)、血常规(WBC、RBC、HB)、肝功(ALT、AST)、血清TGF-β1、Col Ⅳ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指标变化情况,分析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通过量化其中医证候积分来分析其疗效。结果:1.临床总疗效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0.56%,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实验室各指标的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Scr、UA)、肾小球滤过率(GFR)、电解质(Ca、P)、血脂(CHOL、TG)、血常规(HB)等各指标,发现两组中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WBC、RBC)、肝功(ALT、AST)、肾功(BUN)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发现两组中差异均不显着(P>0.05)。3.血清TGF-β1、Col Ⅳ的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GF-β1、Col Ⅳ水平,试验组与对照组中TGF-β1、Col Ⅳ水平较前改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或P<0.01)。5.中医症状的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较前改善,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中药结肠透析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降低血清中TGF-β1、Col Ⅳ的浓度水平。提示中药结肠透析可通过降低患者的TGF-β1、Col Ⅳ,抑制肾间质纤维化进展,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病情、延缓CRF进展的目的。
杨小双[8](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童安荣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导师童安荣治疗慢性肾衰的处方,研究其临证用药组方规律和学术思想。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经验思路,更好的继承导师童安荣的学术思想。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从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导师童安荣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专家门诊亲自诊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175例,共424首处方。通过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的慢性肾衰患者病例,将病例信息录入Excel表中,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软件“统计分析”模块对病案的一般信息、证型、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分析。通过软件中的“方剂分析”板块,统计高频药物、药物关联规、聚类分析核心组合,总结导师童安荣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结果对175例患者,424首处方分析,导师在辨治慢性肾衰证型,临床以脾肾气虚,湿热瘀阻证占比最高,占比为46.7%。通过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分析可知,常用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药物为主,佐以凉性、热性药,五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以脾、肺、肝、胃、肾经为主,共涉及139味中药,排名前15位的高频药物分别为柴胡、茯苓、黄芪、枳壳、姜黄、僵蚕、黄芩、蝉蜕、砂仁、半夏、山药、山茱萸、生地黄、陈皮、党参。由平台聚类分析得出6个核心组合:(1)柴胡,黄芪,茯苓,党参,蝉蜕,僵蚕,姜黄,山药,生地黄,山茱萸;(2)半夏,茯苓,柴胡,陈皮,黄芪,山药,山茱萸,黄芩;(3)白芍,白术,柴胡,黄芪,党参,枳壳,蝉蜕,僵蚕,姜黄,黄芩;(4)柴胡,茯苓,枳壳,黄芪,砂仁,山药,蝉蜕,僵蚕,姜黄,白芍;(5)半夏,白术,柴胡,黄芩,茯苓,香附,蝉蜕,僵蚕,姜黄,砂仁;(6)柴胡,黄芪,蝉蜕,僵蚕,姜黄,茯苓,砂仁,黄芩,白术,枳壳。结论(1)导师治疗CRF常用甘、辛、苦味药物入脾、肾、肝经,常用柴胡、茯苓、黄芪等药物,证型以脾肾气虚、湿热瘀阻证多见。(2)导师认为慢性肾衰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以湿热、瘀血、痰浊为标,气机升降失调是疾病的关键,临床掌握药物及脏腑的升降特性,擅用经方,重视辨病,谨察病机,结合辨证,通过重视调理脾胃,注重疏肝,调畅脏腑气机升降,从而治疗慢性肾衰。
朱俊[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潘飞翔[10](2020)在《CKD3-4期合并MB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结肠透析延缓肾衰进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及骨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并探讨其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和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理化指标的影响,评价中药结肠透析的临床疗效,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辨证和临床上选择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对235例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及骨异常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等情况进行查阅汇总,并进行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总结出该阶段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候的发展演变规律。2.通过对188例住院进行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联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及骨异常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病历资料的收集,统计治疗前后相关症状和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中药结肠透析对患者肾功能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干预作用。结果:1.235例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中医证型表现为纯虚证35例(包括气虚证19例,气阴两虚证3例,气血两虚证5例,阳虚证6例,阴阳两虚证2例)和虚实夹杂证200例。本虚证中气虚证106例,占45.11%;阳虚证62例,占26.38%;阴虚证43例,占18.30%;血虚证24例,占10.21%。标实证中水湿证74例,占37%;瘀血证61例,占30.5%;湿热证51例,占25.5%;溺毒证14例,占7%。2.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湿热证和瘀血证在慢性肾脏病3和4期间的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水湿证和溺毒证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3.阴虚证和瘀血证在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势中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4.尿素氮、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钙、磷、甲状旁腺激素、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在不同证型患者中的平均水平存在差异(P<0.05)。5.188例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中进行常规治疗共117例,常规治疗联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共71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相关指标的平均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6..常规组总有效率64.11%,肠透组总有效率70.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改善,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在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血钾、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血钙、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有所回升,血肌酐、尿素氮、血糖、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磷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7.慢性肾脏病3期总有效率76.74%,4期总有效率57.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血压、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血红蛋白、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纯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并以虚实夹杂证为主。2.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湿证、湿热证和瘀血证贯穿慢性肾脏病3-4期病程始终。3.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和矿物质与骨异常的临床表现形式均不同程度的与中医证型的分布相关。4.主要检查化验指标(尿素氮、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钙、磷、甲状旁腺激素、血同型半胱氨酸、左心室质量指数)均不同程度的与中医证型的分布相关。5.中药结肠透析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更好改善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生化指标,其中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在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方面有优势。6.中药结肠透析联合常规治疗对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疗效优于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
二、113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3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D4+ T淋巴细胞计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衰弱状态评价中的监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就诊时一般临床特点 |
2.2 各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2.3 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衰弱评分及预后生存情况的比较 |
2.4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2.5 慢性肾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回归分析 |
2.6 各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分析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营养与免疫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2)慢性肾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观察内容与方法 |
5.1 一般资料采集 |
5.2 睡眠质量评分 |
5.3 实验室指标收集 |
5.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基本情况 |
1.1 病例入组情况 |
1.2 一般资料情况 |
1.3 原发病情况 |
1.4 CRF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1.5 CRF患者睡眠质量分组情况 |
2 CRF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2.1 高、低睡眠质量组间CRF中医证型分布 |
2.2 CRF患者PSQI评分与中医证型分布比较 |
2.3 低睡眠质量组内CRF中医证型与PSQI评分比较 |
3 CRF患者睡眠质量一般影响因素的比较 |
3.1 性别 |
3.2 年龄 |
3.3 婚姻状况 |
3.4 CRF病程 |
3.5 有无服用安眠药 |
3.6 其他一般资料比较 |
4 高、低睡眠质量组间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5 CRF患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研究背景 |
1.1 西医研究背景 |
1.2 中医研究背景 |
2 高、低睡眠质量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分析 |
3 低睡眠质量组内CRF中医证型与PSQ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4 CRF患者睡眠质量一般影响因素分析 |
4.1 发病率 |
4.2 年龄 |
4.3 婚姻状况 |
4.4 CRF病程 |
4.5 原发病 |
5 CRF患者睡眠质量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
6 CRF患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7.1 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7.2 本研究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学认识 |
1 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名的认识 |
2 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型分布 |
4 慢性肾脏病舌象特征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生物电阻抗法在慢性肾脏病的运用 |
1 生物电阻抗法的原理 |
2 生物电阻抗法在慢性肾脏病的运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
2.2 患者的CKD分期情况 |
2.3 CKD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4 CKD不同分期人体成分的变化情况 |
2.5 CKD不同分期舌象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3.2 CKD不同分期人体成分情况 |
3.3 CKD不同分期中医证型分布 |
3.4 CKD不同分期的舌象特征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分组标准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分期 |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同时具备) |
4 排除标准(具备任何一项)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治疗方案 |
7.1 基础治疗 |
7.2 分组治疗 |
8 观测指标 |
8.1 一般信息 |
8.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8.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9 疗效判定标准 |
9.1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
9.2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9.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0 安全性评价 |
10.1 安全性分级 |
10.2 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 |
11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
3 两组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
4 临床疗效评定 |
5 中医疗效评定 |
6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流行病学 |
2 现代医学研究 |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
2.2 西医治疗 |
2.3 预后 |
3 中医理论依据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对“血尿”与“蛋白尿”的中医认识 |
3.4 古今名医经验 |
3.5 导师辨证思路 |
3.6 益肾健脾通络方的组方依据 |
3.7 益肾健脾通络方的方解 |
3.8 益肾健脾通络方的部分药物药理研究 |
4 益肾健脾通络方的疗效分析 |
4.1 临床疗效分析 |
4.2 中医疗效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慢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动物分组 |
1.5 给药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2.3 各组大鼠血常规与生化指标 |
2.4 各组大鼠24hU-TP |
2.5 腺嘌呤复制CRF大鼠模型 |
2.6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形态 |
2.7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金匮肾气丸治疗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动物分组 |
1.5 UUO法复制CRF大鼠模型 |
1.6 给药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2.3 各组大鼠血常规与生化指标 |
2.4 各组大鼠24hU-TP |
2.5 UUO法复制CRF大鼠模型 |
2.6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外形 |
2.7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1.4 实验AQP检测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肾脏AQP蛋白检测结果 |
2.2 各组大鼠肺脏AQP蛋白检测结果 |
2.3 各组大鼠膀胱AQP蛋白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附录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三 水通道蛋白(AQPs)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的科研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辨体质、辨病、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认识及治法 |
1 CKD的中医病名 |
2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脏病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
3 现代医家对慢性肾脏病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1 饮食干预 |
2 生活方式干预 |
3 药物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辨体质、辨病、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赵进喜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标本虚实证候诊断标准 |
附录2 三阴三阳体质判断标准 |
个人简介 |
(7)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2.1.4 血清TGF-β1、Col Ⅳ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3.分组 |
4.治疗方法 |
4.1 常规治疗 |
4.2 分组治疗方案 |
5.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检测指标 |
5.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7.统计学处理 |
临床资料 |
1.基本资料 |
2.分组 |
研究结果 |
1、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 |
2.1 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2.3 舌、脉象比较 |
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1 两组TGF-β1、Col Ⅳ比较 |
3.2 两组肾功能及GFR比较 |
3.3 两组血常规比较 |
3.4 两组肝功能、血脂比较 |
3.5 两组电解质比较 |
4.其它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讨论 |
1.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的认识 |
2.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肾衰竭与TGF-β1、Col Ⅳ的关系 |
4.尿毒清颗粒作为对照组的合理性 |
5.中药组方分析 |
5.1 方剂来源 |
5.2 方剂组成及方义分析 |
5.3 单味药物研究 |
6.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6.1 两组总体疗效分析 |
6.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6.3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症状的比较 |
6.4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
6.5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肾功能及GFR水平的影响 |
6.6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血脂的影响 |
6.7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
6.8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血常规的影响 |
6.9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6.10 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型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 |
7.对安全性指标的评估 |
8.课题研究特色 |
9.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二.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
(一)辨证分型治疗 |
(二)辨证分期治疗 |
(三)专方专药治疗 |
(四)单味药及中成药治疗 |
(五)中药结肠透析治疗 |
(六)中医其他治疗 |
三.慢性肾衰竭/肾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
四.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8)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童安荣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医案数据的童安荣经验挖掘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侯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案的收集与整理 |
2.2 录入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2.3 录入信息建立数据库 |
2.4 数据分析过程 |
结果 |
1.一般资料统计 |
1.1 性别统计 |
1.2 年龄段统计 |
2.证型统计 |
3.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统计 |
3.1 四气统计 |
3.2 五味统计 |
3.3 归经统计 |
3.4 功效统计 |
4.原发病及慢性肾脏病分期统计 |
5.频次统计 |
5.1 中药频次统计 |
5.2 症状频次统计 |
6.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7.核心处方聚类分析统计 |
讨论 |
1.医案信息分析 |
2.证型频次分析 |
3.用药规律分析 |
3.1 性味归经功效分析 |
3.2 高频药物分析 |
3.3 常用药对分析 |
3.4 核心组合分析 |
第二部分 童安荣治疗慢性肾衰临床经验 |
1.以五脏相关理论为基础 |
2.以升降理论为核心 |
3.重视脾胃 |
4.注重疏肝 |
5.重视辨病,谨察病机,结合辨证,随症加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衰的中医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9)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CKD3-4期合并MB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结肠透析延缓肾衰进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CKD3-4 期合并MB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结果 |
研究二 中药结肠透析延缓肾衰进程展的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CKD3-4 期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CKD3-4 期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113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D4+ T淋巴细胞计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衰弱状态评价中的监测意义[D]. 李莹莹. 青岛大学, 2021(02)
- [2]慢性肾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林成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D]. 刘正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益肾健脾通络方治疗脾肾气虚瘀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D]. 卢晶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D]. 边红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辨体质、辨病、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研究[D]. 张耀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TGF-β1、Col Ⅳ的影响[D]. 董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童安荣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D]. 杨小双.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9]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CKD3-4期合并MB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结肠透析延缓肾衰进程的临床研究[D]. 潘飞翔.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