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反维甲酸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体外侵袭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梁丽燕[1](2020)在《焦化聚集区PM2.5负载的PAHs对肺癌发生发展的贡献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汾渭平原地区作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第一次被提到蓝天保卫战“主战场”的地位,其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难下。山西省的焦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转型升级后,焦化聚集区PM2.5的污染情况得到显着改善,然而PM2.5负载PAHs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的致癌风险。目前,人们对于焦化聚集区的PM2.5-PAHs排放特征及其致癌健康风险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对PM2.5-PAHs结构、来源及组成等对肺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分子机制及其贡献尚不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焦化聚集区PM2.5以及PM2.5-PAH的排放浓度,研究了PAHs随季节变化的污染特征,解析PAHs环数分布和来源,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环数、不同来源的PAHs对于促进肺癌免疫逃逸-侵袭转移-血行性粘附的肿瘤学效应及其机制和贡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介休市义安工业园区大气PM2.5浓度变化范围为35.46271.21μg/m3,平均浓度为111.11μg/m3,17种PAHs的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33.034319.10 ng/m3,平均浓度为694.30 ng/m3,该采样点大气PM2.5及PM2.5-PAHs浓度水平要远高于我国北方其他工业城市。我们发现7种典型PAHs:IcdP,B[a]P,Dba,Chr,B[b]F,B[k]F,B[a]A致癌物的对总致癌风险贡献最大,其中5环PAHs对人体吸入暴露的致癌风险最大,对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远高于可接受风险。我们还发现,不同结构特征的PAHs对肺癌肿瘤生物学过程的贡献不同,秋冬季PM2.5附着的三环和四环的PAHs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过程中标志因子PD-L1表达的相关性较高,春季PM2.5附着的二环和三环PAHs可明显增加肺癌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能力,夏、秋季PM2.5附着五环PAHs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肿瘤细胞的肿瘤学效应的相关性最高,贡献率分析可以看出焦化来源的PAHs和交通来源的PAHs对肿瘤免疫逃逸的贡献更大,而焦化来源的PAHs诱导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效应发生的能力更强同时可诱导肿瘤细胞血行性黏附效应的发生。本研究通过研究山西省焦化产业园区PM2.5排放特征及其诱导的肿瘤学效应,分析其对肺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分子机制及其贡献程度,为当地有关部门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最大程度的优化区域环境质量,降低群众的健康风险。
滕继平[2](2018)在《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肺癌仍然是全球常见的第二位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70%。在过去的20年中针对NSCLC尤其是肺腺癌中多种驱动癌基因的分子畸变及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及深入的研究。依据基因突变情况采用相对应的靶向药物治疗,给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和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大量未知的癌基因未被发现或作用不明。至今肺癌依旧是一种异质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难治性恶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总体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深入研究非小细胞肺癌致病原因、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索早期诊断、监测和治疗肺癌的相关标记物和基因及免疫治疗靶点,依旧是研究重点、热点和研究的方向。ARHGAP10与Ras基因同源,同属于G蛋白超家族的其中一员,在多种人体正常组织及恶性肿瘤实验细胞系中表达阳性。ARHGAP10的过表达或缺失对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和迁移具有调控作用。但由于ARHGAP10结构的复杂性和其在不同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区域和调控方式有其独特性,目前人们对ARHGAP10在肺NSCLC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还未有研究报道。深入研究ARHGAP10在NSCLC中的表达与调控功能对于阐明ARHGAP10与NSCLC之间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有望为ARHGAP10相关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靶点,促进相关药物的研发。第一部分: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良性肺肿瘤组织和早、中、晚期三个不同阶段的NSCLC组织中ARHGAP10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分析不同阶段的肺癌组织中ARHGAP10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常用免疫组化指标、循环血肿瘤细胞及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ARHGAP10在NSCLC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初步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支持。方法选取120例样本,良性肺肿瘤组织和早、中、晚期三个不同阶段的NSCLC组织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P53、EGFR、VEGF、ARHGAP10四组中表达情况,免疫磁珠富集及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外周血循环血肿瘤细胞(CTC)计数情况,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及直接测序法检测EGFR突变情况,并对实验结果根据样本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类汇总。结果:1)ARHGAP10表达在良性肺肿瘤组织与NSCLC间有明显差异;随着肿瘤分期的严重程度ARHGAP10蛋白表达强度值逐渐降低,极个别甚至表达缺失。2)ki67、P53、EGFR、VEGF与ARHGAP10五项指标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彼此独立3)VEGF与ARHGAP10在四组中强阳性表达情况线条图有明显反向趋势。4)CTCS四组间阳性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92.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6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HGAP10阳性表达与CTCs>l之间两组比较无明显的相关性(P<0.01)。5)ARHGAP10阳性表达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EGFR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ARHGAP10阳性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类型类型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本实验提示ARHGAP10的表达与NSCLC发生、发展存在某种联系但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VEGF强阳性表达与ARHGAP10强阳性表达在不同NSCLC临床分期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负相关的可能性较大,在后续的实验中值得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关联。CTCS检测阳性对于NSCLC患者组有无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免疫组化的EGFR阳性结果并不能预测NSCLC一定存在EGFR基因突变,ARHGAP10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提示ARHGAP10可能与EGFR酪氨酸激酶途径信号通路关联性不高,在该信号通路是否有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价值需要仔细斟酌。第二部分: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的基础研究目的基于第一部分ARHGAP10与肺癌的不同阶段的研究,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ARHGAP10与人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的相关性。方法首先通过对选用的4种肺癌细胞系(A549、NCI-1975、NCI-H1299和NCI-H460)中ARHGAP10的蛋白水平和mRNA 水平进行检测。并在ARHGAP10低表达的细胞中转染ARHGAP10慢病毒表达质粒,随即通过WB和RT-PCR检测技术验证转染效果。同时观察ARHGAP10低表达的细胞中转染ARHGAP10慢病毒表达质粒后,取不同时间点检测该细胞系的增殖速率、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ARHGAP10在影响细胞生理功能改变的机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GSEA对其影响通路进行预测,并对信号通路中一些重要的关键因子进行验证。此外本研究还通过裸鼠荷瘤模型——转染前后的A549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后,观察肺组织癌灶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4种人肺癌细胞(A549,NCI-1975,NCI-H1299,NCI-H460)中ARHGAP10的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水平,数据显示NCI-1975和NCI-H1299两组细胞ARHGAP10表达水平相对较高,NCI-H460和A549两组细胞ARHGAP10表达水平相对较低。通过构建表达ARHGAP10的慢病毒质粒转染慢病毒,进而感染低表达的两组肺癌细胞A549和NCI-H460。ARHGAP10低表达的慢病毒感染肺癌细胞组其ARHGAP10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强。野生型细胞和转入慢病毒载体的两者增值速度在24h、48h和72 h皆高于ARHGAP10慢病毒转染组细胞(A549和NCI-H460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发现,感染过表达ARHGAP10慢病毒的A549和NCI-H460细胞组细胞数量减低,且侵袭抑制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GSEA方法检测结果提示远处转移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与ARHGAP10的表达呈负相关。分别检测ARHGAP10高表达的对远处转移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MP-2 MMP-9和VEGF)和Wn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β-catenin,c-myc 和 p21)。ARHGAP10 过表达 A549 细胞组的 MMP-9,MMP-2,β-catenin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皆显着降低,p21表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RHGAP10 过表达 NCI-H460 细胞组的 MMP-9,MMP-2,β-catenin 和 c-myc 蛋白表达水平皆显着降低,p21表达增加,差异各自具有统计学意义。用10mM氯化锂刺激过表达ARHGAP10的A549细胞组β-catenin在氯化锂刺激后表达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尾静脉注射转染Vector的A549+肺癌细胞裸鼠组分离出肺组织后,肉眼可见肺部肿瘤结节形成,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肿瘤细胞核大深染,呈现圆形,核仁明显,可见分裂象,胞浆丰富;尾静脉注射转染ARHGAP10过表达病毒的A549+肺癌细胞裸鼠组分离出肺组织后肉眼观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观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实验通过GSEA确定ARHGAP10可能在肺癌中调节的确切途径。应用富集分析发现远处转移(metastasis)通路和Wnt信号通路与ARHGAP10表达呈负相关。本实验通过生物技术转染病毒质粒,验证了高表达ARHGAP10对远处转移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MMP-9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 Wnt 信号通路关键因子(β-catenin,c-myc 和 p21)的影响。证实ARHGAP10的过表达可显着抑制多株人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并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在恶性肿瘤的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ARHGAP10或可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个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或可作为临床肺癌的治疗靶标。
孙倩[3](2015)在《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建立及其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男性和女性中均为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肺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非小细胞肺癌,通常起始于肺偏外部的组织,可能在出现症状和被诊断以前就已存在很长时间。关于肺癌发病和转移的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临床对此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肺癌发病和转移的机制并探索有效的诊疗方法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肺癌转移的研究途径分为体内和体外两种,体内途径多是通过动物体内的筛选来建立肺癌转移的实验模型,体外途径则主要是通过建立类似人工基质膜的生物膜系统来模拟转移的过程。二者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了肺癌转移诊疗研究的进展。迄今常用的肺腺癌细胞系如A549、SPC-A1等多取材于临床手术切除的标本,其分期较早,对于肺癌转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肺腺癌转移的细胞模型多是通过有限稀释法分离出亚克隆细胞株,再经动物体内的筛选,建立转移力高的细胞亚株。然而在体外培养时随着生长环境的不同,细胞特性也在不断变化,也可能发生如基因突变、基因异位或缺失等变化,其结果可能导致细胞产生生物学性状上的变化,这对于研究肿瘤转移的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不利的。恶性胸腹水的出现表明癌症已有浸润或转移。以晚期肺腺癌患者的胸水或腹水为瘤源培养建立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将减少因体外实验因素造成的对肺癌细胞内在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为研究肺癌转移的机制和识别肿瘤治疗靶点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学说为肺癌转移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趋势。从肿瘤干细胞理论的角度来探索肿瘤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可为进一步寻找治疗肺癌转移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上皮-间质转变(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指细胞由上皮表型向间质表型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引起肿瘤远处转移的关键步骤。因此探索所建立的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是否存在EMT现象,将为进一步揭示人肺腺癌转移发生的本质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人肺腺癌治疗的分子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以人肺腺癌患者恶性腹水为瘤源,经原代培养、传代,建立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 (Metastastic Lung Adenoarcinoma);2.研究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3.初步研究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是否具有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的生物学特性。方法:1.具有转移潜能的肺腺癌细胞系M-LAC (Metastastic Lung Adenoarcinoma)韵建立:离心分离法从人肺腺癌患者恶性腹水中分离获得肺腺癌细胞,优化最适合细胞生长的培养条件,采取差异贴壁法和胶原酶消化法结合去除成纤维细胞,纯化细胞系。2.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1)光镜观察细胞形态;(2)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群体倍增时间了解细胞生长与增殖特性;(3)检测克隆形成率了解细胞集落形成能力;(4)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细胞遗传学特性;(5)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荧光鉴定M-LAC的组织起源;(6)体外侵袭模型Matrigel-Transwell小室法分析M-LAC体外侵袭能力;(7)裸小鼠皮下接种M-LAC,观察其致瘤性,通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有无淋巴道及血道的转移;(8)检测有无支原体的污染,判断M-LAC是否符合建立细胞系的标准。3.研究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M-LAC的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生物学特性:(1)流式细胞仪比较M-LAC与对照组A549的肿瘤干细胞标志分子CD133含量的差异;(2) Western Blot法比较M-LAC与对照组A549的肿瘤干细胞标志分子Oct4和ABCG2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E-Cadherin和Vimentin含量的差异;(3)RT-PCR法比较M-LAC和对照组A549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Oct4、ABCG2)、血管生成因子VEGF-A、炎症因子TNF-α肿瘤抑制基因p53、Rb、肿瘤促增殖基因c-myc的表达量的差异。结果:1.以人肺腺癌患者恶性腹水为瘤源,经原代培养、传代,利用差异贴壁法与胶原酶消化法结合,成功纯化培养出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2.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在倒置显微镜下呈互不重叠的单层生长,细胞形态多样,表现为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细胞生长群体倍增时间为29.07±0.278 h,细胞增殖能力强;克隆形成率为17.8%,集落形成能力高;染色体核型以非整倍体核型为主,亚四倍体占分析核型的35%,余可见单倍体、超三倍体等核型,细胞染色体不稳定。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表明90%细胞表达Ⅱ型肺泡上皮标志蛋白SFTPC,免疫细胞荧光显示90%细胞表达上皮来源标志物Cytokeratin7,85%细胞表达上皮表型标记分子E-Cadherin,另有10%细胞表达间质表型标记分子中间丝波形蛋白Vimentin。 Matrigel-Transwell小室法结果表明M-LAC体外侵袭能力强于对照组A549;异种动物接种裸小鼠致瘤率为100%,淋巴道转移率50%,血道转移率25%;细胞系在培养过程中无支原体污染,。符合建系的标准。3.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得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与对照组A549的肿瘤干细胞标志分子CD133含量分别为8.095%和5.0%,M-LAC的CD133含量相对高于对照组A549。通过Western Blot法测得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组肿瘤干细胞标记分子Oct4蛋白相对表达量为3.586±0.024,对照组A549为2.912±0.013,M-LAC的Oct4蛋白的含量高于对照组A549;同时M-LAC组肿瘤干细胞标记分子ABCG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3.834±0.028,对照组A549为1.561±0.016,M-LAC的 ABCG2蛋白的含量高于A549。结果提示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具有转移潜能可能与肿瘤干细胞的比例高有关。4.通过Western Blot法测得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组上皮表型标记分子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36±0.017,对照组A549为1.431±0.018,M-LAC的E-Cadherin蛋白的含量相对低于A549。同时测得M-LAC组间质表型标记分子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064±0.028,对照组A549为1.022±0.027,M-LAC的Vimentin蛋白的含量相对高于A549。结果表明上皮性标志蛋白含量降低,间质性蛋白含量增高,提示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具有转移潜能可能与细胞发生了上皮-间质转化有关。5. 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示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在肿瘤干细胞标记分子CD133、Oct4、ABCG2的基因表达量上均高于对照组A549。同时M-LAC在肿瘤抑制基因p53、Rb、促增殖基因c-myc、炎症因子TNF-α、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基因表达量上也相对高于对照组A549细胞。其结果可能与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增殖能力高及具有转移潜能相关。结论:1.以人肺腺癌患者恶性腹水为瘤源成功建立了具有淋巴道和血道双向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 (Metastastic Lung Adenoarcinoma),异种动物接种裸小鼠致瘤率为100%,且50%淋巴道转移,25%血道转移。2.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群体倍增时间29.070±0.278 h,克隆形成率为17.8%,染色体以非整倍体核型为主,组织起源鉴定表达肺泡上皮标志SFTPC、上皮表型标记分子cytokeratin7和E-Cadherin,同时少量表达间叶表型标记分子Vimentin,体外侵袭力相对高,可异种移植致瘤,细胞培养过程中无支原体污染,符合建系标准,提示建系成功。3.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转移潜能可能与肿瘤干细胞的比例高有关,同时也可能与细胞发生了上皮-间质转化有关。4.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肿瘤抑制基因p53、Rb、促增殖基因c-myc、炎症因子TNF-α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基因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均相对高于对照组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
郑祎[4](2014)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优化临床方案及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目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通过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疗效,与单纯化疗方案相比较,寻找其优势所在,从而建立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并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探求中药复方抗肺癌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临床观察: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DP方案治疗,观察组在联合化疗的基础上,正虚为主型患者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并配合口服芪贞固本方;邪实为主型患者给予苦参碱注射液静脉滴注,并配合口服芩莲正积方。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并从卡氏评分、体重、症状、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及安全性方面进行比较。有效者及病灶稳定者继续治疗2-4个周期,病情进展者改用GP方案治疗。观察时间为1年,计算比较1年生存率。2.实验研究体内实验: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分为对照组、顺铂组、芪贞固本方组及芩莲正积方组4组,观察各组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免疫器官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BCL-2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aspase-3和Survivin mRNA表达情况;体外实验:制备含药血清,进行细胞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各组药物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Caspase-3和Survivin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观察(1)客观疗效:各观察组有效率均高于其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观察组肿瘤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卡氏评分:治疗后各观察组卡氏评分增加数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体重变化:治疗后各观察组体重增加数均高于其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观察组各个症状改善率均高于其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肿瘤标志物:治疗后各观察组CEA、CA19-9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其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免疫功能:正虚观察组的各免疫指标均较对照组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邪实观察组的各免疫指标均较对照组略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7)1年生存率:各观察组1年生存率均高于其相应对照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8)不良反应:正虚观察组与正虚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程度轻,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邪实组无差异(P>0.05);正虚、邪实观察组消化道反应明显少于其对应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虚型两组及邪实型两组肝肾功能损害均较轻,无差异性(P>0.05)。2.实验研究体内实验:(1)芪贞固本方组和芩莲正积方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芪贞固本方组能增加荷瘤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P<0.05),芩莲正积方组增加不明显(P>0.05);(3)芪贞固本方组、芩莲正积方组均能减少瘤组织中BCL-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芪贞固本方组、芩莲正积方组均能提高瘤组织Caspase-3mRNA的表达,降低Survivin mRNA表达(P<0.05)。体外实验:(1)与对照组相比较,芪贞固本方及芩莲正积方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2)与对照组相比,芪贞固本方及芩莲正积方含血清组早期凋亡率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3)芪贞固本方及芩莲正积方含血清组BCL-2、Survivin的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Caspase-3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与单纯化疗方案相比较,能够提高晚期NSCLC的1年生存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增加体重,降低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毒副反应小,且扶正方还有提高机体免疫的功效,提示本方案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芪贞固本方及芩莲正积方的抗肺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关。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确切,且简便易行,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李相玲[5](2014)在《不同分子量的枸杞多糖提取分析及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枸杞多糖是枸杞发挥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但是由于枸杞多糖空间结构复杂,活性中心多样,分子量庞大等原因使其口服后产生的相关的免疫调节机制作用的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枸杞多糖后经膜透析得到五个不同分子量段的枸杞多糖产物,并对其主要组成成分及单糖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在研究不同分子量的枸杞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模型中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表达情况等前提下,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体外实验对各级多糖进行活性筛选后针对多糖对不同细胞系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作用进行研究,确定枸杞多糖有效的分子量段和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淋巴细胞的归巢再循环是保证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细胞迁移是淋巴细胞归巢再循环得前提。同时,细胞迁移是肿瘤细胞“归巢”到特定器官的肿瘤迁移得以实现的基础。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考察枸杞多糖对细胞迁移的影响,为枸杞多糖在工业生产中获得更有效的产品,和在免疫研究及治疗肿瘤方面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为研究中药水提物的活性,我们选用了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由于中药传统口服的给药方式,决定了肠道黏膜免疫在中药免疫调节作用中的重要角色。前期的研究发现中药多糖能促进免疫抑制小鼠派氏结数目的增多及变大。故本实验首先对免疫抑制模型进行复制。免疫抑制剂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是较常用的动物造模方法,但由于文献报道中得给药方法,剂量,时间等相差太大,故本实验首先对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小鼠免疫抑制程度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对两者引起的肠道粘膜免疫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之后通过对各类中药多糖对DTH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及归巢分子的影响的研究结果选定枸杞作为后续实验的供试品,并进行枸杞多糖的分级提取及提取物的成分分析。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了不同分子量段的枸杞多糖对小鼠在体细胞迁移的影响后,为进一步探讨枸杞多糖对细胞迁移的影响而进行体外细胞实验,以便进一步研究枸杞多糖对细胞迁移的影响。主要实验方法操作如下。1、免疫抑制模型的复制:选用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两种免疫抑制剂,从整体免疫和肠道粘膜局部免疫,以及DTH模型小鼠的肠道派氏结和耳后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活化比例为主要观察指标,并结合脏器指数和小鼠DTH反应能力,观察不同剂量的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效果,选择合适的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用于后续研究。2、多糖的筛选:硫酸-苯酚法检测各多糖样品中多糖的含量;通过动物实验检测香菇,枸杞,四君子汤,茯苓,羧甲基茯苓,苦瓜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DTH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淋巴细胞黏附分子及归巢检测来筛选目的供试品。3、通过水提法及酶法相比较,最后确定枸杞多糖的分级提取及成分分析的方法为:采用水提后,不同孔径的透析膜过滤得到不同的分子量的水提物后再进行醇沉的方法得到分子量不同的产物进行成分分析。煅烧法检测灰分含量;烘培法检测水分含量;硫酸苯酚法检测总多糖;HBAH检测还原性多糖;Bradford法检测蛋白含量;SDS-PAGE分析蛋白的条带及多糖的纯度。四硼酸钠硫酸法检测糖醛酸的含量;HPLC检测多糖中单糖的含量,并对各组分包括蛋白质进行成分对比分析。4、枸杞多糖对正常小鼠及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迁移的影响。BALB/c小鼠腹部注射环磷酰胺后灌服枸杞多糖一周,通过胸腺脾脏脏器指数、肠道派氏结个数及肝静脉血和派氏结中淋巴细胞比例等来观察枸杞多糖对健康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通过对灌服多糖的免疫抑制小鼠肠道淋巴细胞的迁移分子的流式检测来观察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恢复作用。5、枸杞多糖对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并对细胞浓度,贴壁时间等因素进行实验研究;DNA梯度条带检测细胞凋亡。细胞伸展,贴壁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则对细胞的迁移进行研究。结果:1、各浓度的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都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其中以环磷酰胺100mg/kg和地塞米松40mg/kg在给药后48h即可对小鼠脏器指数、派氏结数目、DTH反应及DTH反应下小鼠耳后淋巴结和肠道派氏结中淋巴细胞比例和活化均有显着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地塞米松对小鼠脏器指数和肠道派氏结数目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小鼠DTH反应及DTH反应条件下T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且地塞米松诱导的脏器缩小明显,影响组织的摘取和原代细胞的分离培养。故本实验选择环磷酰胺腹腔注射100mg/kg给药48h后造成的免疫抑制模型进行实验。2、硫酸-苯酚法检测各样品中多糖含量:香菇52.0%,枸杞60.4%,四君子汤24.03%,茯苓84.9%,羧甲基茯苓86.8%,苦瓜水提物83.8%。香菇,枸杞,四君子汤,茯苓,羧甲基茯苓,苦瓜等水提物对环磷酰胺抑制的DTH小鼠免疫调节作用及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表达的结果发现,各类水提物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均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但作用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其中枸杞多糖对其免疫调节及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表达作用效果比较明显,且价格低廉。故本实验选用枸杞作为本实验的供试品。3、枸杞多糖的分级提取和成分分析:由于不同酶的作用条件及作用环境不同,在探讨不同工业酶对枸杞提取方面的研究时本人发现:由于酶的作用温度比较低,所以在PH4.5-8之间酶对枸杞原材料的的提取率是比高温提取要低的。不同PH值得水溶液对多糖中还原性糖的提取没有差异。蛋白的含量随着PH值得提高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差异不大。说明提取物中蛋白质含量较少。故最终决定选择传统的水提醇沉法,水提液通过不同孔径膜透析得到不同分子量段的透析液,在进行醇沉,得到相关的不同分子量的产品NO.1-NO.5。4、不同分子量产品的成分分析:通过化学分析手段对NO.1-NO.5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醇沉的基础上再进行醇沉所得到的NO.2号产品中的灰分,蛋白和粗脂肪等杂质的含量很低。而通过一次醇沉得到的NO.1,NO.3,NO.4和NO.5产品中,各灰分,粗脂肪等含量接近,但蛋白质含量以NO.4最低为0.11%,NO.1的最高,达到2.04%。在比较各产品的总糖,还原性糖和糖醛酸时,我们发现NO.2的各种糖类含量最高,尤其总糖含量为66.88%,远远高于其他类产品;其次是NO.4为55.8%。在HPLC分析中,以葡萄糖,木糖,纤维二糖,来苏糖为标准品,分析结果显示NO.1-NO.5的单糖成分,NO.1单糖成分含量很少,只含有葡萄糖和木糖且含量很低,另外几种产品单糖的成分及含量都相近;NO.2与NO.4的单糖的含量最为接近,且各单糖含量略高于其他产品。5、小剂量的不分子量段的枸杞产品,在给药14天后,并不能抵抗环磷酰胺对小鼠的免疫抑制作用所导致的胸腺、脾脏脏器指数的降低,及派氏结数目的减少等。但肝静脉血中,B淋巴细胞的比例有所恢复,同时肝静脉血中淋巴细胞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多。但派氏结中淋巴细胞的比例及黏附分子的表达与Cy组比较并没有差异性。大剂量枸杞多糖NO.4能明显改善免疫抑制小鼠的整体免疫和肠道黏膜免疫,给予多糖后,胸腺脾脏指数增加,肠道淋巴细胞细胞比例恢复。同时派氏结中淋巴细胞归巢受体表达增加,但肝静脉血中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并没有变化。同时,研究表明给予环磷酰胺后,肝脏及派氏结中淋巴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比例与正常组相比有增加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6、枸杞多糖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筛选了宫颈癌细胞Hela,肺癌细胞A549,成纤维细胞L929等三种在研究报道中应用较多的细胞系进行研究,发现在0.8mg/ml时,各类细胞对多糖产品的敏感性并不相同,以Hela) L929) A549。通过研究发现在细胞浓度为3×103细胞/孔时,贴壁时间在2-6h时,NO.4产品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细胞浓度过高,或者贴壁时间过长,都会影响到样品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当细胞浓度达到3×104时,只有5mg/ml的NO.4才会对hela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低于此浓度的枸杞多糖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这说明枸杞多糖对细胞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有效浓度,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到其作用效果,并且不同分子量的五个样品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也不相同,以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时间和计量筛选实验得出NO.4>NO.2>NO.5>NO.3>NO.1。同时,本实验探索了NO.4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DNA梯度条带说明NO.4对细胞具有直接杀死的作用,即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但此作用并不排除细胞毒性作用,因为对L929也有此作用,但并没有凋亡条带的产生。7、为了证明NO.4是否具有细胞毒性,小鼠脾脏,胸腺,即肠道派氏结原代细胞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发现NO.4并没有杀死细胞,相反具有保护原代细胞死亡的作用。8、为了进一步研究枸杞多糖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低剂量,高细胞浓度进行细胞抑制实验。发现在6孔板中,0.8mg/ml的枸杞多糖NO.1-NO.5对细胞浓度为2×105细胞/孔,培养24h后的抑制率及DNA条带显示其作用并不明显。故,本实验部分应用此条件进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发现NO.4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伸展,黏附,及迁移。结论:1,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高剂量腹腔注射一次后,能明显的抑制小鼠整体和肠道局部粘膜免疫。且环磷酰胺的抑制结果优于地塞米松,更利于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2,PH 5-7的水溶液对枸杞的提取率最高。水提醇沉法对枸杞多糖的分分子量段提取时,各组分中所含的成分种类差别并不大。但是每一组分的成分含量会有所差别,其中分子量段为20nm-8kDa之间的NO.4多糖含量最高。还原性糖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比例接近1:1,糖醛酸的含量最高。所含其他杂质,如脂肪,灰分相对其他产物较少。3,香菇,枸杞,四君子汤,茯苓,羧甲基茯苓,苦瓜等水提物对环磷酰胺抑制的DTH小鼠免疫及派氏结中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是整体看来香菇多糖和枸杞多糖的效果要优于其他水提物。4,枸杞多糖的分子量段为20nm-8kDa之间的产品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但此作用与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的关系密切。同时,NO.4能促进PPs中淋巴细胞的迁移。5,枸杞多糖的中间分子量段的产品NO.4能很好的抑制Hela细胞和成纤维细胞L929的增殖,此作用对A549影响不大。说明不同细胞系对枸杞多糖的敏感性不同。同时能抑制Hela细胞和成纤维细胞L929的伸展,贴壁和迁移,并且以NO.4的抑制迁移程度最好。说明枸杞多糖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且与分子量的大小有关系。总之,中间分子量段的枸杞多糖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且此活性不仅与多糖的含量有关,也与其中其他成分和单糖组成及比例有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陈赐慧[7](2013)在《肺瘤平膏调控NF-κB相关炎性信号通路防止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也是国内外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肺癌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但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当一部分仍死于肺癌的复发转移。对于肿瘤防治机制的研究,既往大部分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手段均集中于肿瘤细胞的干预上,目前国内外诸多研究已证明肿瘤炎性微环境可影响肿瘤细胞的转移潜能和转移靶向。肺瘤平膏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制的临床防治肺癌复发转移具有确切疗效的成药,既往大量临床试验发现,肺瘤平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瘤体稳定时间,尤其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肺癌患者的症状。大量的基础实验亦发现肺瘤平膏可以显着改善免疫功能;我们前期的动物实验表明肺瘤平膏可降低Lewis肺癌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并且可以显着降低瘤体中NF-κB、snail及MMP-9的表达,同时,肺瘤平膏可以增加E-cadhrein的表达而降低N-cadhrein。基于前期的工作基础,我们进一步进行了体外实验。目的:1)发现炎症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和其对肺癌转移的影响;2)揭示肺瘤平膏调控肿瘤炎性微环境炎性信号通路影响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1)制备肺瘤平膏含药血清,通过MTT(?)观察肺瘤平膏不同剂量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2)建立A549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观察炎性环境对A549细胞形态的影响及肺瘤平膏的干预作用;3)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4)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5)通过ELISA法检测肺瘤平膏对共培养上清液TNF-α、IL-1β、IL-6、TGF-β1、 MMP-2、MMP-9和uPA浓度的影响;6)通过荧光定量PCR法观察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NF-κB通路相关基因和EMT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7)通过Western blot观察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NF-κB通路相关蛋白和EMT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8)通过核转位实验观察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NF-κB核转位的影响;9)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中E-cadherin、 N-cadherin、Vimentin、ZO-1、MMP-2和MMP-9定位和表达量的影响;10)通过明胶酶谱法观察肺瘤平膏对共培养上清液中MMP-2和MMP-9活性的影响。结果:1)各含药血清组均在药物干预24h后出现抑制作用,48h后抑制作用最强,72h后抑制率又有所下降。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中,以肺瘤平膏中剂量组干预48h后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最强。2)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变成间充质细胞样,而加入肺瘤平膏含药血清组,部分A549细胞形态恢复上皮细胞样。3)细胞划痕实验中:普通培养基条件下,除CTX组,其余各剂量肺瘤平膏含药血清组细胞迁移距离均较空白组明显缩短,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肺瘤平膏中剂量组距离最短。在条件培养基共培养条件下,肺瘤平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细胞迁移距离均较空白组明显缩短,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肺瘤平膏中剂量组距离最短。4) 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较,除CTX组外,各剂量组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均能降低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迁移细胞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肺瘤平中剂量组迁移数量最少。5) 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较,各组含药血清均能降低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侵袭能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肺瘤平膏中剂量组侵袭数量最少。6) ELISA结果表明,共培养后,TNF-α、IL-1β、IL-6、TGF-β1的浓度均明显升高,而肺瘤平膏可以降低24h后TNF-α的浓度(P<0.05),对其他3个因子没有影响(P>0.05)。7)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中CHUK、IKBKB、NFKBIA、RelA这4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干预后,CHUK、KBKB、Re1A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NFKBI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8)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总蛋白中NF-kB p65、p-IKKα/β、 p-IκBa的表达量升高(P<0.05),IKKβ、IκBa的表达量降低(P<0.05),IKK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肺瘤平膏干预后可降低IKKα、p-IKKα/β、p-lKBa的表达量(P<0.05),升高IκBα的表达量(P<0.05),对IKKβ和NF-κB p65的表达量无明显影响。胞浆和胞核蛋白中p-NF-κB p65的含量在共培养组亦明显升高(P<0.05),而肺瘤平膏干预后可降低此二者的表达量(P<0.05),并且降低其胞核/胞浆比例。9) NF-κB p65核转位实验结果显示,共培养组核转位明显(P<0.05);肺瘤平膏干预后,显着下降(P<0.05);A549+空白血清+TNF-a组核转位率与A549+空白血清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加用BAY11-7082后,与A549+空白血清+TNF-a组相比较,核转位率明显下调(P<0.05);而共培养+BAY11-7082与共培养+空白血清组相比,亦能显着下调核转位率(P<0.05)。10)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中SNAIL1、ZEB1、CTNNB1、FLRT1、CDH2、VIM基因mRNA表达上调(P<0.05),TJP1基因mRNA表达下调(P<0.05),SNAIL2、CDH1、CLDN1无明显变化;肺瘤平膏干预后,可上调SNAIL2、TJP1、CLDN1、CDH1、VIM基因mRNA的表达(P<0.05),下调CTNNB1、FLRT1、CDH2基因nRNA的表达(P<0.05),对SNAIL1和ZEB1基因mRNA无明显影响。11)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中Snail、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而E-cadherin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Slug、ZEB1蛋白无明显变化;肺瘤平膏干预后可以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量(P<0.05),下调Snail、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量(P<0.05)。1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cadherin表达细胞膜和胞浆内,绝大部分以细胞膜为主;N-cadherin表达于细胞膜和胞浆内,绝大部分以细胞浆为主;Vimentin表达胞浆内;ZO=1表达于细胞连接处为主,部分细胞膜染色亦呈阳性。共培养和肺瘤平膏干预下,E-cadherin、 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量变化同Western blot结果,ZO-1表达量前后无明显变化。13)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中MMP-2、MMP-9、PLAU的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干预后,其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14)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中MMP-2、MMP-9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干预后,其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15)共培养上清液中MMP-2、MMP-9、uPA的浓度均随时间逐渐升高,肺瘤平膏可以降低上清液中24h后uPA的浓度(P<0.05),而对MMP-2、MMP-9的浓度无明显影响(P>0.05)。16)共培养上清液中,MMP-2、MMP-9的活性均明显升高,而肺瘤平膏对其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1)肺瘤平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2)肺瘤平膏可以抑制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3)肺瘤平膏可以降低共培养条件下TNF-α的含量,从而抑制其诱导的NF-κB通路的激活,转位入核并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的形成;4)肺瘤平膏可以降低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中MMP-2和MMP-9的含量及上清液中uPA的含量,但不能降低上清液中MMP-2和MMP-9的含量和活性。
赵俊刚,任开明,汤隽,张磊[8](2012)在《维甲酸联合低浓度化疗药物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和低于临床用药浓度不同剂量的化疗药物吉西他滨、顺铂等及2者联合处理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以了解不同药物、不同剂量及不同作用时间对A54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测定不同药物组相对于对照组的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并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各药物组及对照组的细胞周期分布。结果维甲酸联合应用低浓度的顺铂和吉西他滨可显着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随着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加,抑制率也增加,并在达到同样增殖抑制率的效果下降低顺铂和吉西他滨的药物浓度。结论维甲酸与低浓度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有希望显着减少药物的剂量,降低化疗药物的毒性,增强疗效。
林静娴,刘琦,吴元赭[9](2009)在《维甲酸调控恶性肿瘤黏附分子表达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其中肿瘤细胞间黏附(同质黏附)能力下降、细胞与基质间黏附(异质黏附)能力增强是其发生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发现肿瘤细胞间的黏附性明显低于相应正常组织细胞[1],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
王爱丽[10](2009)在《ATPR对人肺癌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ATPR)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鳞癌细胞L78生长抑制、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两株细胞分为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ATPR)组、空白对照组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组.前组分别以0.01umol/L、0.1 umolL、1 umol/L、5 umol/L、10 umol/L的ATPR与肺腺癌细胞A549和鳞癌细胞L78作用24h,48h,72h,96h。运用MTT法检测细胞吸光度并计算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0.1 umolL、1 umol/L、5 umol/L的ATPR与肺腺癌细胞A549和鳞癌细胞L78作用72h,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癌细胞形态变化。1 umol/L的ATPR作用肺癌细胞72h后, RT-PCR方法检测细胞核维甲酸α受体(RAR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变化。结果:ATPR具有抑制A549、L78细胞生长的作用,生长抑制率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A549、L78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A549、L78细胞在ATPR的作用下,发生了细胞胞体变小、分裂状态的细胞数减少等形态学变化。通过对肺癌细胞的RT-PCR法检测,均发现EGFR和RARα的特异性条带。空白对照组L78细胞高表达EGFR;A549细胞低表达EGFR,EGFR的表达自24h开始逐渐下降并呈时间依赖。空白对照组L78细胞和A549细胞低表达RARα,RARα的mRNA表达逐渐增加,并呈时间依赖。结论:1.从MTT结果证实不同浓度的ATPR能够抑制细胞的增值,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依赖性下降,即抑制率逐渐增加。2.流式细胞仪结果示ATPR使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3.从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证实ATPR使肺癌细胞出现明显的分化征象。4.从mRNA水平证实肺癌细胞株A549、L78表达EGFR、RARα。5. ATPR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肺癌细胞中EGFR的mRNA表达并上调RARα的mRNA表达。综上所述,ATPR可明显抑制A549、L78细胞增值并诱导其分化以及显着降低肺癌细胞EGFR的表达同时增加RARα的表达。
二、全反维甲酸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体外侵袭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反维甲酸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体外侵袭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焦化聚集区PM2.5负载的PAHs对肺癌发生发展的贡献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焦化聚集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排放特征及其健康影响 |
1.1.2 PM_(2.5)-PAHs性质及其来源 |
1.1.3 PM_(2.5) 附着的PAHs的环境及健康效应 |
1.2 肺癌机制研究进展 |
1.2.1 肺癌侵袭和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2 肺癌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
1.2.3 A549 在肺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应用 |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焦化聚集区PM_(2.5)-PAHs浓度水平及组成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2.1.2 PM_(2.5) 样品采集及前期处理 |
2.1.3 PM_(2.5) 及其负载的PAHs理化性质研究 |
2.1.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PM_(2.5)-PAHs浓度水平及季节变化 |
2.2.2 PM_(2.5)-PAHs单体及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 |
2.3 小结 |
第三章 焦化聚集区PM_(2.5)-PAHs健康风险评估及来源解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PM_(2.5)-PAHs健康风险评估 |
3.1.2 来源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PM_(2.5)-PAHs终身致癌风险评估 |
3.2.2 PM_(2.5)-PAHs来源解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PM_(2.5)-PAH对肺癌细胞侵袭转移级联效应的贡献研究 |
4.1 材料及方法 |
4.1.1 污染物暴露及细胞培养 |
4.1.2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PM_(2.5)-PAHs对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效应的影响 |
4.2.2 PM_(2.5)-PAHs对 A549 侵袭转移效应的影响 |
4.2.3 PM_(2.5)-PAHs对细胞黏附效应的影响 |
4.2.4 PM_(2.5)-PAHs与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相关性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2)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
二、循环血肿瘤细胞检测实验结果 |
三、EGFR突变检测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基础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离体细胞实验结果 |
二、活体动物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ARHGAP10与肿瘤的相关性 |
1. Rho GTP酶家族 |
2、ARHGAP 10的基本结构 |
3、ARHGAP 10与Rho GTP酶家族的关系 |
4、ARHGAP 10在正常组织的表达 |
5. ARHGAP 10在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
6. ARHGAP 10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建立及其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人肺腺癌恶性腹水 |
1.2 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 |
1.3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Metastastic-Lung Adenoarcinoma)的建立 |
3.2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3.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建立 |
2.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生物学特性 |
2.1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细胞形态 |
2.2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细胞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 |
2.3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细胞的克隆形成率 |
2.4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
2.5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组织起源鉴定 |
2.6 体外侵袭模型Matrigel-Transwell小室法分析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体外侵袭能力(与A549细胞对比) |
2.7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异种接种致瘤性及其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
2.8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支原体污染的检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 |
1.2 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 |
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肿瘤干细胞和EMT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
3.2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EMT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通过Western Blot法比较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与对照A549的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E-Cadherin和Vimentin含量的差异 |
3.3 RT-PCR法比较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和对照A549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Oct4、ABCG2)、血管生成因子VEGF-A、炎症因子TNF-α、肿瘤抑制基因p53、Rb、肿瘤促增殖基因c-myc的表达量的差异 |
3.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人肺腺癌细胞M-LAC的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1.1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与A549的肿瘤干细胞标志分子CD133、Oct4和ABCG2的表达 |
1.2 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与A549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 |
2. RT-PCR法比较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和A549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Oct4、ABCG2)、血管生成因子VEGF-A、炎症因子TNF-α、肿瘤抑制基因p53、Rb、肿瘤促增殖基因c-myc的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 |
2.1 RT-PCR法比较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和A549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Oct4、ABCG2)的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 |
2.2 RT-PCR法比较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和A549的血管生成因子VEGF-A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 |
2.3 RT-PCR法比较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和A549的炎症因子TNF-α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 |
2.4 RT-PCR法比较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和A549的肿瘤抑制基因p53、Rb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 |
2.5 RT-PCR法比较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和A549的肿瘤促增殖基因c-myc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与肺癌干细胞的起源 |
2 肺癌干细胞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 |
3 肺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优化临床方案及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实验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3.1 对照组 |
3.2 观察组 |
3.3 中药方及煎服方法 |
3.4 其他注意事项 |
4 观察指标 |
4.1 疗效指标 |
4.2 安全性指标 |
5 疗效评定 |
5.1 客观疗效评定 |
5.2 体重变化情况 |
5.3 临床证候疗效评定 |
5.4 生活质量评定 |
5.5 安全性评价 |
6 统计方法 |
7 结果 |
7.1 病例基线特征 |
7.2 各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7.3 各组卡氏评分比较 |
7.4 各组体重变化比较 |
7.5 各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7.6 各组肿瘤标志物改变情况 |
7.7 各组免疫功能改善情况 |
7.8 各组 1 年生存率比较 |
7.9 不良反应 |
第二部分 体内实验 |
实验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复苏 Lewis 肺癌细胞株及 C57BL/6 小鼠体内传代 |
2.2 建立 Lewis 肺癌小鼠模型 |
2.3 中药汤剂配制 |
2.4 实验分组及小鼠给药方法 |
3 统计方法 |
实验一 各组药物对小鼠 Lewis 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同前 |
2 实验方法 |
2.1 称瘤重、计算抑瘤率 |
2.2 制作病理组织切片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药物对 lewis 肺癌小鼠生存状态的影响 |
3.2 各组药物对小鼠 Lewis 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3.3 各组病理结果 |
实验二 各组药物对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同前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各组药物对肿瘤组织 BCL-2 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各组药物对 Caspase-3、Survivin mRNA 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体外实验 |
实验零 |
1 实验材料 |
2 制备含药血清 |
3 细胞培养 |
4 统计方法 |
实验一 MTT 法检测各组药物对肺癌 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同前 |
2 含药血清制备 同前 |
3 细胞培养 同前 |
4 实验分组 |
5 实验方法 |
6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药物对肺癌 A549 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同前 |
2 含药血清制备 同前 |
3 细胞培养 同前 |
4 实验分组 |
5 实验方法 |
6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药物对肺癌 A549 细胞相关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同前 |
2 含药血清制备 同前 |
3 细胞培养 同前 |
4 实验分组 同前 |
5 实验方法 |
6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2 细胞凋亡与恶性肿瘤 |
3 芪贞固本方组方立意及药物分析 |
4 芩莲正积方组方立意及药物分析 |
5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5)不同分子量的枸杞多糖提取分析及对细胞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枸杞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1 枸杞多糖的提取分离与分析的研究 |
1.1.2 枸杞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1.1.3 枸杞多糖的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
1.1.4 多糖的构效关系研究 |
1.1.5 枸杞多糖的毒理学和不良反应 |
1.1.6 肠道粘膜免疫 |
1.1.7 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
1.1.8 细胞迁移 |
1.2 立题依据 |
1.2.1 研究假设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免疫抑制模型的复制 |
1 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BALB/c小鼠整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
2.2 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BALB/c小鼠肠道粘膜免疫的抑制作用 |
2.3 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DTH小鼠免疫的抑制作用 |
第二章 中药的选择 |
1 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操作 |
2.2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枸杞多糖的分离提取及成分分析 |
第一节 枸杞多糖的分离提取 |
3.1 枸杞多糖的分离提取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不同PH水溶液对枸杞多糖产率的影响 |
3.2 工业酶celluclean对枸杞多糖提取的影响 |
3.3 不同分子量段枸杞多糖的分级提取 |
3.4 讨论 |
第二节 枸杞多糖的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及溶液 |
1.2 硫酸-苯酚比色法检测枸杞多糖含量 |
1.2.1 实验方法 |
1.2.2 结果 |
1.3 枸杞多糖还原性糖的分析 |
1.3.1 实验方法 |
1.3.2 结果 |
1.4 枸杞多糖粗脂肪的分析 |
1.4.1 实验方法 |
1.4.2 结果 |
1.5 枸杞多糖糖醛酸的分析 |
1.5.1 实验方法 |
1.5.2 结果 |
1.5.3 稳定性实验、精密度实验、重现性实验 |
1.5.4 标准曲线的制作 |
1.5.5 样品含量测定 |
1.6 枸杞多糖蛋白质的含量 |
1.6.1 蛋白质含量测定 |
1.6.2 SDS-PAGE |
1.7 枸杞多糖的HPLC单糖组成测定 |
1.7.1 实验操作 |
1.7.2 实验结果 |
1.8 讨论 |
第四章 动物在体实验 |
1. 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免疫增强作用 |
2.2 免疫调节作用 |
2.3 脏器指数 |
2.4 肝门静脉血中T,B淋巴细胞的比例及表达α4β 7的比例 |
2.5 派氏结中T,B淋巴细胞的比例及α4β7的表达 |
2.6 统计分析 |
2.7 实验结果 |
2.8 讨论 |
第五章 体外实验筛选活性成分 |
第一节 细胞抑制作用 |
1 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不同分子量的枸杞多糖对Hela的抑制作用 |
2.2 枸杞多糖NO.4对Hela细胞贴壁时间的考察 |
2.3 枸杞多糖NO.4对Hela细胞不同细胞浓度的抑制作用 |
2.4 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NO.4对Hela的抑制作用 |
2.5 不同分子量段枸杞多糖对L929和A549的抑制作用 |
2.6 多糖细胞毒性试验 |
2.7 细胞凋亡作用的考察 |
2.8 数据处理 |
2.9 实验结果 |
2.10 讨论 |
第二节 多糖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
1 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浓度和给药剂量 |
2.2 细胞粘附实验 |
2.3 划痕法测定细胞迁移 |
2.4 细胞伸展实验 |
2.5 趋化小室法测定细胞迁移 |
2.6 统计分析 |
2.7 结果 |
2.8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7)肺瘤平膏调控NF-κB相关炎性信号通路防止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肺癌转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炎症和炎性微环境在肺癌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1 胖瘤与中医阴阳动态平衡 |
2 肿瘤的病因源自失衡 |
3 肿瘤的治疗在于平衡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含药血清的制备 |
3 肺瘤平膏对A549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4 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
5 共培养体系下A549细胞形态的变化 |
6 细胞划痕法观察肺瘤平膏对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7 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8 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9 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10 肺瘤平膏对NF-κB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11 肺瘤平膏对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12 肺瘤平膏对A549细胞NF-κB核转位的影响 |
13 肺瘤平膏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14 肺瘤平膏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15 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ZO-1蛋白表达的影响 |
16 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MMP-2、MMP-9、PLAU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17 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MMP-2、MMP-9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18 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19 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uPA、MMP-2、MMP-9分泌量影响 |
20 肺瘤平膏对共培养条件下MMP-2、MMP-9蛋白活性的影响 |
21 结论 |
22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维甲酸联合低浓度化疗药物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细胞培养 |
1.2 药物配制及实验分组 |
1.3 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 |
1.4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时相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最佳RA浓度及时机的筛选 |
2.2 维甲酸对化疗的增效作用 |
2.3 维甲酸及化疗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 讨论 |
(9)维甲酸调控恶性肿瘤黏附分子表达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RA的一般概况 |
RA对钙黏附素族蛋白的影响 |
RA对透明质酸受体类蛋白的影响 |
RA对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影响 |
RA对整合素族蛋白的影响 |
RA对选择素族蛋白的影响 |
(10)ATPR对人肺癌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ATRA及不同浓度的ATPR对A549、L78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 |
3.2 ATRA及不同浓度的ATPR对A549、L78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 ATRA、不同浓度的 ATPR 对 A549、L78 细胞形态的影响 |
3.4 RT-PCR 法检测 ATPR、ATRA 对 A549、L78 细胞 EGFR 、RARα mRNA 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四、全反维甲酸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体外侵袭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焦化聚集区PM2.5负载的PAHs对肺癌发生发展的贡献及机制研究[D]. 梁丽燕. 山西大学, 2020(01)
- [2]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滕继平. 苏州大学, 2018(04)
- [3]具有转移潜能的人肺腺癌细胞系M-LAC的建立及其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 孙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15(06)
- [4]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优化临床方案及相关实验研究[D]. 郑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5]不同分子量的枸杞多糖提取分析及对细胞迁移的影响[D]. 李相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7)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肺瘤平膏调控NF-κB相关炎性信号通路防止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D]. 陈赐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维甲酸联合低浓度化疗药物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J]. 赵俊刚,任开明,汤隽,张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06)
- [9]维甲酸调控恶性肿瘤黏附分子表达的研究进展[J]. 林静娴,刘琦,吴元赭.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05)
- [10]ATPR对人肺癌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D]. 王爱丽. 安徽医科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