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法治疗髌骨软化症32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超[1](2021)在《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髌骨软化症(CMP)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髌骨软化症的临床治疗探索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来自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一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髌骨软化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CMP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B组给予单纯电针治疗,C组给予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电针治疗1次后休息一天进行下次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治疗1次,隔6天进行下次治疗,各组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功能(WOMAC)评分、总有效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终收集试验对象100例,A组纳入患者35例,其中脱落1例,剔除1例;B组纳入患者35例,脱落2例;C组纳入患者35例,剔除1例,最终A组纳入统计分析病例33例,B组33例,C组34例。2.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有效率,A组为97%,B为82%,C组为88%,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S评分较B组、C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疼痛积分、日常活动困难度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与体外冲击波联合治疗疗效更佳,功能改善、疼痛减轻优于单纯电针治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2.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能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活动能力。
陈星雯[2](2021)在《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为临床上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提供一种治疗方案。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门诊和住院的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病例6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密集温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均治疗6次为一疗程,每天1次,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由专门人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组患者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测定膝关节活动度。收集治疗前、治疗2周后患者评分量表和关节活动度的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相比较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在各方面评分和总分上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综合评分相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ROM角度值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ROM角度值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共68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为41.18%,好转率为52.94%,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治愈率26.47%,好转率47.06%,总有效率73.52%。两组治疗结束后,总体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和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均有效果,但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推拿组。2.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Lysholm膝关节量表评分,降低视觉模拟评分(VAS);在疼痛、功能改善方面,效果较为显着。3.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在改善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显着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罗志斌[3](2021)在《足阳明经筋排刺加电针治疗髌股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膝关节足阳明经筋排刺加局部电针,治疗髌骨向外倾斜移位型髌股关节炎,与单纯局部针刺治疗相对照,观察比较它们的疗效,进一步探索针刺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方法:将74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排除后入选符合试验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一组37例。对照组予患侧针刺内膝眼、外膝眼、血海、梁丘、阳陵泉,其中内外膝眼接一组电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循足阳明经筋走行分两排进行针刺,其一从鹤顶至箕门,另一从梁丘至伏兔。两排前后四等分,一排5穴,共10穴。于两侧排针前后及内外膝眼处接以电针,各治疗30分钟。选用Lysholm量表总积分、髌骨倾斜角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作为治疗指标进行疗效的综合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的区别。结果:(1)本次试验共计完成70例,其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Lysholm量表总积分、髌骨倾斜角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Lysholm量表总积分、髌骨倾斜角分别进行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3)治疗后,两组患者Lysholm量表总积分、髌骨倾斜角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对患者的总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促进向外倾斜移位髌骨恢复正常生理位置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4)治疗后,试验组治愈率71.43%,对照组治愈率42.86%,根据两组治愈率的比较,P<0.05,说明试验组在治愈率方面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要好。结论:通过膝关节足阳明经筋排刺加局部电针治疗,能有效调节股四头肌与膝关节生物力学异常情况,促进向外倾斜移位髌骨恢复正常生理位置,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因此针对膝关节周围足阳明经筋排刺加电针刺激配合局部针刺是治疗向外倾斜移位型髌股关节炎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世博[4](2021)在《培本治痹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相关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估培本治痹汤加减对于肝肾亏虚型髌骨软化症的治疗效果,评估安全性,为该病的治疗提供选择。方法:收集就诊于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诊疗中心符合肝肾亏虚型髌骨软化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共56例(2019.12-2021.1)。根据就诊顺序进行编号,使用SPSS21.0将纳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为28例。均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并功能锻炼,同时治疗组予培本治痹汤加减口服。6周后分别对比治疗前后以及组间VAS评分、WOMAC疼痛、僵硬、关节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同时记录相关不良反应,评估此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1.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相关功能评分及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相关评分结果:(1)V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WOMAC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WOMAC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WOMAC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疼痛与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及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疼痛及关节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僵硬评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在改善关节僵硬方面,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评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估:两组患者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临床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好。结论:功能锻炼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可以改善肝肾亏虚型髌骨软化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予培本治痹汤加减后,治疗组VAS评分、WOMAC评分、疼痛、关节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好,临床效果明显,提示培本治痹汤加减对于肝肾亏虚型髌骨软化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沈欣欣[5](2021)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与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股四头肌锻炼相对照,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寻找一种临床可行性高,疗效更为显着治疗本病的方案,以解决本病在临床治疗中能更好的缓解病情并提高临床治愈率的问题。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Ⅰ-Ⅲ级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患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每周一次共注射4次,配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天2组,共锻炼4周;实验组予毫针针刺股四头肌上的4处肌筋膜触发点,每周一次共治疗4周,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限弧模式锻炼股四头肌每周2次,共锻炼4周。选用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syholm评分及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共60名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Lsyholm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与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两组膝关节Lsy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治疗后对照组膝关节Lsyholm评分与实验组膝关节Lsy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4)治疗后总体疗效评价,对照组总有效率86.7%,实验组总有效率90%,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治愈率40%。实验组临床治愈率60%,实验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疗效确切,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活动,适用临床治疗Ⅰ-Ⅲ级的髌股关节炎患者。
傅少峰[6](2021)在《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寒湿痹阻型)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并与单纯韦氏整治手法及单纯中药烫疗作对照,以寻求一种简便安全、高效、依从性高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就诊的9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三组,即联合组、单纯手法组、单纯中药烫疗组,每组各30例。实际观察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脱落16例,最终完成治疗联合组25例,单纯手法组25例,单纯中药烫疗组24例。联合组采用韦氏整治手结合中药烫疗治疗,单纯手法组采用韦氏整治手法治疗,单纯中药烫疗组采用中药烫疗治疗,每3天一次,治疗1个月(按30天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痛点压痛值、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膝关节活动度,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应用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局部痛点压痛值、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膝关节活动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局部痛点压痛值比较:在改善局部痛点压痛值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且单纯手法组优于单纯中药烫疗组。(2)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在改善膝关节VAS疼痛评分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改善程度相当。(3)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在改善膝关节Lysholm评分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且单纯手法组优于单纯中药烫疗组。(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改善程度相当。(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且单纯手法组优于单纯中药烫疗组。(6)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联合组25例寒湿痹阻型髌骨软化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单纯手法组的25例寒湿痹阻型髌骨软化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单纯中药烫疗组的24例寒湿痹阻型髌骨软化症患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结论:1、韦氏整治手法及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寒湿痹阻型)均有效,且两者联合使用的疗效优于单用韦氏整治手法或中药烫疗,且复发率较低。2、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在缓解髌骨软化症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方面以及中医证候方面,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中医特色综合疗法。
张骋[7](2021)在《基于循证医学的中医药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证据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地收集、整理、评价中医药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文献,归纳并总结出文献的质量、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分析现有中医药治疗髌骨软化症随机对照试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等相关证据,发现其所在优势及不足。方法:运用计算机网络文献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期刊资料库、英文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Embase等)截止2020年8月31日的关于髌骨软化症中医药治疗全部随机对照试验方面文献资料,利用EndnoteX9软件将综合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进一步分析查重,然后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通过使用EndnoteX9、Excel2018软件对所得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所纳入文献随机对照试验的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敏感性及漏斗图等分析,通过ReviewsManger5.3.5软件和风险评估软件Cocrane进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本研究共计采用关于髌骨软化症临床方面随机对照试验文献18篇,研究对象1546例。所有纳入文献中不存在高风险研究,整体文献质量相对较好,并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没有出现显着的文献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表明,髌骨软化症的中医药治疗疗效优于其西医常规保守治疗。(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95%CI)=1.30[1.23,1.37],P<0.00001,中医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疗效治愈率RR(95%CI)=1.34[1.08,1.66],P=<0.00001;显效率RR(95%CI)=1.09[0.96,1.24],P=0.18;有效RR(95%CI)=0.96[0.76,1.22],P=0.76。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治愈率方面中医药治疗组的结果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呈现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中医组和西医组的治疗显效率和有效率结果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药治疗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组SMD(95%CI)=-3.10[-4.96,-1.2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药治疗在WOMAC评分量表上显示:疼痛SMD(95%CI)=-1.41[-1.74,-1.07],P<0.00001;僵硬SMD(95%CI)=-1.66[-2.01,-1.31],P<0.00001;日常功能SMD(95%CI)=-2.10[-3.05,-1.15],P<0.0001;总评分SMD(95%CI)=-3.62[-2.75,-1.58],P<0.00001。中医药治疗在疼痛、僵硬、日常功能及总评分上均优于西医常规保守治疗,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对于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常规保守治疗。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髌骨软化症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治愈率,降低VAS评分和WOMAC评分中的疼痛、僵硬、日常功能及总评分。中医药治疗髌骨软化症优势明显,且治疗手段相对安全,十分有利于临床应用推广。
黄鹏[8](2020)在《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自拟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髌骨软化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3月至2019年06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关节运动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髌骨软化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以膝关节镜清理术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于术后第一天开始服用,每日一袋,一天一次,连续服用14天;对照组术后予以塞来昔布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在医师指导下开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7天、术后第14天2个时间点,观察VAS评分、Lysholm评分,所得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并对两组患者功能评价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按时拆线,两组患者服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及不良反应,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治疗后患者的血、尿、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无明显异常变化。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时间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Lysholm评分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患者疼痛的缓解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Lysholm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5.总体有效率比较: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或者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有效治疗髌骨软化症,但关节镜术后口服补肾活血方对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功能恢复近期效果优于术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患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因此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有效率高,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运用。
陆华龙[9](2020)在《膝关节平衡手法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膝关节平衡手法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对髌骨软化症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VAS评分、疼痛评分,僵硬度、关节功能评分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膝关节平衡手法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在髌骨软化症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并且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数据探究其临床治疗的可行性,为当今髌骨软化症临床治疗中提供可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为当代严峻形势下髌骨软化症在中医药与临床医学诊治中提供新的思路,也为今后在髌骨软化症的研究道路上提供可靠借鉴依据,这种手法加外敷中药治疗方式在髌骨软化症治疗方案中不仅为治疗其他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安全无副作用的创新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到2019年8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附属医院骨伤科就诊符合髌骨软化症诊断且符合MRI分期(Ⅰ-Ⅱ期)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使研究的更具公平性及有效性,根据患者意愿和患者的临床状况,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名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将患者进行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平衡手法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组,男7例(单侧),女12例(单侧),平均年龄:46.00±10.52岁,平均病程为3.11±2.57月;对照组1:平衡手法治疗组,男7例(单侧),女15例,平均年龄:44.96±9.36岁,平均病程:3.73±2.05;对照组2: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组,男9例(单侧),女12例,平均年龄:40.43±10.09岁,平均病程:3.47±2.44月;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无特殊差异,治疗组1:于膝关节周围股四头头肌起止点及髌周施以膝关节平衡手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手法结束后嘱患者休息30分钟,于准备好的中药热奄包将毛巾包好置于膝关节内侧,外侧,由于每个人的热感不同,根据每个患者的热感适当调节热奄包与皮肤接触的距离,以适应为宜,每次4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治疗3周,对照组1:膝关节周围平衡手法治疗,手法方式及治疗时间同治疗组1,对照组2: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组,将备好的中药热奄包置于膝关节周围,方式与疗程同治疗组1中的中药外敷。为了防止手法治疗操作上技术差异性,手法治疗由同一位医生完成,中药热奄包中的中药统一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并嘱咐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注意休息,避免风寒,并且不需要接受其他治疗。三组均在治疗3周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及疗效评价。并通过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结果:(1)三组患者经过3周的治疗后进行相关疗效评定,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治疗组1有效率94.7%,对照组1有效率分别为86.4%,对照组2有效率85.7%,治疗组1有效率较对照组1高、对照组1较对照组2高,三组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均符合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于治疗前,结束后进行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三组数据前后经秩和检验分析治疗前后P<0.05说明治疗前后数据具有显着差异,治疗前后差值在疼痛、关节功能、总分方面,治疗组1与对照组1、对照组2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说明在治疗后症状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并且在髌骨软化症患者中,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3)随访比较:三组组髌骨软化症患者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组1中19例病例无1人复发,对照组1中仅1人复发,对照组2中仅1人复发,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三组在治愈率上有显着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三组治疗方法治疗前后的观察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学分析发现膝关节平衡手法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膝关节平衡手法、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本病具有好的临床效果。经研究数据得出结论:膝关节平衡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治疗推广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魏隆豪[10](2020)在《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髌骨软化症(痰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探究中药汤剂麻黄加术汤加味在治疗痰湿痹阻证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以便于在未来的推广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在本次设计的研究课题中选取了72例符合中国中西医诊断技术标准且来自本院骨科门诊的患者,采用随机化对照1:1比例分组的原则,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研究和观察的过程中,排除病例12例,实际纳入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总共60例;治疗组采用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氨基葡萄糖钾胶囊治疗,两组患者每日均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持续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根据VAS疼痛、WOMAC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比较,最后使用SPSS25.0统计得出结论。结果:1.通过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信息进行对比,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发病关节方面的数据统计分析后,两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2.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评分数据进行对比,从VAS疼痛评分上来看:治疗组由2.80±1.06降低至1.10±0.88;对照组由2.96±1.03降低至1.53±0.89,这说明两组间在治疗前后对疼痛症状的改善上均有治疗作用,但两组间在治疗后的疗效对比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从两组治疗前后的WOMAC量表评分(疼痛、僵硬、活动功能、总评分)来看,两组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具有改善症状的治疗效果,但在两组治疗后的结果对比来看,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来看,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对中医证候改善有显着作用(P<0.001)。3.通过临床有效性的对比,治疗组有:8例治愈,20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4例治愈,19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6.67%,从而可以看出治疗组临床有效性明显高于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最后的临床有效性进行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且优于对照组,从而证实治疗组中药汤剂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髌骨软化症(痰湿阻滞证)具有明显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无副作用,此治疗方案的疗效确切,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手法治疗髌骨软化症32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法治疗髌骨软化症32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现代医学关于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
1.1 定义、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 |
1.2 病因 |
1.3 诊断 |
1.4 西医治疗 |
2.传统医学关于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
2.1 定义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疗效观察 |
2.研究方法 |
2.1 选择器具 |
2.2 治疗方法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不良事件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3.结果与统计 |
3.1 一般资料的统计 |
3.2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比较 |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1.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2.穴位选择及分析 |
3.电针的作用机理探讨 |
4.体外冲击波的作用机理探讨 |
5.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MP的疗效 |
5.1 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5.2 三组患者WOMAC评分比较 |
5.3 三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
6.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的优势 |
7.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2)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对象 |
2.2 操作方法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2.4 评价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完成情况 |
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2.1 2组患者性别比较 |
2.2 2组患者年龄比较 |
2.3 2组患者病程比较 |
2.4 2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5 2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6 疗效评价 |
7 安全性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中外认识 |
1.1 中医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
2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 |
2.1 传统医学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病机分析 |
2.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分析 |
3 密集温针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理论与应用 |
3.1 针刺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
3.2 艾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
4 推拿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
5 相关膝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 |
5.1 髌骨软化症(CP) |
5.2 半月板损伤 |
5.3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 |
5.4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
5.5 膝关节滑膜炎 |
5.6 膝骨性关节炎(KOA) |
总结 |
6 疾病诊断与观察指标的选择 |
6.1 疾病诊断 |
6.2 疼痛量表 |
6.3 关节活动度量表 |
7 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临床疗效分析 |
7.3 2组治疗后VAS评分分析 |
7.4 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分析 |
7.5 2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析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近5年来中医疗法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足阳明经筋排刺加电针治疗髌股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2.1 髌股关节炎病因病机 |
2.2 髌股关节炎的影像学诊断 |
2.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概况 |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详见附录E)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受试者纳入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盲法 |
2.5 技术路线图(详见附录G) |
2.6 不良事件 |
3 疗效观察 |
3.1 一般项目 |
3.2 疗效观测指标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5 数据观察时间 |
3.6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4.2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5 剔除、脱落病例与安全性分析 |
5.1 剔除、脱落病例 |
5.2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课题设计合理性 |
1.1 足阳明经筋针刺探讨 |
1.2 排针刺法探讨 |
1.3 电针选用探讨 |
2 临床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
2.1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髌股关节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培本治痹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疾病及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临床观察项目及指标 |
3.1 基本资料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疗效性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1.1 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 |
2 疗效性指标分析 |
2.1 VAS评分 |
2.2 治疗前后两组WOMAC评分 |
2.3 治疗前后两组WOMAC疼痛评分 |
2.4 治疗前后两组WOMAC僵硬评分 |
2.5 治疗前后两组WOMAC关节功能评分 |
2.6 对照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 |
2.7 治疗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 |
2.8 中医证候积分 |
2.9 对照组、治疗组疗效比较 |
3 不良反应 |
4 脱落病例 |
讨论 |
1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髌骨软化症的不同认识 |
1.1 中医学的认识 |
1.2 西方临床医学的认识 |
2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治疗的不同思路 |
2.1 中医学对髌骨软化症治疗的探讨 |
2.2 西方临床医学对髌骨软化症治疗的研究 |
3 立题依据 |
3.1 培本 |
3.2 治痹 |
3.3 方剂药物组合及分析 |
3.4 潜在药物组合分析 |
3.5 药物药理学分析 |
3.6 功能锻炼与髌骨软化症 |
4 研究结果的分析 |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分析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分析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分析 |
4.4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附表 |
附录2 附图 |
附录3 文献综述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5)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髌股关节炎的认识 |
1.1 髌股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1.2 影像学诊断 |
1.3 髌股关节炎的西医治疗 |
2.祖国医学对髌股关节炎的认识 |
2.1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 |
2.2 祖国传统医学对髌股关节炎的治疗 |
2.2.1 针灸治疗 |
2.2.2 中药治疗 |
2.2.3 中医手法推拿治疗 |
2.2.4 小针刀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症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实验组治疗方法 |
2.1.3 对照组治疗方法 |
2.2 疗效观察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3.2 治疗前后对照组及实验组疼痛 VAS 及膝关节 Lsyholm 量化评 |
3.3 总体疗效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针刺股四头肌肌筋膜触发点对髌股关节炎治疗的理论基础 |
1.1 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 |
1.2 髌股关节炎与股四头肌的关系 |
2.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传统中医的关系 |
3.等速肌力测试仪在髌股关节炎中的应用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存在问题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髌股关节炎研究进展及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终止标准 |
1.1.6 病例脱落与处理 |
1.2 伦理学 |
1.3 研究方法 |
1.3.1 分组 |
1.3.2 治疗方案 |
1.3.3 观察指标 |
1.3.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试验完成情况 |
2.2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2.3 疗效 |
2.3.1 三组治疗前后局部痛点压痛值比较 |
2.3.2 三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
2.3.3 三组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 |
2.3.4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比较 |
2.3.5 三组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2.3.6 三组患者总体疗效 |
2.3.7 不良反应 |
2.3.8 三组治疗结束后2 个月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髌骨软化症中医学认识基础 |
3.1.1 病名方面 |
3.1.2 病因病机方面 |
3.2 髌骨软化症现代医学认识基础 |
3.2.1 发病机制 |
3.2.2 髌骨软化症疼痛机制 |
3.3 髌骨软化症治疗策略 |
3.3.1 中医治疗 |
3.3.2 西医治疗 |
3.3.3 中西医综合治疗优势 |
3.4 推拿手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机理 |
3.4.1 中医机理 |
3.4.2 现代医学机理 |
3.5 韦氏整治手法治疗CMP的机理 |
3.6 中药烫疗机理 |
3.7 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特点与优势 |
3.8 研究结果讨论 |
3.8.1 局部痛点压痛值 |
3.8.2 膝关节疼痛VAS评分 |
3.8.3 膝关节Lysholm评分 |
3.8.4 中医证候积分 |
3.8.5 膝关节活动度 |
3.8.6 临床总疗效结果分析 |
3.8.7 安全性评价讨论 |
3.8.8 复发情况比较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
附图 |
综述 髌骨软化症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循证医学的中医药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证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国传统医学对髌骨软化症的认识 |
1.1 髌骨软化症的病因 |
1.2 髌骨软化症的病机 |
1.3 髌骨软化症的中医药治疗 |
2. 西医对髌骨软化症的认识 |
3.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 |
中医药治疗髌骨软化症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结局指标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筛选及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点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特点分析 |
3.2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
3.3 总结Meta分析结果 |
3.4 部分研究结局异质性来源的分析 |
3.5 敏感性分析 |
3.6 发表偏倚检验分析 |
3.7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西医诊断标准 |
1.1.3 中医诊断标准 |
1.1.4 纳入标准 |
1.1.5 排除标准 |
1.1.6 剔除标准 |
1.1.7 脱落标准 |
1.1.8 技术路线图 |
1.2 研究方法 |
1.2.1 治疗方案 |
1.2.2 术后分组治疗 |
1.2.3 观察指标 |
1.2.4 评价标准 |
1.2.5 不良反应观察 |
1.2.6 观察及随访时间 |
1.2.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对比 |
2.1.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对比 |
2.1.3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分布对比 |
2.1.4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对比 |
2.5 安全性指标观察 |
3 讨论 |
3.1 祖国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的认识与治疗 |
3.1.1 祖国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的认识 |
3.1.2 祖国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治疗 |
3.2 现代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的认识及治疗 |
3.2.1 现代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认识 |
3.2.2 现代医学对髌骨软化症(CP)治疗 |
3.3 髌骨软化症疼痛机制 |
3.4 关节镜对于髌骨软化症优势与不足 |
3.5 补肾活血汤立方分析 |
3.5.1 补肾活血汤立方依据及组方特色 |
3.5.2 补肾活血方各组成药物的研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 |
附录2 视觉模拟评分(VAS) |
缩略词表 |
综述 髌骨软化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膝关节平衡手法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注释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研究内容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分组及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 |
3.数据统计 |
4.注意事项 |
5.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治疗结果、分析 |
6.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
7.附图 |
讨论 |
1.从筋骨理论探讨髌骨软化症的发病机制 |
2.膝关节周围平衡手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作用机制 |
3.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作用机制 |
4.膝关节平衡手法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的作用机制分析 |
5.研究结果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10)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髌骨软化症(痰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基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察 |
3.2 疗效性观察 |
4.疗效评定标准 |
研究方案 |
1.实验设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方法 |
4.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
5.试验中的伦理问题 |
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讨论 |
1.目前现状 |
2.实验结果分析 |
3.本实验中使用的中药汤剂释义 |
4.对照组药物的作用和机理 |
5.股四头肌锻炼的重要性 |
6.本病的影像诊断 |
7.本次研究中的不足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手法治疗髌骨软化症32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观察[D]. 王志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星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足阳明经筋排刺加电针治疗髌股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罗志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培本治痹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世博.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沈欣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D]. 傅少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7]基于循证医学的中医药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证据分析研究[D]. 张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关节镜联合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疗效观察[D]. 黄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膝关节平衡手法结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D]. 陆华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10]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髌骨软化症(痰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魏隆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