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痹贴的抗炎及镇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玮辰[1](2020)在《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风寒湿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肩周炎(风寒湿型)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将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临床运用穴位贴敷治疗肩周炎提供参考。方法:将72例肩周炎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选取穴位贴敷结合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技术。在患者入组当天及所有治疗结束后,对患者患侧肩部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并需患者填写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量表。将所有汇总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整理课题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应对处理措施,评估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1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94%和87.50%,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实际治疗33例,脱落3例。对照组实际治疗32例,脱落4例。2.治疗前后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CMS)量表评分及组间评分数据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安全性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穴位贴敷结合针刺疗法可明显改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体征和肩关节活动度。2.穴位贴敷疗法配合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3.穴位贴敷疗法配合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普适性高、复发率低,有利于指导临床肩周炎患者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仲伟静[2](2017)在《麝香乌龙丸对RA患者血清TNF-α、IL-1、IL-6、OPG、RANKL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麝香乌龙丸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骨保护素、核因子k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的影响,从致炎因子及骨破坏两个方面探究该药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门诊且初次被诊断为RA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麝香乌龙丸组)和对照组(白芍总苷胶囊组),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骨保护素、核因子k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水平。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选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取秩和检验,均与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显着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2经过2个月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2个月药物治疗后,血清中TNF-α、IL-1、IL-6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于TNF-α、IL-6的表达水平下降情况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加明显,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降低IL-1表达水平两组间变化幅度接近,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2个月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OPG表达水平均上升,RANKL表达水平均下降,OPG/RANKL比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麝香乌龙丸可以下调RA患者血清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起到抗炎消肿作用。2麝香乌龙丸可以通过抑制患者RANKL水平,升高OPG水平,提高OPG/RANKL比值,起到延缓骨破坏及促进骨修复作用。3麝香乌龙丸和白芍总苷胶囊均可以下调RA患者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提高OPG、OPG/RANKL水平,起到抗炎消肿、修复骨关节作用,并且麝香乌龙丸对于TNF-α、IL-6、OPG、RANKL的调控优于白芍总苷胶囊,而对于IL-1的调控,两组药物无明显差异。
刘晓[3](2016)在《马铃薯外敷药膏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兔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血清中SOD、MDA影响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马铃薯外敷药膏”(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康复科自拟方,组方为:马铃薯+冰片+明矾)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模型兔滑膜的结构变化及血清中SOD、MDA和关节液中IL-1β、TNF-ɑ的影响,探讨中药“马铃薯外敷药膏”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干预的疗效。方法实验动物选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各半,3-4月龄,体重2.2-2.8kg,首先将其随机分为2组:A空白组(10只)、另一组为B造模组,造模成功后再将B造模组分为3组,分别为:C模型对照组(只造模不作任何治疗),D扶他林乳胶剂对照组(模型制作成功后外敷扶他林乳胶剂干预5天)、E马铃薯外敷药膏组(模型制作成功后外敷马铃薯外敷药膏干预5天),每组10只新西兰大白兔,单一使用右侧膝关节,共40个关节。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新西兰大白兔固定,用8%的硫化钠褪去右侧后肢膝关节周围的毛,用3%戊巴比妥钠按lml/kg由耳缘静脉缓慢推注麻醉(时间严格控制在不低于2min),用针灸针垂直刺入各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股四头肌和腓肠肌中点,连接“英迪”KWD一808一I型脉冲针灸治疗仪,通电,使用连续波波形,频率始终保持为50Hz,强度固定在6.0mv(适宜造模动物的耐受强度,根据预实验的测定:若强度小于6.0mv,兔膝关节的屈伸幅度不大,不能达到模型建立的强度;若强度大于6.0mv易导致免肌肉痉挛,使关节处于强直状态,从而影响模型建立),使造模动物膝关节不停地被动屈伸造成膝关节滑膜的损伤,每天2次,每次45min,连续进行10天,建立动物模型。造模开始后每天大体观察测定兔造模肢膝关节周径的变化、关节表面温度等情况。制作马铃薯外敷药膏(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康复科自拟方):将马铃薯洗净,捣成泥,按一定比例均匀的撒上明矾和冰片(具体比例为:马铃薯:明矾:冰片=100:4:1),冷藏保存(制作一次马铃薯外敷药膏最多为两天用药量);动物给药:模型建立后,D扶他林乳胶剂对照组造模膝关节外敷扶他林乳胶剂干预,按约4mm厚度均匀覆盖造模关节表面,每天2次,敷药干预治疗5天。将马铃薯外敷药膏外敷E马铃薯外敷药膏组受试兔膝关节损伤局部,每天敷药2次,连续进行治疗5天;敷药完成之后,将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取血,离心取上清液(离心操作条件具体为:3500r/min,10min),并把离心所得血清置于-20℃冷冻保存待用;新西兰大白兔的处死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后用手术刀打开受试兔右膝关节囊,经过大体的观察记录后,用lml生理盐水灌洗关节腔,严格小心的收集关节液,置于已硅化试管中,离心(离心操作条件具体为:4℃,1800r,10min),将上清液置于-70℃冷藏保存待用。取受试膝关节滑膜标本,并放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待用。制作常规病理切片,将滑膜进行HE染色,观察滑膜的结构变化。结果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ɑ)、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盐酸羟胺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TBA)法检测丙二醛(MDA)的含量。对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造模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模型组大白兔一般情况与空白组对比,膝关节有明显肿胀、滑膜明显增厚、关节表面温度升高。(P<0.01)。2.检测后发现,造模大白兔与正常大白兔相比,TNF-α、IL-1β及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马铃薯外敷药膏组大白兔关节液和血清中TNF-α、IL-1β及MDA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SOD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但马铃薯外敷药膏组与扶他林乳胶剂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兔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模型建立成功后,滑液中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血清中的SOD、MDA均有明显变化,说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发病于促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2.马铃薯外敷药膏能有效抑制促炎性因子TNF-α、IL-1β、MDA的表达,提升SOD的活性,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马铃薯外敷药膏对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
张影,陈小勇[4](2015)在《浅谈中药巴布剂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中药巴布剂是一种新型的贴剂型药物,可有效应用于软组织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外伤及骨病等方面。中药巴布剂和传统的贴膏剂相比,优势比较明显,主要是以高分子基质材料为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药性。现对中药巴布剂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以及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佐。
范青海[5](2014)在《红球姜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越南中药“红球姜”内服、外敷和对患处针刺治疗的临床观察,揭示红球姜减轻或控制膝骨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红球姜片30g煎汤取汁200ml内服,生红球姜50g加白酒50ml捣碎外敷患处,同时予以患处针刺治疗。口服汤药和药物外敷1次/日,外敷药物持续时间:每次4小时。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患者针刺每日1次,针刺穴位、方法一致,膝部阿是穴采用浅刺、围刺针法,每次留针3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10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定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LEQUENSE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指数及实验室检查观测指标(SER、CRP)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有差异性,且治疗组由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显着,两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 WOMAC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WOMAC评分的症状均有改善,单项症状比较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 LEQUENSE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均明显降低LEQUENSE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指数的积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5.两种方法治疗后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安全性观察均无差异(P>0.05)。6.治疗观察期间及疗程结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头晕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皮疹及皮肤破损等明显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结论:通过对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运用越南中药“红球姜”内服、外用结合针刺治疗,可显着改善关节酸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等症状,而且明显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提示红球姜内服外用结合针刺的方法,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安全有效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于玥,张高飞,邬晓鸥,黎俏美[6](2013)在《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罗通定的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罗通定(左旋延胡索乙素)的筛查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进行快速筛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HPLC-DAD),进行初筛以及定量测定,采用LC-MS/MS联用进行验证。结果薄层色谱法中罗通定斑点显色明显,Rf值适中;液相色谱法中罗通定在19.9~397.1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以上;质谱图中罗通定分子离子峰及二级碎片离子明显。结论该方法提供了多种技术手段,通过与延胡索对照药材及罗通定对照品的比对,可判定样品中添加的为罗通定或延胡索。
杨秀秀[7](2011)在《张鸣鹤教授益肾消痹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名老中医张鸣鹤教授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研究多年,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思路。本研究通过观察张鸣鹤教授益肾消痹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从基础理论、临床观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益肾消痹方、口服乐松及维骨力这两种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观察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变化。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综合临床疗效的控显率、总有效率比较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的控显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OMAC积分、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肾消痹方对膝骨关节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更好的作用,且无不良反应。结合现代医学、中药药理学现代研究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关节软骨代谢、抗感染、抗炎镇痛、改善血流变等方面多环节对膝骨关节炎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
李智勇[8](2010)在《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的研制》文中提出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由癌症本身以及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目前癌症已超过了艾滋病、结核、疟疾致死病例的总和,成为人类第一位死因。癌性疼痛的众多临床表现中,疼痛是癌症病人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抗癌痛药物的毒副作用、昂贵的治疗成本等问题,造成临床中癌痛治疗严重不足。癌痛膏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临床实践应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所致疼痛的经验处方,具有温经通络,消瘤止痛之功,主治各种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在临床使用十余年,病例数达上千例,临床疗效确切,没有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本研究针对癌痛的临床特点和现有癌痛治疗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指导下,将癌痛的治疗特点和巴布剂的给药特性相结合,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将其开发为疗效独特、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无创伤给药的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本论文主要从提取工艺,巴布剂基质筛选、促渗剂的筛选与优化、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主要药效学和药理毒理安全性方面进行研究。1.提取工艺的研究根据癌痛巴布剂各味药材的功能主治、现代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的研究状况,在中药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味药物含有脂溶性或水溶性有效成分不同,采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或水提取、分离其主要有效部位。1.1肉桂、生姜挥发油的提取: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对药材的粉碎度、提取时间等主要影响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将肉桂、生姜粉碎成粗粒,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5h,即可达总收油量的97%以上,基本提取完全。1.2赤芍、红花和肉桂与生姜提油后药渣水提工艺研究:以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为主要考察因素,以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等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优选的最佳水提工艺,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每次加入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时。1.3草乌、生南星、白芷、乳香中的主要有性成分多为脂溶性成分,因此分别以草乌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类生物总碱、白芷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欧前胡素的提取率以及出膏率作为评价指标,考察草乌、生南星、白芷、乳香的最佳提取醇浓度、提取时间,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醇取提工艺进行优化,优选的最佳醇提工艺为每次加入10倍量60%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1小时。2.癌痛巴布剂的基质处方筛选研究中药巴布剂主要存在黏性差,内聚力不足,反复揭扯性能差等问题,以膏体外观性状,气泡多少,凝聚时间,表面粘性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进行癌痛巴布剂基质的初步筛选,确定了以聚丙烯酸钠、甘油、聚乙烯醇、明胶、高岭土、甘羟铝、柠檬酸、蓖麻油为癌痛巴布剂的基质组成。并以初黏力、剥离强度和外观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U17(1716)均匀设计进行拟水平试验,对癌痛巴布剂的基质处方进行优选研究,实验设计结果的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程显示,癌痛巴布剂基质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聚丙烯酸钠:明胶:高岭土:甘羟铝:蓖麻油:甘油:聚乙烯醇(6.46:6.0:4.1:0.08:0.1:56:0.05)。验证结果显示,该配比制成的癌痛巴布剂粘度适宜、剥离性好、外观平整。3.癌痛巴布剂的促渗剂筛选研究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的最大障碍是皮肤对药物渗透的屏障作用,因此对于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选择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以促进足够量的药物进入人体内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3.1癌痛巴布剂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的建立通过考察不同接收介质、不同动物离体皮肤、离体皮肤储存时间等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体外经皮渗透行为,建立了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吸收的实验方法:采用脱毛的小鼠腹部皮肤为研究对象,接收介质选用生理盐水,试验温度32℃,磁搅拌子旋转速度为200r/min。3.2不同透皮促渗剂对癌痛巴布剂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研究以目前最常用的氮酮、油酸、丙二醇、薄荷脑、冰片等透皮促渗剂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透皮吸收法分别考察了0%,1%,2%,3%,5%氮酮;0%,1%,2%,3%,5%,7.5%,10%油酸;0%,5%,6%,7.5%,8%,10%丙二醇;0%,0.5%,0.75%,1%,1.5%,1.75%,2%薄荷脑;0%,0.5%,0.75%,1%,1.5%,1.75%,2%冰片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透皮吸收的影响,并计算Qn、Q、J、ER和TLAG,并绘制渗透曲线,结果显示除油酸加入(1%)即引起癌痛巴布剂出现漏膏现象,不适宜用作癌痛巴布剂的促渗剂外,氮酮(0%~3%)、丙二醇(5%~8%)、薄荷脑(0.5%~1.5%)、冰片(0.75%~1.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具有不同程度的促渗透作用,并对癌痛巴布剂的外观性状不造成严重影响。3.3癌痛巴布剂多元渗透剂的均匀设计法优选研究透皮吸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效果不理想,常联合使用由亲水性分子和亲油性分子构成两元、三元甚至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渗系统。根据不同浓度氮酮、丙二醇、薄荷脑、冰片的单因素考察结果,以外观综合评分、初黏力、持粘力、芍药苷的透皮吸收速率常数(J)等为评价指标,采用U7(74)均匀设计法优化筛选癌痛巴布剂的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渗剂。结果最优的癌痛巴布剂多元复合促渗剂的配比组成为:氮酮(1.54%)-丙二醇(7.53%)-薄荷脑(1.26%)-冰片(1.50%),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优选的多元复合促渗剂对癌痛巴布剂的促进吸收作用优于各单种促渗剂。4.癌痛巴布剂成型工艺研究在癌痛巴布剂的提取工艺、基质配方以及促渗剂配方确定的情况下,考察浸膏含水量、以及促渗剂同时加入巴布基质后对巴布基质的强度、黏性与成胶时间等性能的影响,并对处方基质适宜载药量、药物基质的添加顺序、搅拌速度和时间、除泡方法、涂布方法、涂布时间、涂布厚度、癌痛巴布剂的干燥方法和温度进行考察,确定癌痛巴布剂的成型工艺为:取处方量的聚乙烯醇,加入150倍(g/ml)蒸馏水,记录重量,置90℃水浴中加热溶解(需要补少量水),放凉,补重,加入明胶,静置溶胀,置50℃水浴中溶解,加入高岭土,50℃水浴中搅拌均匀,得A相;取聚丙烯酸钠,加入少量甘油分散混匀,加入蒸馏水适量,快速搅拌均匀,静置,使充分溶胀,搅拌均匀待用,得B相;取少量蒸馏水溶解柠檬酸,与甘羟铝和剩余甘油混匀,加入肉桂、生姜挥发油、蓖麻油,促渗剂等,混匀,再加入浸膏,搅拌均匀,得C相;在50℃水浴下A相加入B相,搅拌均匀,再加入C相中,搅拌均匀;把调制好的药料置涂布机上,调节好涂布规格,涂布成型、室温晾干,裁成规格为8.5cm×12cm的片材,质检,包装,即得。5.癌痛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贴膏剂项下巴布剂的制剂通则和要求,制定了癌痛巴布剂的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该制剂中的肉桂、白芷、赤芍、红花、乳香和生姜等进行了定性鉴别,实验结果表明,鉴别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对含膏量、赋形性、粘附性、重量差异和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目进行了研究,规定每100cm2癌痛巴布剂含膏量应不少于9.8g;粘附性照巴布膏剂粘着力试验测定法(附录ⅫE第一法)取7号钢球,测定,应符合规定;照粘着力试验测定法(附录ⅫE第二法)持黏力测试,巴布剂滑落至脱落的时间应大于40s;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癌痛巴布剂中的乌头总碱、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欧前胡素等进行含量测定研究,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规定本品每片含草乌以乌头碱(C3H47NO11)、次乌头原碱(C33H45NO10)和新乌头碱(C33H45NO11)的总量计,应为3mg~15mg;含赤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18.5mg;含白芷以欧前胡素(C16H14O4)计不得少于1.2mg;含红花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C27H30O15)计不得少于7.4mg。从而为控制癌痛巴布剂的内在质量提供可靠依据。6.癌痛巴布剂的稳定性试验研究按照拟定的质量标准草案对三批癌痛巴布剂用纯铝袋包装下,以癌痛巴布剂的外观性状,鉴别、含膏量、黏附性(初黏力以钢球号计、持黏力以时间s计)、微生物检查以及癌痛巴布剂中乌头总碱、芍药苷、欧前胡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测定等为考核指标,进行了6个月的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初步考察癌痛巴布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癌痛巴布剂在样品包装条件下,三批样品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和在常温条件下,考察6个月,外观无变化,鉴别均呈正反应,检查、含膏量、黏附性、含量测定合格,微生物检查检查符合规定。说明样品6个月内基本稳定。7.癌痛巴布剂和癌痛膏的体外透皮对比实验研究采用体外透皮吸收法对比了癌痛膏和癌痛巴布剂体外离体透皮情况,结果显示,与癌痛膏相比,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体外透皮吸收24h后的累计透过百分率具有显着性提高,达到62.38%±1.84%,相比癌痛膏30.74%±1.50%提高2.03倍,透皮吸收常数达(7.64±0.53)μg·cm-2·h-1,是癌痛膏的透皮吸收常数(2.83±0.17)μg·cm-2·h-1的2.70倍,而平均透皮滞后时间0.75h与癌痛膏的平均透皮滞后时间0.27h相比增加2.78倍。证明癌痛巴布剂无论是在累计透皮吸收百分率、透皮速率常数均优于癌痛膏,其中芍药苷的体外透皮吸收较癌痛膏具有较大的提高,而透皮迟滞时间有所延长。8.癌痛巴布剂的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实验研究8.1采用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法,以麝香追风膏,吡罗昔康贴片为阳性对照,以巴布剂空白基质为空白对照组,并设立原剂型癌痛膏组,观察癌痛巴布剂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癌痛巴布剂高、中、低剂量组对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癌痛巴布剂高、中剂量组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原癌痛膏和麝香追风膏贴,提示癌痛巴布剂的镇痛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8.2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观察其对皮肤刺激性反应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实验动物的活动、饮食、粪便等有异常情况,眼、鼻等亦未发现异常分泌物;涂药部位未发现色素沉着,未见出血点等异常情况。未发现癌痛巴布剂对新西兰兔皮肤有明显的刺激性反应。8.3以豚鼠为实验对象,观察癌痛巴布剂的过敏性作用,结果显示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实验动物有哮喘、站立不稳或者休克等全身性过敏性反应。未发现癌痛巴布剂对豚鼠皮肤有明显的致敏性作用。8.4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观察癌痛巴布剂对新西兰兔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实验动物毛发、眼和粘膜有异常变化,亦未发现实验动物的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和四肢活动有异常表现。两周内,实验动物全部成活并未发现癌痛巴布剂对新西兰兔皮肤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
周达岸[9](2008)在《骨痹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危害病人生活质量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在人体各关节中发病率最高,关节软骨和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是KOA的两个重要的病理基础。西医治疗目前缺少有效的方法,中医药对这些软组织的作用是肯定的,但目前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1]。本实验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光、透射电镜、生化法、免疫组化法等先进手段,从整体(KOA兔)、细胞(凋亡)、分子(SOD、MDA、NO)和基因水平(DNA)系统地研究骨痹消对KOA的治疗作用机理,加大科研力度,对疗效评定进行量化、客观化,使之具有科学性、可比性、可靠性,并阐明“骨痹消”对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滑膜等)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目的:探讨骨痹消对实验性兔KOA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塞来昔布组、骨痹消组、壮骨关节丸组),每组12只。同等条件下正常饲养1周后,正常对照组12只正常饲养,作为空白对照,其余4组兔均采用伸膝制动OA动物模型法造模,制成兔KOA模型;给药方法: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从造模第1天起经胃灌生理盐水2ml/Bid/d;塞来昔布组:从造模第1天起经胃灌药,2ml/Bid/d(55mg/d);骨痹消组:从造模第1天起经胃灌药,2ml /Bid/d(688mg/d);壮骨关节丸组:从造模第1天起,经胃灌药,2ml/Bid/d(1650mg/d)。检测指标:①用生化法,检测五组兔治疗后6周及10周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②于治疗后6周及10周取材,进行肉眼大体观察后,分别取胫骨内髁关节软骨及膝前正中部滑膜,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用光镜、透射电镜对兔膝关节滑膜及软骨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③同时,取膝前正中部滑膜组织,匀浆,取上清液检测滑膜SOD、MD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④6周及10周后随机取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用TUNEL方法进行软骨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采用CIAS-1000型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分析5组兔软骨细胞AI及Bcl-2与p53基因表达灰度值,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利用公认的伸膝制动OA动物模型法造模,模型成功。通过生化指标检测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在6周、10周时兔血清SOD、MDA、NO及滑膜SOD、MDA水平均发生变化。其中,模型组血清和滑膜SOD水平均较低,MDA水平均较高,血清NO水平升高,而各治疗组血清和滑膜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MDA和NO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各组关节软骨的大致肉眼观察,见造模6周后模型组兔关节软骨失去原有光泽,发黄,可见少量糜烂点,滑膜组织增生;10周后软骨明显失去原有光泽,发黄,色泽变暗淡,软骨表面凹凸不平,周围滑膜明显增生。而各治疗组病变均不同程度好转,以骨痹消组最为明显。通过电镜、光镜观察,模型组电镜下6周时可见细胞固缩,细胞略呈锥形,胞核高度固缩,周围出现空隙,细胞器消失,胞膜破损,基质中有深密度碎屑,10周时出现凋亡小体。光镜下模型组6周软骨细胞排列紊乱,簇集,细胞核固缩,细胞内成分减少,基质内胶原发生轻度纤维变性。10周时细胞簇集明显,核固缩,核溶,基质染色不均,淡染,胶原纤维明显,各组间关节软骨病理学变化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光镜下模型组6周时滑膜上皮增生,细胞间可见炎细胞浸润,滑膜下局部血管长入。10周时滑膜上皮重度增生,细胞肥大,滑膜下大量肉芽组织增生,大量血管长入,大量炎细胞浸润。骨痹消组、壮骨关节丸组、塞来昔布组在镜下观察,病变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以骨痹消组最佳。光镜下,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显示:模型组见到p53、Bcl-2的表达增加。骨痹消组、壮骨关节丸组、塞来昔布组Bcl-2的表达随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而p53的表达逐渐减弱。6周及10周时骨痹消组p53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灰度值升高,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6周及10周时骨痹消组Bcl-2表达较模型组相比灰度值下降,两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应用TUNEL法进行软骨凋亡细胞的原位检测:显微镜下见模型组软骨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增高。治疗后,骨痹消组、壮骨关节丸组、塞来昔布组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骨痹消组下降最为明显,10周时,与模型组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骨痹消可清除机体多余自由基,纠正氧自由基代谢紊乱;促进软骨细胞代谢及软骨修复,维持软骨结构的相对完整;抑制滑膜炎性改变,减少滑膜炎性物质释放入关节腔,阻碍炎性滑膜对软骨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途径,减少软骨细胞的凋亡数量,促进软骨的修复。
于燕燕[10](2007)在《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祖师麻为瑞香科植物黄瑞香Daphne giraldii Nitsche的茎皮和根皮,为西部地区民间用药。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了祖师麻中总香豆素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祖师麻中祖师麻甲素的含量,并分别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两种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规定,方法简便易行。比较了大孔吸附树脂技术、CO2超临界萃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等不同方法制备祖师麻总香豆素,最后以方法简便、含量能满足要求(总香豆素含量>50%)的乙酸乙酯萃取法为提取工艺,并通过正交设计法对工艺进行了优化选择。通过活血镇痛、抗炎等指标进行了祖师麻总香豆素药效学验证,确定其为祖师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部位。为提高祖师麻在炎性关节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抗炎作用、减少全身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我们研制了祖师麻巴布剂,并对其体外释放、体外经皮渗透等进行了研究。经研究测定,祖师麻总香豆素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logP0/w约为1,适合经皮给药,其在PEG400、95%EtOH、生理盐水(1:3:6)的介质中具有较好的溶解度和较高的稳定性,本实验将其作为体外透皮实验的接受介质。采用TP-5水平扩散池研究了常用的促渗剂对祖师麻甲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酮合并丙二醇及冰片合并丙二醇使用能显着提高祖师麻甲素的渗透速率(P<0.05),作用以氮酮合并丙二醇最强。本研究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剥离强度、持粘力、感官指标综合评分为指标,对巴布剂基质处方进行优选,确定了最佳处方;采用正交设计法,以感官指标综合评分为指标,对巴布剂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巴布剂基质中载药量对经皮渗透的影响,根据渗透速率常数确定了最佳载药量为3.5%。综合渗透速率及时滞,选择加入氮酮的浓度为1%。采用浆碟法考察了巴布剂体外释放情况,其释放规律服从Higuchi方程,12h累计释放出给药量79%的祖师麻总香豆素及55%的祖师麻甲素,释放速度常数分别为KTCZ=22.943h-1、KD=15.91079h-1。巴布剂体外经皮渗透研究表明,祖师麻甲素从巴布剂中的经皮渗透速率符合零级释放过程,巴布剂贴于大鼠皮肤6h后,渗透速率达到稳态,可维持24h,其平均稳态皮肤渗透速率为24.49503μg·cm-2·h-1。对巴布剂的黏附性、赋形性等作了考察,发现结果良好。稳定性实验表明,祖师麻巴布剂在实验条件储存期间其释放特征无明显变化,其含量和外观性状也没有变化,表明该巴布剂的性质是稳定的。我们选用兔子来进行祖师麻巴布剂的皮肤刺激性考察,初步确定祖师麻巴布剂对皮肤无刺激性,后经志愿者测试,贴于皮肤24h,未见过敏红肿及不良反应发生。
二、骨痹贴的抗炎及镇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痹贴的抗炎及镇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风寒湿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2 穴位贴敷治疗肩周炎的作用机理 |
3 穴位贴敷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案 |
3 疗效观察 |
4 统计学分析与方法 |
5 结果 |
6 小结 |
讨论 |
1 选穴分析 |
2 用药分析 |
3 穴位贴敷及针灸疗法的选择依据 |
4 穴贴结合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2)麝香乌龙丸对RA患者血清TNF-α、IL-1、IL-6、OPG、RANKL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病例选择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设计方案 |
1.2.2 治疗方法 |
1.2.3 标本采集 |
1.2.4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2.5 测定TNF-α、IL-1、IL-6、OPG、RANKL的实验原理 |
1.2.6 血清TNF-α、IL-1、IL-6、OPG、RANKL含量测定步骤 |
1.2.7 观察项目 |
1.2.8 统计学方法 |
1.3 结果 |
1.3.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1.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1.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血清浓度比较 |
1.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血清浓度比较 |
1.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血清浓度比较 |
1.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ANKL血清浓度比较 |
1.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PG血清浓度比较 |
1.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PG/RANKL的比值变化 |
1.3.9 各血清检测指标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值的比较 |
1.4 讨论 |
1.4.1 血清检测指标TNF-α、IL-1、IL-6的选择 |
1.4.2 血清检测指标OPG、RANKL的选择 |
1.4.3 RA的西药治疗现状及中医药趋势 |
1.4.4 麝香乌龙丸药物成分解析及研究基础 |
1.4.5 对照药物白芍总苷的选择 |
1.5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
2.1 中、西医治疗RA的不同 |
2.2 中医对RA的认识及治疗 |
2.2.1 病名的发展 |
2.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3 中医内治法 |
2.2.4 中医外治法 |
2.3 西医对RA的非药物治疗 |
2.3.1 物理疗法 |
2.3.2 外科手术及其他疗法 |
2.4 中、西医联合治疗RA |
2.5 运动疗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TNF-α、IL-1、IL-6、OPG、RANKL浓度标准曲线图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马铃薯外敷药膏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兔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血清中SOD、MDA影响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立题依据 |
1.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中医学认知 |
2 当代医学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认知 |
3 创伤性滑膜炎、炎症、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等基本概念 |
4 中医药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优势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药物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物采用 |
1.2 试剂及仪器 |
1.3 动物喂养及分组 |
1.4 动物造模 |
1.5 药物制备及动物给药 |
1.5.1 马铃薯外敷药膏制备 |
1.5.2 扶他林乳胶剂 |
1.5.3 其它 |
1.6 取材及检测方法 |
1.6.1 取材 |
1.6.2 检测方法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大白兔膝关节皮色、关节液色质及滑膜厚度大体观察结果 |
2.2 新西兰大白兔受试膝关节周径测量结果 |
2.3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动物受试膝关节滑液中IL-1β、TNF-ɑ的含量结果 |
2.4 血清中MDA及SOD含量检测结果 |
2.5 各组大白兔膝关节滑膜HE染色指标 |
第三章 讨论 |
1 马铃薯外敷药膏的药物组成及配伍分析 |
1.1 马铃薯外敷药膏的药物组成 |
1.2 马铃薯的古代文献及药理分析研究 |
1.2.1 古代文献分析研究 |
1.2.2 药理分析研究 |
1.3 冰片的古代文献及药理分析研究 |
1.3.1 古代文献分析研究 |
1.3.2 药理分析研究 |
1.4 明矾的古代文献及药理分析研究 |
1.4.1 古代文献分析研究 |
1.4.2 药理分析研究 |
2.动物模型建立的评价分析 |
3.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诊断标准 |
4.马铃薯外敷药膏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 |
5. 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 |
5.1.关节固定 |
5.2 中药内服法 |
5.3 中药外用 |
5.4 中药灌洗 |
5.5 内外合治 |
5.6 其他疗法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结语 |
1 存在的问题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实验室场景 |
2 实验药品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试剂 |
5 实验照片 |
6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及施使用证明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 参研课题 |
2 发表学术论文 |
(4)浅谈中药巴布剂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巴布剂概述 |
1.1巴布剂的基本结构 |
1.2巴布剂基质原料选择具备的条件 |
1.3基质材料的构成成分 |
2中药巴布剂的研究 |
2.1中药巴布剂的优势所在 |
2.2中药巴布剂的质量评价 |
3中药巴布剂的发展 |
4总结 |
(5)红球姜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临床资料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罗通定的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 方法 |
2.1 薄层鉴别 |
2.2 液相色谱法 |
2.3 液质联用法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检测限 |
2.5.1 薄层色谱法[11-12] |
2.5.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6 稳定性试验 |
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8 系统适用性考察 |
2.9 样品中罗通定的筛查 |
3 讨论 |
(7)张鸣鹤教授益肾消痹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2.2 一般资料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4.2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临床疗效比较 |
6.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6.3 治疗前后WOMAC 指数比较 |
6.4 安全性观测 |
讨论 |
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危险因素 |
2.2 发病机制 |
3 益肾消痹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理探讨 |
3.1 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是发病根本 |
3.2 风寒湿热、跌仆损伤为诱因 |
3.3 湿热瘀毒,痹阻经络是主要发病机制 |
3.4 方药分析及作用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癌性疼痛及其治疗概况 |
1 癌痛的概况 |
2 癌痛的危害 |
3 癌痛的病因病理 |
4 癌痛的现代医学治疗 |
5 癌痛的中医药治疗 |
6 癌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7 其它止痛方法 |
8 癌痛治疗的展望与建议 |
第二节 中药巴布剂的研究概述 |
1 巴布剂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2 中药巴布剂的研究概况 |
3 巴布剂基质配方研究 |
4 影响巴布剂制备工艺的因素 |
5 透皮促渗剂在中药巴布剂中的应用 |
6 巴布剂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
7 巴布剂的作用机理、药效学评价 |
8 中药巴布剂的临床评价 |
9 中药巴布剂产业化中所面临的问题 |
10 中药巴布剂的市场前景展望 |
第三节 癌痛巴布剂的处方来源及研究概况 |
1 处方来源、组成和方解 |
2 处方中各味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概述 |
3 剂型的选择依据 |
4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
5 可行性分析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癌痛巴布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癌痛巴布剂的提取工艺路线设计 |
第二节 癌痛巴布剂的药材来源及标准研究 |
第三节 肉桂、生姜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工艺验证试验 |
第四节 赤芍、红花和肉桂与生姜提油后药渣水提工艺研究 |
1 考察因素和水平 |
2 供试品的制备 |
3 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
4 最佳水提工艺条件验证 |
第五节 白芷、草乌、生南星、乳香醇提工艺研究 |
1 不同乙醇浓度对乌头生物碱和欧前胡素提取率的考察 |
2 不同提取时间对乌头生物碱和欧前胡素提取率的考察 |
3 草乌、生南星、白芷、乳香醇提工艺正交优选 |
第六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
第三章 癌痛巴布剂的基质处方筛选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癌痛巴布剂促渗剂的筛选研究 |
第一节 不同透皮促渗剂癌痛巴布剂的制备及其初黏力、持黏力和芍药苷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方法的研究 |
1 实验仪器、材料与动物 |
2 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体外经皮渗透方法研究 |
3 试验方法与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不同透皮促渗剂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材料与动物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均匀设计法筛选癌痛巴布剂中的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 |
1 实验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癌痛巴布剂的成型工艺研究与工艺放大实验 |
第一节 癌痛巴布剂的配方研究和成型工艺考察影响因素考察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工艺验证与放大实验 |
1 仪器与设备 |
2 癌痛巴布剂的工艺放大实验处方组成 |
3 制法 |
4 工艺流程 |
5 工艺放大实验结果 |
第六章 癌痛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七章 癌痛巴布剂的稳定性试验研究 |
1 试药与仪器 |
2 方法 |
3 检测项目及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癌痛巴布剂和癌痛膏的体外透皮对比实验研究 |
1 实验仪器、材料与动物 |
2 方法和结果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九章 癌痛巴布剂的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癌痛巴布剂对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的镇痛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结论 |
第二节 癌痛巴布剂的皮肤刺激性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结论 |
第三节 癌痛巴布剂的皮肤过敏性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结论 |
第四节 癌痛巴布剂的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结论 |
结语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骨痹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论文一、骨痹消对兔骨关节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论文二、骨痹消对兔骨关节炎软骨、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论文三、骨痹消对兔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论文四、骨痹消对兔骨关节炎软骨细胞p53、Bcl-2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1、骨性关节炎的西医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2、骨性关节炎的中医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研究 |
1 巴布剂的基础研究 |
1.1 巴布剂基质的研究 |
1.2 中药巴布剂的研究 |
1.3 巴布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1.4 中药巴布剂的发展 |
2 祖师麻的文献研究 |
2.1 祖师麻药材简介 |
2.2 祖师麻化学成分的研究 |
2.3 祖师麻药理作用的研究 |
2.4 祖师麻及制剂的现代临床研究和应用 |
第一章 祖师麻有效部位的确定及制备工艺研究 |
1 祖师麻有效部位制备工艺的研究 |
1.1 提取工艺研究 |
1.2 分离工艺研究 |
1.3 祖师麻香豆素的提取分离工艺 |
2 祖师麻有效部位的确定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条件及统计方法 |
2.3 方法与结果 |
2.4 结论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第二章 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的处方前研究 |
1 祖师麻总香豆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1.1 祖师麻药材的来源 |
1.2 UV法测定祖师麻总香豆素的含量 |
1.3 HPLC法测定祖师麻甲素的含量 |
2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第三章 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成型工艺研究 |
第一节 促渗剂对祖师麻总香豆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 |
1.1 材料、仪器与动物 |
1.2 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均匀设计法优选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基质配方研究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1.3 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工艺条件的优选及数据分析 |
1.3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中载药量的选择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五节 氮酮浓度对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经皮渗透的影响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1.3 结果分析 |
小结与讨论 |
1 小结 |
2 讨论 |
第四章 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的制剂学评价 |
第一节 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的体外透皮特性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1.3 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的体外释放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第三节 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质量评价 |
1.1 祖师麻巴布剂黏附性 |
1.2 祖师麻巴布剂赋形性研究 |
1.3 微生物限度 |
1.4 含膏量试验 |
1.5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四节 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的皮肤刺激性考察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1 总结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骨痹贴的抗炎及镇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肩周炎(风寒湿型)的临床观察[D]. 孙玮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麝香乌龙丸对RA患者血清TNF-α、IL-1、IL-6、OPG、RANKL表达的影响[D]. 仲伟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3]马铃薯外敷药膏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兔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血清中SOD、MDA影响机制的研究[D]. 刘晓.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浅谈中药巴布剂的研究现状[J]. 张影,陈小勇. 中医药信息, 2015(05)
- [5]红球姜治疗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研究[D]. 范青海. 云南中医学院, 2014(01)
- [6]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罗通定的检测方法研究[J]. 于玥,张高飞,邬晓鸥,黎俏美. 中成药, 2013(08)
- [7]张鸣鹤教授益肾消痹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杨秀秀.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的研制[D]. 李智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骨痹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 周达岸.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06)
- [10]祖师麻有效部位巴布剂的药学研究[D]. 于燕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