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苏慧丽[1](2021)在《基于导向作用的小学语文说话能力培养策略探思》文中认为说话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因此,本文从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教会学生说话的方法,提高说话的能力;说话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有机结合,促进整体提高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施美仙[2](2021)在《一年级说话训练方法举隅》文中研究指明提起习作,那是师生都感到头疼的事,虽说从三年级才有习作训练,但若从一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就能为之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但表达欲望特别强烈,课堂发言非常积极,是训练说话的好时机。一、学拼音,由词到句建概念汉语拼音教学是一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读,还要利用教学内容开展扩词说句子的训练。如教学单韵母"e"时,
谢栓成[3](2021)在《浅谈小学中年级英语学生会说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这对小学中年段学生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在英语对话课中以读代说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不会说或者也不愿意开口说,说的多是单词,不是完整的句子,因此口语教学的意义并没有生成,在小学中段也正是培养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只有让学生具备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英语方面才能不断提高。就小学中段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加以阐述。
柳玲[4](2021)在《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荷叶圆圆》为例》文中认为基本功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小学语文课的特点和学情,老师要从实着手,运用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夯实语文基本功。本文以课为本,围绕教材开展听、说、读、写、用词句训练,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激发学生兴趣,在趣味朗读中培养语感,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
陈兴均[5](2021)在《小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文中提出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思想的传达与交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说"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这一特点,在小学阶段把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非常切合小学生发展实际的。
李爱华[6](2021)在《研读文本内涵 塑造生本灵性——小学语文说话训练创新教学》文中研究表明小学语文说话训练设计时,教师要从不同方位展开思考。整合文本资源,为学生布设说话训练任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和说话的机会,自主阅读交流、看图说话交流,都是重要选项;解读文本内涵时,教师为学生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辩论、经典鉴赏等活动,也能够形成说话训练机会;演绎文本情境设计时,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课本剧创编、演绎任务,开展各中说的活动,促使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在实践中形成说话的能力。研读文本内涵,塑造生本灵性,教师针对性设计,必然赢得说话训练的主动权。
归芳芳,糜增芳[7](2021)在《低年级生活语文教学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出说话能力是培智学校学生适应生活的必备能力,是需要优先发展的语文能力。因此,生活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可从进行舌操运动、创设教学情境、做好支持引导等方面入手。
梁芸[8](2021)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版和香港启思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教科书是教师实现新课标中口语交际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中,教科书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媒介。深入剖析教科书,可以有效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新课改后,内地和香港都进行了语文课程改革,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文件。两地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地的语文教科书在经过多年的使用和修订后,形成了自己的编写特色。将两地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彼此学习借鉴,也可以为大陆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提供参照。本论文基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以两地较具代表性的香港启思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启思中国语文教科书和内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通过分析两套教科书中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要素、结构要素、助学要素,比较两套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的特点,解析香港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特色,并对大陆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教育社出版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部分和启思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文》的“聆听、说话”部分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要素中的情境创设、价值取向、活动设计;形式要素的编排结构、呈现方式以及助学要素的教学提示语、助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统编版重读写知识,启思版重听说读写融汇;第二,统编版重表达的综合,启思版重听说的均衡;第三,统编版重口语交际灵活性,启思版重口语交际交互性;第四,统编版重口语交际独特性,启思版重口语交际统整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建议:首先是增加口语交际活动的频次;其次是增加程序性知识的比重和适当增加倾听知识的分量;此外还应当加强口语交际知识整合以及关注现代技术在口语交际中的运用;最后应当优化口语交际活动评价。
杨小云[9](2021)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以上海市H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公民交往日益频繁。而口语交际则成为公民认识世界和与他人交往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具有良好交际素养的公民。而如何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也不例外。我国中小学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广使用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与以往教科书相比,可以发现“口语交际”作为单独的教学板块出现在其中。“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各级学校也更加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但是纵观口语交际评价的实际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与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口语交际板块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工具少之又少,再加上教师本身缺乏教育评价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对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开展行之有效的评价难上加难,评价的真正目的难以实现。笔者自2019年12月起,对小学三到五年级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选择上海市H小学作为研究基地。笔者运用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方法编制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并且运用该评价标准对H小学三到五年级学生进行了评价试验,最后对该评价标准的质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标准信效度较高,实施效果较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阐述了中西方关于口语交际评价的理论成果,对比之后笔者提出了目前我国在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第二章中,着重阐述了编制口语交际评价标准的五大依据;在第三章中,重点阐述了评价标准的编制过程;在第四章中,详细阐述了检验评价标准的具体步骤;在最后一章中,笔者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在运用中不断推广口语交际评价经验”以及“不断完善口语交际评价管理制度”三个层面对H小学日后在评价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九条具体的实施建议。
蔡一聪[10](2021)在《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急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传播和获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在这背景下,世界各地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地区,香港特区也加入了这一波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并从教育制度、课程内容、以至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建议在学校层面开发校本课程,认为学校应根据特区课程的基本要求,加以调适,以开发本身的校本课程,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的目标和宗旨。这些调适的措施包括调整学习目标,以不同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提供科目的选择、采用不同的学习、教学与评估策略等,以让特区课程指引和学校与教师的专业自主之间,取得平衡。然而,校本课程在名义上虽是以学校为本位的产物,但它毕竟是生存国家或地区的课程之中,因此,不少学者也认为,教育当局的介入,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之道。香港特区教育局成立了几支校本支援服务团队,专责支援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援团队在协助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利用其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和课程开发专业知识,为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和专业支援,从而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教师专业,也培养课程领导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特区的特殊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国语文科向来都是以广州话作为教学语言的。随着香港政权的回归,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大大提高。同时,为了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历任特区行政长官都强调要提升香港人“两文三语”的能力。在这背景之下,不少学者和学校都提出“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倡议,认为这是提升香港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特区政府教育当局在“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上没有明确的课程框架和课程指引,也没有推行的时间表,因此,有意推行的学校唯有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试验。2008年,语文敎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下称“语常会”)推出了“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下称“普教中计划”)。计划分成4期,前后历时6年,参加的中、小学校共有160所,是课程改革以来一个规模较大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本文以“普教中计划”这个具体的校本课程改革项目为例,从支援人员和学校就具体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点出各项变革中,校本支援如何去组织、推进、阐释以及落实各项措施,并了解校本支援团队如何协助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教材开发、优化学与教策略等方面,开发校本课程。并希望从中探讨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香港的课程改革。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份:导论部份为本研究的概述。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研究相关概念释义、研究意义及局限、以及论文结构等。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及国外对校本课程、香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支援服务、香港的语文政策、以及在香港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二章为背景介绍与分析。对香港的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支援服务的发展过程及相关政策进行介绍,并结合课程变革理论,分析特区课程、校本课程和校本支援服务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互动机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对香港“以普通话教中文”这一项目的推进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由港英政府时期模糊的语文政策,到回归后的“两文三语”政策,再到“以普通话教中文”的倡议和发展,分析相关政策的发展、“以普通话教中文”校本课程的不同模式和课程设置,以及香港特区中国语文科和普通话科的关系等,以了解香港“普教中”校本课程的复杂性和相关支援的迫切性。第四章介绍“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及分析计划的成效。本章先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及评估”和“教学法”三个方面,介绍“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随后分析参与计划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的观感,以及对“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措施的回馈;并观察“普教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普教中”下的说话能力发展,对比学生的普通话和粤语的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用普通话学习中文的兴趣、态度及习惯,来调查和评估“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成效。第五章介绍“普教中”校本支援的个案研究。本章通过研究员第一身的支援经历,结合研究员与学校共同进行的行动研究,展示两所学校与支援团队协作开发“普教中”校本课程的过程,进一步探讨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中的角色和相关的支援措施,以呈现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第六章是总结和反思。本章总结了校本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介入对学校行政及领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教材、教学的影响。研究发现,校本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介入,在行政及领导层面上强化了学校领导层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和意愿;在专业发展层面,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并能利用丰富的课程及培训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专业发展活动,增加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和能力;在学与教层面,则能深入学校的实际场境和脉络,了解校本的需要和限制,为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上的不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中,又以不同的角色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不同的支援和课程资源,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另外,本章反思了校本支援服务的局限,发现校本支援服务的成效还必须建立在学校的专业考虑之上。同时,也要思考如何维持支援成果和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学习需要,以达致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导向作用的小学语文说话能力培养策略探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建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 |
二、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方法,提升口语表达水平 |
1、正音训练时严而复严。 |
2、增加词汇,激活语言。 |
3、字斟句酌,梳理语序。 |
三、说话教学与阅读、写作有机结合,促进促进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 |
(2)一年级说话训练方法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拼音,由词到句建概念 |
二、看插图,培养说话能力 |
三、续说课文,提高说话能力 |
四、留心观察,扩充说话内容 |
五、亲子阅读,互说互听练说话 |
(3)浅谈小学中年级英语学生会说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口语教学中存在问题一探 |
1. 在口语表达的教学中认识不到位 |
2. 口语表达中说话活动效果不佳 |
3. 英语对话中说话活动缺乏有效指导 |
4. 对话教学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时间安排 |
二、对话教学中培养中段学生说的能力的策略 |
1. 不断丰富对话形式和内容 |
2. 通过在训练对话中进行填词说话,从而循序渐进过渡到能表达完整的句子 |
3. 借助有关图片画面进行英语口语的表达,让学生获得启发 |
4. 借助文本让学生进行迁移表达,提高说话能力 |
5.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说话的兴趣 |
6. 通过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敢于进行表达,增强说话能力 |
(4)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荷叶圆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善用故事——“听”得入迷 |
二、语言训练——“说”出精彩 |
三、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
四、细致教学——“写”出规范 |
五、自主探究——“用”到实处 |
(6)研读文本内涵 塑造生本灵性——小学语文说话训练创新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合文本资源,布设说话训练任务 |
1. 自主阅读文本交流 |
2. 看图说话,互动交流 |
二、解读文本内涵,创设说话训练情境 |
1. 发动阅读辩论活动 |
2. 启动经典鉴赏活动 |
三、演绎文本情境,丰富说话训练形式 |
1. 创新演绎活动设计 |
2. 优化主题演讲设计 |
(7)低年级生活语文教学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行舌操运动,让学生有话能说 |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
三、做好支持引导,让学生有话会说 |
(8)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版和香港启思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新课标凸显口语交际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
1.1.2 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
1.1.3 两地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各具特色 |
1.1.4 关于两版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4 文献综述 |
1.4.1 口语交际研究综述 |
1.4.2 内地语文教科书和香港启思版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评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比较研究法 |
1.6.3 内容分析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科书 |
2.1.2 口语交际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2 安德森知识分类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口语交际相关理论 |
第3章 比较框架的设计 |
3.1 本文比较框架确立的依据 |
3.1.1 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 |
3.1.2 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编制依据 |
3.2 比较框架的设计 |
3.2.1 一级指标的确立 |
3.2.2 二级指标及比较维度的确立 |
第4章 两版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内容要素的比较 |
4.1 口语交际价值取向的比较 |
4.1.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价值取向分析 |
4.1.2 启思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价值取向分析 |
4.1.3 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价值取向的比较 |
4.2 口语交际部分情境创设的比较 |
4.2.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情境创设分析 |
4.2.2 启思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情境创设分析 |
4.2.3 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比较 |
4.3 口语交际部分活动类型的比较 |
4.3.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活动类型分析 |
4.3.2 启思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活动类型分析 |
4.3.3 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活动类型的比较 |
4.4 口语交际部分知识构成的比较 |
4.4.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知识构成分析 |
4.4.2 启思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知识构成分析 |
4.4.3 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知识构成的比较 |
第5章 两版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形式要素的比较 |
5.1 口语交际部分的编排结构 |
5.1.1 目录 |
5.1.2 文本组织 |
5.2 口语交际部分的呈现方式 |
5.2.1 图表编排 |
5.2.2 版式设计 |
第6章 两版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助学要素的比较 |
6.1 口语交际部分提示语的比较 |
6.1.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提示语 |
6.1.2 启思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提示语 |
6.1.3 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提示语的比较 |
6.2 口语交际部分助学方式的比较 |
6.2.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助学方式 |
6.2.2 启思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助学方式 |
6.2.3 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助学方式的比较 |
第7章 两版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比较结论与启示 |
7.1 两版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比较结论 |
7.1.1 统编版重读写知识,启思版重听说读写融汇 |
7.1.2 统编版重表达的综合,启思版重听说的均衡 |
7.1.3 统编版重口语交际灵活性,启思版重口语交际交互性 |
7.1.4 统编版重口语交际独特性,启思版重口语交际统整性 |
7.2 两版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比较带来的启示 |
7.2.1 增加口语交际活动频次,强化口语交际能力 |
7.2.2 增加程序性知识的比重,降低口语交际难度 |
7.2.3 加大倾听知识的份量,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
7.2.4 加强口语交际知识整合,拓展学生能力结构 |
7.2.5 关注现代技术在口语交际中的运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 |
7.2.6 优化口语交际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语文实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以上海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 |
(二)中高年级 |
(三)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
(四)评价标准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文献评析 |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制定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教科书的相关规定 |
(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规定 |
(二)语文教科书关于小学中高年级口语交际的规定 |
二、《上海市小学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中的相关评价建议 |
三、国内外关于口语交际结构要素的研究成果 |
四、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 |
五、评价对象及条件 |
第三章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制定 |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一)提出初拟指标体系 |
(二)筛选修订指标 |
(三)权重的确定 |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定标准的制定 |
(一)评定标准制定的依据 |
(二)评定标准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质量的检验 |
一、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
(一)评价指标体系信度的检验 |
(二)评价指标体系效度的检验 |
二、评定标准的质量检验 |
(一)样本选择 |
(二)实施过程 |
第五章 总结与实施建议 |
(一)总结 |
(二)实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香港语文课程改革的政策 |
(二) “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倡议 |
(三) 校本支援服务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 提供对教改、课改研究的新视角 |
(二) 联系教育现场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
(三)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可操作性的多维互动模型 |
四、重要概念解读 |
(一) 校本课程开发 |
(二) “以普通话教中文” |
(三) “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校本课程、校本支援及“普教中”的研究综述 |
一、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研究文献 |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
(二) 香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政府介入 |
(一) 政府在校本课程中的角色 |
(二) 对香港地区校本支援的研究 |
三、对在香港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研究 |
(一) 语文政策方面 |
(二) 教学成效方面 |
(三) 学与教方面 |
第二章 香港校本课程开发及支援服务的发展 |
一、背景 |
二、香港校本课程的发展 |
(一) 从高度集权到逐步开放的香港课程 |
(二) 香港校本课程的酝酿与启动:教统会第一、二、三号报告书 |
(三) 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设计计划 |
(四) 课程发展处的成立 |
二、校本课程支援措施 |
(一) 校本课程剪裁计划 |
(二) 校本课程开发支援常规化及多元化 |
第三章 “普教中”的校本课程开发 |
一、香港语文教育政策概况 |
(一) 回归前的语文政策 |
(二) 设立普通话科 |
(三) 回归后的“两文三语”政策 |
(四) 设立语文基金 |
(五) 成立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 |
(六) 普通话教师资历要求 |
二、“普教中”的校本推行模式及课程设置 |
(一) 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倡议 |
(二) “普教中”的校本推行模式 |
(三) “普教中”的校本课程设置 |
三、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 |
(一) 背景 |
(二) 计划概况 |
(三)推行模式 |
(四) 推行步骤 |
第四章 “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及成效 |
一、“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 |
(一) 教师专业发展 |
(二) 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及评估 |
(三) 教学法 |
二、“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成效 |
(一) 教师对支援计划在课程开发和专业发展的回馈 |
(二) “普教中”学生的学习表现 |
第五章 “普教中”校本支援的个案研究 |
一、中学个案(YY中学:中普融合、初中全面推行)援 |
(一) 学校简介 |
(二) 支援措施 |
(三) 成效 |
(四) 小结 |
二、小学个案(CC小学:中普并合、小二起全面推行) |
(一) 学校简介 |
(二) 支援措施 |
(三) 成效 |
(四) 小结 |
三、校本个案研究总结 |
(一) 分析情境、确立愿景 |
(二) 建立共识、订定目标 |
(三) 规划方案、落实设计 |
(四) 诠释理念、实施课程 |
(五) 多方回馈、全面评鉴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一、学校行政及领导 |
二、教师专业发展 |
三、课程、教材与教学 |
四、局限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导向作用的小学语文说话能力培养策略探思[A]. 苏慧丽. 对接京津——行业企业 教育事业论文集, 2021
- [2]一年级说话训练方法举隅[J]. 施美仙.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21(Z4)
- [3]浅谈小学中年级英语学生会说能力的培养[J]. 谢栓成. 新课程, 2021(26)
- [4]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荷叶圆圆》为例[J]. 柳玲. 读写算, 2021(15)
- [5]小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J]. 陈兴均. 贵州教育, 2021(10)
- [6]研读文本内涵 塑造生本灵性——小学语文说话训练创新教学[J]. 李爱华. 黑河教育, 2021(05)
- [7]低年级生活语文教学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J]. 归芳芳,糜增芳. 现代特殊教育, 2021(09)
- [8]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部分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版和香港启思版为例[D]. 梁芸.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以上海市H小学为例[D]. 杨小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D]. 蔡一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