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峰市青贮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潘翔磊,梁庆伟,张晴晴,李清泉,娜日苏,杨秀芳[1](2022)在《赤峰地区11个青贮玉米品种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筛选综合性状较优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测定11个青贮玉米品种(安早10、东单1991、金岭青贮10、文玉3号、CP1685、新饲玉14、奥玉青贮5102、东单1331、屯玉661、雅玉8号、新饲玉11)的物候期观测指标(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乳熟期、腊熟期)、农艺性状指标(株高、穗位高、单株叶片数、茎粗)、产量指标(鲜草产量、鲜干比和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个青贮玉米品种均能在赤峰地区完成整个生育期,生育期为94~125 d,其中最短的是安早10,最长的是新饲玉11。11个青贮玉米品种的株高在260.02~327.04 cm之间,最高的是雅玉8号,最低的是安早10;穗位高在103.50~175.01 cm之间,最高的是雅玉8号,最低的是安早10;单株叶片数在12.13~18.71片之间,最多的是奥玉青贮5102,最少的是安早10;茎粗在18.62~24.98 cm之间,最大的是奥玉青贮5102,最小的是东单1991。11个青贮玉米品种的鲜草产量在59 333.33~144 000.00 kg/hm2之间,最高的是雅玉8号,最低的是安早10;干草产量在31 941.01~50 845.69 kg/hm2之间,最高的是屯玉661,最低的是奥玉青贮5102;鲜干比在1.75~4.33之间,最大的是奥玉青贮5102,最小的是安早10。11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干物质含量在93.93%~94.90%之间,最高的是奥玉青贮5102,最小的是东单1331;粗蛋白含量在8.88%~10.00%之间,最高的是奥玉青贮5102,最低的是新饲玉1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16.97%~26.02%之间,最高的是奥玉青贮5102,最低的是安早1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36.39%~48.86%之间,最高的是奥玉青贮5102,最低的是安早10。奥玉青贮5102的综合表现最优,然后依次是雅玉8号和新饲玉11,安早10和东单1991较差。说明在11个青贮玉米品种中,奥玉青贮5102为最适宜在赤峰地区种植的优质且高产的青贮玉米品种。
刘倩,李志勇,金维波,张帅,赵淑芬,李鸿雁,武自念[2](2021)在《玉米新品种金岭青贮367的选育与特性评价》文中指出为培育短生育期、高产、优质的青贮玉米品种,满足有效积温≥2250℃地区畜牧业对青贮玉米的需求,以母本JL38-5与父本JL3892杂交育成了青贮玉米新品种金岭青贮367。其全生育期约105d,属早熟青贮玉米;全株粗蛋白含量8.59%,淀粉含量29.62%,均高于对照品种阳光1号,综合营养品质优于国家一级青贮玉米品质标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种植密度67500株/hm2条件下,金岭青贮367的3年平均产量(鲜重)达85670kg/hm2,较对照品种高17.6%;抗逆性强,具有广泛适应性,在内蒙古及其毗邻地区均可种植。
蔡明佟[3](2020)在《基于通辽市玉米种植及加工企业现状的产业发展对策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研究通辽市玉米加工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提高通辽地区的玉米加工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玉米原材料生产角度进行比较优势分析,从玉米加工产品品种、市场需求等角度进行SWOT分析,从而提出通辽市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加工业现状。通辽市玉米加工业原材料生产具有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品质优良等特点;玉米加工业涵盖13大类200多个品种,其中味精、氨基酸、淀粉加工行业发展趋势较好。2.玉米加工业原材料比较优势分析,通辽市玉米生产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但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玉米加工产业SWOT分析,通辽市玉米加工产业的优势是种植集中分布、产业布局合理和交通电力资源优势明显;劣势是玉米种植结构单一、加工产业链短、产业间衔接松散、龙头企业有限、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较低和创新能力弱;机会是国家战略调整、区域发展政策和养殖业发展机遇;威胁是区域产业竞争加剧、环境形势严峻、国家政策调控和水资源不足。3.通辽市玉米加工业发展对策。在加工业原材料生产方面兴建基础设施,推广种植科技,加大特种玉米推广力度,引导种植青贮玉米;在加工企业方面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品牌宣传保护。
高海秀[4](2020)在《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牧草产业是畜牧业提质增效乃至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尤其是在国内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的背景下,在保护和有效利用天然草地的同时,积极推动人工种草发展牧草产业非常迫切。但在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缓慢,从国家层面真正将牧草作为一个产业来决策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近年来,尽管国内牧草产业较快发展,但离市场需求还相差较远,主要草产品国内缺口达1/3以上。所以,基于生产实践的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实证研究牧草种植者生产决策的行为及影响因素,探寻如何促进国内牧草生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学回答牧草生产是否有效益以及牧草种植者“种还是不种”、“种多少”及发掘相关决策的影响因素这样一个总目标,依托农户行为理论同时考虑到牧草作为中间产品和粮食的竞争作物,生产者种植决策必然会受到牧草产业与其终端消费市场的连接状况以及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的影响这样一个特殊性,使用牧草生产八个典型省份527户实地调研问卷资料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室2011-2018年牧草生产成本收益定点监测数据,并辅之以历年主管部门有限的宏观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投入导向的BCC模型、Malmquist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在测算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牧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变化,以及牧草生产与主要竞争作物——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及变化分析,牧草与粮食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变动及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牧草种植者的生产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分析了基于风险规避视角的牧草生产者决策行为和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类型的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丰富牧草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充实研究内容和拓展研究视角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边际学术贡献。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教育程度、生产机械的可得性等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二是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五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政策支持精准发力。
卢昌文[5](2020)在《冀蒙辽甘宁规模化牧场苜蓿青贮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苜蓿青贮不仅能为奶牛提供优质的纤维和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同时苜蓿青贮是解决我国苜蓿干草调制困难,解决我国优质牧草短缺的关键。本试验旨在研究河北、内蒙古、辽宁、甘肃和宁夏地区规模化牧场的苜蓿青贮生产现状和整体质量状况。(方法)随机选择河北、内蒙古、辽宁、甘肃和宁夏地区规模化牧场,与2019年6月至12月对其进行苜蓿青贮饲料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饲料样品苜蓿青贮样品125个。分别对苜蓿青贮的生产状况、各牧场的质量状况、牧场中具有代表性的青贮窖不同高度的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基本状况。(1)苜蓿青贮主要为1茬次收割,占比为53.33%。(2)收割时期集中在现蕾期和初花期,占比分别20.00%和53.33%。(3)切割长度集中在1.5-4 cm。(4)苜蓿青贮在TMR日料中的用量(以湿重计算),用量主要在5-10%之间,占比为73.33%。(5)所有的牧场都采用单一青贮,没有使用采用与其它作物进行混合青贮;在添加剂使用方面,全部牧场都使用了添加剂,其中有2个牧场同时使用了乳酸菌添加剂和有机酸添加剂,剩余的牧场都使用了乳酸菌添加剂,没有牧场使用酶制剂、绿汁发酵液、无机酸添加剂和糖类;在使用的添加剂来源方面,使用国产添加剂的牧场占比为47%,使用进口添加剂的牧场占比为53%。2.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质量状况:(1)苜蓿青贮质量检测指标中,变异数较大的是变异系数较大的是DM、NDFD、Ash、WSC、LA、AA、PA和BA,依次为12.75%、15.06%、19.79%、51.85%、29.11%、57.41%、45.21%、61.68%。(2)冀蒙辽甘宁五地发酵品质为优良、尚好、中等和腐败的苜蓿青贮样品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3.4%、65.52%、31.03%和0。(3)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冀蒙辽甘宁五地的苜蓿青贮的质量进行了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赤峰市和沈阳市5个牧场的苜蓿青贮质量在29个牧场中排名前五,质量最好。其次是河北省的文安县,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辽宁省的沈阳市、丹东市、宽甸县和甘肃省的张掖市。(4)在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中,所有的牧场都是未检出。(5)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苜蓿青贮质量在牧场之间和牧场内每天的变异情况,牧场内每天之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9.1-21.4%,DM、CP、ADF、NDF、NDFD、Ash和EE的含量在牧场内每天的变异依次为14.5%,9.1%、12.8%、13.5%、14.4%、21.4%和11.5%。3.大型青贮窖不同高度苜蓿青贮的压实度和质量状况分析。苜蓿青贮随着青贮窖深度的增加,湿密度显着增加(P<0.05),干物质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在160 cm深度干物质密度达到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苜蓿青贮的感官评价的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60 cm深度的显着高于其它深度(P<0.05);随着深度的增加,DM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40 cm以上深度显着高于80-160 cm深度(P<0.05),80-160 cm深度的又显着高于其下层(P<0.05);CP含量在各个深度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但总体的趋势是随着深度的增加CP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并在接近窖底10 cm(330 cm深度)又降低;p H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显着的降低(P<0.05)。(结论):各牧场间苜蓿青贮生产状况和质量差异大,青贮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罗继宇,白岚方,孟繁盛,张昊,王玉芬[6](2019)在《赤峰地区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文中指出青贮玉米以营养丰富、生产成本低、贮藏期长等优势被誉为"饲料之王",内蒙古赤峰市是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为了缓解饲草需求量逐步增加的问题,筛选出适于赤峰市中早熟区优质高产的青贮玉米品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以先玉335作为对照品种,以沈玉801、利禾1号等33个玉米品种作为参试品种,对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以及籽粒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沈玉33、利禾1号、京科青贮205适宜赤峰地区青贮玉米种植。
张小娟[7](2019)在《山西高寒区青贮玉米的品种比较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选用近几年在本地区常用的且种植面积较大的20个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进行青贮鲜重及籽粒产量、品质分析、抗性鉴定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研究,并确定出玉米最佳的收获时间,筛选出适合山西高寒冷凉区推广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结果表明:20个参试品种中鲜重比对照永玉3号增加的有6个品种,且均达到了显着水平,其中有3个品种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籽粒产量比对照永玉3号增加的有2个品种,均达到了显着水平。进一步做品质分析,干物质含量小于对照永玉3号的有9个品种,粗蛋白含量大于对照永玉3号的有1个品种,淀粉含量大于对照永玉3号的有7个品种,中性洗涤纤维小于对照永玉3号的有7个品种,酸性洗涤纤维小于对照永玉3号的有8个品种,木质素含量小于对照永玉3号的有10个品种,有15个品种的总可消化养分量比对照永玉3号高1.5%~7.6%。综合分析各因素,故建议当全株干物质含量为30.0%~35.0%,籽粒乳线百分比达到40.0%~50.0%为最佳刈割期。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筛选出了山西高寒冷凉区适宜推广的品种为豫青贮23、锦润911、先玉508和晋单65。其中先玉508可作为粮饲兼用品种推广应用,而豫青贮23因其生育期较大,建议在有效积温大于2700℃地区种植。
赵婷[8](2019)在《内蒙古草原家庭牧户养殖模式和牧企合作研究 ——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草原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牧民的生存质量和我国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双权一制”土地制度下逐渐形成了以家庭牧场为基本生产单位和生态保护单元的牧区经济新格局。基于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家庭牧户如何在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牧业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牧企合作,在满足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家庭牧户的稳定增收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收集阿鲁科尔沁旗三个不同的苏木(镇)家庭牧户经济状况、养殖模式的类型与特色数据和牧企合作资料,并在上述三个苏木(镇)选取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三家牧户对其养殖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深入研究其资源开发和经营特色。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分析这三种养殖模式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终筛选出效益最好的养殖模式并探讨其模式特色。同时,分析赤峰宏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模式及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通过问卷调查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巴拉奇如德苏木和赛罕塔拉的30家牧户的数据显示,绍根镇家庭牧户的平均年净收益最高约35万元,其次是巴拉奇如德苏木的家庭牧户,而家庭牧户平均年净收益最低的是赛罕塔拉苏木仅3000多元。绍根镇和巴拉奇如德苏木均为半农半牧地区,绍根镇以肉牛、肉羊为主的主导产业,以种草业为特色产业,种草业的发展增加了牧户的收入;巴拉奇如德苏木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半农半牧地区,近年来奶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牧户的经济收入。而赛罕塔拉苏木是一个以放牧为主的牧业区,牧户收入来源单一且受羊肉价格、气候条件等方面影响较大,因此赛罕塔拉苏木的牧户年均净收益最低。选取阿鲁科尔沁旗三个典型家庭牧户的养殖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分别为畜牧业+农业+草业的养殖模式、农牧结合+奶制品生产与出售的养殖模式、传统季节性放牧+舍饲。比较这三个家庭牧户在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方面的投入产出情况发现,畜牧业+农业+草业的养殖模式的投入成本最高,获得的净收益也最多约80万元;农牧结合+奶制品生产与出售的养殖模式的净收益最低。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对这三种家庭牧户的典型养殖模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得出畜牧业+农业+草业的养殖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优的。研究表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赤峰宏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屠宰、加工、冷冻、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主要以屠宰肉羊为主。在近4年来,赤峰宏发食品公司在羊肉价格下跌的影响下,2016年投入羊的数量最多,但其主营业务利润却是最低的。赤峰宏发食品公司以最低保护价的形式收购牧民的肉羊,与养殖户签订合同以高于市场价0.6元∕kg的价格购买肉羊,在公司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牧民的收益,保护了牧民养羊的积极性,促进了阿鲁科尔沁旗畜牧业的发展。
欧翔[9](2019)在《山西省玉米青贮产业分析》文中指出建国以来,我国青贮玉米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山西省作为全国青贮玉米主产区,目前已陆续形成从品种培育到种植、加工销售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山西省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对青贮玉米种植与加工的重视,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既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要改革方向,又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支撑产业。尽管发展优势明显,但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发展仍不成熟,规模小、效益低、地区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因此,分析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现状对认清形势,制定产业政策有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种植、加工、市场、消费四个方面对青贮玉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方面,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前列,种植面积、产量、经济效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年来处于稳步提升阶段,但与内蒙古、新疆等种植大省相比仍有差距;通过种植试验以及调研分析得出,种植青贮玉米每亩成本在556元左右,纯收入在483元左右,经济效益较高,而在种植环节中,通过生产函数分析得出田间管理环节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最大。加工方面,山西省不同的青贮加工方式主要有窖贮和裹包两种加工方式,其中窖贮青贮窖质量要求较高,高质量青贮窖其青贮饲料质量高于低质量青贮窖,而相对的裹包对加工方式的要求较低;两种植加工方式的饲料品质差异不大,但裹包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窖贮;青贮玉米加工企业与饲草(苜蓿、燕麦、小黑麦)加工企业相比在成本和质量竞争力上有优势,但营销竞争力不强;市场方面,青贮玉米市场目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流通渠道和推广方式也较为全面;从市场结构上看,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属于高集中度行业,产业差异化程度和进出壁垒均较高;从最终消费上看,尽管山西省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增长,但依旧不能满足畜牧业市场缺口。最后,针对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技术体系、完善市场体系、政府扶持引导、加大推广营销四个方面的建议。
李旻昱[10](2019)在《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赤峰市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畜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模式上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为主的发展模式。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兴牧”的战略,以肉牛产业为主要着力点,在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产业脱贫、振兴牧区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首先对肉牛产业进行概念界定,运用价值链、比较优势等理论,以养殖、加工、流通环节为角度,对赤峰市肉牛产业的现状进行充分分析。养殖环节中以饲料供应情况、肉牛的品种资源、养殖地区分布以及养殖情况为内容:赤峰市地处“黄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肉牛存栏量逐年增加,牛肉产量也呈上升趋势;加工环节以加工企业、加工形式和能力为内容:赤峰市肉牛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流通环节以肉牛销售、运输和牛肉消费情况为内容:赤峰市肉牛的销售途径较多,牛肉消费量为7.5千克/人,大约是农牧区居民(1.78kg/人)的4.2倍,农牧区居民在牛肉上的消费还是较少。赤峰市公路的总里程2.7万km,运营铁路4条,开通航线11条,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基本可以达到迅速辐射周边城市。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目前发展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基础母牛减少、饲料及肉牛、牛肉质量安全问题、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等。其次,在这些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系统模型对赤峰市肉牛产业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进行测算,分析影响因素与肉牛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度。各变量与肉牛产业产值的关联度排序为:城镇人均购买牛肉数量(0.7110)>城镇人均肉蛋奶支出(0.6919)>城镇常住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0.6365)>赤峰市玉米产量(0.6400)>乡镇畜牧兽医站职工人数(0.6067)>赤峰市地区生产总值指数(0.5990)>赤峰市种肉牛场个数(0.4522)。再次,通过分析美国、阿根廷、日本、通辽这些肉牛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给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要进行科学的规划,结合“为养而种、为牧而种”的规划理念,既重视经济成果,又确保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制定肉牛产业利好政策,加快产业规模化、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大人才培育的投入。最后,提出缓解目前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即落实好产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重视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注重人员素质的培养和加大监管力度。
二、赤峰市青贮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峰市青贮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赤峰地区11个青贮玉米品种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物候期观测指标 |
2.3.2 农艺性状指标 |
2.3.3 产量指标 |
2.3.4 营养成分 |
2.4 品质的综合评价 |
2.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1个青贮玉米品种的物候期 |
3.2 11个青贮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 |
3.3 11个青贮玉米品种产量的比较 |
3.4 11个青贮玉米品种营养成分的比较 |
3.5 11个青贮玉米品种品质的综合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2)玉米新品种金岭青贮367的选育与特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亲本来源及育种过程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3.1 品种比较试验 |
1.3.2 区域试验 |
1.3.3 生产试验 |
1.4 指标测定与方法 |
1.4.1 生物产量(鲜重与干重) |
1.4.2 生育期观测 |
1.4.3 形态特征观测 |
1.4.4 营养指标测定 |
1.4.5 抗性测定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学特征 |
2.2 物候期及适应区域 |
2.3 抗病虫性 |
2.4 生产性能 |
2.4.1 品种比较试验 |
2.4.2 区域试验 |
2.4.3 生产试验 |
2.5 营养品质 |
3 讨论 |
4 结论 |
(3)基于通辽市玉米种植及加工企业现状的产业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加工环节在玉米产业发展中日益重要 |
1.1.2 通辽市玉米加工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玉米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实地调研法 |
2.2.3 定性、定量分析法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 比较优势理论 |
2.3.2 SWOT分析法 |
3 通辽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3.1 通辽市玉米加工原材料生产现状 |
3.1.1 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长 |
3.1.2 玉米产量持续增加 |
3.1.3 玉米单产水平高 |
3.1.4 品种构成以高淀粉品种为主 |
3.1.5 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
3.2 通辽市玉米加工业现状 |
3.2.1 淀粉加工 |
3.2.2 味精加工 |
3.2.3 氨基酸加工 |
3.2.4 酒精加工 |
3.2.5 饲料加工 |
3.2.6 玉米胚芽油加工 |
4 通辽市玉米加工业发展分析 |
4.1 通辽市玉米加工原材料比较优势分析 |
4.1.1 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分析 |
4.1.2 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
4.1.3 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
4.2 通辽市玉米加工业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肋分析 |
4.2.5 SWOT分析矩阵 |
5 通辽市玉米加工业发展对策 |
5.1 玉米加工原材料生产方面 |
5.1.1 依靠科技,提高玉米生产力 |
5.1.2 推广专用玉米种植,保证原材料供应 |
5.1.3 加大青贮玉米面积,发展农牧产业链 |
5.2 玉米加工企业方面 |
5.2.1 产业聚集发展,延伸玉米产业链 |
5.2.2 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
5.2.3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产业链 |
5.2.4 建立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订单农业发展 |
5.3 政府政策方面 |
5.3.1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玉米加工业发展 |
5.3.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
5.3.3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 |
6 研究结果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牧草和牧草产业 |
2.1.2 牧草生产者 |
2.1.3 生产行为 |
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1 舒尔茨的农户行为理论 |
2.2.2 恰亚诺夫的农户行为理论 |
2.2.3 风险规避型农户行为理论 |
2.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2.3.1 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 |
2.3.2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中国牧草产业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约束 |
3.1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政策变迁 |
3.1.1 萌芽时期(1949-2007年) |
3.1.2 成长时期(2008-2014年) |
3.1.3 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至今) |
3.2 中国牧草产业发展成就 |
3.2.1 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
3.2.2 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
3.2.3 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多种经营模式涌现 |
3.2.4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种养积极性得到提升 |
3.2.5 已经成长为一个日益重要且不断壮大的农业产业 |
3.3 中国牧草产业面临的现实约束 |
3.3.1 传统种养观念改变困难,牧草产业发展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
3.3.2 产业科技力量储备不足,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
3.3.3 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发力不够精准 |
3.3.4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
3.3.5 空间布局尚需优化,草畜结合力度仍待加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牧草产业和畜牧业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4.1.1 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
4.1.2 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贡献系数的新定义 |
4.2.4 结果分析 |
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
4.3.1 全局Moran's I指数 |
4.3.2 局部Moran's I指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户牧草与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比较研究 |
5.1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
5.1.1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
5.1.2 研究方法 |
5.2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成本收益比较 |
5.2.1 收益项目比较 |
5.2.2 成本项目比较 |
5.3 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生产效率比较 |
5.3.1 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
5.3.2 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牧草种植者生产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 样本来源及基本特征 |
6.1.1 样本点的分布 |
6.1.2 样本户的基本特征 |
6.2 样本户牧草种植基本情况 |
6.2.1 样本户牧草种植年数和经营类型 |
6.2.2 样本户牧草种植种类及地区分布 |
6.2.3 样本户牧草种植生产投入情况 |
6.3 样本户牧草生产行为特征 |
6.3.1 不同样本群体生产决策行为 |
6.3.2 不同样本群体组织化行为 |
6.3.3 不同样本群体技术选择行为 |
6.3.4 不同样本群体风险规避行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 |
7.1 理论分析与数据说明 |
7.1.1 理论分析 |
7.1.2 数据说明 |
7.2 实证研究设计 |
7.2.1 模型设定 |
7.2.2 变量说明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3.1 基准回归 |
7.3.2 稳健性检验 |
7.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
7.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
7.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决策影响因素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牧草生产者未来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
8.1 理论分析与变量选择 |
8.1.1 理论分析 |
8.1.2 变量选择 |
8.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8.2.1 模型设定 |
8.2.2 变量说明 |
8.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8.3.1 回归结果与分析 |
8.3.2 稳健性检验 |
8.4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
8.4.1 不同经营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
8.4.2 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影响因素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1.1 草畜产业系统耦合协调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在过渡区间且区域差异明显 |
9.1.2 牧草种植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是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力 |
9.1.3 527户问卷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不同类型种草户样本行为差异较大 |
9.1.4 风险规避行为对不同样本群体牧草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差异显着 |
9.1.5 除风险规避行为外的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也会对种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
9.1.6 不同类型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差异明显,政策扶持等因素可显着提高种植意愿 |
9.1.7 组织化行为正向影响生产者牧草种植意愿,但对不同类型生产者影响差异显着 |
9.2 对策建议 |
9.2.1 因地制宜推进草畜产业系统耦合,鼓励发展草畜结合经营模式 |
9.2.2 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牧草产业生产效率 |
9.2.3 建立健全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护航牧草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
9.2.4 加强牧草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鼓励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
9.2.5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精准发力,推进牧草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
9.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9.3.1 研究不足 |
9.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冀蒙辽甘宁规模化牧场苜蓿青贮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影响青贮质量的因素 |
1.1 收割阶段对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 |
1.2 青贮阶段对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 |
1.3 饲喂管理阶段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
2 苜蓿青贮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苜蓿青贮特点 |
2.2 苜蓿青贮质量变异性 |
3 苜蓿青贮品质评价 |
3.1 感官评价 |
3.2 发酵品质评价 |
3.3 营养品质评价 |
3.4 物理有效纤维的评价 |
3.5 RFV评价 |
3.6 RFQ评价 |
3.7 分级指数评价 |
3.8 瘤胃降解率的评价 |
3.9 生物安全性评价 |
4 我国苜蓿生产及政策支持状况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引言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冀蒙辽甘宁规模化奶牛场苜蓿青贮生产状况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的来源 |
1.2 调研的指标 |
1.3 数据的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青贮方式 |
2.2 苜蓿青贮的收割时期 |
2.3 苜蓿青贮的收割茬次 |
2.4 苜蓿青贮的切割长度 |
2.5 苜蓿青贮添加剂的使用状况 |
2.6 苜蓿青贮的饲喂量 |
3 讨论 |
3.1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方式状况分析 |
3.2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收割茬次和切割长度分析 |
3.2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添加剂使用状况分析 |
3.4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收割时期分析 |
3.5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使用量分析 |
4 小结 |
第二章 冀蒙辽甘宁规模化奶牛场苜蓿青贮质量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的来源 |
1.2 营养成分的评价指标 |
1.3 发酵品质的评价指标 |
1.4 体外消化率的测定 |
1.5 安全性评价指标 |
1.6 物理有效因子的测定 |
1.7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采样的地区、牧场数量和样本量 |
2.2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总体状况 |
2.3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感官评定 |
2.4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的分析 |
2.5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分析 |
2.6 不同省份苜蓿青贮营养指标的比较 |
2.7 冀蒙辽甘宁不同青贮方式的营养指标的比较 |
2.8 冀蒙辽甘宁不同规模牧场苜蓿青贮的品质比较 |
2.9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营养和发酵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10 不同省份苜蓿青贮主成分分析 |
2.11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对各省区进行综合得分排名 |
2.12 样品聚类分析 |
2.13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质量的变异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冀蒙辽甘宁地区苜蓿青贮整体质量状况分析 |
3.2 不同省份的苜蓿青贮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 |
3.3 不同规模和不同青贮方式的苜蓿质量比较 |
3.4 苜蓿青贮质量变异性分析 |
3.5 冀蒙辽甘宁地区苜蓿青贮黄曲霉毒素B1检测结果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冀蒙辽甘宁规模化奶牛场常用大型青贮窖不同高度苜蓿青贮的压实度和质量状况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的来源 |
1.2 苜蓿青贮样品的采样方式 |
1.3 营养成分的评价指标 |
1.4 压实度指标 |
1.5 压实度的测定 |
1.6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压实度比较 |
2.2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的感官评定 |
2.3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的化学成分比较 |
3 讨论 |
3.1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压实度分析 |
3.2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的品质比较 |
3.3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的化学成分比较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论、创新点与待解决的问题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一 德国农业协会青贮饲料感官评定标准 |
附表二 苜蓿青贮管理调查问卷表 |
附表三 苜蓿青贮采样方法和流程 |
附表四 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测定方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赤峰地区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品种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农艺性状。 |
1.4.2 鲜草产量测定。 |
1.4.3 生物产量测定。 |
1.5 试验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物候期比较 |
2.2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
2.3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产量比较 |
2.4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考种情况 |
2.5 产量构成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7)山西高寒区青贮玉米的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玉米产业“粮改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2 青贮玉米生产意义 |
1.3 国内外青贮玉米的发展概况 |
1.3.1 国外青贮玉米的发展概况 |
1.3.2 我国青贮玉米的发展之路 |
1.3.3 我国青贮玉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4 国家农业结构政策调整及山西省“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专项”的提出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情况 |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3 调查、测定内容及方法 |
2.3.1 生育时期的调查 |
2.3.2 成熟时期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 |
2.3.3 鲜重及籽粒产量的测定 |
2.3.4 收获时干物质及部分营养成分测定 |
2.3.5 各品种田间抗性调查 |
2.3.6 鲜重产量及籽粒产量比较 |
2.4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品种生育时期比较 |
3.2 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
3.3 各品种鲜重及籽粒产量的比较分析 |
3.4 各品种干物质及部分营养成分比较 |
3.5 青贮玉米鲜重产量与农艺性状及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3.5.1 鲜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5.2 鲜重产量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3.6 各品种田间抗性鉴定分析 |
3.7 变异性比较分析 |
3.8 青贮玉米品种筛选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最佳收获期的确定 |
4.1.2 青贮品质的指标分析 |
4.1.3 品种筛选方法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表 |
致谢 |
(8)内蒙古草原家庭牧户养殖模式和牧企合作研究 ——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 |
1.2.2 牧区养殖模式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科学问题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3 研究方案 |
2.4 研究方法 |
2.4.1 养殖模式效益分析评价指标框架 |
2.4.2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2.4.3 综合评价体系及具体指标 |
2.4.4 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
2.5 数据资料来源 |
第三章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家庭牧户养殖模式研究 |
3.1 阿鲁科尔沁旗农牧业基本概况 |
3.2 阿鲁科尔沁旗畜牧业发展概况 |
3.2.1 改良畜种 |
3.2.2 家庭牧场 |
3.2.3 人工种草 |
3.3 阿鲁科尔沁旗家庭牧户收入与开支情况 |
3.4 阿鲁科尔沁旗家庭牧户养殖模式 |
3.4.1 畜牧业+农业+草业的养殖模式 |
3.4.2 农牧结合+奶制品生产与出售的养殖模式 |
3.4.3 纯牧区传统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模式 |
3.5 阿鲁科尔沁旗家庭牧户养殖模式的效益比较与分析 |
3.6 阿鲁科尔沁旗家庭牧户养殖模式改进措施 |
第四章 赤峰宏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案例分析 |
4.1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概况 |
4.1.1 行业背景 |
4.1.2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简介 |
4.1.3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财务状况 |
4.2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投入产出状况 |
4.2.1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生产工艺流程 |
4.2.2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投入情况 |
4.2.3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产出情况 |
4.2.4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能量消耗情况 |
4.3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效益分析 |
4.3.1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的经济效益 |
4.3.2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的社会效益 |
4.3.3 赤峰宏发食品公司生态效益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山西省玉米青贮产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青贮玉米经济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 |
2.1 青贮玉米 |
2.2 产业 |
2.3 青贮玉米产业 |
3 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3.1 山西省青贮玉米种植现状 |
3.1.1 青贮玉米种植概况 |
3.1.2 青贮玉米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
3.1.3 青贮玉米种植综合优势分析 |
3.2 山西省青贮玉米加工现状 |
3.2.1 青贮玉米加工类型 |
3.2.2 青贮玉米加工企业分析 |
3.2.3 青贮玉米加工企业竞争力浅析 |
3.3 山西省青贮玉米市场现状 |
3.3.1 青贮玉米销售分析 |
3.3.2 青贮玉米流通分析 |
3.3.3 青贮玉米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3.4 山西省青贮玉米消费现状 |
4 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
4.1 青贮玉米生产问题 |
4.1.1 青贮玉米单位产量低 |
4.1.2 青贮玉米营养品质低 |
4.1.3 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
4.1.4 种植方式落后 |
4.2 青贮玉米加工问题 |
4.2.1 优质青贮窖不足 |
4.2.2 青贮配套机械匮乏 |
4.2.3 青贮调制技术落后 |
4.2.4 优质裹包青贮加工企业少 |
4.3 青贮玉米市场问题 |
4.3.1 青贮玉米市场体系未成系统 |
4.3.2 市场信息不全 |
4.3.3 物流渠道不畅 |
4.3.4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5 山西省青贮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
5.1 完善技术体系 |
5.1.1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成果转化 |
5.1.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5.1.3 加快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与推广 |
5.1.4 推进种植加工与饲喂技术研究,提高利用率 |
5.2 完善市场体系 |
5.2.1 上下游联合 |
5.2.2 完善调控监管机制 |
5.2.3 完善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
5.2.4 规模化与专业化经营 |
5.3 政府扶持引导 |
5.3.1 政策倾斜 |
5.3.2 扶持龙头企业 |
5.3.3 经济支持 |
5.4 加大推广营销 |
5.4.1 品牌建设 |
5.4.2 利用模式多样化 |
5.4.3 提高后期服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调研、试验照片 |
致谢 |
(10)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肉牛产业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1.4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概况 |
2.2 赤峰市肉牛养殖环节现状分析 |
2.3 赤峰市肉牛加工环节现状分析 |
2.4 赤峰市肉牛流通环节现状分析 |
2.5 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3.1 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2 基于灰色关联系统的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四章 肉牛产业发达地区发展特点及经验借鉴 |
4.1 美国肉牛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4.2 日本肉牛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4.3 阿根廷肉牛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4.4 通辽肉牛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4.5 肉牛产业发达地区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赤峰市青贮玉米的生产现状及发展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赤峰地区11个青贮玉米品种品质的比较研究[J]. 潘翔磊,梁庆伟,张晴晴,李清泉,娜日苏,杨秀芳.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2(02)
- [2]玉米新品种金岭青贮367的选育与特性评价[J]. 刘倩,李志勇,金维波,张帅,赵淑芬,李鸿雁,武自念. 中国草地学报, 2021(11)
- [3]基于通辽市玉米种植及加工企业现状的产业发展对策分析[D]. 蔡明佟.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中国牧草生产者种植决策行为研究[D]. 高海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冀蒙辽甘宁规模化牧场苜蓿青贮质量评价[D]. 卢昌文. 西南大学, 2020
- [6]赤峰地区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筛选试验[J]. 罗继宇,白岚方,孟繁盛,张昊,王玉芬.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3)
- [7]山西高寒区青贮玉米的品种比较试验研究[D]. 张小娟.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8]内蒙古草原家庭牧户养殖模式和牧企合作研究 ——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D]. 赵婷.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山西省玉米青贮产业分析[D]. 欧翔.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10]赤峰市肉牛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李旻昱.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