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测量系统的可重构性与测量仪器的虚拟化研究

自动测量系统的可重构性与测量仪器的虚拟化研究

一、自动测量系统的可重新构造性和测量仪表的虚拟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沁雪[1](2019)在《数据驱动的信息物理系统攻击策略及状态估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s)相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然而,为了提供更加智能的管理和服务,CPSs日趋开放;此外,CPSs采用和融合了来自各个子系统和多个供应商的异构组件,这些系统特性均为CPSs带来了信息安全风险。作为控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CPSs的状态估计环节一直是网络入侵者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为了正确、全面评估系统的脆弱性以及研究抗攻击状态估计策略,防御方需要对攻击者的攻击能力和行为进行研究。然而,针对状态估计的CPSs信息安全问题研究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对攻击者的攻击能力认识不足,低估攻击者的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能力,高估攻击的构建对系统配置信息的依赖程度;第二,抗攻击/弹性状态估计器过度依赖精确的系统模型,而精确的系统模型构建实非易事;第三,研究抗攻击的状态估计策略时,时常忽略量测噪声对该抗攻击或弹性状态估计策略的影响。针对以上工作的不足,本文主要从针对状态估计的网络攻击策略和抗攻击/弹性状态估计策略两个方面开展CPSs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正确评估CPSs的脆弱性,针对状态估计环节,研究了数据驱动的错数据注入攻击策略。假设攻击者无法获取系统配置信息,仅可通过截获通信网络中传输的含噪测量数据,并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构建两种错数据注入攻击(False Date Injection Attacks,FDIAs):考虑攻击者的攻击成本,本文将第一种低成本的随机FDIAs构建问题转化为关键矩阵的零空间搜寻问题,并引入收缩算子,构建低成本、攻击效果最大化的隐身FDIAs;考虑到系统的部分节点受防御方重点保护,本文将第二种稀疏FDIAs构建问题转化为基追踪和回归选择问题,并采用交替方向乘子算法来进行求解。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构建的两种数据驱动的FDIAs均可成功通过基于残差的坏数据检测器的检测并恶化状态估计效果。2.针对CPSs的状态估计环节,重点研究了数据驱动的目标攻击问题。不同于以往对具体攻击类型的策略研究,本文侧重于研究攻击目标的优选问题。将提出的基于因果分析的目标攻击与具体的攻击类型相结合,可提高攻击的精确打击能力。首先,攻击者通过数据预处理来降低因果分析的计算负担。其次,采用因果分析和3个基于转移熵的全新指标来评估测量数据(或数据集)的影响力(重要性)。再次,从理论上证明了节点攻击相对数据攻击在电力CPSs中所具有的优势。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构建的节点目标攻击比数据目标攻击和随机攻击(随机选择攻击的目标)更具破坏性。3.从防御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重构的弹性状态估计策略。一方面,弹性状态估计器的设计十分依赖精确的系统模型;另一方面,导致状态估计效果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测量数据受到攻击者的操控。因此,本文未将研究重点放在估计器本身的设计,而是针对攻击检测后的不完整测量数据,研究残余测量数据的数据重构问题。首先,采用观测性分析方法评估攻击程度、确定数据重构的触发时机。其次,采用基于K-SVD的字典学习来形成测量数据的超完备字典。再次,本文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采样矩阵来改善数据重构的效果。最后,电力CPSs的仿真实验表明:在五种常用的恢复算法下推荐的方法很好地完成了残余测量数据的重构;将推荐的数据重构方法与传统的状态估计器相结合,无需设计复杂的抗攻击状态估计器,可提高该状态估计策略应对恶意攻击的弹性。4.从防御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分离的弹性状态估计策略。针对本文构建的两种FDIAs,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解决网络攻击下的状态估计恶化问题。首先,充分利用测量数据和错注入数据之间的数据特性差异,采用低秩特性追踪和矩阵分解的思想对不同特性数据进行有效分离;一方面,以净化测量数据的方式来提高状态估计策略的自恢复能力,即弹性状态估计策略;另一方面,分离出的攻击数据反映出该攻击的强度和分布,同时完成了攻击检测和识别。其次,本文考虑了量测噪声的影响,研究了含噪测量数据在FDIAs下的测量数据的恢复问题。再次,为了改善所提方法的实时性,对这种离线低秩矩阵近似法进行了改进。最后,电力CPSs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数据驱动FDIAs虽可隐身于基于残差的检测器,但其对测量数据的负面影响可被本文提出的数据恢复算法基本消除。显然,这种基于数据分离的弹性状态估计策略同样提高了状态估计策略对抗恶意网络攻击的弹性。

方丽辉[2](2017)在《电路板自动测试系统的可视化软件平台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复杂,集成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从而推动了电路板自动测量系统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自动测量流程的开发效率,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电路板自动测试系统的可视化软件平台,主要工作包括:1、完成了基于IVI技术规范的仪表控制函数的编写,实现了计算机对测量仪表的控制功能。设计并实现了封装仪器控制函数的图形化组件,通过消息机制实现了组件的新建、连接、拖曳和属性修改等功能,帮助开发人员高效地编写测试流程。2、基于.NetFrameWork环境完成了软件平台用户界面的搭建。软件平台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哈希表来实现变量池模块,以支持开发人员添加和删除自定义变量。并实现了测试流程的编译和运行功能,帮助测试开发人员检查流程错误以保障流程的正确执行。3、在软件平台中,完成了视觉定位平台和三轴运动平台的整合,实现了电路板自动测试系统。添加并完善了相应的可视化组件,实现了对测量仪表的控制、被测元器件位置信息的获取和探针的运动控制等功能。4、根据系统的设计需求,对软件平台以及电路板自动测试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目前,测试项目已经全部通过,且测试结果表明软件平台可以通过可视化组件控制测量仪表并与仪表进行数据传输,自动测试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电路板测量。

宋鹏飞[3](2014)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可重构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仪器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引发了测量仪器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可重构虚拟仪器技术同移动终端相结合,并且融入到移动互联网络测量领域中,已成为测量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围绕基于移动互联网可重构虚拟仪器系统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研究可重构虚拟仪器测量系统架构理论,分析移动互联网络虚拟仪器测量模式,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可重构虚拟仪器模型。运用移动终端,按照需求对虚拟仪器进行重构,从而形成新的测量系统。第二,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测量系统通讯体系结构,对动态重构协议进行规范,从智能传感节点、测量资源分布式采集、数据采集设备网络通信方面对网络通讯系统进行研究和实现。第三,针对测量系统动态重构管理理论,提出一种基于构件的移动终端的虚拟仪器建立模型,建立虚拟仪器构件组态化表述规范,便于虚拟仪器之间、虚拟仪器同网络空间数据交换。第四,利用软件集成化模型,采用构件化虚拟仪器可重构装配模型和XML描述语言,同嵌入式系统相结合,开发出一套适合移动终端并且支持网络节点动态加入、虚拟仪器动态配置的可重构虚拟仪器构件库。本课题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移动终端可重构虚拟仪器系统平台,并搭建基于WIFI无线通讯的局域互联网络。给出矿用立柱、千斤顶密封性能试验、单体液压支柱让压性能试验、立柱拆装机无线监测试验等无线网络测量实例系统,验证了本文研究理论及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

姚传明[4](2014)在《高温液态铅铋材料回路控制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高温液态铅铋回路的建造和运行为第四代先进铅铋反应堆提供了相关实验数据和工程设计经验,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工程价值。随着铅铋回路装置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提高回路运行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保证回路连续稳定运行成为铅铋回路运行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高温液态铅铋材料实验回路的控制系统和故障诊断系统为研究主题,分别对铅铋回路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控制系统冗余性和控制策略、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相关技术可以为铅铋回路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研究中,1)对高温液态铅铋回路换热、流量和加热控制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奠定了基础。2)在给出了回路运行特点和综合对比分析了PLC及数据采集卡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以采用PLC与数据采集卡为主要硬件的回路数字化控制系统,该系统稳定可靠、自动化程度高且抗干扰能力强。基于虚拟化计算机技术,设计了虚拟化控制系统,实现了控制系统数据的网络化和应用桌面的无缝切换。进而在满足系统柔性的前提下,保证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3)在分析串并联冗余对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以PLC CPU为研究对象的多冗余度对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设计了采用双CPU的“先并后串”的系统冗余方案。4)在回路控制策略研究中,分析了PID的控制特点,并将变论域模糊自适应PID和积分分离式PID控制方法进行结合,设计了积分分离式变论域模糊PID控制方法。着重研究了该控制方法在电磁流量计加热系统中的应用,并通过理论仿真和实验两方面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为回路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故障诊断研究中,1)分析了回路运行的故障机理,给出了回路安全等级和故障种类,并由此设计了回路现场层、系统层和网络层故障诊断系统。2)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理论,研究了回路电动阀门的故障诊断,获得了电动阀门的诊断策略。3)提出了基于数据趋势分析的故障诊断判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判据的合理性,提高了诊断的可靠性。4)基于Web数据库和虚拟仪器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回路网络化故障诊断系统,结果表明,故障诊断系统可实时监控并诊断回路运行,无漏诊断和误诊断。

盛世岳[5](2014)在《室内环境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发展,环境检测仪器在参数的测量精度、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技术方面都有了显着的提高。但是对于一个功能完善、多参数集成的无线测量系统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研发了室内环境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可用于室内环境的PMV(热舒适度)测量以及室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苯浓度、氨气浓度和TVOC浓度等室内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数据管理及网络传输。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研发了一套便携式室内环境测量仪器,可实现室内综合环境参数的便携式测量和数据的无线传输。测量仪器的硬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及其信号调理模块的选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供电模块的选型,仪器箱的结构设计以及硬件模块的集成安装。(2)基于LabVIEW开发了一套界面友好、功能完善的室内环境参数测量系统软件。该软件可实现环境参数的动态选择,实时测量和定量分析,还具备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程序、PMV算法程序、数据查询与删除程序、传感器的静态标定程序等功能程序的开发。(3)为实现数据的远程查询和交互访问,本文开发了远程数据传输与访问系统。通过Socket端口实现远程数据的网络传输与显示。在该系统中,测量终端基于LabVIEW设计了数据的发送程序,服务器端基于PHP语言开发了数据接收和显示页面。远程终端用户通过访问该网页来查看现场环境参数的监测结果。(4)针对PMV(热舒适度),首先研究并分析了PMV的计算理论和测量方法。然后通过Matlab计算模型研究了PMV的4个环境变量(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和黑球温度)及其测量精度对PMV计算误差的影响规律。在本文所开发的测量系统中,PMV的测量精度可达到±0.19。(5)选择典型的室内环境进行系统的调试与实验验证。通过对系统在检测过程中运行的可靠性和测量数据的分析,验证了系统能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孙婷[6](2011)在《基于USB的制浆造纸过程虚拟检测平台研发》文中认为近年来,制浆造纸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技术正在普及和提高之中,而实现自动化控制的重要基础是应用一定的仪器仪表和测量控制方法。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现代测量技术与传统仪器相结合的基础上的虚拟仪器技术,成为当今仪器测试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基于虚拟仪器技术、USB接口技术和Delphi软件技术,结合化工生产过程监控中特别是制浆造纸过程中多参数检测的需要,开发了可对常规信号:温度、压力和转速多通道数据实时采集和显示的虚拟仪器平台。通过采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扩散硅压阻式传感器和光电/霍尔传感器、温度放大器以及两种不同的USB数据采集卡(THVLW-1型天煌卡和UA303卡)构建了虚拟测试硬件平台;采用Delphi语言研发了虚拟测试软件平台。实现了对三种信号的实时采集、转换以及在在计算机上的显示,并可在两种采集卡之间切换采集信号。由于采集卡本身设计质量原因,采集卡输入信号通道和传送至上位机缓存的数据顺序并不完全一致,给后续采集电压信号转换为实际测量信号带来困难,针对这一情况,结合信号方差和接线方式设计了通道智能判断程序模块,其它数据采集、转换、和分析子程序也均采用模块化设计,同时对于温度信号中的脉冲噪声设计了中值滤波模块,提高了虚拟测试平台对不同USB采集卡和采集任务的通用性和稳定性。此外,平台设计了多通道数据采集历史数据查询数据库,除了具有可以进行数据查询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进行删除数据、清空数据和显示曲线,丰富了查询界面,从而可以观察各个参数测试信号的平稳性,能够更好的为实时控制和故障监诊提供有力的数据,丰富了平台的应用。

吴颖[7](2009)在《基于视觉传感的嵌入式液位测量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液位测量技术在工业生产、国防科技等领域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早期的液位测量主要采用机械测量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测量系统具有高精度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等特点,原先的测量方法的弊端逐渐突现出来。文章结合嵌入式开发技术、视觉传感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深入研究现有各种液位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创新性的测量方法——基于机器视觉的嵌入式液位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小型化、高精度、低成本、处理速度快、便携式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同时该系统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广泛应用于仪表测量领域。课题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平台,通过USB摄像机或者模拟CMOS摄像机采集到仪器标尺刻度图像,由主控制器32位ARM9微处理器S3C2440结合WINCE5.0嵌入式操作系统,使用Embedded Visual C++4.0软件平台实现刻度尺的图像处理和视场中心刻度的识别,最后通过LCD显示图像和识别结果。课题重点要解决的主要是在WINCE下定制的适用于课题需求的操作系统,并选择合适的相机芯片并实现在WINCE下驱动。设计一套精确的数字识别算法,在搭建的相对稳定光照的环境下,实现视场中心液面刻度的精确读数,同时加入智能识别算法,使其在即使受到外界干扰条件下也能够实现全自动精确读数。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液位标尺刻度图像的实时采集和全自动测量。同时系统的数字识别算法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对于受噪声和随机污点以及相机显微镜头产生的数字字符变形等干扰,都能够提取可靠数字特征信息进行精确的识别。当前系统可成功应用于液位测量领域和万能工具显微镜等其他仪器的自动测量。

李振文[8](2008)在《半干法烟气脱硫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介绍我国实行脱硫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及脱硫技术发展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当前各项脱硫技术,阐述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特点、控制要求、控制系统的实施方案等。并依托临沂电厂2×140MW机组烟气脱硫改造工程,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总体方案、设备选择、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研究,提出了一套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危害和SO2排放治理的迫切要求;对国内外烟气脱硫的应用情况和各类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综述;对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最新动态和在脱硫控制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脱硫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的主要思路、目标和方案。2、根据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特点,提出了脱硫系统的控制要求和控制对象的具体控制方式。提出了半干法烟气脱硫控制系统的主体采用的控制方式,按照功能分为:数据采集(DAS)、模拟量控制(MCS)、顺序控制(SCS)三大模块进行设置;并对控制系统的结构分层设计。3、按照电力系统设计规范和相关规程要求,结合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特点和工程要求,提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控制方式为集中控制方式;自动化水平与电厂主体控制系统相适应;控制系统的各功能模块按照满足工艺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设置功能;系统的检测仪表的技术规范: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的比较和选型;控制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4、在分析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系统运行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模拟量控制回路的设计方案;并对主要MCS控制回路:脱硫塔压差控制、脱硫塔出口二氧化硫浓度控制、脱硫塔出口烟气温度控制、石灰消化温度控制进行阐述。根据以上控制回路被控对象的工作流程、工艺特点、影响因素等,提出了控制回路的基本控制策略,对控制回路不同工况下的控制方式和故障处理方式进行讨论,力求设计出一套满足脱硫系统安全、高效运行要求并与单元机组运行相协调的自动调节系统。5、依托实际工程需要,对半干法烟气脱硫顺序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研究。确定了控制范围、控制功能、控制逻辑等基本设计方案。把控制系统按照其控制功能和控制范围分为四级,即机组级、功能组级、子功能组级、驱动级。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和设备可控性情况分别对驱动级、子功能组级、功能组级的各种顺控进行设计研究。为保障人员和系统设备的安全,对工艺系统必要的设备进行联锁保护设计。综上所述,本文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和探讨。相关控制系统已在很多脱硫系统的工程中应用,本文的思路和工程使用情况的反馈将对于今后的工程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借鉴。

杨文安[9](2008)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力标准机是国家计量检测部门必备的力值计量设备,对于国家经济、科学测量和国防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代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力标准机的精度、稳定性及检定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现有的杠杆式力标准机自动化程度低、可靠性差、操作不便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自动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根据虚拟测控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对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结构、功能和性能的需求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杠杆式力标准机控制方案。2.建立了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在软件上,通过对LabVEIW环境下的多任务机制的详细分析,提出并实现了基于LabVIEW的力标准机控制系统平台级和任务级二级多任务调度策略,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了具有可视化控制、形象化显示功能的力标准机控制系统软件。3.结合力标准机的长期检定实践,提出并实现了故障字典法在力标准机控制系统事故报警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有效保障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4.为改善力标准机的检定性能,通过对杠杆式力标准机测量原理的理论建模和分析,提出了用提高杠杆重心和减小杠杆运动摩擦力的方法来提高力标准机的灵敏限;分析了杠杆式力标准机的力值误差及其来源,并给出了减小力值计量误差的措施。应用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不仅可实现力值计量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检定效率,而且消除了人为因素对计量精度的影响,提高了该设备计量检定的可重复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缪为国[10](2007)在《可组态的虚拟仪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虚拟仪器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线检测系统中。虚拟仪器是利用一系列功能硬件模块和计算机软件模块构成的电子测试系统,其在功能、维护、使用和升级等方面都有传统仪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就虚拟仪器系统开发技术而言,开发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型,即源代码级模块优化和在程序运行状态下配置,这两种技术类型本质上是在不同层次的配置实现,其目的都是试图提高生成目标系统的效率。本文在分析了虚拟仪器开发技术和组态软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组态的虚拟仪器系统的设计思路。组态数据信息的存储通常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支持,本文研究了在CVI平台上使用数据库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符合本课题需要的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是组态软件的核心,本文以数据对象的链表组织形式,实现了对实时数据对象的更新和管理,使得系统中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界面部分,是软件系统和用户交互的重要媒介,本文提供了一个组态环境实现界面属性和与数据对象关联属性的配置;与底层硬件有关的软件模块按照设备无关的特性设计,方便了调试和软件升级;实时数据库对DataSocket技术的支持,让系统具备了开放性。通过加载所有模块,进行联合测试,说明该设计思想是可行的,相关模块的设计也是正确的。

二、自动测量系统的可重新构造性和测量仪表的虚拟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测量系统的可重新构造性和测量仪表的虚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驱动的信息物理系统攻击策略及状态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
        1.1.2 信息物理系统的脆弱性
        1.1.3 信息物理系统信息安全事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针对状态估计的网络攻击策略
        1.2.2 抗攻击/弹性状态估计策略
        1.2.3 智能数据分析
        1.2.4 现有工作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面向状态估计的错数据注入攻击
    2.1 引言
    2.2 预备知识
        2.2.1 系统观测模型
        2.2.2 状态估计和坏数据检测
        2.2.3 隐身攻击基本模型
    2.3 基本的数据驱动错数据注入攻击
    2.4 优化的数据驱动错数据注入攻击
        2.4.1 随机低成本数据驱动攻击
        2.4.2 稀疏的目标数据驱动攻击
    2.5 仿真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面向状态估计的目标攻击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信息物理系统的风险传播方式
    3.4 基于因果分析的最优目标攻击
        3.4.1 基于转移熵的因果分析
        3.4.2 基于新指标的重要性排序
        3.4.3 节点攻击
        3.4.4 最优节点攻击的实现
    3.5 仿真实验
        3.5.1 最优攻击目标的选择
        3.5.2 两种攻击模式下的状态估计
        3.5.3 较大规模电力系统的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重构的弹性状态估计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预备知识
        4.2.1 高斯马尔科夫随机场
        4.2.2 隐身的欺骗攻击
    4.3 总体状态估计策略
    4.4 攻击检测与识别
    4.5 观测性分析
    4.6 测量数据重构
        4.6.1 超完备字典的设计
        4.6.2 测量矩阵的设计和数据恢复策略
    4.7 状态估计策略流程
    4.8 仿真实验
        4.8.1 高相干字典的仿真实验分析
        4.8.2 低相干字典的仿真实验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分离的弹性状态估计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2.1 基本数据分离问题
        5.2.2 核范数最小化
        5.2.3 低秩矩阵分解
    5.3 总体状态估计策略
    5.4 离线测量数据恢复及攻击检测
    5.5 在线测量数据恢复
    5.6 仿真实验
        5.6.1 RLCDDA下的数据恢复仿真实验
        5.6.2 STDDA下的数据恢复仿真实验
        5.6.3 噪声对攻击下数据恢复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2)电路板自动测试系统的可视化软件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路板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情况
    1.3 国内外自动测试软件分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软件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2.1 平台目标与软件开发环境
        2.1.1 平台研制目标
        2.1.2 开发平台与开发语言选择
    2.2 软件平台整体框架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件模块与仪表控制函数的设计与实现
    3.1 可视化组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1 组件分类和设计
        3.1.2 测试流程图的基本元素
        3.1.3 可视化组件的属性和实现方法
        3.1.4 可视化组件的连接
        3.1.5 组件拖曳功能的实现
    3.2 仪表控制功能的实现
        3.2.1 IVI技术概述
        3.2.2 VISA通信函数库
        3.2.3 仪表控制函数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平台的功能实现
    4.1 软件平台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1.1 软件平台界面总体设计
        4.1.2 软件平台各界面组成
    4.2 变量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用户变量的添加与删除
        4.2.2 变量池后台实现方法
    4.3 流程编译与运行功能实现
        4.3.1 软件平台编译功能的实现
        4.3.2 软件平台运行功能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路板自动测试系统的实现和验证
    5.1 电路板自动测试系统
        5.1.1 电路板视觉定位平台
        5.1.2 三轴运动平台
    5.2 电路测试系统的测试
        5.2.1 软件平台测试
        5.2.2 自动测试系统平台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可重构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虚拟仪器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虚拟仪器研究现状
        1.2.2 虚拟仪器发展趋势
    1.3 移动互联网络在测量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
        1.3.1 网络化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1.3.2 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1.3.3 移动互联网络在测量系统中的发展趋势
    1.4 本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
    1.5 本论文框架和主要研究工作
2 基于移动终端的可重构测量系统架构
    2.1 可重构虚拟仪器定义
    2.2 可重构虚拟仪器测量系统整体结构
        2.2.1 可重构测量虚拟仪器模型
        2.2.2 可重构测量仪器系统组成
        2.2.3 测量仪器动态重构过程
    2.3 移动终端虚拟仪器测量模式
        2.3.1 移动终端网络化虚拟仪器
        2.3.2 移动终端测量仪器结构
    2.4 移动互联网络虚拟仪器网络化测量结构
    2.5 动态可重构测试系统架构
        2.5.1 移动终端可重构测量模式
        2.5.2 基于移动终端可重构网络测量系统架构
    2.6 可重构虚拟仪器测量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2.6.1 可重构虚拟仪器数据通讯实现
        2.6.2 虚拟仪器同网络测量资源的数据交换
    2.7 本章小结
3 移动互联网络测量系统通讯实现
    3.1 移动通信网络测量系统通讯体系
        3.1.1 移动通信网络测量通讯系统组成
        3.1.2 网络化测量动态重构协议
        3.1.3 网络化测量信息数据交换
    3.2 基于WiFi的无线通信网络
        3.2.1 移动终端无线通讯技术对比
        3.2.2 WiFi网络拓扑结构
    3.3 网络节点分布式数据交换
        3.3.1 测量资源分布式网络化测试
        3.3.2 网络化数据资源获取
    3.4 网络设计及实现
        3.4.1 可重构的智能传感节点
        3.4.2 数据采集设备网络通信实现
    3.5 小结
4 移动终端可重构测量系统平台
    4.1 移动互联网络测量系统与可重构虚拟仪器关联
    4.2 可重构虚拟仪器集成化建模
    4.3 可重构虚拟仪器软件体系结构
        4.3.1 构件模型的建立
        4.3.2 可重构虚拟构件的动态管理
        4.3.3 可重构虚拟仪器组态化描述
        4.3.4 可重构虚拟仪器构件间通讯实现
    4.4 可重构虚拟仪器应用管理及实现
        4.4.1 可重构虚拟仪器数据传输模型
        4.4.2 基于Android系统的可重构平台的应用框架结构
        4.4.3 基于XML语言的可重构虚拟仪器构件布局
        4.4.4 基于Fragment/SurfaceView可重构虚拟仪器构件开发
    4.5 可重构虚拟仪器构件选择与创建
    4.6 网络化可重构终端平台测量数据管理
    4.7 可重构虚拟仪器构件库构件显示
    4.8 小结
5 原型系统与实例验证
    5.1 移动通信可重构虚拟仪器系统平台概述
        5.1.1 软件运行平台
        5.1.2 软件功能设计
    5.2 案例分析
        5.2.1 矿用液压设备网络环境搭建
        5.2.2 矿用立柱、千斤顶检测试验
        5.2.3 矿用单体液压支柱让压性能检测试验
        5.2.4 立柱拆装机无线监测系统应用实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温液态铅铋材料回路控制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核裂变能
        1.1.2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
        1.1.3 高温液态铅铋回路
    1.2 液态重金属回路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LANL铅铋回路测控系统
        1.2.2 ENEA铅合金回路测控系统
        1.2.3 DRAGON-Ⅳ锂铅回路测控系统
    1.3 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系统可靠性分析
        1.3.2 铅铋回路故障种类
        1.3.3 故障诊断方法
    1.4 铅铋回路控制系统与故障诊断面临问题及发展趋势
        1.4.1 控制系统与故障诊断存在的问题
        1.4.2 控制系统与故障诊断发展趋势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回路控制原理及方案分析
    2.1 控制运行原理
        2.1.1 换热控制原理
        2.1.2 流量控制原理
        2.1.3 温度控制原理
    2.2 设计要求
    2.3 设计方案
    2.4 方案分析
    2.5 方案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铅铋回路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3.2 数字化冗余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2.1 电源系统设计
        3.2.2 PLC系统设计
        3.2.3 采集卡系统设计
        3.2.4 控制系统虚拟化设计
        3.2.5 系统容灾备份设计
    3.3 数字化冗余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3.1 下位机程序
        3.3.2 人机交互界面
        3.3.3 系统通讯设计
        3.3.4 远程监控设计
        3.3.5 数字回路
    3.4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3.4.1 控制系统可靠性概述
        3.4.2 冗余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糊PID控制方法研究
    4.1 模糊PID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
        4.1.1 PID控制方法
        4.1.2 模糊PID控制方法
        4.1.3 变论域模糊PID设计
    4.2 基于MATLAB的模糊PID仿真研究
        4.2.1 模糊控制器设计
        4.2.2 模糊控制器仿真
        4.2.3 结果分析
    4.3 模糊PID控制系统应用
        4.3.1 模糊PID的硬件设计
        4.3.2 模糊PID的软件设计
        4.3.3 应用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5.1 回路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分析及实现策略
    5.2 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5.2.1 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的执行器故障诊断研究
        5.2.2 基于数据趋势分析的传感器故障诊断研究
    5.3 液态铅铋回路故障诊断系统的工程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在学期间申请专利
在学期间参与项目
在学期间获奖信息
致谢

(5)室内环境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环境检测仪器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 便携式室内环境无线测量系统设计
    2.1 本章概述
    2.2 系统检测参数、需求及功能分析
        2.2.1 检测参数
        2.2.2 PMV计算理论及测量方法
        2.2.3 系统功能特点及需求分析
    2.3 系统总体结构
        2.3.1 系统方案
        2.3.2 系统的硬件集成
    2.4 传感器模块的选型
        2.4.1 选型原则
        2.4.2 PMV参数传感器
        2.4.4 气体传感器
    2.5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5.1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数据采集系统
        2.5.2 无线传输
        2.5.3 无线数据采集卡的选型
        2.5.4 测量模式
        2.5.5 干扰信号的隔离
    2.6 电源设计
    2.7 仪器箱设计
        2.7.1 设计方案
        2.7.2 仪器箱结构设计
        2.7.3 硬件集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abVIEW的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3.1 本章概述
    3.2 系统开发环境
    3.3 软件的总体设计思路和框架
        3.3.1 软件的总体设计思路
        3.3.2 软件的总体框架
        3.3.3 软件的主界面
    3.4 参数设置
    3.5 测试模块
        3.5.1 测试流程
        3.5.2 数据采集
        3.5.3 PMV算法
        3.5.4 报表打印
    3.6 历史数据管理
        3.6.1 数据库
        3.6.2 LabVIEW访问数据库
        3.6.3 历史数据查询和删除程序
    3.7 传感器静态标定
        3.7.1 静态标定要求
        3.7.2 静态标定程序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数据传输与访问系统设计
    4.1 本章概述
    4.2 系统方案
    4.3 Socket通讯原理和方式
        4.3.1 Socket通讯原理
        4.3.2 Socket通讯方式
    4.4 基于LabVIEW开发的数据发送程序
        4.4.1 LabVIEW中实现数据网络传输的方法
        4.4.2 TCP连接流程
        4.4.3 数据发送程序
    4.5 基于PHP语言开发的数据接收页面
        4.5.1 开发环境
        4.5.2 数据接收流程
        4.5.3 数据图形化显示
        4.5.4 数据接收页面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精度分析与实验验证
    5.1 本章概述
    5.2 PMV测量精度分析
        5.1.1 PMV测量精度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5.2.2 PMV测量精度与环境变量测量精度的关系
    5.3 系统调试
    5.4 实验分析
        5.4.1 PMV测量数据分析
        5.4.2 其它测量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6)基于USB的制浆造纸过程虚拟检测平台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制浆造纸自动化应用现状
        1.1.2 测量仪表的发展
    1.2 虚拟仪器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虚拟仪器和USB技术
    2.1 制浆造纸过程涉及的测量
        2.1.1 制浆造纸过程工艺参数检测
        2.1.2 制浆造纸机械故障监诊参数检测
    2.2 虚拟仪器介绍
        2.2.1 虚拟仪器硬件构成
        2.2.2 虚拟仪器软件构成
        2.2.3 虚拟仪器的分类
        2.2.4 不同接口数据采集卡的比较
    2.3 USB技术
第三章 通用虚拟仪器平台的硬件构成
    3.1 数据采集卡
        3.1.1 THVLW-1型采集卡
        3.1.2 UA303/4型采集卡
        3.1.3 电脑前后USB插口对采集的影响
    3.2 传感器
        3.2.1 温度检测传感器
        3.2.2 压力检测传感器
        3.2.3 转速检测传感器
    3.3 温度放大电路
第四章 通用虚拟仪器平台的软件设计
    4.1 虚拟仪器开发基于的原则
    4.2 软件开发平台
    4.3 驱动程序与DLL函数
    4.4 信号采集
    4.5 滤波处理
        4.5.1 制浆造纸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干扰问题
        4.5.2 滤波及数字滤波器
        4.5.3 本文中用到的滤波方法
    4.6 通道判断
        4.6.1 信号通道混淆的产生
        4.6.2 信号通道智能判断
    4.7 多通道数据采集历史查询数据库
        4.7.1 数据库概述
        4.7.2 本平台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7)基于视觉传感的嵌入式液位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视觉检测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1 视觉检测技术
        1.2.2 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
    1.3 液位测量技术的发展
    1.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液位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2.1 液位测量系统总体框架
        2.1.1 液位测量系统的总体结构
        2.1.2 液位测量系统的应用
    2.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2.2.1 测量标尺的设计
        2.2.2 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2.2.3 内部光源的设计
        2.2.4 液位传感器的选择
    2.3 嵌入式平台的建立
        2.3.1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2.3.2 系统硬件平台的介绍
    2.4 设计要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位测量系统开发及调试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定制
        3.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简介
        3.1.2 LINUX 和WINCE 操作系统的比较
        3.1.3 WINCE 操作系统的定制
    3.2 系统应用程序的开发实现
        3.2.1 应用程序开发界定
        3.2.2 应用程序开发流程
        3.2.3 应用程序主程序的实现
    3.3 串口通讯的设计
    3.4 系统的综合调试
        3.4.1 WINCE 操作系统调试
        3.4.2 应用程序的调试
        3.4.3 串口通讯的调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读数算法设计
    4.1 自动识别算法总体设计
    4.2 图像预处理
        4.2.1 彩色图像的灰度处理
        4.2.2 图像的二值分割
        4.2.3 数学形态学滤波
    4.3 图像分割模块
    4.4 数字字符识别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数据及分析
    5.1 数字字符的识别实验
    5.2 液位测量系统自动读数实验
        5.2.1 摄像机标定及结果
        5.2.2 最小分辨力实验
        5.2.3 系统对比读数实验
        5.2.4 系统线性度实验
        5.2.5 系统重复性实验
        5.2.6 系统稳定性实验
        5.2.7 系统的误差来源和修正
    5.3 复杂环境下现场调试实验
    5.4 在其他测量仪器自动读数实验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半干法烟气脱硫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1.1.1 我国的SO_2排放情况
        1.1.2 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及主要种类
    1.2 烟气脱硫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1.2.1 世界主要国家烟气脱硫技术概况
        1.2.2 我国烟气脱硫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过程控制技术发展概况
        1.3.1 仪表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1.3.2 控制系统的集成化、分布化、开放化
        1.3.3 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先进控制软件的新发展
    1.4 烟气脱硫控制系统的应用情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半干法烟气脱硫系统
    2.1 概述
    2.2 烟气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硫
        2.2.1 基本原理及流程
        2.2.2 工艺特点
        2.2.3 脱硫系统主要控制参数
    2.3 脱硫系统的控制要求
        2.3.1 脱硫系统自动控制水平
        2.3.2 控制方式及控制室
        2.3.3 检测参数
        2.3.4 保护
        2.3.5 顺序控制及连锁
        2.3.6 模拟量控制
        2.3.7 报警
        2.3.8 控制系统
        2.3.9 电源和气源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研究
    3.1 控制方式与自动化水平
        3.1.1 控制方式
        3.1.2 自动化水平
    3.2 主要监控系统功能
        3.2.1 数据采集系统(DAS)
        3.2.2 模拟量控制系统(MCS)
        3.2.3 顺序控制系统(SCS)
        3.2.4 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
        3.2.5 其它测量系统
    3.3 主要设备选择
第四章 MCS控制回路的设计研究
    4.1 脱硫塔差压控制
        4.1.1 脱硫塔差压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1.2 控制策略
    4.2 SO_2排放浓度控制
        4.2.1 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
        4.2.2 工艺过程特点
        4.2.3 主要控制策略
    4.3 烟气温度控制
        4.3.1 近绝热饱和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4.3.2 主要控制策略
    4.4 石灰消化温度控制
第五章 SCS控制功能的设计研究
    5.1 概述
    5.2 驱动级控制
    5.3 子功能组级控制
        5.3.1 生石灰加料系统
        5.3.2 石灰消化输送系统
        5.3.3 压缩空气系统
        5.3.4 脱硫灰循环系统
        5.3.5 外排灰系统
        5.3.6 塔底渣处理系统
        5.3.7 除尘器系统控制
        5.3.8 离心式风机控制
        5.3.9 烟气系统
        5.3.10 喷粉系统
        5.3.11 增湿水系统
    5.4 功能组级控制
        5.4.1 脱硫除尘系统的整体启动
        5.4.2 脱硫系统的运行
        5.4.3 脱硫系统的停止
    5.5 脱硫系统热工联锁保护
        5.5.1 石灰消化输送系统设备联锁
        5.5.2 喷粉系统设备联锁
        5.5.3 工艺水泵联锁
        5.5.4 脱硫除尘旁路挡板门联锁
        5.5.5 脱硫系统主要报警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虚拟仪器的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力标准机概述
        1.1.1 力标准机的应用领域及其重要作用
        1.1.2 国内外使用的力标准机分类
        1.1.3 国内外力标准机的发展现状
    1.2 虚拟仪器概述
        1.2.1 虚拟仪器的概念
        1.2.2 虚拟仪器的特点
        1.2.3 虚拟仪器的组成
        1.2.3.1 虚拟仪器的硬件系统
        1.2.3.2 虚拟仪器的软件系统
        1.2.4 虚拟仪器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3 LabVIEW 开发平台简介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力标准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杠杆式力标准机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2.1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的结构需求分析
        2.2.2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2.2.3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的性能需求分析
    2.3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方案选择
        2.3.1 数据采集和控制(DA&C) 系统方案比较
        2.3.2 基于 PC-BASED 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分类
    2.4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1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2.4.2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组成
        2.4.3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确定
        2.4.4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划分
        2.4.5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软件的分层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杠杆式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3.2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硬件结构选型
        3.2.1 计算机的选型
        3.2.2 数据采集卡的选型
        3.2.3 传感器的选型
        3.2.4 测量仪表的选型
    3.3 开关量接口卡设计
    3.4 杠杆平衡检测电路设计
    3.5 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杠杆式力标准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虚拟仪器的力标准机控制系统软件多任务调度策略
        4.1.1 虚拟仪器环境下的多任务机制
        4.1.2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多任务调度策略
        4.1.3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多任务机制的实现
        4.1.4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多任务调度的说明
    4.2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主控制程序设计
        4.2.2 加/卸砝码载荷子程序设计
    4.3 力标准机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软件实现
        4.3.1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4.3.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3.2.1 板卡预处理设置
        4.3.2.2 串口通信设计
        4.3.2.3 数据采集的实现
        4.3.3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
        4.3.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4.3.5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4.3.5.1 数据存储
        4.3.5.2 磁盘管理
        4.3.5.3 数据库记录和查询
        4.3.6 事故报警与故障诊断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杠杆式力标准机灵敏限分析及减小计量误差措施
    5.1 杠杆式力标准机灵敏限分析
        5.1.1 提高杠杆的重心相应提高灵敏限的理论估算
        5.1.2 提高杠杆的重心相应提高灵敏限的试验确定
    5.2 杠杆式力标准机力值误差来源分析
        5.2.1 砝码质量误差
        5.2.2 砝码摆动引起误差
        5.2.3 承压座水平度对力值的影响
        5.2.4 杠杆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
    5.3 减小杠杆机力值计量误差的措施
        5.3.1 减小砝码质量误差引起的计量误差
        5.3.2 减小砝码摆动引起的计量误差
        5.3.3 减小承压座不水平引起的计量误差
        5.3.4 减小杠杆受力变形引起的计量误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可组态的虚拟仪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的提出,研究现状,本课题的总体设想
    1.2 虚拟仪器技术的概况
        (1) 虚拟仪器概念、体系结构、性能、技术发展历史
        (2) 虚拟仪器的开发技术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整体安排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的功能需求
    2.2 系统硬件结构
    2.3 系统的功能与软件结构
        2.3.1 系统的功能结构
        2.3.2 系统的软件结构
    2.4 Windows2000 操作系统及 CVI 开发平台
        (1) Windows2000 操作系统的选择
        (2) 软件开发平台 LabWindows/CVI 的选择
        (3) LabWindows/CVI 的特点
第三章 系统数据库
    3.1 数据库访问技术
    3.2 CVI提供的SOL Toolkit 数据库访问技术
    3.3 基于组件ADO 的数据库访问技术研究
        (1) ADO 简介
        (2) CVI 平台对自动化服务器技术的支持原理
        (3) 数据类型转换
        (4) 应用实例
        (5) 小结
    3.4 系统所使用的主要库表
第四章 实时数据对象的组态
    4.1 实时数据库的一般原理
    4.2 实时数据库的实现
        数据对象的结构
        组态实现
    4.3 小结
第五章 用户界面组态
    5.1 通常界面组态系
    5.2 界面组态在本系统中的实现的原理
        (1) CVI的界面编辑器
        (2) 界面组态在本系统中的实现思路
        (3) 关键技术
        属性的保存
        回调函数
        菜单技术
        界面元素
    5.3 界面组态的实现
        界面组态模块框图
        添加新窗口
        窗口属性
        窗口控件组态
第六章 设备组态
    6.1 采集卡的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
        (1) 采集卡的技术指标
        (2) 使用方法
    6.2 组态数据处理的原理
        (一) 零点校正
        (二) 可靠性检查
        (三) 标度变换
        (四) 线性化
        (五) 参数校正
        (六) 数字滤波
    6.3 设备组态的关键技术
        动态链接库技术
        多线程技术
        实时性技术
    6.4 组态的实现
        6.4.1 组态模块的功能
        6.4.2 组态模块的实现
        系统设备总貌
        基本属性
        通道连接
        数据处理
        设备组态测试
    6.5 小结
第七章 系统运行程序
    7.1 系统初始化模块
    7.2 其他模块
    7.3 部分测试实例
    7.4 小结
第八章 系统设计情况的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四、自动测量系统的可重新构造性和测量仪表的虚拟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驱动的信息物理系统攻击策略及状态估计研究[D]. 李沁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电路板自动测试系统的可视化软件平台设计[D]. 方丽辉. 东南大学, 2017(04)
  • [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可重构测量方法研究[D]. 宋鹏飞. 河南理工大学, 2014(06)
  • [4]高温液态铅铋材料回路控制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D]. 姚传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 [5]室内环境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盛世岳. 厦门大学, 2014(08)
  • [6]基于USB的制浆造纸过程虚拟检测平台研发[D]. 孙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7]基于视觉传感的嵌入式液位测量系统[D]. 吴颖. 天津大学, 2009(S2)
  • [8]半干法烟气脱硫控制系统设计研究[D]. 李振文. 山东大学, 2008(05)
  • [9]基于虚拟仪器的力标准机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杨文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10]可组态的虚拟仪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缪为国.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自动测量系统的可重构性与测量仪器的虚拟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