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职场的新模式与新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姜文锐,陈佳梅,韩晋,周灵慧,陈慧雯[1](2022)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经济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管理需要出发,通过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企业基层职能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建立企业的基层职能管理岗位胜任力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纽带,探索应用型经管类院校人才培养"按需生产、融合创新"的教育新模式。
贺三宝,肖文[2](2021)在《中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新趋势——基于第12届法务(司法)会计学术研讨会的思考》文中提出在对第12届中国法务(司法)会计学术研讨会34篇论文及参会嘉宾主题发言综述的基础上,以中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新趋势为主题,研究认为:在理论研究趋势上需要转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在高端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上需要深化学科教育理论研究,在提升法务会计研究水平上需要进一步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研究方法。文章提出中国法务会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认为理论研究需要厘清本源,融入大数据时代,深化产教融合,遵循法治化发展要求。
袁纳新[3](2021)在《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变革与发展趋势——评《职业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曾几何时,中国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是存在一定偏见的,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工人。实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有着深刻影响。当代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与社会投入大量资金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并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层次,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已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与现实需求,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不断变革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对中国未来产业经济发展而言,大量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未来。
冯颖[4](2021)在《SPOC混合学习中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付华军,刘欣[5](2021)在《应用型大学个性化教育:理念、取向与制度设计》文中指出文章从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类特性取向与制度设计三个层面,探讨了应用型大学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建构框架。个性化教育是在类型化教育活动中引导个体形成自主发展优势、实现人的个性全面优化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迄今为止,主要形成了基于通识教育、基于专业教育和基于通专融合的三类个性化教育模式。应用型大学作为基于通专融合的一种专业教育类型,应以类型化教育分类制度为框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重构"应用为主"的个性化教育制度化体系,完成培养体系、培养过程、质量评价"三位一体"制度性建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学科化教育模式的路径依赖,建构"共性培养+个性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的个性全面优化发展目标。
李莹莹[6](2021)在《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解放以劳动力为主的农村生产要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了传统体制的“激励失灵”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数据,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70.5%减至2019年的25.1%,乡村人口的比重相应地从82%下降到39%。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2.91亿人,农民工己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是农民工虽然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职业转换,并未完成从乡村到城镇的永久迁移,还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更没有融入城市。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超过60%,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旧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1)。农民工因为农村土地权益和巨大的市民化成本等原因难定归属,过着“候鸟式”生活。客观地说,农业劳动力非永久性乡城迁移,以低劳动力成本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经典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均假设城乡劳动力迁移中农业劳动力的职业转化与身份转化同步完成,受此影响,国外学者很少专门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国内学者针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市民化成本分担、市民化进程以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等方面。由于从农民到农民工,再成为城市市民,不仅仅涉及农民的职业和身份的转换,还涉及农民的土地权利和土地处置问题。一些学者还研究了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但是这些成果大多是从农地“两权分离”的角度进行研究,专题研究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市民化影响的学术成果笔者还未曾检索到。本文综合运用劳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从土地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从产业效应、收入效应、人力资本效应三个方面研究了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机理:农地“三权分置”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职业转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及城乡融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农地“三权分置”通过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其市民化能力,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农地“三权分置”通过非农就业和收入增加提高农村家庭的代际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和能力,提升农村人口整体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化能力,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第二,运用历史分析法,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二者之间的契合关系。1979年到199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就近转移。1992年至2012年,以延长土地承包期和促进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渐消除农民离乡限制,非农化乡城转移成为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今。以土地确权和农地“三权分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促进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第三,分析了农地“三权分置”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我国农地“三权分置”经历了相关政策的酝酿、改革方案的正式出台以及在全国普遍推广,目前已进入相关政策的法律化阶段。自推行农地“三权分置”后,土地流转面积及参与流转农户数量逐年增加,土地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2009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在逐年增加,但近年来增速有较大幅度回落;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但平均年龄有所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比提高,但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的结果表明,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为44%左右。第四,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断点回归模型,利用2009-2018年25个省份(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各项指标均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但受农地“三权分置”实施的时间较短,以及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虽具显着性,但其影响程度甚微。第五,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实证的基础上,从明确界定各权利主体的产权关系;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的多种流转方式;健全农民土地退出机制;完善农地“三权分置”的相关配套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农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阮健英[7](2021)在《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特色与启示》文中认为空间再造是当前大学图书馆转型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日益受国内图书馆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网站访查等方法,从图书馆空间布局、学习共享空间、特色服务空间、空间管理制度等4个方面,对台湾地区62所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调研,总结成功经验,从中得出完善大陆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几点启示:善于观摩和汲取经验、发展学习共享空间、空间设置体现包容性和差异性、空间布局注重文化素养提升与个人体验、制定空间管理制度。
史迎新[8](2021)在《基于“电子商务实训平台”的学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国家战略。本文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提出高职院校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学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洋,刘欣[9](2020)在《个性化教育:应用型大学的价值诉求与形态重塑》文中提出教育归根到底是基于人本价值的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个性化教育作为人本教育价值形态,正由理想走向现实,走向基于"类型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新阶段。应用型大学逐渐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与固化形态,从工具化走向人本化、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从同质化走向特色化、从常态化走向智能化,重塑基于"类型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态、课程形态、教学形态、评价形态和制度形态等新型教育形态,促进学生从现实个性向理想个性协同发展、独特发展、优化发展、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大学个性化教育价值形态是大学精神传承与进步的历史必然,这种形态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化样态,它应有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教育创生发展,成为大学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和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张汉英[10](2020)在《中职英语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未来职场的新模式与新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职场的新模式与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 |
三、岗位胜任力 |
(一)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 |
(二)财务管理岗位胜任力 |
四、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企业基层职能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
(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
(三)实践体系构建 |
(四)评价反馈体系 |
五、结语 |
(2)中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新趋势——基于第12届法务(司法)会计学术研讨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新趋势 |
(一)法务会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定位及其分析 |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备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法务会计理论的研究需从移植转向构建 |
(三)保障市场经济发展底线,法务会计能够提升市场主体内控风险防范的水平 |
(四)契合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以完善法律引领法务会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二、法务会计学科理论与职业化推广研究不断深入 |
(一)深化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是法务会计职业化发展的要求,是培养高端法务会计人才的基础 |
(二)立足法务会计职业行情,提升职业胜任能力是发展法务会计职业的助推器 |
(三)提升法务会计实证研究与大数据研究方法水平,是助推法务会计职业应用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
(四)深化海内外学术交流是提升中国法务会计国际影响力,开拓法务会计研究新视野的重要举措 |
三、法务会计实务运用不断发展 |
(一)法务会计在反舞弊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有效促进市场主体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 |
(二)会计鉴定专家辅助人能够提升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客观公正,提高司法会计诉讼的司法权威 |
(三)会计资料勘验检查方法的提升,是提高所获证据证明效力的重要途径 |
四、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的展望与思考 |
(一)中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需要厘清本源,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备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 |
(二)法务会计的实务操作技能需要与大数据时代同步并进,以提高法务会计人员专业能力 |
(三)法务会计人才教育需要进一步回应现实培养的问题,深化产教融合 |
(5)应用型大学个性化教育:理念、取向与制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
(一)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内核 |
(二)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演变 |
二、个性化教育的类特性取向 |
三、个性化教育的制度设计 |
(一)制度设计的基本内涵 |
(二)个性化教育的制度重构 |
四、结束语 |
(6)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 |
2.1.1 土地产权理论相关研究 |
2.1.2 土地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绩效研究 |
2.1.3 农地“三权分置”研究 |
2.2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
2.2.1 农民工市民化内涵的研究 |
2.2.2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的研究 |
2.2.3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4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研究 |
2.2.5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研究 |
2.2.6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的研究 |
2.2.7 农民工市民化实现路径的研究 |
2.3 农地制度改革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研究 |
2.3.1 土地确权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
2.3.2 土地流转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
2.3.3 农地制度改革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和意愿的研究 |
2.3.4 “带土进城”解决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机理 |
3.1 农地“三权分置”的产业效应 |
3.1.1 农地“三权分置”通过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 |
3.1.2 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产业基础 |
3.2 农地“三权分置”的收入效应 |
3.2.1 农地“三权分置”有助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
3.2.2 农地“三权分置”有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
3.3 农地“三权分置”的人力资本效应 |
3.3.1 代际人力资本投资效应 |
3.3.2 非农就业效应 |
第4章 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
4.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考察 |
4.1.1 “两权分离、离土不离乡”阶段(1979年-1991年) |
4.1.2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市民化推动阶段(1992年-2012年) |
4.1.3 农地“三权分置”、市民化融合阶段(2013年-至今) |
4.2 农地“三权分置”现状分析 |
4.2.1 农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出台 |
4.2.2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现状与效应 |
4.3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 |
4.3.1 农民工的总量、结构及区域分布 |
4.3.2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 |
4.3.3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 |
第5章 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
5.1 模型及数据说明 |
5.1.1 模型的选取 |
5.1.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5.2 变量选取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解释变量 |
5.2.3 控制变量 |
5.3 实证分析 |
5.3.1 面板数据检验 |
5.3.2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
5.3.3 断点回归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研究结论 |
第6章 完善农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
6.1 明确界定各权利主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产权关系 |
6.1.1 清晰界定土地“三权”权限 |
6.1.2 维护多方土地权利主体的土地流转地位 |
6.2 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的多种流转方式 |
6.2.1 引导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 |
6.2.2 稳步推进土地托管 |
6.3 健全农民土地退出机制 |
6.3.1 农民土地退出的基本原则 |
6.3.2 健全农民土地退出长效补偿机制 |
6.3.3 健全农民土地退出保障机制 |
6.4 完善农地“三权分置”的配套制度安排 |
6.4.1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
6.4.2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金融制度 |
6.4.3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特色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 |
1.1 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开展空间再造的缘由 |
1.2 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空间布局 |
1.3 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 |
1.4 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特色服务空间 |
1.5 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空间管理制度 |
2 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空间布局的有益启示 |
2.1 理论探讨先行,善于观摩和汲取经验 |
2.2 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发展学习共享空间 |
2.3 空间设置体现包容性和差异性 |
2.4 制定空间管理制度 |
2.5 空间布局注重文化素养提升与个人体验 |
3 结语 |
(8)基于“电子商务实训平台”的学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商科”时代对电商人才的新要求 |
二、学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
(一)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 |
(二)“电子商务实训平台”为支撑 |
(三)“一体化项目”运营为载体 |
(四)学创结合为特色 |
1.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双创”教育进课程 |
2. 深度校企合作,升级项目体系 |
3. 设置学分置换,鼓励学生创业 |
三、育人效果 |
(9)个性化教育:应用型大学的价值诉求与形态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性化教育的价值诉求 |
(一)本体价值:从工具化走向人本化 |
(二)关系价值: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
(三)实践价值:从同质化走向特色化 |
(四)前瞻价值:从常态化走向智能化 |
二、个性化教育的形态重塑 |
(一)组织形态:助推学生个性协同发展 |
(二)课程形态:促进学生个性独特发展 |
(三)教学形态:引领学生个性优化发展 |
(四)评价形态: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
(五)制度形态:保障学生个性自主发展 |
三、结束语 |
四、未来职场的新模式与新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J]. 姜文锐,陈佳梅,韩晋,周灵慧,陈慧雯. 人才资源开发, 2022(01)
- [2]中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运用新趋势——基于第12届法务(司法)会计学术研讨会的思考[J]. 贺三宝,肖文. 会计之友, 2021(19)
- [3]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变革与发展趋势——评《职业教育研究》[J]. 袁纳新. 中国教育学刊, 2021(07)
- [4]SPOC混合学习中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冯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应用型大学个性化教育:理念、取向与制度设计[J]. 付华军,刘欣. 教育学术月刊, 2021(06)
- [6]农地“三权分置”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D]. 李莹莹. 辽宁大学, 2021
- [7]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特色与启示[J]. 阮健英. 图书馆杂志, 2021(04)
- [8]基于“电子商务实训平台”的学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史迎新. 大学, 2021(08)
- [9]个性化教育:应用型大学的价值诉求与形态重塑[J]. 刘洋,刘欣. 教育导刊, 2020(10)
- [10]中职英语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汉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