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滥用抗生素:不可(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佳[1](2021)在《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收集临床湿热泻患儿的粪便样本,以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运用药敏检测方法分析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的抗生素耐药谱。应用中医经典方剂葛根芩连汤,主要针对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及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分析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及生物膜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相关性,在分子水平阐释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机制。方法:1.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耐药谱检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革兰氏染色(快速法)。2.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BBF)的形态学观察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强成膜菌株,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A(FITC-Con A)和碘化吡啶(PI)荧光染色,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的实验方法,镜下观察葛根芩连汤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形态学改变。3.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群体感应系统(QS)的影响运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分析葛根芩连汤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作用是否与群体感应系统相关。结果:1.对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进行了包含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等11大类共计21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分离菌株对2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6%~86%,多药耐药菌菌株比例高达88%。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56.5%(CAZ%18%,CZ%74%,FEP%66%,CTX%68%)、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约为46.7%(CIP%44%,LVX%46%,MXF%50%)。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和8%)。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和氨苄西林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均为>16μg/ml、头孢噻肟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为>32μg/ml、庆大霉素、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均为>8μg/ml,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为>32μg/ml、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MIC最高值分别为>2μg/ml和>4μg/ml,粘菌素MIC最高值为1μg/ml,均呈现高水平耐药。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形态学改变,药物作用48小时绿色荧光逐渐增强增多,红色信号开始有小团聚集,表示生物膜已逐步增多,并比较稳定。临床分离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经不同浓度黄连、黄芩处理后均粘附力降低,菌体形态发生改变。3.临床分离菌株菌经1/4MIC(400μg/m)的黄芩作用后,hflX、LuxS、motA、pfS、sdiA共5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下调。结合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及RT-PCR的结果,1/4MIC(400μg/ml)黄芩是抑制生物膜的最适浓度。菌株经1/4MIC(400μg/ml)黄连作用后,pfS、motA、hfl A共3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下调,fitsQ、hflX、omp A、sdiA共4个基因的表达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1/8MIC(200μg/ml)黄芩、黄连作用后,基因mRNA表达量均上调。但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8MIC(200μg/ml)的黄芩、黄连对于生物膜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结论:1.临床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显示多药耐药菌菌株比例高。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6.5%和46.7%,儿童抗生素耐药严峻。2.黄连、黄芩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相同浓度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黄芩强于黄连,相同药物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药物浓度更大,其作用越强。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RT-PCR,其中1/4MIC(400μg/ml)黄芩为生物膜形成的最佳抑制浓度。3.1/4MIC(400μg/ml)黄芩抑制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其机制是通过下调hflX、LuxS、motA、pfS、sdiA共5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抑制LuxS/AI-2介导的种间QS系统的AI-2信号分子的合成阶段。1/4MIC(400μg/ml)黄连抑制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其机制是抑制了与大肠埃希菌鞭毛驱动紧密相连的双组分系统qse BC,进而AI-2生成减少。1/8MIC(200μg/ml)黄芩、黄连作用后,基因mRNA表达量均上调,但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8MIC(200μg/ml)的黄芩、黄连对于生物膜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经RT-PCR后考虑可能与其他机制相关,后续可从其它角度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孔少楠[2](2020)在《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私人诊所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截至2014年,全国私人诊所数量达到149175家,占全国诊所数量的比例超过96%。私人诊所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此类诊所可及性好、患者就医方便且就医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私人诊所未被纳入HIS等其他医疗IT系统管理,对私人诊所医生的诊疗行为以及私人诊所的管理一直处于卫生管理研究的边缘。医生的处方行为直接决定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是非常重要的的医疗服务环节。我国私人诊所的卫生服务市场与公立医院的卫生服务市场不同,很少能够纳入医保报销,因其受到支付方式、医疗服务范围、医生执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医生处方不合理的现象极其常见。普通感冒是人民群众的常见病之一,虽然该病的发病率高且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但是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疾病,通常7天内可自愈。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普通感冒的治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诊疗过程不规范、抗生素不规范使用、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等。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注意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来严格管理私人诊所的诊疗活动,希冀能够有效提高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但是由于私人诊所缺乏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手段,难以像对公立医疗机构那样对私人诊所进行管理。因此,通过对私人诊所医生诊疗行为的分析,探讨影响医生处方行为的因素,有助于政府优化相应的卫生政策,提高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及市场有两大特征,一个是不确定性,另一个是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会在市场上出现诱导需求。经济学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不能解释真实的经济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尤其是医生的种种行为,需要新的理论对此进行解释。麦克圭尔提出了医生利他主义模型,认为医生的效用来自于三方面,分别是净收入、闲暇时间和对患者无效用的诱导。对前人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由于利他主义存在测量难度、田野实验的难度也远远大于实验室实验,因此目前对利他主义和医生诊疗行为之间的研究仍然较少:(1)对于医生利他性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研究方面展开,缺乏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持;(2)目前研究很少聚焦医生利他主义与处方行为、其他医疗行为的关系,以及医生的社会偏好是否保持一致性;(3)医生的社会性利他性仅仅从利他/利己两个角度进行区分,不够细致。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体目标:采用田野实验的方法,以青岛市私人诊所为例,采用匿名审计的方式对私人诊所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实验,借助普通感冒观察私人诊所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在医疗情境中的利他水平性别以及医生处方行为关系,探讨医生的社会利他水平对诊疗行为的影响,对现有的私人诊所医疗行为监管措施提出改善建议,促进全面健康水平的提升。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为:(1)通过对私人诊所医生在普通感冒诊疗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匿名审计实验,对医生具体的诊疗行为进行量化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卫生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优化和制定相关监管政策、优化监管手段提供决策依据。(2)分析不同性别的私人诊所医生在普通感冒疾病的诊疗行为上的差异,探索性别与医生行为之间的关系。(3)通过基于社会规范的利他主义实验对医生利他性进行评估,结合医疗情景下的医生利他水平,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与医疗情景下利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青岛市私人诊所以及诊所中的执业医生。从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正式注册的西医诊所中,随机化抽样选择133家诊所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计量经济学中随机配对的方法,保证了实验过程中私人信息保护问题。实验设计(1):匿名审计医生诊疗服务行为。本研究面向大学生进行招募,共招募了 36名女性大学生(17组试验人员+2位备份)作为审计人员。在正式实验之前,先对审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预实验,确保审计员陈述普通感冒症状时能够严格按照拟定的台词进行陈述,并且与医生的沟通过程具有一致性,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审计员假装是病人,到诊所自述自己的症状(同普通感冒),记录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离开诊所后填写本研究的“病人评估问卷”。实验设计(2):通过利他主义实验来观察医生的利他性。在本研究中,调查员扮演成普通感冒病人到私人诊所中就诊,在就诊结束后将预先留有“失主”信息以及其他物品的钱包悄悄放到诊所。我们根据医生是否与“失主”联系以及如何处理钱包中的现金来判断医生在利他主义程度,并将其分为在社会规范方面的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同时与实验(1)中所表现出来的医生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三组医生行为差异。同时,在本研究中也分析了医生性别与处方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SPSS22.0(中文版)软件、MicrosoftOffice 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对于连续性的因变量采用方差分析,并一般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分类变量类型的因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诊所诊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私人诊所中医生在治疗普通感冒时,存在诊疗不规范和用药不规范现象。例如,在问诊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咳嗽或者咳痰的医生比例低于50%,使用听诊器的医生比例不足20%,询问患者是否药物过敏的医生比例不足30%。虽然病人并不需要服用任何药品,但是开具药品的医生比例非常高。其中,开具药品的医生所占比例为88.72%,开具抗生素的医生所占比例为48.87%,开具中成药的医生所占比例为72.93%,开具西药的医生所占的比例为64.66%,为患者开具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医生比例为70.68%。开具药品的医生比例高,但是提供药事服务的医生比例却不高,例如,告知病人用药方法的医生所占比例为64.66%;告知病人药物副作用的医生所占比例仅为9.02%,告知病人其他注意事项的医生所占比例为78.95%。诊所中存在大量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象,48.87%的医生为患者开具了抗生素处方,平均每个医生开抗生素0.49±0.91种。医生所开具的抗生素分为四类,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为56.92%,其次是大环内酯类,占比为16.92%,再次为青霉素类,占比为13.85%,最次是喹诺酮类,占比为12.31%。没有医生为患者开具两类或两个以上的抗生素。本研究中,有1位医生为“患者”开具了利巴韦林,占医生总数的0.75%。本研究中,为“患者”开具中成药的医生为97位,占医生总数的72.93%。在本研究中,所有的医生均为西医,在为患者开具感冒类中成药时,实际上是不能够对患者进行“望、闻、听、切”的诊断的,从而不能辩证用药。同时,患者并没有提到心脑血管或者骨科方面的不适,但是部分医生为了患者开具了心脑系统的中成药以及骨科中成药,这属于明显的超范围用药。本研究中针对病人的最优治疗方案中是不需要开药的,但是88.72%的医生都为“患者”开具了药品,平均每位医生开药1.80土0.92种,平均每位医生开药的价格为38.35±25.19元,诊所中诱导需求现象严重。(2)利他主义与医生处方行为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主义实验(“丢钱包”)中,医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利他性。在133家样本诊所中,有66家诊所打回电话,询问是否有人丢失了钱包,并在实验员的请求下将钱包及钱包内的东西寄回。有1家诊所打回电话,但要求“失主”上门领取钱包。利他主义可以分为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和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两种。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是指个体同时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利益。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是指个体仅关注他人的利益。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将38家寄回钱包且将剩余现金也归还的医生作为纯利他组,28家寄回钱包但未归还现金以及1家要求“失主”上门领取钱包的医生(共计29位)作为自我利他组,66家诊所的医生作为利己组。分析结果显示,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在开药总种类、抗生素种类、药品总价格、抗生素药品价格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对于是否开具抗生素,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利己组,利己组的表现由于自我利他组。对于开药总种类数,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92),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5)。对于抗生素种类数,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药品总价格,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86),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抗生素药品价格,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64),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与医生处方行为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医生和女性医生处方行为无显着差异。男性医生群体中开药医生占的比例90.91%(60/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药医生的比例86.57%(58/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医生占的比例为50.00%(33/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医生占的比例47.76%(32/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的比例为90.01%(60/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的比例83.58%(56/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中成药的比例为74.24%(49/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中成药的比例76.12%(51/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药总价格的均值为38.55±23.23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药总价格的均值38.72±26.93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的均值为5.55±7.23元,女性医生群体中抗生素类药品的均值6.20±8.05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33.00±22.29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32.52±26.06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中药类药品价格的均值15.88±19.35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15.64±16.75元。(4)利他主义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本研究发现,医生医疗行为中的部分其他医疗行为与社会利他性具有相关性,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在患者就医经历的总体评分和向父母推荐该医生的可能性得分以及诊疗时长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就医经历的总体评分和推荐可能性这两项的得分最能体现患者本次就医感受,我们对三组医生在这两方面得分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6.15±1.65分,患者在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5.65±1.63分,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5.06±1.63分。患者对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5.42±2.17分,患者对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4.86±1.62分,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4.34±1.90分。患者在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9.21±3.38分钟,患者在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12±3.45分钟,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27±4.05分钟。(5)性别与医生的其他医疗行为诊疗时长与患者就医满意度以及医生的利他偏好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对男女医生的诊疗时长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男性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06±3.87分钟,患者在女性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8.63±4.15分钟。对男女医生的诊疗时长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两组医生诊疗时长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在医疗情境中的利他水平性别以及医生处方行为关系,探讨医生的社会利他水平对诊疗行为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私人诊所医生对于普通感冒的诊疗过程有待规范,例如诊疗流程不规范、抗生素使用不规范、违规使用利巴韦林、引致需求明显等。(2)私人诊所医生的社会利他性与医疗情景下的利他性相关。具有纯粹利他偏好的医生在抗生素的使用、药品种类、药品价格、患者满意度、诊疗时长方面的表现优于具有自我利他偏好和利己偏好的医生。具有自我利他偏好的医生的患者满意度虽然高于具有利己偏好的医生,但是在抗生素的使用、药品种类、药品价格方面的表现劣于具有利己偏好的医生。(3)私人诊所医生的性别与医生的处方行为无关,但与诊疗时长相关,女性医生的诊疗时长长于男性医生。基于本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私人诊所的监督力度,推广使用匿名审计。(2)对现有医疗价格体制进行调整和优化。(3)在私人诊所中也引入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社保,通过第三方监督降低居民医疗成本。(4)加强对普通感冒正确治疗方式的培训和教育宣传,减少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的现象。(5)提高医生的社会利他性水平,促进患者的健康收益。
刘国信[3](2020)在《饲料禁抗势在必行,行业如何应对?》文中提出抗生素自问世以来,在防治动物疾病,促进畜禽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甚至滥用,药物残留和动物源细菌耐药逐渐浮出水面,给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风险隐患。饲料禁抗是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刘国信[4](2020)在《饲料“禁抗”势在必行,行业如何应对?》文中认为抗生素自问世以来,在防治动物疾病、促进畜禽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甚至滥用,药物残留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给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风险隐患。对此,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行动(简称饲料"禁抗")。从长期发展来看,饲料"禁抗"对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正向作用,但短期对饲料养殖行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饲料"禁抗"是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饲料企业,还是养殖场户,应以冷静积极的心态面对,积极找寻饲用抗生素减量替代方案,并加速推广应用,以助力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安全优质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
王梓竹[5](2020)在《降解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抗生素菌株的筛选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我国既是抗生素生产大国,也是抗生素使用大国。畜牧和水产养殖、医院及抗生素药厂、以及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废物排放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环境抗生素污染。而且大部分抗生素无法在现有工艺下有效去除,导致河湖水体成为抗生素和耐药基因库。权威专家呼吁尽快把抗生素威胁纳入国家安全监控体系,解决环境中抗生素残留问题已刻不容缓。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的抗生素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其在环境中的残留问题,还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危害。因此,本文首先分离筛选四环素、土霉素和磺胺嘧啶的高效降解菌株;通过对菌株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对菌株起抗生素降解作用的物质种类与性质展开分析;通过HPLC分析、ESI-MS相结合的方法检测降解产物的分子式结构,据此并推导降解途径,并检验抗生素降解产物的安全性。在探明菌株降解特性的基础上,将菌剂添加于腐熟菌剂中构建成复合菌剂,考察该复合菌剂应用于粪便堆肥技术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富集培养、平板初筛以及HPLC定量测定等方法,从养殖场粪便、污水、土壤等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命名为“N2-13”的菌株,四环素降解率为73.88%,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检测后鉴定其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oliquefaciens)。筛选一株命名为“N2-18”的菌株,土霉素降解率为60.47%,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筛选到一株命名为“T-14”的菌株,磺胺嘧啶降解率为63.72%,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上述三株菌株展开后续研究。2、研究菌株的降解特性及产酶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菌株展开降解特性及产酶条件研究,考察pH、无机盐、处理时间、菌量和溶氧等因素对四环素、上霉素、磺胺嘧啶降解菌株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7.0、装液量100 mL、添加0.03%FeSO4、接种量为2%、37℃的条件下培养3d后,N2-13菌株对四环素的降解率可达97.27%;在pH7.0、装液量100 mL、添加0.03%FeSO4、接种量为5%、37℃的条件下培养3d,N2-18菌株对土霉素的降解率可达94.4%;在 pH7.0、装液量100 mL、添加 0.03%FeS04、接种量为 3%、37℃的条件下培养3 d,T-14菌株对磺胺嘧啶的降解率可达72.35%。3、对降解菌株的中间代谢物展开分析,分离纯化其降解酶。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试验、葡聚糖凝胶G-200对菌株所产降解酶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N2-13菌株所产的四环素降解粗酶,其蛋白质大小范围在14 kDa-22 kDa,包含6-7个条带;N2-18菌株所产的土霉素降解粗酶,其蛋白质大小范围在31 kDa-43 kDa,包含4个条带;T-14菌株所产的磺胺嘧啶降解酶,其蛋白质大小在33 kDa左右,有 1个条带。4、鉴定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降解产物的分子式结构,推导其降解途径,并检测产物的抑菌能力。利用上述纯化所得的降解酶与相应抗生素反应后,通过HPLC收集降解产物,ESI-MS检测分子式结构并推导降解途径。结果显示:该四环素降解酶可产生3种降解产物,为m/z415、m/z369、m/z312,据此初步推断出四环素的3种降解途径、6种降解步骤:脱甲基、脱氨基、氧化、脱甲基、脱酰胺基、脱水;该土霉素降解酶可产3种降解产物,为m/z543、m/z369和m/z431,初步推断出土霉素的3种降解途径、7种降解步骤:羟基化、脱甲基、脱水、脱氨基、脱羰、仲醇氧化、苯环裂解;该磺胺嘧啶降解酶可产2种降解产物,为m/z143和m/z283,初步推断出磺胺嘧啶的2种降解途径、4种降解步骤:S-N键水解、脱氢、羟基化、脱氨基。5、探明了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降解菌株的药物敏感性与降解产物的安全性。利用抑菌圈法检测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降解后所得的降解产物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的抑菌能力。结果显示:四环素降解产物m/z369、产物m/z415、m/z312对上述四种病原菌的抑制能力显着性降低;土霉素降解产物m/z 369、产物m/z 543、产物m/z 431对上述四种病原菌的抑制能力显着性降低;磺胺嘧啶降解产物m/z283、产物m/z143对上述四种病原菌的抑制能力显着性降低。即三种抗生素经过降解后所得的产物对上述4种病原菌的抑菌能力均显着弱于降解前。降低了三种抗生素的降解产物对环境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根据农业部标准NY1 109-2017中所规定的方法,选取六种抗生素即: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硫酸链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唑林铵,检验其对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降解菌株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四环素降解菌N2-13、土霉素降解菌N2-18、磺胺嘧啶降解菌T-14均符合农业部相关安全规定,可投入农业生产使用。此结果确定了四环素降解菌N2-13、土霉素降解菌N2-18、磺胺嘧啶降解菌T-14的菌种药物敏感性。6、对菌株展开实际应用效果研究。将降解菌剂与腐熟菌剂科学配比制成复合菌剂。在人为模拟的含抗粪便中接入复合菌剂进行混合堆肥发酵,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检测,以考察三种降解菌株在粪便堆肥技术中的应用潜力。结果显示:四环素降解菌N2-13组成的复合菌剂在堆肥结束后,对四环素的降解率为94.51%,能有效促进堆体温度提前达到高温期并加速堆体腐熟,在堆肥末期,堆体全氮量增加了 1.14%、有机质含量减少至45.42%,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以上,符合国家无害化有机肥料要求:土霉素降解菌N2-18在堆肥结束后,其对土霉素的降解率为86.22%,能有效促进堆体温度提前达到高温期并加速堆体腐熟,在堆肥末期,堆体全氮量增加了1.06%、有机质含量减少至43.83%,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以上,符合国家无害化有机肥料要求;磺胺嘧啶降解菌T-14在堆肥结束后,其对磺胺嘧啶的降解率为89.55%,能有效促进堆体温度提前达到高温期并加速堆体腐熟,在堆肥末期,堆体全氮量增加了1.07%、有机质含量减少至45.21%,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以上,符合国家无害化有机肥料要求。总之,三种降解菌株不仅具有良好的实际降解能力,其组成的复合菌剂对含抗鸡粪的无害化处理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可高效降解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三种抗生素的菌株,探索了三株降解菌株对相应抗生素的降解机理,推导了三种抗生素的降解途径,验证了降解菌株及抗生素降解产物的安全性,最后探明了其降解特性,并考察了将降解菌株应用于粪便堆肥技术的可行性与应用效果,为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的生物降解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实际生产研究提供了数据。
李停[6](2020)在《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我国禽肉产量总值1994万吨,与2017年相比增加12万吨,增长率约为0.6%。禽蛋产量3128万吨,增加32万吨,增长率约为1.0%。禽蛋、活家禽产量与上一年度相比均有较大提升。但这种成绩是通过滥用抗生素,以牺牲环境、人体健康以及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而获得的。在养殖业利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动物源性食品抗生素残留、饲料抗生素含量超标、抗生素产品监管、抗生素产品的禁止性规制等问题。因此,以养殖业利用抗生素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为视角,第一,从抗生素对畜禽疫情的防治作用和促进生长周期的作用分析,与外部性理论相结合,总结养殖业利用抗生素对产品质量、出口贸易、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分析我国相关兽药政策,探析其背后所存在的抗生素利用标准问题、执法主体和利用主体责任问题、法律依据缺失以及公众参与问题。第三,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抗生素利用过程中规范利用的法律经验。第四,结合我国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抗生素利用规范文件的基础理论,为制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范提供理论支持;以整体性原则、生态效益原则、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原则作为养殖业利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建立兽用抗生素利用法律标准体系,完善兽用抗生素合理利用标准、统一提高各类抗生素类药物最高残留量标准、制定抗生素类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升抗生素相关标准效力;同时制定抗生素产品检测制度,将生态红线与环境标准理论相结合,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原则,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抗生素产品生产检验标准和屠宰前抗生素含量检验标准,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以上抗生素相关标准完善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制度;明确抗生素监管主体与利用主体的法律责任,保障追责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完善环境修复相关资金制度,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保障环境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甄建斌[7](2020)在《肽基聚合物的构建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价值毋庸置疑,它的使用改变了人类与细菌感染性疾病长久斗争中的弱势地位。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尤其是超级细菌的出现。面对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形势,我们设计了一类与传统抗生素抗菌机制不同的抗菌试剂,以应对细菌耐药性挑战。阳离子特性的抗菌肽是生物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防线,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不易诱导耐药性而受到普遍关注。然而,天然抗菌肽的杀菌效率低、来源少、合成产量低等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本文构建了兼具抗菌肽特征和不易导致耐药性的肽基聚合物,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1.肽基聚合物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首先利用不同氨基酸与三光气的成环反应合成相应的氨基酸-NCA单体,再以2-甲基烯丙基胺对不同氨基酸-NCA开环聚合成功制得一类线性肽基聚合物和梳状肽基聚合物,其在溶液中自组装后得到相应纳米粒子。经动态光散射仪(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显示,样品为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的纳米颗粒。活性评价显示,含苯丙氨酸和梳状结构的p2具有更好的广谱抗菌效果,其MIC为16μg/mL,包括对VRE和MRSA。在MIC浓度下,对S.aureus和E.coli杀灭率达94%以上,且不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机理研究表明,带正电荷的纳米颗粒p2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细菌细胞膜表面,造成膜电位失衡,并撕裂细胞膜结构使细胞质泄漏,最终导致菌体细胞“溶解”而死亡。2.肽基聚合物载纳米银复合体系的构建及其抗菌性能研究通过对ε-己内酯及氨基酸-NCA开环聚合获得一种以双季戊四醇为中心的阳离子特征的六臂星状肽基聚合物PCL-b-AMPs。将聚合物进一步与Ag+配位并原位还原成功制得分散型聚合物载银体系和自组装型聚合物载银体系(AgNPs@PCL-b-AMPs)。经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X射线衍射(XRD)证实纳米银(AgNPs)的形成。透射电镜(TEM)、DLS及SEM表征结果显示,分散型聚合物载银体系为500 nm左右的星状纳米颗粒,自组装型为200 nm左右的尺寸均一,分散性较好的球形纳米颗粒。进一步优化揭示,当PCL-b-AMPs中-NH2与Ag+摩尔比为2:1时,复合体系具有最佳抗菌活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征,其MIC为2~8μg/mL。抗菌机理研究揭示,载银复合体系能物理性地破坏菌体细胞膜,并诱导ROS产生,且该杀菌是时间和浓度依赖型过程。体内抗菌模型及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该复合体系在体内也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且安全低毒。3.肽基聚合物载姜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菌活性研究通过对ε-己内酯和赖氨酸-NCA的开环聚合成功构建了一种两亲性阳离子型聚合物(PCL-b-Lys),再以该聚合物为载体包封姜黄素制得载药纳米颗粒(PM-Cur),从而改善姜黄素的溶解性并达到协同杀菌之效果。经UV-Vis表征确认了姜黄素被成功包封;DLS和SEM表征显示,PM-Cur是粒径为200~250 nm的纳米粒子。生物活性研究显示,PM-Cur具有较好的广谱抗菌活性,MIC值为16~32μg/mL,且杀菌率均在90%以上。经SEM、SPR、活死细菌染色实验研究显示,PM-Cur纳米颗粒紧密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并影响膜的生物电子信号传递。
夏如玉[8](2020)在《中药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及循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抗生素耐药是一项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威胁,可能会引起住院时间、死亡率和经济负担增加等潜在的严重后果。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excluding pneumonia),ALRTIs(eP))85%-95%由病毒感染引起,绝大多数是自限性疾病,抗生素的使用不仅无法有效地缓解症状还可能会带来副作用。该病是抗生素滥用的高发人群。推广有效药物以及提高医患的认知是改善这一现状,减少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重要方法。以ALRTIs(eP)的中西医治疗为着力点,本研究对医生和患者对抗生素和中药使用的认知、经验和态度进行调查和访谈研究,从发现有效药物以及提高医患的认知的角度,探索利用中药减少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可能性;并系统总结现有相关临床研究和指南的证据,与前述调查和访谈研究的发现相互比较和补充,从多角度探索中药减少ALRTIs(eP)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可行性,并提供证据。研究方法(研究一)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医生对2012年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最严限令)的认知、态度和体验,包括(1)限令实施后,医生经历了什么;(2)医生对抗菌药限令的了解程度如何;(3)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限令的感受;(4)医生使用了哪些对策。调查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通过微信和电子邮件招募医生。除描述性统计外,还比较了最严限令实施初期和实施5年后医生认知、态度、体验的差异,并比较了不同学历、资历、医院级别、区域以及中医与西医医生间的差异。(研究二)对北京和合肥四所医院呼吸科门诊和两所社区医院的医生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访谈过程为20-30分钟,采用录音形式记录。访谈内容包括医生治疗ALRTIs(eP)的处方行为,对不同治疗措施的态度,对减少抗生素使用的观点等,以了解医生的处方过程,探索减少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措施。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通过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分析通过NVIVO 11软件完成。(研究三)采用回顾性治疗结局研究设计,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最近3个月内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急性咳嗽者的回顾性数据,问卷关键问题包括:(1)最后一次咳嗽时使用了什么治疗方法;(2)咳嗽进展如何;(3)各项治疗对咳嗽症状的疗效如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通过微信招募参与者。分析急性咳嗽中抗生素、非抗生素类西药、中药、非药物疗法的使用率,各类疗法症状缓解效果Likert量表评分及后续使用抗生素情况。(研究四)系统评价检索了 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重庆维普、SinoMed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更新至2020年2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两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并采用GRADEpro GDT软件制作证据概要表。同时,我们还检索了该病相关的指南,用AGREE II工具进行评价,并对系统评价中纳入试验涉及的中成药与指南中推荐的中成药进行对比。结果研究一来自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7名医生完成了问卷,平均年龄39岁。90.8%医生报告自己所在医院限制抗菌药使用的行政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或非常严格。医院组织了较多或非常多抗菌药限令相关培训(2012年59.1%,2016年68.5%,P<0.001)。65.1%医生宣称他们熟悉或非常熟悉2012年最严限令,但只有46.8%正确回答了三题抗菌药处方知识测试题,一级医院医生(P=0.013)、中医医生(P=0.001)的正确率相对其他医生更低。超过65%的医生有时担心或常常担心那些“有风险”患者的临床预后。2012年,有32%的医生选择继续处方原抗菌药(限令禁止使用的抗菌药)或建议患者院外自行服用原抗菌药,而这一比例在2016年下降到22.6%。处方其他药物来替代抗生素的医生选择的替代药物95%以上是中药。研究二共访谈26名临床医生,平均年龄41.9岁,平均门诊工作时长为11.8年。数据分析在6个领域中得到11个主题。医生一致认为对没有细菌感染指征(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和/或黄痰、发热等)的ALRTIs(eP)患者,不会处方抗生素。使用最多的抗生素是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无论是否处方抗生素,多数医生会处方对症治疗西药和(或)中药。几乎所有医生认为中药能改善该病的症状,缩短病程。有医生认为中药可以减少抗生素使用。医生报告的抗生素滥用原因包括患者的错误观念,该病诊断的不确定性,医生担忧患者预后及额外的医疗责任,抗生素管理不够严格等。研究三来自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的25583名急性咳嗽者完成了问卷,年龄中位数25岁,65.8%伴有痰。分别有45.3%、39.4%、27.1%、20.9%急性咳嗽患者使用了抗生素、中药、非抗生素类西药、非药物疗法。使用最多的抗生素是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各疗法症状缓解效果的Likert量表评分较接近。使用中药后续使用抗生素的人数比例(14.4%)低于非抗生素西药后续使用抗生素的人数比例(24.5%)。综合症状缓解效果和减少抗生素使用效果的总体效果排序结果显示,排在前五的中药为中药汤药、肺宁颗粒、小青龙(颗粒/合剂)、十五味龙胆花丸、川贝枇杷膏。研究四(1)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纳入33项试验(6103名受试者)。与安慰剂相比,中成药对咳嗽症状缓解效果更优(3个试验,949名患者,风险比(RR)2.50,95%CI(置信区间)1.16至5.43;低确定性证据);治疗有效率更高(3个试验,948名患者,RR 1.70,95%CI 1.44至2.01;中等确定性证据)。23项试验比较了 40种中成药。没有试验报告抗生素使用情况相关结局。(2)临床实践指南评价:纳入8篇指南和专家共识,共推荐了 29种口服中成药。AGREE II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指南评分偏低。(3)对比:有4种中成药(冬菀止咳颗粒、通宣理肺口服液、感咳双清胶囊、蛇胆陈皮液)同时在随机对照试验和指南中出现。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这4种中成药存在6项试验,但其中只有2项试验被指南作为证据引用。指南中93%(27/29)的中成药推荐没有基于试验证据。91%(41/45)存在证据(尽管质量不高)的中成药没有被指南提及。结论2012年最严限令促进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医生对限令的态度和行为有所改善,但对“有危险”患者预后的担忧仍然普遍存在,部分医生使用中药替代了抗生素以缓解担忧。医生们均认为不应该为非细菌感染ALRTIs(eP)患者处方抗生素,但处方抗生素与否的具体原则差异很大,抗生素处方的决策中仍存在患者的观念错误、诊断的不确定性、医生担忧患者预后及额外的医疗责任、缺乏适合临床实践的指南、医院缺乏严格管理的关键障碍。不管是否使用了抗生素,大多数医生都通过开具对症治疗西药或中药来缓解症状;医生认为中药能改善该病的症状、缩短病程,可能可以减少该病抗生素使用。患者调查显示45.3%的急性咳嗽患者还是使用了抗生素,39.4%使用了中药。患者认为不同疗法的症状缓解效果较为接近;但使用了中药的患者,后续需要加用抗生素的人数比例更低。上述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了利用中药替代或补充抗生素在ALRTIs(eP)的治疗中使用的医患认知基础和实践选择,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却发现中药治疗该病的原始研究不足且证据薄弱;同样,我们也发现指南中推荐的中成药种类和有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中成药种类,存在很大的不一致。这提示虽然利用中药来减少ALRTIs(eP)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医患认知基础和比较广泛的有效体验,但临床实践却并非基于指南或临床研究证据;当前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大品种,临床研究匮乏,且证据薄弱,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也并非基于研究证据。因此,卫生管理部门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宣传和政策管理等方面继续加强医患对于限令的认知和遵守程度;一方面需要加强中药,特别是中药大品种的临床研究,产生更好证据,支持临床实践,并提高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和实用性。
石耀强[9](2020)在《微生物培养联合分子鉴定快速检测大肠杆菌及其常见耐药表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抗生素在临床上无指征、混乱、过度使用及反复更换现象的出现造成了临床上耐药菌的大量出现。治疗中一旦出现抗生素耐药,则为患者的治疗造成严重的困难,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对病患的顺利康复带来巨大困扰,危害公共安全。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此困境的最核心因素之一,这需要临床检验的支撑。临床上常用分离培养加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和质谱分析等方法对细菌进行中种属鉴定和药敏分析,但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细菌鉴定及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检测上,以核酸扩增为主的分子诊断自PCR被发明以来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检验中。但是由于耐药机制多种多样,且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存在不吻合的现象,所以基于耐药基因对耐药表型的判别并不是最佳的。在本研究中,通过本地Blast及在线Blast对大肠杆菌全基因组进行筛选,得到该菌的特异基因hypothetical protein gene(ID:13702648)。经验证,此特异基因在240株大肠杆菌中广泛存在,在150株非大肠杆菌菌株中不可检出,故可作为细菌种属鉴定特异基因。结合大肠杆菌在抗生素存在时的增菌培养,建立了PCR和q PCR快速分子药敏检测体系。PCR和q PCR快速分子药敏检测体系均可在30-60分钟的增菌时间内对102-4CFU/m L的原始浓度的菌液进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检测,总检测时间均不超过2.5小时。PCR可在60分钟的增菌时间内对102CFU/m L的原始浓度的菌液进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检测,在30分钟的增菌时间内对103-4CFU/m L的原始浓度的菌液进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检测。q PCR可在最短30分钟的增菌时间内对最低102CFU/m L的原始浓度的菌液进行药物敏感性的实时、准确检测。将q PCR快速分子药敏检测体系用于临床样本左氧氟沙星、氨曲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抗生素耐药性评估,检测结果与医院药敏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传统药敏鉴定与分子诊断有机结合,成功的构建了基于细菌特异基因的PCR、q PCR快速分子药敏鉴定方法。具有直观、简单、快速、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特点,可在2.5小时内鉴定临床样本中常见多药物耐药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并明确其耐药表型,提供快速精准检测细菌种属及其抗生素耐药的方法,为相关诊断试剂开发提供技术基础。
常文君[10](2020)在《MALDI-TOF MS对病原菌早期鉴定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系统(简称质谱)进行病原菌早期鉴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6-8月血流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对应的血、痰及尿标本,平行使用质谱和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比较两种方法的鉴定时间及最终鉴定结果前后抗生素的调整情况。结果:质谱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平均提前24-30小时(P<0.05);血流感染中有26名(55.3%)、肺部感染中有33名(50.8%)、泌尿系感染中有31名(43.7%)在得到最终鉴定结果后调整抗生素,质谱可更早提供抗生素调整依据。结论:质谱可早期鉴定病原菌,给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利于早期精准合理的应用抗生素,对改善感染患者预后、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有重要意义。
二、滥用抗生素:不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滥用抗生素:不可(论文提纲范文)
(1)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 |
2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 |
3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进展 |
4 其他中药缓解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5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一、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菌株 |
1.2 实验药物 |
2 实验试剂与器械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器械 |
3 实验方法 |
3.1 样本采集 |
3.2 样品的处理保存 |
3.3 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 |
3.4 革兰氏染色(快速法) |
3.5 生化鉴定及药敏检测 |
3.6 药物的配备 |
3.7 微量肉汤稀释法改良法测定MIC、MBC |
4 实验结果 |
4.1 患儿基本信息 |
4.2 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结果 |
4.3 革兰氏染色(快速法)结果 |
4.4 药敏检测结果 |
4.5 MIC、MBC 测定的结果 |
5.小结 |
二、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大肠埃希菌的培养 |
2.2 生长曲线的绘制 |
2.3 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强成膜菌株 |
2.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 |
2.5 中药对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及QS的影响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生长曲线的绘制 |
4.2 强成膜菌株的筛选 |
4.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 |
4.4 RT-PCR(荧光实时定量PCR) |
5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原晓风教授辨证治疗儿科疾病学术经验粹集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诊所发展现状分析 |
1.1.2医生处方行为现状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利他与医生行为 |
1.2.2 性别与医生行为 |
1.2.3 博弈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
2.2 医生行为模型 |
2.3 社会偏好与行为博弈论 |
2.3.1 人的社会偏好 |
2.3.2 社会偏好的微观结构 |
2.3.3 利他偏好下的行为博弈论 |
2.4 利他行为的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3.1 利他主义及其基础 |
3.1.1 利他的生物学基础 |
3.1.2 利他的神经经济学基础 |
3.1.3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3.1.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3.2 医生及其行为 |
3.2.1 医生与医学中的利他行为 |
3.2.2 医护人员的性别及诊疗行为 |
3.2.3 不合理的处方行为 |
3.3 利他主义与行为博弈论 |
3.3.1 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 |
3.3.2 行为博弈论 |
3.4 关于利他主义的田野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原理、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4.1 实验原理 |
4.1.1 关于实验经济学 |
4.1.2 田野实验 |
4.1.3 审计实验及其在卫生领域的应用 |
4.2 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
4.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4.2.2 伦理学问题 |
4.2.3 实验设计 |
4.2.4 质量控制 |
4.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一般性结果 |
5.1.1 样本诊所的基本情况 |
5.1.2 样本诊所医生的基本情况 |
5.1.3 利他主义实验的基本情况 |
5.1.4 审计实验中医生诊疗行为的基本情况 |
5.2 利他性、性别与医生医疗行为关系的分析结果 |
5.2.1 利他性与医生处方行为的关系分析 |
5.2.2 性别与医生处方行为的关系分析 |
5.2.3 利他性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关系分析 |
5.2.4 性别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的关系分析 |
5.3 定性分析 |
5.3.1 关于普通感冒的处方行为 |
5.3.2 关于就医体验等其他医疗行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6.1 方法学的讨论 |
6.1.1 田野实验在医疗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6.1.2 匿名审计实验数据具有高可靠性 |
6.1.3 数据质量保证 |
6.1.4 数据分析方法 |
6.1.5 实验细节的设计 |
6.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6.2.1 诊所诊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6.2.2 利他主义与医生行为 |
6.2.3 性别与医生行为 |
6.3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3.1 结论 |
6.3.2 政策建议 |
6.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6.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4.2 本研究的不足 |
附件1 病人评估问卷 |
附件2 病人台词 |
附件3 接线员台词 |
附件4 准考证 |
附件5 学生名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饲料禁抗势在必行,行业如何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生素滥用危害多 |
2 饲料禁抗是大势所趋 |
2.1 我国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
2.2 饲料禁抗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3 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
3.1 饲料禁抗时间要求和主要内容 |
3.2 饲料禁抗的影响 |
3.3 积极应对饲料禁抗,建立完善并加快应用全产业链抗生素减量替代方案 |
(4)饲料“禁抗”势在必行,行业如何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生素滥用危害多 |
1.1 抗生素不当使用,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
1.2 长期滥用抗生素,会造成药物残留超标 |
1.3 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易造成环境污染 |
2 饲料“禁抗”是大势所趋 |
2.1 我国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
2.1.1 环境污染加重,畜禽免疫功能受损 |
2.1.2 规模化程度不高,饲养管理水平较低 |
2.1.3 过度追求出栏率,缩短饲养周期 |
2.1.4 饲料产品不合格,非法添加禁用抗生素。 |
2.2 饲料“禁抗”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2.2.1 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
2.2.2 健康养殖是发展目标 |
2.2.3“禁抗”势在必行 |
3 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
3.1 饲料“禁抗”时间要求和主要内容 |
3.2 饲料“禁抗”,实现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3.3 积极应对饲料“禁抗”,建立完善并加快应用全产业链抗生素减量替代方案 |
3.3.1 提高思想认识,实现观念上的转变 |
3.3.2 加强畜禽繁育改良,推广优良品种 |
3.3.3 优化技术方案,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
3.3.4 从饲料源头,控制霉菌毒素等病源滋生,严防“病从口入” |
3.3.5 比照抗生素促长作用机理,针对性开发绿色安全替代产品 |
3.3.6 逐步建立完善并应用产业链抗生素减量替代技术规程 |
(5)降解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抗生素菌株的筛选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及危害 |
1.1.1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
1.1.2 残留抗生素的危害 |
1.1.3 环境中的残留抗生素 |
1.2 常用抗生素的降解 |
1.2.1 常用抗生素的理化性质 |
1.2.2 常见抗生素的降解方式 |
1.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降解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 |
2.1.2 培养基 |
2.1.3 药品与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功能菌株的驯化富集与分离纯化 |
2.2.2 降解菌株的筛选 |
2.2.3 降解菌株的种属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降解菌株的筛选 |
2.3.2 形态特征鉴定 |
2.3.3 降解菌株的16S rRNA基因分析与发育树构建 |
2.3.4 生理生化指标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降解菌株的讲解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培养基 |
3.1.2 药品与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降解菌株的活化 |
3.2.2 pH对菌株降解抗生素的影响 |
3.2.3 无机盐对菌株降解抗生素的影响 |
3.2.4 时间对降解抗生素的影响 |
3.2.5 接种量对降解抗生素的影响 |
3.2.6 溶钒对降解抗生素的影响 |
3.2.7 降解菌在优化培养条件下的降解效果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H对菌株降解抗生素的影响 |
3.3.2 尤机盐对降解四环泰的影响 |
3.3.3 时间对降解四环素的影响 |
3.3.4 接种量对降解四环素的影响 |
3.3.5 溶氧对降解抗生素的影响 |
3.3.6 最优条件下降解菌株对相应抗生素的降解效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三种抗生素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及产物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培养基及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硫酸铵分级沉淀试验 |
4.2.2 粗酶液的预处理及降解能力检测 |
4.2.3 葡聚糖凝胶G-200对粗酶液纯化 |
4.2.4 降解产物的分析 |
4.2.5 降解产物抑菌能力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硫酸铵沉淀试验及电泳结果 |
4.3.2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纯化与电泳结果 |
4.3.3 SDS-PAGE电泳法检测结果 |
4.3.4 四环素降解途径 |
4.3.5 上霉素降解途径 |
4.3.6 磺胺嘧啶降解途径 |
4.3.7 降解产物抑菌能力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降解菌株在粪便堆肥技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培养基 |
5.1.2 药品与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降解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检测 |
5.2.2 降解菌株的实际降解能力检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降解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
5.3.2 鸡粪堆肥腐熟的效果检测 |
5.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概述 |
2.1 抗生素的概述 |
2.1.1 抗生素的概念 |
2.1.2 养殖业利用抗生素的原因 |
2.2 抗生素利用的外部性影响 |
2.2.1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产品质量 |
2.2.2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产品出口贸易 |
2.2.3 危害人体健康 |
2.2.4 对生态的影响 |
第三章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问题分析 |
3.1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政策问题分析 |
3.2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范问题分析 |
3.3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标准问题分析 |
3.3.1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与残留标准问题 |
3.3.2 养殖业抗生素排放标准问题 |
3.4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监管问题分析 |
3.4.1 执法监管职责问题 |
3.4.2 监管机构设置问题 |
3.4.3 执法人员专业问题 |
3.5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过程中责任认定 |
3.5.1 人身侵权的法律责任认定 |
3.5.2 环境诉讼中的法律责任认定 |
3.6 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
3.6.1 公众参与形式问题 |
3.6.2 公众参与制度问题 |
第四章 对国外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的借鉴 |
4.1 国外对养殖业抗生素滥用的法律规制 |
4.1.1 美国建立国家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系统 |
4.1.2 德国立法规制抗生素的利用 |
4.1.3 日本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
4.2 国外养殖业抗生素法律规制体系的影响 |
第五章 养殖业抗生素领域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 |
5.1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规范基础 |
5.1.1 秩序价值理论 |
5.1.2 安全价值理论 |
5.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5.2 明确养殖业抗生素利用环境法律原则 |
5.2.1 整体性原则 |
5.2.2 生态效益原则 |
5.2.3 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
5.3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专项法律规范 |
5.4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环境标准体系的完善 |
5.4.1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标准 |
5.4.2 统一养殖业抗生素残留标准 |
5.4.3 制定含抗生素类污染物排污标准 |
5.4.4 保障养殖业抗生素标准规范效力 |
5.5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产品检测制度 |
5.5.1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
5.5.2 制定养殖业抗生素类药物生产检验标准 |
5.5.3 制定动物屠宰前抗生素含量检测制度 |
5.6 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
5.6.1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
5.6.2 保障公众参与工作的落实 |
5.7 明确主体法律责任 |
5.7.1 确定养殖业抗生素监管主体责任 |
5.7.2 确定养殖业抗生素利用主体责任 |
5.8 构建环境修复制度 |
5.8.1 完善环境修复相关资金制度 |
5.8.2 提高环境修复技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肽基聚合物的构建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1.1 细菌感染及抗生素治疗 |
1.1.2 抗生素的发现及应用 |
1.2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 |
1.2.1 细菌耐药性机制 |
1.2.2 耐药细菌的发展现状 |
1.2.3 细菌耐药性的应对 |
1.3 两亲分子的自组装 |
1.3.1 两亲性肽基聚合物自组装 |
1.3.2 自组装方法 |
1.3.3 自组装纳米材料的研究 |
1.3.4 纳米递送药物的构建 |
1.4 抗菌聚合物概述 |
1.4.1 抗菌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1.4.2 肽基聚合物研究现状 |
1.5 纳米银简介 |
1.5.1 聚合物载纳米银复合体系的研究 |
1.5.2 纳米银的概述 |
1.6 纳米载药抗菌剂的研究 |
1.6.1 纳米载药简介 |
1.6.2 纳米载药在抗菌方面的研究 |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两亲性肽基聚合物的构建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 |
2.2.3 菌种的培养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两亲性肽基聚合物的合成 |
2.3.2 表征技术 |
2.3.3 抗菌性能评价 |
2.3.4 抗菌动力学表征 |
2.3.5 耐药性评价 |
2.3.6 抗菌机理研究 |
2.3.7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SPR)表征 |
2.3.8 肽基聚合物的毒性评价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两亲性肽基聚合物的合成 |
2.4.2 两亲性肽基聚合物的表征 |
2.4.3 肽基聚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2.4.4 抗菌机理研究 |
2.4.5 细菌对p2的耐药性研究 |
2.4.6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SPR)表征 |
2.4.7 细胞毒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星状肽基聚合物PCL-b-AMPs载银体系的构建及抗菌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部分 |
3.3.1 PCL-b-AMPs载纳米银复合体系的制备 |
3.3.2 理化表征 |
3.3.3 生物性能测试 |
3.3.4 耐药性评价 |
3.3.5 抗菌机理探究 |
3.3.6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SPR)表征 |
3.3.7 细胞毒性测试 |
3.3.8 体内抗菌活性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肽基聚合物PCL-b-AMPs的合成 |
3.4.2 Ag NPs@PCL-b-AMPs的制备 |
3.4.3 生物活性研究 |
3.4.4 杀菌机理研究 |
3.4.5 细菌耐药性研究 |
3.4.6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SPR)表征 |
3.4.7 细胞毒性研究 |
3.4.8 Ag NPs@PCL-b-AMPs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聚己内酯-赖氨酸载姜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聚合物PCL-b-Lys载姜黄素纳米颗粒的制备 |
4.3.2 纳米颗粒的理化表征 |
4.3.3 姜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含量研究 |
4.3.4 抗菌性能研究 |
4.3.5 耐药性测试 |
4.3.6 抗菌机理研究 |
4.3.7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SPR)的测试 |
4.3.8 细胞毒性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PCL-b-Lys载姜黄素的合成及表征 |
4.4.2 姜黄素载药率及包封率的测定 |
4.4.3 PCL-b-Lys载姜黄素纳米颗粒(PM-Cur)的抗菌性能研究 |
4.4.4 耐药性研究 |
4.4.5 抗菌机理研究 |
4.4.6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SPR)表征 |
4.4.7 细胞毒性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药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及循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我国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及相关管理政策 |
2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的西医诊疗及抗生素是否应该使用的相关研究 |
3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的认识及相关研究 |
4 中药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及循证评价研究方法 |
4.1 横断面调查 |
4.2 定性访谈研究 |
4.3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医生对最严抗菌药限令的认知、态度和实践的网络问卷调查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调查对象招募 |
2.2 数据收集 |
2.3 问卷设计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过程 |
3.2 基本信息 |
3.3 抗菌药限令实施的体验 |
3.4 对抗菌药限令以及抗菌药处方知识的了解 |
3.5 对执行抗菌药限令的态度 |
3.6 医生执行抗菌药限令情况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调查结果总结 |
4.2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4.3 对医生和决策者的建议 |
4.4 未来研究 |
4.5 结论 |
5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医生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中抗生素及中药使用的认知、态度和处方行为的定性研究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访谈形式 |
2.2 访谈者和受访者 |
2.3 访谈提纲 |
2.4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对抗生素使用的观点 |
3.2 处方行为 |
3.3 抗生素及中药滥用情况 |
3.4 处方过程中的障碍 |
3.5 减少药物滥用的建议 |
3.6 对中药使用的观点和经验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访谈结果总结 |
4.2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4.3 对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建议 |
4.4 结论 |
5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咳嗽用药及回顾性评价疗效的患者调查研究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调查设计 |
2.2 调查对象招募 |
2.3 资料收集和管理 |
2.4 问卷设计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过程 |
3.2 人口社会学特征 |
3.3 咳嗽特征和患者伴随症状及疾病情况 |
3.4 使用的治疗方法 |
3.5 不同治疗方法对咳嗽症状的缓解 |
3.6 咳嗽症状缓解效果的影响因素 |
3.7 不同治疗方法后续抗生素使用情况 |
3.8 后续是否使用抗生素的影响因素 |
3.9 不同中药疗效排序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调查结果总结 |
4.2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4.3 对医生和决策者的建议 |
4.4 未来研究 |
4.5 结论 |
5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中成药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与指南推荐的对比研究 |
1 背景 |
2 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方案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资料筛选与纳入 |
2.4 资料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7 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
3 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方法 |
3.1 文献检索策略 |
3.2 资料筛选与提取 |
3.3 指南的质量评估 |
4 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结果 |
4.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4.2 纳入研究特征 |
4.3 纳入研究质量 |
4.4 效应值估计 |
5 临床实践指南评价结果 |
5.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5.2 纳入指南特征 |
5.3 方法学质量 |
5.4 推荐中成药 |
6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基础与指南建议的比较结果 |
7 讨论与结论 |
7.1 结果总结 |
7.2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7.3 对临床和未来研究的建议 |
7.4 结论 |
8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微生物培养联合分子鉴定快速检测大肠杆菌及其常见耐药表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细菌感染与抗菌药物的问世 |
1.2 抗生素耐药已成为公共安全的一大威胁 |
1.3 抗生素耐药机制复杂 |
1.4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加剧了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扩散与变异 |
1.5 抗生素新药研发进展缓慢加剧细菌耐药 |
1.6 快速检测抗生素耐药信息从而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
1.7 现有方法难以快速有效的检测抗生素耐药信息 |
1.8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及耐药检测中的应用 |
1.9 目前细菌药敏检测存在的问题 |
1.10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1.11 试验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PCR鉴定大肠杆菌及其耐药表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菌株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常用抗生素使用液的配制 |
2.2.2 灭菌超纯水制备 |
2.2.3 培养基制备 |
2.2.4 菌种培养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5 筛选特异基因 |
2.2.6 引物设计及合成 |
2.2.7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2.2.8 PCR鉴定体系的特异性评估 |
2.2.9 PCR鉴定大肠杆菌耐药表型 |
2.2.9.1 试验菌株选择培养 |
2.2.9.1 试验菌株梯度稀释以及PCR灵敏度评估 |
2.2.9.2 抗生素共培养 |
2.2.9.3 抗生素共培养模板制备 |
2.2.9.4 PCR检测抗生素共培养模板以及循环数优化 |
2.3 结果 |
2.3.1 特异基因筛选 |
2.3.2 PCR特异性评估 |
2.3.3 试验菌株梯度稀释以及PCR灵敏度分析 |
2.3.4 抗生素共培养 |
2.3.5 PCR检测抗生素共培养模板以及循环数优化 |
2.4 讨论 |
第三章 qPCR鉴定大肠杆菌及其耐药表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抗生素共培养模板 |
3.2.2 qPCR检测抗生素共培养模板 |
3.2.3 qPCR检测临床尿液样本中大肠杆菌抗生素敏感性 |
3.3 实验结果 |
3.3.1 qPCR检测抗生素共培养模板 |
3.3.2 qPCR检测临床大肠杆菌菌株抗生素敏感性 |
3.4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
(10)MALDI-TOF MS对病原菌早期鉴定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C 个人简历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滥用抗生素:不可(论文参考文献)
- [1]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佳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D]. 孔少楠. 山东大学, 2020(04)
- [3]饲料禁抗势在必行,行业如何应对?[J]. 刘国信. 今日养猪业, 2020(04)
- [4]饲料“禁抗”势在必行,行业如何应对?[J]. 刘国信. 猪业科学, 2020(06)
- [5]降解四环素、土霉素、磺胺嘧啶抗生素菌株的筛选及应用研究[D]. 王梓竹.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养殖业抗生素利用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李停. 河北大学, 2020(08)
- [7]肽基聚合物的构建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 甄建斌. 西北大学, 2020(01)
- [8]中药影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必要抗生素使用的调查及循证评价研究[D]. 夏如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微生物培养联合分子鉴定快速检测大肠杆菌及其常见耐药表型方法的建立[D]. 石耀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MALDI-TOF MS对病原菌早期鉴定的临床研究[D]. 常文君. 蚌埠医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