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将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符馨元[1](2019)在《消费者网购海南农产品重复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网络技术和物流条件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正迅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具有高效、便捷、信息对称等诸多优于传统交易的优势,使得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海南是农业大省,热带农产品种类丰富,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互联网环境中,威胁与机遇并存。根据帕累托定律,企业顾客群体中20%重复购买的老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大来源,而消费者重购意愿直接影响着消费者是否会重复购买。因此,通过对消费者重复网购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影响因素正向提高消费者的网络购物感知体验,对海南农产品电商企业提高消费者的重复网购意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对海南农产品消费者重复网购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以网购过海南农产品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文章对消费者重购意愿相关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海南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基本现状及存在影响重购意愿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消费者重购意愿相关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了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满意程度、消费者信任、转移成本、重复网购意愿六个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对已有的消费者重购意愿模型进行稍作修正,提出海南农产品消费者重复网购意愿模型。在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设计出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发放与回收,对有效问卷展开实证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满意程度、消费者信任、转移成本五个自变量对消费者重复网购意愿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并且自变量对重购意愿的影响程度强弱顺序为:消费者信任、满意程度、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转移成本。第二,自变量感知服务质量和因变量重购意愿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消费者满意水平,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20.9%。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和海南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影响重购意愿的问题,从政府、农产品电商企业、上下游企业与金融市场三个层面,提出提高海南农产品消费者重复网购意愿的对策建议,期待为提高海南农产品在网络销售市场的占有率与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徐群[2](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指出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李玉萍,方佳,梁伟红,刘燕群,宋启道[3](2011)在《我国主要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推动我国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及促进热带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分析我国热区主要省(区)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热区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思路。【结果】我国热区主要省(区)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机制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仍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效预警机制尚待完善、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建议】加强领导、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开展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分析研究、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机制,以推进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于振伟[4](2011)在《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已由短缺向结构性过剩转化。目前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应当通过改善农产品营销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到追求质量和效益上来,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本文以农产品营销为对象,采用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回顾国内农产品营销发展历程和借鉴国外农产品营销经验的基础上,分类研究了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和劳动力资源依赖型三类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强化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建议。除绪论外,本文一共包括以下七个部分,其中四、五、六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这三章对农产品营销进行了分类的、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是本文的主要创新所在。(1)依据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不同,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分析了每一类农产品的产品特性和营销要点,并在其基础上对营销模式的选择给出建议。本文根据农产品生产中自然资源和劳动投入比例的不同,把农产品分为三类,分别为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每类农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导致农产品的基本属性和营销要点不同,因而,在农产品营销策略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侧重。在农产品分类的基础上,对应的农产品营销也被分为三类,分别为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和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2)在揭示农产品基本属性和交易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的销售困境及其产生的根源,深入探讨了农产品营销帮助农民走出农产品销售困境的机理。界定了农产品营销的概念,分析了农产品营销的特征,并明确了农产品营销的目标,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农产品生产具有生物性、自然性、季节性、地域性、风险性等特征,因此在营销的过程中要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程度、加快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最终实现高效、公平、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营销目标。(3)从生产观念主导时期、推销观念主导时期、营销观念主导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回顾了农产品营销的演变历程,总结了农产品营销的演变规律,对农产品营销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随着农产品营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营销理念越来越先进、营销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中引入了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等新的营销理念,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开发和改良、品牌意识也逐渐增强,但是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营销观念落后、产品整体概念不强、营销渠道落后等问题。(4)对美国、日本、法国、荷兰四国农产品营销的典型模式进行了研究,从营销主体、营销结构、营销方式和营销环境四个方面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从着力培养农产品流通主体、推进农产品营销渠道交易方式创新、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农产品营销的启示。(5)分析了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所具有的种植面积大且分散、生产规模经济和不可预测性强、用途多样性等特征。结合生产特征指出农产品营销的重点应放在质量分级和标准化、开发多种用途、拓展农产品的产业链上,营销策略的选择应主要为价格营销和关系营销。并依据营销策略的特征,构建了相应的营销评价指标体系。价格营销主要是基于对农产品质量分级和标准化的要求,并以桓台小麦的标准化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关系营销主要是基于对农产品拓展产业价值链的要求,论文对渠道成员间的冲突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分配机制的农产品关系营销运行机制。在分配机制的分析中,运用Shapley值对供应链间企业利润的分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考。(6)在总结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所具有的区域性、优势性、规模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此类产品的营销重点,分析了应选择的营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此类农产品营销的评价指标体系。此类农产品营销的重点为:培育产品的差异性、延长产品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在营销要点的指导下,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应以产品营销和品牌营销为主,产品营销应注重农产品的产业化营销、标准化营销和质量营销,并选取福鼎市白茶的营销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品牌营销应注重培育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注重品牌的传播。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特征,品牌建设和培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博弈分析,并从行业介入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思路。(7)探讨了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征,鲜活性、易腐性、品质差异复杂性,提出了在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的营销要点、和营销策略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此类农产品的营销要点为:突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产品的安全性,并加快产品流通的速度,营销策略应主要突出绿色营销和渠道营销。在绿色营销过程中,对农业企业之间、农业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在渠道营销中,分析了对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运行目标、构成主体、设计原则和模式选择,并选取超大农业集团进行了案例分析。(8)从创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环境、加大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强化农产品营销水平,改善农产品营销质量,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的对策。
李玉萍,方佳,梁伟红,宋启道[5](2011)在《我国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热带农业是我国热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是热区人民生活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农业生产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我国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保障热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现状,指出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风险评估刚起步、科技支撑不强等,最后从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完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等方面提出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海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6](2010)在《标准化——海南生态农业必由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农业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处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最终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生态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与生物多样性的对立局面,通过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结构,使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趋于良性循环。因此,
安法根[7](2009)在《农业标准化生产问题研究 ——以济阳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中国的农业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竞争、食品安全等多方面巨大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由过去的严重短缺已转为生产与消费总量基本维持平衡,但是农业的弱质性、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偏低的现实总体上并没有根本改变。同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化肥、农药、激素、添加剂的大量使用,我国食品中毒事件屡有发生、屡禁不止。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增加,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并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战略是化解上述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近年来我国食品重大安全问题却仍然不断发生。这样一个现实,就不得不引起对人们农业标准化实施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大量食品安全事件表明,标准化生产实施关键是重视基础生产环节,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只有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解决农产品生产诸环节标准化实施中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确保食品的安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农业自身发展能力。由于各种污染和农药等残留的存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实现食品安全的保障,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时刻;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我国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实现产业化、增加农民收的重要途径;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内容是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生产资料标准化、加工制成品标准化、生产过程生产工艺标准化等内容。标准化生产是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指导下进行农业生产的。论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生产状况,对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了生产分析。对我国标准化生产方面的问题与国外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概况和成功的经验作出了实际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分析,找到中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路子。论文对济阳的农业发展现状、济阳县的标准化生产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实证分析,就济阳农业标准化生产存在的系列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对济阳县农业标准化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症结所在。从实证的角度对100个农户和属内有关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在农业标准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到当前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制约因素:小规模经营、推广效率低、信息化不畅通、品牌意识差等。论文总结回答了如何在济阳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就富硒小兰西瓜为例,实际生产方法进行了论证,说明了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路子:创造外部环境、加强劳动力培训、设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督、检查、宣传办公室”、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建立标准化生产发展基金。并根据济阳县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打造完整的生产体系。论文在分析的基础上还提到了,如何在标准化生产上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财政扶持、制度保障、市场调节、培养和留住农业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济阳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具体对策和建议。论文能为济阳县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提高济阳县的农产品质量、提高济阳县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增强济阳县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李玉萍,方佳,董定超,古小玲,梁伟红,刘燕群[8](2008)在《海南省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海南省地处祖国最南端,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是我国热带区域农业典型代表。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和质量兴省的重大战略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
北京方圆万里行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标准出版社标准法律事务部[9](2008)在《2007年中国标准化大事回顾——重大新闻》文中研究表明 1.国家标准委积极推进中国标准化建设加入 WTO 以来,国家标准委组织70多个部门6 800多名专家,历时一年半,完成了对现行21 575项国家标准和8 511项国家标准计划的清理,并初步建立了农业、食品、装备制造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物流、服务等标准体系,加强了食品农药、兽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限量,汽车及零部件的安全、环境保护以及电子电气产品中有毒物质限量,化工
李军民[10](2007)在《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米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稻谷年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0%。近年来,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及品质的提升,大米己成为我国大宗作物产品中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湖南省是我国稻谷生产第一大省,当前,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优质稻米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这种增长既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这对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另一方面,湖南优质稻米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竞争,更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优质稻米质量涉及到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消费各环节,优质稻米产业面临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本论文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及消费各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探讨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政府、优质稻米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正确认识湖南优质稻米产业链提供依据,从而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湖南优质稻米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主要观点如下:(1)优质稻米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及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等指标。优质稻米产业链包括优质稻品种选育、优质稻生产、优质稻谷供应、优质稻米加工、优质稻米贮运、优质稻米销售、消费等功能环节,并对应不同的功能主体,各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2)促进优质稻米质量形成,既要抓好优质稻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等产前工作,又要搞好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工作,同时更要做好收购加工转化、市场推广等产后工作,各项工作必须环环相扣。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要使更多的稻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同时要积极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稻米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人们对稻米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化、安全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我国稻米产业向前发展。(3)大米在世界谷物生产与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与消费均主要集中在亚洲,因此世界大米贸易市场狭小,并具有垄断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同时,世界稻谷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稻米产量居世界首位,而贸易量仅占4%左右。日、韩市场的开放及美、欧削减对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但又面临来自泰国、越南与美国的竞争压力。(4)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具有生产条件的组合优势、产业开发优势、品质改良优势、“订单粮食”初具规模、企业带动功能不断增强,但其发展面临着品种更新换代、生产比较效益低、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稻米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5)湖南是我国籼稻主产区,也是籼米的主要消费地区。对湖南省稻米区域比较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等进行分析,湖南省稻谷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不明显,没有成本优势。(6)能否提高优质稻的种植效益是农户是否愿意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关键,也是农户决策理性的体现。对农户采用优质稻新技术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与农户家庭中20-50岁农业劳动力人数、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含初中)的人数、从事农业劳动成员是否有人拥有技术特长或受职业培训呈正相关。(7)对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中信息链、组织链、价值链、物流链管理及食品安全链进行实证分析。在信息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沟通技术(ICT),但信息在加工产业链中的流动不很流畅,信息共享不够充分;在组织链管理层面,加工企业与农户主要是以市场为联系纽带,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加工企业难以得到优质稻米稳定供应与质量方面的保障;在价值链管理层面,目前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上的价值创新主要由农户、加工企业、销售商独立承担,产业链运作效率不高,价值创新成果有限;在物流管理层面,运输与仓储费用是加工企业最主要的物流成本,要从加工产业链管理中获得利益,关键是通过减少存货与改善物流运作以削减产业链成本;在食品安全链层面,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质量报告、内部认证、外部认证来保障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内部质量控制程序而不是外部认证来验收稻谷,这是湖南省乃至全国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质量管理存在的一大缺陷。湖南省深加工企业的运作效率与组织效率都比初加工企业高,但深加工企业与初加工企业的组织效率都处于较低的状态。(8)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选择性普遍增强,其选择内容由过去的单项选择(以价格选择为主)转为多项选择,包括优质稻米的安全、营养、质量、品种、外观、风味、价格、包装、产地以及服务等,优质稻米的需求在湖南呈增加趋势。影响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依据效用最大化原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花色、品种等差异性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在目前稻米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偏好将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政府确保优质稻米的高价与优质对等,促进优质稻米产业链持续发展。(9)对湖南金健米业、天龙米业的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股权投资和契约投资两种方式;组织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占主导地位。由于我国各地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为获取较高的产业链运行绩效,各主体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10)“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优质稻米产业链组织的基本原则。湖南省龙头企业基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具有适度规模效益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实现了优质优价,保证了大米价格的稳定和所联结农户的利益。
二、海南将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将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消费者网购海南农产品重复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地调研法与访谈法相结合 |
1.3.4 数理统计分析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6.1 研究视角创新 |
1.6.2 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和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消费者重购意愿 |
2.1.2 农产品电子商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理性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社会交易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3 海南省农产品网络购销现状分析 |
3.1 海南省农产品网络销售基本情况分析 |
3.1.1 海南农产品电商规模现状分析 |
3.1.2 海南农产品资源现状分析 |
3.1.3 海南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分析 |
3.1.4 农产品电商扶贫现状分析 |
3.1.5 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消费者重复网购现状 |
3.2.1 消费者重复网购海南农产品的选择电商平台 |
3.2.2 消费者重复购买海南农产品的频次 |
3.2.3 消费者最常复购的海南农产品 |
4 消费者重复网购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相关假设及指标构建 |
4.1.1 复购意愿影响因素相关假设 |
4.1.2 模型中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4.2 模型构建 |
4.3 实证研究 |
4.3.1 问卷调查及基本数据描述 |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3 相关性分析 |
4.3.4 中介效应分析 |
4.3.5 回归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政府管理层面的相关建议 |
5.2.2 海南农产品电商企业层面的相关建议 |
5.2.3 上下游企业及金融市场层面的相关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
一、海岸线变迁 |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
一、基本自然环境 |
二、农业自然环境 |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第五节 小结 |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第五节 小结 |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第五节 小结 |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
(一) 方志类 |
(二) 专着类 |
(三) 论文类 |
(四) 学位论文类 |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我国主要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主要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
1.1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
1.3 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
1.3.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方面 |
1.3.2 绿色食品认证方面 |
1.3.3 有机产品认证方面 |
1.3.4 地理标志方面 |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
1.4.1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
1.4.2 实行例行监测制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力度 |
1.4.3 建立质量追溯制度, 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
1.4.4 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机制不健全 |
2.2 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尚未完善 |
2.2.2 检测机构的布局、数量、检测能力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 |
2.2.3 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品牌培育工作滞后 |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效预警机制尚待完善 |
2.4 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不强 |
3 建设思路 |
3.1 加强领导,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
3.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 |
3.3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
3.4 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 |
3.5 借鉴经验, 开展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分析研究 |
3.6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机制 |
(4)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产品的供给逐年增长 |
1.1.2 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多元化 |
1.1.3 农产品生产的结构性过剩 |
1.1.4 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2 农产品与农产品营销的理论基础 |
2.1 农产品的基本属性与交易特征 |
2.1.1 农产品的基本属性 |
2.1.2 农产品的交易特征 |
2.2 农产品的销售困境与营销突围 |
2.2.1 农产品的销售困境 |
2.2.2 农产品销售困境产生的根源 |
2.2.3 农产品的营销突围 |
2.3 农产品营销的内涵与目标 |
2.3.1 农产品营销的概念 |
2.3.2 农产品营销的特征 |
2.3.3 农产品营销的目标 |
2.4 农产品和农产品营销的分类依据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农产品营销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农产品营销的演变历程 |
3.1.1 生产观念主导时期(建国初期~1970年末) |
3.1.2 推销观念主导时期(1980年初~1990年中期) |
3.1.3 营销观念主导时期(1990年末以来) |
3.2 农产品营销的演变规律 |
3.2.1 农产品营销理念越来越先进 |
3.2.2 农产品营销主体越来越多元化 |
3.2.3 农产品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 |
3.3 农产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
3.3.1 农产品营销的现状分析 |
3.3.2 农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经验与启示 |
4.1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典型模式 |
4.1.1 美国模式 |
4.1.2 日本模式 |
4.1.3 法国模式 |
4.1.4 荷兰模式 |
4.2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经验总结 |
4.2.1 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组织化 |
4.2.2 农产品营销结构的优化 |
4.2.3 农产品营销方式的多元化 |
4.2.4 农产品营销环境优化 |
4.3 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
4.3.1 着力培养农产品流通主体 |
4.3.2 推进农产品营销渠道交易方式创新 |
4.3.3 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 |
4.3.4 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 |
4.4 本章小结 |
5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
5.1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性与营销要点 |
5.1.1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性 |
5.1.2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要点 |
5.2 基于质量分级和标准化的农产品价格营销 |
5.2.1 通过降低营销成本获取价格优势 |
5.2.2 通过区别定价获得垄断利润 |
5.2.3 案例分析——以桓台小麦的标准化营销为例 |
5.3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关系营销 |
5.3.1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关系营销内涵 |
5.3.2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渠道冲突成因 |
5.3.3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关系营销的博弈分析 |
5.3.4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关系营销的运行机制 |
5.4 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营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4.1 标准化评价指标 |
5.4.2 关系营销评价指标 |
5.4.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
6.1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性与营销要点 |
6.1.1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性 |
6.1.2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要点 |
6.2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产品营销 |
6.2.1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产业化营销 |
6.2.2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标准化营销 |
6.2.3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质量营销 |
6.2.4 案例分析——以福鼎市白茶的营销为例 |
6.3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区域品牌营销 |
6.3.1 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
6.3.2 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和维护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
6.3.3 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
6.4 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营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4.1 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 |
6.4.2 品牌营销评价 |
6.4.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
7.1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特性与营销特点 |
7.1.1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特性 |
7.1.2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特点 |
7.2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 |
7.2.1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内涵和特征 |
7.2.2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博弈分析 |
7.2.3 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实施 |
7.3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营销 |
7.3.1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运行目标 |
7.3.2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构成主体 |
7.3.3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设计原则 |
7.3.4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模式选择 |
7.3.5 案例分析——以超大农产品的营销为例 |
7.4 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营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7.4.1 绿色营销评价指标 |
7.4.2 渠道营销评价指标 |
7.4.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8 强化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建议 |
8.1 创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环境 |
8.1.1 加快农产品营销硬环境的建设 |
8.1.2 加快农产品营销的软环境建设 |
8.2 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
8.2.1 完善农业企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
8.2.2 促进农业企业更好的发挥技术推广的作用 |
8.2.3 加强对农业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指导与管理 |
8.3 增强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 |
8.3.1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
8.3.2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农业标准化生产问题研究 ——以济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意义 |
1.2.1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实现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
1.2.2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我国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
1.2.3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
1.3.2 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内容 |
1.4 国外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生产发展研究状况 |
1.4.2 部分西方国家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研究情况 |
1.4.3 国内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4 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5 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措施 |
1.4.6 对国内外标准化生产的启示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济阳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及问题 |
2.1 济阳县及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条件 |
2.2 济阳县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
2.3 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意识观念跟不上标准化形势的发展 |
2.3.2 标准化生产法规不足 |
2.3.3 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同时存在 |
2.3.4 农产品的质量监测手段落后,不能满足我们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
2.3.5 农业技术人员少,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
2.3.6 土地分散,难以形成大面积的种植,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
2.3.7 农产品流通体制问题导致交易成本偏高 |
2.3.8 推广标准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
3 济阳县农业标准化生产问题分析 |
3.1 观念落后使农业标准化生产得不到足够重视 |
3.2 指导生产的标准相对滞后,没有与国际接好轨,对标准化生产研究不够深入 |
3.3 农业标准化生产缺乏对生产者、龙头企业和经销者的法制化管理,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尚未确定 |
3.4 中介体系服务层次低,外向度不高,信息服务渠道不畅通 |
3.5 济阳县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
3.6 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 |
4 推进济阳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
4.1 实施专业化的标准化生产, 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 |
4.1.1 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推动标准化实施 |
4.1.2 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实施,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链 |
4.1.3 用农业生产管理的企业化帮助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 |
4.2 济阳县政府牵头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政府落实生产监督、检查、管理环节 |
4.2.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4.2.2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
4.2.3 设立“农业标准化监督、检查、宣传实施办公室” |
4.2.4 建立一支热心标准化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
4.2.5 调动推广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 |
4.2.6 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标准化发展基金 |
4.3 优化农业标准化的生产发展环境,用体系保证农业标准化的生产顺利进行 |
4.3.1 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
4.3.2 搞好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实施品牌战略 |
4.3.3 用经济手段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建立健全投入品市场管理体系 |
4.3.4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建设好农产品市场体系 |
4.3.5 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 |
4.3.6 完善农业标准化社会服务体系 |
4.3.7 完善监管体系 |
4.4 建立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
4.4.1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相对应的政策补贴措施 |
4.4.2 对于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者,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海南省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南省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
(一) 热带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
(二)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
(三) 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
(四) 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
(五) 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显着成效 |
(六) 加强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力度 |
(七)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
二、海南省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 |
(二) 标准制订严重滞后于生产的发展 |
(三) 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有待加强 |
(四)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有待健全 |
(五) 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仍然不够 |
三、加快海南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对策 |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宣传引导 |
(二) 治理源头, 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
(三) 完善三大体系,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打好基础 |
1、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
2、建立和完善我省农产品快速检测体系 |
3、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
(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建设 |
(五) 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 |
(六) 重视新技术的研究应用, 加强相关信息服务工作 |
(10)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论文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1.1 产业链的科学内涵 |
1.2 农业产业链的内涵 |
1.3 农业产业链相关研究 |
2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
2.1 供应链的内涵 |
2.2 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 |
2.3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研究 |
3 产业组织理论 |
3.1 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 |
3.2 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研究 |
第三章 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系统认识 |
1 优质稻米质量形成分析 |
1.1 农业标准与稻米品质的内涵 |
1.2 稻米品质分类分级与质量标准 |
1.3 产业链功能环节影响优质稻米的质量形成分析 |
2 世界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
2.1 世界稻谷生产持续发展 |
2.2 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是稻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2.3 稻谷销售、贸易竞争激烈 |
2.4 稻米消费缓慢增长 |
3 中国稻米产业链系统分析 |
3.1 稻米(稻谷)生产持续发展,但优质率不高 |
3.2 稻米总体供需平衡,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 |
3.3 稻米加工业有所发展,但加工转化率仍较低 |
3.4 挑战与机遇并存,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
4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
4.1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优势 |
4.2 湖南省发展优质稻米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竞争力分析 |
1 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1.1 竞争力理论 |
1.2 稻米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分析 |
2.1 湖南省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
2.2 湖南省优质稻谷(米)贮藏加工 |
2.3 湖南省优质稻米消费分析 |
2.4 湖南省优质稻米国内外贸易分析 |
3 湖南省优质稻米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 |
3.1 区域比较优势 |
3.2 成本优势比较 |
3.3 价格优势比较 |
3.4 质量优势比较 |
3.5 信誉优势比较 |
3.6 技术优势比较 |
4 提高湖南稻米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
4.1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 |
4.2 守住耕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稻米生产的综合效益 |
4.3 培育绿色精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
4.4 进一步搞好以稻米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 |
4.5 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优质稻米产业链 |
第五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实证分析 |
1 湖南省农户采用优质稻技术意愿分析 |
1.1 研究背景 |
1.2 调查与数据 |
1.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1.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
1.5 结语与建议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管理实证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调查与数据 |
2.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优质稻米加工行业产业链效率分析 |
2.5 结语与建议 |
3 湖南省城镇居民优质稻米消费实证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调查与数据 |
3.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调查结果计量分析 |
3.5 结语与建议 |
第六章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1 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
2 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2.1 案例一: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
2.2 案例二:天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
3 案例分析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2.2 强化优质稻米产业链主要功能环节 |
2.3 创新优质稻米产业制度 |
2.4 完善优质稻米产业链管理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课题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海南将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消费者网购海南农产品重复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符馨元. 海南大学, 2019(01)
- [2]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3]我国主要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J]. 李玉萍,方佳,梁伟红,刘燕群,宋启道. 南方农业学报, 2011(12)
- [4]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D]. 于振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1(01)
- [5]我国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A]. 李玉萍,方佳,梁伟红,宋启道.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 2011
- [6]标准化——海南生态农业必由之路[A]. 海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 2010
- [7]农业标准化生产问题研究 ——以济阳县为例[D]. 安法根.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8]海南省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探讨[J]. 李玉萍,方佳,董定超,古小玲,梁伟红,刘燕群. 中国热带农业, 2008(04)
- [9]2007年中国标准化大事回顾——重大新闻[J]. 北京方圆万里行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标准出版社标准法律事务部. 中国标准导报, 2008(03)
- [10]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D]. 李军民.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