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作图判断平面镜观察范围(论文文献综述)
雷凌湘[1](2021)在《亲历物理实验过程对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需要培养的重要思维能力,有了批判性思维才会有更好的创新。我国坚持创新发展,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中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可见一斑,其中要求学生应“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因此本文将探讨让初二学生亲历物理实验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提升。批判性思维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展一般认为由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组成,是发现问题或产生质疑后的进行合理探究、假设、推理、检验最终解决问题,推翻或验证质疑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技能包含解释、分析、推理、评价、说明、自我调节六大核心要素,一般认为可通过实验培养。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遵循主体性、因材施教、开放性等原则,提出了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教学策略,即,探究式教学策略、对话式教学策略、反省式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并且关注批判性思维技能中解释、分析、推理、评价、说明、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加更多的交流对话环节,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组内评价与组间评价,课上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课余以及课下通过完成实验任务单作为补充。教学实施前后使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验-2000》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检验,通过SPSS19.0分析可知学生通过亲历物理实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并且在分析维度得分较高。因此未来的中学物理课堂中应该有意识的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可以开发系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的实验课程,不断地践行做中学的理念,坚持实验教学。
陈桠娜[2](2021)在《“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持消极情感,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累积的未掌握的知识点增多,在后续学习中更难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减弱。且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只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学好物理抱有期望,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加上持续的不理想的学业成绩,从而更加坚定自己很难学好物理。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可有效改善上述情况,“掌握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坚定的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会掌握的潜能,并通过及时的反馈与矫正,帮助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一旦教师对学生形成某种期望,学生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迎合教师的期望。因此,当教师坚定的信任每位学生都能学好,学生就会朝着教师的期望而努力。本文在上海市某一中学的初二和初三年级实施“掌握学习法”教学,选择学生水平相似的两个班分别作为“掌握学习法”教学下的实验班,以及传统教学形式下的对照班,通过对比两班的学业成绩及学生的学习情感因素,研究“掌握学习法”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初二、初三年级产生的效果的差异。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第一方面从“掌握学习”理论的由来、基础、实质、基本原则、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掌握学习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做理论准备;第二方面是制定掌握的标准、矫正形式以及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本文采取集体矫正、分组矫正、结对矫正、个别矫正四种矫正方式,其中集体矫正的效率最高,但不易兼顾到每位学生,个别矫正的效果最好,但耗时最长。;第三方面是“掌握学习法”在初二、初三年级的“光”单元、“压力与压强”单元的具体实施,分析形成性测验中学生的答题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矫正,并且在矫正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情感教育,初二年级学生主要是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初三年级学生更多的是鼓励教育;第四方面是“掌握学习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学习情感方面的效果反馈。“掌握学习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提升学业成绩效果的研究,本文不仅研究了“掌握学习法”教学下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情况,也分析了在学习情感因素方面产生的效果,同时也发现“掌握学习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最后总结了研究的结果,以期对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陈雅慧[3](2020)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物理课程不仅要关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双基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物理学科能力的途径,同时是决定学生物理实验掌握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构建高效的实验教学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提高学生内驱力、培养学习志趣和素养能力的关键时期。但又因为面临升学压力,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侧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和训练,弱化了实验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演示实验甚至实验视频代替学生实验,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低,久而久之能力得不到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降低,学生的学习行为无法得到驱动,变为被动接受知识。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是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创造真实的物理情境,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后师生共同评价任务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伴合作交流、评价等初步的物理学科能力。基于此,本文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实践研究。本研究拟解决三个问题:1.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能否提升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2.能否显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能否显着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水平?本次研究以厦门市某中学初二(1)班、初二(2)班的8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研究。实验前,通过前测选取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过程中,在实验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为主导的学生实验教学,学生建立学习小组,通过任务卡的指引共同探究实验,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同时完成了对实验课题的探究。在教学实验后,笔者使用调查问卷、学生访谈、成绩测试和现场实验能力考查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后测。研究发现:1.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学生实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三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可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所提升,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2.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学生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实验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3.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学生实验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从现场实验能力考查成绩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研究进一步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学生实验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课堂探究气氛浓厚,学生实验完成度高,思维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基于研究成果,本研究证实了在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就该策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姬影[4](2020)在《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许多国家都加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不断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纵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文献,能力培养成为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共识,物理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具体的物理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成为许多一线教师的困惑。本研究选取昆明市某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测试题、收集研究数据。借助Rasch模型对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及物理实验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物理学科能力表现不佳的原因与学生物理实验能力薄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学生实验能力数据做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升学生在学习与理解活动中的联想、整合能力,应用和实践活动中的预测、综合能力和创新迁移能力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因此,笔者以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为载体,结合《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所倡导的“逆向教学设计”从三方面展开研究:1.重视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学,提升学生的联想、整合能力;2.利用中学物理实验教具改进教学,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3.将教育技术融入实验教具教学,提升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在研究中还撰写了《杠杆》、《平面镜成像》等案例阐述了如何借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本研究中的Rasch模型丰富了学科能力分析理论,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开展指明方向。逆向教学框架结合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案例可以为一线教师针对学生学科能力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唐成晨[5](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评价学生思维水平的质性评价理论,能反应学生认知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本文将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优化中学物理的教学设计。本文在研究SOLO分类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新课程标准与学生思维水平,从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制定三个方面进行了中学物理教学的策略建构,并具体进行了“平面镜”一节的案例设计。采用SOLO试题诊断初二学生思维水平现状,将基于上述策略指导的教学设计付诸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前后对比,验证了将该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且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研究发现:(1)初二学生在未正式学习物理知识前,50%的学生处于单点结构水平,30%的学生处于多点结构水平,处于关联结构与抽象拓展结构的学生总计不足10%;(2)学生思维水平与学习成效有着正相关关系;(3)经过实践,班级学生思维水平得到整体提高,且男生提高较明显。
陈淋[6](2020)在《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主题式”和“情境化”教学逐渐被关注。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某个背景、内容为主题而设计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体验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途径帮助学习目标的达成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对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模式和有效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在对上海某中学4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出初中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四种教学策略:(1)以史为线,创设情境;(2)活用现代技术,呈现情境;(3)巧设实验,变换情境;(4)挖掘影视资源,演活情境。并结合这些策略设计了包括时间的测量、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和惯性在内的四个主题式情境教学案例。然后,选取上海某中学82名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调查和测试,共进行了三次阶段性的调查和测试。整体而言,主题式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对情境化习题的态度、解决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水平和掌握物理知识程度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具体来看:(1)主题式情境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纵向上,实验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平均值逐步提升,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趋于稳定;横向上,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整体对物理更感兴趣。(2)主题式情境教学对解决情境化习题态度的影响。纵向上,实验班学生对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态度平均值逐步提升,趋于稳定;横向上,实验班学生比对照班学生对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态度更好。(3)主题式情境教学对解决情境化习题水平的影响。纵向上,后期实验班学生的物理成绩离散程度变大,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横向上,实验班比对照班整体解决物理情境化习题的水平要高。(4)主题式情境教学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程度的影响。纵向上,实验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程度的离散程度较大;横向上,实验班比对照班整体掌握物理知识更牢靠。
马颖[7](2020)在《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精加工策略是指对新知识的深层次加工,使其与学生原有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将新信息长久保持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虽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到精加工策略,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文献梳理研究,笔者根据学者刘电芝的研究内容,将精加工策略在大致分为“先行组织者”、“类比”、“比较”、“质疑”、“扩展和引申”等五个方面。本研究旨在对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现状提出教学方法并制定相应教学设计[4]。第一部分,对不同中学共32名初中物理教师发放问卷,意在了解一线教师对精加工策略的了解程度以及使用精加工教学策略的具体方法;然后大量收集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初二初三学生在校学习资料,调查精加工策略在教学中应用程度;最后对在大同初级中学实习期间旁听的3节优秀课程节选分析,进一步了解精加工策略在实际课堂中的使用情况。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查可初步得出:初中物理教师大多数对精加工策略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使用到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细化知识,但在理论上对精加工策略的认识不足,并不能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种现象说明教师对理论层面的了解还有待提高。第二部分,遵循“自上而下”的研究理念,将精加工策略与初中物理的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章共71节新课共114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将适用不同精加工策略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教材中共有18节新课共62个知识点可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精加工教学;13节新课共16个知识点可用类比法进行精加工;20节新课共24个知识点可用比较法进行精加工;14个知识点可用质疑法进行精加工;17个知识点可用拓展与引申进行精加工。第三部分,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将精加工策略的不同应用方法与初二初三具体知识点进行结合,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案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表格与案例形式去体现精加工策略的相关研究,希望通过教学案例呈现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为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帮助教师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罗光勇[8](202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深感物理思想与方法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获得的是一些物理教学经验,对于物理思想与方法的教学实施指导甚微。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研究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较多,大多偏向理论,在实践应用上不够,物理思想与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尝试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做一个完整的实践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辨析物理思想与方法相关概念;多方面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然后进行系统分类;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出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原则、策略,根据研究设计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和总结修正。最终得出初中阶段常用物理思想与方法,总结出物理思想与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个实践案例和指导方法,以期对自己和同仁的物理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本文研究过程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等。第二章主要分析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先对本文重要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再分别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过程中,分析和总结出初中常用的物理思想与方法;最后以知识获取过程:动机→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作为为指导;研讨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的分类,总共分为发现类、建构类、应用类三类。第三章主要探讨初中物理教学心理基础,包括教学过程中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力,及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式:观察学习和自主学习。第四章初中提出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原则与策略,依据物理知识性质、初中生学情、教学规律等三者。提出科学性、中心性、显化性、实用性、重复性、引导性六个原则。拟定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体验式学习为导航进行实施;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在物理知识的生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实施,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为渗透思想,有针对设计教学设计实施,三条实施策略。第五章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根据第二章物理思想与方法的分类分别对各类思想与方法进行分析和定义;根据第四章提出的原则和策略,对各类思想与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探讨。第六章总结与展望,进一步对本文研究总结,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渗透中做得好的地方,讨论有待改进之处,以期望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教学实践能够更好的完善。
张芳田[9](2020)在《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教具改进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以来,更加突出和强调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注意把握实验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发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积极研究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具进行改进和创新是拓展实验教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很多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具改进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存在“以讲代做,以演示代分组”的现象。对于实验室满足教学条件的实验会做,但是遇到实验困难,就多采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课件代替,很少主动深入钻研实验教学,很少对实验教具进行改进和开发来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为载体,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背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分析,基于实验改进的一般原则,对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教具的改进进行案例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追溯中学物理教具改进的研究历程,整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分析目前已有研究的优点以及研究的缺口,从中寻找突破口进行本文的研究。(2)将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中出现的光学相关的实验进行整理,分析其教材内容,并详细分析了每类实验教具的特点,指出部分现有光学实验教具的不足之处(3)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武汉市蔡甸区初中物理光学实验课堂教学的实施现状,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在光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光学实验中存在实验室实验设备不充足、部分实验无相应配套实验器材、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设想等客观问题。也了解到一线教师在思想上对光学实验教具改进的作用高度认可,但很少动手进行实验改进的实践(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光学实验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依照实验改进的一般原则,按照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课后实验四大类提出了光学实验教具改进的策略。具体针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透镜对光的作用”、“水透镜”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行了合理地教具改进,形成光学实验教具改进的案例(5)将学生实验和课后实验教具改进案例相结合,给出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案例;将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教具改进案例相结合,给出了《透镜》应用案例。并选取《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应用实施,来初步分析实验教具改进对有效性教学的作用。
洪卓霞[10](2020)在《新疆伊犁州中考物理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通过命制一份优质的中考预测试卷直接体现出来。因此,为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应将中考预测试卷的命制工作制定为教师的发展计划中。现阶段,新疆伊犁州中考物理试卷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我总结如下两点:一是试卷分析研究的专业性、系统性不充分;二是试卷分析研究目的的局限性、片面性。笔者基于为促进伊犁州教育教学水平,减小其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并提出对日常教学落实创设情境的中肯建议。本研究主要为基于试卷分析的教学建议,首先要明确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才能够沿符合高质量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提出好的教学建议。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为: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和以学论教。而要对一份试卷做出科学的评价,需要从平均分、标准差、分数段人数、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等统计指标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笔者认为中考预测试卷命制的工作机制应该如下操作:第一,明确中考物理预测试卷命制的指导思想,试卷命制结合新疆中考现状,以课程标准、物理中考考试说明和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为依据;第二,明确新疆物理中考的内容范围,结合中考考查对该知识点内容掌握程度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层面的要求;第三,明确新疆物理中考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第四,编制命题细目表,能够更精准的把握预测试卷考察的知识点范围及考察重难点,也能够更好的明确预测试卷的难度;第五,科学规范命制试题。在试卷命制中,把握清楚各类题型的要求是提高试卷质量的重要工作,因此对选择、填空、作图、实验和计算五种题型在预测试卷中的命题要求都依次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依照以上制定的编制要求,笔者同教研组合作进行了中考预测试卷《2020学年新疆伊犁州物理中考预测试卷》的编制,提供新疆伊犁州六校联盟初三学生进行测试。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工作供伊犁州全体教师作为参考,为今后的教学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从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上,一方面对该试卷进行了题型、知识点、分值、能力要求等考查的分析,另一方面提高了该地区教师命制试卷能力水平。通过抽样分析学生各题得分率与典型试题分析,不难看出学生欠缺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为了研究有无创设情境的教学对学生运用能力培养的差别,笔者利用两个班级共100名学生采取教学实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通过测试分析结果。通过上课实践对比,检验分析成果,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通过作图判断平面镜观察范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作图判断平面镜观察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1)亲历物理实验过程对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2.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 |
3.批判性思维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教育统计法 |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实验教学理论 |
1.杜威“做中学”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批判性思维理论 |
1.批判性思维内涵 |
2.批判性思维技能 |
3.物理实验教学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 |
三、亲历物理实验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教学实践整体设计 |
1.实践对象 |
2.实践历时 |
3.教学内容 |
4.教学设计原则 |
5.教学实施策略 |
6.教学评价策略 |
(二)实践案例 |
1.案例一: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
2.案例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3.案例三:自制温度计 |
四、批判性思维技能检测与数据分析 |
(一)测量工具 |
(二)测试对象 |
(三)数据分析 |
1.前测分析 |
2.后测分析 |
五、结果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反思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 |
附录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
附录3:《探究物质的密度》实验任务单 |
附录4:《吞宝魔盒原理探究》教学设计 |
附录5:《吞宝魔盒原理探究》任务单 |
附录6:学生实验任务单展示 |
致谢 |
(2)“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掌握学习”的由来 |
2.2 “掌握学习”的基础 |
2.2.1 Carroll的学习模式 |
2.2.2 Washburne和 Morrison的教学实践 |
2.2.3 Skinner的程序教学 |
2.3 “掌握学习”的实质 |
2.4 “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 |
2.5 “掌握学习法”教学过程 |
第3章 教学策略 |
3.1 “光”单元的教学策略 |
3.1.1 分析单元特点 |
3.1.2 制定掌握标准 |
3.1.3 设计教学流程 |
3.2 “压力与压强”单元教学策略 |
3.2.1 分析单元特点 |
3.2.2 制定掌握标准 |
3.2.3 设计教学流程 |
3.3 矫正形式 |
3.3.1 集体矫正 |
3.3.2 分组矫正 |
3.3.3 结对矫正 |
3.3.4 个别矫正 |
3.4 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
第4章 教学实践 |
4.1 “掌握学习”理论在“光”单元的具体应用 |
4.1.1 形成性测验 |
4.1.2 获得反馈信息 |
4.1.3 矫正教学 |
4.1.4 平行性测验 |
4.1.5 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
4.2 “掌握学习”理论在“压力与压强”单元的具体运用 |
4.2.1 形成性测验 |
4.2.2 获得反馈信息 |
4.2.3 矫正教学 |
4.2.4 平行性测验 |
4.2.5 矫正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
第5章 教学反馈 |
5.1 学业成绩的效果反馈 |
5.2 学习情感效果反馈 |
5.2.1 对物理课情感态度对比 |
5.2.2 课堂注意力情况对比 |
5.2.3 对待错题的态度对比 |
5.2.4 对物理学习自信心的对比 |
5.2.5 物理学习兴趣对比 |
5.2.6 对待未理解知识点的态度对比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初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情感、兴趣的调查问卷(A) |
附录 B 关于初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情感、兴趣的调查问卷(B)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
2.3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
3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堂中学生参与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教师访谈 |
3.4 学生问卷调查 |
3.5 调查结论 |
4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 |
4.1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 |
4.2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与学生实验教学的相关性分析 |
4.3 在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优势 |
4.4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 |
4.5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学生实验教学实例 |
5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中的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设计 |
5.3 实验过程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6 结论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
1.1.2 中学物理课堂自制实验教具教学的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物理学科能力研究综述 |
1.2.2 物理实验教具改进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与启示 |
1.3 研究意义、目标、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的目标 |
1.3.3 研究的内容 |
1.3.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物理学科能力的相关理论 |
2.1.1 学科能力的内涵 |
2.1.2 科学能力的结构 |
2.1.3 物理学科能力的特点 |
2.1.4 中学物理学科能力要素的逻辑分析 |
2.2 中学物理实验自制教具改进的相关理论 |
2.2.1 实验的内涵 |
2.2.2 自制教具的涵义 |
2.2.3 自制教具改进的原则 |
2.3 中学物理自制实验教具教学理论 |
2.3.1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
2.3.2 关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2.3.3 关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
2.4 关于“理解”的理论 |
2.4.1 什么是理解 |
2.4.2 正确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产生理解 |
第三章 中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及物理实验能力现状分析 |
3.1 关于学生目前具有物理学科能力的程度情况 |
3.1.1 构建物理学科能力表现框架的理论 |
3.1.2 建立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转化模型 |
3.1.3 本研究关于物理测试试题的分析 |
3.1.4 依据Rasch模型分析、讨论物理学科能力 |
3.2 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分析 |
3.2.1 构建物理实验能力表现框架的理论 |
3.2.2 关于物理实验能力表现的具体指标 |
3.2.3 本研究关于物理测试试题的分析 |
3.2.4 关于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表现水平的划分标准 |
3.2.5 关于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表现的测评分析 |
第四章 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与物理学科能力地培养 |
4.1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
4.1.1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
4.1.2 追求理解的设计过程 |
4.2 重视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学,提升学生的联想、整合能力 |
4.2.1 物理核心概念与联想、整合能力的关系 |
4.2.2 培养学生理解整合能力的案例一 |
4.2.3 培养学生理解整合能力的案例二 |
4.3 利用中学物理实验教具改进教学,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
4.3.1 中学物理实验教具的改进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关系 |
4.3.2 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案例一 |
4.3.3 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案例二 |
4.4 将教育技术融入实验教具教学,提升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 |
4.4.1 实验教具中的教育技术与迁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
4.4.2 提升学生迁移创新能力的案例一 |
4.4.3 提升学生迁移创新能力的案例二 |
第五章 结论、反思、创新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反思、创新及展望 |
5.2.1 反思 |
5.2.2 创新 |
5.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的内在要求 |
1.1.2 教学设计的革新需要 |
1.1.3 高考模式的改革需要 |
1.2 SOLO分类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SOLO分类理论基础 |
2.1.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2.1.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2.2 SOLO分类理论结构和特点 |
2.3 SOLO试题概念界定 |
2.3.1 开放性试题 |
2.3.2 SOLO试题 |
2.4 教学设计概念界定 |
2.5 教学策略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学生思维水平现状调查 |
3.1 SOLO试题研制 |
3.1.1 原始开放性试题呈现及选题依据 |
3.1.2 原始开放性试题小范围施测 |
3.1.3 SOLO试题改编原则 |
3.1.4 改编后的SOLO试题 |
3.1.5 SOLO试题评分标准 |
3.2 SOLO试题质量检测 |
3.2.1 SOLO试题预测试 |
3.2.2 戈特曼量表检测 |
3.3 测评过程 |
3.3.1 测评目的 |
3.3.2 测评对象 |
3.3.3 施测时间 |
3.4 测评结果 |
3.4.1 样本描述分析 |
3.4.2 复线性系数以及信效度检验 |
3.4.3 思维水平与性别、学习成绩显着性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策略建构 |
4.1 教学目标设计 |
4.2 教学过程设计 |
4.2.1 创设有趣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
4.2.2 丰富学生认知,完成单点向多点结构过渡 |
4.2.3 巧妙架构桥梁,加强逻辑关联 |
4.2.4 基于问题解决,迈向抽象拓展结构 |
4.3 教学评价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实践——以《平面镜》为例 |
5.1 “平面镜”教学设计 |
5.1.1 教学背景分析 |
5.1.2 教学目标 |
5.1.3 教学活动、学生任务安排 |
5.1.4 教学过程 |
5.1.5 教学反馈及评分标准 |
5.2 课堂记录及实践反思 |
5.2.1 单点结构教学环节课堂记录 |
5.2.2 多点结构教学环节课堂记录 |
5.2.3 关联结构教学环节课堂记录 |
5.2.4 抽象拓展结构教学环节课堂记录 |
5.2.5 实践反思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学生思维水平后测及对比分析 |
6.1 后测试题选取依据及评分标准 |
6.1.1 试题选取依据 |
6.1.2 SOLO试题 |
6.2 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6.2.1 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6.2.2 学习成效差异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前测SOLO试题得分及SOLO层次 |
附录二: 后测SOLO试题得分及SOLO层次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中的主题和情境 |
1.1.2 初二学生理解情境化问题的水平 |
1.1.3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
1.2.2 尊重学生科学发展 |
1.2.3 激发学生兴趣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主题式教学 |
2.1.2 情境教学 |
2.2 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 |
2.3 理论基础 |
2.3.1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
第3章 初中物理主题情境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结果 |
第4章 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原则与策略 |
4.1 教学原则 |
4.2.1 基础性原则 |
4.2.2 践行生活性原则 |
4.2.3 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
4.2 教学策略 |
4.2.1 以史为线,创设情境 |
4.2.2 活用现代技术,呈现情境 |
4.2.3 巧设实验,变换情境 |
4.2.4 挖掘影视资源,演活情境 |
第5章 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案例与分析 |
5.1 主题式情境教学的基本程序 |
5.2 “以史为线”:《时间的测量》案例及分析 |
5.3 “活用现代科技”:《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
5.4 “巧设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
5.5 “挖掘影视资源”:《速度与激情——惯性》案例及分析 |
第6章 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
6.1 实验的总体设计 |
6.2 实验目的与假设 |
6.3 实验对象与材料 |
6.3.1 实验对象 |
6.3.2 实验材料 |
6.4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6.4.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兴趣调查分析 |
6.4.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物理情境化习题态度调查分析 |
6.4.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解决物理情境化习题水平比较 |
6.4.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解决物理习题水平比较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内容 |
附录 B《时间的测量》教案设计 |
附录 C《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教案设计 |
附录 D《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教案设计 |
附录 E《速度与激情——惯性》教案设计 |
附录 F 问卷 |
附录 G 阶段性测试卷一 |
附录 H 阶段性测试卷二 |
附录 I 阶段性测试卷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精加工策略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精加工策略的定义 |
2.1.2 精加工策略的意义 |
2.1.3 教师引导学生精加工的教学指导 |
2.2 理论基础 |
2.2.1 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 |
2.2.2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3.1 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类 |
3.2 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3.2.1 调查问卷分析 |
3.2.2 教学资料分析 |
3.2.3 课例分析 |
3.3 三方面调查与文献分析总结 |
第四章 精加工策略分类及与初中物理教学结合之研究 |
4.1 精加工策略之“先行组织者” |
4.1.1 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1.2 先行组织者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2 精加工策略之“类比法” |
4.2.1 类比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2.2 类比法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3 精加工策略之“比较法” |
4.3.1 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3.2 比较法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4 精加工策略之“质疑法” |
4.4.1 质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4.2 质疑法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4.5 精加工策略之“拓展与引申” |
4.5.1 拓展与引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
4.5.2 拓展与引申与教学内容之结合 |
第五章 精加工策略研究及相关案例 |
5.1 “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设计及案例 |
5.1.1 “先行组织者”策略运用分析 |
5.1.2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
5.1.3 案例:牛顿第一定律 |
5.2 类比法教学设计及案例 |
5.2.1 类比法在教学中运用分析 |
5.2.2 类比法教学主要环节 |
5.3 比较法教学设计及案例 |
5.3.1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分析 |
5.3.2 比较法教学主要环节 |
5.3.3 案例: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
5.4 质疑教学策略研究及案例 |
5.4.1 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
5.4.2 设计探究性教学,培养质疑能力 |
5.4.3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提供质疑途径 |
5.4.4 案例:液体内部压强 |
5.5 拓展与引申教学策略研究及案例 |
5.5.1 学科间拓展与引申,提高学习素养 |
5.5.2 典型例题拓展与引申,举一反三 |
5.5.3 案例:浮力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8)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综合分析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辨析 |
2.1.2 物理知识与物理方法辨析 |
2.2 从《物理课标》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 |
2.3 从教材分析物理思想与方法 |
2.4 从教学过程总结物理思想与方法 |
2.5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归纳整理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心理基础探讨 |
3.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形象思维 |
3.2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认知水平 |
3.3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 |
3.4 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 |
第4章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原则与策略 |
4.1 实施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中心性原则 |
4.1.3 显化性原则 |
4.1.4 实用性原则 |
4.1.5 重复性原则 |
4.1.6 引导性原则 |
4.2 实施策略 |
4.2.1 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体验式学习为导航进行实施 |
4.2.2 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在物理知识的生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实施 |
4.2.3 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为渗透思想,有针对设计教学设计实施 |
第5章 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1 发现类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1.1 逻辑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教学案例1:力的教学设计 |
5.1.2 探究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教学案例2: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片段 |
5.1.3 定义思想与方法 |
【案例5-3】教学案例3:机械运动教学片段 |
【案例5-4】教学案例4:机械功教学片段 |
【案例5-5】教学案例5:功率教学片段 |
5.2 建构类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2.1 理想化思想与方法 |
5.2.2 等效思想与方法 |
【案例5-6】教学案例6:合力教学片段 |
5.2.3 系统思想与方法 |
【案例5-7】教学案例7:弹簧测力计使用教学片段 |
【案例5-8】教学案例8: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
5.2.4 控制变量思想与方法 |
【案例5-9】教学案例9:电阻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学片段 |
【案例5-10】试题案例1:图像题中的控制量变量思想与方法应用 |
【案例5-11】试题案例2:选择题中的控制变量思想与方法应用 |
5.2.5 转换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2】教学案例10: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段 |
【案例5-13】试题案例3:累积法的应用 |
【案例5-14】教学案例11:阿基米德原理验证教学片段 |
5.3 应用类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5.3.1 等量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5】试题案例4:称重法(平衡法)应用 |
【案例5-16】试题案例5:列方程法的应用 |
5.3.2 规范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7】试题案例6:图示法的应用 |
5.3.3 相对思想与方法 |
【案例5-18】试题案例7:参照法的应用 |
【案例5-19】试题案例8:估测法的应用 |
5.3.4 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0】试题案例9:图像法的应用 |
【案例5-21】试题案例10:函数法(二次函数)的应用 |
5.3.5 逆向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2】试题案例11:逆向思维导图法在计算题中的应用 |
5.3.6 守恒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3】试题案例12:能量守恒法的应用 |
【案例5-24】试题案例13:电流回路法应用 |
【案例5-25】试题案例14:标“+”“-”极法的应用 |
5.3.7 比例思想与方法 |
【案例5-26】试题案例15:“串正并反”法的应用 |
【案例5-27】试题案例16:比例法的应用 |
5.4 整合性初中物理思想与方法实践探索 |
【案例5-28】教学案例12:速度专题 |
5.5 物理思想与方法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5.1 物理思想与方法在新知学习中的渗透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5.2 物理思想与方法在综合复习中的渗透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
5.5.3 分析与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物理课标》中体现的物理思想与方法统计 |
附录2 :初中物理沪科版(2012)教材中物理思想与方法统计 |
附录3 :系统思想总结初中物理知识案例 |
附录4 :规范作图与计算题答题规范案例 |
致谢 |
(9)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教具改进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理论基础 |
2.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教材及教具分析 |
2.1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教材内容分析 |
2.2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教具的不足分析 |
3.光学实验教学中教具改进情况的调查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访谈设计与实施 |
3.4 调查结论与实施 |
4.光学实验教具改进案例研究 |
4.1 实验教具改进的策略 |
4.2 光学实验教具改进案例 |
5.光学实验教具改进教学应用 |
5.1 应用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5.2 应用二:《透镜》 |
5.3 实践评价与反思 |
6.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疆伊犁州中考物理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现状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中考试卷分析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 试卷分析的统计指标 |
2.2 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
3. 新疆中考物理预测试卷命题的研究 |
3.1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的编制步骤 |
3.2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的各类题型及命题要求 |
4. 新疆中考物理预测试卷命题的实践 |
4.1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的编制 |
4.2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 |
4.3 基于试卷分析的教学建议和教学实践 |
5. 中考物理预测试卷命制工作的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通过作图判断平面镜观察范围(论文参考文献)
- [1]亲历物理实验过程对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影响研究[D]. 雷凌湘.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掌握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桠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雅慧. 西南大学, 2020(05)
- [4]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研究[D]. 姬影.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唐成晨. 苏州大学, 2020(02)
- [6]初二物理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陈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精加工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与方法渗透研究[D]. 罗光勇. 西南大学, 2020(01)
- [9]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教具改进实践研究[D]. 张芳田.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新疆伊犁州中考物理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D]. 洪卓霞.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