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8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婷婷,刘丽,付志强,贾红丹,李敏,冯丽丽[1](2021)在《H型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为患者临床诊疗提供相关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以及住院治疗的H型高血压合并HF-PEF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114例)和研究组(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86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血压、常规生化指标等检查,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24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h脉压、昼间脉压、夜间脉压及非杓型血压率分别为[(68.89±9.32)岁、(25.05±2.34)kg/m2、(131.80±16.36)mm Hg、(131.64±16.15)mm Hg、(132.25±17.08)mm Hg、(60.25±8.40)mm Hg、(59.30±7.02)mm Hg、(62.82±8.27)mm Hg、96.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02±7.28)岁、(24.31±2.07)kg/m2、(124.89±15.72)mm Hg、(126.36±15.37)mm Hg、(122.72±14.20)mm Hg、(49.61±6.37)mm Hg、(49.84±6.75)mm Hg、(50.42±6.91)mm Hg、80.00%],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分别为[(71.04±9.05)mm Hg、(72.49±9.12)mm Hg、(69.27±8.78)mm 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27±11.78)mm Hg、(76.41±11.54)mm Hg、(74.07±10.4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心功能分级、夜间收缩压及非杓型血压与其阵发性心房颤动呈正相关(r=0.255、0.19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功能分级、夜间收缩压及非杓型血压是H型高血压合并HF-PEF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型高血压合并HF-PEF患者心功能分级、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及非杓型血压与其阵发性心房颤动呈正相关,心功能分级、夜间收缩压及非杓型血压是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时检查并控制患者心功能及夜间血压对预防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有一定价值。
马征[2](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齐东[3](2021)在《斑点追踪及声学造影评估右室功能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声学造影增强检查对阵发性房颤发作的预测作用。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断为阵发性房颤(PAF)患者3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在房颤发作时及未发作时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声学造影增强检查,测量左、右房内径,评估造影前后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及右室各节段图像变化。斑点追踪瓣环组织位移(TMAD)模式测量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心肌定量模式生成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及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曲线。以纳入时房颤未发作状态下的TAPSE、RVGLS、LVGLS及造影后FAC作为基线值。6个月后根据房颤是否发作分为两组,再次测量上述功能参数,比较各组上述参数之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的诊断效能。结果:6个月后,共收集到房颤随访有发作组21例,随访无发作组13例。1.房颤发作时LVGLS、RVGLS及右室各节段应变均较未发作时下降(P<0.05)。2.图像改善值≥6者造影前后右室舒张末期面积及F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个月后随访有发作组RVGLS复检值较本组基线值下降(P<0.05),TAPSE、LVGLS及造影后FAC的复检值与基线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随访有发作组RVGLS基线值与随访无发作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有发作组LVGLS、TAPSE及造影后FAC的基线值与随访无发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ROC曲线分析显示,RVGLS截断值在17.88%时,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曲线下面积为0.857,敏感性71.4%,特异性84.6%;TAPSE、LVGLS及FAC无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465、0.498、0.520,P=0.736、0.986、0.845)结论:1.房颤发作时,PAF患者会出现右室及左室心肌收缩力下降。2.声学造影增强检查可以改善超声图像质量,提高FAC测量的准确性。3.斑点追踪技术可通过检测RVGLS,敏感探查出PAF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变化。4.RVGLS对PAF的发作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斑点追踪测量TAPSE、LVGLS、造影后FAC,对PAF发作并无明显预测作用。
吴艳芳[4](2021)在《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结局不良。肺静脉电隔离是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基石。在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肺静脉电隔离仅能使少部分患者的房颤终止并转复为窦性心律。伊布利特是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常用于房颤终止以辅助消融。本研究拟评估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心律反应和消融后长期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纳入138例首次行导管消融的非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均未终止,并被给予静脉输注伊布利特(1.Omg)。在伊布利特输注后房颤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反应者(n=86),房颤未终止者定义为无反应者(n=52)。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首次导管消融后出现持续时间>30s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1±10)岁,男性占73.6%,长程持续性房颤占32.6%。在伊布利特输注后,62.3%患者的房颤直接地或者经转为心房扑动后转复为窦性心律。较长的房颤病程与房颤终止失败相关(优势比1.009,95%可信区间1.002~1.007,P=0.011)。在首次导管消融后中位随访610天(四分位距:475~1106),伊布利特无反应者(n=24,46.2%)比伊布利特反应者(n=26,30.2%)有更多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log-rank,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明显相关(风险比1.994,95%可信区间1.117~3.561,P=0.020)。结论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中,对伊布利特输注的心律反应可以预测导管消融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这可能有助于房颤的复发风险分层和个体化的心房颤动管理。背景一些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常难以终止,尤其是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伊布利特常用于终止心房颤动以辅助消融。前期研究发现对伊布利特的反应可以预测导管消融后长期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但尚不明确其与左房重构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评估房颤患者的左房低电压区,以研究其与对伊布利特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纳入首次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均未终止,并且接受了静脉输注伊布利特(1.Omg)。在伊布利特输注后心房颤动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反应者,心房颤动未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所有入组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窦性心律下进行双极电压标测。低电压区(low voltage zones,LVZ)定义为双极电压振幅<0.5mV。LVZ存在定义为低LVZ面积>5%的左房表面面积。结果研究共纳入5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10)岁。所有患者中,37例(68.5%)为男性,46例(85.2%)为非阵发性心房颤动,16例(29.6%)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与伊布利特反应者相比,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中LVZ%≥9%的患者比例更高(56.3%比21.1%,P=0.011)。在LVZ分期上,伊布利特反应者中Ⅰ期24例(63.2%),Ⅱ期10例(26.3%),Ⅲ期2例(5.3%),Ⅳ期2例(5.3%);而伊布利特无反应者Ⅰ期 6 例(37.5%),Ⅱ 期 5 例(31.3%),Ⅲ 期 1 例(6.3%),Ⅳ期 4 例(25%)。伊布利特无反应者LVZ程度明显高于伊布利特反应者(P=0.043)。伊布利特无反应者左房后壁LVZ的分布明显高于伊布利特无反应者(81.3%比34.2%,P=0.002)。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左房后壁LVZ与伊布利特终止房颤的疗效相关(优势比6.653,95%可信区间 1.495~29.603,P=0.013)。结论肺静脉电隔离后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LVZ的程度和左房后壁LVZ相关,伊布利特输注后房颤持续者的左房LVZ程度更高,这可能解释在导管消融后其长期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更多。背景对于消融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律的患者,肺静脉电隔离会终止少部分患者的房颤。对于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伊布利特和(或)直流电复律被用于终止房颤。前期研究发现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低电压区的程度相关。本研究拟分析房颤终止的不同方式与其他电生理基质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纳入消融前为房颤心律且首次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根据消融术中房颤终止的方式,将入组者分为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时房颤终止者(PVI反应者)、导管消融联合伊布利特的房颤终止者(伊布利特反应者)、导管消融联合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和导管消融联合伊布利特及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伊布利特无反应者),其中后3组定义为PVI无反应者。所有入组患者分别在消融前和转复后进行双极电压标测以评估肺静脉肌袖和左房的电压。在消融前、转复前和伊布利特用药前后测量房颤的周长。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平均年龄(62±10)岁,其中男性24例(72.7%),持续性房颤21例(63.6%)。所有患者中,PVI反应者4例(12.1%),伊布利特反应者18例(54.5%),导管消融联合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2例(6.1%),伊布利特无反应者9例(27.3%)。与PVI反应者相比,PVI无反应者的左房容积(98.9±24.2 ml比71.0±11.0 ml,P=0.005)和左房面积(101.4±19.3 cm2比74.8±7.5 cm2,P=0.015)更大,左上肺静脉(32.4±7.7 mm 比 19.0±3.8 mm,P=0.003)和左下肺静脉肌袖(15.6±4.3 mm比8.1±5.9 mm,P=0.004)更长。与伊布利特无反应者相比,伊布利特反应者中基线房颤周长更长(173±20 ms 比 148±14 ms,P=0.003),由伊布利特引起房颤周长的延长幅度更大(96±52 ms 比 49±28 ms,P=0.019)。各组间左房低电压面积和百分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消融术前为房颤心律的患者中,PVI时房颤终止者的肺静脉肌袖较短,这为这部分患者仅需行肺静脉电隔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PVI后房颤持续者,基线房颤周长和房颤周长的延长幅度可能是影响伊布利特终止房颤疗效的重要因素。
加倩[5](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6](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毛婷[7](2020)在《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发病率高,可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脑卒中等,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OSAHS是房颤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若频繁发作,日久可进展成为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合并OSASH目前缺乏确效治疗药物,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存在明显局限性,且治疗依从性较差。目前房颤治疗达标率存在严重不足,其基本治疗原则如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强度均远未达标。房颤的药物治疗存在转复及维持窦律困难,易复发,且手术费用较高并具有不可预知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在疾病早期就联合中药治疗有望提高房颤总体疗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缓合并症进展,改善预后。中医药还能够减轻西药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对于降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是将随机对照的原理应用于单一病例所进行随机、多周期二阶段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案,阵发性房颤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适用于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可通过反复在同一个体身上进行多次的交叉对照研究,通过观察患者对干预措施的反应,来评价某种药物与安慰剂或另一种药物比较的疗效,优选出对于该患者最佳的治疗措施。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与中医辨证论治有相通之处。中药复方通过作用于多个靶标和多种途径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传统研究很难阐明其作用机理。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被用来系统地反映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标,多途径和复杂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是通过网络平衡的整体观来探索药物与机体互作关系的学科,可反映多靶点与多疾病间的复杂关系,对于研究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具有重要价值。其与中医学整体观有相通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分别从OSAHS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传统文献综述;并对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发现OSAHS能够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共纳入16例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患者,使用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进行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共持续23周。以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探索适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借鉴系统药理学思路,从“药物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系统阐释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等中外文数据库,搜集OSAHS与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7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队列研究,包括709例OSAHS患者和975例非OSAHS患者。结果显示,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病风险[OR=3.00,95%CI(2.31,3.90),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的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OR=3.24,95%CI(2.26,4.65),P<0.000 01],其中冠心病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OR=5.60,95%CI(3.28,9.56),P<0.000 01];②采用柏林问卷调查(BQ)评估的冠心病合并高风险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也比冠心病合并低风险OSAHS 患者增加[OR=2.21,95%CI(1.50,3.26),P<0.001]。小结: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通过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方法,为寻找适用于中医药个体化的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以自身病例作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案。共纳入16例受试者,采用试验药物(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自身前后交替对照,每位受试者将接受三轮治疗交替周期,每轮治疗交替周期为8周,包括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两个治疗阶段,每个治疗阶段前3周为治疗期,后1周为洗脱期,疗程共23周。试验药物与对照药物的使用顺序为随机双盲。分别在3w末、7w末、11w末、15w末、19w末、23w末进行病症信息及疗效指标采集,包括房颤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率变异性、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1)与对照期相比,受试者4、受试者10、受试者11治疗期的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即房颤负荷)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较对照期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对照期的房颤负荷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11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三角指数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PNN50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全部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临床症状疗效结果显示,治疗期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4)与治疗前相比,所有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减低。13例受试者每轮各期中医证候积分合并后结果显示,与对照期相比,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治疗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期相比,治疗期的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的病例3、病例4、病例5、病例8、病例12、病例13、病例14、病例1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完成全部试验的受试者行多导睡眠监测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多导睡眠监测相关指标AHI、OD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总次数、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SaO2在治疗后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能够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同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调肝益气定悸方对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未见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采用TCMSP数据库及BATMAN-TCM分析平台检索并获取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1味药物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牡蛎、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接着以“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及“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为关键词,在疾病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中检索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再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靶点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接着结合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并分析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靶点网络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靶点网络相映射,构建“药物候选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疾病”互作网络,获得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确定关键治疗靶点;通过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相应靶点的信号通路,构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1)调肝益气定悸方11味药物共有活性成分214个,其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分别来源于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8、5、50、9、11、89、18、7、8、5个活性成分为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有效成分。(2)经疾病基因数据库检索得到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232个。(3)调肝益气定悸方21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将其与232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相映射,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189个活性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4)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治疗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获得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A)、蛋白激酶-1(AKT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3(MAPK3)、白介素-1B(IL1B)、胰岛素(INS)、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共8个关键治疗靶点。(5)通过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发现65条生物学过程,14个分子功能相关过程,10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及92条信号通路。其中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调节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NO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对缺氧的反应、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有关。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89个主要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 疾病相关靶点,其中,IL6、TNF、VEGFA、AKT1、MAPK3、IL1B、INS、TP53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关键靶点,主要富集于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
钟霞[8](2020)在《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与阵发性房颤发生相关的文献,实现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的筛选、建模、评估及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阵发性房颤的高危因素,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通过相关性分析,初步建立起基于ROC曲线的联合预警模型及基于Norogram图的评分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DCA评估。2.收集阵发性房颤中医医案,通过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及关联程度,借助于计算机数据辅助平台,建立起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预警数据库。结果:1.西医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年龄、BMI、尿酸、C反应蛋白、左房内径为阵发性房颤发生的独立预警因素(P<0.05)。联合预警模型预警临界值为0.481,敏感度为0.861,特异度为0.867,准确度为0.861。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各指标评分的总分范围为30-65分,对应的风险率范围为0-0.9。Nomogram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26(95%CI:0.901-0.952)。2.中医证候指标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为阵发性房颤六个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64例,心悸、舌红、疲乏是主要症状;疲乏、心悸支持度最高(71.875%)。气虚血瘀证22例,心悸、疲乏、舌紫暗有瘀斑是主要症状;疲乏、气短,疲乏、心悸、气短支持度最高(90.909%)。阴虚火旺证14例,舌红、失眠、心悸是主要症状;心悸、耳鸣,失眠、心烦支持度最高(92.857%)。痰瘀互结证13例,心悸、胸闷、苔白腻是主要症状;胸闷、苔白腻,胸闷、心悸,胸闷、心悸和苔白腻支持度最高(69.231%)。气滞血瘀证12例,心悸、胸闷、胸痛是主要症状;善太息、胸胁胀满,胸胁胀满、善太息支持度最高(66.667%)。心血瘀阻证12例,脉涩、心悸、胸痛是主要症状;胸痛、舌紫暗有瘀斑,心悸、唇甲青紫支持度最高(91.667%)。结论:本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及Norogram图初步建立起了阵发性房颤的西医早期预警指标模型,通过对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的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了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间的内在规律,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对于临床中及早识别阵发性房颤风险患者有一定价值。
张玉振[9](2020)在《逐瘀定悸方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气滞血瘀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导管消融术日渐成熟,正发展为阵发性房颤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但限于术者经验及硬件设备等问题,术后复发等问题始终困扰临床。本研究旨在观察逐瘀定悸方对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气滞血瘀型患者中医证候及复发率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改善术后临床症状及降低复发率提供新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09月因阵发性房颤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行导管消融术,术后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共63例,使用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规范化药物治疗:盐酸可达龙片至术后3个月及达比加群酯胶囊至术后3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逐瘀定悸汤,每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餐后服用,治疗4周。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均给予对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NT-proBNP水平、中医临床症候、术后观察期再发心律失常及术后6月复发率和用药的安全性。使用统计软件SPSS19进行数据统计,并对不同数据采用相应检验方法,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NT-proBNP水平方面,两组在干预4周后较干预前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干预2月后相较于干预4周后,无显着性下降(P>0.05),但较治疗前仍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两组干预4周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及各单项中医症候评分较干预前均显着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2月后,与干预后4周比较未见显着差异,但较治疗前仍显着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各单项症候评分中,心悸、胸闷方面改善更加明显;两组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实验组78.1%,对照组51.6%,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观察期内再发心律失常与导管消融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观察期实验组出现4例再发心律失常(12.5%),包括2例房颤,2例频发房早;对照组出现10例再发心律失常(35.48%),包括5例房颤,5例频发房早,1例房扑;两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实验组复发率为6.25%(2例);对照组复发率为12.90%(4例),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两组安全性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副反应与毒反应,两组在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方面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结论1.房颤导管消融术可显着降低患者NT-proBNP水平,但服用逐瘀定悸汤无显着获益。2.逐瘀定悸汤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中医症候评分,明显减轻心悸、气短、胸闷、头晕、乏力等临床症状,提高证候改善有效率。3.逐瘀定悸汤可显着减少观察期内再发心律失常,但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6个月复发率无明显影响。4.逐瘀定悸汤在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数据方面具有良好安全性。
高金超[10](2020)在《基于非线性理论的阵发性房颤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非线性理论为基础,通过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观察交感神经介导的房颤与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在阵发性房颤中的分布规律,分析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在阵发性房颤中的协同作用,同时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与相关合并病和相关检验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规范辨证治疗阵发性房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病历信息,采集患者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指标及中医四诊情况和辅助检查指标,建立数据库,运用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Poincare散点图分为20例交感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和40例迷走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交感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发作前60min、45min、30min、15min、发作时LF的变化为187.62 ms2(313.32ms2)、181.69ms2(383.30ms2)、234.86ms2(410.07ms2)、128.47 ms2(652.11 ms2)、414.13ms2(619.47 ms2),LF/HF的变化1.26(1.56)、1.45(2.33)、0.95(1.53)、1.43(1.55)、2.15(0.78),经非参数检验均为P<0.05,有LF、LF/HF明显增高。迷走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发作前60min、45min、30min、15min、发作时SDNN的变化为53.00 ms(55.25ms)、49.00 ms(78.75 ms)、48.00 ms(99.00 ms)、55.50 ms(87.25 ms)、137.50ms(73.50 ms),RMSSD的变化为74.00 ms(117.25 ms)、72.50 ms(104.25 ms)、87.00 ms(133.40 ms)、110.00 ms(115.75 ms)、161.00 ms(126.75 ms),NN50的变化为14.00(30.00)、11.50(32.00)、13.00(35.75)、15.00(37.25)、64.00(71.75),PNN50的变化为4.55%(9.12%)、4.54%(8.10%)、4.13%(9.25%)、5.43%(9.83%)、17.46%(13.33%),HF的变化为131.43 ms2(677.30 ms2)、159.85 ms2(526.77 ms2)、169.24 ms2(732.38 ms2)、189.49 ms2(939.06 ms2)、1078.15 ms2(1779.97 ms2),LF/HF的变化为1.24(1.13)、1.10(0.94)、0.76(1.02)、0.77(0.71)、0.54(0.26),经非参数检验均为P<0.05,有SDNN、RMSSD、NN50、PNN50、HF明显增高和LF/HF明显下降。房颤发作前60min、45min、30min、15min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差异不明显,房颤发作时交感组SDNN、RMSSD、NN50、PNN50、HF、LF/HF分别为63.50 ms(90.00 ms)、98.00 ms(91.00 ms)、15.50(15.00)、4.39%(5.08%)、182.62 ms2(342.57ms2)、2.15(0.78),迷走组SDNN、RMSSD、NN50、PNN50、HF、LF/HF分别为137.50 ms(73.50 ms)、161.00 ms(126.75 ms)、64.00(71.75)、17.46%(13.33%)、1078.15ms2(1779.97 ms2)、0.54(0.26),经非参数检验P<0.05,房颤发作时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有明显差异。2.本研究中60例阵发性房颤证候要素分布为气虚证(65%)、血瘀证(46.7%)、阴虚证(43.3%)、痰浊证(21.7%)、痰热证(16.7%)、气滞证(10%)、血虚证(6.7%)、阳虚证(5%)、水饮证(3.3%)。交感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和迷走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主要证候要素均为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房颤证候要素组合可分为单因素证、双因素证、三因素证和四因素证,双因素证最多,其次为单因素证和三因素证,四因素证最少。单因素证中痰热证占比最高,双因素证中气虚证、血瘀证和阴虚证为基本构成要素,三因素证以上痰浊证的占比增加。阵发性房颤涉及脏腑情况为心(95%)、脾(58.3%)、肾(20%)、肝(15%)、肺(10%)。交感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和迷走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在涉及脏腑方面没有差异。阵发性房颤不同合并病与证候要素间有一定的关系,阵发性房颤合并高血压以气虚证(58.5%)、血瘀证(46.3%)、阴虚证(39.0%)为主,阵发性房颤合并冠心病以血瘀证(62.5%)、气虚证(58.3%)、阴虚证(37.5%)、痰浊证(29.2%)为主,阵发性房颤合并脑血管病以血瘀证(62.5%)、气虚证(58.3%)、阴虚证(37.5%)、痰浊证(29.2%)为主,阵发性房颤合并糖尿病以气虚证(68.8%)、阴虚证(50.0%)、血瘀证(37.5%)为主。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阵发性房颤合并脑血管病与血瘀证和痰浊证相关性较好。结论:1.房颤发作前15min到发作时这段时间迷走神经张力明显增高,迷走神经功能增强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2.阵发性房颤主要证候要素是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证候要素组合中的基本元素是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浊证,涉及主要脏腑是心、脾。血瘀证和痰浊证易使阵发性房颤合并脑血管病发病情况增加。
二、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8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8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H型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2 阵发性心房颤动相关危险因素的Pearson单因素分析 |
2.3 阵发性心房颤动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斑点追踪及声学造影评估右室功能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主要英文缩写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颤患者右室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反应和长期消融结局的相关性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低电压区的相关性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心房颤动消融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电生理基质的相关性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基质的评估和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延迟强化核磁共振成像评估心房纤维化的方法学探索和初步结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6)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7)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样本量的估算 |
2.3 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及隐藏 |
2.4 对照措施 |
2.5 盲法 |
2.6 试验对象 |
2.7 试验用药 |
2.8 合并用药及治疗 |
2.9 观察周期 |
2.10 疗效评定标准 |
2.11 疗效性指标 |
2.12 安全性指标 |
2.13 试验流程图及随访时点 |
2.14 质量控制 |
2.15 数据管理 |
2.16 统计方法 |
2.17 伦理与注册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试验完成情况 |
3.3 随访及指标检测 |
3.4 个体化疗效评价 |
3.5 疗效揭盲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探讨及方案设计 |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疗效分析 |
4.3 房颤合并OSAHS中医证候的理论研究 |
4.4 从肝论治房颤合并OSAHS |
4.5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作用的机理探讨 |
4.6 OSAHS相关房颤的机制研究及治疗 |
5 结论 |
验案举例 |
参考文献 |
机制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筛选 |
2.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作用靶点筛选 |
2.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作用靶点的网络构建 |
2.4 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 |
2.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分析 |
2.6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结果 |
3.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作用靶点 |
3.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网络图(D-pT network) |
3.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网络 |
3.4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PPI分析 |
3.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治疗靶点的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6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候选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分析 |
4 讨论 |
4.1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 |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主要成分 |
4.3 调肝、益气、安神定悸的生物学机制 |
4.4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总结 |
创新点 |
课题来源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8)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模型的建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检索策略 |
3.3 文献质量控制 |
3.4 文献纳入标准 |
3.5 文献排除标准 |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
3.7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特征描述 |
4.2 单因素分析 |
4.3 多因素分析 |
4.4 ROC曲线的绘制与联合预警模型 |
4.5 最大约登指数求预警临界值 |
4.6 列线图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构建 |
4.7 DCA曲线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评估 |
5 技术路线图 |
二 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检索策略 |
3.3 文献质量控制 |
3.4 文献纳入标准 |
3.5 文献排除标准 |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
3.7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中医证型频数分布 |
4.2 气阴两虚证 |
4.3 气虚血瘀证 |
4.4 阴虚火旺证 |
4.5 痰瘀互结证 |
4.6 气滞血瘀证 |
4.7 心血瘀阻证 |
5 技术路线图 |
讨论 |
一、阵发性房颤高危因子及发生机制探讨 |
1. 增龄 |
2. C反应蛋白(hs-CRP) |
3. BMI(体重指数) |
4. 高尿酸 |
5. 左房内径 |
二、列线图(Nomogram图)与阵发性房颤评分预警模型 |
三、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
1. 心房颤动中医病名溯源 |
2. 心房颤动病因病机探讨 |
3. 心房颤动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结合 |
3.1 气阴两虚证 |
3.2 气虚血瘀证 |
3.3 阴虚火旺证 |
3.4 痰瘀互结证 |
3.5 气滞血瘀证 |
3.6 心血瘀阻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心律失常预警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律失常脉象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9)逐瘀定悸方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气滞血瘀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房颤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
二、房颤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研究 |
三、房颤的危害 |
四、房颤的治疗 |
第二节 心房颤动的中医学认识及辨证论治 |
一、心房颤动的病因病机 |
二、心房颤动的辨证分型及论治 |
三、导管消融术后的中医临床干预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实验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临床资料分析 |
二、临床疗效比较 |
三、安全性评价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逐瘀定悸汤用于导管消融术后治疗的理论基础 |
二、逐瘀定悸汤的有效性分析 |
三、逐瘀定悸汤的安全性 |
四、小结 |
五、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一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中药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调查表 |
发表论文 |
(10)基于非线性理论的阵发性房颤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第一部分 基于非线性理论的阵发性房颤自主神经功能评价 |
一、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资料采集 |
2.2 指标分析 |
2.3 统计学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房颤患者类型 |
2.交感神经介导房颤组与迷走神经介导房颤组年龄、性别构成 |
3.自主神经介导房颤发作前HRV变化 |
4.不同时间点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情况 |
第二部分 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资料来源 |
2.目标疾病 |
3.诊断标准 |
4.纳排标准 |
5.观察指标 |
6.数据分析 |
7.路线图 |
二、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病程、分类及合并病情况 |
3.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
4.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分层分析 |
5.阵发性房颤患者辅助检查与中医证候关系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阵发性房颤患者类型分类 |
2.心率变异性与自主神经调节 |
3.阵发性房颤患者基本情况 |
4.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分析 |
5.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与合并病关系 |
6.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与辅助检查关系 |
7.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8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H型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J]. 宋婷婷,刘丽,付志强,贾红丹,李敏,冯丽丽.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4)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斑点追踪及声学造影评估右室功能预测阵发性房颤发作[D]. 齐东.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D]. 吴艳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毛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8]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D]. 钟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逐瘀定悸方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气滞血瘀型的疗效观察[D]. 张玉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非线性理论的阵发性房颤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 高金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