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差、黄疸、眼球震颤伴意识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疾病社会史视阈下的酒精成瘾危害及社会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饮酒行为更是被社会普遍接受。但由酒精滥用所导致的危害,往往被掩盖和忽视。近年来,酒精成瘾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升高,社会负担日益加重,成为危害社会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本研究从疾病社会史的研究视阈出发,尝试从历史、现代社会和成瘾患者三个方面明确酒精成瘾发生、发展的原因,厘清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寻求防治酒精成瘾疾病的有效社会干预措施,为构建酒精成瘾疾病防治体系提供理论借鉴。通过梳理史料,总结了历代饮酒情况,明确了酒在中国社会的功能,阐述了古代酒政对酒品生产和消费的干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过度饮酒所引起的个人健康、社会治安及国家稳定等问题。酒作为一种凭借物,常能在乱世抚慰人心,让世人排遣烦闷情绪,但因过度饮酒带来的身体损害,常常被世人所忽视。本研究以古代文人为例进行个案研究,再现古代嗜酒、酗酒者的生存境况、社会文化背景,重新解释饮酒行为带来的身体危害,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文人的社交生活,还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嗜酒行为产生的影响。把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与当代现实生活相结合,开展现代社会人群对酒文化及酒精性疾病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国民对酒文化、酒桌文化及饮酒健康问题的认知情况,探究当前社会对过度饮酒和酒精性疾病的态度和观念。结果表明,饮酒是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总体来看男性饮酒率高于女性,饮酒情况受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情况、收入水平及职业被动性的影响,个体或者无固定职业的人相对嗜酒成瘾危险更高。白酒的使用量明显高于其他酒类,多与其较少量即可达到兴奋作用,饮用成本低有关。此外,敬酒、劝酒行为衍生的当代酒桌文化与饮酒风气,受到大部分调查者的反感,存在抵触情绪。劝酒行为背后隐藏的信任与秩序观念影响着当代酒桌应酬,对人们的饮酒、嗜酒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尽管大多数民众能够意识到酒精成瘾造成的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但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过度饮酒的借口。由于错误的饮酒观念及饮酒模式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因此科学传播饮酒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改善民众对酒精成瘾的态度和观念成为酒精成瘾疾病防治的必然选择。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酒精依赖科、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成瘾医学科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田野调查,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了解患者的成瘾故事、疾病体验及治疗经历,观察并记录医生、护士、护工、患者家属及科室其他工作人员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状态等。共招募患者32名,均为男性。当前中国社会情境下酒精成瘾患者的成瘾原因主要包括家庭聚集、工作应酬、情感障碍、风俗习惯、改善睡眠等方面,酒精成瘾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身体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际工作方面。生活忙碌、工作和家庭责任的重负以及丧亲的痛苦,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患者的心境,不断将患者推向借酒发泄的危险境地,疾病进一步加剧了患者内心的苦痛,成瘾给患者一种耻辱感、羞愧感,代表他们社会能力的丧失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患者常感到压抑或者自卑。从“标签论”的角度分析,当人们提及某人酗酒或者酒精成瘾者进入精神病院进行戒酒时,就有可能被当作一桩丑事,并危及患者的自尊、生活及工作。人们会联想他们醉酒的状态以及饮酒表现出来的恶劣行径,表现出厌恶情绪,甚至疏远他们。因此重视饮酒成瘾背后的故事,理解患者的生存境况,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开展医学人文关怀实践对于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实现戒酒目的,具有重要意义。酒精成瘾疾病社会干预措施应该贯穿其预防、治疗、预后的全过程,依赖国家、社会、医院、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本研究基于酒精成瘾疾病社会史研究基础,从国家层面的引导、社会层面的支持、医院层面的照护及学校层面的教育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干预措施对酒精成瘾疾病防治的作用及意义,以期为建立全面系统的酒精成瘾疾病防治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田慧[2](2021)在《镁离子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患者镁离子水平,探讨镁离子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共330例,男性237例,女性93例,低镁患者总数201例。其中乙肝肝硬化211例,低镁患者109例。酒精性肝硬化104例,低镁患者82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15例,低镁患者10例。不同病因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评分,Child-Pugh A组,共77例,低镁患者31例;Child-Pugh B组,共165例,低镁患者102例;Child-Pugh C组,共88例,低镁患者68例。乙肝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评分,Child-Pugh A组,共56例,低镁患者19例;Child-Pugh B组,共100例,低镁患者55例;Child-Pugh C组,共55例,低镁患者35例。酒精性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评分,Child-Pugh A组,共19例,低镁患者11例;Child-Pugh B组,共55例,低镁患者41例;Child-Pugh C组,共30例,低镁患者30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评分,Child-Pugh A组,共2例,低镁患者1例;Child-Pugh B组,共10例,低镁患者6例;Child-Pugh C组,共3例,低镁患者3例。不同病因肝硬化组根据Meld分级标准评分,Meld评分低危组,共226例,低镁患者126例;Meld评分中危组,共56例,低镁患者39例;Meld评分高危组,共48例,低镁患者36例。乙肝肝硬化组根据Meld分级标准评分,Meld评分低危组,共127例,低镁患者52例;Meld评分中危组,共44例,低镁患者29例;Meld评分高危组,共40例,低镁患者28例。酒精性肝硬化根据Meld分级标准评分,Meld评分低危组,共88例,低镁患者67例;Meld评分中危组,共10例,低镁患者9例;Meld评分高危组,共6例,低镁患者6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根据Meld分级标准评分,Meld评分低危组,共11例,低镁患者7例;Meld评分中危组,共2例,低镁患者1例;Meld评分高危组,共2例,低镁患者2例。收集凝血常规中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肝功能中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结果:(1)乙肝肝硬化组、酒精性肝硬化组、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低血镁发生率分别为51.6%、78.8%、66.6%,与乙肝肝硬化组及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比较,酒精性肝硬化组镁离子缺乏较为严重。酒精性肝硬化组与乙肝肝硬化组、乙肝肝硬化组与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血清镁水平都有显着性差异(P<0.05),酒精性肝硬化组与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的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不同病因肝硬化组随着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分值越高,低血镁的发生率及缺乏程度越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乙肝肝硬化组随着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分值越高,低血镁的发生率及缺乏程度越高。乙肝肝硬化组病例中,Child A组与Child B组、Child A组与Child C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B组与Child C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与高危组、低危组与中危组之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与高危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酒精性肝硬化组随着Child-Pugh评分分值越高,低血镁的发生率及缺乏程度越高。Child A组与Child B组、Child B组与Child C组、Child A组与Child C组之间互相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Meld评分与酒精性肝硬化组血清镁无相关性。在酒精性肝硬化组病例中,低危组与高危组、低危组与中危组及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互相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中镁离子与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无相关性(P>0.05)。(7)血清镁与各项肝功能指标相关性。血清镁与血清白蛋白(ALB)呈正相关(P<0.05),血清镁与总胆红素呈负相关(P<0.05)。(8)肝硬化相关并发症中使用利尿剂的肝硬化患者血清镁水平低于不使用利尿剂的患者(P<0.05);有胃肠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血清镁水平低于无胃肠出血的患者(P<0.05)。乳果糖的使用(P=0.665)、感染(P=0.389)、肝性脑病(P=0.929)、腹水(P=0.934)分别与镁离子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1、低镁血症在乙肝肝硬化组、酒精性肝硬化组、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较为常见,酒精性肝硬化组低镁血症较乙肝肝硬化组及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缺乏严重。2、在肝硬化患者中,血清镁离子水平随着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升高而减低,血清镁随着肝硬化严重程度逐渐减低。3、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血清镁离子水平随着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升高而减低,血清镁随着乙肝肝硬化严重程度逐渐减低。4、血清镁离子与白蛋白呈正相关,与总胆红素呈负相关。在肝硬化患者中,总胆红素、白蛋白及镁离子水平及指标可作为评估病情愈后的观察指标。5、血清镁离子与胃肠出血及利尿剂的使用相关。
刘永英[3](2020)在《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及分析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相关临床特征,以更好地对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进行防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2011年至2019年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病例,共133例。制定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调查表,记录患儿的性别、地域、发病时月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主要症状、阳性体征、发病至确诊时间、喂养方式、母亲饮食情况、母亲产次、出生时胎龄、围产期情况、血液检测相关指标、颅内出血部位、有无并发症(脑梗塞、脑积水)情况、致病因素、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等。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占54.14%;喂养方式主要是纯母乳喂养,占56.39%;首发症状以呕吐、发热为主,分别占24.81%、21.05%;主要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占46.62%;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为多,分别占51.88%、51.13%。2.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梗塞的占26.32%,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梗塞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梗塞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存在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正相关,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负相关;再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积水的占24.06%,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积水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多以呕吐、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以纯母乳喂养为主,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2.婴儿期非创伤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为多,继发脑梗塞及继发脑积水与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无关,而与颅内出血部位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易继发脑梗塞,脑室内出血易继发脑积水。
付玲玲[4](2018)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合并眼功能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20例,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行斜视度、肌张力及眼运动功能检查。通过SPR手术前后各组数据的分析,观察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眼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1)SPR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SPR术后6个月较术后2周,患儿下肢肌张力无明显改变。(2)SPR术后20例伴斜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中,斜视度改善者为6例(30%),无变化者14例(70%)。SPR术后斜视度有变化的6例患儿,术前斜视角平均值32.5度,术后半年斜视角平均值14.83度。(3)SPR术后6个月伴斜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平滑追踪眼动(SPEM)相关系数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SPR术可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2)SPR术可以使部分伴斜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斜视度数减小。(3)痉挛型脑瘫患儿眼运动功能的改善可能与SPR术相关。(4)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支持“外周-皮层-外周”理论。
汤景清[5](2018)在《袁青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小儿脑病的属性偏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统计软件的普及,医学统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基于SPSS、STATA等统计软件进行的大样本临床案例分析日渐增多。进入新时期后,中医的现代化要求中医进行“精准化”和“标准化”的规范,多年以来,中医更多以经验的形式传承,其标准的不统一是其在新时期受到诟病的最大原因,但要有标准的统一,首先需要进行理论的统一,而理论的统一,即是建立在个人经验的精确总结上的。因此,中医对经验传承的研究也由个案向大数据、深挖掘的方向发展。形式概念分析(Formal Context Analysis,FCA)由德国Wille教授于1982年首先提出,它是以建立形式背景(Formal Context)来构建概念格,从中进行知识发现的工具。对于简单的偏序关系,可以运用Hasse图来表示其中的概念关系,但在一个元素及二元关系较多的形式背景中,Hasse图中可能出现较多的交叉连线,使得图形较为复杂,整个概念格不够明晰,对数据较为庞杂的形式背景概念格进行知识发现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形式背景的基础上,燕山大学的洪文学教授及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序的结构图,在构建偏序结构图时,遵循了自然认知过程的规律,即是由最大共有属性到共有属性再到独有属性这个过程。结构图中不存在任何交叉,使得基于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更为简洁明了。通过对偏序结构图进行知识发现,可以深入探寻其内部的规律。洪文学教授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带领的伤寒论研究团队合作,初次尝试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中医的诊断、中药配伍等中医药研究中,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方法,两个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对《伤寒论》方药配伍、六经辨证的知识发现,并在运用偏序结构图理论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进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尝试对“精准化中医”进行探讨。小儿脑病指的是由于发育时期脑部器质性或功能性受损而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过程落后、停滞的一系列病症。小儿脑病在西医中包括儿童的精神疾病、中枢神经病变和心理疾病,例如癫痫、先天性脑发育不良、自闭症、神经发育障碍等。对于一些常见的儿童脑病,西医已有较为统一的诊断标准。本文中涉及到的疾病包括西医诊断中的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言语技能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全面发育障碍、脑性瘫痪和癫痫。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传统中医无“脑病”的概念,但对脑系病证多有描述,对于不同的病证,古籍描述不一,多将脑系疾病归于心、肝、脾、肾受邪或不足。“靳三针”作为中国十大针灸流派之一,其创始人靳瑞教授及流派传人有一套独特的临床证治经验,以“三针”为一个固定的穴组,通过不同的配合模式来治疗疾病。袁青教授继承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发展了靳三针的“调神针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专用于调神、定神的针法,其疗效得到充分的证明,并在临床中广泛受到患者好评。尤其在治疗小儿脑病方面,袁青教授对调神针法的运用更是有独到的见解。本文意图将偏序结构图与袁青教授的临床经验相结合,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展示袁青教授的临床经验。本文将运用偏序结构图对袁青教授的292例小儿脑病病例进行知识发现,结合案例来探析袁青教授运用调神针法的取穴特色,来对袁青教授的针法经验进行尽量全面、客观的对比和总结,来为中医的“精准化”和“标准化”做一点基础的工作。方法:本文在运用偏序结构图方法,对纳入和筛选后的292例小儿脑病患者进行病-症和病-穴的偏序结构图的生成和知识发现。临床数据来源于袁青工作室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的小儿脑病病历。在录入的病例中,儿童年龄分布为018岁,平均为(4.10±2.76)岁,年龄中位数为3;儿童性别比为男:女=229:63。纳入标准:A.以智力、语言、运动或精神发育异常为主诉前来就诊,符合脑病其他病理表现,同时排除由于非脑部病变造成的异常。B.以下四条满足任意一条:(1)有明确的脑损伤或脑病病史,包括宫内窘迫、脑积水、高胆红素脑病、新生儿窒息、脑外伤、颅内感染、癫痫及严重的高热惊厥等病史。(2)实验室检查异常:脑电图示异常放电;CT/MRI检查示脑实质受损、脑沟增宽、脑室增大、脑发育不全或脱髓鞘改变等病变;染色体检查示有病理意义的异常。(3)智力测试、儿童社会适应性测试、儿童发育量表等相关量表得分低于正常儿童。(4)已在正规公立医疗机构中确诊某种脑病诊断。A、B两点同时满足方可纳入。排除标准:A.主诉及症状与脑病诊断不符。B.合并其他部位的病变,无法确认相关症状是否由脑病造成。C.病历书写不规范,病史、诊断或治疗方案不明确的。A、B、C三点满足任意一点即排除。病因分类标准:按照是否有脑部实质性损伤分为有脑损伤和无脑损伤两类。(1)有明确的脑损伤病史。(2)有脑部实验室检查异常。满足(1)(2)中任意一条归为有脑损伤的类别,(1)(2)均不满足的归位无脑损伤的类别。诊断分类标准:根据国内公认的西医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分类,分类后共有8个疾病: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言语技能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全面发育障碍、脑性瘫痪和癫痫。偏序结构图的生成和知识发现过程:形式背景使用EXCEL表格的形式来展现,形式背景内容主要包括病-症、病-穴组及病-配穴三个方面,后两个总称为病-穴。三种类型的形式表格均以病名为对象,以症状和取穴为属性。每行代表一个就诊患者,每列代表一种属性(症状或取穴),当一个患者具有某种属性时,则以阿拉伯数字“1”标记,如无该属性则为空白。做好的形式表格通过洪文学教授团队的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为层次和节点,其二为支线,其三为集群。读图遵循偏序结构图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分层阅览。所处层次越高的共有属性则所包含的对象范围越大,每一条支线代表的是一类相同的选穴方案,集群则反映的是形式背景中的主要模式分类。结果:进行总体的病-症、病-穴偏序结构图分析和根据病因、诊断分类的病-症、病-穴偏序结构图分析后发现,在治疗小儿脑病时,最常用、最基础的四个穴组为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颞三针,即为袁青教授所说“头四项”。以“头四项”为参考限定前四位,按照选用的重视程度(患儿由多到少)来决定其联合模式:在总体中,联合模式为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颞三针;在存在器质性脑损伤的脑病患儿中,联合模式为脑三针-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在无器质性脑损伤的脑病患儿中,联合模式为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定神针。具体到各疾病诊断中:自闭症的联合模式为四神针-脑三针-定神针-智三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联合模式为定神针-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联合模式为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颞三针;言语技能发育障碍患儿的联合模式为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手智针;精神发育迟滞的联合模式为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全面发育障碍的联合模式为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脑性瘫痪的联合模式为脑三针-颞三针-四神针-智三针;癫痫的联合模式为四神针-智三针-定神针-脑三针。在配穴的选用上,选用最广泛的配穴为合谷,而在大部分时候,合谷、太冲配合使用,是为“开四关”,除自闭症外,开四关在各组分类中均为常用的配穴方法;同时,在精神、情志和社交等方面的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听宫则为最常用的配穴。结论:通过观察联合模式的穴位选用可以看出,“头四项”在袁青教授的临床运用过程中时为“头三项”,四神针、脑三针和智三针这三个穴组无论在何种分类中都稳固地出现,可以认为是袁青教授在治疗小儿脑病时的“第一梯队”穴组;而颞三针、定神针则根据情况的不同来互相替换应用,为“第二梯队”。而通过观察联合模式的排序,可以发现袁青教授在治疗不同疾病时重视的方面:对脑病的整体治疗原则为通调头部经气为主,配合改善相应功能。针对不同的疾病,以行为能力症状为主的则以改善功能为主,调神为辅;以情志表现为主的,则以调神为主,功能提高为辅。二者配合使用,共同治疗脑病。通过对小儿脑病病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袁青教授临床证治最大的特色即为“调神”,这一特色来自靳瑞教授靳三针的调神针法,也保留着其大部分的精华,同时也在这一基础上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和经验,形成了一个继承于靳三针调神针法而又包含了个人独特特色的“调神针法”。创新点:偏序结构图是一种新兴的非量化处理数据的方法,应用范围有待扩展。创建偏序结构图这一方法的洪文学教授带领的团队已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伤寒教研室合作,将其运用于《伤寒论》的药证分析等方面,也为李赛美教授的经验传承作了大量的工作。在针灸方面,仅有几篇于偏序结构图处理针灸取穴可行性及相关程序的文章。具体到一个针灸流派或针灸医师的经验传承上,本文尚属一个新的尝试。另一方面,靳三针是中国十大针灸流派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多篇临床文献的证实,尤其在治疗小儿脑病上,靳三针的效果得到了全国公认,在2006年被国家定为“小儿脑瘫适宜治疗技术”。已有不少文章从个体医案的角度对靳三针传人的临床特色作了论述,但暂未有以偏序结构图这一方法从大样本的角度去总结靳三针传人的经验,本文也是首次从这一角度来总结靳三针传人的临床经验。
林镜(Lam Geng)[6](2018)在《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的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的条文分析及历代文献收集整理,揭示加减复脉诸方的应用规律,并对其现代方证作出归纳和提炼,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温病条辨》经典条文采用文义解读,对比分析法,参考《吴鞠通医案》及《临证指南医案》的临床案例,归纳初步的经典方证;另一方面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归类,分为方论类医论类文献、药理及实验研究类文献、医案类文献及临床观察类文献,根据不同的文献类型和特点选取不同方法提取相关信息。其中前两类文献主要采用文义解读,对比分析法,后两类文献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分别对原条文、古代,国内应用加减复脉诸方的经验从疾病谱-适应人群体质特征-典型指征三方面进行归纳。通过以上结论的横向对比,进行补充和取舍,归纳出更为完善,临床指导意义更明确及表述更规范的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结果:对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从典型指征、体质状态和疾病谱三方面做如下表述:1.典型指征加减复脉诸方方证归纳如下:基本状况:体消瘦、皮肤干、神昏倦怠乏力、烦躁不寐、口渴咽干;次要表现:或面红身热、或手足心热、或心悸汗出、或食欲不振、大便一般偏干结;舌脉:绛红舌,少/无苔,干燥少津;脉弦细数;变证:若见汗出不止、脉散欲脱,用救逆汤;若见肢体痉挛或震颤抽搐,酌加三甲;若见肢体痉挛或震颤抽搐时,且有神昏欲脱,用加味大定风珠。视情况而定,亦可先去复脉剂,先用龙牡救脱,必要时参附亦可用。以上各项具备越多,诊断价值越高。2.体质状态该体质无明显男女区别,年龄分布偏向老幼两端皆有,体型消瘦或枯瘦,贫血貌,无热象时面色黯、黄白皆有,有热象时则面红或颧红,色红程度因热象而定,因血容量不足,体液亏少,常见面部唇舌干萎、眼睛凹陷、鼻干齿燥,皮肤干燥无光泽,精神常常表现出倦怠昏沉却烦躁失眠的矛盾状态,肌肉瘦薄拘急,常表现出痉挛,时而抽动状态、偶见手指蠕动或肌肉跳动,或兼有口渴咽干、眩晕乏力、心悸咳喘、食欲不振、腰腿酸软、耳鸣失语、大便干结等表现,脉细数而弦紧,舌红少苔少津。3.疾病谱1)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氏病、失眠、头痛、三叉神经痛、老年性舞蹈病、风湿性舞蹈病等;2)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房颤等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高血压、中风及后遗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等;3)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多动症、多动秽语综合征、夜惊症、癔病性昏厥、癔病性抽搐、产褥期抑郁、精神性阳痿等;4)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甲状腺肿伴甲亢、甲亢、糖尿病等;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流行性乙脑后遗症、流行乙脑、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等;6)消化系统疾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腹水、肝昏迷、舌萎缩、腹泻等;7)皮肤及皮下组织病:荨麻疹、红皮病、剥脱性皮炎、老年瘙痒症等;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结石性肾盂肾炎,月经稀少及闭经等;9)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扩张伴咯血、肺炎、哮喘性支气管肺炎等;10)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疾病:产后子痫、产前子痫;11)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不可归类疾病:多汗症、局限性多汗症、眩晕、不明原因抽搐等;
栾佐[7](2015)在《细胞移植治疗小儿严重脑损伤及神经残疾专家共识》文中指出一、概述小儿严重脑损伤及神经残疾是指一系列由多种原因引发的、常规方法很难获得疗效的重度脑损伤及其后遗症,大致分为中-重度围产期脑损伤、中-重度急性缺氧(缺血)脑损伤、中-重度中枢神经残疾、难治性自身免疫相关性脑病及代谢性脑病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发病率为3‰5‰,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率为10﹪17﹪,
徐晨峰[8](2015)在《范亚兰教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挖掘中医与西医学理论中对眩晕的认识、诊断和治疗,归结范亚兰教授在I临床上治疗眩晕经验。采用古今相关文献梳理的方法,进行中医与西医对眩晕的理论综述。并以从师一年在急诊和综合内科门诊的临床病案进行分析,观察眩晕在临床上的表现,归结范亚兰教授治疗眩晕的思路与特色。本文分成二部份,第一部份文献综述,,搜阅了历代中医对眩晕的医学文献相关资料,整理眩晕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常用方药,并整理西医指导下急诊医学对眩晕的诊断流程和常见疾病的认识与治疗。第二部份侧重归纳范亚兰教授在急诊和综合内科门诊临床治疗眩晕经验,总结出临床治疗原则和辨证分型、遣方用药,并佐以病案举例分析讨论。最后结论部份,为笔者在前两部份基础上,结合跟师体会所做之全文总结。眩晕在现今西医学按病变的解剖部位是否为前庭系统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又分为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表现为头昏眼花,无旋转感,或轻度站立不稳,属头晕范畴。而眩晕在现今的《中医内科学》[1]定义:“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中医眩晕所研究的范畴是以眩或晕或眩晕并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内容涵盖了西医学中系统性眩晕和以头晕为主症的非系统性眩晕。近代以来,众多医家对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整理出风、火、痰、虚、瘀导致眩晕,风、火、痰、瘀为眩晕之标、虚为眩晕之本。临床常见虚实夹杂,所以要注重四诊合参、标本兼治。此外,古代中医认为外感内伤皆可致眩,且因应21世纪,社会压力大,信息发达,耗散精神较多,临床偶见惊恐、忧郁等精神病患者,常有眩晕、心悸等症状,因此在综述中将阐述外感及神识致眩。范亚兰教授从事急诊和综合内科门诊临床,以中西医结合为其特点,在诊治眩晕上,以“视物旋转”与否可简单区分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经由患者的诱发病因、既往病史、伴随症状和床旁检查(Dix-Hallpike位置试验、自发性眼球震颤、前庭一眼球反射(Vestibular-ocular reflex, VOR)检查、眼球运动等),导师将眩晕分成眩晕急性发作期和眩晕缓解期。眩晕急性发作期以西医指导的急诊流程有其重要意义,像有明显神经症状、严重听力下降、老年或血管病史患者要开辅助检查(心电图、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头颅计算器x射线断层扫瞄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等),如果有发热、感染者要作生化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以确保诊断正确,病患无生命死亡之忧。在治疗上,急则治其标,先以挽救生命和减缓症状为第一要务,急诊常中西药合用治疗,以力挽急重之病势,中药以天麻素、丹参酮、舒血宁和一些中成药为主。眩晕缓解期则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导师常以“健运中州复升降,调畅肝胆祛滞郁”为其治疗眩晕特色。临症再依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息风、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此外,针对精神疾病的眩晕患者,导师常以重镇安神、调和阴阳之法调神施治。临床辨证分型,主要分成七证型:(1)肝郁脾虚证(2)痰湿中阻证(3)肝阳上亢证(4)肝肾不足证(5)气血亏虚证(6)气滞血瘀证(7)阴阳失调证。各证型多互见,常虚实夹杂,需辨证清楚。导师以中药调整五脏六腑,增强体质,临床不拘于某一证型,常在基础方上作临症加减用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总体不外乎“风火相熄、燥湿调停、水火共济”,达到整体平衡,则眩晕症状自然会好转。
赵慧[9](2014)在《张仲景痰饮眩晕辨治规律及现代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眩晕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着丰富的眩晕辨治内容,并首次阐释了“痰饮致眩”理论,为后世确立了痰饮眩晕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现代医家多在其基础上进行发挥运用,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意在系统地总结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的规律,并分析现代医家运用其辨治思想治疗痰饮眩晕之现状,从而对痰饮眩晕的临床辨治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古代中医对于眩晕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认识过程,分析张仲景“痰饮眩晕”理论在眩晕辨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治眩晕的31条条文、14首方剂为背景,概括叙述其对眩晕辨治的认识,并由此探讨痰饮眩晕的辨治在其整个眩晕辨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方药三个方面对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有:病机本虚标实、痰饮多挟风寒热;治疗上重视中焦脾胃的运化作用;根据发病诱因辨治痰饮眩晕;遣方用药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谨慎运用汗、下法等。本文的第三部分,笔者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现代中医辨治痰饮眩晕的文献数据库,并依据其数据,从西医诊断、辨证分型、眩晕症状、方药运用等方面分析了现代医家对于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规律的运用情况,总结了张仲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真武汤、五苓散四方在治疗痰饮眩晕中的运用特点。文章的最后,笔者列举了现代医家辨治痰饮眩晕的经验总结,进一步为痰饮眩晕的临床辨治实践提供依据。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了“痰饮致眩”理论,并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对痰饮眩晕辨治进行阐释,内容丰富翔实,为眩晕的辨治开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代医家在仲景“痰饮致眩”理论上多予以发挥,使其更符合现代痰饮眩晕的临床实践特点。
李利红[10](2014)在《国人肝性脊髓病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根据目前国内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近5年来国内较大样本的该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来归纳总结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特征、最新病理生理研究进展、治疗现状及预后,使我们对该病有进一步的认识,降低误诊漏诊率,并寻找目前该病的争议点及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收集我国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国内公开发表的病例报告,对这些病例报告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最后总结出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特点,同时找出目前该病争议点及新的治疗方法。研究结果:共检索到有效病例报告52篇,病例84例,其中男性77例(91.67%),女性7例(8.33%),年龄17-69岁。病因中前三位是乙肝肝硬化57例(67.86%),酒精性肝硬化10例(11.91%)和丙肝肝硬化6例(7.14%),经内科治疗后好转15例(20.27%),无效31例(41.89%),加重12例(16.22%),死亡11例(14.86%),未说明5例(6.76%);肝移植10例,好转8例。研究结论:肝性脊髓病主要好发于男性,病因中绝大多数为肝硬化,其中国内以乙肝肝硬化为主。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除了氨的毒性、神经营养缺乏及脊髓细胞免疫损伤等外,还有血流动力学因素及锰的毒性等。HM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瘫痪。病理生理改变为皮质脊髓束的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还有大脑皮层出现Alzheimer Ⅱ型细胞和海绵状变性,其诊断无统一的金标准,需除外其它导致脊髓损害的疾病。内科治疗无明显作用,肝移植是目前比较认可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报道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有血浆置换联合灌流、胎儿肝干细胞移植、血管内介入治疗及中医疗法等。本病多数预后不良,最终导致截瘫甚至死亡。
二、纳差、黄疸、眼球震颤伴意识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差、黄疸、眼球震颤伴意识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疾病社会史视阈下的酒精成瘾危害及社会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疾病社会史研究视阈的引入 |
(一) 疾病社会史研究概述 |
(二) 酒精成瘾疾病社会史研究尝试 |
二、酒精成瘾疾病研究进展 |
(一) 中医学对酒精成瘾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酒精成瘾的认识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疾病社会史研究方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田野调查法 |
(五) 半结构化访谈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部分 古代饮酒风气与嗜酒危害的历史考察 |
一、历代饮酒情况概述 |
(一) 夏商周时期 |
(二) 秦汉时期 |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四) 唐宋时期 |
(五) 金元时期 |
(六) 明清时期 |
二、古代酒的功能 |
(一) 宗庙祭祀 |
(二) 人际交往 |
(三) 情感表达 |
(四) 经济效益 |
(五) 药用价值 |
三、古代酒政 |
(一) 禁酒 |
(二) 榷酒 |
(三) 税酒 |
四、文人嗜酒现象及危害的个案分析 |
(一) 魏晋风度与刘伶醉酒 |
(二) 田园诗人与饮者陶渊明 |
(三) 人生得意与酒仙李白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酒文化与饮酒健康问题的现代社会认知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一) 一般情况调查 |
(二) 饮酒情况调查 |
(三) 酒文化认知情况调查 |
(四) 饮酒健康问题调查 |
二、调查实施 |
(一) 问卷预调查 |
(二) 问卷发放 |
(三) 数据录入 |
(四) 统计分析 |
三、结果分析 |
(一) 受访者基本信息 |
(二) 饮酒情况分析 |
(三) 饮酒文化及健康问题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酒精成瘾疾病田野调查研究 |
一、方案设计 |
(一) 调查形式 |
(二) 受访对象 |
(三) 情况说明 |
二、基本信息 |
(一) 受访者基本信息 |
(二) 访谈概况 |
三、结果分析 |
(一) 成瘾原因的自我分析 |
(二) 酒精成瘾的负面影响 |
(三) 承认与否认成瘾的矛盾心理 |
(四) 住院期间的治疗与照护 |
(五) 病历书写差异对比 |
(六) 院外戒酒康复与关怀 |
四、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疾病社会史视阈下的酒精成瘾疾病认知 |
(一) 嗜酒行为的文化解释 |
(二) 酒桌文化与劝酒内涵 |
(三) 疾病态度与健康观念 |
二、酒精成瘾防治中的社会干预策略 |
(一) 国家层面的引导 |
(二) 社会层面的支持 |
(三) 医院层面的照护 |
(四) 学校层面的教育 |
三、酒精成瘾疾病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
(一) 酒精成瘾研究与多学科交叉应用 |
(二) 田野调查在酒精成瘾疾病史研究的新实践 |
(三) 叙事医学实践对酒精成瘾防治的现实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酒文化及酒病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受访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2)镁离子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标本收集 |
2 方法 |
2.1 实验方法 |
2.2 统计学检测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镁离子生理特点及与肝硬化的关系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颅内出血的概况 |
1.2 颅内出血的分型 |
1.3 颅内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
1.4 颅内出血的病因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性别构成 |
3.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发病时的月龄分布 |
3.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患儿的喂养方式 |
3.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
3.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
3.6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分布情况 |
3.7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的情况分析 |
3.8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的情况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男女构成比 |
4.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
4.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
4.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 |
4.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不足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脑瘫的中医认识概况 |
1 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概念 |
2 病因学 |
3 病理 |
4 诊断 |
5 常见合并症 |
6 治疗 |
综述三 脑性瘫痪伴发眼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1 脑性瘫痪伴发眼功能障碍的常见类型 |
2 脑性瘫痪伴发眼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及机制 |
3 脑性瘫痪伴发眼功能障碍的治疗 |
第二部分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的选择 |
2 病例来源 |
3 常规腰段SPR手术操作 |
4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基本病例资料 |
2 肌张力检查结果 |
3 斜视度检查结果 |
4 眼运动功能检查结果 |
讨论 |
1 斜视与眼运动功能 |
2 脑性瘫痪与眼功能障碍 |
3 痉挛与斜视 |
4 SPR与眼功能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袁青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小儿脑病的属性偏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梳理 |
第一节 偏序结构图理论及其在中医中的运用 |
一、偏序关系 |
二、形式背景 |
三、偏序结构图 |
第二节 小儿脑病 |
一、西医对小儿脑病的认识 |
二、中医里的小儿脑病 |
第三节 靳三针及调神针法概述 |
一、靳三针简介 |
二、袁青教授与靳三针调神针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与数据分析 |
第一节 袁青教授取穴规律知识发现 |
一、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
二、全体小儿脑病的偏序图分析 |
三、存在器质性脑损伤的偏序图分析 |
四、不存在器质性脑损伤的偏序图分析 |
五、自闭症的偏序图分析 |
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偏序图分析 |
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偏序图分析 |
八、言语技能发育障碍的偏序图分析 |
九、精神发育迟滞的偏序图分析 |
十、全面发育障碍的偏序图分析 |
十一、脑性瘫痪的偏序图分析 |
十二、癫痫的偏序图分析 |
第二节 袁青教授取穴经验总结 |
一、穴组搭配经验 |
二、配穴经验 |
三、特色总结 |
四、病案一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放大并裁剪后的部分文中附图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的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学说 |
1. 方证的源流与内涵 |
1.1 “方证相应”的源流 |
1.2 “方证”及“方证相应”的概念与内涵 |
1.3 “方证相应”与传统辩证模式的区别 |
2. 黄煌教授的“方-病-人”思维模式 |
2.1 “方-病-人”思维模式的内容 |
2.2 “方-病-人”思维模式下的研究思路 |
2.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部分: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选定范围 |
1. 加减复脉汤的源流简介 |
2. 加减复脉汤的方药组成版本 |
2.1 何廉臣版本 |
2.2 吴鞠通版本 |
第三部分 理论研究 |
1.《温病条辨》条文探析 |
1.1 “复脉”相关字词之释义 |
1.2 加减复脉汤与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 |
1.3 救逆汤与一甲复脉汤 |
1.4 二甲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 |
1.5 大定风珠及方后加减 |
1.6 鉴别用方准则与禁忌症 |
1.7 妇儿病的相关应用 |
1.8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药量比较 |
2. 《吴鞠通医案》分析 |
2.1 复脉类案例分析 |
2.2 定风珠案例分析 |
3. 《临证指南医案》分析与吴鞠通运用复脉汤之异同 |
3.1 叶天士选用复脉汤的指征 |
3.2 叶氏化裁运用复脉汤规律 |
3.3 相关条文建立对方证的缺漏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资料收集 |
1.2 资料整理 |
1.3 资料统计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观察类文献研究 |
2.2 医案类文献研究 |
2.3 方论医论类文献研究 |
2.4 药理实验类文献研究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探讨 |
2.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相关问题探讨 |
2.1 加减复脉汤是否要去大枣? |
2.2 龟板鳖甲是否可用于虚弱之证? |
2.3 大定风珠滞腻腥秽如何处理? |
2.4 大定风珠防治脱证探讨? |
3. 炙甘草汤到加减复脉汤类方的变化 |
3.1 病机 |
3.2 主症/经典症状 |
3.3 舌脉 |
3.4 方药组成 |
第六部分: 结论 |
1.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 |
1.1 典型指征 |
1.2 体质状态 |
1.3 疾病谱 |
1.4 禁忌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细胞移植治疗小儿严重脑损伤及神经残疾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移植细胞的种类 |
三、移植细胞的生物学标准 |
(一) NS/PC |
1. 呈悬浮球状生长, 球边缘有毛刺状突起; |
2. 增殖稳定, 群体倍增时间3 ~ 4 d; |
3. 核型稳定、STR不发生改变; |
4. nestin强阳性表达; |
5. 体外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
(二) MSC |
1. MSC可贴附塑料生长; |
3. 具备成骨、成软骨和成脂分化能力。 |
(三) MNC |
(四) 成髓鞘细胞 |
四、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实施条件 |
(一) 医院等级 |
(二) 人员资质 |
1. 实施治疗的专业人员须具有儿科或神经外科医师资质以及细胞移植的业务培训; |
2. 实施治疗的负责人须具有相关专业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 |
(三) 技术论证 |
(四) 实验室设施和条件 |
1. 万级净化实验室; |
五、细胞移植对象 |
(一) 病种选择 |
3. 小儿难治性中枢神经残疾:包括脑性瘫痪、智力发育障碍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等。 |
4. 小儿自身免疫相关性脑病 |
5. 小儿遗传代谢性脑病 |
(二) 细胞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 |
3. 细胞准备 |
六、移植途径和时间窗选择 |
1. 小儿急性脑损伤 |
2. 小儿脑损伤后遗症及其他中枢神经残疾 |
3. 小儿自身免疫性脑病和遗传代谢性脑病 |
七、移植方案 |
(一) 急性脑损伤 |
(二) 脑损伤后遗症及其他中枢神经残疾 |
(三) 自身免疫性脑病及代谢性脑病 |
(四) 移植细胞数量:不同途径下移植细胞数量推荐如下[17-18, 20-22, 25-26, 38, 51-54] |
1. 脑实质途径:推荐NS/PC、OPC、MSC, 细胞数106, 容积不超过200 μl; |
2. 侧脑室途径:推荐NS/PC、OPC、MSC, 细胞数 (6 ~ 10) × 106, 容积不超过500 μl; |
3. 腰椎穿刺途径:推荐NS/PC或MSC, 细胞数 (6 ~ 10) × 106, 容积不超过2 ml; |
4. 动脉途径:推荐MSC或MNC, MSC 6 × 106/kg, MNC不低于1.0 × 108, 容积10 ~ 20 ml; |
5. 静脉途径:推荐MSC或MNC, MSC 6 × 106/kg, MNC不低于1.0 × 108, 容积10 ~ 20 ml; |
7. 自体CD34+细胞分选HSCT:CD34+细胞数≥2×106/kg;CD3+T细胞数≥104/kg (较前降低3个对数级) ; |
(五) 抗免疫排斥药物 |
八、细胞移植安全性评价 |
(一) 细胞安全 |
(二) 移植不良事件监测与评估 |
九、术后随访与疗效判断 |
十、细胞移植治疗小儿严重脑损伤及神经残疾临床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
(一) 多中心系统研究 |
(二) 探究不同干/ 祖细胞移植治疗小儿严重脑损伤及神经残疾的细胞替代效应和细胞旁分泌因子效应 |
(三) 细胞移植的脑内微环境调控 |
(四) 干细胞移植治疗安全性尤其是远期安全性 |
(五) 加强细胞技术研究是提高细胞替代和细胞因子效应的方向 |
(六) 多胚层、多功能细胞联合应用是未来治疗研究的方向 |
(8)范亚兰教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眩晕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古代文献综述 |
1. 眩晕的病名及定义 |
2. 眩晕中医病因、病机文献综述 |
2.1 因风致眩证治 |
2.2 因火致眩证治 |
2.3 痰湿致眩证治 |
2.4 因虚致眩证治 |
2.5 瘀血致眩证治 |
2.6 外感致眩证治 |
2.7 神识致眩证治 |
3. 古今名中医治疗眩晕临证名方整理 |
综述二 眩晕在急诊的诊断流程、治疗与常见疾病各论 |
1. 眩晕的概念与诊断 |
1.1 眩晕的概念 |
1.2 眩晕病史的询问 |
1.3 对眩晕患者的检查 |
2. 眩晕的主要病因 |
3. 眩晕诊断流程 |
4. 眩晕的治疗 |
5. 常见眩晕的疾病各论 |
5.1 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迷路炎 |
5.2 常见的前庭中枢性眩晕:TIA眩晕、偏头痛性眩晕、脑干/小脑病变 |
5.3 常见的非系统性眩晕: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心理障碍性、药源性 |
5.4 老年人常见的眩晕特点 |
第二部分 范亚兰教授辨治眩晕临床经验 |
1. 眩晕急性发作期 |
1.1 临床表现 |
1.2 治疗原则 |
1.3 范亚兰教授治疗眩晕急性发作期用药经验 |
1.4 范亚兰教授治疗眩晕急性发作期病案分析 |
2. 眩晕缓解期 |
2.1 临床表现 |
2.2 治疗原则 |
2.3 范亚兰教授治疗眩晕缓解期用药经验 |
2.4 范亚兰教授治疗眩晕缓解期辨证分型与病案分析 |
讨论 |
1. 眩晕、头昏、头晕、晕厥之区别 |
2. 眩晕的中医脉象讨论 |
3. 眩晕患者的既往病史在中医与西医学讨论 |
4. 眩晕的辨证分型与治疗-中医与西医学讨论 |
4.1 现代辅助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讨论 |
4.2 现代眩晕疾病病名与中医证型对应讨论 |
4.3 现代眩晕疾病中西药治疗比较讨论 |
5. 中药在急诊治疗眩晕-天麻素、丹参酮与舒血宁 |
5.1 天麻素治疗眩晕 |
5.2 丹参酮治疗眩晕 |
5.3 舒血宁治疗眩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张仲景痰饮眩晕辨治规律及现代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中医辨治眩晕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眩晕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眩晕辨治源流析 |
1 眩晕病名考辨 |
2 古代中医辨治眩晕 |
2.1 因风致眩证治 |
2.2 痰饮致眩证治 |
2.3 因火致眩证治 |
2.4 瘀血致眩证治 |
2.5 因虚致眩证治 |
2.6 小结 |
3 张仲景辨治眩晕概况 |
3.1 病机本虚标实,以痰饮实邪为主 |
3.2 病位在于脑窍,与五脏关系密切 |
3.3 涉及多种病证,尤以少阳病为主 |
3.4 治法变化多端,汗、下、针法并用 |
3.5 根据妇人孕、产的生理特点辨治妇人眩晕 |
3.6 小结 |
第二部分 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的规律研究 |
1 病因病机——“痰饮致眩”理论 |
1.1 关于痰饮病机的探讨 |
1.2 “痰饮致眩”的理论渊源 |
1.3 《伤寒杂病论》中痰饮眩晕的病因病机 |
2 治法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3 辨证方药 |
3.1 组方分析 |
3.2 用药分析 |
4 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的特点分析 |
4.1 病机为本虚标实,可挟风、寒、热 |
4.2 重视中焦脾胃的运化作用 |
4.3 根据发病诱因辨治痰饮眩晕 |
4.4 遣方用药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原则 |
4.5 痰饮眩晕可用汗法或下法,但用药宜谨慎 |
第三部分 现代医家对痰饮眩晕辨治规律的运用和发展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搜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录入 |
2 文献统计分析 |
2.1 西医诊断分布 |
2.2 证型分布 |
2.3 症状、诱因分布 |
2.4 方剂运用情况 |
2.5 药物运用情况 |
2.6 小结 |
3 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方剂的运用情况 |
3.1 苓桂术甘汤 |
3.2 泽泻汤 |
3.3 真武汤 |
3.4 五苓散 |
3.5 其他 |
3.6 小结 |
4 现代医家对于仲景辨治痰饮眩晕规律的运用 |
4.1 以痰饮致眩为本,病机病因复杂 |
4.2 根据现代疾病特点,巧妙运用经方 |
4.3 根据眩晕证型,合方使用经方 |
4.4 治痰饮常配伍理气、活血之品 |
5 现代医家辨治痰饮眩晕经验举隅 |
5.1 刘渡舟——“痰”“饮”眩晕分而治之 |
5.2 徐景藩——利水渗湿重用泽泻 |
5.3 翟明义——健脾益肾用山药 |
5.4 陈景河——活血化瘀防止痰饮重生 |
5.5 陈治恒——辛开苦泄化中焦痰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国人肝性脊髓病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步骤 |
3、研究结果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结果 |
4、讨论 |
5、小结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创新 |
4.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纳差、黄疸、眼球震颤伴意识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疾病社会史视阈下的酒精成瘾危害及社会干预研究[D]. 王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镁离子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田慧. 吉首大学, 2021
- [3]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D]. 刘永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D]. 付玲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7)
- [5]袁青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小儿脑病的属性偏序研究[D]. 汤景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基于“方-病-人”思维模式的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方证研究[D]. 林镜(Lam Geng).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7]细胞移植治疗小儿严重脑损伤及神经残疾专家共识[J]. 栾佐.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5(04)
- [8]范亚兰教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总结[D]. 徐晨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9]张仲景痰饮眩晕辨治规律及现代运用研究[D]. 赵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国人肝性脊髓病临床特点分析[D]. 李利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