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碱假单胞菌的培养及其在处理含四氢呋喃有机废水中的应用

产碱假单胞菌的培养及其在处理含四氢呋喃有机废水中的应用

一、类产碱假单孢菌的培育及其在含四氢呋喃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姚燕来[1](2009)在《四氢呋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文中提出具有广泛用途的四氢呋喃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使用日益扩大,随之进入环境的量日益增多,其溶剂特性和致癌性对于环境生态的损害风险也在日益增加。本论文围绕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THF)的微生物降解这一主题,对THF高效降解菌筛选、培养条件优化、降解基因克隆和利用THF降解菌反应器处理含四氢呋喃废水等多个方面内容开展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四氢呋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通过采集多处环境样品并经一年驯化富集,从混合样品中筛选到1株THF降解红球菌YYL(Rhodococcus sp.YYL)。初步研究表明,该菌株对THF耐受性达到了200mM,远高于报道菌株;THF浓度为20mM的液体培养基中,102h内可降解THF达100%,因此具有进一步研究利用价值。同时分离获得了2株与其伴生的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Bacillusaquimaris。(2)四氢呋喃降解条件优化文献报道THF降解条件基本采用了其它菌株培养方法,因此通过优化,THF降解速率可进一步提高。采用Plackett-Burman和响应曲面实验设计方法,筛选出了对Rhodococcussp.YYL生长和THF降解具有显着促进作用的三种微量元素,优化了THF降解无机盐培养基中主要组分的浓度。最终获得了最佳THF降解培养基组成为:NH4Cl 1.80g/L,K2HPO4·3H2O 0.81g/L,酵母膏0.06g/L,MgSO4·7H2O 0.40g/L,ZnSO4·7H2O 0.006g/L,FeSO4·7H2O 0.024g/L,初始pH 8.26。经优化后Rhodococcus sp.YYL的生长速率和THF降解速率较第一个报道的THF降解红球菌高5倍左右,提高到了0.0892h-1 and 137.60 mg THF·h-1·g干重,而且优化后培养基在组成上也更加简单,因此更具实际应用于THF废水处理的可行性。(3)THF降解单加氧酶基因簇克隆红球菌是第一个报道能够降解THF的微生物菌株,目前还没有相关降解基因的报道。本文根据报道的Pseudonocardia sp.K1中THF降解单加氧酶基因序列,采用COnsensus-DEgenerate Hybrid oligonucleotide Primer(CODEHOP)PCR和染色体步移法——热不对称交互式PCR完成了A亚基的完整序列扩增。又根据扩增序列和Pseudonocardia sp.K1中THF降解单加氧酶基因簇序列设计了一致性引物,扩增了长为10 255bp的单加氧酶基因簇。开放阅读框分析和Blast比对发现Rhodococcus sp.YYL的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基因簇中基因表达方向和排列顺序均与Pseudonocardia sp.K1一致,而且各亚基的相似性均在94%以上,表明该基因簇在不同菌株之间相对保守;但在单加氧酶与醛脱氢酶基因之间被插入了一个转座酶基因。对各亚基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表明,A亚基可能是一个跨膜蛋白,推测这是难以离体检测到该单加氧酶活性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对该单加氧酶各个亚基氨基酸序列和对应菌株16S rDNA序列进行聚类分析,Rhodococccus sp.YYL和Pseudonocardia sp.K1中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进化距离趋近于0,而两者在分类地位上却相对较远,因此进一步提供了该单加氧酶是可能通过水平转移引起的证据。(4)分离THF降解菌株反应器应用研究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废水中THF浓度大于>160mM时,活性污泥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脱氢酶、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均受到抑制,DGGE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多样性也明显降低,导致污泥处理有机废水的效能降低,在一个周期内,有机碳不能被完全分解。平板计数观察到,随着THF浓度增加,活性污泥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数量显着减少,而THF对放线菌影响较小。在长期接触情况下,10mM THF即可抑制过氧化氢酶、脲酶、脱氢酶、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尤其是脱氢酶,几乎完全被抑制。DGGE研究表明,受THF废水影响的活性污泥生物多样性指数从1.424降低到了0.823。所有毒理实验结果说明THF排放将对活性污泥性能造成非常显着的不利影响,因此THF废水治理应该受到重视。根据文献报道和筛菌结果,目前已知的THF降解菌株较少,而且很多活性污泥中并不存在或者难以驯化获得降解THF的高活性污泥用于THF废水处理。而采用生物强化手段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本文以镇海炼化厂曝气池活性污泥为载体,构建了用于THF降解菌Rhodococcus sp.YYL定植的SBR反应器,研究Rhodococcus sp.YYL在反应器中定植条件结果表明该THF降解菌在反应器内的定植需要共同存在Bacillus cereus和Bacillus aquimaris以帮助或协同其创造良好的共生微生境,这为该降解菌的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Rhodococcussp.YYL成功定植的反应器,经优化后连续进水条件下可高效处理进水浓度为20mM的THF废水,THF去除率达到100%。同时表明Rhodococcus sp.YYL在反应器内的定植,可增加其对pH变化抗性,在pH<5.0的情况下,反应器内Rhodococcus sp.YYL对THF的降解效率短期内不受影响,而纯菌降解THF速率将显着降低。

刘晓玲[2](2008)在《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条件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污泥产生总量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迅速地增加,因此发展经济有效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迫在眉睫。由于污泥中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将这些廉价的有机质转化生产高附加值生物化学品,特别是挥发性脂肪酸不失为污泥资源化的一条新途径。这条新途径不仅可使污泥获得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而且也使得污泥中的有机成分能够得到更好利用。本论文在确立合适底物污泥及最佳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厌氧发酵产酸的pH和底物初始C/N控制策略开展了研究,通过结合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样性分子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发酵产酸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促使乙酸累积的微生物学机理进行了解析,并在检测形成挥发性脂肪酸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的活性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促使不同单酸累积的主要代谢途径。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直接利用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发酵结束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有机质三者的含量均超过67%。有机质转化率较低,导致挥发性短链脂肪酸的产率难以提高。(2)通过考察热-碱、超声波-碱、热-酸和超声波-酸预处理技术对污泥融胞效果的影响,发现两种碱处理方法能够显着改善高固体浓度的污泥有机质融出效率。污泥中有机质和蛋白类物质融出率分别达到60.2%~61.6%和66.8%~67.5%。此外,在热-碱和超声波-碱预处理后,液相中STOC和STN浓度相对于未处理样增加倍数分别为7.62和4.97。两种碱处理技术不仅分解污泥最外层的絮状结构,而且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促使污泥颗粒粒径急剧变小,粒径小于17μm的污泥颗粒占总数50%以上。然而在超声波-酸和热-酸作用下,仅有部分的污泥絮状结构分解,污泥的颗粒粒径变化并不明显。(3)研究了污泥预处理后对厌氧发酵产酸效率的影响。热-碱和超声波-碱预处理后的污泥厌氧发酵生成的总酸分别比未预处理污泥提高59.1%和68.2%,均显着高于两种酸预处理技术。可溶性蛋白质为两种碱处理污泥中VFAs产生的主要来源。此外,分析固相中有机质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发现超声波-碱和热-碱预处理阶段未融出的有机质在随后的厌氧发酵过程并未进一步水解酸化。不同于两种碱处理技术,热-酸和超声波-酸预处理后污泥的脂肪酸产率却低于未处理污泥。综合考虑预处理成本和产酸效率,确定热-碱为最佳的预处理技术。(4)研究了pH对污泥预处理液中可溶性的蛋白质的沉降影响。结果发现,当pH值从12.0调节到3.0时,可溶性蛋白质的浓度在碱性条件下减小比较缓慢,在酸性条件下则转为迅速。此外,在pH值调节过程中沉降下来的大部分蛋白质在厌氧发酵产酸过程中并未被转化形成VFAs。(5)当调控厌氧发酵过程pH在3.0~12.0时,促使液相VFAs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pH的调控改变了厌氧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厌氧发酵过程pH条件不同,优势菌群也不相同。在pH值为12.0时,优势菌为颗粒链菌属(Granulicatella);pH为10.0时则演变为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当发酵过程pH降为7.0和5.0时,梭菌属(Clostridium)却成为优势产酸菌;而pH值为3.0时优势菌则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6)控制厌氧发酵产酸过程pH为10.0时,通过FISH技术检测发现产氢产乙酸菌的数量及其微少,相对丰度仅为总细菌的0.01%。乙酸的累积主要是消化链球菌属通过氨基酸之间的Stickland反应形成的。pH为10.0的条件不仅能够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而且能够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同其它pH值条件下厌氧发酵产酸相比,控制厌氧发酵过程在pH值为10.0,可以显着改善污泥预处理的产酸效率,并维持稳定的酸产量。(7)调控发酵底物的初始C/N可实现不同发酵产酸类型。初始C/N在12~44时,形成的是乙酸型发酵类型;当初始C/N在56~69范围内时,可实现丙酸型发酵类型;而当C/N处于156~256时,则形成丁酸型发酵。不同发酵产酸类型的形成是由优势产酸菌群的改变导致的。C/N值在1269范围内,H2和CO2的增长都较为缓慢,但当C/N值提高到156~256时,二者的产率迅速提高。初始C/N值影响VFAs累积的主要代谢途径。在低C/N值条件下,乙酸的累积主要是通过氨基酸之间的Stickland反应形成,而随着C/N值的增大,导致丙酸和丁酸累积的主要代谢途径转变为糖酵解的丙酮酸途径。

王婧[3](2007)在《利用剩余污泥生物合成PHB的工艺条件探讨》文中认为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简称PHB)是许多微生物合成的胞内碳源储藏性物质。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它不仅具有高分子材料的热塑性,还能以可再生生物资源为基本生产原料,因而倍受关注。活性污泥中的许多细菌都能累积PHB,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合成PHB,是研究PHB生物合成的一个新热点,也为剩余污泥资源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具有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探讨了利用剩余污泥生物合成PHB的工艺条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缺氧+好氧循环”模式驯化活性污泥,考察剩余污泥中兼性菌累积PHB的情况。结果表明在好氧曝气时,添加4.5 g/L乙酸钠为唯一碳源,PHB的累积量最大,可达1318 mg/L,占污泥浓度(MLSS)的质量分数的38.2%,相应的碳源转化率可达55.6%,PHB平均生成速率为190 mg/(L?h)。采用好氧环境驯化活性污泥,考察剩余污泥中好氧菌累积PHB的情况。结果表明添加5.5 g/L乙酸钠为唯一碳源时,在曝气30 min停曝30 min的循环间歇曝气方式下PHB的累积量最大,可达2002 mg/L,占MLSS的质量分数为54.9%,相应的碳源转化率可达69.2%。但间歇曝气延长了PHB累积到峰值所用的时间,PHB的平均生成速率仅为147 mg/(L?h)。用氯仿-次氯酸钠法从累积了PHB的好氧剩余污泥中提取出PHB,提取率为85.4%。进而结合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对其分子结构作进一步验证,并与标准品作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取的样品和标准品的结构一致。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分析结果表明,PHB样品的结晶度为60.75%,玻璃化温度为65.09℃。差热及热重综合分析仪(TG-DTA)的分析结果表明,PHB样品的起始热失重温度为266℃,熔点为169.6℃,预测其成型工艺温度约为218℃。

刘晋生,金宝伦,郁培元,杨顺贵[4](1986)在《类产碱假单孢菌的培育及其在含四氢呋喃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 一、前言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合废水,其中含有90-120mg/l的四氢呋喃.北京市化工研究院进行小试验表明,用焦化厂及北京第二印染厂的污泥生化曝气,废水COD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但出水中四氢呋喃含量较高(20一30mg/l),进行纯四氢吠喃的生化可能性试验,

二、类产碱假单孢菌的培育及其在含四氢呋喃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产碱假单孢菌的培育及其在含四氢呋喃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四氢呋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附录清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四氢呋喃及其降解研究进展
        1.1 四氢呋喃理化性质
        1.2 四氢呋喃的应用
        1.3 国内外四氢呋喃的生产和消耗
        1.4 四氢呋喃生理毒性以及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1.5 四氢呋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未知功能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2.1 简并PCR在未知功能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2.2 染色体步移研究进展
    第三节 微生物生物技术在含有机污染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四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四氢呋喃降解菌YYL的分离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培养基与试剂
        2.3 THF气相色谱测定条件
        2.4 THF降解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5 分离菌株的THF降解特性初步研究
        2.6 仪器
    3 结果与分析
        3.1 THF降解菌株的分离
        3.2 分离菌株的形态观察
        3.3 生理生化鉴定
        3.4 抗生素抗性实验
        3.5 碳源利用
        3.6 分离菌株16S rDNA的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3.7 相近种之间的生理生化比较
        3.8 菌株YYL的生长特性
        3.9 分离菌株降解THF特性初步研究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菌株YYL降解四氢呋喃的条件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基础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2 溶解氧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3 接种量对菌株生长和THF降解的影响
        2.4 培养基初始pH对菌株生长和THF降解的影响
        2.5 培养基组成单因素试验
        2.6 微量元素筛选
        2.7 响应面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THF挥发性测定
        3.2 溶解氧对菌株生长影响
        3.3 接种量对菌株生长和THF降解的影响
        3.4 培养基初始pH值对菌株生长和THF降解的影响
        3.5 氮源选择
        3.6 NH_4Cl浓度对菌株生长和THF降解的影响
        3.7 酵母膏浓度对菌株生长和THF降解的影响
        3.8 微量元素试验
        3.9 响应面优化
        3.10 优化验证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hodococcus sp.YYL中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基因簇克隆
    引言
    第一节 利用CODEHOP PCR克隆THF降解单加氧酶部分序列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改进
        1.1.2 CODEHOP PCR引物设计
        1.1.3 PCR扩增体系及反应条件
        1.1.4 PCR产物凝胶检测
        1.1.5 试剂
        1.1.6 仪器
        1.2 结果与讨论
        1.2.1 红球菌基因组的提取
        1.2.2 CODEHOP引物设计
        1.2.3 PCR扩增
        1.2.4 测序及序列分析
        1.3 本节小结
    第二节 TAIL PCR扩增侧翼序列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基因组提取
        2.1.2 TAIL PCR引物设计
        2.1.3 TAIL PCR扩增程序
        2.1.4 序列拼接
        2.1.5 Northern杂交验证
        2.2 结果和讨论
        2.2.1 下游未知序列的TAIL PCR扩增
        2.2.2 TAIL PCR非特异性扩增的检验
        2.2.3 上游未知序列的TAIL PCR扩增
        2.2.4 序列拼接
        2.2.5 Northern杂交验证
        2.3 本节小结
    第三节 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未知亚基基因及侧翼序列克隆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引物设计
        3.1.2 PCR扩增体系以及反应条件
        3.1.3 PCR扩增序列的测序
        3.2 结果和讨论
        3.2.1 NADH氧化还原酶基因扩增
        3.2.2 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B和C亚基基因扩增
        3.2.3 琥珀酸半醛脱氢酶和醛脱氢酶基因扩增
        3.3 本节小结
    第四节 扩增基因以及编码蛋白序列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核酸序列拼接
        4.1.2 核酸序列分析
        4.1.3 开放阅读框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
        4.1.4 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各亚基功能域分析
        4.1.5 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进化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核酸序列拼接和ORF识别
        4.2.2 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各亚基氨基酸序列基本性质分析
        4.2.3 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各亚基疏水性分析
        4.2.4 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各亚基跨膜性分析
        4.2.5 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各亚基功能域分析
        4.2.6 THF降解多组分单加氧酶的进化分析
        4.3 本节小结
第五章 THF对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以及THF降解菌的反应器应用研究
    引言
    第一节 THF对活性污泥急性毒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污泥来源以及人工污水组成
        1.1.2 实验设计
        1.1.3 总有机碳、THF浓度以及pH变化
        1.1.4 THF对污泥中酶活影响测定
        1.1.5 THF对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测定
        1.1.6 THF对污活性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DGGE分析
        1.1.7 仪器
        1.1.8 数据分析
        1.2 结果与讨论
        1.2.1 THF浓度变化
        1.2.2 不同THF浓度下溶液pH变化
        1.2.3 THF对总有机碳(TOC)去除的影响
        1.2.4 THF对活性污泥中酶活性影响
        1.2.5 THF对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1.2.6 THF对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DGGE分析
        1.3 小结
    第二节 Rhodococcus sp.YYL在反应器中的定植与含THF废水处理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装置与流程
        2.1.2 接种污泥
        2.1.3 分析监测项目与方法
        2.1.4 Rhodococcus sp.YYL在反应器中的定植研究
        2.1.5 不同运行参数对含THF废水处理的影响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器运行的阶段
        2.2.2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物变化
        2.2.3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2.2.4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
        2.2.5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相的观察
        2.2.6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
        2.2.7 THF降解单加氧酶基因片段扩增验证Rhodococcus sp.YYL在反应器内的存在
        2.2.8 反应器降解THF条件优化
        2.3 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
    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撰写与发表及获奖情况

(2)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条件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城市污泥的现状
        1.1.2 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
        1.1.3 污泥的资源化开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因素
        1.2.2 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代谢机理
        1.2.3 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微生物学机理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厌氧发酵产酸的底物污泥选择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底物污泥
        2.2.2 接种污泥
        2.2.3 厌氧发酵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污泥浓度对挥发性短链脂肪酸产率的影响
        2.3.2 挥发性短链脂肪酸分布特征分析
        2.3.3 总挥发性短链有机酸产生来源分析
        2.3.4 初始C/N 对总挥发性短链脂肪酸产率的影响
        2.3.5 污泥直接厌氧发酵产酸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促进厌氧发酵产酸的污泥预处理技术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底物污泥
        3.2.2 预处理条件
        3.2.3 接种污泥
        3.2.4 厌氧发酵
        3.2.5 分析方法
        3.2.6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预处理技术对污泥有机质融出率的影响
        3.3.2 预处理后固相和液相成分的变化
        3.3.3 预处理技术对污泥颗粒粒径的影响
        3.3.4 预处理技术对污泥颗粒表观结构的影响
        3.3.5 预处理技术对总挥发性脂肪酸产率的影响
        3.3.6 预处理技术对挥发性短链脂肪酸分布特征的影响
        3.3.7 预处理技术对酸化过程固相和液相成分的影响
        3.3.8 热-碱预处理污泥产酸动力学分析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碱性条件强化污泥蛋白质厌氧发酵产酸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底物污泥
        4.2.2 接种污泥
        4.2.3 污泥预处理
        4.2.4 厌氧发酵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 对总挥发性短链脂肪酸产率的影响
        4.3.2 pH 对发酵初始可溶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浓度的影响
        4.3.3 不同pH 条件下可溶性蛋白质和沉淀蛋白质的热分析
        4.3.4 pH 对发酵过程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酸碱调控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预处理和厌氧发酵产酸条件
        5.2.2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H 对发酵过程挥发性短链脂肪酸分布特征和产率的影响
        5.3.2 pH 对发酵气相产物的影响
        5.3.3 pH 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5.3.4 不同pH 条件下乙酸累积的微生物学机理分析
        5.3.5 强碱性条件下挥发性短链脂肪酸累积的主要代谢途径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C/N 调控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类型及其代谢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底物污泥预处理
        6.2.2 接种污泥
        6.2.3 厌氧发酵
        6.2.4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N 对发酵产酸类型的影响
        6.3.2 C/N 对产酸过程气相组分变化的影响
        6.3.3 不同C/N 条件下产酸微生物群落分析
        6.3.4 不同发酵产酸类型代谢机理分析
    6.4 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对照

(3)利用剩余污泥生物合成PHB的工艺条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剩余污泥简介
        1.1.1 活性污泥处理法的基本概念
        1.1.2 剩余污泥现状
        1.1.3 剩余污泥的组成
        1.1.4 剩余污泥的微生物学特性
    1.2 剩余污泥的处置及其资源化技术
        1.2.1 剩余污泥的处置
        1.2.2 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1.3 聚-Β-羟基丁酸
        1.3.1 可生物降解塑料
        1.3.2 PHB 的性能
        1.3.3 PHB 的应用
    1.4 PHB 的生物合成
        1.4.1 合成 PHB 的微生物菌种
        1.4.2 合成PHB 的碳源
        1.4.3 PHB 的发酵培养条件
    1.5 PHB 的提取方法
        1.5.1 有机溶剂法
        1.5.2 次氯酸钠法
        1.5.3 次氯酸钠-氯仿法
        1.5.4 酶法
        1.5.5 机械破碎法
        1.5.6 其它方法
    1.6 利用剩余污泥生产 PHB
    1.7 本文的立意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兼性剩余污泥累积 PHB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装置
        2.2.4 分析测试方法
        2.2.5 实验方法
        2.2.6 计算公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典型周期内 PHB 的累积情况
        2.3.2 营养条件对兼性剩余污泥累积 PHB 的影响
        2.3.3 碳源浓度对兼性剩余污泥累积 PHB 的影响
        2.3.4 曝气方式对兼性剩余污泥累积 PHB 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好氧剩余污泥累积 PHB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装置
        3.2.4 分析测试方法
        3.2.5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典型周期内 PHB 的累积情况
        3.3.2 营养条件对好氧剩余污泥累积 PHB 的影响
        3.3.3 碳源浓度对好氧剩余污泥累积 PHB 的影响
        3.3.4 曝气方式对好氧剩余污泥累积 PHB 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B的提取、结构鉴定及性能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计算公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B 的提取结果
        4.3.2 元素分析结果
        4.3.3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4.3.4 核磁共振分析结果
        4.3.5 PHB 的热熔性质
        4.3.6 PHB 的热分解性质
        4.3.7 成型工艺温度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类产碱假单孢菌的培育及其在含四氢呋喃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氢呋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 姚燕来. 浙江大学, 2009(10)
  • [2]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条件优化及其机理研究[D]. 刘晓玲. 江南大学, 2008(03)
  • [3]利用剩余污泥生物合成PHB的工艺条件探讨[D]. 王婧. 厦门大学, 2007(07)
  • [4]类产碱假单孢菌的培育及其在含四氢呋喃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刘晋生,金宝伦,郁培元,杨顺贵. 环境科学动态, 1986(07)

标签:;  ;  ;  ;  ;  

产碱假单胞菌的培养及其在处理含四氢呋喃有机废水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