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水提取硫酸钾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赵萍[1](2020)在《坛紫菜和细基江蓠藻红蛋白和琼胶的综合提取及其废液的生物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海洋红藻资源丰富,人工栽培红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红藻天然产物的高效利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坛紫菜及细基江蓠是我国重要的栽培经济物种,不仅富含藻胆蛋白,还含有琼胶等高值产物。本论文以坛紫菜及细基江蓠为研究对象,综合提取两种海藻的藻红蛋白和琼胶,以达到充分利用生物质、节约资源及减少废液排放量的目的。此外,利用大型绿藻浒苔对综合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废液进行生物处理,优化了工艺条件,明确了原废液最佳稀释倍数、处理天数及最佳料液比。结果表明这种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处理方法可有效地去除废液中的营养元素,大大节约了废液处理成本,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坛紫菜及细基江蓠藻红蛋白的提取、分离和纯化首先从1000克细基江蓠以及100克坛紫菜(鲜重)中提取、分离以及纯化藻红蛋白。利用先进的膨化床吸附技术,每克坛紫菜中可分离0.74 mg的食品级藻红蛋白(纯度<4)。通过阴离子交换的方法,进一步纯化得到纯度大于4的分析级藻红蛋白0.24 mg,得率为0.24 mg/g。基于同样的方法从每克细基江蓠(鲜重)中可分离得到81.10μg的食品级藻红蛋白。经纯化从每克细基江蓠(鲜重)中得到纯度大于4的分析级藻红蛋白30.30μg。采用全波长扫描光谱、SDS-PAGE及Native-PAGE的方法对两种藻红蛋白进行纯度鉴定,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规模化制备出两种高纯度的藻红蛋白,通过光谱鉴定均为R-型藻红蛋白。2.两种海藻藻渣的琼胶提取利用提取藻红蛋白后的坛紫菜及细基江蓠的藻渣提取琼胶,琼胶的得率分别为5.82±0.17%和21.30±2.00%,与直接从同等质量的两种海藻中提取琼胶的得率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也就是说提取藻红蛋白并不会影响后续琼胶的得率。经过一系列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提取的琼胶凝胶强度分别为796.00±28.10g/cm2和789.60±34.80g/cm2,凝固点分别为38.10±0.22℃和36.20±0.30℃,融化点为89.50±0.55℃和91.00℃,3.6-内醚半乳糖含量为34.00±3.16%和34.10±2.00%,硫酸根含量为3.01±0.24%和4.90±0.30%,与直接从两种海藻中提取的琼胶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均符合工业化产品要求。另外,与采用同等质量的原藻烘干直接制备琼胶相比,综合提取法较直接提取法碱用量和废液量少,每100 g坛紫菜和1000 g细基江蓠的碱用量分别减少0.80 L和1.40L,水用量分别减少了75.40 L和17.40 L,废液总量分别减少78.31 L和21.50 L。由此可见,利用综合提取法生产琼胶既可减少原料成本,节约水资源,又可降低后续废液处理压力。为检测所获琼胶的实际应用价值,对综合提取的琼胶进行DNA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50 bp及2000 bp的DNA marker条带均可以清晰分离。其次,细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琼胶对细菌的生长无抑制且长势良好,菌落数分别为72.30±5.21以及78.20±8.80个,与市售琼胶效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3.综合提取废液的生物处理收集综合提取藻红蛋白及琼胶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利用浒苔对废液进行生物处理,并优化了处理条件。将废液稀释21、22、23、24、25、26以及27倍,利用浒苔处理所有废液2天,以浒苔的光合作用参数为浒苔生长情况参考依据,确定浒苔存活的最佳稀释倍数。以废液指标、浒苔的光合作用相关参数以及处理废液后的浒苔的生长率为依据,将浒苔处理废液的培养时间设置为1-7天,料液比分别设置为3.7g:1L、7.4 g:1 L、14.8 g:1 L及29.6 g:1 L,确定浒苔处理废液的最佳时间及料液比。结果表明,浒苔处理坛紫菜废液的最佳稀释倍数为2倍,在料液比7.4 g:1 L条件下处理2天效果最佳。BOD5、COD、总氮、无机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磷以及无机磷的清除率分别为53.29±0.85%、49.16±0.31%、42.50±6.70%、66.53±0.78%、48.59±1.26%、73.47±1.57%、73.59±1.33%、69.30±4.09%及77.69±4.54%,浒苔生长率为8.33±0.31%。同理,浒苔处理细基江蓠废液最佳稀释倍数为4倍,最佳处理天数为2天,最佳料液比与7.4:1,与处理坛紫菜综合提取的废液结果较为一致。BOD5、COD、总氮、无机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磷以及无机磷的清除率分别为50.27±1.52%、34.02±3.36%、41.34±4.16%、67.30±2.43%、48.53±3.20、74.11±7.11、76.50±2.35、63.71±2.54及76.30±0.30,浒苔生长率为6.63±0.64%。因此,浒苔能有效清除废液中的氮磷元素,可大大减少废液外排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相关生产企业的废液处理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综合提取两种经济海藻的藻红蛋白和琼胶,建立了综合提取方法技术体系,为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利用浒苔对综合提取产生的废液进行生物处理,可有效解决琼胶生产产业面临的废液处理问题,为经济红藻产业的高值化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李文英[2](2020)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不同阴极电子受体及同步除污产电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是当今人类生存面临的两大挑战。治理环境污染并开发清洁能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新型污染治理技术,因治理污染的同时回收电能而备受关注。对MFC而言,阴极电子受体对产电和污染物质降解性能有较大影响。因此本文构建了两种不同阴极电子受体的MFC体系,基于阴极电化学还原能力,系统研究了体系产电和对难处理废水污染物质降解性能,并通过阴极修饰提高污染物质去除,实现可持续废水处理。首先针对好氧反硝化菌在低碳氮比(C/N比)废水治理方面的问题,选取NO3-为阴极电子受体,高效好氧反硝化菌Cupriavidus sp.S1为生物催化剂,构建了耐氧生物阴极反硝化系统BCS1-MFC,在硝酸盐浓度为100 mg/L时,考察了不同C/N比及外电阻条件下该系统脱氮产电性能,并分析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脱氮产电性能与阴极C/N比及外电阻有关。外电阻为1000Ω时,C/N≥4,TN几乎全被去除;C/N≤2时由于阴极室有机物及外电路电子传递限制,脱氮较差。C/N比为2,外电阻降低为100Ω时,95.71%的TN被去除,与开路比,提高了21.60%,获得最大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为7583.89 m A/m3和932 m W/m3。外电阻100Ω时,该系统对C/N比耐受性为C/N=1,TN去除率与开路相比提高了52.02%。该研究证实了驯化之后的好氧反硝菌Cupriavidus sp.S1能够从电极获取电子进行氮氧化物还原,弥补了有机碳源不足的缺陷。此外,该系统具有污泥产量少、能耗低、可回收部分能源以及运行操作简单等优点。基于上述结果,该系统通过异养反硝化和电化学反硝化两种途径解决了好氧反硝化菌在低C/N硝酸盐废水处理方面的脱氮问题。其次针对生物阴极MFC产电性能低的问题,选取高氧化还原电位单过硫酸钾(PMS)为阴极电子受体,提出PMS在阴极原位电化学活化的新思路,构建了化学阴极PMS-MFC系统。文中选取纯PMS(PPMS)和复合PMS(CPMS)为电子受体,考察了PMS浓度和阴极液p H值对MFC产电除污性能的影响,探讨了PMS还原及系统产电机理,开发了该系统阴阳极同步污染物降解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产电除污性能随着PMS浓度提高和p H降低而上升。PPMS-MFC系统中,在10 m M PMS和p H=3.0时,最大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0.972 V和16.37 W/m3。CPMS-MFC系统中,在70 m M PMS和p H=3.0的条件下,最大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0.710 V和8.60 W/m3。相应两系统中阳极室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9.41%和98.71%,库伦效率分别为27.78%和22.56%。阴极电极原位激活PMS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OH),使其产电较高。此外,在10 m M PMS时,于阴极室添加500 mg/L难降解物质罗丹明B(Rh B),该系统对Rh B去除率高达100%,表观速率常数为0.058 min-1,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0.950 V和15.22 W/m3。因此,该系统因微生物电化学激活PMS产生高活性物种而在废水处理同时具有较大能量回收的潜力。随后由于实际废水及运行条件差异,研究了其他因素对PMS-MFC系统产电性能影响,考察了无机阴离子、阳极有机物浓度及种类、外电阻变化以及高浓度Na Cl添加对该系统产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机阴离子对系统产电性能影响不同。阳极室有机物浓度升高,电压输出升高;大分子有机物对系统电压输出有抑制作用,之后由于微生物的适应性,产电性能回升。电压随着外电阻的降低而降低,而电流、库伦效率以及阳极有机物的去除随外电阻的降低而升高。Na Cl添加对系统电压和功率密度输出呈现不同作用,系统电压输出与Cl-/PMS浓度比值有关系,比值为2~10时,主要表现为促进;比值<1.5时,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对系统功率密度输出整体呈现出抑制作用。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以后PMS-MFC系统在实际废水处理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在PMS-MFC系统产电性能较高的基础上,为提高该系统阴极Rh B降解速度,采用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修饰阴极电极,构建了PMS/Cu Co2S4-MFC系统,实现了可持续高效降解Rh B,并回收电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热法合成催化剂Cu Co2S4呈现出三维纳米片花状结构。CV扫描及Tafel测试结果显示,Cu Co2S4(1:2:4)呈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Cu Co2S4负载量、阴极液p H、PMS用量以及无机阴离子对Rh B的降解均有影响。当PMS为5 m M,Cu Co2S4为1.0 mg/cm2,p H为7.0时,反应45 min后,Rh B的去除高达99%,最大表观速率常数为0.118 min-1,是未附着催化剂的4.92倍。另外,对该系统中Cu Co2S4催化剂稳定性进行了评价。MFC的驱动延长了Cu Co2S4在PMS活化中的使用寿命,运行5个周期之后,仍能保持99%以上的RhB去除,缘于催化剂中的Cu2+和Co3+可以通过接收阴极电子实现Cu+和Co2+的原位再生。此外,在p H=7.0,PMS浓度为10 m M和5 m M时,该系统同步降解Rh B时相应的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0.896 V和0.804 V以及4.75 W/m3和3.86 W/m3。SO4·-是降解Rh B的主要活性物种,由Cu Co2S4以及MFC阴极电化学活化两种方式激活产生。因此,该系统因过渡金属催化剂修饰及催化剂电化学再生为Rh B染料废水的高效持久降解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李丹[3](2019)在《沸石法苦卤钾富集及硝酸钠钾分离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工业及农业市场对KNO3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目前国内KNO3生产工艺主要采用NH4NO3和KCl复分解法,所得产品中含大量NH4Cl,且纯度低、粒度差,不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急需开发低能耗,高效率的KNO3生产新工艺。本文基于沸石离子交换技术,提出了一种以改型沸石作为离子交换剂,以Na NO3为洗脱剂的苦卤钾富集及富钾卤水中Na NO3与KNO3节能分离新工艺。该工艺对洗脱液中钾离子分段回收,循环利用,并将硝酸钠产品作为洗脱剂回用至钾富集过程,具有高效、低能耗的优势,对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应用研究意义。本论文首先研究了钾富集过程,包括K+吸附及Na NO3洗脱两个阶段,其中洗脱阶段是得到富含KNO3卤水的关键过程,因此,考察了洗脱剂浓度、洗脱温度对洗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6wt%的硝酸钠溶液作为洗脱剂、90°C的洗脱温度的条件下,沸石有效交换容量为24.17 mg(K+)/g(沸石)。开发了叠加吸附、分段洗脱并回收洗脱液循环利用的新技术,使富钾卤水的交换率和沸石有效交换能力分别提升7.5%和2%。之后根据Na+、K+//NO3--H2O相图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分离硝酸钠和硝酸钾溶液。考察了不同蒸发终点温度及沉降温度对硝酸钠纯度的影响,确定蒸发终止温度为126°C,保温沉降温度为80°C,冷却结晶温度为5°C,得到的Na NO3粗盐纯度为98.77%,可直接作为洗脱剂回用至钾富集过程。又利用硝酸钾母液洗涤KNO3粗盐,使KNO3纯度提高到99%。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Na NO3溶解与KNO3冷却结晶耦合的方案,利用Aspen plus软件进行了热流模拟,实现了温度收敛,该方法有效利用了Na NO3溶解吸热和KNO3结晶过程放热之间的热量交换,降低了过程能耗。最后利用FBRM及PVM对混合体系中KNO3冷却结晶过程进行实时在线分析研究,运用矩阵转化实现了弦长分布(CLD)与粒度密度分布(PSD)之间的转换,进而根据粒度衡算公式以及矩量法建立了KNO3结晶动力学方程,表明了KNO3晶体生长符合L定律。并探究了搅拌速率、冷却速率及终点温度对晶体粒度、纯度及产率的影响,为动态控制KNO3结晶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白雪[4](2019)在《苦卤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及母液析盐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苦卤资源利用以生产氯化钾、硫酸钾、溴和氯化镁等产品为主,尚无高附加值镁盐产品。由于苦卤加工过程中资源回收率低,导致苦卤的综合利用率不足20%,而未利用的苦卤被排入大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急需开发新工艺来改善苦卤资源利用现状。本文以利用镁资源推动苦卤综合利用技术进步为出发点,进行了合成高附加值碱式硫酸镁晶须和后序母液分离工艺的研究。本文以苦卤为原料,液碱Na OH为沉淀剂合成153型碱式硫酸镁晶须[Mg SO4·5Mg(OH)2·3H2O,MOS],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液碱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液相组成和产品形貌的影响,并用XRD和SEM等手段对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适宜的MOS合成条件为Mg2+与OH-摩尔比1:1.5,Na OH浓度4 mol/L,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7 h。该条件下得到长度约为60~80μm,长径比最大约为200的扇形MOS晶须,通过实验数据模拟建立了MOS晶须的结晶动力学方程,结果显示MOS晶须的水热合成受晶体生长控制。制备MOS晶须后的母液蒸发浓缩,利用25℃时Na+,K+,Mg2+//Cl-,SO42--H2O五元介稳体系相图预测母液蒸发路径,实验结果与预测路径基本吻合。对析盐规律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母液密度低于1.2607 g/cm3时,为Na Cl的主要析出阶段,密度高于此值,便有含钾的混盐共析,且随母液密度的增大固相析出速率明显提高。根据母液蒸发的析盐规律,设计了母液兑卤制备氯化钠和软钾镁矾并副产水氯镁石的新工艺,进而实现苦卤中镁、钾等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将母液中剩余镁离子转化为镁盐产品除去,简化了后续母液中钠盐和钾盐的分离过程。分别考察了母液与Na2CO3反应制备碱式碳酸镁和与Na OH反应制备氢氧化镁的条件。结果表明制备碱式碳酸镁的工艺中,镁离子转化率最高为97.82%,并且引入HCO3-和CO32-,而按照Mg2+/OH-摩尔比1:2制备氢氧化镁,镁离子转化率为100%且OH-反应完全。制氢氧化镁后的母液根据0℃和25℃时Na+,K+//Cl-,SO42--H2O四元体系相图、25℃和100℃时Na Cl-KCl-H2O三元体系相图,通过蒸发浓缩结晶和低温结晶分离出Na Cl,Na2SO4·10H2O和KCl。
李长红,李海民[5](2010)在《盐湖卤水、海水中钾盐的提取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国内外从盐湖卤水和海水中提取钾盐的方法,并对其做简要评价,以便为盐湖卤水和海水提取钾盐方法改进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张国磊[6](2009)在《超万吨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经济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传统苦卤利用工艺能耗高、回收率低、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多年来苦卤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苦卤在盐田循环使用后,最终排入大海。长此以往,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近岸海洋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苦卤在盐田内长期循环,近而影响了海盐质量。目前,国家积极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实行苦卤资源综合利用,达到“零排放”。本文研究的项目采用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沸石离子筛法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高效节能技术”,本文作者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工作,在做好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厂址选择、工艺技术选择、生产设备选择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以动态分析指标为主,静态为辅,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作出了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5个部分,第1个部分主要介绍了项目经济分析的相关理论,为本项目提供理论依据。第2部分主要分析本项目的市场前景,第3部分在此基础上分析项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最后两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项目的财务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得出此项目具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然后从社会效益方面,实现苦卤利用“零排放”,可以避免海洋污染,同时为提升我国海盐行业技术经济水平,为形成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做出贡献。
亓昭英,马金元[7](2009)在《我国一次钾肥的生产现状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探讨面对国内需求强劲、价格暴涨而又由国外生产巨头掌控的我国钾肥市场,我国具体该如何应对?了解我国一次钾肥的生产状况,以共同寻求更高效且能"自立"的钾肥品种,应该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闫会征[8](2008)在《新型钾离子筛法海水提取硫酸钾新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研究了新型钾离子筛K+—NH4+离子交换平衡,测定出0℃、25℃、50℃和75℃时新型钾离子筛的K+-NH4+离子交换平衡数据,绘制出相应的离子交换等温线。结果表明:新型离子筛对钾离子的选择性高于对铵离子;随着温度升高,离子筛对NH4+的选择性增加;50℃时新型钾离子筛的离子交换性能最好。其次,在前人对海水提钾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研究了新型合成离子筛法海水提取硫酸钾的新工艺,主要包括钾从海水中高效富集和硫酸钾从富钾液中节能分离等,以其为实现海水提取硫酸钾生产工业化提供新的工艺方法。钾富集主要包括海水中K+吸附和洗脱和离子筛再生三个阶段。结果表明:在洗脱阶段,洗脱剂中(NH4)2SO4浓度和洗脱温度越高,离子筛的洗脱效果越好;但采用过高或过低流速操作,都不利于洗脱效果,适宜的洗脱剂流速为80ml/min;在再生阶段,再生液的温度越高、流量越小,离子筛的再生效果越好。采用多种方法对富钾液进行分离。当用直接冷却法分离富钾液时钾离子沉淀率仅为15.90%;当向富钾液中分别加入甲醇、异丙醇及氨作为析晶剂时,所得结晶中K2SO4含量均在80%以下;采用氯化钾转化法可得到高纯度的产品,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氯化钾加入量、水加入量、结晶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得到的K2SO4产品纯度达99.25%。
惠绍棠[9](2006)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国产化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概述(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简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一是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二是海水直接利用.即以海水为原水.直接替代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三是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即从海水中提取化学元素、化学品及其深加工等。
惠绍棠[10](2006)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国产化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概述 (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简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一是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二是海水直接利用,即以海水为原水,直接替代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三是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即从海水中提取化学元素、化学品及其深加工等。
二、“海水提取硫酸钾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水提取硫酸钾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坛紫菜和细基江蓠藻红蛋白和琼胶的综合提取及其废液的生物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红藻资源的研究现状 |
1.1.1 紫菜的经济价值及研究现状 |
1.1.2 细基江蓠的经济价值及研究现状 |
1.2 末水坛紫菜及细基江蓠天然产物的综合提取及研究意义 |
1.2.1 藻胆蛋白的概述 |
1.2.2 琼胶的概述 |
1.3 废液处理概述 |
1.3.1 工厂废液处理技术 |
1.3.2 藻类处理工业废水现状 |
1.3.3 浒苔的概述及采用浒苔处理废液的可行性分析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选题意义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坛紫菜及细基江蓠藻红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 |
2.1 引言 |
2.1.1 细胞的破碎以及藻胆蛋白的提取 |
2.1.2 藻胆蛋白的分离和纯化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的采集以及藻胆蛋白的提取 |
2.2.2 坛紫菜以及细基江蓠藻红蛋白的分离 |
2.2.3 坛紫菜以及细基江蓠藻红蛋白的纯化 |
2.2.4 坛紫菜以及细基江蓠藻红蛋白的鉴定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藻红蛋白的纯度、回收率及产量 |
2.3.2 SDS-PAGE对藻红蛋白纯品的鉴定 |
2.3.3 藻红蛋白纯品的Native-PAGE鉴定 |
第3章 坛紫菜及细基江蓠的藻渣提取琼胶工艺和应用 |
3.1 引言 |
3.1.1 琼胶的结构 |
3.1.2 琼胶的理化性质 |
3.1.3 琼胶的提取工艺 |
3.1.4 提取琼胶面临的问题以及综合提取琼胶的意义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琼胶的提取 |
3.2.2 琼胶的理化性质 |
3.2.3 琼胶的应用 |
3.2.4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琼胶的得率 |
3.3.2 综合提取的耗水量及废水产生量 |
3.3.3 琼胶的理化性质 |
3.3.4 琼胶的应用 |
第4章 浒苔对琼胶综合提取产生废液的生物处理 |
4.1 引言 |
4.1.1 藻类生理活性的检测 |
4.1.2 废液指标的检测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浒苔样品的采集 |
4.2.2 废液样品的采集 |
4.2.3 浒苔处理废液的最适p H |
4.2.4 浒苔处理废液的最适天数 |
4.2.5 浒苔处理废液的最适料液比 |
4.2.6 浒苔生理活性的检测 |
4.2.7 废水指标的检测 |
4.2.8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综合提取废液被稀释后p H的变化情况以及浒苔的生理活性 |
4.3.2 浒苔处理综合提取产生废液的最适时间 |
4.3.3 浒苔处理综合提取产生废液的最适料液比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5.2 论文的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微生物燃料电池不同阴极电子受体及同步除污产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水体污染 |
1.1.2 能源匮乏 |
1.1.3 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 |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 |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原理 |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分类及特点 |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影响因素 |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电子受体研究进展 |
1.3.1 阴极在MFC中的重要性及阴极电位损失理论分析 |
1.3.2 阴极电子受体 |
1.3.3 阴极催化剂 |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电化学还原应用及研究现状 |
1.4.1 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阴极脱氮产电 |
1.4.2 微生物燃料电池非生物阴极难降解污染物去除产电 |
1.4.3 微生物燃料电池非生物阴极金属离子还原产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内容 |
1.5.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2.2 化学分析方法 |
2.2.1 化学需氧量COD |
2.2.2 硝态氮 |
2.2.3 亚硝态氮 |
2.2.4 总氮 |
2.2.5 罗丹明B |
2.2.6 总有机碳TOC |
2.2.7 其他指标 |
2.3 电化学分析方法 |
2.3.1 电池电压采集 |
2.3.2 极化曲线及功率密度曲线 |
2.3.3 塔菲尔分析 |
2.3.4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2.4 微生物学分析方法 |
2.4.1 微生物形态 |
2.4.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2.5 材料表征 |
2.5.1 电子扫描显微镜 |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5.3 X射线衍射 |
2.5.4 样品表面性能分析 |
第3章 耐氧生物阴极电化学反硝化脱氮产电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MFC构建及运行操作 |
3.2.1 实验装置 |
3.2.2 接种 |
3.2.3 实验废水 |
3.2.4 操作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BCS1-MFC系统不同C/N性能比较 |
3.3.2 BCS1-MFC系统不同外电阻性能比较 |
3.3.3 BCS1-MFC系统耐受性能 |
3.3.4 BCS1-MFC系统产耗能分析 |
3.3.5 BCS1-MFC系统微生物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过硫酸钾化学阴极产电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2 MFC构建及运行操作 |
4.2.1 实验装置 |
4.2.2 接种及挂膜 |
4.2.3 实验废水 |
4.2.4 实验操作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MS-MFC反应器启动 |
4.3.2 不同PMS浓度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4.3.3 不同pH阴极液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4.3.4 PMS-MFC系统产电机理 |
4.3.5 PMS-MFC系统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
4.3.6 PMS-MFC系统阳极性能 |
4.3.7 PPMS-MFC系统简单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PMS/CuCo_2S_4-MFC系统降解RhB及同步产电性能 |
5.1 引言 |
5.2 MFC构建及运行操作 |
5.2.1 CuCo_2S_4催化剂合成 |
5.2.2 阴极电极制备 |
5.2.3 PMS/CuCo_2S_4-MFC构建及运行操作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CuCo_2S_4化学成分及形貌特征 |
5.3.2 CuCo_2S_4电化学表征 |
5.3.3 PMS/CuCo_2S_4-MFC系统物质降解性能初探 |
5.3.4 PMS/CuCo_2S_4-MFC系统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5.3.5 PMS/CuCo_2S_4-MFC系统重复性能分析 |
5.3.6 PMS/CuCo_2S_4-MFC系统产电性能分析 |
5.3.7 PMS/CuCo_2S_4-MFC系统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沸石法苦卤钾富集及硝酸钠钾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钾富集方法 |
1.1.1 化学沉淀法 |
1.1.2 膜分离法 |
1.1.3 溶剂萃取法 |
1.1.4 离子交换法 |
1.2 现有硝酸钾生产工艺概述 |
1.2.1 智利SQM硝钠转换法 |
1.2.2 硝酸-氯化钾溶剂萃取法 |
1.2.3 硝酸铵-氯化钾复分解法 |
1.2.4 硝酸铵-氯化钾离子交换法 |
1.2.5 沸石法海水提取硝酸钾技术 |
1.3 结晶动力学理论研究 |
1.3.1 结晶过程 |
1.3.2 动力学研究基础及方法 |
1.3.3 硝酸钾结晶生长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1.4 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 |
1.4.1 FBRM工作原理 |
1.4.2 晶粒分布与弦长密度转换模型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钾富集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钾富集实验装置及方法 |
2.3.1 钾富集实验装置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分析方法 |
2.3.4 表征方法 |
2.4 沸石预处理 |
2.4.1 沸石柱改型 |
2.4.2 沸石表征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卤水实验 |
2.5.2 苦卤实验 |
2.5.3 不同原料对富集过程的影响 |
2.5.4 苦卤钾富集优化工艺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富钾卤水中钠钾分离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蒸发温度的确定 |
3.3.2 保温沉降温度的确定 |
3.3.3 冷却结晶温度的确定 |
3.3.4 粗硝酸钾的洗涤提纯 |
3.3.5 固体表征 |
3.3.6 蒸发分离流程总循环 |
3.3.7 热回收利用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硝酸钾结晶过程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装置及流程 |
4.2.4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LD与 PSD转换模拟 |
4.3.2 硝酸钾结晶动力学模型 |
4.3.3 硝酸钾冷却结晶动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
4.3.4 不同条件对晶体粒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苦卤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及母液析盐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苦卤资源概况 |
1.1.1 苦卤资源现状 |
1.1.2 苦卤化工现状 |
1.1.3 苦卤综合利用新工艺 |
1.1.4 镁资源的开发利用 |
1.2 无机镁盐功能材料 |
1.2.1 碱式硫酸镁晶须 |
1.2.2 碱式碳酸镁 |
1.2.4 氢氧化镁晶须 |
1.3 水盐体系相平衡及相图研究 |
1.3.1 水盐体系相平衡及相图的研究意义 |
1.3.2 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方法 |
1.3.3 稳定相平衡研究现状 |
1.3.4 介稳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化学试剂和仪器 |
2.1.1 化学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分析方法 |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2 各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 表征方法 |
2.3.1 XRD表征 |
2.3.2 SEM表征 |
2.3.3 固相鉴定 |
第三章 水热法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 |
3.1 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制备工艺 |
3.2 制备碱式硫酸镁晶须的适宜条件 |
3.2.1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
3.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2.3 液碱浓度的影响 |
3.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 扇形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形成机理 |
3.4 水热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动力学研究 |
3.4.1 结晶原理 |
3.4.2 结晶动力学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脱镁母液蒸发析盐规律及工艺研究 |
4.1 预测母液蒸发析盐路径 |
4.2 实际蒸发过程 |
4.2.1 实际析盐路径 |
4.2.2 密度与蒸发率的关系 |
4.2.3 密度与液相和固相组成的关系 |
4.3 制备软钾镁矾的工艺路线 |
4.3.1 理论依据 |
4.3.2 工艺过程及计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脱镁母液制备碱式碳酸镁和氢氧化镁及后序分离工艺 |
5.1 碱式碳酸镁的制备 |
5.1.1 碱式碳酸镁的制备方法 |
5.1.2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
5.1.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5.1.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5.2 氢氧化镁的制备 |
5.2.1 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
5.2.2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
5.3 母液利用工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盐湖卤水、海水中钾盐的提取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分离提取钾盐研究现状 |
1.1 化学沉淀法[1, 20] |
1.2 溶剂萃取法 |
1.3 溶剂析出法[1, 17] |
2 国内分离提取钾盐的研究现状 |
2.1 化学沉淀法 |
2.2 溶剂萃取法 |
2.3 沸石法 |
3 钾盐分离提取技术发展趋势 |
(6)超万吨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经济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0章 绪论 |
0.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论文研究背景 |
0.1.2 项目选题的意义和必要性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0.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0.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章 相关理论综述 |
1.1 项目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
1.2 项目经济分析的要求和方法 |
1.3 项目的财务分析 |
1.4 项目的国民经济分析 |
1.5 项目的社会分析 |
1.6 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2章 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市场分析 |
2.1 项目概况与背景 |
2.2 项目的产品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
2.2.1 硫酸钾市场需求预测与竞争力分析 |
2.2.2 精制盐市场预测与竞争力分析 |
2.2.3 溴素市场预测与竞争力分析 |
2.2.4 氯化镁市场预测与竞争力分析 |
第3章 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3.1 工艺技术方案的比选 |
3.1.1 兑卤法苦卤提取氯化钾及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
3.1.2 苦卤与氯化钾制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
3.1.3 沸石法海水和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
3.1.4 工艺技术方案的确定 |
3.2 沸石法海水和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技术生产工艺流程 |
3.3 项目工程建设方案设计 |
3.3.1 生产设备方案 |
3.3.2 工厂建设的方案 |
3.3.3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方案 |
3.3.4 节能方案 |
3.3.5 环境保护方案 |
第4章 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投资价值经济效益分析 |
4.1 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相关经济指标分析 |
4.1.1 财务预算依据及说明 |
4.1.2 成本和费用预测 |
4.1.3 盈利能力分析 |
4.1.4 清偿能力分析 |
4.2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
4.2.1 项目建设与经营中的风险因素 |
4.2.2 盈亏平衡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
4.3 财务分析结论 |
第5章 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综合分析 |
5.1 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分析 |
5.2 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社会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我国一次钾肥的生产现状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钾肥市场、生产、需求及资源概况 |
2 目前我国钾肥的品种 |
3 一次钾肥的生产现状与市场情况 |
3.1 氯化钾 |
3.2 硫酸钾 |
3.3 硝酸钾 |
3.4 硫酸钾镁肥 |
3.5 生物钾肥 |
3.6 不溶性钾资源的开发 |
3.7 草木灰钾、秸秆钾等 |
4 结束语 |
(8)新型钾离子筛法海水提取硫酸钾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基本概念 |
§1-2 斜发沸石的结构与交换特性 |
1-2-1 简介 |
1-2-2 沸石的晶体结构 |
1-2-3 离子交换性质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
§1-3 钾离子筛的结构与交换特性 |
1-3-1 离子筛的外形结构 |
1-3-2 离子筛的化学组成 |
1-3-3 离子筛的热分析结果 |
1-3-4 离子筛的钾离子交换容量 |
1-3-5 离子筛对海水中K~+的选择性系数 |
§1-4 国内外海水提钾研究现状 |
1-4-1 海水提钾富集方法 |
1-4-2 海水提钾工业化中试现状 |
§1-5 现有硫酸钾生产工艺概述 |
1-5-1 钾盐矿石制取硫酸钾 |
1-5-2 氯化钾转化法 |
1-5-3 海水卤水提取硫酸钾工艺 |
§1-6 萃取结晶理论研究进展 |
1-6-1 萃取结晶理论进展 |
1-6-2 结晶分离原理 |
1-6-3 萃取结晶的应用 |
§1-7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工艺流程图 |
§2-2 实验原料与装置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装置 |
§2-3 实验研究的内容及原理方法 |
2-3-1 新型钾离子筛K~+—NH_4~+交换平衡研究 |
2-3-2 新型离子筛海水提取硫酸钾工艺研究 |
§2-4 分析方法 |
2-4-1 K~+的测定方法 |
2-4-2 铵离子的测定方法 |
2-4-3 硫酸根离子的测定 |
§2-5 实验数据处理 |
2-5-1 钾型离子筛阳离子交换容量的计算 |
2-5-2 K~+-NH_4~+交换平衡数据的计算 |
2-5-3 Kielland 商(选择性校正系数)的计算 |
第三章 新型钾离子筛 K~+—NH_4~+离子交换平衡研究 |
§3-1 离子筛阳离子全交换容量的测定 |
§3-2 K~+-NH_4~+离子交换平衡时间的测定 |
§3-3 K~+-NH_4~+离子交换等温线 |
§3-4 Kielland 图 |
§3-5 小结 |
第四章 新型钾离子筛法从海水中富钾工艺研究 |
§4-1 海水钾离子吸附实验 |
§4-2 工艺条件对离子筛洗脱效果的影响 |
4-2-1 洗脱剂浓度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
4-2-2 洗脱剂温度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
4-2-3 洗脱剂通入流量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
§4-3 工艺条件对离子筛再生效果的影响 |
4-3-1 盐水温度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4-3-2 盐水流量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富钾液分离 K_2SO_4工艺的研究 |
§5-1 富钾液成分确定 |
§5-2 直接冷却法分离富钾液实验 |
§5-3 浓缩法分离富钾液实验 |
§5-4 NH_3 萃取法分离富钾液实验 |
5-4-1 通氨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5-4-2 加水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5-4-3 结晶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5-5 用其它析晶剂进行富钾液分离实验研究 |
§5-6 氯化钾转化法 |
5-6-1 正交实验设计 |
5-6-2 结果与分析 |
5-6-3 正交实验补充实验 |
§5-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K~+-NH_4~+交换平衡研究过程数据表 |
附录 B 海水成分组成表 |
附录 C 农业用硫酸钾国家标准 |
附录 D 钾富集原始数据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四、“海水提取硫酸钾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坛紫菜和细基江蓠藻红蛋白和琼胶的综合提取及其废液的生物处理[D]. 赵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2]微生物燃料电池不同阴极电子受体及同步除污产电性能研究[D]. 李文英.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沸石法苦卤钾富集及硝酸钠钾分离工艺研究[D]. 李丹.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4]苦卤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及母液析盐工艺的研究[D]. 白雪.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5]盐湖卤水、海水中钾盐的提取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李长红,李海民. 盐湖研究, 2010(01)
- [6]超万吨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及综合利用工程经济性分析研究[D]. 张国磊.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2)
- [7]我国一次钾肥的生产现状与未来展望[J]. 亓昭英,马金元. 磷肥与复肥, 2009(01)
- [8]新型钾离子筛法海水提取硫酸钾新工艺的研究[D]. 闫会征. 河北工业大学, 2008(08)
- [9]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国产化案例分析[A]. 惠绍棠.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6
- [10]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国产化案例分析[A]. 惠绍棠. 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