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蕊[1](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王月美[2](2021)在《新时代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又有区别于一般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即新时期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应做到信仰坚定、潜心育人、知识广博、师爱深厚、人格高尚。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政治性、示范性、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广、思维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就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有德”的特殊要求。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学习者,是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滇西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提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保障滇西地区民族团结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滇西地区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通过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师爱情感、工作纪律、师表示范六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分析当前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目前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总体较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功利倾向严重,对本职工作倦怠,师爱情感有待加强,育人理念和育人效果相脱节;在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制度规范滞后,缺乏长效机制,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和践行不够的问题,还需引起对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滇西地区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复杂,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受信息化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西方不良思潮的价值观念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部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忽视等内外因素,都影响着滇西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最后,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从营造良好的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环境、创新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实现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提高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促使思政课教师更好的发挥师表示范作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赵小东[3](2021)在《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以大理州高校为例》文中指出教师是品行之师,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师德品行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校需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以德育人。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理州三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师德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问题及成因,提出对策与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理论概述。主要阐述师德建设的内涵、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师德理论、习近平关于师德的重要论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从六个方面呈现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并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党建引领、实践载体、激励表彰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师德建设的成效。第四部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德考核指标趋于形式化、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效果不佳、师德准入制度不规范、师德培训方式单一、制度规范宣传不到位;师德内涵认识不足、师德价值观功利化、育人意识淡薄、学术心态浮躁。其主要成因有:市场经济多变性与西方价值观渗透等社会环境因素;师德制度形式化和教师期望与待遇不同步等高校体制因素;思想认识与素养不足等教师自身因素。第五部分,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基于问题及成因分析,提出加强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健全师德惩处机制、优化师德考核评价、丰富师德培训体系、严格师德准入标准、扩大师德宣传力度;加强师德顶层设计与党建引领、提升教师社会声望、建设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价值导向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育人使命、提高教师自律等建议。第六部分,结语。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赵蒙成[4](2021)在《工业4.0时代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嬗变与未来走向》文中研究说明职业道德具有行业性、发展性、活动性、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整合性等特征,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培育学生遵守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的习惯,同时还要发展学生对职业的道德观念与情感以及践行职业道德要求的意志。在工业4.0时代,高新科技深刻改变了职业世界,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必然会发生顺应时代的变革。职业道德教育的嬗变包括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教育模式的创新两个方面。不同于一般德育的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德技并修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职业启蒙教育模式、职业指导教育模式。目前这些模式还相当粗放,亟需探索、完善。另外,工业4.0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急剧凸显,促使其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逐渐转向个人本位,这一转向将给职业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根本影响。
吴小艳[5](2021)在《新时代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保证,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和现实针对性。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上海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地调研方法收集资料,总结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章,新时代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发展恢复期、全面探索期、改革深化期、内涵提升期。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完善考评监督机制。这是本文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切入点。第二章,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实地调研方式,对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实证研究。介绍了“师德师风”概念的操作化过程和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提供了结构式访谈提纲。调研结果显示,上海高校教师遵守“红七条”,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六个方面表现良好。第三章,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绩效评估和原因分析。上海师德师风建设成效表现在五个方面:重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构建校院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发挥模范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实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足之处表现在四个方面: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不细、负面典型震慑作用不大、师德师风考核把关不严、实践创新基地覆盖不全。这是由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市场经济规则侵蚀、高校主体责任弱化等因素造成的。第四章,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基于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不足及其原因分析,借鉴澳大利亚师德师风建设经验,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落实高校主体责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激发教师自觉性。本文还有绪论和结语。绪论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结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反思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姜荔雯[6](2021)在《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改变,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质量已成为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基本单元。尽管健康话题涉及领域较大,但是医疗卫生领域是其核心事业。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从业者,是医疗卫生领域的核心角色,也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向前发展、适应新时代变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得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一线实践者。在新时代,我国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主要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救治理念展开,摒弃“以治病为中心”的救治理念,充分体现出当下的医疗服务中加大了对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质量的珍视和关爱。发生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充分折射出了新时代医务人员应当坚持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夜以继日的严谨敬业精神、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等职业道德,经此一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再次得以升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也必将因此随之深化,以致力于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要、服务全体人民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本文依照医学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规范内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式这一逻辑框架,分为四部分开展论述。第一部分重点阐释和辨析医学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基本内涵,并且对医学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外异同进行了剖析和梳理。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医学职业道德规范,以求体现出医学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加深,以及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对医德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新时代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重点针对当前新时代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矛盾现象和各类挑战,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提出相应对策。对策包括:充实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拓宽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三大层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合力推进我国新时代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迈上新台阶。
欧阳润[7](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彭燕媛[8](2020)在《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道德是一个行业的底线。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产权职业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亟需提升。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促进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自身人格的完善,进而推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也在于知识产权领域职业道德素养高的专业队伍能够持续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更在于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研究可以弥补当下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严重不足,丰富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要内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是指接受过专门系统的知识产权专业训练、具备知识产权从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从事知识产权工作获取各类资源、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然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即谓适用且只适用于知识产权从业主体,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其宗旨,以保障知识产权职业活动为其职业目的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就其性质而言,除沿袭职业道德的非物质性、规范性以及实践性这三大属性外,又因知识产权职业群体的特殊,亦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这一属性。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初获成效,但同时尚存诸多问题。包括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存在缺失、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社会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惩不到位以及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等。细究问题之症结,一方面在于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在于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路径存在欠缺。为解决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从内容设计与方法运用的有效协调、意识提升与宣传活动的相互促进、直接教育与奖惩效应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参与与组织管理的合力推进四大方面提出理想状态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思路。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一方面应当基于职业道德性质和适用范围分析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构成,构建出一套统一且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内容体系。这套内容体系既应包含适用所有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共性化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即包括树立“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的职业理想;坚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职业信仰;秉持“爱岗敬业、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职业态度;承担“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保守秘密”的职业责任;遵守“办事公道、诚实守信、遵守行业规范”的职业纪律以及提升“不断学习与培育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业务能力等。同时,因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差异分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保护人员”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人员”三大类,这套内容体系也应包括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需适用的个性化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遵循“推动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人员应遵循“秉持知识产权执法与审判的客观公正”;知识产权服务人员应遵循“恪守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竞争精神”等核心职业道德内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实际养成还依赖于有效养成路径的设置。基于此,为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提高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可从与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相关的社会意识、宣传教育、奖惩以及组织管理四大层面采取相应的举措,设置有效路径。譬如,社会意识层面需有效提升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认识;宣传教育层面需着力提高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的效果;奖惩层面需规范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处理;组织管理层面需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进行科学的管理等。多措并举,共同促进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刘欢欢[9](2020)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谁来种地”这一难题成了中国前进道路上的“拦路石”。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而保证了我国农业后继有人。截至目前,我国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已超1500万人,并朝着2000万人数迈进,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不断扩大,新的职业群体正在逐步壮大。“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行业的新兴主体,理应由也必须有符合自己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培育,这既是农民“身份”向“职业”转变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既秉持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完善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既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原则,也保证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为研究对象,在搜集相关文献和政策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及其职业道德培育的基本内涵,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合格“新农人”的关键环节,职业道德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政府、学校、企业以及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共同努力。在界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相关概念后,接着说明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古今中外有关职业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思想,其中诚信思想、敬业思想、义利观等构成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认知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道德内省、实践锻炼等思想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接着根据相关数据和新闻报道,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现状,分别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基础,从制度、教育、外部环境以及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四个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提出了四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建议:(1)建立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规范和制度体系;(2)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主体网络;(3)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培育的能力。
郝钢[10](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类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先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佳的问题。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将会大大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工作软实力,更好的奉献于社会。本文以哈尔滨市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和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和实践相脱节及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的问题;学生存在忽视职业道德修养、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三个维度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从社会因素来看,因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公民整体的公德意识水平下降,趋利忘义行为屡见不鲜;网络环境四通八达,不良信息进入学生视线越来越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缺少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成长方向。从学校因素来看,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够健全;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和时效性;同时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不稳定不精干。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学生本人对职业道德认识肤浅,道德认识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工作环境需求,也是导致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建议:要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在宏观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发挥企业的优势力量,加强社会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增强家庭的道德教育功能,尽好家庭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在中观学校层面上,应提升有关人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鼓励创新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德育教师评价体系;在微观个人层面上,应鼓励学生主动反思不足促进自身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发展观。
二、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
2.1.1 公职人员 |
2.1.2 青年公职人员 |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想观念原因 |
4.3.2 制度机制原因 |
4.3.3 社会环境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2)新时代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相关概述 |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进 |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演进与发展 |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
(一)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识和定位 |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
三、加强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一)是学校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是思政课教师增强自身修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是滇西地区民族团结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
第二章 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相关情况说明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调查对象 |
二、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
(一)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的调查分析 |
(二)对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的调查分析 |
(三)对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理念的调查分析 |
(四)对思政课教师师爱情感的调查分析 |
(五)对思政课教师工作纪律的调查分析 |
(六)对思政课教师师表示范的调查分析 |
三、对滇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总结与思考 |
四、滇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滞后,缺乏长效机制 |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深化职业道德践行不够 |
第三章 影响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因素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一)市场经济下,教师主体创新意识增强的同时出现功利趋向 |
(二)信息化社会网络发展 |
(三)滇西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 |
二、学校文化环境的影响 |
(一)课堂文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
(二)校园活动文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
(三)校园制度文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 |
三、思政课教师自身因素 |
(一)教师价值观、职业定位转变 |
(二)教师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忽视自身道德修养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
一、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环境 |
(一)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二)加强学校师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 |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建设 |
(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建设 |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修养,追求道德境界提高 |
(一)提高职业素养,增强职业情感 |
(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
(三)提高科研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素养 |
四、增强师爱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一)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规律 |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能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以大理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研究进程 |
第一章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师德建设 |
(二)新时代 |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的师德理论 |
(二)习近平关于师德的重要论述 |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第二章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的样本统计 |
(五)访谈的内容与方式 |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
(一)教师政治态度端正,师爱情感浓厚 |
(二)教师坚守潜心育人,教学严谨负责 |
(三)教师坚持身正为范,积极服务社会 |
(四)高校师德考核评价较具体,但运用趋于形式化 |
(五)高校师德激励方式较丰富,但未满足实际需要 |
(六)高校师德培训方式较多元,但培训效果不理想 |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 |
(一)师德组织建设较完善,有效落实师德建设 |
(二)师德相关制度较丰富,明确教师行为规范 |
(三)师德建设实践较多样,提高教师德性素养 |
(四)特色党建促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党性修养 |
(五)坚持师德创优奖励,树立师德典型示范 |
第三章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建设有待优化 |
(二)师德观念有待提升 |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因素 |
(二)高校体制因素 |
(三)教师自身因素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一、完善高校师德管理机制 |
(一)加强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多元监督体系 |
(二)完善师德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精神境界 |
(三)健全师德惩处机制,杜绝师德行为蔓延 |
(四)优化师德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 |
(五)丰富师德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
(六)严格师德准入标准,严把教师队伍入口 |
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师德氛围 |
(一)加强师德顶层设计,重视师德发展 |
(二)加强以党建促师德,发挥党员作用 |
(三)提升教师社会声望,促进提振师道 |
(四)建设正确舆论导向,塑造教师形象 |
(五)扩大师德宣传力度,增强师德意识 |
三、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
(一)坚持价值导向,凝聚思想共识 |
(二)坚持真学真信,坚定理想信念 |
(三)加强立志乐道,牢记育人使命 |
(四)坚守博学知新,促进师德自律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工业4.0时代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嬗变与未来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概念辨析 |
(一)“职业道德”概念解析 |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界定 |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嬗变 |
(一)职业道德内容的嬗变 |
(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革新 |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变化走向 |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更加凸显 |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由社会本位走向个人本位 |
(5)新时代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内涵和外延 |
(二)问题和原因 |
(三)思路和对策 |
三、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二)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创新 |
(二)研究层次创新 |
(三)研究方法创新 |
第一章 新时代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历程 |
一、发展恢复期(1978 年-1984 年) |
二、全面探索期(1985 年-1998 年) |
三、改革深化期(1999 年-2011 年) |
四、内涵提升期(2012 年至今)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任务 |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二、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三、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 |
第二章 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师德师风调研方法设计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第二节 师德师风调研结果分析 |
一、“红七条” |
二、“六维度” |
第三章 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绩效评估和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成效 |
一、重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二、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 |
三、构建校院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
四、发挥模范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
五、实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第二节 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不足之处 |
一、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不细 |
二、负面典型震慑作用不大 |
三、师德师风考核把关不严 |
四、实践创新基地覆盖不全 |
第三节 上海高校师德师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西方文化思潮影响 |
二、市场经济规则侵蚀 |
三、高校主体责任弱化 |
第四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澳大利亚师德师风建设的经验启示 |
一、突出教师道德核心价值观 |
二、明晰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
三、制定激励性规范性守则 |
第二节 完善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
一、落实高校主体责任 |
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三、激发教师自觉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 |
第一节 道德与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 |
一 道德与职业道德 |
二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概述 |
三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作用 |
第二节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 我国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历史演变 |
二 国外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三 中外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之比较 |
第三节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 有利于坚守医学崇高宗旨 |
二 有利于树立医学职业观念 |
三 有利于培养医学人文情操 |
四 有利于提升医学服务质量 |
第二章 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
第一节 敬佑生命、心怀大爱 |
一 救死扶伤,生命至上 |
二 普同一等,尊重病患 |
第二节 精益求精、甘于奉献 |
一 至精至微,博极医源 |
二 淡泊名利,无私无畏 |
第三节 协同救治,全周期保障 |
一 通力合作,科学施治 |
二 预防为主,重视健康教育 |
第三章 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背景、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当前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背景 |
一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与“健康中国”战略等政策的提出 |
二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 |
三 市场经济文化产生的负面效应 |
第二节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现状 |
一 公立医院的医德状况 |
二 民营医院的医德状况 |
三 医德教育的总体状况 |
第三节 当前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 |
一 新时代健康战略促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革新 |
二 医学科技理性抑制职业道德教育情怀 |
三 市场经济文化削弱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
第四章 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
第一节 充实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
一 紧扣人民健康,教育体现社会化方向 |
二 守正革故鼎新,汲取传统养分 |
三 强化人文情怀,坚持预防为主 |
第二节 创新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
一 注重个体修养,培养医德情感 |
二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实际改造 |
三 建设专业队伍,关注思想动态 |
第三节 拓宽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
一 创设文化氛围,进行隐性教育熏陶 |
二 宣传榜样人物,引领业内新风范 |
三 强调知行合一,激发医德评价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着作类 |
二 中外期刊论文类 |
三 硕博士论文类 |
四 报纸类 |
五 网络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的人才需求 |
1.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召唤 |
1.1.3 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的必然趋向 |
1.2 研究价值 |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相关概念厘析 |
2.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探析 |
2.1.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涵义 |
2.1.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特征 |
2.1.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类型 |
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解析 |
2.2.1 “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概念解读 |
2.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
2.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特点 |
2.2.4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性质 |
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探析 |
3.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取得的成效 |
3.1.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业已取得的有限提升 |
3.1.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业已采取的有效举措 |
3.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
3.2.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存在缺失 |
3.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社会意识薄弱 |
3.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
3.2.4 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惩不到位 |
3.2.5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
3.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之症结 |
3.3.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尚不明确 |
3.3.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路径存在欠缺 |
4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 |
4.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之理论依据 |
4.1.1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4.1.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
4.1.3 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理论的警示 |
4.1.4 孔子“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示例 |
4.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思路 |
4.2.1 内容设计与方法运用的有效协调 |
4.2.2 意识提升与宣传活动的相互促进 |
4.2.3 直接教育与奖惩效应的有机结合 |
4.2.4 自我参与与组织管理的合力推进 |
5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体系 |
5.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构成 |
5.1.1 基于职业道德性质的内在维度 |
5.1.2 基于职业道德适用范围的内在层次 |
5.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共性化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
5.2.1 职业理想: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
5.2.2 职业信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
5.2.3 职业态度:爱岗敬业、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5.2.4 职业责任: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保守秘密 |
5.2.5 职业纪律:办事公道、诚实守信、遵守行业规范 |
5.2.6 职业业务能力:不断学习与培育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 |
5.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个性化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
5.3.1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推动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
5.3.2 知识产权保护人员——秉持知识产权执法与审判的客观公正 |
5.3.3 知识产权服务人员——恪守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竞争精神 |
6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路径选择与优化 |
6.1 社会意识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认识之有效提升 |
6.1.1 从战略高度认识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 |
6.1.2 加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研究 |
6.2 宣传教育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效果的着力提高 |
6.2.1 “政府指导、高校主导、企业辅导”的主体体系设置 |
6.2.2 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方式 |
6.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内容的“精确化” |
6.3 奖惩层面: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规范处理 |
6.3.1 完善并落实对奉行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励机制 |
6.3.2 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惩戒力度 |
6.4 组织管理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科学管理 |
6.4.1 完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机构 |
6.4.2 构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组织管理机构的联动机制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9)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及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
一、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型职业农民 |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 |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 |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一)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必要性 |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重要性 |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相关理论依据 |
一、中国古代优秀的职业道德培育思想 |
(一)中国古代职业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 |
(二)中国古代道德培育的主要途径 |
二、西方职业道德培育思想 |
(一)西方职业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 |
(二)西方道德培育的主要途径 |
三、中国共产党的职业道德培育思想 |
(一)中国共产党职业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 |
(二)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教育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 |
五、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现状分析 |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现状 |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现状 |
(一)职业道德培育取得的成绩 |
(二)职业道德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职业道德培育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体系不完善 |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薄弱 |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
(四)道德自我培育的能力不足 |
第五章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对策 |
一、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伦理规范和相关制度体系 |
(一)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规范 |
(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培育相关制度建设 |
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网络 |
(一)地方政府: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导者 |
(二)学校: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者 |
(三)企业: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教育的支持者 |
三、营造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的良好环境 |
(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
(二)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 |
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培育的能力 |
(一)提升科学文化水平 |
(二)提升道德自觉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10)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问题的确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回顾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职业教育 |
(三)职业道德教育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六、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生活教育理论 |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特征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结果 |
(一)哈尔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
(三)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学生的基本情况 |
(四)环境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影响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偏低 |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合理,缺乏优质教材 |
(三)德育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脱节 |
二、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忽视职业道德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不佳 |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因素分析 |
(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
(三)不良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
二、学校因素分析 |
(一)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
(二)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够,缺乏时效性 |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精干的师资力量 |
三、学生因素分析 |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
(二)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肤浅 |
第五章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
一、社会层面的策略 |
(一)发挥企业的优势力量 |
(二)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 |
(三)增强家庭的道德教育功能 |
二、学校层面的策略 |
(一)提升相关人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二)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重视实践教学 |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三、学生个人层面的策略 |
(一)主动反思促进自身发展 |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发展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王月美. 大理大学, 2021(10)
- [3]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以大理州高校为例[D]. 赵小东. 大理大学, 2021(11)
- [4]工业4.0时代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嬗变与未来走向[J]. 赵蒙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3)
- [5]新时代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D]. 吴小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 姜荔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8]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D]. 彭燕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9]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道德培育研究[D]. 刘欢欢.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 郝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