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冻保存红细胞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国杰[1](2019)在《L-精氨酸对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究在不同浓度、不同添加时机下,L-精氨酸对不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影响,并且对提高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为冰冻红细胞损伤机制及保护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对进一步明确红细胞功能剂量,实现量化输注,提高红细胞临床输注效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也为探究一种新型红细胞保存液添加L-精氨酸配方,提高血液保存质量,提供实验数据。研究方法1、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对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影响:在悬浮保存的红细胞CPDA保存液中分别加入L-精氨酸溶液,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mmol/L、10mmol/L、50mmol/L,分别在库存期0d、7d、14d、21d、28d、35d检测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变化,红细胞2,3-DPG和ATP的变化以及对红细胞膜的影响。2、L-精氨酸的不同添加时机对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影响:分别在冰冻红细胞冰冻保存前、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的MAP保存液中加入L-精氨酸溶液,使其终浓度分别为 5mmol/L、10mmol/L、50mmol/L,分别在库存期 0d、7d、14d、21d、28d、35d检测冰冻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变化,冰冻红细胞2,3-DPG和ATP的变化以及对冰冻红细胞膜的影响。3、红细胞携氧能力的检测:用军事医学科学院自主研发的血红蛋白携氧/释氧分析仪分别测定不同库存期0d、7d、14d、21d、28d、35d各血样的氧解离曲线及氧亲和力P50的数值;用酶标仪器读取吸光度值,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内2,3-DPG浓度和ATP浓度来评价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通过测定pH值、以及FHb的浓度来评估L-精氨酸对红细胞膜的影响。研究结果1、随库存期的延长,悬浮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均呈总体降低趋势,尤其在库存期开始2周内降低明显,于库存期14d内下降了 15.6%,随后下降较为缓慢,第35d下降了 25.4%,在库存期末其值仅为采血当天的74.6%。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悬浮红细胞P50与库存时间二者呈线性相关。2、随库存期的延长,冰冻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均呈总体降低趋势,且与悬浮红细胞相比,冰冻后的红细胞在各库存期同一时间点的氧亲和力P50均呈降低改变,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冰冻后的红细胞P50与库存时间二者也呈线性相关。3、终浓度为10mmol/L的L-精氨酸组对悬浮红细胞氧亲和力相关指标P50的提高影响最为显着,且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在库存期末氧亲和力相关指标P50值仍为采血当天的82.5%。终浓度为5mmol/L的L-精氨酸组对悬浮红细胞氧亲和力相关指标P50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终浓度为50mmol/L的L-精氨酸组对悬浮红细胞氧亲和力相关指标P50与对照组间比较的影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使氧亲和力相关指标P50在库存期内呈显着下降。4、L-精氨酸对冰冻保存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提高作用较悬浮红细胞大,且在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添加L-精氨酸到冰冻解冻后的复状液中作用最为显着;同样,终浓度为10mmol/L的L-精氨酸对冰冻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提高影响最为明显。5、随库存期的延长,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2,3-DPG浓度和ATP浓度呈逐渐消耗,而L-精氨酸对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2,3-DPG浓度和ATP浓度提高作用并不显着,且与未添加L-精氨酸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随库存期的延长,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尤其在库存期21天后升高明显,且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较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的高;L-精氨酸对冰冻保存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的降低作用较悬浮红细胞大,且在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添加L-精氨酸到冰冻解冻后的复状液中作用最为显着;终浓度为10mmol/L的L-精氨酸对红细胞膜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研究结论1、随库存期的延长,悬浮红细胞、冰冻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呈总体降低趋势,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随之不断下降,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与库存时间二者呈线性相关。2、随库存期的延长,悬浮红细胞、冰冻红细胞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红细胞破坏数量逐渐增多,红细胞膜的稳定性随之不断降低,。3、添加适宜浓度的L-精氨酸对库存期内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及红细胞膜的稳定性有提高作用,且在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添加L-精氨酸到冰冻解冻后的复壮液中作用最为显着。
国杰,尤国兴,张婷,汪德清[2](2019)在《L-精氨酸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不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悬浮红细胞、冰冻红细胞保存前、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的CPDA或MAP保存液中加入L-精氨酸溶液,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 mmol/L、10 mmol/L、50 mmol/L,分别在库存期0 d、7 d、14 d、21 d、28 d、35 d检测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变化。结果随库存时间的延长,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呈总体降低趋势,尤其在库存期开始2周内降低明显,于库存期14d内下降了15.6%,随后下降较为缓慢,第35天下降了25.4%,在库存期末其值仅为采血当天的74.6%,且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较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低;L-精氨酸对冰冻保存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提高作用较悬浮红细胞大,且在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添加L-精氨酸作用最为显着;终浓度为10mmol/L的L-精氨酸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50提高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添加适宜浓度的L-精氨酸对库存期内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有提高作用。
赵树铭[3](2019)在《冰冻血液产品临床使用安全性探讨》文中认为血液是保障临床救治的特殊药品,但保存期有限。人们试图采用低温冰冻保存技术延长血液保存期。对全血进行冰冻保存效果不理想,对红细胞采用甘油进行冰冻保存获得成功并被广泛使用,血浆可直接进行冻存,对血小板和干细胞采用二甲亚砜冰冻保存已取得成功,冰冻血小板已被成功用于军队医疗机构的紧急救治,冰冻干细胞已被临床广泛接受,但二甲亚砜的毒性作用也限制了冰冻血小板在我国的使用。本文探讨了血液成分产品进行冰冻保存的质量及临床应用安全性。
林彬,杨宜承,康炜,马莉[4](2018)在《梯度浓度添加甘油提高冻融红细胞回收率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针对传统冰冻红细胞技术的缺点进行改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高回收率的红细胞冰冻方法并形成由低到高的浓度。方法采用从低到高的浓度顺序快速添加法,将甘油保护剂分成3份,总体积不变。比较改良方法与传统方法冷冻前及解冻后的红细胞回收率、游离血红蛋白和甘油残留量等指标。结果改良方法的红细胞回收率(87.44±3.4)%,游离血红蛋白(0.65±0.31)g/L,甘油残留量(4.20±0.75)g/L;传统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应为(81.77±3.2)%,(0.58±0.23)g/L和(2.50±0.34)g/L。两种方法红细胞回收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方法制备的红细胞,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且红细胞回收率比传统方法更高,红细胞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保障输血安全、改善输血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赵俸涌[5](2017)在《大熊猫输血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大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一度濒临灭绝的边缘。经过多年有效的保护,目前已由濒危水平降至易危水平。医疗救治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环节,而输血则是医疗救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对现有大熊猫死亡病例(n=71)的分析发现,大约有20%的死亡病例(急性慢性疾病造成的贫血)可以通过输血得到救治的。对大熊猫输血治疗病例记录总结后发现,以输血方式提高病患大熊猫血红蛋白含量的治疗方法,使得大部分患病大熊猫得到了救治,但出现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死亡各一例(发生概率约5%);而未得到及时输血救治的7例患病大熊猫中,43%个体死亡,上述临床病例说明:首先,红细胞输注是挽救大熊猫生命的有效手段;其次: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大熊猫输血目前仍存在较大风险。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大熊猫进行输血救治,这一情况也导致通过不配合输注造成的临床输血免疫反应进而对大熊猫血型进行研究的几率大大降低。若能对大熊猫红细胞功能、输血相关的红细胞保存及免疫血液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将降低大熊猫输血不良反应风险,有助于更系统科学的进行大熊猫输血治疗,使其真正成为大熊猫日常医疗手段以挽救更多生命。红细胞体外保存是红细胞输注的前提条件。在本研究中发现,大熊猫红细胞如使用人类红细胞保存液进行保存,约一周即会出现较严重的溶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大熊猫血液生理特性与人类有所差异,故本研究依据文献报道补充测定了与大熊猫红细胞保存密切相关的pH值、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脆性区间及血气分析等大熊猫血液生理学指标,最终配制了适合大熊猫的红细胞体外保存液(4℃)。对该保存液进行评估后证明保存液可有效保存大熊猫红细胞达30天。大熊猫红细胞免疫特性是决定大熊猫红细胞输注的关键问题,大熊猫与其异种血源亚洲黑熊的红细胞红细胞免疫特性尚无系统性研究。因此,本研究探索了不同个体的大熊猫之间及其与亚洲黑熊间血液的相容性,并进一步使用哺乳类红细胞膜保守蛋白相对应的人类血型抗体对大熊猫及其潜在的异种供血者亚洲黑熊红细胞进行免疫血液学分析。在不同大熊猫的血液相容性试验中(配合性实验/交叉配血试验)(n=17)发现:大熊猫同种异体间存在弱凝集现象,4℃条件下凝集加强,4℃条件下大熊猫同种异体间的配合率是71.11%,亚洲黑熊的同种异体间交叉配血实验显示(n=40):5只亚洲黑熊血浆与其他绝大部分亚洲黑熊红细胞发生凝集,呈现3种血清学格局;大熊猫与亚洲黑熊间的异种交叉配血实验中发现:大熊猫(n=17)与亚洲黑熊(n=10)的异种交叉配血中亦存在凝集现象,上述血清学结果说明提示:大熊猫存在疑似血型抗原物质、亚洲黑熊至少存在三种疑似血型抗原。在对大熊猫红细胞疑似血型抗原物质的研究中,使用人类血清学血型定型试剂对大熊猫及亚洲黑熊红细胞进行进一步研究,并使用人类及小鼠天然血浆作为对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一、使用人源性抗血清无法避免种间抗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故文献中报道大熊猫红细胞存在类似人类M抗原的报道有误(刁玉英,1989);二、现有人类ABO血型检测试剂无法检测出大熊猫红细胞上存在人类ABO血型糖蛋白类似结构,无法得到文献中大熊猫红细胞类似人类O型红细胞的结论(王德春,1999)。三、人类抗-B单克隆抗体血型试剂与不同亚洲黑熊存在不同的反应性。红细胞膜蛋白对于红细胞功能及免疫原性有重要作用,故针对大熊猫红细胞生理特性及免疫血液学特性,本研究对大熊猫红细胞膜进行了蛋白及基因水平的分子研究。对大熊猫红细胞血液生理特性的研究中发现,与亚洲黑熊相比,大熊猫血液红细胞计数较少/压积较小(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较少),而二者同属熊科动物,个体平均体重接近,大熊猫如何利用较少数目的红细胞完成全身气体交换等红细胞功能的维持,是否因为其红细胞代谢和膜蛋白组成与亚洲黑熊有所差异?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对大熊猫全血分选,获得较纯大熊猫红细胞;进而通过反向液相色谱联用质谱(LC-MS/MS)分析大熊猫与亚洲黑熊红细胞膜蛋白,鉴定出大熊猫红细胞膜上存在388种蛋白,亚洲黑熊红细胞膜上存在315种蛋白;最终在大熊猫膜蛋白与亚洲黑熊膜蛋白质谱结果的比对中,发现了大熊猫在糖酵解过程中有以下酶类:己糖激酶X2(占共有酶类的33.3%)、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占共有酶类50%)、乙酰辅酶A合成酶2及ATP结合盒式蛋白(ABC Transporter):ABCB6、ABCB8(占共有ABCB家族的18.2%),ABCC1(占共有ABCC家族的7.6%)等代谢途径相关蛋白比亚洲黑熊更丰富,说明其红细胞在代谢水平上效率更高,在进一步使用数据量及功能分析更全面的人类蛋白数据库解析后,发现大熊猫与亚洲黑熊的红细胞差异膜蛋白除能量代谢外还参与了O2/CO2气体交换(碳酸酐酶I、Rh TypeA蛋白),使得大熊猫可以以较少红细胞维持机体气体交换,从而揭示了大熊猫红细胞较亚洲黑熊红细胞具有的独特功能特性及其导致的大熊猫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较小的血液生理特性。同时,由于大熊猫蛋白图谱尚未建立,为了验证质谱结果,本研究对大熊猫带3蛋白编码序列(SLC4A1)全长进行了扩增和克隆,一方面通过其序列及功能域分析,确定大熊猫带3蛋白的存在,证明了质谱结果对大熊猫红细胞膜带3蛋白的检出,证明了质谱实验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以功能结构域分析了大熊猫带3蛋白的功能并基于红细胞保守蛋白——带3蛋白分析了大熊猫进化上与其他熊科动物最为接近,但存在差异。综上所述,血液输注是大熊猫救治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熊猫输血体系研究不足,本研究根据大熊猫血样资源有限、血样获得困难的现状,针对大熊猫输血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实验开展研究,以大熊猫血液保存为起点并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大熊猫及其异种血源亚洲黑熊红细胞免疫血液学特性、并利用质谱技术分析了二者红细胞血液生理差异及红细胞代谢差异之间的关系,为大熊猫红细胞功能及红细胞膜蛋白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大熊猫红细胞输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张成松[6](2017)在《冰冻红细胞甘油化与去甘油化的改进》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冰冻红细胞去甘油化时添加适量的蔗糖溶液,提高红细胞回收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天内制备的400 ml去白悬浮红细胞60袋,制备成冰冻红细胞,置于-80℃-65℃的冰箱内保存,在保存4个月后取出解冻去甘油化,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袋。实验组在去甘油化过程中的第1次洗涤液改用10%的蔗糖溶液,第2次洗涤液改用10%的蔗糖溶液,对照组仍用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洗涤,然后分别比较两组的红细胞回收率,甘油残留量和去甘油化过程中的各个洗涤阶段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应用SPSS13.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两组红细胞回收率比较,P<0.0005;,甘油残留量比较,P>0.05。两组去甘油化第1次洗涤比较,P<0.0005;第2次洗涤、第3次洗涤、第4次洗涤比较,P>0.05。结论冰冻红细胞去甘油化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洗涤过程非常重要,对红细胞进行保护,可以显着提高红细胞回收率。
周洋,张学俊,王红,钟锐,贺曾,韩玎玎,厉保秋,刘嘉馨[7](2017)在《四氢嘧啶对人冰冻红细胞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在红细胞深低温冰冻的冻存液中添加渗透压调节物-四氢嘧啶(ectoine),检测红细胞冰冻前后的质量,探讨ectoine用于深低温冰冻红细胞的可能性,为ectoine可用于红细胞深低温冰冻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悬浮红细胞样品8袋,每袋分为对照组(复方甘油组、甘油组)和实验组(1.5%ectoine甘油组、3%ectoine甘油组和4.5%ectoine甘油组)共5组。实验组:ectoine起始浓度为1.5%、3%与4.5%(W/V)(加红细胞后终浓度为1.05%、2.10%与3.15%)。将5组(2组对照组与3组实验组)冻存液分别加入红细胞,红细胞冰冻后解冻并洗涤。测定冰冻前(未加冻存液)及解冻洗涤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变形性、渗透脆性,并用电镜扫描,观察红细胞显微形态。结果与2组对照组相比,3%ectoine甘油组红细胞回收率最高(89.26±2.60)%(P<0.05);3%ectoine甘油组解冻洗涤的红细胞与冰冻前红细胞,在50-1、100-1、200-1和1 000-1的剪切率值上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ectoine甘油组解冻洗涤的红细胞,50%溶血率时氯化钠浓度为(4.57±0.08)g/L,3%ectoine甘油组(4.80±0.17)g/L,2组分别与复方甘油组(4.98±0.26)g/L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镜扫描显示3组实验组红细胞与复方甘油组红细胞解冻洗涤后,均无棘状和球形红细胞,甘油组可见破膜、皱缩的红细胞。结论3%Ectoine作为渗透压调节物用于冰冻红细胞,可用于高浓度甘油冰冻红细胞时作为渗透压调节物,相对于3%乳酸钠的复方甘油(商品化复方甘油),可提高解冻洗涤的红细胞回收率,改善解冻洗涤的红细胞质量,具有在深低温冰冻红细胞的潜力。
周洋[8](2017)在《四氢嘧啶对人冰冻红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细胞是血液中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一次性大量失血、严重贫血或严重感染的手术前等情况需要输注红细胞,因而临床上对血液的需求大。血液离体后的保存效果或时间,对临床用血及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红细胞的冰冻保存是一种离体后有效的保存办法。目前以高浓度甘油作为冰冻红细胞的主要保护剂。高浓度甘油溶液具有很高的渗透压且对细胞无维持稳定的作用,用此甘油化细胞时,需要调节细胞的渗透压及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研究发现,嗜盐菌和耐盐菌内的四氢嘧啶(ectoine),可调节细菌的渗透压。本研究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推测使用高浓度甘油对红细胞作用时,四氢嘧啶可对渗透压起调节作用。目的:研究ectoine对红细胞渗透压的影响;研究ectoine作为渗透压调节物,应用于冰冻红细胞后,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1)阐述红细胞在等渗ectoine、等渗乳酸钠、生理盐水、超纯水和等渗甘油中的吸光度动力学,研究ectoine对红细胞渗透压的影响。2)探索使用57%甘油(w/v)作为深低温保护剂时,冰冻并解冻红细胞的步骤,从而确定高浓度甘油冰冻红细胞的实验方法;使用不同浓度(1.5%、3.0%、4.5%,均为w/v)ectoine与57%甘油(w/v)联用作为实验组、国内商品化的复方甘油为对照组,冰冻红细胞,测定冰冻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回收率、变形性、渗透脆性、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果糖-6磷酸激酶(PFK)活力、丙酮酸激酶(PK)活力及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指标,初步研究ectoine与甘油联用冰冻红细胞,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结果:红细胞在等渗ectoine、等渗乳酸钠和生理盐水中的吸光度动力学相似,得出ectoine与乳酸钠和氯化钠相似,可调节渗透压;红细胞在超纯水和等渗甘油的吸光度动力学相似,证实溶液中甘油不可维持细胞膜稳定。3.0%ectoine与甘油联用与国内商品化的复方甘油冰冻后的红细胞相比,在回收率、渗透脆性、ATP含量、PK活力及LDH活力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ctoine与甘油联用冰冻红细胞,PFK活力在冰冻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ctoine对红细胞的渗透压起调节的作用。在质量上,3.0%ectoine与甘油联用作为深低温保护剂冰冻红细胞,优于商品化的复方甘油的红细胞,提高冰冻红细胞的质量,也拓宽四氢嘧啶的应用范围。
王林,唐玉清,闫晓鹏,刘志勇,郭超群,来祝檩,夏琳静[9](2014)在《冰冻亚型红细胞制备及使用的全程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冰冻亚型红细胞制备及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其在血型血清学试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起始血液进行选择,对红细胞甘油化、冰冻保存、融化复温、去甘油化等一系列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对制备好红细胞的保存介质、保存温度以及保存时间进行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结果用优化选择的试验参数制备冰冻亚型红细胞,融化洗涤后红细胞上清液的FHb含量、甘油残留量及红细胞抗原反应性的检测结果均符合预期要求;在规定的有效期内,红细胞性能稳定,使用效果良好。结论对冰冻亚型红细胞制备及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可保证其在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本地区无偿献血者及临床患者的ABO亚型检出率,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郭超群,李运琴,刘志勇,来祝檩,夏琳静,王林,闫晓鹏[10](2014)在《冰冻亚型红细胞信息库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冰冻亚型红细胞信息库的建立及应用,以利于冰冻亚型红细胞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方法以甘油作为防冻剂,将ABO亚型红细胞进行甘油化和适当分装后,于-80℃低温冰箱冰冻保存;同时详细记录每份红细胞的来源、亚型种类、弱抗原与抗血清的反应强度、红细胞容量、预期用途、分装容器、分装总份数、每份分装量、血浆是否含ABO不规则抗体、是否保存对应血浆以及献血码或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资料,建立冰冻亚型红细胞信息库;根据不同工作需要,从红细胞信息库中选择合适的亚型红细胞,经融化洗涤,加入合适的保存介质和抑菌剂后使用。结果从冰冻亚型红细胞信息库中选择合适的亚型标本,在血站和医院供血库ABO血型鉴定相关工作中应用后,无偿献血者和医院患者的ABO亚型检出率显着提高,进一步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论 ABO亚型红细胞的冰冻保存及其信息库的建立,能使ABO亚型红细胞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在采供血机构和医院供血库进行推广应用。
二、冰冻保存红细胞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冻保存红细胞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L-精氨酸对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对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的影响 |
1.L-精氨酸溶液的配制 |
2.悬浮红细胞实验样本的制备与留取 |
3.添加不同浓度L-精氨酸后在不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测定 |
第二节 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红细胞2,3-DPG和ATP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红细胞膜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L-精氨酸的不同添加时机对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影响 |
第一节 L-精氨酸的不同添加时机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_(50)的影响 |
1.冰冻红细胞保存液一复方甘油溶液的配制 |
2.方法 |
第二节 L-精氨酸的不同添加时机对红细胞2,3-DPG和ATP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节 L-精氨酸的不同添加时机对红细胞膜的影响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2)L-精氨酸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3)冰冻血液产品临床使用安全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冰冻血液产品的种类 |
2 冰冻血液产品的影响因素 |
2.1 温度 |
2.2 冰冻保护剂 |
2.3 冰冻保存时降温速率 |
2.4 冰冻保存的时效 |
2.5 破袋率 |
2.6 冰冻血液产品的复融 |
2.7 冰冻血液产品的复苏后处理程序 |
3 冰冻血液产品的质量和功能 |
3.1 冰冻红细胞 |
3.2 冰冻血小板 |
4 冰冻血液产品的临床应用 |
4.1 冰冻红细胞 |
4.2 冰冻血小板 |
4.3 冰冻血液产品 |
5 冰冻血液产品输注的不良反应 |
5.1 冰冻红细胞 |
5.2 冰冻血小板 |
6 结语 |
(4)梯度浓度添加甘油提高冻融红细胞回收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5)大熊猫输血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大熊猫血液生理及红细胞体外保存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实验设计 |
第二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第五节 分析及讨论 |
第三章 大熊猫红细胞免疫血液学特性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实验设计 |
第二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配方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第五节 分析和讨论 |
第四章 大熊猫红细胞膜蛋白功能特性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实验设计 |
第二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配方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第五节 分析及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附录1、本研究使用主要仪器设备 |
附录2、主要缩写列表 |
附录3、大熊猫临床检测用血样小样冻存方案建立 |
附录4、抗大熊猫及亚洲黑熊IgG抗体制备 |
附录5、亚洲黑熊交叉配血表 |
附录6、大熊猫、亚洲黑熊膜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
附录7、大熊猫带3 蛋白编码基因(SLC4A1)进化树总表 |
附录8、大熊猫及亚洲黑熊红细胞膜差异蛋白分析结果 |
附录9、大熊猫与亚洲黑熊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平均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对比 |
附录10、大熊猫及亚洲黑熊血液非麻醉及麻醉采集 |
综述:大熊猫输血研究进展 |
一、大熊猫临床输血医疗进展 |
二、大熊猫输血医学基础研究现状 |
三、大熊猫输血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冰冻红细胞甘油化与去甘油化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红细胞回收率和甘油残留量比较 |
2.2 冰冻红细胞去甘油化时不同洗涤次数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比较 |
3 讨论 |
(7)四氢嘧啶对人冰冻红细胞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与制备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溶液配制 |
1.3.1 红细胞变形PVP液 |
1.3.2 商品化复方甘油组冻存液 |
1.3.3 甘油组冻存液 |
1.3.4 1.5%ectoine甘油组冻存液 |
1.3.5 3.0%ectoine甘油组冻存液 |
1.3.6 4.5%ectoine甘油组冻存液 |
1.3.7 9%氯化钠液 |
1.4 红细胞甘油化并冰冻 |
1.5 冰冻红细胞解冻并去甘油化 |
1.6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
1.7 红细胞渗透脆性测定 |
1.8 电镜扫描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红细胞五分类计数及计算结果 |
2.2 红细胞变形性数值 |
2.3 红细胞渗透脆性 |
2.4 电镜扫描 |
3 讨论 |
(8)四氢嘧啶对人冰冻红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红细胞保存 |
1.1.1 红细胞低温保存 |
1.1.2 红细胞深低温保存 |
1.2 四氢嘧啶的研究 |
1.2.1 四氢嘧啶的简介 |
1.2.2 四氢嘧啶在生物和医学上的研究 |
1.3 课题设计 |
第二章 四氢嘧啶对人红细胞作用的初探及冰冻解冻红细胞步骤的确定 |
2.1 引言 |
2.2 四氢嘧啶对红细胞作用的初探 |
2.2.1 样品来源 |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3 溶液的配制 |
2.2.4 实验步骤 |
2.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 四氢嘧啶与高浓度甘油联合用于冰冻红细胞 |
2.3.1 样品来源及分组 |
2.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3 冻存液的配制 |
2.3.4 实验方法、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四氢嘧啶对人冰冻红细胞的质量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变形性 |
3.2.1 样品来源及分组 |
3.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3 溶液的配制 |
3.2.4 实验步骤 |
3.2.5 变形性结果与分析 |
3.3 渗透脆性 |
3.3.1 样品来源及分组 |
3.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3.3 溶液的配制 |
3.3.4 实验步骤 |
3.3.5 渗透脆性结果与分析 |
3.4 三磷酸腺苷(ATP) |
3.4.1 样品来源及分组 |
3.4.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4.3 溶液的配制 |
3.4.4 实验步骤 |
3.4.5 ATP结果与分析 |
3.5 磷酸果糖激酶(PFK) |
3.5.1 样品来源及分组 |
3.5.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5.3 溶液的配制 |
3.5.4 实验步骤 |
3.5.5 PFK结果与分析 |
3.6 丙酮酸激酶(PK) |
3.6.1 样品来源及分组 |
3.6.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6.3 溶液的配制 |
3.6.4 实验步骤 |
3.6.5 PK结果与分析 |
3.7 乳酸脱氢酶(LDH) |
3.7.1 样品来源及分组 |
3.7.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7.3 溶液的配制 |
3.7.4 实验步骤 |
3.7.5 LDH结果与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后续建议 |
4.1 主要结论 |
4.2 后续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二 在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9)冰冻亚型红细胞制备及使用的全程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冰冻亚型红细胞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 |
1.2.1 起始血液的选择 |
1.2.2 红细胞甘油化 |
1.2.3红细胞融化及去甘油化 |
1.2.4 红细胞制备质量的检测 |
1.3 冰冻亚型红细胞使用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 |
1.3.1 红细胞保存 |
1.3.2 确定红细胞保存效期 |
1.3.3 红细胞使用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冰冻亚型红细胞信息库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初始血液和标本的选择条件 |
1.3 方法 |
1.3.1 亚型红细胞的冰冻保存 |
1.3.2 冰冻亚型红细胞信息库的建立 |
1.3.3 冰冻亚型红细胞的使用 |
1.3.3. 1 冰冻亚型红细胞的融化和洗涤 |
1.3.3. 2 红细胞融化洗涤后的保存 |
1.3.3. 3 冰冻亚型红细胞的使用及范围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冰冻亚型红细胞在血站的应用效果 |
2.2 冰冻亚型红细胞在医院供血库中的应用效果 |
3 讨论 |
四、冰冻保存红细胞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L-精氨酸对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影响研究[D]. 国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2]L-精氨酸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影响[J]. 国杰,尤国兴,张婷,汪德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02)
- [3]冰冻血液产品临床使用安全性探讨[J]. 赵树铭. 重庆医学, 2019(01)
- [4]梯度浓度添加甘油提高冻融红细胞回收率的研究[J]. 林彬,杨宜承,康炜,马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04)
- [5]大熊猫输血基础研究[D]. 赵俸涌.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2)
- [6]冰冻红细胞甘油化与去甘油化的改进[J]. 张成松.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02)
- [7]四氢嘧啶对人冰冻红细胞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 周洋,张学俊,王红,钟锐,贺曾,韩玎玎,厉保秋,刘嘉馨. 中国输血杂志, 2017(03)
- [8]四氢嘧啶对人冰冻红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D]. 周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9]冰冻亚型红细胞制备及使用的全程质量控制[J]. 王林,唐玉清,闫晓鹏,刘志勇,郭超群,来祝檩,夏琳静.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7)
- [10]冰冻亚型红细胞信息库的建立及应用[J]. 郭超群,李运琴,刘志勇,来祝檩,夏琳静,王林,闫晓鹏. 中国当代医药, 2014(20)
标签:红细胞论文;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论文; 平均红细胞体积论文; 输血反应论文; 大熊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