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印刷技术对印刷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1](2021)在《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代山西雕版印刷技术,以及它所形成的刻书行业在中国古代印刷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具有开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刻印地域广以及刻书类别丰富的历史发展特点,而推动其繁荣发展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相结合的。第一部分,通过论述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的历史发展情况,明确了研究的定义范围。分析刻书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以山西平阳地区为核心区域,以刻书业的代表“平水本”为文章重点探究对象。除此之外间有太原、大同、五台山等地区,作为补充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平阳和其他各个刻书地域的刻本及其相关刊刻信息,以求对其历史发展情况有系统地了解。然后从当时的历史,国家的政治、文化以及政策等角度探究了金代山西雕版印刷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对该历史时期一些特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一些旧有的片面结论重新讨论。第二部分,选取佛经刻印与版画刻印两种雕刻技术类型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到这两种类型是最具时代和地域代表性的刻印种类,与印刷术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对金代佛经刻印背景的探究,分析了当时具有实用特点的佛教政策,推动了募刻与刊印佛经的风潮,从而促进了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而《赵城金藏》的雕造事业,对刻书中心的形成和印刷术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探究《四美图》为代表的金代平阳版画的历史成就,从刻印技法、题材特点、时间与地域发展等内容的分析研究,透视了平阳版画体系对山西雕版印刷术发展的贡献。第三部分,从相关科技角度对金代山西雕版印刷工艺进行探究,包括刻版工艺、造纸工艺、装裱工艺三方面。首先,结合田野调查与口述访谈的方法,重点对雕刻与印刷工艺的材料、工具以及刻版流程方面进行研究,和古代技术工艺作简单的对比猜测,以求对雕版印刷技术有直观了解。其次,用文献和现代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平阳造纸的历史源流,分析了平阳麻纸工艺具有的科技性特点,总结了平阳地区特有的麻纸工艺对金代山西雕版印刷术发展的作用。最后,对金刻本装帧具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卷轴装佛经装帧工艺进行探究。第四部分,总结金代山西雕版刻本在印刷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影响,在促进文学、艺术、医学、宗教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大贡献。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口述访谈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以平水刻为代表的金代山西雕版印刷列举研究,以多元的视角分析推动其进步的力量。有助于我们了解促进金代山西雕版印刷术发展的多方因素,从而吸引到更多研究者对这一时代和地域传统手工业的学术研究兴趣。
任珈莹[2](2021)在《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及其世界影响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沧海桑田人文变迁,我国如今已位列世界之巅,还记得曾经辉煌岁月的中国,名震八方光辉万丈的文明发源地,诞生了如同神来之笔的指南针技术、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技术的东方大地,一下子打开了全世界通往新天地的大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引领了过去几千年的技术文化过渡到新时期,也将世界文明的发展推到一个巅峰。马克思之前这样表述:火药、指南计、印刷术——三大技术象征着资产阶级社会悄然来袭。火药的爆炸来袭十分震撼,指南针引领了无数航海家畅游天地,寻找新大陆,造纸术与印刷术强强联合废了竹简,淘了羊皮,为新的教育事业增砖添瓦。而本文重点研究的印刷术更是四大发明之中科技含量较高的,印刷术已然成为了快速高效的代名词,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世界历史转轮向前的强大动力。欧洲大陆国家则是最先受到印刷术的洗礼的。印刷术像是一个载体,能够将文化的果实盛满己身,把我们的强大文化带到世界每个角落,这之中当属欧洲板块地区的国家受益良多,当然在那个时候被中国技术所引领的地方绝不局限于此。欧洲和中国的往来颇为频繁,印刷术自然是其中交流的重头戏,很快欧洲雕板印刷术就问世了,但是对于活字印刷术欧洲久久没有摸出门道,一直到15世纪德国金匠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欧洲地区才逐渐拥有了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并为后期欧洲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为欧洲不久后的强势崛起作了铺垫。
岳翃[3](2020)在《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基于东西方文化融合视域下,对中文黑体字视觉识别因素、方法、规律进行的探讨、归纳和总结,亦是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历史与应用性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对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构型源起与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作为起点,着重分析了近代工业社会产生无衬线体外形特征的历史原因和它为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发生形成的基础铺垫,同时论证了清末民初是我国中文黑体字构型探索与构建的开启时代。梳理分析了中文黑体字由日本哥特体设计风格移植到汉字的金属活字印刷中,并逐步从标题字体发展成为正文阅读字体的演化过程。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发轫之初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与审美观念,揭示了我国印刷字体构型滞后的原因和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同时,提出了在不同中文字体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背景下,中文黑体字的设计实践在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下的新思考。文章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构型在演变过程中并存的两条线索——即显性线索与隐形线索。显性线索是指科学技术变革为字体设计及整个字体行业变化,而隐形线索是指汉字中审美意趣、艺术流派等内在导向性对字体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本土化因素对字体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微调与修正,以及对多种黑体字衍生样式产生的助推,进一步强调了我国传统书法意趣中的人文情怀。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黑体字的量化参考,以时间为序,将中文黑体字四个时期的代表性构型:金属铅活字、印刷字体、屏显字体、参数化字体作为分析对象,采取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字面率、字体灰度、中宫位置、重心位置、阅读速度等方面的具体数值入手进行量化计算与对比分析,通过客观量化总结出黑体字构型的主要特点和构形法则。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几章所论述的中文黑体字产的必要条件、技术沿革和文本阅读审美范式的嬗变,以及对量化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中文黑体字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等。目的是通过对中文黑体字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借助中文黑体字这一具有典型新的设计案例,形成有利于指导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石峰[4](2020)在《广州市教育印刷厂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古今,印刷术自从问世以来,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随着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发展更为迅猛。印刷业不仅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广州市教育印刷厂作为中小型印刷企业,伴随着我国印刷业的发展步伐,通过资源整合及利用政策红利,在较长时间里建立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随着网络及自媒体的日益发达,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国民每天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印刷行业整体受到巨大冲击。加上印刷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逐年上升、环保政策要求日益严格,印刷业告别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中小型印刷企业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及新技术应用滞后等诸多因素,造成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本论文将以广州市教育印刷厂为例,重点对其竞争战略进行研究,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找准定位,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运用战略的相关理论及战略研究分析工具,结合印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广州市教育印刷厂自身资源、业务规模、管理水平等要素,通过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加以分析,采用IFE、EFE对内、外部因素进行评价,运用SWOT分析矩阵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组合策略分析,再进一步利用QSPM矩阵对备选竞争战略进行定量选择,最后建议从优化生产工艺、严格控制质量、加强广告宣传、强化客户服务等方面做出控制措施,并通过建立良好企业文化、完善组织人事等途径保障战略实施与落地。本文为处于竞争形势严峻的广州市教育印刷厂提供了战略方案,同时为我国中小型印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考路径,对印刷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臧延旭[5](2020)在《清末民初印刷技术进步引发的变革》文中指出技术进步所引发的系列变革无处不在。现如今,人类社会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正经历着重大的传播变革。而在百年之前的清末民初时期,因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同样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其中,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引发的巨大影响以及所衍生的传播价值尤不可忽视,甚至对于当下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均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未来。以史为基,立足当下。纵观当前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从新闻传播学与历史学双视角下探究印刷技术进步与其引发的变革影响的系列研究,在国内可谓少之又少,而这正是笔者决定投身研究这一选题的主要目的。本研究将运用双视角切入,以新闻传播学视角,对清末民初的印刷技术进步与传播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梳理分析,同时结合历史学视角,进行案例分析。在探究近代传播事业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时,笔者将以社会学经典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为探究过程提供学理支撑。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论证“清末民初时期,印刷技术进步是推动一系列变革,乃至社会进程的主要驱动力”假定的成立。以清末民初这一特殊时期着手,从印刷技术的发展脉络、印刷行业、出版产业、传播事业、社会变革等关键词深入,反观当下传播变革现状。结构上,本文在第一章厘清研究问题与研究路径后,沿着“技术驱动论”的逻辑链条,论证印刷技术的进步,对行业到产业的升级,产业形成对传播事业的发展,传播事业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之间的连环推动作用,并探讨传播事业如何影响社会变革与推动社会进程。论证过程中,笔者将清末民初这一笼统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870年至1920年,论证对象确定为以人物(起到关键及推动作用的人物)、机构(出版社、报社、印刷机构)、媒体(书、报、刊)为主的三个部分。本文以新闻传播学与历史学的角度,论证“技术驱动论”的成立,并在此基础上对传播之于我国近代社会变革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做出了肯定。通过回顾梳理清末民初期间由印刷技术进步所引发的系列变革过程,以史为鉴,总结发展经验。同时,以史观今,反思当今现代人类社会,为新技术革命环境下的演进与发展,提供借鉴方向和启迪意义。
张小强,谢玉佳[6](2019)在《出版技术70年:从工厂印刷机械化到5G万物传播智能化》文中研究表明对1949年以来我国出版业技术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梳理。将70年的出版技术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1949—1987年为围绕印刷的工业文明阶段; 1988—2001年为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阶段; 2002—2015年为从数字出版走向融合发展的信息文明阶段; 2016年至今为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文明阶段。基于梳理指出:出版技术从内敛封闭走向跨界开放;出版业转型升级不仅要重视自然技术,也要重视社会技术;5G将推动出版业重回物质时代。
张晓驰[7](2019)在《JH云印刷企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云印刷逐渐成为我国印刷行业的聚焦热点,众多上市印刷公司纷纷宣布将把云印刷作为公司新的战略发展方向。而到目前为止,行业对于云印刷的认识往往止于单一的云平台技术开发或者合版印刷管理,众多先行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JH云印刷公司要想从众多的云印刷参与者中脱颖而出,需要寻找细分市场进行战略决策和选择,需要探索并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战略,对于发现自己陷入增长瓶颈或处于发展泥潭中的中小型印刷企业来说,这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战略性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以JH云印刷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JH云印刷的问题:一是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和产品品类单一,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二是企业前期投入较大,高额的折旧和摊销导致成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企业利润低廉,难以盈利;三是企业没有系统科学的营销体系且营销策略单一。然后,结合中国外部宏观环境情况和印刷业内竞争状况以及JH云印刷企业内部环境,分别利用PES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系统的总结出各环境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后,通过分析JH云印刷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各要素,归纳出企业发展过程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基于SWOT模型总结出各种市场环境下企业可选择的战略措施。再结合公司实际发展状况和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后,对概括出的5个备选战略选项进行筛选,从而选定企业最终应该采用的战略发展方向,并针对性提出优化组织结构、健全财务保障体系、精准营销、智慧工厂、人力资源管理5个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公司的综合实力,从而促进JH云印刷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徐思凡[8](2019)在《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其媒介理论的着名命题——“媒介即讯息”。该命题强调了长期以来被研究者忽视的“媒介”的重要性,并以其独特的神喻式表达方式提示了有关媒介的丰富思想,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指出真正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乃是不断发展变革的媒介,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内容,这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及其原因。美国媒介环境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花费十七年时间写出的巨着《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则从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三个方面出发,论证了印刷媒介为近代欧洲带来的巨变——它是欧洲走进现代的“动因”,有力地证明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由于麦克卢汉神喻式的表达方式,人们对这一命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他关于“媒介窃贼,内容鲜肉”的比喻带有一定的“技术决定论”倾向,极易使人们忽视“内容”在传播过程中重要性。然而,中国社会并没有产生类似西方的社会巨变,与爱森斯坦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印刷媒介反而给宋明社会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稳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印刷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宋明理学。因此,本文将从内容重要性的角度来反思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命题。本文重点梳理了中国印刷媒介从唐末至宋明的发展史略,并结合科举制度史、宋明理学史来阐释权力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利用与控制。经过深入研究,本文现有以下研究发现:首先,媒介本身的技术属性固然重要,但其在内容方面的影响力仍旧不容忽视。在内容方面,西欧印刷媒介承载了大量有关变革甚至革命的内容,而中国印刷媒介则被用来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宋明理学。随着宋明理学的广泛传播,异端言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舒适土壤,任何有违正统的言行都会招致大众的反对。其次,中国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儒学复兴运动相伴而生。在印刷媒介的助力下,儒学重新占据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位置。宋初儒学一反汉唐儒学的繁杂与琐碎,大胆地吸收佛老思想,建构起思辨性更强的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得益于科举制的推动作用,印刷媒介成为宋明理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其三,统治者对王朝稳定的追求改变了中国印刷媒介发展轨迹。在印刷媒介诞生之初,统治阶级并不了解这种新媒介所具有的优势,直到五代末期,政府才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典籍刊刻活动。进入两宋以后,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印刷媒介之于政治的重要性,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官方出版机构,出台各类相关法令,严厉打击不利于王朝统治的出版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从整体上看,中国印刷媒介承载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宋明理学思想而不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变革性内容,这间接地促进了宋明社会的稳定,体现了权力和内容对印刷媒介的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对麦克卢汉“媒介窃贼,内容鲜肉”的比喻做出过度解读,走上技术决定论的道路;又要考虑“媒介即讯息”命题在中华文明中的适用性,批判地审视不合乎我国媒介发展特点的媒介理论。
刘积英,刘成芳[9](2018)在《改革开放40年的印刷业》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印刷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从连基本内需都难以满足的落后行业,成长为拥有近10万家印刷企业,为新闻出版业和国民经济提供配套服务的现代化产业,涌现出一批技术先进、管理到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印刷业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后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向上。文章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发展特点,梳理了印刷业取得的主要发展成就,并分析了印刷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陈佳丽[10](2018)在《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文中认为知识是时间延续的问题,它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进行传承;知识的流通并非单向度传递,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知识拥有不同的面貌,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媒介都可能为知识传承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或许能为看待历史提供新的思考与视野。通过媒介,能将此处与彼处相连接形成社会,将过往与当下相连接形成延续。于是媒介如何将新知识传递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便被赋予了新意义。熟悉并认同陌生的知识或许是关于传播的问题。西方卫生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社会变革使它上升至关乎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种族存亡的层面,进而完成由外来知识到常识准则的演变。从卫生史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多关注卫生的政治性,或卫生是非对错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如若将西方卫生知识放置到传播过程中去探讨,便会发现其他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有悖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西方卫生知识传入时,媒介扮演了什么角色?时人因何理由、经由何种媒介接受了这种陌生的知识?其中是否存在争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使它被信任?本文的主旨便是讨论近代中国媒介环境的变化与西方卫生知识生产流通之间的关系。全文按时间顺序铺成,以不同的媒介环境为分期,探寻每个社会阶段媒介对西方卫生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将西方卫生知识的传播过程放在政治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看待,阐述新知识经过何种媒介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进而探究媒介与知识、媒介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根据媒介学理论对媒介的解释,每一章节阐述不同的媒介形态对知识的影响。具体分为译着对明清时期西方卫生知识输入的作用、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的建立、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的塑造、新式出版环境对西方卫生知识的普及四个阶段。依托史料,从媒介环境的视野揭示作为外来知识的西方卫生知识逐步成为国人常识的过程。通过具体论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出西方卫生知识不同的面貌,它表现为处方和就医环境、政治观点、新政实践、行为准则……耶稣会士翻译的译着使知识局限在特定阶层,内容以西方古典医学知识为基础;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使知识摆脱空间限制和阶层局限流传开来,内容集中在用水、环境与防疫方面;现代报刊呈现了知识精英将西方卫生与民族、文明、国家相关联的过程,传统知识改造与西方知识认同同步;教科书等出版物和视觉媒介将知识精英与政府机构挑选的知识普及给民众,最终成为国民认知的现代卫生常识。总体而言,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新的环境。将媒介的政治经济属性与知识的社会属性相连接,便会发现不同知识间此消彼长。当媒介史、知识史与社会变革等时空背景在一起时,媒介形态演变与叠加所带来的变化,使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更为清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媒介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生产流通的过程。第一,通过对大量报刊、书籍等史料的爬梳,展现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实际上是知识、媒介、社会等因素多重交织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选择、融合、遗失的相互关系;第二,从媒介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情景中的媒介实践,丰富健康传播史相关研究。
二、浅谈印刷技术对印刷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印刷技术对印刷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0.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0.3 研究方法 |
0.4 研究创新之处 |
0.5 研究现状与背景 |
第一章 金代雕版印刷成因 |
1.1 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的地域和种类 |
1.1.1 刻印地域研究 |
1.1.2 刻书种类研究 |
1.2 金代山西印刷术发展的历史原因 |
1.2.1 人才和技术的转移 |
1.2.2 悠久的刻书历史 |
1.2.3 稳定的政治环境 |
1.2.4 文化发展的影响 |
1.2.5 国家政策的倾斜 |
小结 |
第二章 金代佛经雕版、木版年画的历史沿革与互借 |
2.1 金代山西佛经刻印 |
2.1.1 佛经刻印的历史背景 |
2.1.2 佛经刻印对刻书中心形成的影响 |
2.2 金代山西版画刻印 |
2.2.1 平阳版画的历史成就 |
2.2.2 平阳版画对印刷术发展的贡献 |
小结 |
第三章 金代雕版印刷材料工艺研究 |
3.1 雕刻与印刷工艺 |
3.1.1 材料工具 |
3.1.2 工艺流程 |
3.2 造纸工艺 |
3.2.1 平阳造纸的历史源流 |
3.2.2 平阳麻纸的工艺特点 |
3.2.3 平阳麻纸的实验研究 |
3.3 装帧工艺 |
3.3.1 金代的”蝴蝶装” |
3.3.2 金代的”卷轴装” |
小结 |
第四章 金代山西雕版印刷刻本的多元价值 |
4.1 文学价值 |
4.2 艺术价值 |
4.3 医学价值 |
4.4 宗教价值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及其世界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古代印刷技术起源问题的国内研究 |
(二) 中国印刷术如何西传到欧洲的国内研究 |
(三) 古代印刷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四) 印刷术在中国与欧洲遭遇不同命运的原因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创新点 |
注释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相关史料考证 |
一、雕版印刷术 |
(一) 雕版印刷术起源的相关考证 |
(二) 唐五代雕版印刷研究 |
二、活字印刷术 |
(一) 非金属活字印刷术的相关考证 |
(二) 金属活字印刷术的相关考证 |
三、其他印刷术 |
(一) 木板年画 |
(二) 套色印刷 |
(三) 纸币印刷 |
(四) 蜡板印刷 |
四、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古代印刷技术概况及成果 |
一、中国古代印刷技术概况 |
(一) 雕版印刷 |
(二) 活字印刷 |
二、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主要工序 |
(一) 中国雕版印刷技术主要工序 |
(二) 中国活字印刷技术主要工序 |
三、中国古代印刷技术主要表现成果 |
(一) 雕版印刷术的代表性作品 |
(二) 活字印刷术的代表性作品 |
四、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传播及影响 |
一、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传播 |
(一) 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
(二) 中国印刷术在亚洲的传播 |
(三) 中国古代印刷术在非洲的传播 |
二、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影响 |
(一) 印刷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二) 印刷术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三、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世界意义 |
一、中国古代印刷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的原因 |
(一) 印刷技术的不完善 |
(二) 受印刷工匠的文化素质和封建文化的影响 |
二、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当代价值反思 |
(一) 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向 |
(二) 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反思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源起与演变 |
第一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源起 |
一、石碑文学说 |
二、哥特体学说 |
第二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发展 |
一、机械化生产与卡斯隆的设计 |
二、德国铸字公司与怪诞体 |
三、拜尔与通用字体 |
四、包豪斯与模块化字体 |
第三节 日本哥特体的起源 |
一、美华书馆和中文字模的开发 |
二、东京筑地文字制造研究所与日本哥特体的开发 |
三、修文书局与商务印书馆 |
四、金港堂印刷所与商务印书馆 |
第二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沿革 |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过渡时期(1912-1949) |
一、西式铅字活版印刷技术与黑体字的开发 |
二、中文黑体字设计的萌芽期 |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革新时期(1949-1978) |
一、印刷字体审美范式的形成 |
二、上海活字字体研究室的成立 |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繁荣时期(1978-今) |
一、计算机时代的黑体字 |
二、互联网时代的黑体字 |
第三章 影响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因素 |
第一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外部因素 |
一、图案文字和日本装饰风格 |
二、装饰艺术风格 |
三、风格派、包豪斯和构成主义 |
四、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
第二节 影响黑体字的内部因素 |
一、传统书法的审美意趣 |
二、碑学与黑体字设计的民族性构建 |
三、传统装饰图案 |
第三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技术沿革 |
一、 中文印刷字体的初期探索——铅字印刷 |
二、中文排印技术的更迭——照相排版 |
三、数字字体的设计开端——点阵字体 |
四、数字字体的设计拓展——屏显字体技术 |
五、数字字体的设计展望——参数化字体 |
第四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 |
第一节 黑体字的字样来源及具体文字 |
一、字样的来源 |
二、字体的选择标准及具体文字 |
第二节 黑体字样的测试与分析 |
一、字面率测试 |
二、字体灰度测试 |
三、横竖比 |
四、重心位置 |
五、中宫位置 |
六、阅读速度分析 |
七、黑体字测试小结 |
第五章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历史积淀——人文与技术的交融 |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实用与审美 |
一、兼具信息阅读和图形审美的综合载体 |
二、联结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视觉符号 |
三、代表工业文明和本土设计的中国制造 |
四、象征灵感活力和广阔空间的未来字体 |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
一、无衬线字体的中西交互融合 |
二、可变量字体的应用范围扩大 |
三、中文黑体字的技术根基——从技术在场转向文脉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广州市教育印刷厂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内容及论文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工具综述 |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2 战略管理层次体系 |
2.2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
2.2.1 竞争战略的类型 |
2.2.2 各类竞争战略的比较 |
2.3 战略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五力模型分析法 |
2.3.3 SWOT分析法 |
2.3.4 QSPM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
第三章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外部环境分析 |
3.1 基于PEST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印刷行业和市场环境分析 |
3.2.1 印刷行业概况 |
3.2.2 行业结构分析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各类型印刷企业对比 |
3.3.2 直接竞争对手分析 |
3.4 企业外部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
第四章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内部环境分析 |
4.1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企业概况 |
4.2 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 |
4.2.1 市场状况分析 |
4.2.2 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
4.2.3 企业生产能力分析 |
4.3 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
4.4 企业文化分析 |
4.5 企业内部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
第五章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5.1 SWOT矩阵分析 |
5.1.1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竞争优势分析 |
5.1.2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竞争劣势分析 |
5.1.3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机会分析 |
5.1.4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威胁分析 |
5.2 组合战略分类评估 |
5.3 竞争战略选择 |
5.3.1 定量战略规划矩阵(QSPM)的建立 |
5.3.2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定量战略规划矩阵(QSPM) |
5.4 竞争战略主要内容 |
5.4.1 指导思想 |
5.4.2 目标及阶段划分 |
5.4.3 竞争战略具体内容 |
第六章 广州市教育印刷厂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6.1 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
6.1.1 优化生产工艺 |
6.1.2 严格控制质量 |
6.1.3 加强广告宣传 |
6.1.4 强化客户服务 |
6.2 竞争战略保障 |
6.3 控制与评价 |
6.3.1 竞争战略实施控制 |
6.3.2 竞争战略实施评价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内外部关键因素赋权及评分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清末民初印刷技术进步引发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印刷技术 |
1.3.2 印刷行业 |
1.3.3 出版产业 |
1.3.4 传播事业 |
1.3.5 社会变革 |
1.4 研究基础与起点 |
1.5 框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本选题的总体概述 |
2.1 印刷技术进步的时代背景 |
2.1.1 闯进来与走出去 |
2.1.2 由停滞到动荡 |
2.1.3 通商口岸从无到有 |
2.2 清末民初时期印刷技术背景概况 |
2.2.1 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最终取代雕版印刷术成为主流 |
2.2.2 印刷设备:从人力到机械化的转变 |
2.2.3 生产组织架构:印刷作坊变成印刷工厂 |
2.2.4 生产主体:从工匠到工人 |
2.3 清末民初时期印刷行业背景概况 |
2.3.1 印刷机构:由印刷工坊升级成工厂 |
2.3.2 宋耀如的印刷发家路:依靠外资与技术 |
2.3.3 国人自办的出版机构逐渐取代外商创办 |
3 印刷行业发展到出版产业升级 |
3.1 单一环节上的升级与合作 |
3.1.1 编:晚清国人办报的“下寻”之路 |
3.1.2 印:点石斋印刷馆向上、下游的升级 |
3.1.3 发:扫叶山房的向上游升级 |
3.2 打通全产业链的综合体:商务印书馆 |
3.2.1 印刷技术、设备更新及时 |
3.2.2 编辑策略上紧跟形势 |
3.2.3 “三所一体”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
3.2.4 经营管理体制敢于尝试西方经验 |
3.3 本章小结 |
3.3.1 从无到有 |
3.3.2 从小到大 |
3.3.3 出版产业从外来产业变成民族产业 |
4 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传播事业 |
4.1 近代中国的纸媒业 |
4.1.1 书 |
4.1.2 报 |
4.1.3 刊 |
4.2 近代中国传播事业典型案例:商务印书馆 |
4.2.1 为“兴教育”而编印教科书 |
4.2.2 为“开民智”重视科技类书籍出版 |
4.2.3 期刊成为商务印书馆发展重头 |
4.3 本章小结 |
5 传播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
5.1 开启民智 |
5.1.1 教科书被广泛使用,现代教育开始普及 |
5.1.2 新式教育的兴起影响近代青年的认知形成 |
5.1.3 女性意识觉醒 |
5.2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
5.2.1 批判社会现实 |
5.2.2 揭露社会黑暗 |
5.2.3 为民请命 |
5.3 为社会设置议程 |
5.3.1 少数人想法变多数人共识,改良与革命成为社会主题 |
5.3.2 促进媒体议程向社会议程转变,加速社会变革发展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出版技术70年:从工厂印刷机械化到5G万物传播智能化(论文提纲范文)
1 1949—1987年:围绕印刷的工业文明阶段 |
1.1 1949—1965年:自主研发与引进设备推动印刷自动化 |
1.2 1966—1977年:“光与电”技术取得突破 |
1.3 1978—1987年:以技术促进印刷技术现代化 |
2 1988—2001年: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阶段 |
2.1 1988—1993年:中国出版进入现代化 |
2.2 1994—2001年:国家信息化带动出版网络化 |
3 2002—2015年:从数字出版走向融合发展的信息文明阶段 |
3.1 2002—2004年:出版进一步信息化、自动化 |
3.2 2005—2010年:数字出版快速发展 |
3.3 2011—2015年:融合出版向纵深发展 |
4 2016年至今: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文明阶段 |
5 出版如何迎接5G:70年技术发展启示 |
(7)JH云印刷企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价值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章 JH云印刷企业管理现状与问题 |
2.1 我国印刷业发展概况 |
2.2 云印刷概况 |
2.3 企业概况 |
2.4 JH云印刷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及结论 |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1.5 PEST分析总结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卖方议价能力分析 |
3.2.2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
3.2.3 替代品替代能力分析 |
3.2.4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分析 |
3.2.5 行业中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分析 |
3.2.6 在波特的五力分析摘要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组织结构分析 |
3.3.2 营销能力分析 |
3.3.3 人力资源分析 |
3.3.4 采购能力分析 |
3.3.5 财务能力分析 |
第4章 发展战略制定与对策 |
4.1 SWOT的分析 |
4.1.1 SWOT分析模型简介 |
4.1.2 SWOT分析 |
4.1.3 SWOT结论 |
4.2 发展战略选项制定 |
4.3 发展战略的对策 |
4.3.1 优化组织结构 |
4.3.2 健全财务保障体系 |
4.3.3 精准营销 |
4.3.4 人力资源管理 |
4.3.5 智慧工厂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作为技术发明的印刷术研究 |
1.2.2 中国学者对印刷媒介起源、发展和影响问题的关注 |
1.2.3 外国学者对印刷媒介与中国社会互动关系的探讨 |
1.2.4 媒介理论研究: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探讨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以中国印刷媒介与宋明王朝的关系为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进行补充 |
1.5.2 从媒介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丰富了华夏传播的研究成果 |
2. “媒介即讯息”命题的缘起、内涵与应用 |
2.1 命题的缘起与内涵 |
2.1.1 缘起: 麦克卢汉的生平和学术历程 |
2.1.2 内涵: 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解读 |
2.2 命题的应用: 媒介环境学派与印刷媒介研究 |
2.2.1 深化: 爱森斯坦的尝试 |
2.2.2 呼应: 站在电子媒介时代回望印刷技术革命 |
3. 前奏: 印刷媒介的诞生与儒学复兴 |
3.1 雕版印刷术和印刷媒介的诞生 |
3.1.1 前印刷时代的儒学传播媒介 |
3.1.2 雕版印刷术诞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
3.1.3 孕育雕版印刷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
3.1.4 中国印刷媒介的诞生、早期应用及主要特征 |
3.2 儒学复兴的尝试 |
3.2.1 科举制: 儒学与最高权力结盟的制度保障 |
3.2.2 文以明道: 儒学复兴的萌芽 |
4. 从边缘到中心: 成长中的印刷媒介与理学 |
4.1 印刷媒介的兴盛: 繁荣的两宋出版业 |
4.1.1 序曲: 五代十国的印刷出版活动 |
4.1.2 奠基期: 北宋出版业的发展 |
4.1.3 兴盛期: 厚积薄发的南宋出版业 |
4.2 好风凭借力: 印刷媒介与理学的良性互动 |
4.2.1 于无色处见繁花: 理学的勃兴 |
4.2.2 “道统”的承续与传播: 理学家的出版实践 |
4.3 沉默的螺旋: 权力阴影下的印刷媒介与理学 |
4.3.1 “致君尧舜”: 理学的实践性与批判性 |
4.3.2 作为统治工具的印刷媒介: 皇权对理学势力的打压与理学的“内倾化” |
5. “正统”的胜利: 印刷媒介与理学正统地位的维系 |
5.1 “正统”的确立: 理学的意识形态化 |
5.1.1 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5.1.2 正统的维系: 印刷媒介的政治角色 |
5.2 “心学”的崛起与沉寂: 中断的启蒙 |
5.2.1 思想多元化的起点: 从陈献章到王守仁 |
5.2.2 觉民救世: 泰州学派的启蒙实践 |
5.2.3 特立独行者的背影: 禁而不止的异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改革开放40年的印刷业(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印刷业发展的4个阶段 |
1.1 1978—1991年:由极端落后到初步振兴 |
1.2 1992—2000年:市场经济与印刷业的“窗口期” |
1.3 2001—201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印刷业的“黄金十年” |
1.4 2013年至今, 国民经济新常态与印刷业新动能的出现 |
2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印刷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
2.1 彻底改变了极端落后的产业局面, 发展成 |
2.2 区域发展渐趋平衡, 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布格局 |
2.3 边“补课”边发展, 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 |
2.4 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龙头印刷企业, 印刷业对外加工贸易和间接出口稳步发展 |
2.5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印刷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
3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印刷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
3.1 印刷业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
3.2 开放、包容, 不断优化和完善的监管体系是印刷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
3.3 印刷技术的划时代变革离不开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
3.4 印刷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的努力 |
(10)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媒介与知识 |
1.1.2 理解媒介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卫生含义内涵研究 |
1.2.2 关于卫生叙事方式研究 |
1.2.3 关于卫生传播媒介研究 |
1.2.4 关于卫生研究路径研究 |
1.2.5 结论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1.3.1 研究限定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视角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难点 |
2 明清译着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入华 |
2.1 偏隅一方的知识 |
2.1.1 中国传统卫生知识 |
2.1.2 西方卫生知识演变 |
2.2 暗流涌动的知识 |
2.2.1 耶稣会士:译着传教 |
2.2.2 中国文人:不变应之 |
2.3 小结 |
3 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建立(1840-1898) |
3.1 本章概说 |
3.2 建立知识的机构 |
3.2.1 医院诊所:新空间新体验 |
3.2.2 书馆学会:新机构新启蒙 |
3.3 迁移知识的报馆 |
3.3.1 外文报刊:引入新知的模板 |
3.3.2 中文报刊:传播新知的效仿 |
3.4 小结 |
4 现代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之塑造(1898-1911) |
4.1 本章概说 |
4.2 再造知识的报刊 |
4.2.1 报刊之新景象 |
4.2.2 报刊中的卫生 |
4.2.3 知识之新呈现 |
4.3 小结 |
5 媒介新环境与现代卫生知识之普及(1911-1937) |
5.1 本章概说 |
5.2 出版界:卫生知识的销售 |
5.2.1 教科书:普及卫生常识 |
5.2.2 .卫生广告:萌生知识经济 |
5.3 学术界:卫生知识的分类 |
5.3.1 学科教学:改变课程设置 |
5.3.2 专业期刊:提升学术意识 |
5.3.3 工具丛书:重建卫生图谱 |
5.4 读者与民众:卫生知识的获得 |
5.4.1 可视可听:卫生的形象化 |
5.4.2 信任与否:遗失传统卫生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转型呈现:知识、社会、媒介多重交织的过程 |
6.2 卫生释义:选择、融合、遗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874年-1907年[上海]《万国公报》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
附录二 1876年-1892年《格致汇编》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
附录三 1864 年-1885年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关于卫生的篇目 |
附录四 1904年-1919年《东方杂志》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
附录五 其他报刊关于卫生的篇目 |
附录六 1903年-1911年《北洋官报》关于卫生的篇目 |
附录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目录 |
四、浅谈印刷技术对印刷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研究[D]. 田雨. 山西大学, 2021(12)
- [2]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及其世界影响探究[D]. 任珈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D]. 岳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4]广州市教育印刷厂竞争战略研究[D]. 石峰. 兰州大学, 2020(01)
- [5]清末民初印刷技术进步引发的变革[D]. 臧延旭.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3)
- [6]出版技术70年:从工厂印刷机械化到5G万物传播智能化[J]. 张小强,谢玉佳. 科技与出版, 2019(09)
- [7]JH云印刷企业战略研究[D]. 张晓驰. 天津大学, 2019(06)
- [8]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D]. 徐思凡. 厦门大学, 2019(07)
- [9]改革开放40年的印刷业[J]. 刘积英,刘成芳. 科技与出版, 2018(12)
- [10]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D]. 陈佳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