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市场导向

新世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市场导向

一、新世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市场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龚关[1](2021)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有限监管——基于中外农村金融发展史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立足于农村金融制度的内在逻辑,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比较德、法、美等欧美国家、中国国民政府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以及新中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指出中国农村金融诸多问题的症结可归结为合作金融无从真正建立,根本原因在于合作制所强调以民主管理为基础的基层合作社的独立性与政府的主导和管制之间存在矛盾。解决之道则需要政府从主导和管制向有限监管演变。

肖向荣[2](2019)在《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已进入了脱贫攻坚时期,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底线任务,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扶贫工作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勇挑重任的担当,在对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和扶贫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给予大力支持。但同时,如何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实现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也是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工作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当前的金融扶贫现状出发,结合所处的环境,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自身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各种因素进行匹配系统分析,为金融扶贫拓展策略的提出做好准备;然后根据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战略发展规划,借鉴其它银行金融扶贫的经验,以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和效益性作为定位,从差异化、成本控制、聚焦优势等方面制定金融扶贫业务的拓展策略;最后设计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拓展策略的实施步骤,同时为了保障策略的有效实施,从组织、人员、制度和系统等维度展开讨论,提出有效建议,并评价实施金融扶贫拓展策略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发现,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虽然面临成本高、管理难等问题,但可以运用本土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进一步探索,通过加强产品创新、资源整合、高效管理、风险防控等措施,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和效益性。

李曦[3](2019)在《新中国(1949-2019)农业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经济到制度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七十年的时间挥手即逝,但是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段时间却是举足轻重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无论是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还是其进行的巨大变革,都是举世瞩目的。农民阶层,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其智慧与力量在新中国的变革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中坚作用。这一群体的发展变迁历史与新中国的变迁发展历史息息相关。三农问题,研究农业立法问题不仅是一项理论梳理研究,更是对我国的立法实践有着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领域立法进程的梳理,试图探寻农业立法的演进规律,找出现今农业立法的问题所在,进一步探寻农业立法的立法重点与发展趋势。本研究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讨论问题的由来,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新中国农业立法概况,概述中国农业立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作用、体系以及其“一中心四要素”的分类方式;第三章为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农村治理立法的发展脉络,探讨了农村多元治理立法的规制困境,展望了其走向“自治法治德治”的发展趋势;第四章为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土地立法的历史进程,并讨论了土地立法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第五章为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农业金融立法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演进规律,展望其发展趋势;第六章为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农业立法中推动农村科技发展、保障农村产业产品安全的科技类立法,分析了科技类立法的发展规律,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第七章为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农业生态立法的发展脉络,展望了其生态补偿立法化、多元主体生态责任立法化与重视软法治理的发展趋势;第八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立法的规律和问题,指出了农业立法的时代特点,厘清了农业立法发展的共性规律,同时指出了农业立法地方立法虚化、权利义务错位、原则性强规则性差的问题;第九章为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发展趋势,分别论述了农业立法领域法治化、社区化、信息化、绿色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第十章则重点论述了新时代下农业立法的重点制度安排,对下一步农业立法的价值取向、原则制度进行了分析展望,并进一步探讨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构想。第十一章为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一中心四要素”的分类方式,对农业立法的发展进程进行类型化分析梳理,并基于此梳理在把握各类型农业立法发展规律的同时找出我国农业立法的共性特征及规律,进一步展望农业立法法治化、社区化、信息化、绿色化、国际化的趋势,为新时代农业立法的制度设计寻找方向,提出新时代农业立法自由有序发展的基础价值、实质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保障农民权益的终极价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用价值以及绿色生态保障的发展价值,并在提出新时代农业立法的原则与制度后重点设计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这一立法构想,探讨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思想、规范设计、与其他制度关系的安排,并与最终尝试拟定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稿,为国家农业立法与政策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刘阳阳[4](2019)在《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无论是有关农村工作问题、“三农”问题,还是金融改革问题,全部是新时代下急需改善和加强的工作。习近平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所产生出的新问题进一步思考,明确提出了解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新方法。首先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进行透视,对习近平的农村金融改革思想及其理论渊源进行梳理,从中发现其农村金融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贯穿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始终。最后透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二元结构的特点及“三农”问题这个最现实的国内背景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出台后所迎来的新的历史契机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探讨,更好的去把握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内容。其次在研究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关于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农村金融发展、以优良的政策环境助推农村金融发展以及以优化结构提升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容进行分析,更好的把握习近平对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精髓要义。通过阐述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逻辑与特征,更好的总结和提炼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最后主要阐述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重要价值。其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村金融思想,而且使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村金融改革思想。实践价值在于,其农村金融改革思想深刻诠释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服务“三农”发展和更好的实现伟大的乡村振兴。总之,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习近平的农村金融改革思想也会随着中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对习近平的农村金融改革思想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任正言[5](2018)在《金融改革发展的逻辑与经验》文中提出新世纪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背景和起点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以来,中国金融业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金融活动更多从属于财政活动,服从于经济计划,金融发展处于被抑制状态。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尊重金融自身发展规律,对金融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减少干预,不断增强市场对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

金运[6](2015)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历程及改革思路》文中认为农村金融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框架体系中的重点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历久常新的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维度看,农村金融改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时期,农村金融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具有相异性,农村金融改革的动机、目标、手段和方向等也具有差异性。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一次农村金融运动开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成长,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走过了漫长的90余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取得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成就,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与以往的农村金融改革不同,当下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是如何理解修饰农村金融的定语“全面深化”,这事关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全局。从历史的视角剖析和解读农村金融改革,不仅有利于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解构,知悉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脉络,而且有利于更好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全面深化”的内涵和要义。这对于全面深化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大繁荣、大发展等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整体把握农村金融改革的概貌,完整再现农村金融改革的全过程,科学分析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系统梳理农村金融改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演化和发展的视角出发,描绘和勾勒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巨幅画卷。本论文由七部分构成,具体思路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是论文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主要交代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外内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等内容。这为本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第2章为农村金融改革思想溯源。思想和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金融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指导下推进的,同时,又在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本章一方面系统的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和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源头;另一方面,全面的考察了党的五代领导集体领导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思想,包括毛泽东农村金融改革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金融改革思想两大主体性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了中国化的农村金融理论体系。第3章为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变迁。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金融改革是个动态的过程。本文以时间为节点,把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金融(包括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金融改革、抗日战争时期农村金融改革、解放战争时期农村金融改革等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金融改革(包括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及改革等内容)、改革开放时期农村金融改革(主要从农村正规金融改革、农村非正规金融改革两个维度梳理)和新世纪以来农村金融改革(包括存量金融与增量金融改革两个方面)四个阶段。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文本分析和结构—过程的分析方法,重点阐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金融改革的方法与内容、原因与逻辑、问题与对策等,旨在系统还原农村金融改革的轨迹,整体勾勒农村金融改革的概貌。第4章为农村金融改革实践效果。经过九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金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包括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农村金融供需格局向高水平均衡递进等六大方面。本章节规避了学术界千篇一律的实证分析方法,而是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形态和形成逻辑进行阐释和分析,在“应然”与“实然”之间探寻农村金融改革的内在张力。第5章为农村金融改革特征、逻辑及经验。为了更好的总结和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探讨农村金融改革的背后逻辑。本章节运用抽象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进行透视发现:就改革特征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金融改革具有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改革、渐进式推进改革、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改革、存量与增量协同改革等特征;就改革逻辑而言,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为价值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核心动力、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主要手段等是支撑农村金融改革的内在逻辑;就经验而言,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试点先行的改革方法以及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等是党领导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经验。第6章为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挑战。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解决,又在改革的过程中产生。尽管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随着农村金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的变革,农村金融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信贷效率低下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金融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农村金融改革动力式微以及农村金融改革合力效果不显着等问题,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前提。第7章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改善农村金融现状,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是进行农村金融改革。本文详细归纳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挑战,整体研判农村金融的未来走势,认为农村金融改革应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具体说来,包括在金融共生和联结中编织农村金融网、开放农村金融系统来提升农村金融增量、以农村金融生态来统筹农村金融发展、发挥市场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对策。

杨贵桥[7](2015)在《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当前最大的法律问题依然农民权利问题。因为,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劳动者群体,多年来一直处于经济剩余分配序列中的最末端,这是资本主导下经济剩余以市场机制进行积累与分配的必然结果。因此,当前的“三农”困局,其核心是经济剩余的积累与分配问题。作为农业合作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农民资金互助社是对金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矫正。不过,农民资金互助社绝不是商业金融市场机制排斥“三农”的直接衍生物,而是农业合作化条件下以农民为主导的一种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是农业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信用形式——互助信用,从而是农业剩余积累的一种新机制。自2008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主要靠商业金融支持发展起来的工商业体系逐渐进入生产相对过剩阶段,几十年高增长的工业资本积累模式逐渐凸显困境,农村经济关系随之面临一场深刻变革,与此相应的金融法律制度也将由此出现重大调整。本文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从资本、身份、契约、金融异化等维度对农民资金互助社得以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法律困境进行分析与研判,并结合调研,对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本文认为,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源于互助资金资本化,因为互助资金资本化产生了社员之间基于剩余索取权的利益冲突,民间法调整失灵,因而需要引入国家立法予以规制。而从法理上讲,互助是身份之上的契约,身份与契约的对立统一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内在机制,也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原因所在。而资金互助权的具体状况及其实现程度,又最终取决于农业经营方式。当前,立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民组织化成本较高的难题,因为高组织化成本是农民资金互助社内部治理机制难以运行、资金互助严重异化的关键因素。由此,农民资金互助社存在两个基本趋势,即合作金融趋势抑或异化了的商业金融趋势。目前,多数农民资助互助社实际上是以“资金互助”为名的商业性吸存放贷公司。这导致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存在诸多困境,而此种困境与农业的家庭分散经营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应该在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权基础上优先发展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利用村庄既有治理机制,降低农民组织化成本,构建我国多元化的农民资金互助社基层主体制度。同时,从市场准入、法人产权、内部治理、风险防范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完善相应立法。除此,农民资金互助社必然成为资本主导下的一场实质上排斥农民的商业金融运动,甚至演变为非法集资工具或高利贷组织,从而存在被取缔的可能。除导论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释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内涵、性质及其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成、生成基础等问题。在法律性质上,农民资金互助社应定性为互益性法人。相应地,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是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因而其构成可以从资金互助权的基本内容、实现机制等角度进行解构。在经济根源上,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与农业自身特点、家庭经营方式以及商业金融对“三农”的排斥相关,更与农业合作化紧密相联。同时,从身份与契约的关系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阐释了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产生的法理基础,认为“身份之上的契约”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内在机制,也是其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根本原因。第二章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从比较分析的角度,介绍了域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域外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一般规律、新趋向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章是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本章从纵向角度梳理了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重点考察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经验与教训,介绍了农民资金互助社以及法律制度演进的十年历程,特别推介了“赫堂经验”。第四章是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现实困境。本章结合调研,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当前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法律困境,分别从法律性质、内部治理、信用机制、风险防范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予以分析,认为金融本位主义、商业金融本位主义、监管本位主义以及市场放任主义是导致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第五章是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完善。本章以上述四章为基础,对第四章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困境进行了回应,从建立农民资金互助社主体制度、重构法人产权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互助融资法律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完善监管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完善框架。其中,特别论述了三点主张:一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权为基础,重点发展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并鼓励村集体参股设立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二是构建国家农业合作银行制度,为国家信用支持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提供制度平台;三是允许设人力资源股,借鉴乡村治理以及公司治理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良性发展。最后对全文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不足进行了简短总结,并对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潘尧[8](2014)在《湖南省农村信用社STP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行,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向商业银行转变的趋势也日趋明显。但是,在各种大大小小银行林立的今天,传统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已经无法保证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实施STP战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是农村信用社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长胜的基础。本文从STP战略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战略环境的分析,然后结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情况,对市场进行两级细分,选定农村市场(包括县城市场、县郊市场以及乡村市场)为目标市场,再根据目标市场的情况,针对不同市场提出不同中的市场定位策略(县城市场的追随者、乡村市场的领导者、县郊市场的挑战者与利基者)。最后在此基础为农村信用社实施STP战略提出两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陈宏文[9](2014)在《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它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户日常融资需要以及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不断改进信贷服务,增加支农投入,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显着成果。福建省闽清县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山区农业县,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一级法人企业,在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使其科学并持续发展的问题上,产生了重大理论和实务课题。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提升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显性和隐性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在评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闽清县社会经济状况,回顾了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县域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功能和特征以及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分析了县域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形成基础和条件,指出了县域农村信用社综合竞争力的两个组成部分——显性竞争力和隐性竞争力。在论文第4章,首先构建了显性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经营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市场占有率等5个方面的23个指标构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极差正规化方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等步骤,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是:在2006-2012年中,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经营安全性、盈利能力是逐年提升的;发展能力在2009年得到了很大提升,此后稳定在较高水平上;资产流动性2008年后基本上逐年提高,而在2006-2008年间资产流动性是递减的;随着国有四大银行在闽清县的业务展开以及近几年海峡银行和邮储银行的进入,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市场占有率逐年都有所下降。综合来看,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显性竞争力总体是不断增强的,其中2008-2011年的显性竞争力提升尤为快速,2011一2012年显性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放缓、竞争力水平在高位维持。在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闽清县其他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横向比较中,我们使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2006-2012年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2007年信用社排名第二外,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其余年份排名均为第一。论文第5章,分别从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建设、创新能力水平、信息科技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隐性竞争力方面,与在闽清县的其他金融机构比较,分析得出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具有较高竞争基础、能力和水平的结果。在论文的最后,根据前面各章的研究结果,从提升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显性和隐性竞争力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章林[10](2014)在《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治理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排斥治理政策是对现实经济发展中金融排斥态势的一种纠偏,民族自治地方应成为金融排斥治理政策最大受益者和重点关注对象,研究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治理路径及其治理政策是治理其金融排斥的有效手段。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理论、发展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边疆经济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评价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态势的指标体系和案例模式;同时分析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及其治理政策;以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为研究对象,在“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用实地考察调研的方式深入分析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金融排斥态势和金融排斥治理实现路径,结合该领域相关前沿研究方法和计量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排斥指标和案例,以此探究最适宜的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从而为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金融“普惠性”目标功能和地区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论文在理论综述部分概括研究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点——分析了金融排斥及其治理理论和研究文献,分析综述了云南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和金融普惠的相关理论成果。按照本论文研究问题的逻辑,为论文研究积奠了理论基础。进而,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研究的背景框架: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金融生态及其经济金融政策实践与效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理清了全文研究的整体思路,也是本文理论推演和实证研究的依据所在。在研究的主体部分,以背景框架为基础,论文规范的、开创性的构建了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评价体系。首先,按照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界定、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和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模式四个层次构建全面评价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态势的研究框架。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运用已经构建的评价体系对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其次,论文从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体系实际发展状况,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设计了三大类共计44个指标,深入各个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村落,取得了将近5万个一手调研数据,详尽的分析和评价了云南八大民族自治州的金融排斥案例模式。为了研究金融排斥的治理,论文首先实证分析了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排斥效应;进而介绍了国内外金融排斥治理的实践发展;最后结合云南各民族自治地方自身实际情况,从外部环境营造、市场主体培育和金融商品创新三个层面,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具体的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建议。

二、新世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市场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市场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有限监管——基于中外农村金融发展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作制抑或商业化
二、农村金融需要一个怎样的体系
三、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的角色
四、结论

(2)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环境分析
    2.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概况
        2.1.1 发展历程
        2.1.2 组织结构与人员队伍
        2.1.3 业务经营情况
    2.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外部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
        2.2.2 行业环境
    2.3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内部环境分析
        2.3.1 金融扶贫概况
        2.3.2 存在的问题
    2.4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SWOT分析
        2.4.1 优势
        2.4.2 劣势
        2.4.3 机会
        2.4.4 威胁
        2.4.5 SWOT分析结果
第3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策略制定
    3.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策略制定基础
        3.1.1 发展战略和目标
        3.1.2 其它银行典型案例
        3.1.3 策略定位
    3.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差异化策略
        3.2.1 职能差异
        3.2.2 客户差异
    3.3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产品创新策略
        3.3.1 创新途径
        3.3.2 担保机制
    3.4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成本管理策略
        3.4.1 筹资成本管理
        3.4.2 运营成本管理
        3.4.3 资金损失成本管理
第4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策略实施
    4.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策略实施步骤
    4.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策略实施保障
        4.2.1 组织保障
        4.2.2 人员保障
        4.2.3 制度保障
        4.2.4 系统保障
    4.3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策略实施效果
        4.3.1 经济效益
        4.3.2 社会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中国(1949-2019)农业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意义
    1.4 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路线
    1.5 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新中国农业立法概况及现状
    2.1 农业立法的概况与相关理论
        2.1.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概念分析
        2.1.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相关理论分析
    2.2 农业立法的作用与类型分析
        2.2.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作用
        2.2.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分类:“一中心四要素”
第三章 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3.1 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概述
    3.2 一元→二元→多元:农村治理立法发展的历史脉络
        3.2.1 一元到多元: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法律轨迹
        3.2.2 多维治理结构下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评价
    3.3 农村多元治理立法的规制困境
        3.3.1 治理主体多元:开发性治理中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博弈
        3.3.2 治理关系多维:市场机制下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抵牾
        3.3.3 治理环境多样:法治语境下乡村治理文化与法律规则的冲突
    3.4 农村多元治理软性立法的介入趋势
        3.4.1 自治:乡村治理中硬法规则的介入与遵循
        3.4.2 法治:法律权威下软法治理的规则与理由
        3.4.3 德治: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法价值转变
第四章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4.1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概述
    4.2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演进脉络
        4.2.1 农村土地私有化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49-1957 年)
        4.2.2 农业不稳定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58-1978 年)
        4.2.3 农业平稳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79-1999 年)
        4.2.4 农业加速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2000-2011 年)
        4.2.5 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时代土地立法的梳理(2012 年至今)
    4.3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规律与发展趋势
        4.3.1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演变规律
        4.3.2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5.1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概述
    5.2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的演进脉络
        5.2.1 计划时期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1949 年-1978 年)
        5.2.2 渐变恢复的农业金融立法(1978 年-1992 年)
        5.2.3 整合与探索的农业金融立法时期(1993 年-2003 年)
        5.2.4 转型与创新农业金融立法时期(2003 年至今)
    5.3 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趋势
        5.3.1 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
        5.3.2 农业金融立法发展趋势
第六章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6.1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概述
    6.2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的演进脉络
        6.2.1 农业科技立法的起步阶段(1949-1984)
        6.2.2 农业科技立法的发展阶段(1985-1996)
        6.2.3 农业科技立法的完善阶段(1996-2005)
        6.2.4 农业科技立法的新发展阶段(2006 至今)
    6.3 农业科技安全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第七章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7.1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概述
    7.2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的演进脉络
        7.2.1 农村生态法制建设初期(1973-1988)
        7.2.2 农业生态立法发展时期(1989-2004)
        7.2.3 农业生态立法科学发展时期(2005-2014)
        7.2.4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2015-至今)
    7.3 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7.3.1 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
        7.3.2 农业生态立法发展趋势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立法的规律与问题
    8.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阶段性特点分析
        8.1.1 改革开放前农业立法特点
        8.1.2 改革开放后农业立法特点
    8.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发展规律分析
        8.2.1 长期坚持党在农村发展中的领导作用
        8.2.2 逐渐重视农业政策对农业立法的导向作用
        8.2.3 逐渐重视农民实践在农业立法中的促进作用
    8.3 我国农业立法的制度囿限分析
        8.3.1 法律体系:地方立法虚化
        8.3.2 法律内容:权利义务错位
        8.3.3 法律效果:原则性强,规范性差
第九章 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发展趋势
    9.1 法治化:农业立法的宪法遵循范畴
        9.1.1 基层治理法治化
        9.1.2 农业基本法体系化
        9.1.3 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
    9.2 社区化:农业立法“利益和谐”的内生增长机制
        9.2.1 土地权益:利益代表机制的立法表达
        9.2.2 软法弥合:利益协调机制的社区化发展
    9.3 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立法的技术性匹配
    9.4 绿色化:农业立法生态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9.4.1 兼顾农村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
        9.4.2 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公平发展运用
        9.4.3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法的立法趋势
    9.5 国际化:农业立法制度的国际视野变迁
第十章 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制度安排
    10.1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经济法价值取向选择
        10.1.1 基础价值:自由有序发展
        10.1.2 核心价值:实质公平正义
        10.1.3 终极价值:保障农民权益
        10.1.4 功用价值:城乡一体化发展
        10.1.5 发展价值:绿色生态保障
    10.2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基本原则架构
        10.2.1 实质公平与效率共进原则
        10.2.2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
        10.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10.2.4 依法用权与权责统一原则
        10.2.5 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
    10.3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重点制度安排
        10.3.1 经济法律主体制度
        10.3.2 农村市场规制制度
        10.3.3 农业产业促进制度
        10.3.4 农村土地制度
        10.3.5 农村基层纠纷调处制度
        10.3.6 城乡资源要素联通制度
    10.4 新时代农业重点立法设计——《乡村振兴促进法》
        10.4.1 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指导思想
        10.4.2 《乡村振兴促进法》与农业法等其他涉农法律的关系
        10.4.3 《乡村振兴促进法》应当规范的主要内容
        10.4.4 起草《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具体建议
        10.4.5 《乡村振兴促进法》法律草案建议稿
第十一章 结语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与获奖情况
附录2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致谢

(4)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产生
    2.1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
        2.1.2 党的领导人的金融思想
    2.2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2.1 国内背景
        2.2.2 国际背景
第三章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坚持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农村金融发展
        3.1.1 政府引导创新农村金融理念宣传
        3.1.2 培育创新农村金融企业文化
        3.1.3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3.2 坚持以优良的政策环境助推农村金融发展
        3.2.1 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共生环境
        3.2.2 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体制
        3.2.3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相关法律体系
        3.2.4 规范农村金融行政管理体制建设
    3.3 坚持以优化结构提升农村金融发展
        3.3.1 完善农村金融业内部组织结构
        3.3.2 健全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提升经营安全性
        3.3.3 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3.3.4 完善农村保险市场
第四章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逻辑与特征
    4.1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逻辑
        4.1.1 以加强政府政策扶持为主要手段
        4.1.2 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为价值导向
        4.1.3 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4.2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特征
        4.2.1 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农村金融改革
        4.2.2 渐进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4.2.3 以点带面整体性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第五章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重要价值
    5.1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5.1.2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村金融改革思想
    5.2 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的实践价值
        5.2.1 有利于促进服务“三农”发展
        5.2.2 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5)金融改革发展的逻辑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新世纪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背景和起点
    建立双层银行体系, 引进市场金融体系基本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推动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化转型
    启动汇率改革, 配合实体经济对外开放
    加强整顿, 应对亚洲金融风波冲击
新世纪以来金融改革发展主要进展
    深化银行业改革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
        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推进
    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实施逆周期调控并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调整灵活适度
        探索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构建层次丰富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债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开发性金融散发新活力
        金融监管专业水平和协调性不断提升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新突破
        人民币国际化迈上新台阶
        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持续推进
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经验总结
    坚持市场化取向, 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 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
    坚持以稳促进, 通过有力有效调控营造良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环境
    坚持立足实际, 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6)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历程及改革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基本概念
        1.3.1 农村金融
        1.3.2 农村金融改革
    1.4 研究现状
        1.4.1 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研究
        1.4.2 农村金融改革反思与批判研究
        1.4.3 农村金融改革思路与对策研究
        1.4.4 农村金融改革评价研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性创新及不足
        1.6.1 可能性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思想溯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金融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金融思想
        2.1.2 马克思恩格斯金融信用思想
        2.1.3 马克思恩格斯高利贷思想
    2.2 列宁金融思想
    2.3 毛泽东金融思想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思想
        2.4.1 邓小平金融思想
        2.4.2 江泽民金融思想
        2.4.3 胡锦涛金融思想
        2.4.4 习近平金融思想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变迁
    3.1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国前的农村金融改革(1921-1949)
        3.1.1 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金融改革
        3.1.2 抗日战争时期农村金融改革
        3.1.3 解放战争时期农村金融改革
    3.2 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及改革(1949-1978)
        3.2.1 农村金融骨干框架的形成及改革
        3.2.2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及改革
    3.3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1978-2002)
        3.3.1 农村正规金融改革
        3.3.2 农村非正规金融改革
    3.4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3-)
        3.4.1 深化农村金融存量改革
        3.4.2 加快农村金融增量改革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实践效果
    4.1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4.1.1 农村金融体系内涵
        4.1.2 农村金融体系组织形态
    4.2 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4.2.1 农村金融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4.2.2 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体系
    4.3 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基本形成
        4.3.1 正式制度安排下的担保体系
        4.3.2 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的信用体系
        4.3.3 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
    4.4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4.4.1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4.4.2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4.5 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
        4.5.1 农村金融存量“蓄水”政策体系
        4.5.2 农村金融增量“注水”政策体系
    4.6 农村金融供需格局向高水平均衡递进
        4.6.1 “量”上的高水平均衡演进
        4.6.2 “质”上的高水平均衡演进
        4.6.3 农村金融高水平演进轨迹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特征、逻辑及经验
    5.1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特征
        5.1.1 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农村金融改革
        5.1.2 渐进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5.1.3 以点带面整体性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5.1.4 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协同推进
        5.1.5 机构观与功能观包容共生的改革范式
    5.2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逻辑
        5.2.1 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为价值导向
        5.2.2 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动力
        5.2.3 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主要手段
    5.3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经验
        5.3.1 坚持党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领导
        5.3.2 以试点方法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5.3.3 强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
第6章 当代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挑战
    6.1 农村金融信贷效率低下
        6.1.1 农村金融信贷效率低下的表现
        6.1.2 农村金融信贷效率低下的成因
    6.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6.2.1 体制机制失衡抑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
        6.2.2 行政力量不当干预破坏农村金融市场秩序
        6.2.3 农业弱质性增加潜在系统性风险
        6.2.4 信用担保体系滞后制约农户信贷可得性
        6.2.5 法制环境落后影响农村金融市场治理
    6.3 农村金融改革动力式微
        6.3.1 农村金融改革动力主体失重
        6.3.2 农村金融改革动力结构不合理
    6.4 农村金融改革合力效果不显着
        6.4.1 农村金融改革合力要素分析
        6.4.2 农村金融改革合力结构失衡
第7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
    7.1 根本出路: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7.1.1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7.1.2 强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改革
        7.1.3 深化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改革
    7.2 基本方向: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7.2.1 政府角色的转化及定位
        7.2.2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7.3 关键布局:在金融共生和联结中编织农村金融网
        7.3.1 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共生环境
        7.3.2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联结的制度安排
    7.4 突破重点:开放农村金融系统提升农村金融增量
        7.4.1 农村金融系统开放的基本原理
        7.4.2 全面开放农村金融系统的思路
    7.5 核心内容: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7.5.1 中国农村金融生态改进目标
        7.5.2 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进原则
        7.5.3 中国农村金融生态改进指标体系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合作金融组织的研究
        (二)关于农民资金互助社的研究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立场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立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农民资金互助社的一般性考证
        (一)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内涵
        (二)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分类
        (三)农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性质
        (四)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功能
        (五)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基本特征
        (六)农民资金互助社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的定位
    二、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构成
        (一)资金互助权
        (二)资金互助权若干维度与相应法律制度
        (三)资金互助权类型与相应法律制度
        (四)资金互助权实现与相应法律制度
    三、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经济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二)农业资源由市场配置的局限
        (三)商业金融对农业的排斥
        (四)农业生产社会化
        (五)资金互助
    四、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
        (一)互助是身份之上的契约
        (二)互助资金资本化及其法律规制
        (三)金融异化与法律制度的形成
    五、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价值基础
        (一)自由价值
        (二)秩序价值
        (三)效率价值
        (四)公平价值
第二章 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
    一、欧美典型国家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一)德国
        (二)法国
        (三)美国
    二、东亚典型国家或地区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一)日本
        (二)我国台湾省
    三、南亚典型国家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一)印度
        (二)孟加拉
    四、非洲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
    五、域外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法律制度演变的新趋势
        (一)放宽服务对象的身份限制
        (二)允许经营商业金融业务
        (三)民主管理和自治原则被消弱
        (四)分配呈现由资本主导的倾向
    六、域外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法律制度要与农业发展状况相适应
        (二)以合作制和服务社员为立法宗旨
        (三)以明确政府责任为立法重点
        (四)以构建互助信用机制为立法主线
第三章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1949年前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一)我国悠久的民间资金互助传统
        (二)国民党推动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三)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二、1949年后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及其法律制度
        (三)农村合作基金会及其法律制度
        (四)钱会的发展及其法律规制
    三、2004年至今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三个发展阶段
        (二)相关法律制度的演变
    四、历史经验总结
        (一)法律制度要以尊重农民自治为前提
        (二)以构建契合于村社共同体的信用机制为立法核心
        (三)以明晰政府权力边界为立法主线
        (四)以保障合作性质为立法目标
第四章 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现实困境
    一、对F县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调研
        (一)F县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概况
        (二)F县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运营方式
        (三)F县农民资金互助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立法概况
        (一)基本法律
        (二)部门法规
        (三)地方性规范
    三、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困境
        (一)“营利”与否的性质认定困境
        (二)多重制度约束下的融资困境
        (三)“三会一层”形同虚设的内部治理困境
        (四)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及管理困境
        (五)立法滞后背景下的监管困境
    四、法律制度陷入困境的若干原因
        (一)金融本位主义
        (二)商业金融本位主义
        (三)监管本位主义
        (四)市场放任主义
第五章 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法律制度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一)自愿参与原则
        (二)民主管理原则
        (三)产业导向原则
        (四)谋求社员共同利益原则
        (五)特别保护农民社员原则
        (六)法律救济与道德救援相结合原则
    二、完善农民资金互助社主体法律制度
        (一)构建多元化的农民资金互助社基层主体制度
        (二)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联合主体制度
        (三)探索建立国家农业合作银行法律制度
        (四)完善区域性或全国性行业协会制度
    三、完善农民资金互助社法人产权制度
        (一)财政资金以股权形式构成法人产权
        (二)村集体入股重塑法人产权
        (三)准许设立人力资源股
        (四)实行差别股权制
        (五)完善公积金制度
    四、完善农民资金互助社内部治理结构
        (一)农民资金互助社内部治理的高成本
        (二)严格实行“一人一票”
        (三)理事会人员任职应以从业相关为条件
        (四)优化监事会人员构成
    五、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融资法律制度
        (一)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贷款责任
        (二)放宽商业融资限制条件
        (三)构建互助融资法律制度
    六、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一)贷款保证制度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
        (三)社员信用评级制度
        (四)信贷决策制度
        (五)贷款回收责任制度
    七、完善政府监管法律制度
        (一)明确监管主体
        (二)健全监管机制
        (三)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四)拓宽市场准入渠道
        (五)建立外部审计监督制度
结论
    (一)基本观点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湖南省农村信用社STP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对象选取
        1.4.2 代表地域的选取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
        2.1.1 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研究状况
        2.1.2 国外农村金融的研究状况
    2.2 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研究
        2.2.1 农村信用社改革
        2.2.2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3 关于农信社STP战略的研究
        2.3.1 STP战略的内涵
        2.3.2 农村信用社实施STP战略的原因
        2.3.3 农信社STP战略的实施
    2.4 研究评述
3 理论基础---STP战略
    3.1 STP战略的定义
    3.2 STP战略实施
4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STP战略环境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市场定位逐渐明朗
        4.1.2 供给能力不断加强
        4.1.3 主导地位相对稳固
    4.2 劣势分析
        4.2.1 产权混乱影响定位
        4.2.2 不良资产积压
        4.2.3 银行卡作用弱化
    4.3 机会分析
        4.3.1 需求日益扩张
        4.3.2 供给依然不足
    4.4 威胁分析
        4.4.1 其他金融机构抢占市场
        4.4.2 民间金融组织吸蚀市场
        4.4.3 竞争格局逐渐被打破
    4.5 实施STP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 STP战略选择
    5.1 市场细分(Segmenting)
        5.1.1 选取细分变量
        5.1.2 市场细分
    5.2 选择目标市场(Targeting)
        5.2.1 潜在目标市场分析
        5.2.2 目标市场选择
        5.2.3 目标市场的优势
        5.2.4 目标市场劣势
    5.3 市场定位(Positioning)
        5.3.1 县城市场的追随者
        5.3.2 乡村市场的领导者
        5.3.3 县郊市场的挑战者与利基者
6 实施STP战略的保障措施
    6.1 丰富金融服务产品
    6.2 完善服务提供渠道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相关文献述评
        1.2.1 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
        1.2.2 关于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研究
        1.2.3 关于提升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1.2.4 现有文献对本研究的启发和借鉴
    1.3 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闽清县社会经济概况及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
    2.1 闽清县农村社会及经济发展概况
        2.1.1 闽清县农村社会发展概况
        2.1.2 闽清县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2.2 闽清县金融机构基本情况及业务发展概况
    2.3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历程
第三章 县域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
    3.1 县域农村信用社的性质、特征、地位和功能
        3.1.1 农村信用社的性质与特征
        3.1.2 农村信用社的地位与功能
    3.2 县域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
    3.3 县域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构成和表现
    3.4 县域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形成基础和条件
第四章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显性竞争力实证评价
    4.1 显性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1.3 指标数据
    4.2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显性竞争力纵向评价
        4.2.1 指标权重计算
        4.2.2 单指标评价值及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4.2.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3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显性竞争力横向评价
        4.3.1 评价指标及数据
        4.3.2 评价方法及过程评价结果
        4.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隐性竞争力评价
    5.1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法人治理结构
    5.2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内控制度建设
    5.3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创新能力水平
    5.4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信息科技水平
    5.5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人才队伍建设
    5.6 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隐性竞争力结果分析
第六章 提升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显性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1 提升品牌形象,拓宽业务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6.1.2 立足“三农”市场定位,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发展能力
        6.1.3 实施多元化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盈利能力
    6.2 提升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隐性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2.1 引入平衡计分卡战略,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6.2.2 加强内控管理,严防案件风险发生
        6.2.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育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10)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治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理论意义
    四、现实意义
    五、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研究方法
    七、论文的创新和特色
    八、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研究的背景框架:金融发展、金融生态、经济金融政策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概况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环境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与金融效率的作用机制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文化教育水平与金融发展实证研究
    第三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经济金融政策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金融政策实践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金融政策效应
第二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界定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因素分析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地理排斥因素分析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评估排斥因素分析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条件排斥因素分析
        四、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价格排斥因素分析
        五、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营销排斥因素分析
        六、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自我排斥因素分析
    第三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对象的确定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体系的调查指标选取
第三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实证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维度指标评价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地理排斥指标评价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评估排斥指标评价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条件排斥指标评价
        四、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价格排斥指标评价
        五、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营销排斥指标评价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田野调查案例评价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分析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
第四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效应研究
    第一节 民族地区金融排斥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贫困放大效应
        二、区域金融荒漠化效应
        三、加剧社会不安定状态
        四、增大反洗钱难度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效应
        一、网点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二、信贷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三、银行管理人员调查
第五章 金融排斥治理路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二节 英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三节 日本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四节 孟加拉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六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建议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的原则
        一、遵循需求规律原则
        二、强调因地制宜原则
        三、发挥既定优势原则
        四、把握政策机遇原则
    第二节 外部环境的营造——提升效率上限,夯实安全下限
        一、普惠金融市场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普惠金融市场监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普惠金融市场的金融设施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升级
        四、健全普惠式金融监管制度
        五、升级和普及自助类金融交易操作设施
        六、优化普惠金融信用环境
    第三节 市场主体的培育一多元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一、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收缩战线
        二、农村信用社逐步成长为支农惠农的支柱力量
        三、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贷款类金融机构异军突起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有所发展
        五、以构建统一高效的云南农商行为契机,强化民族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
        六、以发起设立农业保险公司为契机,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引领和扶持
        七、以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契机,加大对多渠道融资的探索
        八、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契机,推动民营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规范化发展
    第四节 金融商品的创新——差异设计、逐层发展
        一、下大力气发展具有普惠金融属性的信贷类产品
        二、发展具有普惠性质的保险业务
        三、提供具有普惠性质的中间业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 英文文献
致谢

四、新世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市场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有限监管——基于中外农村金融发展史的视角[J]. 龚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1)
  • [2]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业务拓展策略研究[D]. 肖向荣. 湖南大学, 2019(01)
  • [3]新中国(1949-2019)农业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D]. 李曦.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4]习近平农村金融改革思想研究[D]. 刘阳阳.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金融改革发展的逻辑与经验[J]. 任正言. 中国金融, 2018(01)
  • [6]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历程及改革思路[D]. 金运. 吉林大学, 2015(08)
  • [7]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D]. 杨贵桥.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8)
  • [8]湖南省农村信用社STP战略研究[D]. 潘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7)
  • [9]闽清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竞争力研究[D]. 陈宏文. 福州大学, 2014(03)
  • [10]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治理政策研究[D]. 章林. 云南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新世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市场导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