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南山区集雨水窖工程效果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宫瑞辰[1](2019)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干旱区乡村排水系统规划研究 ——以宁夏兰江村为例》文中提出文章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干旱区乡村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第一,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海绵城市乡村排水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在干旱区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且乡村排水模式的建设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雨洪管理成功案例的经验和教训,确定必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为后文中对于闽宁镇兰江村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系统规划提供了思考方法。第二,以闽宁镇兰江村为例,对其概况进行了介绍,根据其自然环境,排水现状等条件,确定了当地排水管网与LID设施相结合的新型排水系统。确定了当地排水系统设计目标,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植被、水文条件,提出了在干旱区乡村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设施选择和应用方法。根据当地地形和排水量完成了排水管网的规划,并进一步设计了干旱区农宅院落针对雨水的的滞留和集蓄利用的改造和建设方案。第三,利用模拟软件建立兰江村的雨水系统模型,对降雨后不同设施下的排水系统状态进行模拟,得到:在单一建设排水管网时,在2年一遇降水条件下依然有较多积水,积水区域总面积约22922m2,占兰江村总面积8%;而加设LID设施后,全村区域内除零星几处低浅水洼,几乎无较深积水,积水面积约为3891.28 m2,约占兰江村总面积的0.4%。通过对比为兰江村的新型排水系统设计提供了准确的参考,可以看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建立的的排水系统能有效地应对较强降雨,降低降雨后的径流量,减少村落的淹没区面积和积水深度,更好地满足排水要求。第四,对兰江村建设LID设施的成本进行了估算,之后根据兰江村当地水价对建设LID之后的效益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初期建设成本较高,但建设后的收益依然可观,其中:每年通过LID获得的水资源收益约为1万元;节省的治污费用约为4421元,且可有效降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设计和改造费用。对当地环境、生态造成的间接收益更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的要求。
严水光[2](2015)在《素砼椭球薄壁水窖壳体结构的拓扑优化及受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颜晓飞[3](2014)在《电絮凝强化浸没式超滤处理集雨窖水》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受到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特别是分散式供水安全存在很大的风险,水质指标难以达到现有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本课题将超滤工艺与电絮凝工艺相结合,以集雨窖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度处理。本文的实验内容包括三大块:①单独超滤实验。纯水过滤确定膜的初始通量;原水过滤,每个周期出水经混合后测定其浊度、氨氮、CODMn、TP、UV254值,并取其去除率的平均值,一个周期(100min)后,进行一次时长为10min的反冲洗,考察多个周期膜通量的变化情况。②将二维电极电絮凝与超滤相结合处理集雨窖水,对浊度、氨氮、CODMn、TP、UV254的去除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二维电极电絮凝与超滤相结合工艺同单独超滤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并研究电絮凝作用对跨膜压差的影响。③将多维电极电絮凝与超滤联用处理集雨窖水,使用吸附饱和并烘干后的颗粒活性炭充当工作电极,考察填充工作电极的量对水质处理的影响,并研究在相同的水质处理效果情况下,多维电极较二维电极反应的能耗问题。实验结果表明:①单独的超滤过程中,由于超滤膜良好的固液分离效果,出水浊度达到现有饮用水卫生标准,其去除率高达94.71%,但是对氨氮、CODMn、TP、UV254的去除效果不佳,出水水质不达标;纯水过滤过程中,跨膜压差稳定在0.017MPa,原始的通量为9.422L/(h·㎡);原水过滤过程中,由于膜孔不断堵塞,使跨膜压差逐渐上升,一个周期(100min)后,跨膜压差由原始的0.017Mpa上升到0.0205Mpa,增加了20.6%,运行四个周期后,由于不可逆的污染单单通过反冲洗是无法得到恢复的,经10min反冲洗跨膜压差恢复到0.018Mpa,略高于初始的跨膜压差。②二维电极电絮凝与超滤联用工艺对浊度、CODMn和UV254的去除是靠电絮凝过程中所产生的氢氧化物和铝络合离子等拥有极高吸附活性的絮凝剂,从而加强絮凝效果,电絮凝产生的絮体再通过超滤膜的截留作用被去除;电絮凝与超滤联用工艺对氨氮的去除主要以电吸附为主,兼有Cl-间接电氧化的作用,而对TP的去除主要是电解产生的Al3+与PO3-4反应生成难溶的AlPO4。二维电极电絮凝与超滤联用过程中,当极板间距为10mm,电流密度为18.51A/m2,电絮凝时间为15min时,浊度、氨氮、CODMn、TP、UV254去除率分别为95.91%、47.00%、54.14%、90.1%、33.5%,与单独超滤相比,除浊度去除效果相当外,氨氮、CODMn、TP、UV254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4.73%、46.42、80.38%、14.65%,二维电极电絮凝对超滤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出水水质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电絮凝与超滤联用与单独超滤相比较,保持通量为9.422L/(h·m2)不变,,进水温度稳定在2125℃,在相同时间内,前者跨膜压差上升趋势相对缓慢,反冲洗之后跨膜压差恢复到原始跨膜压差值,电絮凝延缓了超滤膜的堵塞,延长其正常运行的时间。③多维电极电絮凝与超滤联用对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原理和二维电极电絮凝与超滤联用相同,充当工作电极的活性炭的投加量直接影响多维电极电絮凝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充当工作电极的活性炭投加量越大,水质处理效果越佳。当多维电极电絮凝的实验条件为:电流密度为12.34A/m2,水力停留时间为15min,极板间距为10mm,充当工作电极的吸附饱和活性炭投加量为50mg/L时,浊度、氨氮、CODMn、TP、UV254去除率分别为95.70%、48.20%、56.75%、89.90%、34.46%。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多维电极电絮凝与超滤联用在电流密度为12.34A/m2时对浊度、氨氮、CODMn、TP、UV254的去除效果与二维电极电絮凝与超滤联用在电流密度为18.51A/m2时相当,由能耗计算公式中各计算参数比较得知多维电极电絮凝要比二维电极电絮凝节省能耗。
谢薇[4](2013)在《西北地区农村窖水利用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北地区覆盖了包括陕西部分地区、甘肃中西部、新疆大部分、宁夏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等,属于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该区域长期以来,由于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埋藏较深(大多在百米以上)的水资源分布特征,依靠截蓄大气降水为主的窖水的利用是部分分散村落解决人畜饮水需求的主要形式之一。渭南市临渭区渭北一带,由于地下水的盐碱度偏高,无法食用;且近距离又无地表水源可供利用,不适于由水厂远距离集中供水。这里的人们长久以来依靠水窖储存雨水来维持生活。渭北各个村落的窖水收集和利用情况基本类似,故本文主要针对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赵家村内的小水窖进行调查和研究,包括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窖水集蓄过程、集流场状况、水窖可集水量、窖水使用状况等,以期得到西北地区窖水收集和利用的概貌。为了改善农村地区分散饮用型窖水水质,从赵家村选取了表层土壤这一典型迎水材料,并收集了大气降尘,试验研究了样品在集雨过程中离子释放的过程和速度变化,以及降雨酸度对离子释放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土壤颗粒遇水后的离子释放主要发生在30-60s的时间范围内,之后则变化较慢,且土壤离子释放的总量与接触的土壤量成正比。随着降雨酸度的增加,离子释放总量增大,但释放速度与降水pH值的相关性不明显。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检测,分析了西北地区的窖水水质特征及水质影响因素,发现农村窖水中的浊度偏高,微生物数量严重超标,其他指标基本符合饮用水要求。而影响窖水水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窖水水质的途径与方法。
谭春华[5](2012)在《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及组织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水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就在全国各地想方设法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同时,雨洪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而白白流走,造成雨洪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还要承担防洪排涝的巨大成本。为此,雨洪资源化作为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种措施被提了出来。适时转变治水观念,使雨洪管理由传统的废弃物排放管理转换为资源的收集利用管理,合理利用雨洪这种非常规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研究“雨洪管理模式转换”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和国内外雨洪管理的实践,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雨洪的三种经济学属性,得出了雨洪经济学属性对雨洪管理机制的启示,论述了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雨洪管理模式选择,进而提出了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相配套的组织政策,最后提出雨洪管理应上升到一个产业,并提出了相应的组织政策。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雨洪的经济学属性。雨洪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属性:雨洪的公共物品属性、雨洪的公害物品属性和雨洪的私人物品属性。由雨洪的经济学属性可以得出对雨洪管理机制的启示:①既然雨洪具有公益性,就应该将雨洪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收集利用。但在雨洪资源的维护或生产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生产者可能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即存在“市场失灵”,必须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安排方面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雨洪环境问题的特定情形和约束条件,有时还需要多种制度形式的配合使用。②如果家家户户都向外排放雨洪,那么将会出现“由雨变洪”的现状,加剧了雨洪的形成过程,从而导致雨洪的公害性。为了减少雨洪灾害的发生,应实现雨洪管理由旧机制向新机制的转换,即由传统的废弃物排放管理转换为雨洪的收集利用管理,将雨洪这种公害物品“转害为利”,使雨洪真正转变成为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③根据雨洪的私有物品属性,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各个雨洪利用产权单位自觉的收集利用雨洪,真正将雨洪管理上升到一个产业。这也是我国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高级形态。为了促使我国雨洪利用产业较快较好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使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并利用巨大的雨洪市场潜力,发展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2)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在我国,雨洪管理模式转换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极大的可行性。由于雨洪分布和降落地点的差异性,导致雨洪管理主体的多样化,从而使其管理模式出现了多样化。主要的模式包括:①城市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政府在雨洪收集利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其雨洪利用模式属于公益性的模式选择。②城市小区雨洪管理模式。一般城市小区雨洪主要来源于屋面、道路、水景和绿地三种。③农村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农村政府对雨洪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集流工程建设,发挥好雨洪集流面的作用,将雨洪径流进行收集;二是通过蓄水工程将集流面收集的雨洪储存起来;三是通过拦蓄和入渗工程将部分径流很好的入渗,修复水资源环境。④农村居民点(农村生活单户)雨洪自集自用模式。农村生活单户雨洪利用系统主要包括雨洪收集系统、雨洪储存系统、雨洪净化系统等方面。(3)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组织政策。针对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率低的状况,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建设单位、小区物业、居民个人等之间遵循着一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所以政府在雨洪收集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政府出资进行雨洪的收集利用,则企事业单位、建设单位、小区物业和居民个人都会从中受益,农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政府无法承担雨洪管理所需要的全部投入,为了解决这种“囚徒困境”,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对相关的单位进行管理,转变人们在雨洪收集利用方面的管理理念,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或者共同合作或者强制性的法制法规来提高相关单位的参与程度,从而达到雨洪的合理有效管理,提高雨洪资源化的利用效率和水平。运用博弈论中的“单种群进化博弈——两人对称博弈”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有限理性博弈,一旦政府利用一些激励措施使其中的一部分居民采用雨洪收集利用技术,就会很快的得到推广。所以相关的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一部分农村生活单户进行雨洪利用技术的试点,让一部分单户真正能够从收集利用雨洪中受益,然后让其他单户产生极大的动力去模仿,从而让更多的生活单户采用雨洪利用技术来收集利用雨洪,真正将雨洪作为一种资源,解决当地的缺水问题。(4)雨洪管理模式的升级——产业化政策的雨洪管理。雨洪利用产业是指从事雨洪收集并向用水户供给雨水的企业集合。为了促进雨洪利用产业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引导相关雨洪收集利用企业、政府和用水户选择雨洪利用行为,而制定制度的前提是明确各种制度的运行机制。因此,分析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强制机制、利益机制和道德机制,是我们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的前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形成与发展一般有三种路径选择,即市场自发型、政府培育型、市场与政府结合型。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初期,适合选择以政府培育为主、市场力量为辅的产业发展路径。为了促使我国雨洪利用产业较快较好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使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并利用巨大的雨洪市场潜力,发展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
杜玉斌[6](2011)在《彭阳县窖灌农业高效用水模式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彭阳县干旱少雨,水资源十分匮乏。从1995年开始,彭阳县开始开展集雨水窖节水微灌工程建设,1999年开展坡地径流窖灌农业高效用水模式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总结出一整套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窖灌农业高效用水模式。实践证明,窖灌农业工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旱作农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效益显着。
杜玉斌[7](2010)在《宁夏彭阳县水窖集雨模式及节灌效益分析》文中指出彭阳县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当地群众有修建水窖集雨藏水的经验,水窖是这一地区集蓄雨水的主要设施。从1995年开始,彭阳县把水窖、集水场建设作为利用天然降雨,解决农业生产用水的根本措施来抓,形成了天然坡面集雨水窖蓄水、道路路面集雨水窖蓄水、庭院屋面(人工集水场)集雨水窖蓄水3种利用模式。通过对彭阳县水窖施工、集雨模式、工程投资、运行管理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水窖集雨节灌工程虽然单位面积投资较高,但日常管理费用较低,有经济效益显着的特点,是解决干旱地区分散居住群众生产用水的有效途径之一,蓄积雨水、发展节水农业在干旱地区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社会经济意义。
艾园园,戚乐磊,成自勇,李爱卓,王敏[8](2009)在《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水窖对称面内轮廓线的选形方法》文中指出针对传统水窖对大面积集雨需要的局限性,设计了一种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新型水窖,并提出了由集雨量准确确定出其对称面内轮廓线形状的设计计算方法.在设计过程中,根据相关规范确定出该水窖的各个控制点,利用控制点参数建立了水窖对称面内轮廓线的控制方程,最终采用二分法求解出该水窖对称面内轮廓线的形状.算例表明:提出的选形方法可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计算.对该新型水窖的对称面选形方法的研究,将为今后大面积雨水积蓄设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戚乐磊,艾园园,薛建阳,张祥,王霞[9](2009)在《大容积集雨水窖的选形及效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针对传统集雨水窖对大面积集雨需要的局限性,设计了一种新型大容积集雨水窖,提出了由集雨量准确确定出其对称面内轮廓线形状的设计计算方法,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集雨水窖的建设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选形方法可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设计计算;效益评价说明大容积水窖的建设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更加显着。该新型大容积水窖的研究,将为城市大面积雨水积蓄终端设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艾园园[10](2009)在《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水窖设计及力学分析》文中指出针对传统水窖在大规模集雨工程中表现出容积小,结构形式不灵活、容易破坏及对称面选形缺乏有效的计算依据等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和结构计算,设计了一种曲墙式混凝土衬砌的新型水窖。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新型水窖可以克服传统水窖的缺陷,同时,文中所提出的新型模型为今后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助于大规模的雨水集蓄设施建设走上标准化、产业化道路。结合水窖的受力特点、使用环境和方式,确定了水窖衬砌对称面内轮廓线由三心圆拱组成,提出了由集雨量准确确定曲墙式衬砌水窖对称面内轮廓线形状的设计计算方法。设计过程:首先,确定出水窖的各个控制点,利用控制点参数建立水窖对称面内轮廓线的控制方程,并对控制方程采用二分法求解,得出窖对称面内轮廓线的具体参数,然后,依照弹塑性有限元理论,按轴对称问题,采用八节点等参元,在水窖衬砌和周围土体处设置接触元,运用正版ANSYS10.0有限元分析软件(校园版)对水窖进行实体建模分析。最终,得到了围岩和衬砌的位移、应力、应变分布状况。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对集雨水窖建设进行效益评价,算例表明,水窖的建设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宁南山区集雨水窖工程效果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南山区集雨水窖工程效果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干旱区乡村排水系统规划研究 ——以宁夏兰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
1.1.2 干旱区雨水利用的重要性 |
1.1.3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
1.1.4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 |
1.2.2 乡村排水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目标 |
1.7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海绵城市及乡村排水系统的建设案例 |
2.1 国内外关于雨洪管理的建设实践 |
2.1.1 国外雨洪管理实践案例 |
2.1.2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1.3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小结 |
2.2 乡村排水系统建设的实践 |
2.2.1 乡村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实践研究 |
2.2.2 乡村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经验小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兰江村排水系统规划 |
3.1 兰江村概况 |
3.1.1 自然环境 |
3.1.2 工程建材 |
3.1.3 排水现状 |
3.2 兰江村排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的确定 |
3.3 兰江村排水系统规划 |
3.3.1 雨水设施的选择与应用 |
3.3.2 排水管网规划 |
3.4 兰江村农宅海绵化改造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兰江村新型雨水系统模型的建立和对比 |
4.1 软件简介 |
4.2 模型的建立 |
4.2.1 排水管网的建立 |
4.2.2 排水管网的检查 |
4.2.3 汇水区的划分 |
4.3 降雨模拟 |
4.3.1 核算径流系数 |
4.3.2 设置降雨类型 |
4.3.3 兰江村排水系统改造前后的降雨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排水系统改造后效益分析 |
5.1 加设LID的成本计算 |
5.2 改造后的效益分析 |
5.2.1 直接经济效益 |
5.2.2 间接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2)素砼椭球薄壁水窖壳体结构的拓扑优化及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水窖结构的发展 |
1.3 结构拓扑优化综述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补球壳体结构理论的平衡方程 |
2.1 正交曲线坐标与曲线坐标 |
2.2 弹性力学中的正交曲线几何方程 |
2.3 壳体结构的几何平衡方程 |
2.4 壳体的物理方程 |
2.5 壳体的平衡方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关拓扑优化的有限元软件筒介及程序实现 |
3.1 常用有限元软件中拓扑优化 |
3.2 ANSYS结构参数优化的分析过程 |
3.3 拓扑优化的分析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常用水窖结构形状的优化及试验研究 |
4.1 水窖结构形状的合理性验证 |
4.2 水窖试验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捕球水窖结构的有限元拓扑优化分析 |
5.1 水窖结构的荷载分析 |
5.2 水窖结构空载静力分析 |
5.3 多工况下水害结构的拓扑优化分析 |
5.4 水窖结构的拓扑优化与静定强度分析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科研成果清单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3)电絮凝强化浸没式超滤处理集雨窖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农村饮用水现状 |
1.1.2 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原因 |
1.2 西北干旱地区集雨窖水的使用现状 |
1.2.1 水窖的功能 |
1.2.2 水窖的优点 |
1.2.3 我国使用水窖的规模 |
1.3 集雨窖水处理的目的和意义 |
1.4 集雨窖水的处理技术 |
1.4.1 混凝沉淀 |
1.4.2 生物慢滤 |
1.5 超滤技术处理集雨窖水 |
1.5.1 超滤处理水的工作原理 |
1.5.2 超滤膜污染 |
1.5.3 超滤技术对于集雨窖水的处理效果 |
1.5.4 超滤处理工艺的优点 |
1.5.5 超滤技术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发展前景 |
1.6 浸没式超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水 |
1.6.1 浸没式超滤膜的工作原理 |
1.6.2 浸没式超滤膜的优点 |
1.6.3 浸没式超滤膜工艺的国内外现状 |
1.7 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集雨窖水 |
1.7.1 电絮凝技术的工作原理 |
1.7.2 电絮凝技术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
1.8 采用多维电极电絮凝处理集雨窖水 |
1.8.1 多维电极电絮凝技术的工作原理 |
1.8.2 多维电极电絮凝技术的优势 |
1.8.3 多维电极电絮凝技术的局限性 |
1.8.4 多维电极电絮凝技术处理水的国内外现状 |
1.9 试验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验试剂 |
2.3 试验水质 |
2.4 水质指标检测的方法 |
3 浸没式超滤单独运行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装置与试验内容 |
3.1.1 试验装置 |
3.1.2 试验内容 |
3.2 浸没式超滤试验与分析 |
3.2.1 超滤试验 |
3.2.2 试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二维电极电絮凝联用浸没式超滤的试验研究 |
4.1 试验装置及试验内容 |
4.1.1 试验装置 |
4.1.2 试验内容 |
4.2 浊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4.2.1 极板间距对浊度去除的影响 |
4.2.2 电流密度对浊度去除的影响 |
4.2.3 电絮凝时间对浊度去除的影响 |
4.3 氨氮的影响因素研究 |
4.3.1 极板间距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4.3.2 电流密度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4.3.3 电絮凝时间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4.4 COD_(Mn)的影响因素研究 |
4.4.1 极板间距对 COD_(Mn)去除的影响 |
4.4.2 电流密度对 COD_(Mn)去除的影响 |
4.4.3 电絮凝时间对 COD_(Mn)去除的影响 |
4.5 TP 的影响因素研究 |
4.5.1 极板间距对 TP 去除的影响 |
4.5.2 电流密度对 TP 去除的影响 |
4.5.3 电絮凝时间对 TP 去除的影响 |
4.6 UV_(254)的影响因素研究 |
4.6.1 极板间距对 UV_(254)去除的影响 |
4.6.2 电流密度对 UV_(254)去除的影响 |
4.6.3 电絮凝时间对 UV_(254)去除的影响 |
4.7 二维电极电絮凝对于跨膜压差的影响 |
4.8 两种不同工艺去除效果的对比 |
4.9 本章小结 |
5 多维电极电絮凝联用浸没式超滤的试验研究 |
5.1 试验装置及试验内容 |
5.1.1 试验装置 |
5.1.2 试验内容 |
5.2 工作电极投加量的影响 |
5.3 不同条件下多维与二维电极电絮凝强化超滤去除效果对比 |
5.4 能耗分析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西北地区农村窖水利用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对雨水集蓄的利用与研究 |
1.2.1 德国的雨水集蓄利用 |
1.2.2 日本的雨水集蓄利用 |
1.2.3 美国的雨水集蓄利用 |
1.2.4 国外其他地区的雨水集蓄利用 |
1.2.5 我国的雨水集蓄利用现状 |
1.3 窖水与人体健康 |
1.3.1 饮用水安全 |
1.3.2 窖水与人体健康 |
1.4 课题来源、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用的措施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内容 |
1.4.3 方案 |
1.4.4 措施 |
2 水窖在西北地区的应用 |
2.1 水窖工程的适用条件 |
2.2 水窖工程的特点 |
2.3 集雨工程常见水窖类型 |
2.3.1 混凝土球形水窖 |
2.3.2 混凝土薄壳圆柱形水窖 |
2.3.3 窑式水窖 |
2.3.4 红胶泥水窖 |
2.3.5 固化土水窖 |
2.3.6 橡塑水窖 |
2.4 水窖建设状况 |
2.4.1 水窖选址 |
2.4.2 水窖类型和尺寸 |
2.4.3 水窖容积 |
2.4.4 水窖施工 |
3 窖水的收集与利用 |
3.1 赵家村情况简介 |
3.2 水资源状况 |
3.3 雨水集蓄过程 |
3.4 水窖利用状况 |
3.5 窖水使用状况 |
3.5.1 赵家村用水实情 |
3.5.2 用水量比对和分析 |
3.6 水窖可集水量 |
3.6.1 水窖可集水量计算 |
3.6.2 水窖可集水量模型探究 |
3.7 窖水的水质状况 |
3.7.1 雨水与窖水的水质对比 |
3.7.2 不同住户的窖水水质比较 |
3.8 窖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
3.8.1 地理环境的影响 |
3.8.2 集雨面的影响 |
3.8.3 不同材质和型式的水窖的影响 |
3.8.4 清淤方式和周期的影响 |
3.9 改善窖水水质的途径和方法 |
4 集雨场面研究 |
4.1 集流面状况 |
4.1.1 集流面类型 |
4.1.2 集流面表面粗糙程度 |
4.1.3 集流面坡度探究 |
4.2 集雨场表面土壤离子释放特征研究 |
4.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3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及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雨洪管理研究综述 |
2.1 国外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
2.2 国内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
3 雨洪的经济学属性 |
3.1 雨洪的公益性 |
3.1.1 公共物品的概念 |
3.1.2 公共物品的特性 |
3.1.3 公共物品的类型 |
3.1.4 雨洪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 |
3.2 雨洪的公害性 |
3.2.1 公害物品的概念 |
3.2.2 公害物品的特性 |
3.2.3 外部性理论 |
3.2.4 雨洪作为公害物品的属性 |
3.3 雨洪的私人物品属性 |
3.3.1 私人物品概念 |
3.3.2 产权理论 |
3.3.3 雨洪作为私人物品的属性 |
3.4 雨洪的经济学属性对雨洪管理机制的启示 |
3.4.1 雨洪的公益性对管理机制的启示 |
3.4.2 雨洪的公害性对管理机制的启示 |
3.4.3 雨洪的私人物品属性对管理机制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4 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 |
4.1 传统排放管理的问题 |
4.2 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必要性 |
4.3 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可行性 |
4.4 雨洪管理模式选择 |
4.4.1 城市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 |
4.4.2 城市小区雨洪管理模式 |
4.4.3 农村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 |
4.4.4 农村居民点(农村生活单户)雨洪自集自用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组织政策 |
5.1 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率低的原因 |
5.2 博弈视角下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组织政策研究 |
5.2.1 博弈论基本原理 |
5.2.2 政府与各建设单位之间的博弈 |
5.2.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 |
5.2.2.2 双方博弈带来的重要启示 |
5.2.2.3 “囚徒困境”状态下城市政府应采取的组织政策 |
5.2.2.4 “囚徒困境”状态下农村政府应采取的组织政策 |
5.2.3 农村居民点(农村生活单户)有限理性博弈分析 |
5.2.3.1 有限理性博弈分析框架 |
5.2.3.2 单种群进化博弈分析——两人对称博弈 |
5.2.3.3 两人对称博弈带来的重要启示 |
5.2.3.4 农村生活单户雨洪收集利用的组织政策 |
5.3 本章小结 |
6 雨洪管理模式的升级——产业化政策的雨洪管理 |
6.1 雨洪利用产业基本概论 |
6.1.1 产业和雨洪利用产业的概念 |
6.1.2 雨洪利用产业的特点 |
6.1.3 雨洪利用产业化理论基础 |
6.2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方式及影响机制 |
6.2.1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方式 |
6.2.2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
6.2.3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机制 |
6.3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
6.3.1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的路径选择 |
6.3.2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6)彭阳县窖灌农业高效用水模式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集水技术 |
1.1 小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 |
1.2 水土保持水资源综合利用 |
1.3 人工集流面 |
2 蓄水技术 |
3 用水技术 |
3.1 提水设备 |
3.2 灌水技术 |
3.3 窖灌农业节水灌溉模式 |
3.3.1 人力管道输水田间节灌模式 |
3.3.2 动力管道输水田间节灌模式 |
3.3.3 动力管道输水庭院经济微灌模式 |
4 农业技术 |
4.1 种植结构调整 |
4.2 农艺节水措施的应用 |
4.3 发展订单农业 |
5 管理技术 |
5.1 农民技术培训 |
5.2 技术辅导站 |
5.3 窖灌专业户 |
5.4 农户 |
6 项目效益 |
6.1 经济效益 |
6.2 社会效益 |
6.3 生态效益 |
(7)宁夏彭阳县水窖集雨模式及节灌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窖施工 |
2 集雨模式 |
2.1 天然坡面集雨、拦沿渠导引、水窖蓄水模式 |
2.2 道路路面集雨节灌利用模式 |
2.3 庭院屋面 (人工集水场) 集雨节灌利用模式 |
3 工程投资 |
3.1 水窖建设投资分析 |
3.2 集水场建设投资分析 |
3.3 集雨节灌工程投资分析 |
3.4 集雨节灌工程运行费分析 |
3.5 集雨节灌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
4 运行管理 |
4.1 培训农民 |
4.2 建立技术辅导站 |
4.3 示范引导 |
5 结 论 |
(8)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水窖对称面内轮廓线的选形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水窖类型与结构 |
1.1 传统水窖类型 |
1.2 传统水窖存在的问题 |
2 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水窖选形计算模型的确定 |
2.1 曲墙式水窖控制界限的确定 |
2.2 对称面内轮廓线目标函数 |
2.2.1 窖体对称面内轮廓线各弧段的确定 |
2.2.2 对称面内轮廓线目标函数确定 |
3 算例 |
4 结语 |
(9)大容积集雨水窖的选形及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水窖结构形式 |
1.1 传统水窖类型 |
1.2 传统水窖存在的问题 |
2 大容积水窖计算模型的确定 |
2.1 大容积水窖控制界限的确定 |
2.2 对称面内轮廓线目标函数 |
2.2.1 窖体对称面内轮廓线各弧段的确定 |
2.2.2 对称面内轮廓线目标函数确定 |
3 集雨水窖技术经济分析 |
3.1 经济评价 |
3.1.1 费用计算 |
(1) 固定资产建设投资。 |
(2) 工程运行管理费。 |
(3) 节约用水资金: |
3.1.2 评价指标 |
3.2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4 算 例 |
5 结 语 |
(10)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水窖设计及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水窖的研究现状 |
1.2 国内外水窖的基本类型简介 |
1.2.1 从修建、防渗材料分 |
1.2.2 从几何形状分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采用的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本项目创新点 |
第2章 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水窖内轮廓线确定 |
2.1 曲墙式衬砌水窖几何形状的选取 |
2.2 对称面内轮廓线目标函数的确定 |
2.2.1 窖体控制界限的确定 |
2.2.2 窖体对称面内轮廓线各弧段的确定 |
2.2.3 水窖集雨容积的确定 |
2.3 曲墙式衬砌水窖对称面内轮廓线目标函数 |
2.4 算例 |
2.4.1 建立水窖内轮廓线函数 |
2.4.2 窖体各关键点求解 |
2.4.3 回用需水量计算 |
第3章 有限元法理论 |
3.1 有限元法分析的过程 |
3.2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理论 |
3.2.1 接触分析 |
3.2.2 PLANE183 等参元 |
3.2.3 基本方程 |
3.2.4 有限元法的解题步骤 |
3.3 非线性问题的分类 |
3.3.1 材料屈服准则 |
3.3.2 弹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4章 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水窖有限元分析 |
4.1 ANSY510.0 软件介绍 |
4.1.1 ANSY510.0 软件发展与特点 |
4.1.2 ANSYS 软件平台的应用简介 |
4.2 模型建立 |
4.2.1 模型的选用 |
4.2.2 计算范围 |
4.2.3 初始地应力的考虑 |
4.2.4 计算约束 |
4.2.5 计算荷载 |
4.3 荷载工况及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
4.3.1 计算工况 |
4.3.2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
4.4 曲墙式衬砌水窖有限元模拟 |
4.4.1 具体操作过程 |
4.4.2 有限元网格划分 |
4.4.3 加载与求解 |
4.4.4 后处理 |
第5章 集雨集蓄效益评价 |
5.1 经济分析 |
5.1.1 工程费用 |
5.1.2 经济分析 |
5.2 环境效益评价 |
5.2.1 生态经济效益 |
5.2.2 社会效益 |
5.2.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宁南山区集雨水窖工程效果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干旱区乡村排水系统规划研究 ——以宁夏兰江村为例[D]. 宫瑞辰. 宁夏大学, 2019(02)
- [2]素砼椭球薄壁水窖壳体结构的拓扑优化及受力分析[D]. 严水光. 云南大学, 2015(09)
- [3]电絮凝强化浸没式超滤处理集雨窖水[D]. 颜晓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4]西北地区农村窖水利用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D]. 谢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5]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及组织政策研究[D]. 谭春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1)
- [6]彭阳县窖灌农业高效用水模式概述[J]. 杜玉斌. 北京水务, 2011(01)
- [7]宁夏彭阳县水窖集雨模式及节灌效益分析[J]. 杜玉斌.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0(06)
- [8]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水窖对称面内轮廓线的选形方法[J]. 艾园园,戚乐磊,成自勇,李爱卓,王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 [9]大容积集雨水窖的选形及效益评价[J]. 戚乐磊,艾园园,薛建阳,张祥,王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9(03)
- [10]曲墙式混凝土衬砌水窖设计及力学分析[D]. 艾园园.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