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皖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预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甜甜,杨坤[1](2020)在《钉螺扩散规律与监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的孳生与扩散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钉螺扩散的影响因素、不同流行区钉螺扩散特征、钉螺扩散高危环境及监测方法等4个方面,综述分析我国钉螺扩散的研究进展,为防止钉螺扩散提供科学参考。
李召军,刘亦文,胡飞,刘跃民,许静,林丹丹,李石柱[2](2019)在《江西省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改造对血吸虫病控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建设工程对血吸虫病的传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鄱阳湖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生态建设一直未停止过,围湖造田、圩堤建设、高滩垦种、水利枢纽工程能够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和旅游开发则有利于血吸虫病传播。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血吸虫病传播的卫生学评估,因地适宜地采取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方能达到血吸虫病生态防治的效果。
张光明[3](2018)在《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安徽段水位的变化对安徽省沿江流行区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实际影响。方法 采用面上研究和点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面上研究:收集安徽沿江血吸虫病流行区1990-2016年的血吸虫病防治报表数据,对钉螺面积、灭螺面积、人畜患病情况、人畜化疗情况等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合三峡工程运行前后(1990-2002年,2003-2016年)长江安徽段实际水位变化特点,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对于长江安徽段沿江流行区总体螺情和病情的影响。点上研究:在长江干流安徽段的上、中、下游选择三个代表性典型洲滩(安庆新洲、义安区老洲、和县陈桥州),现场调查当前滩地开发利用、滩地崩涨、钉螺分布、居民感染情况,同时收集每个洲滩1990-2015年间的日均水文数据、年钉螺面积、钉螺密度、居民血清学阳性率、病原学阳性率、灭螺和人群化疗措施、传染源控制措施等指标,分别探讨具体滩地附近水位变化与滩地滩情、螺情和病情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1)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安徽段水位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以长江安庆水文站为例,各年除最低水位没有明显变化外,年最高水位、年平均水位、汛期平均水位、最高最低水位差值的均值分别降低了1.45m、0.77m、0.94m和1.52m。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沿江流行区年钉螺面积中位数分别为24917hm2和25500hm2,工程运行后钉螺面积先升后降;年灭螺(药物和环改)覆盖率中位数分别为18.10%和23.21%;年居民粪检阳性率中位数分别为5.44%和1.11%,2006年以来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年居民血吸虫病急性感染人数中位数分别为206例和17例,2013年以来已无急感病例报告;居民化疗覆盖率中位数分别为18.99%和16.12%;耕牛化疗覆盖率中位数分别为37.50%和58.84%,且工程运行后逐年上升,最高(2016年)已达到95.01%。(2)三峡工程运行后,三个调查滩地的年淹水天数明显减少。以各地平均高程计算,安庆新洲、义安区老洲和和县陈桥州的圩外滩地年淹水天数中位数分别由工程运行前的62天、73天和61.5天减少为32天、35天和20.5天,且工程运行后滩地不上水年数明显增多。三个调查滩地中,义安区老洲、和县陈桥洲的圩外开发利用程度明显加大。以老洲为例,三峡工程运行前后老洲圩外滩地开发利用面积分别为63hm2和287hm2,开发面积已占总圩外面积的43.75%。滩地活螺密度下降明显,尤其以各调查点中高程较高的有螺滩地下降最为明显(如中洲钉螺密度中位数由工程运行前0.27只/0.11m2降为0.02只/0.11m2;光辉意杨林由0.83只/0.11m2降为0.28只/0.11m2)。钉螺面积下降较为缓慢。居民血清学和病原学阳性率在工程运行后下降迅速。在钉螺控制方面,以安庆新洲、义安区老洲和和县陈桥洲代表性滩地为例,其灭螺覆盖率分别由工程运行前的7.8%(新洲天然村)、80%(老洲光辉意杨林)和39.58%(和县陈桥洲)降为3.0%、49%和3.56%。在人群化疗方面,安庆新洲、义安区老洲和和县陈桥州典型流行村的居民化疗覆盖率分别由工程运行前的17.40%(青龙村)、12.60%(光辉村)和12.9%(陈桥洲村)降(升)至16.95%、10.4%和16.8%。三峡工程运行后,尤其是2006年以后,各地均实施了以淘汰耕牛、以机代牛等为主的传染源控制措施。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安徽段水位降低,洪涝灾害频次减少,滩地年水淹时间显着减少,滩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加大,钉螺孳生环境发生改变,急感发病数明显减少,居民感染率不断降低。三峡工程在短期内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控。
陈登,闻礼永[4](2017)在《长江流域钉螺起源 分布及扩散的时空变化》文中指出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本文对我国长江流域钉螺的起源、分布和扩散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及其对消灭血吸虫病的作用等进行了综述。
谢谦[5](2016)在《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展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有助于消除湖区血吸虫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两型社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洞庭湖区域实际,基于流行病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基础理论研究——作用机理分析——感染风险评价——防控方案模拟——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路,以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为主线,构建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防控仿真模型、综合防控体系,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1)系统梳理了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等。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理论包括系统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变论、控制论等;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主要来源于人口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政府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血吸虫病防控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明确机理、风险评价、方案模拟、方案比较和体系构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可采取如下流程:机理分析→指标筛选→机理量化→风险评价→仿真模拟→体系构建。(2)详细介绍了洞庭湖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水平和血吸虫病疫情等现状,计算得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系统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将人群血检阳性率、易感地带面积分别作为疫水接触和疫水分布子系统的核心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关键指标的驱动因子进行筛选,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验证和响应回归分析,完成洞庭湖区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疫水接触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农业经济比重(0.867)>城镇化水平(0.846)>总人口(0.844)>城乡自来水供给率(0.839)>GDP(0.83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0.83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831)>血防健康教育覆盖率(0.820);疫水分布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改厕覆盖率(0.927)>耕牛敞放率(0.886)>耕牛感染率(0.859)>洲滩扩张速率(0.858)>居民感染率(0.855)>药物灭螺面积(0.694)>平均水位(0.674)>环改灭螺面积(0.415)>汛期平均水位(0.328)>平均流量(0.251)。其中,平均流量(0.251)与易感地带面积的相关系数小于0.3,表现为弱相关性,在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可忽略该项因素的影响。(4)依据PSR模型原理,构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入手,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方面,2001-2014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由0.9248降至0.40337,后期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其空间格局上,岳阳县、沅江市高于0.5,汉寿县、安乡县等14个地区处于0.35-0.5之间,石门县、桃源县等5个地区处于0.2-0.3之间。压力、状态、响应指数方面,尽管各指数历年情况略有波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格局上,压力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10个、3个,状态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9个、4个,响应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3个、7个、11个。(5)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血吸虫病防控系统模型,通过调整相关变量组合,制定传统血防、农业经济优先、宣传教育优先、灭螺工程优先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等五种方案,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传统血防方案血防的经济效益有限,有待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优先方案适宜欠发达地区的血防工作,通过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和血防的并行发展;宣传教育优先方案血防效益见效较快,可应用于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地区,以优先完成血吸虫病疫情的控制任务;灭螺工程方案由于其对于灭螺的高度重视,可广泛应用于钉螺分布较广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方案可应用于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城乡血防工作的统筹开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6)针对洞庭湖区血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总体目标、区域防控、工程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力求实现血防工作机制的长期、高效、可持续运行。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抑螺防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明确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血防要点;强化农业、水利、药物灭螺、生物灭螺、健康教育、人畜传染源控制等血防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组织管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监测预警等血防机制。
李凌云,卢金友,范北林,王家生[6](2016)在《洲滩钉螺垂向迁徙对水位变化的滞后响应研究》文中指出河湖洲滩是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主要分布区域。洲滩钉螺垂向迁徙与水位密切相关,但一般滞后于水位变化,以往研究没有考虑这一滞后现象,难以准确把握钉螺垂向迁徙规律。为了准确预测洲滩生境条件变化后钉螺的垂向分布高程,对钉螺迁徙过程进行概化,推导了水位变化后钉螺理论分布高程的计算模型,揭示了钉螺随水位变化的迁徙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钉螺分布高程随着水位增加而增加,随水位降低而降低;2水位上升时钉螺分布高程与水位之间距离有减小趋势,水位下降时钉螺分布高程与水位之间距离有增加趋势。利用洞庭湖区东口洲滩实测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滞后响应原理的钉螺垂向迁徙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洲滩水位变化后密螺线的分布高程。
何家昶,张世清,汪天平[7](2015)在《开展建设项目血防卫生学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及当前做法与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的7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日本血吸虫病,其中长江中下游沿江5省和四川、云南等省目前流行较为严重。安徽省是血吸虫病流行较重的"湖区五省"之一,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皖南山区和高邮湖畔的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宣城市、马鞍山市、黄山市、合肥市和滁州市等9个市的51
张艳[8](2014)在《洞庭湖区钉螺与血吸虫病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我国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关于血吸虫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方面。同时,关于血吸虫病与环境因子(水文特征、温度、植被等)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环境条件是影响钉螺生存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行、气候的变化、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等,有关洞庭湖区水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洲滩钉螺生存和血吸虫病的传播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本研究拟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以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MODIS以及水位等数据为基础,采用ENVI、GIS分析软件及其他统计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疫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洞庭湖区急性血吸虫病呈显着下降趋势,近几年已被控制在20例以内,并且青少年病例所占比例显着减小;人类血吸虫病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962003年间上升幅度极小,20032006年呈急剧上升趋势,2007年出现明显的下降后再次呈现显着的增长,并且2003年后疫情严重区域由靠近湖区向外扩张;耕牛血吸虫病19962003年间呈缓慢的增长趋势,2003年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2010年较2003年下降了62.76%;且靠近湖区人类和耕牛血吸虫病疫情更为严重。(2)基于MODIS数据洞庭湖区钉螺可疑孳生地探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DIS遥感影像的多源信息水体提取方法在钉螺可疑孳生地探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洞庭湖区潜在的钉螺孳生地面积呈显着的减小趋势,2007年仅为2003年的39.40%,2008年为2003年的40.10%;且2003年以后,东洞庭湖区和南洞庭湖区钉螺可疑孳生地有显着的缩减,西洞庭湖区2004年之后则表现为仅剩下零碎的区域适宜钉螺孳生。(3)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表明:近年来,洞庭湖区水面面积、水位、洲滩水淹时间等环境因子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且各环境因子与血吸虫病疫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洞庭湖区10月份的水位和洲滩开始水淹时间与人群感染率之间存极显着的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的平方分别达到-0.800和-0.773。且10月份的水位和开始水淹时间与人群感染率之间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未来洞庭湖区人类血吸虫病的发展可以依据10月份的水位和开始水淹时间进行初步预测。
陈艳艳[9](2014)在《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县(市、区)级别血吸虫病和钉螺的流行状况,并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探寻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指导;2、探讨湖北省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找主要气候影响因子,为有效控制钉螺及预防钉螺扩散提供科学依据;3、研究湖北省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病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提供简单可行的方法学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县(市、区)级别的人群和耕牛查治病以及查灭螺资料,以该疫情数据资料为基础资料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构建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血吸虫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血吸虫病牛数、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以及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I指标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的Getis-Ord Gi*指标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分布的空间聚集性。2、收集2009年湖北省18个县(市、区)的螺情资料,并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两个主要指标,提取相关气候因素资料。以平方根转换后的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为因变量,以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运用全局和局部空问回归模型分别研究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与气候因素的关系。3、运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湖北省1987~2013年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进行拟合,并预测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结果:1、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2008~2012年间,湖北省血吸虫病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5年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I>0,P<0.01),表明2008~2012年湖北省县级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8-11个之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和赤壁市等8个县(市、区)。5年间,湖北省各地检查家畜主要为耕牛。病牛数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 P<0.01),提示2008~2012年湖北省县级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呈现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耕牛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6~9个之间,聚集数总体呈增加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和洪湖市等6个县(市、区)。2008~2012年间,湖北省钉螺面积稍有下降但变化不大。有螺面积百分比先上升,2010年最高为28.3868%,随后又下降,但总体变化也不大。有螺面积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 P<0.01),表明2008~2012年湖北省有螺面积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有螺面积高值聚集县(市、区)均分布在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仙桃市、汉南区和嘉鱼县8个县(市、区)。2、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分析:活螺平均密度与气候因素的最小二乘法(OLS)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残差具有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2780,P=0.000)。因此,仅用普通线性回归分析是不充分的,需要进一步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空间依赖性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结果提示,应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进行分析。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ρ=-0.436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的R2和LIK值较OLS大,且AIC和SC值较OLS小,说明SLM模型有明显改进,拟合优度较OLS好。SLM模型结果表明,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均最低温度和年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年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局部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WR模型的AIC值(9.2714)比OLS的AIC值(15.9756)小,也比SLM模型的AIC值(12.0415)小,说明GWR模型拟合效果较好。GWR模型对各参数的估计值在每个研究区域不相同,取值在一定范围变动。钉螺感染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残差Moran’s1=0.1828,P=0.000,有空间自相关性。进一步运用空间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空间依赖性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结果,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进行分析。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ρ=-0.1515,P<0.05),模型的R2和LIK值较OLS大,且AIC和SC值较OLS小,表明SLM模型较OLS有明显改进,拟合优度较好。SLM模型结果显示,钉螺感染率与年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钉螺感染率与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年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空间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结果表明,GWR模型的AIC值(4.0395)比OLS的AIC值(7.8222)小,也比SLM模型的AIC值(7.5764)小,GWR模型拟合效果更好。GWR模型对各参数的估计值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充分体现了空间异质性的特点。3、血吸虫病感染率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实际值均分别落在其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五年湖北省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仍继续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结论: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从整体上判断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指标是否存在空间聚集性,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则可以进一步探测出具体的聚集区域。湖北省居民、耕牛病情及钉螺在空间分布上均在聚集性,且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范围。2008年湖北省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以来,各病情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聚集范围有所变化,而螺情指标则变化不大。2、空间回归分析在研究具有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的钉螺数据与气候影响因素关系时,较经典线性回归分析效果好。影响活螺平均密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影响钉螺感染率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平均温度。3、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对血吸虫感染率进行短期预测分析。
李亮[10](2012)在《弥苴河水系钉螺分布部分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GIS、GPS技术,以及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描述和分析弥苴河水系干流与主要支流流经地区的钉螺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以及变化规律,为山丘型地区的灭螺与防病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材料】1、收集2005-2011年弥苴河水系流经的24个行政村所辖140个自然村的螺情资料。2、收集大理州1:50000电子地图。3、下载云南省SRTM-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弥苴河流域地图、地形图、卫星图。【方法】1、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将螺情资料输入到Excel中建立属性数据库,与自然村经、纬度数据以及DEM数据结合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2、描述性分析利用ArcGIS10.0、Excel2003描述、分析弥苴河水系流经的行政村所辖自然村2005-2011年钉螺时间、空间分布情况。3、一般性统计分析利用ArcGIS10.0、Spss16.0软件对弥苴河水系流经的行政村所辖自然村钉螺时间、空间分布特性及规律进行统计分析。4、地统学分析依据地统学原理,利用ArcGIS10.0对螺情指标与弥苴河水系干、支流在空间上的关系,以及各指标内部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弥苴河水系钉螺分布较为广泛,2005-2011年间钉螺面积持续下降,2005-2008年间下降幅度较大。田地、沟渠等环境类型有螺面积的构成比最大,合计最大达到2011年的98.27%。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螺密度、自然感染率等指标与有螺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存在5个活螺密度较高的聚集区域:Ⅰ牛街乡海西海区域、Ⅱ三营镇弥茨河段区域、Ⅲ茈碧湖以南区域、Ⅳ中所村附近区域、Ⅴ青索村附近区域。钉螺密度的聚集情况与自然村、河网等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存在相关性。在0.01度-0.09度(1048.16米-9433.42米)的距离范围内不存在离散的聚类现象。2009年活螺平均密度、2005年阳性螺密度、2006年阳性螺密度、2006年自然感染率等指标空间聚类性与自相关性显着。3、距离分析结果表明:87.86%的自然村及84.05%的有螺面积在距离弥苴河水系600米的范围内。4、高程分析结果表明:钉螺分布在海拔1966-1992米、2054-2164米两个区域内。5、有螺框出现率Y与海拔X1建立的模型有统计学意义,方程为Y=-0.287+0.000153X1(F=10.721,P=0.001,R2=0.072)。活螺平均密度Y与海拔X1距弥苴河水系的距离X2所建立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方程为:Y=-0.964+0.000503X1+13.399X2(F=4.181,P=0.017,R2=0.058)。阳性螺密度、自然感染率等指标与高程、距源头的距离、距茈碧湖出入水口的距离、距入海口的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6、获得弥苴河水系附近自然村螺情密度分析图、趋势面图、热点事件图;弥苴河水系四环缓冲图。【结论】1、2005-2011年弥苴河水系附近自然村的各项螺情指标持续下降,螺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灌溉沟渠为查灭螺的重点区域。3、钉螺分布存在聚集性,Ⅰ牛街乡海西海区域、Ⅱ三营镇弥茨河段区域、Ⅲ茈碧湖出入水口以南区域、Ⅳ中所村附近区域、Ⅴ青索村附近区域等聚集区域为查灭螺的重点区域。4、距离弥苴河水系600米的范围内为钉螺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查灭螺的重点区域。5、经典统计学方法结合地统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描述和预测钉螺的分布以及变化规律,可以在较大的尺度与范围内实时有效地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和决策的制定提供服务。
二、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皖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预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皖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钉螺扩散规律与监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钉螺扩散的影响因素 |
1.1 影响钉螺扩散的自然因素 |
1.1.1 气候变化 |
1.1.2 水文因素 |
1.1.3 植被条件 |
1.2 钉螺扩散的社会因素 |
1.2.1 水利设施建设 |
1.2.2 土地资源开发 |
1.2.3 外部携带 |
2 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扩散特征 |
3 钉螺扩散的高危环境 |
3.1 有螺区域水系毗邻地区 |
3.2 苗木交易地区 |
3.3湿地环境 |
4 钉螺扩散风险常用监测方法 |
4.1 常规钉螺调查 |
4.2 3S技术的应用 |
5 小结 |
(2)江西省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改造对血吸虫病控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鄱阳湖流域生态建设历程 |
2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况 |
3 生态建设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
3.1 围湖造田 |
3.2 圩堤建设 |
3.3 高滩垦种 |
3.4 平垸行洪和退田还湖 |
4 展望 |
(3)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内容与方法 |
2.1 面上研究 |
2.1.1 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规律研究 |
2.1.2 长江安徽段沿江流行区螺情、病情和防治措施变化研究.. |
2.2 点上研究 |
2.2.1 典型调查滩地的选择 |
2.2.2 典型滩地水文资料收集与分析 |
2.2.3 典型滩地滩情、螺情、病情和防治措施现况调查分析 |
2.2.4 典型滩地历史滩情、螺情、病情和防治措施变化研究 |
2.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面上研究 |
3.1.1 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特点 |
3.1.2 长江安徽段沿江干流地区螺情变化 |
3.1.3 长江安徽段沿江干流地区病情变化 |
3.2 点上研究 |
3.2.1 调查滩地基本情况 |
3.2.2 安庆新洲滩地 |
3.2.2.1 水位和滩地年淹水天数变化特点 |
3.2.2.2 圩外滩地开发利用情况 |
3.2.2.3 螺情与钉螺控制措施变化特点 |
3.2.2.4 病情与防治措施变化特点 |
3.2.3 义安区老洲滩地 |
3.2.3.1 水位和滩地年淹水天数变化特点 |
3.2.3.2 圩外滩地开发利用情况 |
3.2.3.3 螺情与钉螺控制措施变化特点 |
3.2.3.4 病情与防治措施变化特点 |
3.2.4 和县陈桥洲滩地 |
3.2.4.1 水位和滩地年淹水天数变化特点 |
3.2.4.2 圩外滩地开发利用情况 |
3.2.4.3 螺情与钉螺控制措施变化特点 |
3.2.4.4 病情与防治措施变化特点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历 |
附录二 致谢 |
附录三 综述 |
参考文献 |
(4)长江流域钉螺起源 分布及扩散的时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钉螺的起源和迁徙史 |
1.1 钉螺的起源 |
1.2 钉螺的迁徙史 |
2 钉螺分布的时空变化 |
2.1 钉螺分布的时间变化 |
2.2 钉螺分布的空间变化 |
2.2.1 钉螺在不同流行程度地区的分布变化 |
2.2.2 钉螺在不同类型流行区的分布变化 |
3 钉螺扩散的时空变化 |
3.1 钉螺扩散的时间变化 |
3.2 钉螺扩散的空间变化 |
4 展望 |
(5)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省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血吸虫病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3.2 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3 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
1.3.4 空间信息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1.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1.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1.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仿真模拟研究 |
1.5.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
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2.1 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 |
2.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论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突变理论 |
2.2.5 控制论 |
2.3 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 |
2.3.1 人口系统动力机制 |
2.3.2 环境系统动力机制 |
2.3.3 经济系统动力机制 |
2.3.4 社会系统动力机制 |
2.3.5 政府系统动力机制 |
2.4 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内容与流程 |
2.5 血吸虫病防控综合体系构建 |
2.5.1 明确防控主体与受控对象 |
2.5.2 设置防控目标 |
2.5.3 提出防控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3 湖南省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现状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界定 |
3.2 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
3.2.1 自然条件 |
3.2.2 自然资源 |
3.3 经济社会状况 |
3.3.1 人口与城镇化 |
3.3.2 经济发展概况 |
3.3.3 产业结构概况 |
3.3.4 生态环境概况 |
3.3.5 社会事业概况 |
3.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
3.4.1 疫情感染现状 |
3.4.2 查螺灭螺现状 |
3.4.3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测算 |
3.4.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3.5 本章小节 |
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4.1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系统研究 |
4.1.1 疫水接触子系统 |
4.1.2 疫水分布子系统 |
4.1.3 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链条 |
4.2 人水作用机理的驱动因子初步筛选 |
4.2.1 研究方法简介 |
4.2.2 驱动因子关联度分析 |
4.3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相关分析 |
4.3.1 疫水接触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4.3.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4.4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响应分析 |
4.4.1 疫水行为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4.4.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5.1 风险评价预警体系的建立 |
5.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5.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4 指标解析 |
5.2 风险评价方法 |
5.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
5.2.2 计算指标权重 |
5.2.3 计算风险指数 |
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状况分析 |
5.3.1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3.2 各子系统感染风险指数评价 |
5.3.3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综合指数评价 |
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空间格局分析 |
5.4.1 各子系统风险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5.4.2 感染风险综合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系统仿真模拟 |
6.1 研究方法 |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6.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6.1.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 |
6.1.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
6.2 系统动力学在Vensim中的实现 |
6.2.1 Vensim概述 |
6.2.2 基于Vensim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
6.3 系统结构及反馈机制 |
6.3.1 因果结构 |
6.3.2 子系统结构分析 |
6.4 系统模型仿真模拟 |
6.4.1 模型构建 |
6.4.2 模型检验 |
6.4.3 方案设置 |
6.4.4 方案模拟与选择 |
6.5 本章小节 |
7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
7.1 总体防控目标 |
7.2 区域防控要点分析 |
7.2.1 岳阳市 |
7.2.2 常德市 |
7.2.3 益阳市 |
7.3 重点血防工程 |
7.3.1 农业血防工程 |
7.3.2 生物血防工程 |
7.3.3 水利血防工程 |
7.3.4 药物灭螺工程 |
7.3.5 健康教育工程 |
7.3.6 人畜传染源控制工程 |
7.4 血防保障机制 |
7.4.1 组织管理机制 |
7.4.2 科技研发机制 |
7.4.3 人才培养机制 |
7.4.4 工程实施机制 |
7.4.5 监测预警机制 |
7.5 本章小节 |
8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洲滩钉螺垂向迁徙对水位变化的滞后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模型建立 |
3 模型应用 |
3.1 实用模型推导 |
3.2 模型检验 |
4 结论 |
(7)开展建设项目血防卫生学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及当前做法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建设项目血防卫生学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
1. 水利资源开发: |
2. 土地开发: |
3. 人口流动: |
二、目前我省血防区工程项目血防卫生学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
三、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8)洞庭湖区钉螺与血吸虫病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钉螺及血吸虫病研究的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外关于影响钉螺及血吸虫病疫情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
1.2.3 现代信息技术在钉螺及血吸虫病研究方面的应用研究 |
1.3 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文章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准备 |
2.1 洞庭湖区概况 |
2.1.1 区域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概况 |
2.1.2 洞庭湖自然与社会环境概况 |
2.1.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概况 |
2.2 数据准备 |
2.2.1 血吸虫病疫情数据 |
2.2.2 水位数据 |
2.2.3 MODIS 数据 |
第3章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
3.1 洞庭湖区急性血吸虫病变化 |
3.1.1 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 |
3.1.2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年龄及职业组成变化特征 |
3.1.3 急性血吸虫病变化特征分析 |
3.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时空变化 |
3.2.1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随时间变化 |
3.2.2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空间分布 |
3.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耕牛感染率时空变化 |
3.3.1 血吸虫病耕牛感染率随时间变化 |
3.3.2 血吸虫病耕牛感染率空间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MODIS 数据洞庭湖区钉螺可疑孳生地探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
4.1 地物信息提取 |
4.1.1 水体信息提取 |
4.1.2 植被信息提取 |
4.2 钉螺可疑孳生地提取及验证 |
4.2.1 钉螺生长环境特征 |
4.2.2 钉螺可疑孳生地提取 |
4.2.3 钉螺可疑孳生地验证 |
4.3 钉螺可疑孳生地变化趋势研究 |
4.3.1 钉螺可疑孳生地面积随时间的变化 |
4.3.2 钉螺可疑孳生地空间变化 |
4.3.3 钉螺可疑孳生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
5.1 洞庭湖区各环境因子变化特征 |
5.1.1 洞庭湖区水域面积变化特征 |
5.1.2 洞庭湖区水位变化特征 |
5.1.3 洞庭湖区洲滩水淹时间变化特征 |
5.1.4 洞庭湖区 NDVI 变化特征 |
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与各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
5.2.1 血吸虫病疫情与水面面积相关性 |
5.2.2 血吸虫病疫情与水位相关性 |
5.2.3 血吸虫病疫情与水淹时间相关性 |
5.2.4 血吸虫病疫情与 NDVI 相关性 |
5.2.5 血吸虫病疫情与各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分析 |
5.3 人类血吸虫病疫情与环境因子定量关系研究 |
5.3.1 人类血吸虫病疫情与水位因子之间定量关系研究 |
5.3.2 人类血吸虫病疫情与水淹时间之间定量关系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研究特色 |
6.3 研究中的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血吸虫感染率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10)弥苴河水系钉螺分布部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二、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本文设想 |
(三)技术路线 |
三、弥苴河水系 2005-2011 年螺情分析 |
(一)试区的选择和概况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四、弥苴河水系螺情空间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五、小结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综述 1 人类活动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综述 2 山丘型钉螺分布可能的景观生态学解释 |
参考文献 |
综述 3 卫星遥感技术在山丘型地区钉螺监测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四、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皖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预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钉螺扩散规律与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蒋甜甜,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2)
- [2]江西省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改造对血吸虫病控制的影响[J]. 李召军,刘亦文,胡飞,刘跃民,许静,林丹丹,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6)
- [3]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D]. 张光明.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4]长江流域钉螺起源 分布及扩散的时空变化[J]. 陈登,闻礼永.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7(06)
- [5]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D]. 谢谦.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6]洲滩钉螺垂向迁徙对水位变化的滞后响应研究[J]. 李凌云,卢金友,范北林,王家生.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6(08)
- [7]开展建设项目血防卫生学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及当前做法与体会[J]. 何家昶,张世清,汪天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01)
- [8]洞庭湖区钉螺与血吸虫病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D]. 张艳. 湖南大学, 2014(04)
- [9]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D]. 陈艳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弥苴河水系钉螺分布部分规律研究[D]. 李亮. 大理学院,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