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回溯建立体育图书书目数据库(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于靖怡[1](2020)在《高校图书馆馆藏民国图书保护与利用探讨——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国图书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财产,其纸张老化酸化严重,面临"消亡"的危险,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对民国图书进行保护和利用既可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馆藏民国图书普遍存在着受思想束缚而未加以保护利用、存放条件差、破损严重、无编目数据、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是当务之急。
李强[2](2019)在《中西之间: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研究(1842—1912)》文中认为中国耶稣会士是明末以耶稣会为代表的天主教进入中国传教后,出现的新型宗教群体,中外学界历来少有关注。本文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视域内,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宗教观,考察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与学术活动,以及他们在近代天主教本地化及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局限。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方法和中文及英、法、拉丁文史料来源,以及论文框架、写作思路。第二章突破以往明清天主教史研究专注于着名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的局限,根据在华天主教的重要时间节点,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整体性地回溯1840年前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初现”和消亡过程,进而揭示他们在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基督徒、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天主教会与中国社会之间扮演的中介性角色。第三章考察晚清时期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再现”和发展概况,重点分析该群体发展的历史阶段、内部结构、社会定位以及代际谱系等重要议题,论证了中国耶稣会士所受中西融合的宗教和世俗教育,使其具有了特殊的宗教性与国际性。他们作为天主教与中国社会结合的产物,来自本地社会,服务本地教会,这种本地性是影响他们传教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关键。第四章着重讨论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首先,与以往“教案”史侧重于民教冲突研究不同,通过黄伯禄、李问渔的个案梳理他们在“调和民教”,实现“民教相安”的活动及由此显示出的政治认同;其次,在近代天主教《圣经》汉译史的视域下,考察中国耶稣会士《圣经》汉译文本的概况,分析他们翻译《圣经》的主体性地位;最后,系统地考察中国耶稣会士“护教”论述对近代中国天主教徒宗教认同、社会认同的塑造。通过以上三个议题探讨了中国耶稣会士在近代天主教本地化进程中起到的主体性地位。第五章侧重于考察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首先,考察他们参与晚清“西学东渐”的学术活动,特别是他们的地理学着作及由此透露出来的民族意识。其次,借助新史料考察黄伯禄与英国汉学家之间的学术交往,讨论中国耶稣会士群体与近代“东学西传”之间的关系;最后,着重梳理中国耶稣会士整理和研究本地教会史的着述活动,并分析他们的宗教认同和社会认同。以上研究显示,中国耶稣会士综合了宗教性、世俗性、学术性的多重身份,促成他们参与近代中西文化互动的进程,也促使他们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天主教信众自我身份辨识的塑造。第六章为本文结语部分。首先,在天主教本地化视域下从国际性与本地性、宗教性与世俗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历史性与延续性等四个角度全面把握该群体的整体特性,借此分析他们的历史角色及历史局限性。其次,着重考察他们的文化认同及影响。中国耶稣会士的整体特性及文化认同,是理解他们的中介性角色如何在晚清中国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具体体现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的发展,亦是天主教与近代来华殖民力量互相影响的结果。但他们区别于西方传教士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基督徒的宗教生活,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天主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冲突。尽管如此,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使得这一群体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挥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也大多限于中国天主教内部。
黄海华[3](2019)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俄文图书回溯建库研究》文中提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丰富、特色鲜明,民族学科文献收藏独具优势。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俄文图书的现状,然后论述了俄文图书回溯建库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进而探讨了回溯建库面临的主要困难:书多人少,并提出了招聘学生辅助工作、民族学科图书优先等解决措施。文章最后提出,在回溯建库过程中,编制《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民族研究俄文参考书目》,以便为从事民族研究的读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穆卫国,段晓林[4](2017)在《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自建数据库研究》文中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民国文献的主要收藏机构,近年来,已建成大量全文和专题数据库,但目前尚没有文章对这些自建数据库进行相关研究。重点介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几家民国文献馆藏量较大的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概况,分析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数字化开发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睢颖[5](2017)在《中国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在采购经费紧张、馆舍空间有限、用户入馆人数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的图书馆界不得不开始审视现有的馆藏结构和馆藏质量,馆藏评价理论也经历了从单一的藏书评价,到21世纪初迅速崛起的电子资源的评价,再到多种馆藏类型的综合评价的发展历程。但是,图书馆实际的图书资源存量和馆藏结构情况究竟怎样缺乏具体全面的调研和探讨。文章选择国家图书馆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验证两者的图书资源保障率是否理想以及馆藏结构是否合理。研究思路以先摸清图书资源存量,再规划增量发展的顺序展开,选择《全国新书目》作为标准书目,使用《全国新书目》2012-2016年五年间的书目出版数据与国家图书馆馆藏OPAC目录及CALIS的“e读”学术资源发现系统进行对比,从宏观保障率、馆藏学科结构以及馆藏类型结构等方面揭示目前国家图书馆及CALIS“e读”的图书存量现状,同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案例研究主题,在读秀数据库中检索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图书,将被引次数大于等于10的图书选定为核心图书,通过与五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CALIS、国家图书馆馆藏进行对比,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建设情况。书目核对法是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在书目核对的过程中为了缩短数据采集时间,将《全国新书目》中每一本书的ISBN号提取出来,使用爬虫工具搜集数据。为了增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还使用了对比法、引文分析法以及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开展研究。通过对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上看,国家图书馆图书资源保障率很高,图书资源馆藏结构也比较合理,CALIS“e读”发现系统不论是图书资源覆盖率还是馆藏结构都不甚理想,具体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图书馆图书资源保障率也要高于CALIS“e读”。呈缴本制度作为国家图书馆图书资源收藏的重要保障,出版社的呈缴样本的数量并不理想,国家书目建设也存在建设推广乏力的不足。中国图书资源增量建设和馆藏结构优化未来规划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在组织机构设置层面,设立统一管理出版物呈缴和国家书目建设的委员会,主导工作的开展和单位间协调;在制度设计层面,加快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围绕图书馆基本法,颁布必要的专门法、地方法和行业规章,形成更加完备的图书馆法律体系;在文献资源书目控制和馆藏结构优化方面,应该加强国家书目建设和书目数据的开发利用,同时从采访方式、人员培养、馆藏资源数字化等方面优化馆藏结构,重视图书馆馆藏可持续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通过建立资源保障体系,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陶健[6](2014)在《高职高专类院校图书馆回溯建库工作的思考——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图书馆作为全社会文献资源服务的信息中心,回溯建库是图书馆实现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进程中的首要环节。文章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回溯建库为例,介绍了建库前期应该做的准备工作,在建库过程中应该如何与建库外包服务商协作完成图书馆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与配置工作,紧接着提出建库中的几点注意事项,最后讨论了建库结束后的数据维护工作。
谌敏[7](2014)在《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演变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图书情报学经历了巨大变化,研究内容在不断拓展。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学科交流的主要载体,最能反映研究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众多学者基于图书情报学期刊论文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但大多从关键词或主题词等角度研究,鲜见从地域视角对我国图书情报学进行时空演变的可视化研究。本研究基于北大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版)中图书馆学情报学全部19种核心期刊1987-2011年发表的论文数据,综合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突出地域属性,用GIS和共词分析等方法展示图书情报学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轨迹。首先利用样本数据定量分析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论文的总体情况,通过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法挖掘学科的研究热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Ucinet软件可视化展示主要研究热点的时空变迁和区域差异。然后运用GIS空间数据挖掘中的空间统计和重心演变方法研究我国图书情报学不同历史时期研究主题的变迁,可视化展示学科研究的空间重心迁移轨迹,最后对影响迁移的驱动因素进行讨论。1、针对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题录数据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全面收集1987-2011年19种核心期刊中所有题录信息,删除消息类文献数据和增刊数据,形成88909条有效数据。期刊名称以2011年期刊名称为统计依据,归并曾用名;机构名称以2011年机构名称为标准进行合并;根据第一作者单位信息,增加区域字段;合并标引不规范的关键词,去除通用词和泛义词。2、整体分析我国图书情报学论文产出的论文总量、时空分布、高产作者、重要学术机构。结果表明,我国图书情报学论文数量整体呈波浪状起伏上升,先后经历了平稳发展、自动化、网络化、快速发展四个时期。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论文所属地域呈现不均衡分布,主要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北京、广东、湖北、江苏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研究中心。二十五年间发文量前5的高产作者是王知津、邱均平、王世伟、马海群、蒋永福,高产作者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发文量前3的学术机构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高等院校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绝对主力。3、研究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热点和重要主题的时序演变。以关键词为研究对象,构建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基于Ucinet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示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以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自动化、数据库建设、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事业、情报学研究等9个主题为例,利用Ucinet和GIS工具可视化展示每个主题研究地域和热点的时序变化。结果显示,每个主题研究都呈现明显的时序性变化特征,7个主题研究由北京发起,2个主题研究由广东发起,继而扩展至全国其他区域。4、基于G1S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图书情报学热点主题的时空演变。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的研究主题。1987-1994年以图书情报事业、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编目等为主题的学科论文居多。1995-2000图书馆自动化、数据库建设、信息服务业等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2001-2005年间学者们热衷于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等主题。2006-2011年知识管理、信息计量学、竞争情报成为新时期学者们的研究重点。5、基于GIS可视化展示我国图书情报学论文产出的空间重心迁移轨迹。结果表明:1987-2011年间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研究空间重心偏东南,在安徽、江苏、河南三省界内运动,移动轨迹大致呈勾字形,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夏邑县-虞城县-梁园区-虞城县-夏邑县-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阜阳市临泉县-太和县-毫州市谯城区,活动范围东经从115.24°到116.44°,北纬从32.57°到34.29°,覆盖面积6603km2。2000年之前,天津、山东论文的增长率比广东、江苏、浙江地区论文的增长率更高,使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研究重心逐渐向东北方向偏移;2001-2005年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发文量增长迅速,研究重心向南偏西迁移;2006-2011年,北京、天津、四川地区发文量的快速增长,研究重心向西北回归。较发达地区发文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空间重心的迁移。
李冕斌,欧阳美林[8](2013)在《海南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提出海南原隶属广东,建省19年后省馆建成开馆,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滞后,地方文献建设尚未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方式,对海南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进行了调研,针对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现状、建省前的文献匮乏等问题,探讨了如何分工合作、共建海南地方文献等问题。
仇恢[9](2012)在《对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动的大背景下,体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现状不容乐观。体育信息资源如何在建设体育强国、提高全民体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现状,认为依托现有和正在飞速发展的体育数字资源,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成熟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体育信息共建共享平台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张新兴[10](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二、如何回溯建立体育图书书目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回溯建立体育图书书目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馆藏民国图书保护与利用探讨——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图书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
(一)民国图书的珍贵性 |
(二)民国纸张的特殊性 |
(三)“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 |
二、民国图书保护与利用的意义 |
(一)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
(二)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
三、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图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现状 |
1. 数量丰富 |
2. 涵盖学科较多 |
3. 在特藏书库密集排架保存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思想束缚 |
2. 存放条件差 |
3. 底数不清,破损严重 |
4. 没有编目数据 |
5. 专业人才匮乏 |
6. 资金短缺 |
四、对高校图书馆民国图书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
(一)打破思想束缚,果断开展工作 |
(二)清点最新数据,购买无酸牛皮纸保护袋 |
(三)争取资金支持 |
(四)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
(五)提高回溯建库质量 |
(六)建立馆藏民国特色文献资源库 |
五、结语 |
(2)中西之间: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研究(1842—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
第五节 论文框架与写作思路 |
第二章 老耶稣会的本地化:1840 年前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初现与消亡 |
第一节 明末来华耶稣会与中国会士的初现(1580—1644) |
一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中国辅理修士 |
二 明末来华耶稣会发展中国会士的主要考量 |
第二节 清初来华耶稣会与中国会士的发展(1644—1724) |
一 顺治朝传教环境对耶稣会发展中国会士的影响 |
二 康熙朝传教环境的变化与中国耶稣会神父的出现 |
第三节 “百年禁教”时期的中国耶稣会士(1724—1840) |
一 雍乾禁教时期耶稣会发展中国会士举措的变化 |
二 耶稣会被“取缔”后的中国耶稣会士群体 |
三 “禁教”时期江南地区的中国神职群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 作为“西教士”与中国基督徒之间的中介 |
二 作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中介 |
三 作为西方天主教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中介 |
第三章 新耶稣会的本地化: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再现与发展 |
第一节 “教权”冲突与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形成 |
一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 |
二 准备阶段:1850 年徐汇公学的设立与课程设置 |
三 形成阶段:1862 年耶稣会初学院的建立 |
第二节 “教务“增长与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发展 |
一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阶段性量化分析 |
二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内部结构 |
第三节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的代际谱系与社会定位 |
一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代际谱系 |
二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社会定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 中西宗教与世俗教育的融合塑造 |
二 西方天主教会与本地社会的结合产物 |
第四章 “华人为教士者”: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 |
第一节 “调和民教”: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与“教案”治理 |
一 “民教冲突”:中国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与“教案”发生 |
二 “调和民教”:中国耶稣会士的“教案”观——以李问渔为例 |
三 “民教相安”:中国耶稣会士与“教案”的解决 |
第二节 “华文圣经”:中国耶稣会士与《圣经》翻译 |
一 早期来华耶稣会士与《圣经》翻译 |
二 近代天主教《圣经》翻译的时代特色 |
三 中国耶稣会士《圣经》翻译作品概况 |
第三节 “耶儒释老”:中国耶稣会士的宗教对话(护教)着述 |
一 中国耶稣会士宗教对话着述概况 |
二 “专辟佛老”:黄伯禄宗教对话着述研究 |
三 “护教斗士”:李问渔宗教对话着述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 缓和中西冲突与构建新型政教关系 |
二 《圣经》汉译与西方天主教信仰的本地化 |
三 从基督宗教间冲突到宗教学研究的雏形 |
第五章 “学贯夫中西者”: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 |
第一节 “泰西之学”:中国耶稣会士与晚清“西学东渐” |
一 李问渔的西学译介 |
二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的地理学着作 |
三 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西学东渐”活动之影响 |
第二节 “淹贯中西”:中国耶稣会士与晚清“东学西传”——黄伯禄与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的学术交往 |
一 英国汉学家庄延龄与黄伯禄的书信来往 |
二 庄延龄中国宗教研究着作与黄伯禄 |
三 黄伯禄及其他中国耶稣会士的“汉学”研究着作之价值 |
第三节 “光前启后”:中国耶稣会士的本地教会史研究 |
一 中国耶稣会士对徐光启历史的整理 |
二 中国耶稣会士对许甘第大(Candida Hiu)历史的整理 |
三 中国耶稣会士整理本地教会史的本地化意义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多重身份 |
二 中国天主教徒的自我身份辨识 |
第六章 结语:本地化视域下的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群体 |
第一节 本地化视域下反观晚清中国耶稣会士的整体特性 |
一 国际性与本地性的统一及差异 |
二 宗教性与世俗性的双重结合 |
三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群体本质 |
四 历史性与延续性的宗教阶层 |
第二节 文化认同:理解晚清江南中国耶稣会士在近代天主教本地化进程中历史主体性地位的关键 |
一 在晚清历史语境中缓和天主教信仰价值与中国社会的冲突 |
二 塑造天主教信仰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结合 |
三 影响该群体宗教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文化认同之来源 |
表格索引 |
图片索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3)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俄文图书回溯建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馆藏俄文图书现状 |
2 回溯建库的准备 |
2.1 学习《科图法》《山东法》与《中图法》等图书分类法 |
2.2 研究《CALIS俄文联合目录MARC记录编制细则》 |
2.3 借鉴各大图书馆俄文图书回溯建库经验 |
3 回溯建库的主要困难及解决措施 |
3.1 招聘学生承担前期与后期加工工作 |
3.2 民族学科图书优先原则 |
4 编制《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民族研究俄文参考书目》 |
5 结语 |
(4)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自建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数字化开发概况 |
1. 中国国家图书馆 |
2. 上海图书馆 |
3. 南京图书馆 |
4. 重庆图书馆 |
5. 辽宁省图书馆 |
6. 国内其他公共图书馆 |
二、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状况分析 |
1. 基本实现馆藏民国文献书目检索 |
2. 基于馆藏和地方文献开发全文数据库 |
3. 专题数据库建设各具特色 |
4. 部分实现资源共享 |
三、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1. 应重视数据库重复建设现象, 加强统筹规划 |
2. 应通过购买获取综合性数据库, 注重专题库建设 |
3. 应放宽用户访问限制, 扩大远程访问范围 |
4. 应加强标引深度和检索功能, 打造使用更便捷的数字资源 |
5. 应借力新版民国文献, 加快数据库建设 |
(5)中国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介绍 |
2.1.1 书目与目录 |
2.1.2 国家书目与呈缴本制度 |
2.1.3 联合目录 |
2.2 理论基础 |
2.2.1 书目控制理论 |
2.2.2 信息资源建设理论 |
2.2.3 文献计量学理论 |
3 中国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宏观考察 |
3.1 数据来源及收集方法 |
3.2 全国图书出版概况 |
3.3 图书资源馆藏保障率 |
3.4 图书资源馆藏学科结构 |
3.5 图书资源馆藏类型结构 |
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馆藏计量分析 |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学科分布 |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出版情况 |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书目形成 |
4.4 书目、馆藏书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书目对比 |
4.4.1 《全国新书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书目比较 |
4.4.2 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与核心书目比较 |
4.4.3 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与核心书目比较 |
5 中国图书资源存量及馆藏结构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国家书目建设问题分析 |
5.1.1 出版物呈缴数量不理想 |
5.1.2 国家书目建设进程缓慢,馆藏率降低 |
5.1.3 国家书目类型单一,宣传力度小 |
5.2 图书资源馆藏结构问题分析 |
5.2.1 图书资源学科结构不均衡 |
5.2.2 图书资源类型结构不合理 |
5.3 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资源建设问题分析 |
5.4 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5.4.1 制度原因 |
5.4.2 管理原因 |
5.4.3 采访业务水平原因 |
5.4.4 知识产权原因 |
5.4.5 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原因 |
6 中国图书资源增量建设及馆藏结构优化对策 |
6.1 制度设计 |
6.1.1 完善呈缴本制度 |
6.1.2 加快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 |
6.2 组织机构设置 |
6.3 文献资源书目控制与馆藏结构优化 |
6.3.1 加强国家书目建设及书目资源开发利用 |
6.3.2 优化图书馆图书资源馆藏学科结构 |
6.3.3 优化图书馆图书资源馆藏类型结构 |
6.3.4 重视图书馆馆藏可持续发展 |
6.3.5 科学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图书增量资源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简介 |
附录 |
致谢 |
(6)高职高专类院校图书馆回溯建库工作的思考——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馆回溯建库的前期准备工作 |
(一) 充分了解图书馆内部基本情况 |
(二) 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准备 |
(三) 科学化制定回溯建库的计划 |
(四) 制定回溯建库期间的读者服务工作计划 |
二、回溯建库过程中图书馆与数据服务商之间的协作 |
(一) 借助回溯建库过程对馆内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
(二) 认真做好书目数据的校对与审核工作 |
(三) 借助建库的过程对馆藏布局情况与现状的重调 |
三、回溯建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一) 应重视数据查重 |
(二) 馆藏文献在建库过程中的规范化 |
(三) 促进能带动学校科研与教学发展的特色书库的建设 |
四、回溯建库完成后的数据维护工作 |
五、结束语 |
(7)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演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刊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 |
3.1 发文总量分析 |
3.2 发文量的时空分布 |
3.3 高产作者分析 |
3.4 重要学术机构分析 |
4 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分析 |
4.1 基于UCINET知识图谱可视化不同时期热点问题 |
4.2 主要研究热点的时空变迁分析 |
4.3 热点问题的区域差异分析——以数字图书馆为例 |
5 基于GIS的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和发文量的时空演变 |
5.1 各时期多主题热点的GIS演变分析 |
5.2 我国图情研究发文量的空间重心变迁分析 |
5.3 影响我国图情学研究的动因分析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海南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南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现状分析 |
1.1 海南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现状 |
1.2 海南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现状 |
1.3 问题与分析 |
2 海南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对策 |
2.1 海南公共图书馆要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勇于担当 |
2.2 海南省图书馆要加大力度、追溯搜集海南地方文献 |
2.3 海南各市县图书馆要全面收集本市县出版的文献资料 |
2.4 海南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对地方文献的开发研究与数字资源的整合 |
2.5 海南省图书馆协会要充分发挥协调管理作用 |
2.6 建立海南地方文献工作者交流互动平台 |
(10)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外研究进展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评析 |
0.3 国内研究进展 |
0.3.1 国内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评析 |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
0.5.1 研究难点 |
0.5.2 主要创新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
2.1 理论基础 |
2.1.1 集群理论 |
2.1.2 长尾理论 |
2.1.3 劳动分工理论 |
2.1.4 资源配置理论 |
2.2 指导原则 |
2.2.1 全局导向原则 |
2.2.2 协同合作原则 |
2.2.3 各尽所能原则 |
2.2.4 用户参建原则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3.1 美国 |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2 英国 |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2.3 特点分析 |
3.3 澳大利亚 |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3.3 特点分析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4.1 香港 |
4.1.1 组织架构 |
4.1.2 信息资源建设 |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2 澳门 |
4.2.1 组织架构 |
4.2.2 信息资源建设 |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3 台湾 |
4.3.1 总分馆体系 |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5.1.2 特点分析 |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
5.2.1 统一建设模式 |
5.2.2 委托建设模式 |
5.2.3 联合建设模式 |
5.2.4 自主建设模式 |
5.3 统一建设模式 |
5.3.1 典型案例 |
5.3.2 特点分析 |
5.3.3 适用性分析 |
5.4 委托建设模式 |
5.4.1 典型案例 |
5.4.2 特点分析 |
5.4.3 适用性分析 |
5.5 联合建设模式 |
5.5.1 典型案例 |
5.5.2 特点分析 |
5.5.3 适用性分析 |
5.6 自主建设模式 |
5.6.1 典型案例 |
5.6.2 特征分析 |
5.6.3 适用性分析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
6.2.1 省级行政区 |
6.2.2 地级行政区 |
6.2.3 县级行政区 |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
6.3.1 省级行政区 |
6.3.2 地级行政区 |
6.3.3 县级行政区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
7.3.4 特点及启示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
四、如何回溯建立体育图书书目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馆藏民国图书保护与利用探讨——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 王颖,于靖怡. 黑河学刊, 2020(01)
- [2]中西之间:晚清江南地区中国耶稣会士群体研究(1842—1912)[D]. 李强. 上海大学, 2019(02)
- [3]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俄文图书回溯建库研究[J]. 黄海华. 江苏科技信息, 2019(01)
- [4]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自建数据库研究[J]. 穆卫国,段晓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5]中国图书资源存量与馆藏结构研究[D]. 睢颖. 南京大学, 2017(01)
- [6]高职高专类院校图书馆回溯建库工作的思考——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陶健.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3)
- [7]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演变初探[D]. 谌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8]海南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 李冕斌,欧阳美林. 图书馆学研究, 2013(10)
- [9]对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的思考[J]. 仇恢.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06)
- [10]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