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干部要经受住进退留转的考验(论文文献综述)
朱洲[1](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刘昕蕊[2](2021)在《新时代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赢得伟大斗争,赢得伟大斗争则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斗争本领。可以说,增强党的斗争本领是完成党的目标任务、解决党的难题困境、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有关斗争本领的探讨不断白热化,提出了一系列具备实践与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面对更加复杂的形势与艰巨的任务,我们党想要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就必须系统、完整地对如何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中国共产党所讲的斗争,从来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斗争也并非为了个人私利而进行的,斗争旨在满足人民在美好生活方面的诉求,旨在实现伟大梦想这一宏伟目标。因此,增强党的斗争本领是在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迎接诸多风险和考验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增强党的斗争本领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当下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时代诉求,是新时代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应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加强党员干部能力建设、克服党员干部本领恐慌的迫切要求。本文将从对斗争本领本身探索的阶段,继续向党的自身建设研究的层次推进,在首先明晰党的斗争本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斗争的阐述和实践进行回溯,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于党的斗争问题以及斗争本领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创新,进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党的斗争本领这一政治实践的价值意蕴,深入分析当下党增强斗争本领的实践方式以及问题所在,并最终探求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实践新路径。
赵洪良[3](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义和本质规定。党的政治建设所内含的“政治强党”意蕴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逻辑指引,也是从政治能力视角思考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逻辑理路。在党的政治建设意义上,提升党的政治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确保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政治权威,彰显党的政治本色和政治特征的关键之举。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内涵要义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解析党的政治能力的内容构成、价值功能和本质属性。要从政党能力的视角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一般的、共性的、基本的政治诉求,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的重要论述,尝试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两个层面理解党的政治能力的内容要素,在此基础上阐释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总结出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内在逻辑与政治诉求,全面把握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政治诉求和政治目标来源于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结合党的政治建设的的发展历程来看,提升党的政治能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必然结果,是回应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创新举措,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焕发出强大政治活力,为新时代管党治党积累了有益经验。出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需要,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就成为新时代“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核心要义。可见,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政治先进性,如何锻造强大的政治能力,如何以党的政治能力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能力要素系统来看,党的政治能力着眼于党的政治力和组织力建设的特定过程,其内在包含了党的能力系统的诸多要素,体现了党的建设和执政背后的共性政治要求。参照党的政治建设基本范畴,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内容要素可划分为职能性政治能力、保障性政治能力、方法性政治能力、核心性政治能力、预防性政治能力,规定了党的政治能力是由多重能力要素整合构成的整体性能力系统。这种能力系统是对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系统化表达,是对党的政治功能、责任使命、政治角色、政治本领等的综合体现。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多年努力和实践探索,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质量。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上的强力挑战,党的政治能力建设面临和现实梗阻和阻滞因素愈加明显,提升党的政治能力的相关实践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党内政治团结、凝聚统一共识,着力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在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方面,要尝试将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增强中国共产党政治先进性的核心政治资源,在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断释放巨大的政治能量。要以“能力强党”为价值导引,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为新时代党组织政治能力建设提供丰富的方法路径,着力构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目标功能体系、主体内容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效益评价体系。针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专业化能力不高、政治素养不强、政治能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等问题,要尝试从政治思维、政治素养、政治本领等方面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担当。并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支持下,不断强化和优化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机制,深化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制度化路径。
段宜均[4](2019)在《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从国家层面上看,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长盛不衰、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从衡水市的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总结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经验;在实践上,进一步加强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力度,有利于加强衡水市干部队伍的建设,促进衡水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因果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搜集相关资料,全面的了解了目前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整体情况。从阐述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老中青结合相关定义的基础上,结合科学人才观理论、领导力理论和胜任力理论,重点论述了衡水市年轻干部工作在完善人才储备、加强学习培训、强化实践锻炼、从严监督管理4个方面采取的重要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年轻干部工作存在来源经历相对单一、重选拔轻培养、培养选拔政策缺乏连续性、备用结合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进而分析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培养体系不科学、选拔机制不够完善、责任机制不够健全。最后结合衡水市实际情况,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从培养、选拔、责任机制等3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为衡水市培养和选拔出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造就一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队伍。
余清[5](2019)在《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文中指出政党登上历史舞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在政党组织结构中,政党领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政党组织者、引领者、代言者等多种重要角色,发挥着政党普通成员无法比拟的作用,是领导政党开展政治活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实现政党纲领及奋斗目标的“灵魂式”人物。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也充分说明,科学认识领袖在政党组织结构中的角色与功能,正确处理领袖与群众、阶级、政党关系,事关无产阶级政党生死存亡,事关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使命型政党。在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党领袖与群众、阶级、政党关系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既有正面经验,也有反面教训。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历程中,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光辉岁月里,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观点审视处理政党领袖问题。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文革”结束后,针对不少党员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教条、僵化,深陷领袖个人迷信崇拜之泥潭的现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在党内外干部群众中率先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反对过分宣传领袖个人和制造新的领袖崇拜,支持并领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起草工作,引领党内外干部群众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们在历史上的功过评价问题,使党内外干部群众在政党领袖问题上的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统一了思想,为继续高举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此同时,邓小平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与实践主题,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党领袖与群众、阶级、政党关系问题,如何选拔、培养、使用、监督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大胆探索,提出了诸多新判断、新论述,推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学说在中国实现了新发展,生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即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是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集体观问题上,邓小平认为,一个成熟且稳定的领袖核心与领导集体,是判断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仅事关政党自身兴亡,而且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兴衰。鉴于国内外经验教训和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的需要,邓小平一直要求领导集体树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立场形象,坚持改革开放的干事创业形象,清正廉洁的为民公仆形象,勤学善学的进取形象。为此,他要求领导集体中的每位领袖,应自觉维护领袖集体中的核心,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领导方式,把领袖个人作用与领导集体的作用有效结合起来。在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选拔问题上,邓小平认为,这是事关党的干部队伍能否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班子结构能否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政治路线能否贯彻落实的重大问题。因此,要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及德才兼备的选拔方针和标准;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拔路线;坚持民主选拔、结构优化、平稳渐进和人民公认的选拔原则。要解放思想,创新机构设置,释放领袖型干部成长空间;改革人事制度,消除领袖型干部选拔的制度障碍;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选人民满意的领袖型年轻干部。在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问题上,邓小平认为,不能把领袖权威狭隘地理解为领袖个人权威,而应理解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权威及领袖集体的权威,是领袖个人权威与组织权威、领袖集体权威的统一。影响领袖权威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拥护与否?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成熟与否?党的纪律严格执行与否?为此,邓小平强调,维护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的权威,领导干部尤其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作为领导集体核心一员的领袖,自己也要正确处理维护领袖集体权威和领袖个人权威的关系,反对个人崇拜,防止领袖专断;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对违反组织纪律、政治纪律的党内派性活动依规依法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在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评价问题上,邓小平认为,科学准确地评价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是关系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党生死存亡及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因此,邓小平在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及党的其他领袖的功过、历史地位问题上,提出了“实事求是”“宜粗不宜细”及“向前看”三大原则,主张把党内公开讨论与党内政治决议方式结合起来。这不但没有“丢刀子”“砍旗子”,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维护和提升了党的国际形象。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理论成果。求实的态度,创新的品质,辩证的思维,为民的情怀,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在新时代,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发挥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科学指导功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把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民族复兴大业、人民幸福伟业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马虎林[6](2019)在《讲党性 顾大局 守纪律 确保机构改革稳妥推进》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深化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研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作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带头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配合改革,确保机构改革扎实稳妥推进。当前,县(区)机构改革正陆续展开。机构改革必然会涉及干部的进退
林珊珊,兰文飞,何忠国[7](2017)在《培养造就铁一般信仰干部队伍》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
田仁来[8](2017)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性坚强的中国共产党干部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中流砥柱。干部坚强的党性不会自然产生,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加强中国共产党干部的党性教育,对不断提升干部党性修养、建设党性坚强的执政骨干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对党的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结合时代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把党性教育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不同意识形态和各类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党的干部面对的诱惑和考验前所未有,加强党的干部党性教育以应对各种危险和挑战是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党内干部出现党性观念弱化、理想信念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等,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反映出对党的干部开展党性教育还存在不足。因此,新时期加强对党的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提升干部党性修养是解决干部突出问题、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迫切需要,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塑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的需要,是推动党性教育实践创新、提升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责任。鉴于对党的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概念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学科交叉法,试图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党性教育作进一步理论探讨。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真分析梳理,对干部党性教育涉及的党性、党性教育、党的干部及其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归纳和界定,有利于在系统研究干部党性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从而对干部党性教育内涵进行比较深入地阐述。其次,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即分别对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西方政党的“党性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干部党性教育的思想进行了阐述,深入分析了古代官德教育和西方政党“党性教育”的特点、地位作用、主要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三,回溯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建党后到当前干部党性教育取得的成效和主要经验,为今后开展好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启示。另外,重点分析了当前干部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阐释了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时代要求和主要目标,厘清了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党的自身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的具体要求,为后文阐述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指导。第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通过对干部党性教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从开展干部党性教育的六个维度,即党性教育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主要途径和长效机制入手,综合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当前党的干部具体实际,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干部党性教育的实现路径,为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第六,通过结合不同学科对干部党性教育的影响,丰富了党性教育理论内涵,也为研究实现党性教育的具体途径和丰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参考。
王秀良[9](2015)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导者、重要组织者以及党和国家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和主要实施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党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推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培养、提高和转变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社会问题和重大政治问题。新时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其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对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阐述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基本特征和重要作用,为全文研究提供了概念基础和逻辑起点。其次,分析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和党对教育理论的发展,考察了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为下文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与实践基础。再次,结合社会调查和个案剖析,对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积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系统思维,从市场经济、思想文化、党内腐败、政治体制、官德考评、教育本身等六个方面,多角度探寻了制约和影响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呼应新形势下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基本价值目标,明确了今后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努力的方向。接下来,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基本理论教育、时代性教育以及作风、精神和心理教育等三个层面十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最后,作为全文的落脚点,从加强教育的基本原则、加强教育的基本思路、系统构建教育的长效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增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在加强教育的基本原则方面,提出教育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五项基本要求;在加强教育的基本思路方面,提出要从强化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增强自律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创新发展;在系统构建教育的长效机制方面,提出要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机制、健全与教育相配套的监督保障机制、健全干部思想政治状况的考核制度机制、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又是一项蕴含理论与实践创新要求的系统工程。论文试图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和创新:一是在梳理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轨迹的基础之上,富有创新性地提出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新观点。二是在回顾了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的基础之上,对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等九条启示,这对新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三是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要求,提出必须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明确定位新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基本价值目标,即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四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新时期增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仅要从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入手,而且还要从与教育相配套的制度、监督、考核等方面切入,在制度机制的整体配套及刚性约束上下功夫,系统构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科学管用的长效运行机制。
朱明国[10](2011)在《换届:进退留转话官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领导干部高尚的道德犹如时代的春风、前进的号角,能赢得人民群众信赖和支持,唤起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从而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从政者只有把官德修养摆在首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激情,才能影响和感染干部群众,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二、领导干部要经受住进退留转的考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导干部要经受住进退留转的考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1.4.1 核心观点 |
1.4.2 创新点 |
1.4.3 重点及难点 |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
3.2.5 经验教训 |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
4.1.1 对党绝对忠诚 |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2.2 坚定理想信念 |
4.2.3 干群平等 |
4.2.4 不谋私利 |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
4.3.3 任人唯贤 |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
4.4.1 注重实绩 |
4.4.2 突出胜任力 |
4.4.3 注重实践锻炼 |
4.4.4 强调斗争精神 |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
4.5.1 密切联系群众 |
4.5.2 理论联系实际 |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
4.6.1 模范遵守纪律 |
4.6.2 自觉接受监督 |
4.6.3 实行问责制度 |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5.2.6 干部权责一致 |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新时代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评析 |
(一)关于党的“斗争”与“伟大斗争”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斗争精神”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斗争本领”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新时代党的斗争本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新时代党的斗争本领的相关理念辨析 |
(一)伟大斗争 |
(二)斗争精神 |
(三)斗争本领 |
二、新时代党的斗争本领的内涵界定 |
(一)新时代党的斗争本领的结构要素 |
(二)新时代党的斗争本领的鲜明特征 |
(三)新时代党的斗争本领的具体表现 |
第二章 新时代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理论基础 |
一、增强斗争本领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土壤中 |
(一)勇于斗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真实写照 |
(二)阶级斗争构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内容 |
(三)斗争思想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理路 |
二、增强斗争本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 |
(一)斗争本领相关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
(二)斗争本领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三)斗争本领相关理论的拓展和延伸 |
(四)十八大以来增强斗争本领的创新性发展 |
第三章 新时代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进一步牢筑党的自身建设 |
(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
(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 |
二、有利于推进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
(一)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 |
(二)稳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
三、有利于保证伟大梦想的最终实现 |
(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 |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第四章 新时代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现实考察 |
一、当前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主要方式 |
(一)增强党的斗争本领要经受思想淬炼 |
(二)增强党的斗争本领要增加政治历练 |
(三)增强党的斗争本领要加强实践锻炼 |
(四)增强党的斗争本领要强化专业训练 |
二、当前增强党的斗争本领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党的斗争本领增强的制度保障不完善 |
(二)党的斗争本领增强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
(三)部分党员干部依然存在“本领恐慌” |
第五章 新时代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路径探析 |
一、切实筑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 |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
(二)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
二、积极探寻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多元路径 |
(一)建好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核心阵地 |
(二)拓展党员干的本领增强的实践路径 |
(三)健全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保障体系 |
三、着力优化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的长效机制 |
(一)优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
(二)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管理机制 |
(三)建立斗争本领增强的监督评估机制 |
结语:增强斗争本领永远在路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价值 |
(一)研究缘起 |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政治意义 |
2.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
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力量保障 |
(二)选题价值 |
二、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一)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内涵及认识视角分析 |
1.政治能力的概念究证 |
2.政党能力的认识表达 |
3.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界定及其解释视角 |
(二)当前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 |
1.研究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内涵 |
2.研究党的政治能力系统的内容要素 |
3.研究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方式路径 |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党的政治能力的学理分析 |
一、政党能力与党的政治能力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内涵要义及其特征 |
(一)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属性及其认识视角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政治内涵与基本特征 |
三、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基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能力视角 |
(一)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具体涵义不同 |
(二)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生成机理不同 |
(三)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政治目标不同 |
(四)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提升路径不同 |
(五)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与执政能力的融合取向 |
四、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表达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的政治能力建设思想 |
(三)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认识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 |
一、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历程回顾和实践观照 |
(一)革命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历程回溯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历程 |
(四)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升 |
二、政治建设进程中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明确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要求 |
(二)逐步完善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和能力要素 |
(三)始终以政治能力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议程和走向 |
(四)突出了党的政治能力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系统的内容要素 |
一、党的政治建设视域下能力要素生成的政治考量 |
(一)全面提升党组织政治建设质量 |
(二)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本领 |
(三)领导力生成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二、主体视角下党的政治能力要素的综合分析 |
(一)党组织的政治能力:组织力、凝聚力、领导力的统一 |
(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党性素养与政治本领的统一 |
三、党的政治能力系统的要素构成与主要内容 |
(一)党的职能性政治能力 |
(二)党的保障性政治能力 |
(三)党的方法性政治能力 |
(四)党的核心性政治能力 |
(五)党的预防性政治能力 |
第四章 新时代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成效分析 |
(一)政治能力建设有力应对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挑战 |
(二)政治能力建设有效解决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性政治问题 |
(三)政治能力建设有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
(四)政治能力建设有力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规范化 |
二、现阶段提升党的政治能力的困境挑战 |
(一)党的政治能力建设与党内治理的逻辑关联 |
(二)当前提升党的政治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三、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影响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 |
(二)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妨碍党的政治能力提升 |
(三)全面从严治党不力阻滞党的政治能力提升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
一、着力构建党组织政治能力建设的功能保障体系 |
(一)目标功能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重点筑牢党的政治根基 |
(二)主体内容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核心规范党组织建设 |
(三)组织保障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要义保障党的政治建设 |
(四)效能评价体系:以政治能力建设为标准审视党建综合效益 |
二、积极探寻党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提升的多元化路径 |
(一)着力拓展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
(二)着力健全党员干部队伍政治能力提升的保障体系 |
三、着力优化党的政治能力的提升机制 |
(一)优化党内政治教育机制:坚定党员干部政治立场 |
(二)优化党内政治生活管理机制:严肃党组织政治生活 |
(三)优化领导干部作用发挥机制:激发领导干部生机活力 |
(四)优化政治能力运行评估机制:完善党的政治能力内容要素 |
余论:治理意义上党的政治能力的理解向度 |
一、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政治能力的价值审察 |
二、党的政治能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功能统一性 |
(一)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
(二)国家治理与党内治理功能互补 |
(三)党的政治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
三、制度有效性: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年轻干部 |
2.1.2 培养选拔 |
2.1.3 老中青结合 |
2.2 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理论基础 |
2.2.1 科学人才观理论 |
2.2.2 领导力理论 |
2.2.3 胜任力理论 |
2.3 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重要意义 |
2.3.1 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 |
2.3.2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
2.3.3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措施与成效 |
3.1 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情况问卷调查 |
3.1.1 问卷内容及调查对象 |
3.1.2 问卷调查结果 |
3.2 衡水市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实践 |
3.2.1 完善人才储备 |
3.2.2 加强学习培训 |
3.2.3 强化实践历练 |
3.2.4 从严管理监督 |
3.3 衡水市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主要成效 |
3.3.1 年轻干部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
3.3.2 年轻干部储备机制不断优化 |
3.3.3 年轻干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问题及成因 |
4.1 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存在的问题 |
4.1.1 年轻干部来源经历相对单一 |
4.1.2 对年轻干部重选拔轻培养 |
4.1.3 培养选拔政策缺乏连续性 |
4.1.4 备用结合机制不健全 |
4.2 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成因 |
4.2.1 培养体系不够科学 |
4.2.2 选拔机制不够完善 |
4.2.3 责任机制不够健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强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对策 |
5.1 建立全面完善的培养体系 |
5.1.1 强化党性锤炼 |
5.1.2 提升能力素质 |
5.1.3 注重一线磨炼 |
5.2 健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 |
5.2.1 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 |
5.2.2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
5.2.3 树立基层实践导向 |
5.3 强化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 |
5.3.1 深化思想认识 |
5.3.2 加强组织领导 |
5.3.3 加强管理监督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回击领袖评价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客观需要 |
1.1.2 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客观需要 |
1.1.3 总结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
1.1.4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观的客观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几个问题的说明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相关概念说明 |
第2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理论渊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
2.1.1 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历史的必然 |
2.1.2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有领袖 |
2.1.3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应具备多种能力 |
2.2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问题的论述 |
2.2.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内涵 |
2.2.2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素养 |
2.2.3 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选拔 |
2.3 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问题的论述 |
2.3.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与组织、群众的关系 |
2.3.2 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选拔 |
2.3.3 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培养 |
2.4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问题的论述 |
2.4.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重要性 |
2.4.2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选拔 |
2.4.3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评价 |
2.4.4 维护领袖地位与反对领袖崇拜 |
第3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集体观 |
3.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集体形象的体现 |
3.1.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形象 |
3.1.2 坚持改革开放的事业形象 |
3.1.3 清廉正直的公仆形象 |
3.1.4 勤学善学的进取形象 |
3.2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集体的重要性 |
3.2.1 是审视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标志 |
3.2.2 事关国家前途命运 |
3.2.3 事关政党存亡兴衰 |
3.3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集体作用的实现路径 |
3.3.1 坚持领袖是领导核心与领导成员的统一体 |
3.3.2 领袖集体领导与领袖个人分工负责制度相结合 |
3.3.3 领袖集体的力量与人民群众的力量相结合 |
第4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选拔观 |
4.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选拔观生成的历史背景 |
4.1.1 增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现实需要 |
4.1.2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客观要求 |
4.1.3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现实要求 |
4.2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选拔观的主要内容 |
4.2.1 任人唯贤的选拔路线 |
4.2.2 领袖选拔的“四化”方针 |
4.2.3 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 |
4.2.4 领袖选拔的“四项”原则 |
4.3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选拔路径 |
4.3.1 提高认识不拘一格选拔领袖型干部 |
4.3.2 创新机构设置释放领袖型干部成长空间 |
4.3.3 改革制度消除领袖型干部选拔的制度 |
4.3.4 依靠群众选拔人民满意的领袖型干部 |
第5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观 |
5.1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观的内涵 |
5.1.1 领袖要有权威 |
5.1.2 领袖权威是侧重于领袖集体的权威 |
5.1.3 领袖权威主要体现于对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 |
5.2 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生成的条件 |
5.2.1 领袖过硬的能力 |
5.2.2 人民群众的拥护 |
5.2.3 领袖的成熟度 |
5.2.4 严格的政党纪律 |
5.3 维护无产阶级政党领袖权威的主要路径 |
5.3.1 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 |
5.3.2 执行严格的政党纪律 |
5.3.3 既要维护领袖核心权威,也要反对领袖个人崇拜 |
第6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评价观 |
6.1 领袖评价问题的重要性 |
6.1.1 科学评价领袖关系政党的生死存亡 |
6.1.2 科学评价领袖关涉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兴衰成败 |
6.2 科学评价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
6.2.1 实事求是原则 |
6.2.2 宜粗不宜细原则 |
6.2.3 向前看原则 |
6.3 科学评价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问题的主要方式 |
6.3.1 党内公开讨论的方式 |
6.3.2 制定“历史决议”的方式 |
6.4 对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评价问题的主要贡献 |
6.4.1 在历史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
6.4.2 在历史“十字”路口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
6.4.3 在国际上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
第7章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特色和历史地位 |
7.1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特色 |
7.1.1 求实是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立论基础 |
7.1.2 创新是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实践方式 |
7.1.3 辩证是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认知方式 |
7.1.4 为民是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价值取向 |
7.2 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的历史地位 |
7.2.1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
7.2.2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7.2.3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精神武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
1.2.1 党性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中国共产党干部的界定 |
1.2.3 党性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4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
1.2.5 中国共产党干部是党性教育的重点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述评 |
1.3.2 国外研究述评 |
1.3.3 研究发展态势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思想梳理和理论基础 |
2.1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官德教育的思想 |
2.1.1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地位作用 |
2.1.2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2.1.3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
2.1.4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与干部党性教育的联系 |
2.1.5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局限性 |
2.2 西方社会关于政党官员“党性教育”的思想 |
2.2.1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特点 |
2.2.2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作用 |
2.2.3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
2.2.4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方法途径 |
2.2.5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与干部党性教育的联系 |
2.2.6 西方社会政党“党性教育”的局限性 |
2.3 马克思主义关于干部党性教育的思想 |
2.3.1 干部党性的重要地位 |
2.3.2 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
2.3.3 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要求 |
2.3.4 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原则 |
2.3.5 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
2.3.6 干部党性教育的方法途径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成就、经验、问题与成因 |
3.1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取得的成就 |
3.1.1 干部党性教育重视程度增强 |
3.1.2 干部党性教育内容日益丰富 |
3.1.3 干部党性教育方法途径不断创新发展 |
3.1.4 干部党性教育阵地得到加强 |
3.1.5 干部党性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
3.2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
3.2.1 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3.2.2 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 |
3.2.3 立足于解决干部的突出问题 |
3.2.4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
3.2.5 正面教育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
3.3 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干部党性教育内生动力不足 |
3.3.2 干部党性教育能力建设不足 |
3.3.3 干部党性教育统筹管理不够 |
3.3.4 干部党性教育成效难以衡量 |
3.3.5 干部党性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滞后 |
3.4 制约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
3.4.1 市场经济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并存 |
3.4.2 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
3.4.3 党内腐败依然存在 |
3.4.4 尚未成熟的政治体制 |
3.4.5 部分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的能力弱化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新要求及目标 |
4.1 国际环境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1.1 经济全球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1.2 政治多极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1.3 信息网络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1.4 文化多元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 国内环境的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1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2 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3 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2.4 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3 党自身的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3.1 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3.2 党的建设目标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3.3 党员干部队伍变化对干部党性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4.4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 |
4.4.1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4.4.2 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党性强的好干部 |
4.4.3 激发党的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推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
4.4.4 改进作风引领社会风尚,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 |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特征、原则与内容 |
5.1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
5.1.1 政治性 |
5.1.2 先进性 |
5.1.3 实践性 |
5.1.4 时代性 |
5.1.5 层次性 |
5.1.6 长期性 |
5.2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原则 |
5.2.1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 |
5.2.2 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
5.2.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
5.2.4 整体性与分层分类原则 |
5.2.5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
5.3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
5.3.1 坚定理想信念教育 |
5.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5.3.1.2 “四个意识”教育 |
5.3.1.3 “四个自信”教育 |
5.3.2 加强党的宗旨和官德教育 |
5.3.2.1 党的宗旨教育 |
5.3.2.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
5.3.2.3 官德教育 |
5.3.3 加强党章党规党纪教育 |
5.3.3.1 党章教育 |
5.3.3.2 党规党纪教育 |
5.3.3.3 反腐倡廉教育 |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的方法、途径、机制 |
6.1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方法 |
6.1.1 理论教育法 |
6.1.2 实践锻炼法 |
6.1.3 批评与自我批评法 |
6.1.4 正反典型教育法 |
6.1.5 组织约束法 |
6.1.6 自我修养法 |
6.2 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
6.2.1 适时开展集中性教育,解决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 |
6.2.1.1 大力推进各级党校集中学习培训 |
6.2.1.2 与时俱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 |
6.2.1.3 抓好党内巡视拓展集中性教育新途径 |
6.2.2 持续实施经常性教育,营造干部党性教育的良好环境 |
6.2.2.1 严格干部党内政治生活 |
6.2.2.2 坚持好干部标准选拔任用干部 |
6.2.2.3 加强干部管理监督问责 |
6.2.2.4 创新全媒体宣传教育 |
6.3 新时期系统构建干部党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
6.3.1 优化顶层设计机制,加强干部党性教育的战略部署 |
6.3.2 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干部党性教育的主体责任 |
6.3.3 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 |
6.3.4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干部党性教育的强大合力 |
6.3.5 改进条件保障机制,优化干部党性教育的系统环境 |
6.3.6 完善理论研究机制,提升干部党性教育的先进性时代性 |
6.3.7 构建评价监督应用机制,增强干部党性教育的长效性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逻辑思路和基本框架 |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与作用 |
第一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一、党的干部的界定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三、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
一、阶级性 |
二、主体性 |
三、时代性 |
四、实践性 |
五、长期性 |
第三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一、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保证 |
二、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进而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础 |
三、确保路线方针政策持续发挥效力的前提 |
四、改进作风引领社会风气健康文明发展的条件 |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有力的保障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
第一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二、列宁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第二节 党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
一、毛泽东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邓小平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三、江泽民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四、胡锦涛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五、习近平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三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
一、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是一脉相承的 |
二、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一脉相承的 |
三、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
四、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
五、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是一脉相承的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一、建国初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二、过渡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三、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四、“文革”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
第四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
一、坚持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不动摇 |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 |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宗旨 |
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五、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
六、坚持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 |
七、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八、坚持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九、重视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积极成效 |
一、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已成共识 |
二、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日臻完善 |
三、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得到有力建设 |
四、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发展 |
五、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稳步提升 |
第二节 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育的充分性和可持续性尚难得到保证 |
二、县处级干部教育环节相对薄弱 |
三、“官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
四、教育工作尚不能即时满足时代要求 |
五、部分干部思想政治状况不容乐观 |
第三节 制约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 |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 |
三、党内腐败的危害 |
四、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
五、官德教育及考德不够到位 |
六、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扎实 |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及价值目标 |
第一节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一、新时期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
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的主要影响 |
三、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第二节 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一、新时期国内环境的新变化 |
二、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的主要影响 |
三、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第三节 党自身的新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一、新时期党自身的新变化 |
二、党自身的新变化对干部队伍的主要影响 |
三、党自身的新变化对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第四节 新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
一、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
二、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
三、增强公仆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 |
四、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
五、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 |
第六章 新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加强基本理论教育 |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
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宗旨教育 |
四、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 |
五、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 |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二节 加强时代性教育 |
一、党情党史、国情国史教育 |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 |
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市场经济基本素养教育 |
四、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教育 |
五、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教育 |
第三节 加强作风、精神和心理教育 |
一、“三大作风”教育 |
二、“两个务必”教育 |
三、新时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 |
四、“官德”的教育 |
五、求真务实与改革创新精神教育 |
六、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教育 |
第七章 新时期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路与对策 |
第一节 新时期加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
三、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
四、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节 新时期加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
一、强化教育理念,把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
二、完善教育模式,加大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
三、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
四、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
五、增强自律意识,开展干部思想政治的自我教育 |
第三节 新时期系统构建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
一、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健全教育管理制度机制 |
二、建立健全与教育相配套的监督约束保障机制 |
三、建立健全干部思想政治状况的考评制度机制 |
四、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换届:进退留转话官德(论文提纲范文)
官德:攸关政权兴衰成败 |
取舍:升降荣辱看修养 |
党性:为政者官德第一关 |
四、领导干部要经受住进退留转的考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新时代增强党的斗争本领研究[D]. 刘昕蕊. 兰州大学, 2021(02)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研究[D]. 赵洪良. 兰州大学, 2020(01)
- [4]衡水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段宜均. 燕山大学, 2019(06)
- [5]邓小平无产阶级政党领袖观[D]. 余清. 湖南大学, 2019(07)
- [6]讲党性 顾大局 守纪律 确保机构改革稳妥推进[J]. 马虎林. 青海党的生活, 2019(04)
- [7]培养造就铁一般信仰干部队伍[N]. 林珊珊,兰文飞,何忠国. 学习时报, 2017
- [8]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党性教育研究[D]. 田仁来.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7)
- [9]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秀良.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1)
- [10]换届:进退留转话官德[J]. 朱明国.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