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论文文献综述)
贾辉[1](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曹鸿宇[2](2020)在《外资自由化与中国企业创新》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已深度参与到全球贸易投资一体化格局中,而吸引外资(FDI)流入中国市场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持续不断地推进对外开放,特别是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持续的推动力,在这其中外资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对于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总体而言,中国过去的外资准入政策始终是朝着自由化方向改革,显着提升了中国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也对国内制度和政策调整起到倒逼改革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依赖大规模物质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以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为主旨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从以“量”为主转变为“质”“量”齐增。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前一阶段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动能正在减弱,亟需通过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消解中国传统增长红利不断下降的影响。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全局中的核心要素。外部因素方面,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外资政策逐渐成为中国在国际经贸环境中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以美国启动对华301调查为标志,美国将中国的外资管理政策与“强制性技术转让”问题挂钩,过去较长时间里中国曾广泛实施的外资准入合资要求规定,被美国指为中国间接实施“强制性技术转让”的手段。中国曾对外资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方针,旨在借助外部资源培育和强化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对国内法律法规中不符合WTO规则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以市场换技术”也在官方发声中逐渐淡出。《外商投资法》的颁布使“强制性技术转让”在中国已经构成违法行为。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美国对中国外资准入合资要求规定的指责并无法理基础,各国针对外资实施的合资要求措施属于合规手段。不过就现实情况而言,这一政策对中国创新发展的真实效果如何还有待考量。本文围绕外资开放与中国创新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将研究的落脚点具体到企业创新问题上,分别从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讨论了外资自由化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对外资准入合资要求这一规定的创新效应进行了分析。本文从理论层面对外资自由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发现外资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行业层面对东道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具体来看,企业层面外资进入的技术转让效应有益于东道国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而外商成分则可能会使企业过度依赖外部技术转移放弃自主创新,这种情况在外商独资企业更加明显;行业层面的外资进入能够通过人员流动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东道国企业创新,而外资进入的竞争效应对于东道国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定,但在市场规模较大的行业倾向于正向作用。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对外资自由化对中国企业的创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层面的外资份额提升对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了抑制效应,这种效应主要来源于外商独资企业;而行业层面的外资流入则能够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对合资要求的单独分析发现,对外资设定合资要求强化了外资成分对东道国企业所带来的创新惰性,取消合资要求有助于使外资对东道国企业创新带来促进作用。拓展分析的结果发现,外资流入对高技术产业会自主创新会带来额外的负面影响;对不同类型专利的回归结果发现,外资进入对企业申请不同类型专利的影响方向与对全部专利申请的影响一致,但影响的效果有所差异;而基于地理位置差别进行的分样本回归显示,企业层面的外资进入对西部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最大,对东部企业其次,对中部企业不显着;行业层面的外资进入对西部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中部企业其次,对东部企业最小。本文的研究结论显示,外资进入无论是在微观企业层面还是宏观行业层面,对于中国企业的创新都能带来有益的影响,仅在外商独资形式的企业中可能出现“创新惰性”的情况,不过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无论是全部外商投资企业还是外商独资企业都会倾向于从事更多的创新活动。而针对外商投资准入合资要求规定的单独分析发现,合资要求的存在与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背道而驰,中国企业并未从外资合资要求政策的实施中获取有助于自主创新的效果。基于这些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破除意识上的封闭和模糊。第二,推动以质量为导向的引资政策,鼓励外资与投后研发相结合。第三,减少对外资的直接限制,摒弃对外资准入的合资要求规定。第四,完善中国的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第五,构建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第六,通过多方面渠道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逐步构建高水平的投资治理环境。第七,增强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技术创新主体。第八,进一步改善不同地区、行业的投资环境,促进外商投资全局协调性发展。第九,推进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水平。
孟庆丽[3](2009)在《新准则国际趋同对外商投资企业影响研究》文中认为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其中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应运而生。也就是1978年后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外国经济组织,外国个人在中国投资举办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有中国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这种经济实体就是外商投资企业。财政部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先后发布了4次适用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程度的日益加深,这就使会计准则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的要求,促进企业的国际经贸交流和投融资活动。因此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本文重点研究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影响,首先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适用的法律规范做一简要介绍,然后对新准则在结构概念框架具体准则三个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进行概括分析,随后对新准则国际趋同给外商投资企业影响进行三个方面的具体论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真实反映交易实质和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和和经营成果,并且有助于准确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核算更为简单,可以提供更为全面、有用的所得税会计信息,可以提高所得税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促使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评价;新固定资产减值准则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外商投资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新固定资产准则取消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具体界定标准,充分揭示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现有状况和规模。最后结合笔者所工作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分析新准则执行前后中方账和外方账的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差异得出结论: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大大简化了外商投资企业调整外方账和中方账差异的调整分录的编制工作量,简化了财务核算工作;财务会计报表充分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龚翔,冉明东,许家林[4](2008)在《会计法规改革三十年:产权保护的明晰与泛化》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会计法规改革,形成的产权保护机制不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以不断拓展;最主要的特征是由产权保护对象的模糊性,演化为对国有经济产权主体权益的集中保护,并最终实现了以各类产权主体跨所有制形式和地域性质的泛化性权益保护,使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刘启,周培华[5](2008)在《我国会计改革的国际趋同与中国特色》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财务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一系列重要演进。财务会计体系的演进,体现了财务会计环境发展对财务会计规范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财务会计规范因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所做的适应性反映。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与之相适应,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已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何超华[6](2005)在《外资参股对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规范化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民营企业已无可否认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生力军,像广东、浙江等地区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党的十六大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从政策上提供了一个更宽松的投资环境;同时民营企业对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民营企业家的抱负也赋予了民营企业成长的动力,但在这么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却多有令人扼腕叹息之处。据有关资料披露:中国民营企业每分钟就有9家倒闭,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不足10%;另外,国家经贸委在2001年对我国100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5.7年。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但理论界对民营企业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顿过。近年来,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大批死去的情况,国内学者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剖析民营企业的困惑、障碍、死穴和成败得失,并提出了诸如:“规范治理结构,构造合理的组织框架和管理模式”、“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新置换理论”、“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比较有价值的建议。作者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系统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企业制度的不规范或不健全,因此解决民营企业弊病的关键在于规范和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但完善企业制度只为我国民营企业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制度保障,民营企业的问题并不会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而自然消失,这里还涉及到企业中最有价值、最具创造力的“人”的素质问题,涉及到企业的管理水平问题,涉及到企业制度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力的问题,涉及到企业对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的问题,以及其它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人为”因素问题。所以,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弊端不仅仅只是规范企业的治
吴申军[7](2004)在《论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改革完善》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其他关联企业间的内部交易也大量增加。上述关联企业间内部交易的定价问题也越来越来受到各方面的注意。从理论上说,转让定价政策是跨国公司内部的一项经营决策,通过特定的转让定价政策,跨国公司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目标。但是,转让定价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税收利益的分配,也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避税提供了便利。为了防止跨国公司利用转让定价进行国际避税,减少本国的税收流失,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转让定价税制的建设。目前世界上有近70个国家实行了转让定价税制,其中发达国家占多数。我国的转让定价税制于1991年才正式确立,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并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本文认为,跨国公司制定转让定价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节约交易成本、规避风险、减少公司整体税负、便于对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进行业绩评价等。我们必须承认多数情况下,跨国公司是根据经营管理的正常需要选择转让定价方法的,避税并不一定是跨国公司制定转让定价政策的唯一目的。但是内部交易的大量存在,毕竟为跨国公司利用转让定价避税提供了便利条件,需要在税制中设计特殊的条款来规范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转让定价,以便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税收环境。与OECD转让定价准则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转让定价税制相比,我国的转让定价税制无论是在法律基础和实际工作中都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通过对我国转让定价税制与西方国家转让定价税制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借鉴国际先进作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改革完善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具体设想。这些建议主要包括:完善转让定价税制的立法、完善转让定价税收征 内容摘要管程序、大力推行预约定价制和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宏观管理等。 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从国际会计、国际财务管理与国际税收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转让定价问题,拓宽了研究的视野,避免了“就税收论税收”的现象,运用经济学上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对转让定价问题进行经济分析,指出避税仅仅是转让定价的目的之一,不能因为转让定价行为能够为避税提供便利条件而全盘否定转让定价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建议。
蒋经法[8](2003)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及其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是我国当前经济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不断完善,我国初步建成了流转税为主体,所得税为辅的税制结构体系,这一税制结构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特殊的历史背景影响,企业所得税法律与制度无论从立法规范、内容体系还是在征管体制、税务会计的规范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重大的缺陷,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上所得税制度与之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准则的变化,使得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日益迫切。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使其适应我国不断深化的对外开放要求,是本文所要涉及的核心问题。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与其一国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支撑一个适应宏观经济控制与微观经济调节所需要的税制结构体系,各国都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断完善包括政策、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在内的环境建设,并在法律主导下加强宏观调控。 为了探索如何以国情为基础,解决好企业所得税法律与制度建设问题,强化企业所得税的功能。本文拟通过对所得税课税的相关理论分析,明晰相关概念,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建设经验,分析提出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一般构想与特殊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从一般到特殊,提出规范化建立的原则与标准。并在综合分析与研究企业应税所得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原则、标准的基础上,揭示我国企业应税所得确认与计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应税所得确认与计量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对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因税法、会计准则与制度规范方面的不同产生的差异分析,提出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一般方法和特殊业务的所得税处理,并通过企业所得税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填列、分析,为建立一个全面、综合、规范化的企业所得税制度提出建设性改革方案。 论文由八章正文与前言和结束语组成,具体来说: 前言部分:本文是全文的引子,主要介绍以下主要内容:第一,企业所得税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突出从所得税作为一种“良税”固有的功能、关税约束与减让的国内产业保护与竞争力提高问题、财务造假和欺诈案中引发的会计准则弹性与税法刚性争执等背景下研究企业所得税的改革;第二,分析了税收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指出一部纳税会计就是一本完整的纳税法典。在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相互关系处理上,尽管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在我国应该相对独立,但确保税法的尊严和权威性不容置疑。追求纳税会计的完整性和严肃性是强化纳税法典法律的公正性的客观要求;第三,分析了企业所得税改革与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突出了企业所得税改革对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理论与征管实践的重大价值;第四,明确论文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论文研究的基本假设,通过对论文写作意图的描述以及对论文国内外研究的简单介绍,提出论文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对论文的结构安排进行简要的描述。 第一章:企业所得课税的理论分析。 作为论文的第一部分内容,着重研究企业所得税课税的基本理论问题。论文首先分析了为什么要选择对企业的所得课征税收的问题。认为,对企业所得征收税收,不仅有利于强化企业的法人地位,夯实市场经济的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兼顾课税两大原则思想,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在市场配置资源和有效调节不同企业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在一般意义上分析了对企业所得课税的不同观点,认为对法人与自然人各自独立课税理论更加符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三,通过对企业所得税性质的分析,从政府与纳税人等不同的角度规范分析了企业所得税作为“费用”认识的科学合理性,认为这更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而且也能满足会计改革的需要,便于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第四,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的运用,对企业所得税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为文章把企业所得税的资源配置职能作为其第一大职能,并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五,通过对企业所得税现状研究和历史分析相结合,指出企业所得税在我国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辉煌的前程。通过对企业所得税历史的演变、发展的归纳总结,揭示我国企业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下文进行企业所得税制的改革打下伏笔。 第二章:国际通行企业所得税制度比较分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两百年前就已经建立了所得税制度,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与发展。通过对国际通行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发展及演进的一般规律分析,为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 首先,论文对各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演变与发展的趋向、税率的变动以及征管体制的变化等一般规律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所得税的变动与政府职能的变动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随着各国普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得税在刺激经济发展与维持经济稳定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财政功能方面,企业所?
梁凤翔[9](2003)在《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大陆和香港的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香港经济不景。与此同时,大陆加入WTO。香港会计界正面对严峻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更需要面对大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激烈竞争及资源短缺等问题,其执业环境变得愈来愈困难。本文针对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探讨其现状与发展方向,对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和多变的环境中突围而出,尤其是开拓大陆市场,找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采用资料搜集形式辅以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份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人数及业绩都比不上过往;而业务范围仍保持传统审计、税务、会计记帐、公司秘书等服务模式;有四成以上的回应者认为大陆入世会对其业绩有正面影响;有三成以上回应者表示会到大陆执业;而若考虑到大陆执业,回应者称主要的考虑因素为与内地客户等之联系、对大陆的了解及资金等,至于改善业绩,回应者说主要会考虑与其它事务所合并、转移本地业务范围及重点、裁员减薪、减低服务收费、北上开拓业务等。
余佳霖[10](2001)在《财务会计信息规范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因此信息的质量关系着市场参与者各方利益的协调。本文采用会计规范理论研究方法,从大量已发行的中、西方文献及诸多已颁布或即将颁布的准则与制度或意见征求稿(EDs)中,就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议题,深入探讨。冀求在全球经济快速变迁中,就信息规范如何综合各方利益,提升经济发展,有效配置资源等方面,提出个人管见。本文之纲要如下: 上篇: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问题提出 第一章: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必要性 中篇: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形式与内容 第二章:当前对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GMP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中国大陆会计规范体系之研析 第五章:规范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研究 下篇:财务会计值息规范的未来发展趋垫 第六章: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和准则制定的发展趋势 以下是本文各章的重点说明: 财务会计素有“商业通用语言”之称。它和现代企业及市场(资本市场)是人们经济活动中“三位一体”的重要环节,交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经济的活跃与发展。故而,本文以此作为整个逻辑思考的起点。 在第一章中,本文先分别就上述三个方面来探讨财务会计信息规范之必要性。首先,本文认为应对议题的标的作一番基本认识,即了解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这样,对问题的探索才能寻得根苗。其次,认真研讨了财务会计与现代企业组织型态的关系,藉以有效检验现代企业的出现对财务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功能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而使得财务会计的输出信息需要予以规范。最后,从市场的运作,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法则来验证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维持高质量的必要性。“财务会计信息要能高质量,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规范机制予以诱导”,这是笔者从 财务会计信息规范之研究1929~1933年美国资本市场的大崩盘所获得的历史验证。 财务会计信息的规范机制,受到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习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第二章进而讨论当前世界上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主要形式的种类,并阐述它们各来自何种背景环境?成立的宗旨是什么?或者说,目的是什么?具备什么样的职能?如何制定?规范什么?等一连串的问题。这些是笔者从现象观察到概念认识的思路。笔者冀望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也能对当今主要的财务会计信息规范机制,有一概括的认识,并作为进一步剖析的基础,因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验是良师。所以,在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分别对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和大陆的会计规范体系进行了个案研究。主要原因是它们分别代表当前不同的财务会计信息规范体系。众所周知,美国是现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最成熟的国度。其常引以为傲的是她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财务会计信息规范体系,从证券交易委员会归EC)以至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一直致力于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一GAAP,来导引企业(上市公司)对外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可否认,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规范工作,的确有她足以自豪之处(这是历史特定阶段的产物卜她不仅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份GAAP,而且在其GAAP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引领了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和内容,达数十年之久,直到现在,这个角色似乎未曾改变。此乃我们对她进行研究的主要动机。在此,我们探究了GAAP的概念从何而来,它的主要内容、性质和特点,它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等方面。 管理学大师彼得,杠拉克指出”知识是有系统、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我们剖析了美国GAAP的演变历程,正是对”会计准则”这个财务会计信息规范机制一连串建立、执行、检测、反馈和修正的过程。 第四章,则对”中国大陆会计规范体系”进行了研究,她是我们进一步钻研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另一个宝藏。姑且不论大陆目前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正日益高升,光从本身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发展与成就都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如果分析对大陆今日的经济蓬勃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手段,则财务会计模式的变革应在其列。这再次验证了我们在一开始所指出的,财务会计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的论点。更令我们注目的,是大陆当前的会计规范体系的演进过程和其内容,正代表着另一经济环境的变迁史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陆坚持以”立足中国并与国际惯例协调”作为财务会计模式改革的总方针。依此而形成了”准则”和”制度”双轨并行的规范模式,为世界罕见之举。在今日强调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协调各国不同会计模式下的财务报告之可比性,是非常急切的议题。因此,我们认为研析大陆当前的会计规范体系,特别具有世界意义。 .I二- 论 文 摘 要 在第四章,我们先从大陆整个会计规范体系的架构研究起,再由上而下,由?
二、浅谈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前言 |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
二、不可抗力 |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外资自由化与中国企业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外资自由化 |
1.3.2 高质量发展与创新 |
1.3.3 外资自由化的创新效应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研究提纲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外资自由化经典理论回顾 |
2.1.1 外资自由化的思想内涵 |
2.1.2 外资自由化的现实理解 |
2.1.3 外资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4 小结 |
2.2 创新经典理论回顾 |
2.2.1 创新理论的提出 |
2.2.2 创新理论的成型 |
2.2.3 创新理论的新发展 |
2.3 外资自由化对东道国影响效应的研究回顾 |
2.3.1 外资自由化对东道国投资的直接影响 |
2.3.2 外资自由化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
2.3.3 外资自由化对东道国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4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机制分析 |
3.1 外资自由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机制 |
3.1.1 外资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直接效应 |
3.1.2 外资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 |
3.2 外资自由化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模型 |
3.2.1 企业创新行为的基本框架 |
3.2.2 外资自由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 |
3.2.3 外资自由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间接溢出影响 |
第四章 外资自由化与中国创新发展的典型事实 |
4.1 外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国际惯例 |
4.1.1 国际投资流动趋势及现状 |
4.1.2 国际层面的投资治理 |
4.1.3 国家层面的投资治理 |
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资自由化演进历程、现状与展望 |
4.2.1 外资市场对外开放的起步与初探(1978-1986年) |
4.2.2 外资开放的进一步发展(1986-1991年) |
4.2.3 外资开放快速推进与中外互利双赢(1992-1999年) |
4.2.4 入世与中国外资管理制度调整(1999-2007年) |
4.2.5 外资政策自由化新阶段(2008年至今) |
4.2.6 小结 |
4.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创新发展历程 |
4.3.1 中国的创新发展历程:后发国家技术赶超之路 |
4.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发展道路特征 |
4.3.3 中国进一步推进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
4.3.4 小结 |
第五章 合资要求与“强制性技术转让”问题的分析 |
5.1 多边贸易规则对技术转让问题的规定 |
5.1.1 TRIPs与技术转让相关的规定 |
5.1.2 TRIMs与技术转让相关的规定 |
5.2 美国对华301调查诉求及回应 |
5.3 历次美国针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对华301调查对比 |
5.4 对“强制性技术转让”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外资进入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
6.1 变量描述 |
6.1.1 外资进入指标的构造 |
6.1.2 企业创新指标的构造 |
6.1.3 控制变量的选择 |
6.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6.3 计量模型的建立 |
6.4 回归结果分析 |
6.4.1 基准回归分析 |
6.4.2 内生性问题讨论 |
6.4.3 稳健性分析 |
6.4.4 机制分析 |
6.4.5 拓展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合资要求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
7.1 合资要求对外资进入的创新效应影响 |
7.2 外资准入合资要求规定的识别 |
7.3 研究设计 |
7.4 回归结果分析 |
7.5 小结 |
第八章 文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典型事实研究结论 |
8.1.2 理论与机制研究结论 |
8.1.3 实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新准则国际趋同对外商投资企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外商投资企业及其适用法律规范概述 |
2.1 外商投资企业建立背景概念和对中国经济影响 |
2.1.1 外商投资企业建立背景 |
2.1.2 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 |
2.1.3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影响 |
2.2 外商投资企业适用会计法律规范演进 |
2.3 新准则概述 |
2.3.1 新准则结构体系 |
2.3.2 新准则适用范畴 |
2.3.3 新准则创新点 |
第三章 新准则的国际趋同 |
3.1 国际会计准则简述 |
3.2 新准则国际趋同必要性 |
3.3 新准则国际趋同具体表现 |
3.3.1 结构的国际趋同 |
3.3.2 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 |
3.3.3 具体准则的国际趋同 |
3.4 新准则国际趋同对外商投资企业影响概述 |
3.4.1 取消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 |
3.4.2 公允价值计量 |
3.4.3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核算 |
3.4.4 取消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界定标准 |
第四章 新准则国际趋同对外商投资企业影响论述 |
4.1 公允价值计量 |
4.1.1 有利于资本保全 |
4.1.2 真实反映交易实质 |
4.1.3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
4.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核算 |
4.2.1 所得税费用核算更为简单和准确 |
4.2.2 提供更为全面、有用的所得税会计信息 |
4.2.3 提高所得税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
4.3 固定资产核算 |
4.3.1 减值计算方法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
4.3.2 取消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具体界定标准 |
4.4 会计核算工作量的简化 |
4.4.1 固定资产核算工作量的简化 |
4.4.2 编制调整分录工作量的简化 |
第五章 新准则贯彻执行的保障 |
5.1 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5.2 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 |
5.3 改革现行的审计委托模式 |
5.4 大力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运用 |
5.5 建立并完善评估行业法律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会计法规改革三十年:产权保护的明晰与泛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法规体系的重建与探索:产权保护的总体模糊性 |
(一) 会计法规建设概览 |
(二) 会计法规体系改革的产权保护特征 |
二、会计法规体系转轨与发展:产权保护的初步明晰与泛化 |
(一) 会计法规建设概览 |
(二) 会计法规体系改革的产权保护特征 |
三、会计法规体系整合与完善:产权保护的主动性明晰与实质性泛化 |
(一) 会计法规建设概览 |
(二) 会计法规体系改革的产权保护特征 |
四、会计法规体系的系统化与国际化:产权保护的深度泛化 |
(一) 会计法规建设概览这一阶段的会计法规建设主要是会计核算法规体系的国际趋同与会计监督法规体系的完善。 |
(二) 会计法规体系改革的产权保护特征 |
(5)我国会计改革的国际趋同与中国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 |
(一)第一阶段(1979-1992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 |
(二)第二阶段(1992-1997年):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
1、《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发布和实施。 |
2、《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发布和实施。 |
3、分行业规范内资企业会计实务。 |
(三)第三阶段(1997-2005年):《企业会计制度》与部分具体会计准则并行阶段 |
(四)第四阶段:(2005年以来):完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 |
二、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 |
三、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 |
(二)新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 |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大意义 |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 |
(二)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
(四)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
(6)外资参股对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规范化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我国民营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1.1 我国民营家族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1.1.1 产权问题 |
1.1.2 管理体制问题 |
1.1.3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
1.1.4 不规则管理问题 |
1.2 我国民营企业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1.2.1 观念落后 |
1.2.2 战略管理有待加强 |
1.2.3 管理者素质偏低,管理滞后 |
1.2.4 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 |
1.2.5 财务管理落后 |
1.2.6 投资的不规范 |
1.2.7 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 |
1.2.8 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
1.3 规范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 |
2. 我国民营企业接受外国投资的现状和趋势 |
2.1 外商投资企业基本情况 |
2.2 外商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变化 |
2.3 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状况 |
2.4 外商投资企业来源的国别和地区 |
2.5 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区域分布 |
2.6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基本方式 |
2.6.1 间接利用外资方式 |
2.6.2 直接利用外资方式 |
2.7 我国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新趋势 |
3. 外资参股对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规范化的作用 |
3.1 外资参股的含义 |
3.2 我国吸引外资参股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
3.3 外资参股我国民营企业的动因 |
3.4 外资参股我国民营企业的类型和方法 |
3.4.1 外资参股我国民营企业的类型 |
3.4.2 外资参股我国民营企业的方法 |
3.5 外资参股我国民企的条件与主要参股对象 |
3.5.1 外资参股我国民企的条件 |
3.5.2 外资的主要参股对象 |
3.6 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参股的注意事项 |
3.6.1 明确引资目的,着眼长远发展 |
3.6.2 慎重选择境外参股伙伴 |
3.7 利用外资参股如何规范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
3.7.1 外资参股能明晰民营企业产权并优化其产权结构 |
3.7.2 外资参股能完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行为 |
3.7.3 外资参股能规范和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
3.8 案例分析——“万和模式”解决家族制难题 |
4. 扩大外资参股我国民营企业的思路 |
4.1 外商在华投资的新趋势 |
4.2 我国在利用外商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3 政府应在促进外资参股国内民企中扮演积极角色 |
4.4 我国民企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参股 |
4.5 各种中介机构应为撮合外商与国内民企结合提供优质服务 |
结论 |
参考资料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致谢 |
(7)论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改革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说明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转让定价与国际避税 |
2.1 转让定价概述 |
2.2 转让定价与国际避税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转让定价税制与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 |
3.1 转让定价税制基本理论研究 |
3.2 转让定价调整方法研究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预约定价协议(APA)研究 |
4.1 预约定价协议的产生和发展 |
4.2 预约定价协议的基本理论 |
4.3 预约定价协议的具体实施 |
4.4 我国预约定价制的现状分析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转让定价税制的国际评述及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现状分析 |
5.1 转让定价税制的国际比较 |
5.2 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5.3 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基本内容 |
5.4 我国转让定价税制与OECD指南及美国、日本转让定价税制的比较 |
5.5 我国转让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完善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对策和建议 |
6.1 完善转让定价税制的立法 |
6.2 完善转让定价税收征管程序,加强税收征收管理 |
6.3 推行预约定价制 |
6.4 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 |
6.5 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 |
本章参考文献 |
(8)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及其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
0.1 选题的意义 |
0.1.1 问题的提出:企业所得税制扭曲所引发的思考 |
0.1.2 研究的意义 |
0.2 论文确定的思路与方法 |
0.2.1 研究的视角 |
0.2.2 研究的方法 |
0.3 论文假设的前提 |
0.3.1 基本假设 |
0.3.2 现实假设 |
0.4 论文的主要特色与框架结构 |
0.4.1 主要特色 |
0.4.2 论文框架结构 |
1 企业所得税课税的理论分析 |
1.1 企业所得课税的理论基础 |
1.2 关于企业所得课税的争论 |
1.3 企业所得税的本质 |
1.4 企业所得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1.4.1 总所得税税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1.4.2 企业所得税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1.4.3 企业所得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1.5 企业所得税的发展 |
1.5.1 企业所得税发展的一般趋势 |
1.5.2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发展 |
2 国际通行企业所得税制度比较分析 |
2.1 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 |
2.2 所得税制度环境特征比较 |
2.3 企业所得税的税制类型比较 |
2.4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的确定比较 |
2.4.1 对资本利得的税务处理 |
2.4.2 存货的计价 |
2.4.3 坏账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
2.4.4 资产折旧的处理 |
2.4.5 交际费用的处理 |
2.4.6 亏损结转 |
2.5 企业所得税税收抵免的比较 |
3 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一般构想 |
3.1 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基本原则 |
3.1.1 公平原则 |
3.1.2 尊重国际惯例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
3.1.3 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相协调的原则 |
3.1.4 所得税法逐步一体化的原则 |
3.2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名称 |
3.2.1 法人所得税 |
3.2.2 法人企业所得税 |
3.2.3 公司所得税 |
3.3 我国企业所得税税负评析 |
3.4 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设计 |
3.5 企业所得税管理体制构想 |
3.6 逐步推行所得税法的一体化进程 |
4 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 |
4.1 对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回顾 |
4.1.1 区域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大放送 |
4.1.2 产业优惠政策简回顾 |
4.1.3 其他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 |
4.1.4 特殊优惠政策 |
4.2 对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内容的分析 |
4.2.1 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特征 |
4.2.2 对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思考 |
4.3 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
4.3.1 所得税优惠政策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2 我国所得税优惠政策设计的具体要求 |
4.4 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设计 |
4.4.1 统一内外有别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
4.4.2 保留合理的减免税优惠 |
4.4.3 取消不合理的产业与区域照顾性优惠政策 |
4.4.4 调整区域税收优惠 |
4.4.5 凸显产业优惠,提升产业竞争力 |
4.4.6 突出投资抵免等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运用 |
5 企业应纳税所得的确认 |
5.1 纳税能力、应纳税所得与会计所得的内涵 |
5.2 应纳税所得确认的原则 |
5.3 应纳税所得确认模式的选择 |
5.4 内税所得确认的方法 |
5.4.1 应税收入的确认方法 |
5.4.2 费用和成本的确认方法 |
5.5 应纳税所得的具体确认 |
5.5.1 应税收入的具体确认 |
5.5.2 允许扣除的费用、损失的具体确认 |
5.6 几个特殊内容的确认 |
5.6.1 关于资本公积是否确认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问题 |
5.6.2 关于资产和债务重组所得的确认 |
5.6.3 关于不准予扣除费用的确认 |
6 企业应纳税所得的计量 |
6.1 应纳税所得的一般计量理论分析 |
6.1.1 应纳税所得计量的规则研究 |
6.1.2 关于费用计量中的特例及其改革设想 |
6.1.3 关于资本利得的单独计量问题 |
7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
7.1 所得税会计目标 |
7.2 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 |
7.3 所得税跨期摊派的方法 |
7.3.1 应付税款法(Taxes Payable Method) |
7.3.2 纳税影响会计法(Tax Effect Accounting Method) |
7.4 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几点认识 |
7.5 特殊项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
7.5.1 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
7.5.2 投资抵免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
7.6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
8 企业所得税报表编列 |
8.1 所得税会计报表的功能 |
8.1.1 全面提供企业的纳税信息 |
8.1.2 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负担 |
8.1.3 综合反映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
8.2 所得税会计报表编列的原则 |
8.2.1 真实合法性原则 |
8.2.2 政策性原则 |
8.2.3 完整性原则 |
8.2.4 重要性原则 |
8.3 所得税报表的类别 |
8.3.1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 |
8.3.2 企业所得税纳税优惠政策表 |
8.3.3 企业与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申报表 |
8.3.4 在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上的填列 |
8.4 所得税会计的信息披露 |
8.4.1 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计价、摊销方法披露 |
8.4.2 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披露 |
8.4.3 披露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适用条款与政策变动 |
8.4.4 当期所得税资产与负债 |
8.5 所得税会计报表的分析 |
8.5.1 应税所得变动的分析 |
8.5.2 税收政策变动的分析 |
8.5.3 依法纳税与依法征税情况分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大陆和香港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大陆加入世贸对会计服务的影响 |
2.1 WTO关于会计服务的基本要求 |
2.1.1 “服务业贸易协议GATS'和“会计部门国内规则规范”的要求 |
2.1.2 WTO有关要求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 |
2.1.2.1 对外开放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对外发放临时许可证制度 |
2.1.2.2 多重资格认定 |
2.1.2.3 涉外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内其它事务所的政策不一致 |
2.2 大陆加入世贸后香港会计界的形势分析 |
2.2.1 大陆加入世贸对香港会计界的正面影响 |
2.2.1.1 香港经济不景与大陆入世 |
2.2.1.2 大陆执业者供不应求 |
2.2.1.3 其它正面影响 |
2.2.2 大陆加入世贸对香港会计界的负面影响 |
2.2.2.1 人才流失 |
2.2.2.2 客户流失 |
2.2.2.3 进入门槛尚高 |
2.2.3 香港会计界应如何面对冲击 |
2.2.3.1 培训挽留人才 |
2.2.3.2 北上发展开拓新市场 |
2.2.3.3 其它经营模式 |
2.3 会计制度及准则的改变 |
2.3.1 中国会计制度及准则改变 |
2.3.1.1 加快与国际协调 |
2.3.1.2 大陆现行的会计体系 |
2.3.1.3 大陆会计准则与世贸要求不相符的地方 |
2.3.1.4 准则须配合国家特色 |
2.4 香港与内地会计审计准则的分别 |
2.5 会计制度及准则的改变对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
2.6 其它改变对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
2.6.1 监管制度与诚信危机 |
2.6.1.1 检查制度 |
2.6.1.2 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的协调 3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及形势分析 |
3.1 香港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 |
3.1.1 香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类型分布 |
3.1.2 香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员工人数分布 |
3.1.3 香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员工人数变化 |
3.1.4 香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
3.1.5 香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业绩变化 |
3.1.6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对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
3.1.7 大陆加入世贸对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业绩的影响 |
3.1.8 现时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会否考虑到大陆执业 |
3.1.9 若考虑到大陆执业,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首要考虑的条件 |
3.1.10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改善业绩时会考虑的对策 |
3.2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分别 |
3.2.1 客户对象主攻小型本地企业 |
3.2.2 成本优势 |
3.2.3 欠缺公众认可与经验 |
3.2.4 欠缺咨询人才 |
3.2.5 员工培训不足 |
3.2.6 客户惯性 |
3.3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的困难与机遇 |
3.3.1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的困难与机遇 |
3.3.2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克服所面对的困难及把握机遇 4 大陆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 |
4.1 大陆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
4.1.1 大陆会计师行业的现状 |
4.1.2 大陆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
4.2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分析 |
4.2.1 大陆会计师事务所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的异同 |
4.2.2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组合分析 |
4.3 大陆为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商机 |
4.3.1 吸纳人才,商机无限 |
4.3.2 趋向国际化,渴求香港专才 |
4.3.3 香港与内地合作,会计服务连成一线 |
4.4 现时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到大陆执业的情况 |
4.4.1 大陆会计市场的开放形式 |
4.4.1.1 允许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大陆境内设立常驻代表处 |
4.4.1.2 允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与大陆境内会计师事务所设立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 |
4.4.1.3 允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大陆境内发展其成员所 |
4.4.1.4 允许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大陆临时执行审计业务 |
4.4.1.5 开放大陆注册会计师考试 |
4.5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到大陆执业的困难与机遇 |
4.5.1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到大陆执业的困难 |
4.5.2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克服到大陆执业的困难 |
4.5.3 香港与大陆会计师的优势比较 |
4.5.3.1 香港香港会计师的优势 |
4.5.3.2 香港会计师的不足之处 5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
5.1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形势分析 |
5.1.1 潜在的加入者-进入壁垒 |
5.1.2 替代威胁 |
5.1.3 客户的实力 |
5.1.4 竞争对手的威胁 |
5.1.5 供应者的实力 |
5.1.6 社会要求 |
5.2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 |
5.3 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对策 |
5.3.1 加强内部控制 |
5.3.2 成本控制 |
5.3.3 知己知彼 |
5.3.4 建立联系 |
5.3.5 开拓市场和服务领域 |
5.3.6 建立特色 |
5.3.7 利用信息科技与时代并进 |
5.3.8 扩大规模,实施并购,克服资金、人才及门槛问题 |
5.3.9 加强与公众沟通 |
5.3.10 适应社会变化,符合新的要求 6 结论 附件一 -2002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问卷调查 附件二 -2002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问卷调查回应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
(10)财务会计信息规范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问题提出 |
第一章: 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必要性 |
1-1 财务会计的特点 |
1-2 现代企业组织型态与财务会计信息 |
1-3 规范财务报告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 |
章末注 |
参考文献 中篇: 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形式与内容 |
第二章 当前对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主要形式 |
2-1 会计准则 |
2-1-1 会计准则的基本职能 |
2-1-2 会计准则制定型态之剖析 |
2-1-3 会计准则的规范模式 |
2-2 会计制度 |
2-2-1 会计制度的特点 |
2-2-2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之比较 |
2-3 简短结论 |
章末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GAAP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 |
3-1 公认会计原则(GAAP)在美国的形成 |
3-1-1 GAAP概念的演变过程 |
3-1-2 从GAAP的定义看其结构内容、作用和性质 |
3-2 由美国制定GAAP的发展过程看准则的制定 |
3-3 美国GAAP的层次与认定 |
章末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中国大陆会计规范体系之研析 |
4-1 当前中国大陆会计规范体系之架构 |
4-2 大陆会计改革进程(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之建设 |
4-2-1 基本准则 |
4-2-2 具体准则 |
4-3 大陆会计改革进程(二)—企业会计制度之统一 |
4-4 大陆会计信息规范体系建设之几点设想 |
章末注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规范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研究 |
5-1 研究与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意涵 |
5-1-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兴起与动因 |
5-1-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特质与作用 |
5-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美、中、IASC的比较 |
5-2-1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 |
5-2-2 财务会计的目标 |
5-2-3 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5-2-4 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
5-2-5 简短结论 |
章末注 |
参考文献 下篇: 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六章 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和准则的发展趋势 |
6-1 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及报告的挑战 |
6-2 若干财务会计及报告问题的改革方向 |
6-2-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涵的重构 |
6-2-2 无形资产纳入财务会计及报告的研究 |
6-2-3 未来财务报告的改进方向 |
6-3 会计准则制定的发展趋势 |
章末注 |
参考文献 后记 |
四、浅谈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2]外资自由化与中国企业创新[D]. 曹鸿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新准则国际趋同对外商投资企业影响研究[D]. 孟庆丽. 天津大学, 2009(S2)
- [4]会计法规改革三十年:产权保护的明晰与泛化[J]. 龚翔,冉明东,许家林.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8(12)
- [5]我国会计改革的国际趋同与中国特色[J]. 刘启,周培华. 西部财会, 2008(11)
- [6]外资参股对我国民营企业经营规范化的作用研究[D]. 何超华. 四川大学, 2005(02)
- [7]论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改革完善[D]. 吴申军. 厦门大学, 2004(04)
- [8]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及其会计问题研究[D]. 蒋经法. 江西财经大学, 2003(03)
- [9]香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大陆和香港的发展对策研究[D]. 梁凤翔. 暨南大学, 2003(03)
- [10]财务会计信息规范之研究[D]. 余佳霖. 厦门大学, 2001(01)